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答熊慕新问(十八则)

问一:金刚经中屡言四句偈,四句偈究属何指?  答一:梵文以一行为一偈,谓金经乃至最少一行经文;不拘那四句也。

问二:金刚经第十七分:“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何以说慧眼闻经?  答二:慧者照义,如眼之照色,名慧眼。经文即义,闻文义,即闻慧也。

问三:金刚经第十八分中所说“过去”“现在”“未来”之心皆不可得,何以不可得?  答三:缘起无性故,刹那即灭故。

问四:金刚经第三十二分末四句云:“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不知所指贪著何事?  答四:即指贪著一合相,著一合相,即著「身相”,“我相”也。

问五:阿赖耶识的缘起,有始无始?  答五:无始。

问六:佛学上的分段生死与变异生死,有何区别?  答六:分段生死,有一定限量的形寿;变异生死,可随意愿功力变易。

问七:何以到佛果地位,与四智相应之清净身土,亦是刹那生灭无常?  答七:刹那无常生灭故活泼,即寂而常照之大用。(见海刊二十四卷八期)

问八:焚顶受戒,始于何时?  答八:始于清世祖。考最初用意,乃以此免度牒,及区别汉僧与喇嘛之标记。直至如今,视为当然,实应急改。

问九:阿赖耶识,前无所始,后无所终,它是不是宇宙的本体?  答九:不是,是众生心识中最富有变似功能力的一种识体,这识体亦为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业感的生灭法。

问十: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诚如是说,假定一个人今生既不为善,亦不为恶,来生应转生何道?  答十:要看他不为善不作恶之种类而定。不为世善,不能生人天;不为出世善,不能得三乘圣果;不作自害恶,不作害他恶,可免受后世自他恶报。

问十一:精神离开物质,能独立存在吗?  答十一:精神可以独立存在,如无色界有情。(见海刊二十六卷三期)

问十二:有情众生在母体受胎时,若无神识入胎,其胎能凝结否?  答十二:依佛法说,三缘不足,不能成胎。

问十三:神识在未入胎前,它有形色否?  答十三:未入胎前,或是中有身,则有形色。

问十四:据科学研究,精虫为构成胎的元素,故精虫亦谓之生元,然则不须神识入胎可矣,其理对否?  答十四:依佛法说:父精亦但为成胎三材料之一,不是单独由精成长虫。

问十五:男女两性,前世造夫妇因,今世感夫妇果,今世的夫妇果,则又造来世的夫妇因(即倒果为因),如此辗转循环,势必永无尽期,是否生生世世永为夫妇?  答十五:亦有多生续为夫妇的;但二人所造善恶业不同,或至怨厌,不一定再为夫妇。

问十六:依佛法言,凡发宏愿者,只要愿力坚定,当可如愿以偿。例如发愿生西者,只要愿力坚定,必可生西。诚如是说,则明皇与贵妃七夕在长生殿,夜静无人,私发宏愿,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妇。按此种愿力极其坚固,但不知能实现否?  答十六:痴妄心愿之固结,亦有可成;然二人所造善恶业过远,亦多不遂。

问十七:物质分析到邻虚尘则空,精神分析到何等始空?  答十七:到无分别则空。但心物自性本空之空,则不由分析或无分别而空。

问十八:佛典所载真言,有人说:“释尊住世说法,因十方世界语言殊故,而说真言”。诚如是说,则真言成为十方世界语,几等于现在英语为世界语;而真言十方世界语,不过较之英语范围为广耳。但不知此语于经有据否?  答十八:真言乃是一种不同的语言,其人所说,于典无据。(见海刊二十六卷五期)


猜你喜欢
  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慧思
  卷之四十二·别庵性统
  卷第十一·佚名
  仁王经疏·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佚名
  佛教徒与国民外交·太虚
  卷五十九(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复徐兆熊先生书·太虚
  卷第一百五·佚名
  与胡文虎君谈话·太虚
  进呈奏疏·纪荫
  如來藏心迷悟圖·太虚
  释迦谱目录·僧祐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八·佚名
  不可计品第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五集卷二十九·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二十九古今体八十四首【丁未三】题明世子朱载堉琴谱忆昔於香山曾听唐侃琴穆如余古风谓胜筝琶音其後定韶乐皇祖书沿寻乃悟古在兹一字一弦吟【唐侃内府旗人曾出兵受

  • 卷三百十·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十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吾竹小藁毛珝字元白柯山人豪于诗有声端平间吾竹小藁一卷宝祐六年荷泽李龏弁序云柯山元白诗人之秀者也通今达古蓍蔡后生采诗家得其一二如寳肆中犀璧混于

  • 卷三(起四月,尽五月)·韩愈

      夏四月乙巳,上御宣政殿册皇太子。册曰:「建储贰者,必归于冢嗣;固邦本者,允属于元良。咨尔元子广陵王某,幼挺岐嶷[68],长标洵淑,佩《诗》《礼》之明训[69],宣忠孝之弘规。居惟保和,动必循道;识达刑政,器合温文。爱敬奉于君亲,仁德闻

  • 卷十七·李心传

     兵马  沔州十军分正副两司事始沔州诸军自昔为天下最盖御前诸军惟蜀中有关陕之旧而武兴之众至六万人分为十军其闲摧锋蹋白二军又沔军之最劲者也自淳熙以后不除副都统制郭子明为帅朝廷始用王大节曦至罢之曦诛安观文

  • 卷第九十九·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二十一〔起重光大渊(辛亥),尽阏逢摄提格(甲

  • 卷之一百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新中央政权”是什么?·陶希圣

    米内和有田在日本议会宣布他们的对华政策,仍然是以全力支持所谓&ldquo;汪政权&rdquo;。我现在要告诉米内有田和日本国民,&ldquo;汪政权&rdquo;是什么?我也希望我们中国国民,看清楚所谓&ldquo;新政权&rdquo;的内容。中日两

  • 严植之传·李延寿

    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年轻时精通《庄子》、《老子》,能够讲玄言,精于解读《丧服》、《孝经》、《论语》。年长之后,他遍学了郑注《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他性情淳朴忠厚,不因自己有特长而自以为高

  • 刘洁传·李延寿

    刘洁,长乐信都人。昭成帝时,慕容氏向魏进献女儿,刘洁的祖父刘生是侍奉公主的家臣,于是就随公主入魏。刘生被赐给妻妾,生了儿子刘堤,刘堤官至乐陵太守,被封为信都男后去世。  刘洁继承了刘堤的爵位,他多次跟随皇上出征,晋爵会

  • 第三节 侈靡之俗·吕思勉

    隋、唐、五代,为风俗侈靡之世。盖承南北朝之后,南方既习于纵恣,北方又渐染胡俗也。隋、唐王室,皆承魏、齐、周之旧风,未能革正,而安、史之乱作,安、史乱后,则武夫攘臂,又复于魏、晋以来割据分裂之局矣。从来论风俗者,皆狃于旧说

  • 卷106·陈邦瞻

    ○蒙古陷襄阳度宗咸淳三年十一月,蒙古主征诸路兵,命阿术经略襄阳。先是,景定二年,蒙古主以朝廷拘囚郝经,屡遣使详问,不报。乃谕将士举兵攻宋,且下诏曰:“朕即位之后,深以戢兵为念,故前年遣使于宋,以通和好。宋人不务远图,伺我小隙

  • 管子补注卷二十四·刘绩

      轻重乙第八十一    管子轻重十四  桓公曰天下之朝夕可定乎管子对曰终身不定桓公曰其不定之説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天子中而立国之四面面万有余里民之入正籍者亦万有余里故有百

  • 平书订卷八 制田第五下·李塨

    平书曰:从来治田未有不通水利者,南方水利之兴已久,但修其弊举其废,强而理之,易易耳[水田饶沃,人授四十亩三十亩俱可。三十者公田六十,四十者八十。皆岁种,可不用代田法]。北方则不知以为利,而惟苦其害。徐贞明[万历时科臣]徐光启[崇

  • 卷四百四十六·佚名

    △第二分初业品第五十之二所以者何。善现,一切法皆以空无相无愿为趣。诸菩萨摩诃萨於如是趣不可超越。何以故?空无相无愿中。趣与非趣不可得故。善现,一切法皆以无起无作为趣。诸菩萨摩诃萨於如是趣不可超越。何以故?无起

  • 罗昭谏集·罗隐

    八卷。唐罗隐(833—909)撰。罗隐著作很多,《崇文总目》载有《罗隐集》二十卷,《江东后集》十卷,《甲乙集》十卷,《罗隐赋》一卷、《罗隐启事》一卷,《谗书》五卷,但多数散佚。现仅存《甲乙集》、《谗书》及由后人掇拾

  • 火龙神器阵法·焦玉

    中国明代焦玉(生卒年不详)著。明代关于火药、火器技术的专著。1350年左右,各种火器已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制作工艺水平极低。焦玉鉴于此,收集整理了各种制药配方,研究了各种火器的使用原则,撰写成书,于永乐十

  • 老子翼[四库本]·焦竑

    明代评注老子的著作。三卷。明焦竑著。焦竑(1540—1620),字漪园。死后谥文端。江苏南京人,原籍山东日照县。二十三岁师耿定向,开始研习王学。二十五岁中乡试举人。二十七岁主教正书院。三十三岁与李贽交好。四十七岁问学

  • 孟子注疏·孙奭

    经书注释。也称《孟子正义》。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十四卷。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清同治六年(1867)江西书局重校本影印。经文句读则采用近代著名国学大师蕲春黄季刚(侃)先生《白文十三经》断句。全书每卷分上、下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