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御选语录卷八

  卷八

御制序

紫阳真人作悟真篇。以明元门秘要。复作颂偈等三十二篇。一一从性地演出西来最上一乘之妙旨。自叙云。此无为妙觉之至道也。标为外集。夫外之云者。真人岂以元门为内。而以宗门为外哉。审如是。真人止应专事元教。又何必旁乃于宗说。且又何谓此为最上。岂非以其超乎三界。真亦不立。故为悟真之外也欤。真人云。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恶死悦生。卒难了悟。黄老悲其贪著。乃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观乎斯言。则长生不死。虽经八万劫。究是杨叶止啼。非为了义。信矣。若此事。虽超三界之外。仍不离乎一毛孔之中。特以不自了证。则非人所可代。学者将个无义味语。放在八识田中。奋起根本无明。发大疑情。猛利无间。纵丧身失命。亦不放舍。久之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情识尽。并此无义味语。一时忘却。当下百杂粉碎。觌体真纯。此从上古德所为决不相赚者。真人以华池神水。温养子珠。会三界于一身之后。能以金丹作无义味语用。忽地翻身一掷。抹过太虚。脱体无依。随处自在。仙俊哉。大丈夫也。篇中言句。真证了彻。直指妙圆。即禅门古德中。如此自利利他。不可思议者。犹为希有。如禅师薛道光皆归依为弟子。不亦宜乎。刊示来今。使学元门者。知有真宗。学宗门者。知惟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焉。是为序。

雍正十一年癸丑七月朔日。

御选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张平叔语录。

悟真篇后序

切以人之生也。皆缘妄情而有其身。有其身则有患。若其无身。患从何有。夫欲免夫患者莫若体夫至道欲体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此非心镜朗然。神珠廓明。则何以使诸相顿离。绉尘不染。心源自在。决定无生者哉。然其明心体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乱其真。则刀兵乌能伤。虎兕乌能害。巨焚大浸乌足为虞。达人心若明镜。鉴而不纳。随机应物。和而不唱。故能胜物而无伤也。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也。原其道本无名。圣人强名。道本无言。圣人强言尔。然则名言若寂。则时流无以识其体而归其真。是以圣人设教立言以显其道。故道因言而后显。言因道而返忘。柰何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而恶死悦生。故卒难了悟。黄老悲其贪著。乃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以修生之要在金丹。金丹之要在乎神水华池。故道德阴符之教。得以盛行于世矣。盖人悦其生也。然其言隐而理奥。学者虽讽诵其文。皆莫晓其义。若不遇至人授之口诀。纵揣量百种。终莫能著其功而成其事。岂非学者纷如牛毛。而达者乃如麟角也。余向已酉岁于成都。遇师授丹法。当年且生公倾背。自后三传于人。三遭祸患。皆不逾两旬。近方忆师之所戒。云异日有与汝解缰脱锁者。当宜授之。余不许尔。后欲解名籍。而患此道人不知信。遂撰此悟真篇。叙丹药本末。既成。而求学者凑然而来。观其意勤。心不忍秘。乃择而授之。然而所授者。皆非有巨势强力。能持危拯溺。慷慨特达。能仁明道之士。初再罹祸患。心犹未知。竟至于三。乃省前过。故知大丹之法。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则立超圣地。是以天意秘惜。不许轻不传于非其人也。而余不遵师语。屡泄天机。以其有身故。每膺谴患。此天之深戒。如此之神且速。敢不恐惧克责。自今以往。当钳口结舌。虽鼎镬居前。刀剑加项。亦无复敢言矣。此悟真篇中。所歌咏大丹药物火候细微之旨。无不备悉。好事者夙有仙骨。观之则智虑自明。可以寻文解义。岂须余区区之口授之矣。如此乃天之所赐。非余之辄传也。如其篇末歌颂。谈见性之法。即上之所谓无为妙觉之道也。然无为之道。齐物为心。虽显秘要。终无过咎。柰何凡夫缘业有厚薄。性根有利钝。纵闻一音。纷成异见。故释迦文殊所演法宝。无非一乘。而听学者随量会解。自然成三乘之差。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余得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如其习气尚余。则归中小之见。亦非余之咎矣。时元丰改元戊午岁仲夏月戊寅日张平叔再序。

悟真篇外集。

性地颂。

佛性非同异。千灯共一光。增之宁解益。减著且无伤。取舍俱无过。焚漂总不妨。见闻知觉法。无一可猜量。

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障遮。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

视之不可见其形。乃至呼之又却应。莫道此声如谷响。若还无谷有何声。

一物含闻见觉知。盖诸尘境显其机。灵常一物尚非有。四者凭何作所依。

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诸方在目前。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

求生本自无生。畏灭何曾暂灭。眼见不如耳见。口说争如鼻说。

无罪福

终日行。不曾行。终日坐。不曾坐。修善不成功德。造恶原无罪过。时人若未明心。莫执此言乱做。死后须见阎王。难免镬汤碓磨。

三界惟心

三界惟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已。

见物便见心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圆通

见了真空空不空。圆明何处不圆通。根尘心法都无物。妙用方知与物同。

随他

万物纵横在目前。看他动静任他权。圆明定慧终无染。似水生莲莲自莲。

宝月

一轮明月当虚空。万国清光无障碍。收之不聚拨不开。前之不进后不退。彼非远兮此非近。表非外兮里非内。同中有异异中同。问你傀儡会不会。

心经颂

蕴谛根尘空色。都无一法堪言。颠倒之见巳尽。寂静之体翛然。

人我(又名齐物)

我不异人。人心自异。人有亲疏。我无彼此。水陆飞行。等观一体。责贱尊卑。首足同已。我尚非我。何尝有你。彼此俱无。众泡归水。

读雪窦禅师祖英集

曹溪一水分千派。照古澄今无滞碍。近来学者不穷源。妄指蹄洼为大海。雪窦老师达真趣。大震雷音椎法鼓。狮王哮吼出窟来。百兽千邪皆恐惧。或歌诗兮或语句。叮咛指引迷人路。言词磊落义高深。击玉敲金响千古。争柰迷人逐境留。却将言相寻名数。真如实相本无言。无下无高无有边。非色非空非二体。十方尘刹一轮圆。正定何曾分语默。取不得兮舍不得。但于诸相不留心。即是如来真轨则。为除妄想将真对。妄若不生真亦晦。能知真妄两俱非。方得真心无挂碍。无挂碍兮能自在。一悟顿消穷劫罪。不施功力证菩提。从此永离生死海。吾师近而言语畅。留在世间为榜样。昨宵被我唤将来。把鼻孔穿放杖上。问他第一义何如。却道有言皆是谤。

戒定慧解

夫戒定慧者。乃法中之妙用也。佛祖虽尝有言。而未达者有所执。今略而言之。庶资开悟。然其心境两忘。一念不动。曰戒。觉性圆明。内外莹彻。曰定。随缘应物。妙用无穷。曰慧。此三者相须而成。互为体用。或戒之为体者。则定慧为其用。定之为体者。则戒慧为其用。慧之为体者。则戒定为其用。三者未尝斯须相离也。犹如日假光而能照。光假照以能明。非光则不能照。非照则不能明。原其戒定慧者。本乎一性。光照明者。本乎一日。一尚非一。三复何三。三一俱忘。湛然清净。

即心是佛颂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如来及迦叶。

采珠歌

贫子衣中珠。本自圆明好。不会自寻求。却数他人宝。数他宝。终无益。只是教君空费力。争如认取自家珍。价值黄金千万亿。此宝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从来不解少分毫。刚被浮云无障碍。自从认得此摩尼。泡体空花谁更爱。佛珠还与我珠同。我性即归佛性海。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任你尘嚣满眼前。定慧圆明常自在。不是空。不是色。内外皎然无壅塞。六通神明妙无穷。自利利他宁解极。见即了。万事毕。绝学无为度终日。怕兮如未兆婴儿。动止随缘无固必。不断妄。不修真。真妄之心总属尘。从来万法皆无相。无相之中有法身。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垢不染。光自明。无法不从心里生。心若不生法自灭。即知罪福本无形。无佛形。无法说。丈夫智见自然别。出言便作狮子鸣。不似野狐论生灭。

禅定指迷歌

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今人静坐取证。不道全在见性。性于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空中杳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本心尚乃如空。岂有得失能所。但将万法遣除。遣令净尽无余。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色身为我桎梏。且恁和光混俗。举动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余。或问毗卢何似。只为有相不是。眼前叶叶尘尘。尘叶非同非异。况此尘尘叶叶。个个释迦迦叶。异则万籁皆鸣。同则一风都摄。若要认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有病用他药疗。病差药更何施。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又如昏镜得磨。痕垢自然灭了。本为心法皆妄。故令离尽诸相。诸相离了何如。是名至真无上。若欲庄严佛土。平等行慈救苦。菩提本愿虽深。切莫相中有取。此为福慧双圆。当来授记居先。断常绉尘有染。却于诸佛无缘。翻念凡夫迷执。尽被情爱染习。只为贪著情多。常生胎卵化湿。学道须教猛烈。无情心刚似铁。直饶父母妻儿。又与他人何别。常守一颗圆光。不见可欲思量。万法一时无著。说甚地狱天堂。然后我命在我。空中无声无堕。出没诸佛土中。不离菩提本坐。观音三十二应。我当亦从中证。化现不可思议。尽出逍遥之性。我是无心禅客。凡事不会拣择。昔时一个黑牛。今日浑身总白。有时自歌自笑。傍人道我神少。争知被褐之形。内怀无价之宝。更若见我谈空。恰似浑囵吞枣。此法惟佛能知。凡愚岂解相表。兼有修禅上人。只学斗口合唇。夸我问答敏急。却元不识主人。尽是寻枝摘叶。不解穷究本根。得根枝叶自茂。无根枝叶难存。便逞已握灵珠。转于人我难除。与我灵源妙觉。远隔千里之殊。此辈可伤可笑。空说积年学道。心高不肯问人。枉使一生虚老。乃是愚迷钝根。邪见业重为因。若向此生不悟。后世争免沉沦。

无心颂

堪笑我心。如顽如鄙。兀兀腾腾。任物安委。不解修行。亦不造罪。不曾利人。亦不私已。不持戒律。不徇忌讳。不知礼乐。不行仁义。人间所能。百无一会。饥来吃饭。渴来饮水。困则打睡。觉则行履。热则单衣。寒则盖被。无思无虑。何忧何喜。不悔不谋。无念无意。凡生荣辱。逆旅而巳。林木栖鸟。亦可为比。来且不禁。去亦不止。不避不求。无赞无毁。不厌丑恶。不羡善美。不趋静室。不远闹市。不说人非。不夸已是。不厚尊崇。不薄贱稚。亲爱冤仇。大小内外。哀乐得丧。钦悔险易。心无两睹。坦然一揆。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起。不畏锋刃。焉怕虎兕。随物称呼。岂拘名字。眼不就色。声不来耳。凡所有相。皆属妄伪。男女形声。悉非定体。体相无心。不染不碍。自在逍遥。物莫能累。妙觉光圆。映彻表里。包裹六极。无有遐迩。光兮非光。如月在水。取舍既难。复何比拟。了兹妙用。迥然超彼。或问所宗。此而巳矣。

西江月一十二首。

妄想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前后。

悟即刹那成佛。迷而万劫轮流。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本自无生无灭。强作生灭区分。只如罪福亦无根。妙体何曾增损。

我有一轮明镜。从来只为蒙昏。今朝磨莹照乾坤。万象昭然难隐。

我性入诸佛性。诸方佛性皆然。亭亭寒影照寒泉。一月千潭普现。

小即毫毛莫识。大时遍满三千。高低不约信方圆。说甚短长深浅。

法法法元无法。空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

善恶一时忘念。荣枯都不关心。晦明隐显任浮沉。随分饥餐渴饮。

神静湛然常寂。不妨坐卧歌吟。一池秋水碧仍深。风动莫惊尽恁。

对镜不须强灭。假名权立菩提。色空明暗本来齐。真妄休分两体。

悟即便名净土。更无天竺曹溪。谁言极乐在天西。了即弥陀出世。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法身通照没吾伊。念念不须寻觅。

见是何曾见是。闻非未必闻非。从来诸用不相知。生死谁能碍你。

住相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恰如仰箭射浮云。坠落只缘力尽。

争似无为实相。还源返朴归淳。境忘情尽任天真。以证无生法忍。

鱼兔若还入手。自然忘却筌[四/弟]。渡河筏子上天梯。到彼悉皆遗弃。

未悟须凭言说。悟来言说成非。虽然四句属无为。此等仍须脱离。

悟了莫求寂灭。随缘且接群迷。断常知见及提携。方识指归实际。

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修齐。圆光一颗好摩尼。利物兼能自济。

十一

我见时人谈性。只夸口急酬机。及逢境界转痴迷。又与愚人何异。

说得便须行得。方明言行无亏。能将慧剑斩摩尼。此号如来正智。

十二

欲了无生妙道。惟须自见真心。真身无相亦无音。清净法身只恁。

此道非无非有。非中有甚求寻。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

猜你喜欢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四卷·佚名
  目录·志磐
  大般涅槃經迦葉品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四·欧阳竟无
  卷四·佚名
  解深密经卷第五·佚名
  第四章 第二结集·佚名
  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卷上·佚名
  卷五十八·佚名
  楞严经卷第九文句·智旭
  答善因问(九则)·太虚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二十四卷·蕴闻
  菩萨行与大乘胜解·太虚
  宗教答响序·元来
  西方合论 第二卷·袁宏道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二 宋 陆游 撰 自笑 自笑平生醉後狂千锺使气少年塲那知病叶先摧落却羡寒龟巧缩藏药物及时希老健山家随日了穷忙凶年坐待新春麦莫厌清吟雪夜长 夜闻松声有感 清晨放船落星石大风吹颿如箭激

  • 卷六十一·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六十一    明 冯惟讷 撰 宋第七 鲍照【二】 侍宴覆舟山二首【勑为柳元景作○以下五言】 息雨清上郊开云照中县游轩越丹居晖烛集凉殿凌高跻飞楹追焱起流宴苑含灵

  • 卷之八十一·佚名

    洪武六年夏四月壬申朔享太庙○太仆寺丞梁野仙帖木儿言黄河迤北宁夏所辖境内及四川西南至船城东北至塔滩相去八百里土田膏沃舟楫通行宜命重将镇之俾招集流亡务农屯田什一取税兼行中盐之法可使军民足食从之○甲戌以工部

  • 汉纪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3)·司马光

    汉纪二十八 汉平帝元始三年(癸亥,公元3年) [1]春,太后遣长乐少府夏侯藩、宗正刘宏、尚书令平晏纳采见女。还,奏言:“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太师光、大司徒宫、大司空丰、左将军孙建、执金吾尹赏、行太常

  • 食货三四·徐松

    坑冶矾场坑冶杂录各路产物买银价白矾晋州炼矾,庆(历)[历]元年置;临汾县矾场务,旧置;襄陵县官泉务,庆(历)[历]六年置,熙宁七年罢;芹泉务,端拱二年置,熙宁九年废,给京师支用并客旅筭请。无为军昆山场,旧以兵匠煎炼,天圣二年罢,置场收

  • 卷十四·郑玄

    均人,掌均地政,均地守,均地职,均人民、牛马、车辇之力政。(政读为征。地征谓地守、地职之税也。地守,衡虞之属。地职,农圃之属。力征,人民则治城郭、涂巷、沟渠、牛马、车辇则转委积之属。○政,音征,出注下同。)[疏]“均人”至“

  • 提要·吕柟

    【臣】等谨案张子抄释六卷明吕柟撰是编摘録张子之书以西铭东铭为冠次正十九篇次经学理窟十一篇次语録次文集而终以行状亦每条各附以释如周子抄释之例首有嘉靖辛丑柟自序称张子书存者止二铭正防理窟语録文集而文集又

  • 卷一·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一学一小学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古人小学养得小儿子诚敬善端发见了然而大学等事小儿子不防推

  • 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三·戴溪

    宋 戴溪 撰读大雅文王成王之时作也推美文王之徳始受天命至于孙子因言商周废兴之际知天命之可畏使羣臣与成王知所戒惧以取法于文王也首章言文王尊为民上徳昭于天周虽积累之邦天有维新之命然文王自悔其徳天命亦不时至

  • 一窒六窗·佚名

    仰山禅师有一次请示洪恩禅师道:&ldquo;为什么吾人不能很快地认识自己?&rdquo;洪恩禅师回答道:&ldquo;我向你说个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内有一猕猴,蹦跳不停,另有五只猕猴从东西南北窗边追逐猩猩。猩猩回应,如是六

  • 法华义疏卷第八·吉藏

    都干缘沙门素庆谨志法华义疏卷第八胡吉藏撰药草喻品第五所以有此品来者。自华严始集终竟灵山前会谓开五乘之教也。此经之始至信解之终合五乘归一乘也。今此一品举喻具释开合之义也。一地所生一雨所润。喻至理无二故合

  • 佛说六字神咒王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梁录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中。尔时有一外道旃陀罗女。专行众恶符书厌祷。或事山神树神树下鬼神。日月五星南斗北辰。一切魍魉杂魔邪魅。惑尊者阿难及诸善人。如是等恒河沙数。即时如来因见阿难

  • 永觉师传·永觉元贤

    为霖录曰禅师落发后寿昌逢迁化依法兄博山三年而受具塔志中言及昌迁化依止同门博山无异禅师三载受具已而辞归闽住山舟过剑津闻僧唱法华经曰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是二音声徧至十方诸佛世界廓然大悟乃彻见寿昌用处(云云)师至

  • 岁华纪丽谱·费著

    风俗志。元费著撰。一卷。附《笺纸谱》一卷、 《蜀锦谱》一卷。著,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第进士。授国子助教。官至重庆总管。成都自唐始,繁富甲于西南,富贵者优闲,岁时燕集,已成风尚。南宋末因兵燹,市闾凋敝。费著为追述旧

  • 关圣帝君觉世宝训·关羽

    《关圣帝君觉世宝训》,道教书籍。又称《觉世篇》、《觉世真经》,简称《觉世经》,底本出于《藏外道书》。

  • 常言道·落魄道人

    清代白话长篇讽谕小说。又名《子母钱》、《富翁醒世传》。四卷十六回。题“落魄道人编”,作者姓名和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嘉庆九年(1804)。叙述贪婪悭吝的财主钱士命为了敛财而不择手段,最终财尽人亡的故事。其意在规劝

  • 春秋书法钩元·石光霁

    四卷,明石光霁著。大旨本张大亨、吴澄之意,以《春秋》书法分属五礼。凡失礼的则书以示褒贬的。因以吉、凶、军、宾、嘉五礼条目,统属经传的记叙;有五礼所不能包括的,如年月日时、名称爵号一类,则别为杂书法冠于首。每

  • 禅林宝训·净善

    凡四卷。南宋净善重编。又称禅门宝训、禅门宝训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收录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惠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宋代诸禅师之遗语教训,凡三百篇,各篇终皆记其出典。本书始为妙喜普觉、竹庵士圭二禅师于江西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