首页 / 正文

佛说频婆娑罗王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中。与大苾刍众俱。皆是法中耆旧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除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证得解脱。如是之众满一千人。

尔时世尊而起思念。我今可往杖林山中灵塔之处。作是念已。与苾刍众俱往彼处。到彼处已安居其中。时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闻佛世尊与诸耆旧大阿罗汉数满千人。住杖林山灵塔之处。时王思念欲往听法。即令严驾不同常时。乃有从车万二千乘。妙服宝器万八千床。八乐四兵导前从后。眷属臣佐围绕而行。时王出城往杖林山。诣于佛所亲近供养。复有婆罗门及长者等。亦随于王诣于佛所。尔时世尊见王到来示现五相。谓顶相伞盖相摩尼相拂相宝剑等相。庄严佛身。尔时大王到佛会已。除去王者自在之相。至于佛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妙言辞赞于佛德。头面著地礼佛足已。旋绕三匝住立佛前。自称己名白世尊言。我是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又复白言。我是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如是三白。佛三报言。如是如是。汝是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又以软语劳慰于王。请王就座。王闻佛言。欢喜踊跃退坐一面。王之眷属及与臣佐。各各向佛跪膝合掌。亦以妙言叹于佛德。头面礼已退坐一面。诸婆罗门及长者等。有以言辞赞叹礼拜者。有但合掌顶礼者。有遥观佛默然者。如是等众各坐一面。

尔时会中诸婆罗门长者等。忽见耆旧优楼频螺迦叶侍立佛侧。乃作是念。呜呼尊者耆旧优楼频螺迦叶。却于大沙门处修持梵行。世尊知彼婆罗门及长者等心生疑念。即便说偈问迦叶曰。

汝优楼频螺迦叶往昔事火无间断

见何利故得何法此义速当为我说

 

尔时尊者迦叶说偈答言。

世间所有饮食味乃至欲乐人所乐

我见此利而志求是故事火无间断

 

佛又说偈问迦叶言。

云何耽恋欲乐事乃至贪于饮食味

人间天上心爱乐是义速当为我说

 

尊者迦叶以偈答曰。

我于最上寂静句由不了故生退屈

唯耽五欲非如理是故事火无间断

围陀事火证解脱众生由此心迷惑

盲者无异于死人退失最上寂静句

我今见实无为法大龙最上师善说

能仁为大利益故世尊出现大精进

 

佛复告言。迦叶。汝善来善住无诸邪念。善能分别最上之法。迦叶。汝今当可善化众会。于是尊者迦叶受佛敕已。即入三摩地现大神通。于众会没于东方虚空中。出现四威仪行住坐卧。乃至现火三昧。于火界中出种种光。谓青黄赤白及玻胝迦色等。又复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出没显现相续不断。如是南西北方。于虚空中。亦复现于行住坐卧四威仪相。乃至入火三昧。于火界中出种种光。谓青黄赤白及玻胝迦色等。又复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出没显现相续不断。尔时尊者迦叶于四方虚空。现神变已还摄神力。前诣佛所合掌顶礼。而白佛言。我师世尊。我是大声闻。又复白言。我师世尊。我是大声闻。佛报迦叶言。我是汝师。汝是大声闻。又复报言。我是汝师。汝是大声闻。汝可还位而坐。

尔时众中婆罗门长者等复作是念。如是耆旧尊者优楼频螺迦叶。犹尚于佛大沙门处修梵行耶。佛知其意。告频婆娑罗王言。大王。当知色有生有灭。了知此色有生有灭。受想行识亦复生灭。而彼蕴法当知有生即知有灭。大王。此色蕴法。若善男子。能实了知有生即灭。色蕴本空色蕴既空生即非生。生既无生灭何所灭。色蕴如是诸蕴皆然。若善男子。了知此已。即悟诸蕴不生不灭无住无行即无有我。我说是人于无量阿僧祇劫中。为真寂静者。

尔时会中诸婆罗门长者等作如是念。以何法故可得了知无我无受想行识。何谓有彼我人众生寿者。乃至摩那嚩迦主宰作者生者起者无动者说者分别者知者。如是等类何者不生何者不灭。又复彼类以何缘故。所作善不善业而受果报。

尔时世尊知彼婆罗门长者等起心念已即告诸苾刍言。苾刍。若无我说我。是即愚痴少闻凡夫异生我相。苾刍。当知我本无我复无我者。而诸苦法。若作生想苦蕴即生。若作灭想苦蕴即灭。及与诸行。若作生想诸行即生。若作灭想诸行即灭。此因此缘生诸行法。以此行缘即有生灭。我于如是。如实了知生灭法已。乃可告语一切众生。诸苾刍。我以清净天眼过于肉眼见诸众生生灭好丑贵贱上下善趣恶趣众生所作善恶之业所得果报皆如实知。又复众生具身口意三业不善。毁谤贤圣起于邪见。由此邪见作诸邪业行诸邪法。以此因缘。命终之后堕于恶趣受地狱苦。又复众生具身口意三业之善。不谤贤圣起于正见。由此正见作诸善业行诸善法。由此因缘命终之后生于天界而为天人。我如实知我如实见。诸苾刍。我时不言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又彼知者等类何生何灭。作善恶业而受果报。如是等法无有我想。所有五蕴由有法想。由彼法想乃生五蕴。又彼无明缘于行法。诸行法生集法乃生。诸行法灭集法得灭。诸苾刍如是行苦因集而有。因集灭故行苦即灭。苦法灭已非法皆灭更不复生。如是苦法已尽边际。苾刍。灭复何证。即此苦边是真寂灭是得清凉是谓究尽。苾刍。此寂静句。谓舍一切法爱法。若尽欲法得灭。是即寂静涅盘。

尔时世尊复告王言。大王。于意云何。色是常非常耶。王言。色灭即是非常。佛复告言。是苦非苦耶。王言。世尊。苦灭即非苦。苦者是颠倒法。此颠倒法。是彼声闻少知少闻。乃称我是大声闻我是大智。起此我想彼我想者。不也世尊。佛又告言。受想行识是常非常耶。王言灭即非常。佛言。是苦非苦耶。王言。苦法因颠倒生。此颠倒法是即为苦。是彼声闻少知少闻而生我想。是故称我是大声闻。我是大智彼我想者。不也世尊。佛言。大王。如是如是善思念之。此色蕴法。所有过去未来现在。内外中间若大若小。若高若下若近若远。彼一切法。本来无有无相无我。大王。以彼正智当如实见。佛复告言。大王。乃至受想行识。所有过去未来现在。内外中间若大若小。若高若下若近若远。彼一切法。本来无有无相无我。大王。如是。以彼正智当如实见。是时会中声闻众等闻此法已。了色无常乃至受想行识。亦复了知而生厌离。由厌离故即得解脱。证解脱已正智现前。我得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时频婆娑罗王闻说是法。远尘离垢法眼清净。会中复有八万天人及无数百千婆罗门长者。亦得远尘离垢法眼清净。

尔时频婆娑罗王法眼清净。得正知见住法坚固。离诸所欲离诸苦恼。于佛法中得法无畏。是时大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向佛合掌谛信顶礼而白佛言。世尊。我得大利我得大利。我誓归依佛法僧众受近事戒。从今已后尽形不杀乃至不饮酒等。又复白言。我今虔心请佛世尊。还王舍城。唯愿世尊。哀受我请。当尽此生承事供养。乃至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受用等物悉皆具足。诸苾刍众皆亦如是。尔时世尊受王请已默然而住。大王见佛默然许已。头面著地礼佛而退。

猜你喜欢
  佛说宝网经全文·佚名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一·子璇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二十卷·佚名
  卷第六十三·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九·佚名
  卷七十二·道世
  序·如卺
  海神难问船人缘品第五·佚名
  卷第六·德清
  如来品第二十一·佚名
  卷四百四·佚名
  大乘义章 第四卷·慧远
  刻雪峰语录缘起·雪峰义存
  嘱累阿难品第三十·佚名
  净戒品之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杨际昌

      国朝右文,超轶前代。世祖抚有宇内,不废文翰。长洲尤悔侗尝作《西厢传奇》“临去秋波”文,深邀睿鉴,叹为才子。後见《读离骚乐府》,亦称旨,俾教坊内人,播之管弦。及龙驭升遐,悔罢官,自北平归,新城王司寇士礻真

  • 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班固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数,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

  • 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张廷玉

        张武 陈珪 孟善 郑亨 徐忠 郭亮 张信 徐祥 李浚 孙岩 陈旭 陈贤 张兴 陈志 王友   张武,浏阳人。豁达有勇力,稍涉书史。为燕山右护卫百户。从成祖起兵,克蓟州,取雄县,战月漾桥,乘胜抵鄚州。与诸将败耿炳文

  • 十七年·佚名

    (丁酉)十七年大明永樂十五年春正月1月1日○戊子朔,上以冕服,率百官賀帝正。○獻鞍馬于上王。○御仁政殿,設君臣同宴,群臣皆醉,起舞者甚多,上歡甚,世子進爵。左議政朴訔方舞,乃跪世子前泣曰:「世子國儲君副,職任大矣。何不順君父之

  • 二年·佚名

    (甲子)二年大明天啓四年春正月1月1日○丙辰,白虹貫日。○命革罷淮陽府使所兼防禦使。因本道暗行御史陳啓,備局請罷故也。1月2日○丁巳,政院以元朝日變陳啓,請盡寅畏之實。上嘉納。1月3日○戊午,以李曙爲京畿監司,金時言爲副修

  • 《尸子·发蒙》白话译文·尸佼

    原文:若夫名分,圣之所审也。造父之所以与交者少,操辔,马之百节皆兴。明王之所以与臣下交者少,审名分,群臣莫敢不尽力竭智矣。天下之可治,分成也;是非之可辨,名定也。夫过其实,罪也;弗及,愚也。是故情尽而不伪,质素而无巧。故有道之

  •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一·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序    御制  大朴(普剥反俗字也正作朴王弼曰朴真也真犹气象未分也声类云凡物未雕刻曰朴说文云木素也从木菐声菐音卜也)。  牵[乎-丁+ㄎ](企坚反广雅牵挽也连

  • 卷首·智旭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序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序说灵峰蕅益大师自传【八不道人传】【附记】灵峰始日大师私谥窃议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序佛法无他。谛而已矣。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二谛卽三谛也。卽四谛也。卽一切谛也。卽一谛也。

  •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四·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尔时提婆达多手持弓箭。出迦毗罗城而欲教射。悉达多太子知已。与五百眷属亦出国城同为弓射。时提婆达多即持弓箭遥射一树。其树中箭应弦而倒。悉达多太子。

  •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六·代智旭

    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四修信分二。初正明修习信心。二更示胜异方便。初中二。初征。二释。今初。云何修习信分。此依未入正定众生说。何者为信心。云何而修习 前文分别修行正道相中。明发心已入正定聚。虽亦略示不定位

  •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六卷·蕴闻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六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傅经干请普说。师云。经干道友。妙喜初不相识。去岁经由衡阳。特来相访。一见便如故人。盖为信得此段大事因缘及。何以故。岂不见。华严会

  • 河防通议·赡思

    中国记录宋、金、元三代河工技术的专著。沙克什编辑。原本失传,现存版本有《四库全书》抄录 《永乐大典》本,守山阁本,明辨斋本,民国25年 (1936)商务印书馆 《丛书集成》初编本等。本书是沙克什将北宋屯田员外郎沈立所撰8

  • 善俗要义·王结

    该文是王结在任顺德路(今河北邢台市)总管期间写成的,是其政治设想的体现,“盖将使之勤农桑、正人伦、厚风俗、远刑罚也”,共计三十三条。从中可以了解元代社会的种种实际情况以及地方官吏所采取的治理措施。

  • 幼幼新书·刘昉

    儿科专书。刘昉撰。四十卷。本书在刘昉逝世时仅完成38卷, 后由楼氏继续完成, 首先由湖南刊于宋绍兴二十年 (1150)。现仅存据宋墨抄本,38卷藏日本。中国存有明抄本及经陈履端校改的明万历年刊本;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

  • 太平两同书·佚名

    太平两同书,原不题撰人。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一四之说,应为唐末学者罗隐所作。原书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另有宝颜堂秘笈本、四库全书本。书分十篇:〈贵贱〉、〈强弱〉、〈损益〉、〈敬慢〉、〈厚薄〉、〈理

  • 灌畦暇语·佚名

    一卷。作者不详。根据书中记载,作者自称老圃。在唐太宗一条,独称臣、称为皇祖,可知其为唐人。又该书引韩愈诗二章,云“后来岂复有如斯人”,则知为中唐以后时人。在《灌畦暇语·自序》里,作者自称“早年血气未定,铺方纸,运寸管

  • 大般泥洹经·佚名

    梵名Maha^ -parinirva^n!a 。凡六卷。东晋法显译。又称六卷泥洹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解说如来常住、悉有法性等义,共分十八品。本经相当于北凉昙无谶所译大般涅槃经之前十卷五品,译文较昙无谶稍略。本经有多种同

  • 摩利支天陀罗尼咒经·佚名

    一卷,失译。从《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