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禅学古史考

  印度人是没有历史观念的民族,佛教是一个“无方分【空间】无时分【时间】”的宗教。故佛教的历史在印度就没有可靠的记载。去年【1927】的夏间,我在上海美国学校的中国学暑期讲习会内讲演了四次《中国禅宗小史》。听讲的有两位印度人,他们听我讲“慧能死于西历713年,……道一死于788年,……百丈怀海死于814年,……丹霞天然死于824年,……”觉得十分奇怪。他们后来到我家里闲谈,说起此事,认为中国民族特别富于历史观念的表现。他们说:“怎么连佛教和尚的生死年代都记的这样清楚详细!”

  关于禅学在古代的传授,史料很残缺;我们没有法子,只能在中国旧译的禅法书及其序跋里面钩出一点比较可信的材料,使人知道古代佛教徒的传说里的禅法传授史是个什么样子。

  古代翻译的禅法诸书,举其重要的,约有下列各种:

  【1】《道地经》一卷【缩刷《藏经》暑六】

  “天竺须赖孥国三藏僧伽罗叉,汉言众护,造。”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约西历148—170】译。凡七章。

  【2】《大安般守意经》一卷【宿五】

  安世高译。旧录作一卷。今缩《藏》所收乃是康僧会与陈慧注本,注文与经文混合,故分二卷。

  【3】《禅行三十七品经》一卷【宿八】

  【4】《禅行法想经》一卷【宿八】

  以上均安世高译。安世高还有《大小十二门经》各一卷,也是禅书,今不存。

  【5】《小道地经》一卷【暑六】

  后汉支曜【约185年】译。

  【6】《禅要经》一卷【暑六】

  在后汉录,译人不详。

  【7】《修行道地经》七卷【暑六】

  众护【僧伽罗叉】造,西晋三藏竺法护译。跋作六卷二十七品,今本有七卷三十章,而且只有二十九章。南条文雄说,末三品依《法华经》。大概此三品是后来加入的。序题“《瑜迦遮复弥经》,晋名《修行道地》”。跋言太康五年【284】二月二十三日译成。

  【8】《坐禅三昧法门经》二卷【暑六】

  僧伽罗刹造。姚秦鸠摩罗什【402—412】译。

  【9】《禅法要解经》二卷【暑六】

  【10】《思惟略要法》一卷【暑六】

  【11】《菩萨诃色欲法》一卷【暑六】

  以上都是鸠摩罗什译的。

  【12】《禅秘要法经》,三卷【宿五】

  鸠摩罗什译。首行有“后秦弘始年……译”字样。。

  此书乃众家所造。《高僧传》七,《僧敏传》云:“《禅法要》三卷,始是鸠摩罗陀所制,末是马鸣所说,中间是外国诸圣共造。”僧格序文中说的更详细:

  ……寻蒙【鸠摩罗什法师】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偈是鸠摩罗罗陀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菩萨所造也。其中五门是婆须密,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疑是“胁比丘”之误】,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觉中偈,是马鸣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氵㸒恚痴相及其三门,皆僧伽罗叉之所撰也。息门六事,诸论师说也。

  【序文见僧祐《出三藏记》九】

  【13】《修行方便禅经》四卷【即所谓《达磨多罗禅经》】【藏八】

  达摩多罗与佛大先造。东晋佛陀跋陀罗在庐山【约410年】译,慧远作序。序尾有一行云:“《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

  【14】《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暑六】

  “佛陀蜜多撰,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424—440年】译。”

  【15】《治禅病秘要法》二卷【宿五】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跋言孝建二年【455】译成。

  以上译出的禅法书,是依时代的先后排列的。我们可以作一表如下:

  第二世纪的晚年

  安世高译《道地经》、《大安般经》等。

  第三世纪的晚年

  284年,竺法护在敦煌译《修行道地经》的全文。

  第五世纪的初期

  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各种禅经。【约在404年】

  佛驮跋陀罗在庐山译《达摩多罗禅经》。【约在410年】

  昙摩蜜多在建业译《五门禅经》。【约在450年】

  这表上可以看出印度禅法逐渐输入中国的历史。安世高等译的书,都很简略,不很容易懂得。故《道地经》有道安等的章句,而《安般经》有道安的注及陈慧等的注本。法护译的是僧伽罗叉的全文,但其书远在敦煌,又不久即遭大乱,似乎不很流通。故五世纪初年慧远作《禅经》序云:

  每慨大教东流,禅数尤寡。三业无统,斯道殆废。顷鸠摩耆婆【即鸠摩罗什,kumarajiva】宣马鸣所述,乃有此业。虽其道未融,盖是为山于一箦。……

  故其时僧叡序罗什所出《禅经》云:

  此士先出《修行》,《大小十二门》,《大小安般》,虽是其事,既不根悉,又无受法。学者之戒,盖阙如也。……

  以此推知禅法之推行是5世纪以后的事。5世纪初期,北有罗什,南有慧远,其所出诸书又都是提要钩元的书,故印度的禅法遂稍稍流行于中国。

  据近代学者的考证,释迦牟尼大概生于纪元前6世纪【约560年】,死于前5世纪【约480年】。故鸠摩罗什时代上距释迦不过八九百年,可算是“去古未远”。这八九百年中的传说之中,含有一些史料,其可信之程度总稍胜于后世的种种传法说。故我们研究印度禅学的传授,应该先研究这些较古的史料。

  佛教禅法的来源很古,《奥义书》【upanishads】中已有禅定之法,其名为“瑜伽”【yoga】【看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卷,39—52页】;此种书在佛教产生时已成为很有势力的经典,故佛教不免受他的影响。数论一派【sankhya,印度六家哲学之一】也注重“瑜伽。”稍后起之瑜伽一派【六家之一】,更把禅定作为主要的修行法门,故其学派即称瑜伽【看忽滑谷快天同书上,66—84页】。

  佛教之禅法也名为“瑜伽”,习禅者名为“瑜伽遮罗”,禅法名为“瑜伽遮罗布迷”,即是“瑜伽师地”,译言“修行道地”。故法护译的僧伽罗叉的《修行道地经》序题:

  《瑜伽遮复弥经》,晋名修行道地。

  故庐山译出的《达摩多罗禅经》序末说:

  《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

  僧祐记录此经,也说:

  《禅经修行方便》二卷。一名《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

  一名《不净观经》,凡有十七品。

  可见僧伽罗叉的书,和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合作的书,都叫做《瑜伽遮罗布迷》【yogā chārabhūmi】都可译作《瑜伽师地论》。【《高僧传》二,《佛陀跋陀罗传》,他译有《修行方便论》,本不称“经”也】。

  南条文雄的“明藏目录”于《道地经》下注原名为margabhumi,又于《修行道地经》下注原名为karyamārgabhomi,又于《达摩多罗禅经》下注原名为dharmatara dhyana—sutā,这都是出于臆测的,全没有根据。

  这个书名关系不小。我们因此可以知道这时期的禅法上承《奥义书》,中间与外学胜论派及瑜伽派相关,下接唯识宗的瑜伽师地。

  汉晋时代译的许多禅法书之中,从不提及无著【asanga】弟兄之名。大概无著弟兄的时代很晚,其年代约在第4或第5世纪。péri说他们的年代在280至360年之间,似乎还过早【参考eliot,hinduism and bnddnism,vo1.Ⅱ.p.65】。他们不过是“瑜伽遮罗”的后起之秀。试取无著的《瑜伽师地论》【玄奖译本】与法护、罗什、佛陀跋陀罗诸人译的各种《瑜伽师地论》相比较,便可知道他们的内容大致相同,演变的线索也很明显。不过无著所造更多烦琐的分析,遂成为唯识的烦琐哲学。更进一步,便成了下流的密宗了。

  在中国方面,赖有中国古代思想的抵抗力,这种烦琐的分析同中国人的头脑不能相容。中国的文字也不配玩这种分析牛毛的把戏,故5世纪以下的禅学趋势便是越变越简单,直到呵佛骂祖而后止!中间虽有玄奘、窥基的大卖气力,而中国思想终走不上唯识的烦琐哲学上去;虽有不空、金刚智同许多帝后的提倡,而中国居然不曾堕落成为真言宗与喇嘛教的国家。

  这两种趋势可以表示如下:

  佛教的禅法    变烦琐的趋势—唯识—密宗

  古印度的瑜珈

  胜论—瑜珈派  变简易的趋势—中国的禅宗

  这是后话,表过不提。

  我们现在要研究古禅学的传授略史。庐山译出的《禅经》有小序云:

  ……佛灭度后,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优婆崛,尊者波须密,尊者僧伽罗叉,尊者达摩多罗,乃至尊者不若密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我今如是所闻而说是义。

  此是佛大先的口气,故有达摩多罗而无佛大先自己。我们应该先考定佛大先的年代。

  佛大先即佛陀斯那【buddhasena】。《禅要秘密治病经》有后记云:

  河西王从弟大沮渠、安阳侯,于于阗国衢摩帝大寺,从天竺比丘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其人天才特拔,诸国独步;诵半亿偈,兼明禅法;内外综博,无籍不练。故世人咸曰“人中师子”。沮渠亲面禀受,亿诵无滞。以宋孝建二年【455】九月八日,于竹园精舍书出此经,至其月二十五日讫。尼慧(左三点水右睿)为檀越。【《出三藏记》九】

  据《开元释教录》四:

  安阳侯沮渠京声,即河西王蒙逊从弟,……少时尝度流沙,到于填国,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师佛陀斯那,安阳从之谘问道义。……以茂虔【即牧犍】承和年中译《禅法要解》一部。

  《高僧传》二,《昙无识谶传》后附《安阳侯传》,也说他从于阗高昌东归,回到河西,即译出《禅要》。又说:

  又伪魏吞并西凉,乃南奔于宋。……初出《弥勒》、《观世音》二观经。……后竹园寺慧(左三点水右睿)尼复请出《禅经》。安阳既通习积久,临笔无滞,旬有七日,出为五卷。

  沮渠王国被灭时在承和七年,当宋元嘉十六年己卯【439】。其译《禅经》,在宋孝建二年【455】。《开元录》记载有误。也许他在河西,曾译初本;后在南方受请,又重译一本,故十七日而译成。沮渠蒙逊开国在401年;《僧传》说安阳侯少时在于阗见着佛大先,大概佛大先当400年时还生存。

  此说颇多旁证。《高僧传》三,《智严传》中说:

  智严……周流西国,进至罽宾,入摩天陀罗精舍,从佛驮先比丘谘受禅法。渐染三年,功逾十载。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特深器异。

  智严与佛陀跋陀罗同回中国,《僧传》二说:

  佛驮跋陀……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先时亦在罽宾,乃谓智严曰:“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

  他们到长安时,鸠摩罗什已在长安,当5世纪的初年。这都可证佛大先当400年时还生存。他的及门弟子到中国的有三人:

  佛陀跋陀罗【死于429年,年71】

  佛大先   智严

  沮渠京声【死在455年以后】

  其次,我们要考定佛大先以上的几个人的年代。慧观序《修行地不净观经》云:

  此一部典名为《具足清净法场》。传此法至于罽宾,转至富若蜜罗,亦尽诸漏,具足六通。后至弟子富若罗,亦得应真。此二人于罽宾中为第一教首。

  富若蜜罗去世已来五十余年,弟子去世二十余年。昙摩多罗菩萨与佛陀斯那俱共谘得高胜,宣行法本。佛陀斯那化行罽宾,为第三教首。有于彼来者亲从其受法教诲,见其涅槃时遗教言:“我所化人众数甚多,入道之徒具有七百。”富若罗所训为教师者十五六人,如今于西域中炽盛教化,受学者众。

  昙摩罗【依上文当作昙摩多罗】从天竺来,以是法要传与婆陀罗,婆陀罗与佛陀斯那。佛陀斯那愍此旃丹【震旦】无真习可师,故传此法本流至东州。……【《出三藏记》九】

  慧观是鸠摩罗什的弟子,又与佛陀跋陀罗同在建业道场寺,死于宋元嘉中。他的史事知识大概是从这两个大师得来的,故有可信的价值。他说的罽宾一派的世系都是几十年间的事,故更可信。罽宾的三世教首是:

  富若密罗——富若罗——佛大先【佛陀斯那】

  又有从天竺来的一支:

  昙摩多罗【即达摩多罗】——婆陀罗——佛大先

  考僧祐《出三藏记集》十二有萨婆多部的世系表两种。一种是僧祐所辑,一种是“长安齐公寺萨婆多部佛大跋跎罗师宗相承”世系,其中有可与慧观所记相印证的,今列表如下:

  萨婆多部记

  【1】僧祐所记

  【49】弗若蜜多罗汉【衍汉字】

  【50】婆罗多罗

  【51】不若多罗

  【52】佛驮先

  【53】达摩多罗菩萨

  (2】齐公寺本

  【无】

  【48】婆罗多罗

  【44】不若多罗

  【49】佛大先

  【50】昙摩多罗

  慧观所记

  富若蜜罗

  婆陀罗

  富若罗

  佛陀斯那

  昙摩多罗

  慧观又说:

  富若蜜罗去世已来五十余年,弟子【富若罗】去世二十余年。

  可惜慧观所序的《修行地不净观经》,今不传了,各种经录皆不载此经的传译年代。此经与庐山所译的《达摩多罗禅经》必是同一本子。僧祐虽载其序,而不记录此经,我们竟不知此书有第二译本。故我疑心此序即是他来南方后为庐山《禅经》作的。此序之作约在410年之后。他同佛陀跋陀罗都栖止建业的道场寺,跋陀即庐山《禅经》的译主,慧观为作新序,大旨与慧远原序相同,稍补其史实的不足而已。若作序年代在410—420年之间,则我们可以推定

  富若蜜多罗【庐山《禅经序》的不若蜜多罗】死于365年左右。

  富若罗【不若多罗】死于395年左右。

  更合罽宾与天竺两支的禅师为下表:

  富若蜜多罗—富若罗

  佛大先

  达摩多罗—婆陀罗

  可知达摩多罗与婆陀罗都是4世纪中叶至下半的人。焦镜法师作《后出杂阿毗昙心序》【《出三藏记》十】说达摩多罗生在“晋中兴之世”,这可证他是4世纪的人。【后秦弘始年中,有罽宾律师弗若多罗到长安,与罗什共译《十诵律》,未完而死。此人似另是一人,不是富若罗】

  慧远序中说达摩多罗与佛大先两人禅法的不同,很可注意。他说:

  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达摩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反迷,启归途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正观;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

  这里面便有了顿渐二门之别。达摩多罗之说近于般若宗的中观【màdhyamaka】;他是从印度来的,故颇有大乘意味。佛大先似乎受罽宾的萨婆多部【sarvāstivādin】的影响最深,故谨守小乘禅的渐修法门。序中所谓“二道”,即方便道与胜道;“四义”即【1】退,【2】住,【3】升进,【4】决定。用此标准来看庐山的《禅经》,我们只见佛大先的“二道”、“四义”笼罩一切,其中似很少达摩多罗的成分。此书后来被称为《达摩多罗摩经》,真是冤枉了达摩多罗!

  以上的考证,只到第4世纪为止。4世纪以上,我们就在迷雾里了。

  从不若蜜多罗和达摩多罗,一跳就到僧伽罗叉。《出三藏记》十引失名作者的《僧伽罗刹经》序云:

  僧伽罗刹者,须赖国人也,佛去世后七百年生此国;出家学道,游教诸邦;至犍陀,越土甄陀,罽宾王师焉。高明绝世,多所述作。此土《修行经》、《大道地经》,其所集也。又著此经。……

  此序作于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元明《藏本》皆说是道安作的。其时道安未死,序中所说史实当有所本。佛去世在前5世纪之初,则僧伽罗叉是纪元后第2世纪至3世纪的人。但罗叉的《道地经》,在2世纪下半,已由安世高摘要译出,故罗叉的年代至晚当在第2世纪的前半,或至2世纪中叶尚生存,而其书已到中国;正如后来佛大先尚生存,其书也已到中国了。

  旧来传说往往把释迦的年代提早二三百年。故凡用“佛灭度后若干年”计算的年代,都只是存一个大概而已,都不能作为正确的计算。僧祐记萨婆多部的师资,罗叉在第二十九。他又引齐公寺的本子,罗叉【众护】在第二十六。僧伽罗叉行化于罽宾即kashmir,亦译罽贰,在当时为萨婆多部的中心。大概僧伽罗叉是“有部”的大师。

  僧伽罗叉虽在“有部”,却是一个折衷派的学者。他的《僧伽罗刹集经》便是采集各家造成的。他的《修行道地经》也是采集各家的书造成的。《高僧传》一,《安世高传》说:

  初外国三藏众护,撰述经要为二十七章。高乃剖析护所集七章,译为……《道地经》。

  《修行道地经序》云:

  众护“总众经之大较,建易进入径路。”

  《修行道地经》第二品有偈云:

  从若干经采明要,立不老死甘露言。

  我们在上文说过,“瑜伽遮罗”【禅法】本是印度各宗派所同有,本不是佛教所独创。佛教各宗派之中,也各有他们的“修行道地”。僧伽罗叉采取各经的《禅法要义》,编为二十七章,其书明显扼要,故成为禅学的名著,不但风行西域,且能风行中国。

  不但罗叉的《道地经》采集各家的,庐山所出的《禅经》也就是几家合成的。鸠摩罗什在关中译的《禅经》也是采集诸家合成一书的。僧叡序罗什所译《禅经》云:

  ……寻蒙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偈是鸠摩罗陀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菩萨之所造也。其中五门是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胁】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觉中偈,是马鸣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氵㸒恚痴相及其三门,皆僧伽罗叉之所撰也。息门六事,诸论师说也。菩萨习禅法中,后更依《持世经》,益《十二因缘》一卷。《要解》一卷,别时撰出。……【《出三藏记九》】

  罗什采自罗叉最多,而罗叉本书自说“从若干经采明要”。这可见这些书的折衷性质了。

  僧叡所记的《禅法》作者,与庐山《禅经》序首所记稍有不同。同者三人:

  僧波崛  婆须密  僧伽罗叉

  庐山《禅经》所无者四人:

  鸠摩罗陀  马鸣  僧伽斯那  胁比丘

  《庐山经》序又有最早的三人:

  大迦叶  阿难  末田地

  除了僧伽斯那无可考外,其除九人都见于《付法藏因缘传》及僧祐所记两种萨婆多部世系之中,列表如下:

  【1】僧祐记萨婆多部

  大迦叶第一

  阿难第二

  末田地第三

  优波崛第五

  婆须密第八

  胁长老第十

  马鸣第十一

  鸠摩罗驮第十二

  僧伽罗叉第廿九

  【2】齐公寺本萨婆多部

  阿难第一

  末田地第二

  优婆崛第四

  婆须密第六

  勒【胁】比丘第八

  马鸣第九

  鸠摩罗大第廿五

  众护第廿六

  【3】付法藏传

  大迦叶【1】

  阿难【2】

  末田地【旁出】

  优婆麴多【4】

  【无】

  胁比丘【9】

  马鸣【11】

  鸠摩罗陀【13】

  【无】

  大迦叶本是外道,后归佛教。阿难是佛的忠实信徒。据《阿育王传》四,末田地是阿难弟子,后来在罽宾传教。这几个人大概多是前5世纪上半的人。

  优婆崛是佛去世百年后的人,其年代当纪元前4世纪。《阿育王传》说他与阿育王同时。阿育王的年代,经近世学者考定,他即位约当纪元前273年,死时约当前232年。优婆崛似乎在他之前。

  慧远序《禅经》云:

  ……如来泥洹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咸乘至愿,冥契于昔。……其后有优波崛弱而超悟,智绝世表,才高应寡,触理从简。八万法藏,所存惟要,五部之分始自于此。……自兹已来,感于事变,怀其旧典者,五部之学并有其人,咸健大法将颓,理深其慨,遂各述赞《禅经》,以隆盛业。……

  慧观序中与此略同,也说五部之分起于优婆崛。僧祐记萨婆多部《十诵律》六十一卷的缘起云:

  ……昔大迦叶具持法藏,次传阿难,至于第五师优波崛,本有八十诵。优波崛以后世钝根不能具受故,删为十诵。……自兹以下,师资相传五十余人。……【出三藏记三】

  五部即

  【1】萨婆多部【sarvātivāda】,律为《十诵律》。

  【2】昙无德部【dharrmagupta】,律名《四分律》。

  【3】弥沙塞部【mahisāsaka】,律名《五分律》。

  【4】迦叶毗部【kāsyapiya】,律与《五分律》同。

  【5】婆粗富罗部【vatsiputriya】,即犊子部,其律即《摩诃僧祗律》。

  优婆崛虽是《十诵律》的创始人,他又是一个大禅师。诸书说他“坐禅第一”;又记他感化氵㸒女婆须达,用的理论即是后世所谓“不净观”。《付法藏传》三记他少时,商那和修教他“系念”之法,

  若起恶心,当下黑石,设生善念,下白石子。……渐渐修习,白黑正等。至满七日,心转纯净,黑石都尽,惟有白者。

  这也是禅法的方便法门。

  婆须蜜,亦作筏苏蜜咀罗【vasumitra】,译言世友,或作天友。据《俱舍光论》,他是佛死后300年时人,著有《众事分阿毗昙》。又《异部宗轮论》的作者也名世友,《宗轮论述记》称他是佛灭度后400许年时人,大概另是一人。《出三藏记集》十收有《婆须蜜集序》,却说婆须蜜是佛的及门弟子,佛死后他教化周妒国,槃奈国。此说似不可信。婆须蜜是很通行的印度名字,而萨婆部大师世友大概是纪元前二三世纪的人。

  胁比丘,梵言波奢【parsva】;他晚年出家,刻意苦修,胁不至席,故有此名。

  据鸠摩罗什译出的《马鸣菩萨传》【《藏》九】,胁比丘是马鸣之师;僧祐所记萨婆多部两种传授表,也都说马鸣直承胁比丘。《付法藏传》则说胁比丘传富那奢,富那奢传马鸣。

  马鸣是佛灭度后500年时人,当西历第1世纪。他先是外道沙门,后归佛教。他有文学天才,为大乘佛教的大诗人。

  鸠摩罗陀,亦作鸠摩罗逻多,译言童首,亦言童受。僧叡序《成实论》云:

  《成实论》者,佛灭度后八百九十年,罽宾小乘学者之匠鸠摩罗陀上足弟子诃梨跋摩之所造也。

  玄畅作《诃梨跋摩传》【《出三藏记》十一】,说与此同。诃梨跋摩既是佛死后890年时人,则罗陀是4世纪人,或生于3世纪,而死于4世纪。

  我们现在可以把古代传说里的禅学传授者,列为一个总表如下:

  大伽叶   西历

  阿难  ……前5世纪

  末田地

  优婆崛……前4世纪

  婆须蜜……前2、3世纪

  胁比丘……纪元前后

  马鸣……1世纪

  僧伽罗叉……2世纪

  鸠摩罗陀……3、4世纪

  达摩多罗  富若蜜多罗   ……4世纪

  婆陀罗  富若罗

  佛陀跋罗陀【死于429年】

  佛大先……4世纪末尚存  智严

  沮渠京声【死于455年以后】

  十七年七月

猜你喜欢
  祝南洋佛教之联合·太虚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佚名
  条陈整理宗教文·太虚
  卷第十六·佚名
  佛说乐想经·佚名
  阿惟越致品第五十六·佚名
  坐禅品第五·释法海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一卷·佚名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卷中·佚名
  生经卷第四·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七·澄观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卷第四·智圆
  第八卷·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卷第二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阮阅

      ●卷五·仁爱门  《孟子》七篇论君与民者居半,其余欲得君,盖以安民也。观杜陵:“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宿花石戍》云:“谁能扣君门,下令减征赋。&rdqu

  • 卷二百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三杂乐器类五言古箎           【梁】沈 约江南箫管地妙响发孙枝慇懃寄玉指含情举复垂雕梁再三绕轻尘四五移曲中有深意丹诚君自知五言律拍板          【

  • 御选明诗卷九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九十九五言絶句四沈倬月夜明月吐夜光寒影在溪水山人抱琴来坐久秋云起花溪客舎孤灯坐来昬凄其不成宿夜鹳忽惊栖翻飞入修竹汪时元九日舟中秋风叶正飞江上逢重九人世防登高寂寞黄花酒袁景休入慧庆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二·佚名

    天顺元年九月壬戌朔湖广保靖等州军民宣慰使司遣舍人麦失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圆通禅寺僧人子性广东广州等府清远等县抚猺把总袁珍等来朝贡马及方物赐彩叚绢钞有差○给交城王子镇国将军钟鋠岁禄一千石米钞中半兼支○太常

  • 卷之二百七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五六四 寄谕江西巡抚郝硕等查明刘峩刷卖《圣讳实录》一案·佚名

    五六四 寄谕江西巡抚郝硕等查明刘峩刷卖《圣讳实录》一案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于<敏中>字寄江西巡抚郝<硕>、河南巡抚郑<大进>、各省督抚,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奉上谕:郑大进据祥

  • 读史记十表卷一·汪越

    南阳汪越撰三代世表第一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刘氏云尚犹乆古也尚矣之文元出大戴礼彼云黄帝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正义曰谱布也列其事也】周以来乃颇可着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葢其详哉至于序

  • 张淳传·张廷玉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授永康知县。永康县的一些奸诈吏民曾连续控告使朝廷先后罢黜七个县令。淳到任后,日夜审阅公文,前来投诉的有数千人,淳迅速判决,吏民大为佩服,从此诉讼之事渐少。此后,淳对于投诉皆能立

  • 卷三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大金集礼卷三十八祀杂録皇统六年三月奏禀宗庙诸陵脩完守防等事依唐六典大宗正府庆元宫崇奉太祖皇帝神御亦合与太庙一体其祭祀礼数等事合依旧太常寺管勾外太社属郊社署合置令丞虽太常寺缘脩完守防

  • 思辨録辑要卷三十五·陆世仪

    史籍类通书向以为未全之书今读其前二十卷首尾辞意连络其篇章次第俱有意非未全之书也二十一卷后似稍未连贯然意思亦俱一片如所引诸卦俱与图说意连属葢有得于图而以诸卦证之非泛说诸卦也虽有散逸似亦不多西铭文字便有做

  • 卷七·梁寅

    钦定四库全书 诗演义卷七 明 梁寅 撰 陈国风 陈帝舜之後周武王时虞阏父为周陶正武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後以元女大姬妻其子满而封之於陈都宛丘之侧与黄帝帝尧之後共为三恪云 宛丘 刺游荡之人也 子之荡兮宛丘之上

  • 卫灵公篇第十五·钱穆

    (一)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问陈:陈,今作阵,谓兵阵军事。俎豆:礼器。古以盛食。明日遂行

  • 第二章绪论(下)·梁漱溟

    吾书盖不啻如一篇《人性论》也。客有以人性论为疑者,辄因其致问而申论之如次。然其中某些问题非此所能毕究,读者必待全书看完,乃得了然也。 自1957年“反右”运动以来,人无敢以人性为言者。盖右派每以蔑视人性、违反人性

  • 佛说诸法本无经卷中·佚名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尔时曼殊尸利童真而白佛言。佛说业障净者。世尊。菩萨云何业障当净。佛言。曼殊尸利。若有菩萨见于诸法无业无报。彼当到业障净。复次曼殊尸利。若有菩萨即于欲际而见实际。彼当到业障净。嗔

  • 大光明王始发道心缘品第五十三·佚名

    【古文】有智慧巧便人。以小缘故。能发大心趣向佛道。懈怠懒惰人。虽有大缘。犹不发意趣向佛道。是故行者应强心立志。勇猛善缘。【白话】具有智慧、聪明善巧的人,可以依靠很小的因缘便能发起大心趣向

  • 卷十一·佚名

    顺三法三法发趣[第一] 善三法受三法一缘善.乐受相应法而善.乐受相应法从因缘生&hellip;&hellip;缘不善.乐受相应法而不善.乐受相应法从因缘生&hellip;&hellip;缘无记.乐受相应法而无记.乐受相应法从因缘生&hellip;&hellip;。

  • 洞玄灵宝真人修行延年益算法·佚名

    洞玄灵宝真人修行延年益算法。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抄袭《上清修身要事经》,言养生法术。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述呼神名、守一、祝咒等养生辟邪之法。

  • 佛一百八名赞·佚名

    一卷,赵宋法天译,集释迦佛之一百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