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印度之佛教无常与无我

    佛教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磐寂静。”什么是无常?佛说:“凡世间一切变异法、破坏法皆无常。”世界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变异的破坏的,显而易见,地球乃至恒星系,天天在流转变迁中,再经若干千万年终须有一天毁灭。人生更不消说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何止生理上如此,从心理上看,后念甫生,前念已灭,所谓“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所以后来惟识家下一个妙喻说:“恒转如瀑流。”拿现在事物作譬,最确切的莫如电影。人之一生,只是活动和活动的关系衔接而成。活动是没有前后绝对同样的,也没有一刻休息,也没有一件停留。甲活动立刻引起乙活动,乙活动正现时,甲活动已跑得无影无踪了。白布上活动一旦停息,这一幕电影便算完。生理心理上活动一旦停息,这一期生命便算结束。活动即生命,除却活动别无生命:“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的“如实相”,确是如此。    

    与无常论连带而起的便是无我论。寻常人认七尺之躯为我,印度诸外道多说有“神我”。佛则以为一切有情之生命皆由五蕴合成。五蕴复分为二:一、物质方面:即色蕴,亦名为“色”;二、精神方面,即受、想、行、识四蕴,统名为“名”。生命不过物质、精神两要素在一期间内因缘和合,俗人因唤之为“我”。今试问我在哪里?若从物质要素中求我,到底眼是我呀,还是耳是我、鼻是我、舌是我。身是我?若说都是我,岂不成了无数的我?若说分开不是我,合起来才成个我,既已不是我,合起来怎么合成个我?况且构成眼、耳、鼻、舌、身的物质排泄变迁,刻刻不同,若说这些是我,则今日之我还是昨日之我吗?若从精神要素中求我,到底受是我呀,还是想是我、行是我、识是我?抑或合起来才成我,答案之不可通,正与前同。况且心理活动刻刻变迁,也和物质一样。此类之说,所谓“即蕴我”说(求我于五蕴中),其幼稚不合理,无待多驳。还有“离蕴我”说(求我于五蕴外)。例如道教所说有个元神可以从口里或额门里跑出跑进,又或尸解后成了神仙来往洞天福地,又如基督教说的灵魂永生,当时印度外道所谓神我,亦即属此类。此类神我论,在事实上既绝对没有见证,用科学方法去认识推论又绝对不可能。佛认为是自欺欺人之谈,不得不严行驳斥(欲知佛家对于有我论之详细辩驳,可读《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卷二)。想明白佛教无我论的真谛,最好还是拿电影作譬。电影里一个人的动作,用无数照片凑成,拆开一张一张的片,只有极微的差异,完全是某板一块纸;因为电力转得快,前片后片衔接不停的动,那动相映到看客的眼帘,便俨然成了整个人整个马的动作。“恒转如瀑流”的人生活动,背后俨然像有个人格存在,就是这种道理。换句话说,一般人所指为人格、为自我者,不过我们错觉所构成,并没有本体。佛家名之为补特伽罗Pudgala译言“假我”,不是真我。要而言之,佛以为在这种变坏无常的世间法中,绝对不能发见出有真我。既已无我,当然更没有我的所有物。所以佛教极重要一句格言曰:“无我无所。”    

    无常、无我,佛用他的如实知见观察人生实相,灼然见为如此。然则这样的人生,他的价值怎么样呢?佛毅然下一个断语说是“一切苦”。在无常的人生底下,一切都不得安定。男女两性打得滚热,忽然给你一个死别生离;功名富贵震耀一时,转眼变成一堆黄土。好像小孩子吹胰子泡,吹得大大的五色透明可爱,结果总是一个破灭完事。你说苦恼不苦恼?在无我的人生底下,一切自己作不得主,全随着业力驱引。虽说是用自己意志开拓自己命运,然自己意志,先已自为过去业力所支配,业业相引。现前的行动又替将来作茧自缚,尘尘劫劫,在磨盘里旋转不能自拔。你说苦恼不苦恼?所以佛对于人生事实的判断,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对于人生价值的判断说“一切苦”。

猜你喜欢
  卷六·心圆
  卷第二十一·佚名
  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佚名
  佛说长者子制经·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七·圆悟克勤
  卷第三十三·志磐
  中观论疏卷第八(本)·吉藏
  代序 索性做了和尚·李叔同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六·净挺
  复愚僧居士书·印光
  参观陈嘉庚工厂之所感·太虚
  卷第十二·志磐
  四分律卷第三十三(二分之十二)·佚名
  卷之十四·别庵性统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刘鼎臣妻·唐圭璋

      鹧鸪天   剪彩花送珍省试   金屋无人夜剪缯。宝钗翻作齿痕轻。临长执手殷勤送,衬取萧郎两鬓青。   听嘱付,好看承。千金不抵此时情。明年宴罢琼林晚,酒面微红相映明。

  • 歴代诗话卷五十二·吴景旭

      庚集下之上  唐诗  行马  韵语阳秋曰李商隐九日诗曽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尊前有所思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得再窥盖令狐楚与商隐素厚楚卒子绹位致通

  • ●古诗源卷四·沈德潜

    ○汉诗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

  • 宋词三百首(5)·朱祖谋

    岳飞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初抗金名将。少年从军,官至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因坚持抗金,反对和议,为高宗赵构、奸相秦桧所害。淳熙六年(1179)赐谥武穆。嘉定四年(1211)追

  • 卷二十五·沈德潜

    ☆蒋深字树存,江南长洲人。官山西朔州知州。著有《绣谷诗钞》。○绣谷以纂修《书画谱》得官,居官有政声,诗 亦时露警句,名场中交重之。○蝇趋热性能惯,贪饕死亦轻。未容随骥尾,先欲乱鸡鸣。把剑何堪逐,无屏漫点成。秋风萧飒

  • 卷一·岳珂

      张紫微原芝   高宗览娄陟明(寅亮)之议,垂意祖烈,诏择秦支,并建二王邸,恩礼未有隆杀也。会连岁芝生太宫,百执事多进颂诗,张紫微(孝祥)时在馆,独献文曰《原芝》。绍兴二十四年,芝生于太庙楹,当仁宗、英宗之室,诏群臣观瞻,奉表文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徐乾学

    宋纪一百八【起上章阉茂四月尽重光大渊献九月凡一年有六月】髙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徳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建炎四年夏四月戊寅金罗索与萨里罕自陜州长驱入潼闗曲端遣吴玠拒之于彭原店而拥兵邠州为援金人来攻玠击败之萨里

  • 卷之五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七·纪昀

    列传元 【一】○元一穆呼哩【博啰 塔斯 苏肯彻尔 纳颜 巴图尔 托克托】博尔济【伊实特穆尔】博勒呼【塔齐尔】穆呼哩博尔济博勒呼△穆呼哩穆呼哩扎拉尔氏世居鄂诺水东父崆根果斡以戚里故在太祖麾下从平默尔奇斯

  • 卷三十一·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三十一   元 王天与 撰无逸第十七        周书周公作无逸【汉孔氏曰中人之性好逸豫故戒以无逸张氏曰周召之于成王所陈在敬所戒在逸葢敬则不逸逸则不敬以敬为心则为恭为畏为不暇为

  • 《尔 雅》·佚名

    作者:陆宗达 王宁第一节 《尔雅》与“经”《尔雅》是十三经里的一部比较特殊的典籍。六朝人称之为“诗书之襟带”(刘勰《文心雕龙》),宋朝人誉之为“六籍之户牅,学者之要津”(林光甫《艾轩诗

  • 卷三百三十八·佚名

    △初分巧便学品第五十五之二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菩萨菩萨云何共祝佛告阿难。菩萨菩萨共住相视当如大师。所以者何。诸菩萨摩诃萨。展转相视应作是念。彼是我等真善知识。与我为伴共乘一船。我等与彼学处学时及所学法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五·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五年同利養别說戒白二   具夀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於某聚落有一長者造一住處諸事具足捨與四方僧伽.   是時長者被王拘執.苾芻聞已棄寺他行.有三寶物及諸資具被賊偷去.長者得脫知  

  •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五·智旭

                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丁)二对治邪执二。初总标二见。二别释二见。(戊)今初】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莫不皆依我见而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我见有二种。一人我见。二法我见。若达前所显示一心

  •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当知食以节度受而不损。佛言。人持饭食施人。有五福德令人得道。智者消息意度弘廓。则获五福。何等为五。一曰施命。二曰施色。三曰施力。四曰施

  •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序·智圆

    此疏自智者演说。章安记录。古来人师无闻赞述。既传授道息。后学往往有不知其名者。知其名而未尝披其卷者。於乎斯文之未丧也。一线尔。吾不肖而实痛焉。吾如默默则何以传后。遂因疾间辄约文敷义。笔之为钞。凡二卷。

  • 闪电窗·佚名

    清代白话才子佳人小说,现存六回,全书回数不详。今存酌玄亭刊本,半页八行,每行二十字。卷首有“读未曾读过书”为题目的序,署名“吴山道人谐野于半塘之钓鱼舫中”。又题“谐道人批评第一种快书”, “酌玄亭主人编辑”

  • 六度集经·佚名

    凡八卷。又作六度无极经、六度无极集、六度集、杂无极经。三国时代吴·康僧会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系集录佛陀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之九十一则本生谭故事,配合大乘佛教所说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