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七

  参禅者多不信净土。以谓著相。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说甚善。极不易到。反成弊者多矣。今故详言参禅之弊。且引事迹为证。与诸修行不知其要者。并举而言。故此卷名指迷归要。

  青草堂后身曾鲁公

  宋朝有二青草堂。在前者年九十余。有曾家妇人。尝为斋供及布施衣物。和尚感其恩乃言。老僧与夫人作儿子。一日此妇人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即曾鲁公也。以前世为僧。尝修福修慧故少年登高科。其后作宰相。以世俗观之无以加矣。虽然此亦误也。何则此世界富贵不长久。受尽则空。又且随业缘去。轮回无有了时。不如且生西方见佛了生死大事。却来作宰相。故虽入胞胎中受生。此一性已不昧。所以虽在轮回世界中。已不受轮回。而生死去住自如矣。今未能了生死。乃念区区恩惠。为人作子。则不脱贪爱。永在轮回。其失计甚矣。

  戒禅师后身东坡

  五祖禅师乃东坡前身。应验不一。以前世修行故。今生聪明过人。以五毒气习未除故。今生多缘诗语。意外受窜谪。此亦大误也。若前世为僧。参禅兼修西方。则必径生净土。成就大福大慧。何至此世界多受苦恼哉。闻东坡南行。唯带阿弥陀佛一轴。人问其故。答云。此轼生西方公据也。若果如是。则东坡至此方为得计。亦以宿植善根。明达过人方悟此理故也。闻鲁直前世为妇人。诵法华经。以诵经功德故。今世聪明有官职。此随业缘来者也。若生西方。岂如是而已哉。

  哲老后身多忧苦

  有哲老者。住京师大刹。四十年不睡。坐禅精苦。如此坐化。后纸袄亦烧出舍利。中官有以三十千买一纸袄者。以其有舍利故也。其效验已如此。若修西方。必为不退转地菩萨。即生死自如矣。却来此世界济渡众生。有何不可。不知修此。乃生大富贵处。一生多受忧苦。可哀也哉。纵使受大富贵。亦终有尽。依旧轮回。或云。以哲老之精修。今生多受忧苦何也。答云。佛言。假令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永嘉大师亦云。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以哲老不曾了。得生死大事。今世生于大富贵处。乃前生愿心也。多受忧苦者。乃因缘会遇而还千百世之宿债也。若生西方。则宿债不须还矣。何则死生自如故。虽入一切众生生死界中。不作济渡。一性已不昧。而超脱三界。岂须还宿债哉。且以哲老之精修。犹不能超脱三界。岂非三界之岸极高。其苦海极深。其波涛极急。故不易超脱乎。修西方而超脱者伏佛力也。有佛而不倚仗。犹穷贱饿人见富贵者而不倚仗。哀哉。

  古老后身耽富贵

  有惠古长老。先住舒州太平。次住浙东大刹。亦名行尊宿也。死而生于宰相家。后生登高科。世固以为荣矣。然此甚失计也。何则前世斋戒。今世食肉。必以食肉为美矣。前世清修。今世近色欲。必以色欲为美矣。前世恬静。今生享富贵。必以富贵为美矣。譬如入泥一步。深如一步。奈之何哉。楞严经云。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盖谓所闻之事尽矣。尽闻其不住也。故世间虽享快乐。其如不住何不住则过去。过去则不能久也。又觉其所觉者皆归于空。空则无实矣。诚能于此空而觉之则真觉之诚极圆。而无复坠堕也。使古老而悟此理。必不住宰相家。纵未能悟明真性。且修西方以脱去轮回可也。楞伽经谓。世间修行人如澄浊水。澄之虽清。未去浊脚。搅之复浊。古老之谓也。如生西方见佛得道。复来生此世界。则若刷去浊脚纯为清水。虽搅之不复浊矣。故虽名行尊宿。亦不可不修西方。古老足以鉴矣。

  西方如现受官

  譬如人有一官而不受。必欲修学为大魁。其志固美矣。然大魁不可必得固。不若且受其官。一向修学。如得大魁。则若锦上添花。若不得之。不失其为官人。修西方者且受官之谓也。一向修学者。兼以参禅方谓也。不得大魁者。参禅未悟之谓也。不失其为官人者。直脱轮回。大受快乐之谓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乌有不大悟哉。故西方之说诚不可废。

  三菩萨修兜率

  智者十疑论云。三菩萨修兜率。一名无著。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若云先生兜率见弥勒者即来相报。师子觉先亡数年无报。次世亲亡三年乃来报云。天日长。我生兜率。礼弥勒佛。听其说法。即来相报。已三年矣。问师子觉如何。云。生兜率外院。恋著天乐。即不曾见佛。且以菩萨而修。兜率犹有恋著不见佛者。此轮回之根本。是知兜率难修有坠。非比西方易修无坠也。智者又云。有见释迦佛而不得道者。若修西方见阿弥陀佛。无不得道。则释迦佛与阿弥陀佛。其愿力功德威神小大固不同矣。故大慈菩萨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念其名号。消一切罪。遂生净土。宜哉。

  法华尼后身作官妓

  欧阳永叔知颖州。一官妓口气作莲华香。有僧知宿命言。此妓前世为尼。诵法华经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问妓云。曾读法华否。答曰。失身于此。何暇诵经。与以法华。则读诵如流。与之他经。则不能读。以此知僧言可信矣。使此尼知西方法门。则上品上生可也。不知而坠堕于妓。可不哀哉。以此知。能用西方法门教人者。其济拔之功大矣。福报岂易量哉。

  十二缘图

  

  三界六道轮回图

  

  无明谓暗昧真性。行谓动作。识谓魂识。

    自阿鼻大地狱至他(长行写者是十二因缘图短行写者是三界六道图)。

  名谓受想行识。色谓色身。六入谓六根。

    化自在天。皆名欲界。

  触谓触六根者。因暗昧真性故。不能寂。

    以有情欲也。上有色。

  然不动。乃生魂识。因有名色。遂有六入。

    界。止有色身无男女。

  因六入故有触。因触故受。因受故爱。因。

    之形。又上有无色界。

  爱故取。因取故常有。之因此复受生。因。

    亦无色身。止有魂识。

  生故有老死相牵。缘不断故名十二缘。

    如鬼神。此总名三界。

   观此岂可迷于他涂而不修西方。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七(终)

猜你喜欢
  护法论·张商英
  卷三十七·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六(末)·窥基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上·楚圆
  卷第九·佚名
  奇特最胜金轮佛顶念诵仪轨法要·佚名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上·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九·佚名
  跋·佚名
  御选语录卷八·雍正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第十三·道宣
  夹注辅教编序·朱时恩
  碧鸡山居随笔(三则)·太虚
  阿夷决疑品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六十六·吴景旭

      壬后集上之中  元诗  四大家  辍耕録曰尝有问于虞伯生曰仲诗如何伯生曰仲诗如百战健儿徳机诗如何曰徳机诗如唐临晋帖曼硕诗如何曰曼硕诗如美女簪花先生诗如何笑曰虞集乃汉廷老吏盖先生未免自负公论以为

  • 卷三百六十二·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六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八十二 瞿佑【字宗吉钱塘人以荐历仁和临安教谕陞周府右长史有存斋诗集】 春愁曲 杏雨调泥随燕嘴烟重柳条扶不起采香蝴蝶

  • 唐僧弘秀集卷八·李龏

    宋 李龏 编修睦十二首秋日闲居是事不相闗谁人似此闲卷帘当白昼移榻对青山野鹤眠松上秋苔长雨间岳僧频有信昨日得书还宿岳阳开元寺竟夕凭虚槛何当兴叹频徃来人自老今古月长新风逆沈渔唱松疎露鹤身无眠钟乂动几客在迷

  • 卷十二·曾巩

    钦定四库全书 隆平集卷十二 宋 曾巩 撰 王後 周郑王名训世宗长子显德六年六月封梁王世宗崩即皇帝位明年正月六军拥戴太祖而王逊居西邸封国於郑建隆三年王徙房陵开宝六年薨年二十一知制诰张澹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纪昀

    隐逸传宋 【三】○宋三徐中行【庭筠】 苏云卿 谯定王忠民【苏庠】 刘勉之 故宪郭雍刘愚魏 掞之安世通徐中行 【徐庭筠】苏云卿谯定王忠民 【苏庠】刘勉之胡宪郭雍刘愚魏掞之安世通△徐中行 【徐庭筠】徐中行台州

  • 卷一·佚名

    当初元朝的人祖,是天生一个苍色的狼,与一个惨白色的鹿相配了,同渡过腾吉思名字的水,来到于斡难名字的河源头,不儿罕名字的山前住着,产了一个人,名字唤作巴塔赤罕。巴塔赤罕生的子名塔马察,塔马察生的子名豁里察儿蔑儿千,豁里察

  • 读例存疑卷十二·薛允升

    戸律之四婚姻之二强占良家妻女娶乐人为妻妾僧道娶妻良贱为婚姻出妻嫁娶违律主婚媒人罪强占良家妻女:巻首凡豪(强)势(力)之人强夺良家妻女,奸占为妻妾者,绞。(监候)。妇女给亲。(妇归夫,女归亲。)配与子孙弟侄家人者,罪(归所主)亦如之

  • 贺胜传·宋濂

    贺胜字贞卿,另字举安,小名伯颜。曾随许衡学习,十六岁入宿卫,庄重寡言,世祖很器重他,大臣有密奏时,屏除左右,只留他一人听;出则陪乘于车中,入则侍奉于帷幄,非假期不回家。至元二十四年(1287),乃颜叛变,帝亲征,胜在军帐中,即使亲王也不

  • 五、孔子适齐考·钱穆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伐季氏,不克,奔齐,鲁乱。《世家》系孔子适齐于是年乱后,是也。时孔子年三十五。《世家》又记昭公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适鲁,与孔子问答。《齐世家》云:&ldquo;猎鲁郊,因入鲁,与晏婴俱问鲁礼。&rdquo;《年

  • 重黎卷第十·扬雄

    或问:“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今何僚也?”曰:“近羲近和。”“孰重?孰黎?”曰:“羲近重,和近黎。”或问“黄帝终始”。曰:“托也。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扁鹊,卢人也,而医多卢。夫欲雠伪者必假真。禹乎?卢乎?终始乎?”或问“浑天

  • 戒子益恩书译文·郑玄

    《诫子书》介绍了作者一生为治学奋斗的经历和精神,以启发、勉励儿子深入钻研,勤于治学。文章既简明又含蓄,为后世学者赞誉。清朝刘熙载撰写的《艺概》一书称《戒子益恩书》&ldquo;雍雍穆穆,隐然涵《诗》、《礼》气。&rdqu

  • 卷一百七十六·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六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四十九学礼蕙田案养老之礼自虞夏殷以来已重之至周而大备其所养之老有三曰国老曰庶老曰死政之老每嵗仲春季春仲秋之月天子亲视学大

  • 卷四十二·李光地

    <经部,春秋类,日讲春秋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四十二襄公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晋【左传】二十一年春公如晋拜师及取邾田也【谢十八年伐齐之师漷水之田】朝聘防同礼有常期襄公以取邾田德晋而于嵗首朝正之会

  • 分别品第十三·佚名

    善业白佛言:云何阿阇浮闿士学明度无极。佛言:当与善友从事以善意随明度教。何等为随教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弃定智慧。当施与作无上正真道。莫著五阴。何以故?明度一切智无所著。莫得乐於应仪缘一觉道。如是善业。阿阇浮

  • 阿惟越致相品第六十二·佚名

    佛告须菩提,菩萨梦中不近罗汉辟支佛地。亦不近三界亦不坏三界。亦不起意视诸法。如梦如响如幻如热时焰。视诸法如化而不作证。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是为阿惟越致相。复次须菩提,菩萨梦中见佛。与若干百千不可计数四辈之众

  • 大乘掌珍论卷上·清辨

        清辩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普为饶益一切有情。正发无上菩提大愿。等观世间。常为种种不正寻伺。纷扰暴风乱心相续。邪见罥网之所罥网。生死樊笼之所樊笼。无量忧苦毒箭所射。诸有所行皆

  • 道教三字经·易心莹

    《道教三字经》是易心莹为普及道教知识、训导后学,应邹率一道长(原二仙庵监院,曾任成都市道教协会会长)的恳请,于1937年著成的道教知识普及性读物。该书言语简洁,三字一句,以道教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详尽叙述了道教的

  • 六经图·杨甲

    十卷。宋杨甲撰,宋毛邦翰补。杨甲字鼎卿(一说为嗣清),遂宁(今属四川省)人,乾道二年进士,有诗文传世。邦翰字号及生卒年月均不详,衢州江山(今属浙江省)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乾道初官抚州州学教授,终于转运判官。该书成于乾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