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一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杂揵度无义品第七上

诸他修苦行当知无义俱

毕竟无有利如陆地船[簿-尃+卑]

如此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虽一切阿毗昙尽皆说佛经然此品偏多。所以者何。此论品多以经为论。复次所以作此论者。此是佛经。佛经中说。佛在优楼频螺村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成佛未久。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远离苦行。于此苦行。快得解脱。以自愿力故。今得第一菩提。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深生爱乐。一心不乱。摄耳听法。尔时恶魔波旬。作如是念。沙门瞿昙。今在尼连禅河边优楼频螺村菩提树下。坐为弟子说法。乃至摄耳听法。我今应往为作留难。尔时恶魔。化作婆罗门摩纳婆像。往诣佛所。到已说如是偈言

汝今舍苦行众生清净道

若更行余道毕竟无有净

此偈义者。时魔语世尊言。汝舍古先苦行之道所依耶。不能令人净而生净想。魔以无是净。种种苦行是净道。佛语恶魔。非我不能行于苦行而舍之也。我谛观察此道。不能断烦恼。以无所能故。而我舍之。以是事故。而说此偈

诸他修苦行当知无义俱

毕竟无有利如陆地船[簿-尃+卑]

诸修苦行。有何义耶。答曰。或有说者。此法之外所行。尽言为他说法者。谓八圣道。及圣道方便。除此余是也。以道是邪道故。与无义俱。以是事故说。诸他修苦行当知无义俱。复有说者。他者言下贱。非他言妙胜。诸外道所行苦行。是下贱法。所以者何。以计我故。是故说诸修苦行当知无义俱。复有说者。他言不死。不死者恶魔也。是故世尊。告不死者。诸他修苦行当知无义俱。复有说者。诸为生天修苦行者。是苦行皆言不死苦行。以是事故。而作是说。诸他修苦行当知无义俱。必竟无有利如陆地船[簿-尃+卑]。无用邪见所行苦行。不能断结。无用亦如是。时魔复语佛言。若种种苦行是邪行者。汝以何道。而自净耶。尔时世尊。即说此偈

我修戒定慧如是究竟道

今已逮清净无有上菩提

佛经虽作是说。而不广分别。此论即是佛经优波提舍。佛经是此论根本诸佛经中所不说者。今欲说故。而作此论

问曰。世尊何故说诸他修苦行当知无义俱。答曰。此是老死道。近老死法。随顺老死法。不能以是法得尽老死道。所以者何。众生欲度老死海。行此苦行。此诸邪见。所行苦行。还令众生没老死海。尊者瞿沙说曰。一切增长法是无义。一切寂灭法是有义。邪见苦行苦行。是随顺增长法。以随顺增长故。不能生寂灭法。众生欲度老死海故。修诸苦行。而此苦行。必令众生堕老死海。所以者何。以行邪方便。邪方便者。为生天故。行此苦行。是故言堕老死海中◎

◎又世尊言。正身结跏趺坐。系念在前。乃至广说。问曰。如一切威仪尽中行道。何故但说结跏趺坐。答曰。或有说者。此是旧所行法所以者何。过去恒河沙诸佛。及佛弟子。尽行此法。复有说者。能生他人恭敬心故。若结跏趺坐起于恶觉犹生他人恭敬之心。是故欲生他人恭敬心故。复有说者。此法非是世俗爱欲法故。余威仪者。世俗用之。复次此法能生三种菩提道故。声闻辟支佛佛菩提。不以余威仪得。但以是得。复次此法行道时。随顺安隐。非余威仪故。复次此法能坏魔军。如佛世尊结跏趺坐能破烦恼及天魔军。复次此法能适可天人心故。复次此法不与外道共故。余威仪与外道共。云何名结跏趺坐。尊者波奢说曰。跏趺坐者。累两足正观境界。则得随顺定。跏趺坐。云何系念在前。面上故名系念在前。复次背烦恼在后。正观寂灭在前。故名系念在前。复次背生死在后。正观涅槃在前。故名系念在前。复次背色等境界在后。正观所缘在前。故名系念在前。复次系念在眼中间。故名系念在前。复次以胜慧力。正观境界。念念不散故名系念在前。复次念与不贪。俱缘于境界。故名系念在前。复次系念在眉中间。故名系念在前

观青想等。乃至广说。问曰。何故系念在面上耶。答曰。无始以来。男于女身起欲心。女于男身起欲心。多因于面。复有说者。以面是七入所依处。行者欲观察诸入故。复有说者。面是随顺不净观。所以者何。面上有七孔流出不净。以此处多出不净故。行者偏观。复有说者。非因照不于自面而生于爱。以不生爱故。系念在面。复次以面上能生猗乐。然后遍身。犹如受欲时。男女根边生乐。然后遍身。复次面上速能生欲心故。如见眼耳鼻口好相即生欲心。问曰。系念在面者。为是初行。为是已行。为是久行人耶。答曰。是久行人。行人有三种。谓初行已行久行。初行者。往至冢间。善取死尸相。谓若青若胀。若烂若坏。若骨若琐。若骨琐。善取如是相已。复观脚骨踝骨膞骨膝骨脑骨臗骨腰骨脊骨臂骨手骨腕骨肩骨项骨额骨齿骨髑髅骨。于冢间。善取如是相已。忆而不忘。速还住处。洗足坐绳床上若草敷上。忆念所见死尸。我身亦尔。如是名为初行。行者于所观境界。能令广亦能令略。云何名广。如观自身骨。观所坐床。亦复是骨。次观屋舍所住之坊僧伽阿蓝村落田地所有国土人民乃至大海内所有大地。皆观是骨。是名为广。云何为略。舍大海内所有骨。观一国土所有骨。舍国土内骨。乃至舍观外骨。唯观己身骨。能作如是广略观。是名已行。舍自脚骨。观自踝骨。舍踝骨。乃至观髑髅骨。髑髅骨有二种。有左分右分。若舍左分。观于右分。若舍右分。观于左分。舍于二分。系念眉间。是名久行。是时名为始入。身念处观。不净观。或有缘少自在多。或有自在少缘多。或有缘少自在少。或有缘多自在多。初句者。谓能数数观自身。于所观境界。不能令转广。第二句者。谓能观大海内骨。不能令此观数数现在前。第三句者。谓唯观自身。不能令此观数数现在前。第四句者。谓能观大海内骨。复令此观数数现在前。不净观。或有缘无量非自在无量。或有自在无量非缘无量。或有缘亦无量自在亦无量。或有缘亦非无量自在亦非无量。初句者。谓行者能观大海内骨。不能令此观数数现在前。第二句者。谓能观自身骨。数数现在前。不能令此观广。第三句者。能观大海内骨。数数现在前。第四句者。能观自身骨。不能令此观数数现在前。是名行者观于骨想。云何观揣食。不净想行者。观手中若器中食。此食为从何处来。知从仓中种种谷中来。观仓中谷。复从何来。知从田中种种种子中来。复观以何长养种子。知以粪水。粪复从何来。知从屎尿粪扫聚中来。如是观时。见不净物。还增益不净物。行者或时入村乞食。或在僧中。欲入村时。所受用水。而作尿想。所嚼杨枝。作臂骨想。所取衣。作人肉想。带作肠想。钵作髑髅想。杖作髀骨想。行石道上时。作髑髅骨想。若至村时。见墙壁屋舍。作骨聚想。见男女大小。作骨人想。其所得食麨。作骨麨想。盐作碎齿想。种种菜。作发想。[麸-夫+并]作皮想。饭作虫想。羹作脓粪秽想。生酥乳酪作脑想。酥油蜜石蜜。作人肪想。蒱桃浆。作血想。肉作人肉想。若入僧时。所受净草。作人发想。得麨等。作骨麨想。余如前说。问曰。行者何故作如是想耶。答曰。彼行者作是念。无始已来。不净为净念。应观此物。不净即作不净想。能作如是想者。能对治欲爱。复次欲对治欲爱故。作如是观。义言行者作师子吼。语不净分。我无始已来。取汝净相。今欲广取汝不净相

问曰。何以说不净观系念在前。不说阿那波那念观界方便耶。答曰。或有说者此说初起方便。如说不净观系念在前。亦应说阿那波那念观界方便。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复有说者。随多分故。诸比丘。多修不净观。少有修阿那波那念者。是故说不净观。不说阿那波那念。尊者瞿沙说曰。随其入法时。所用系念在前。不必以不净观也。尊者迦旃延子。解佛经故。佛经说。正心系念在前。除世贪心住无贪法中。乃至断疑盖亦如是。五盖之中。何者最重。谓贪欲盖。不净观。是贪欲盖近对治。不净观。次第亦能断余盖。亦能起禅。是故以不净想系念在前。问曰。不净观体性是何。答曰。是无贪。若取其想应共有。则体是五阴。诸阿练若。说体是慧。所以者何。佛经说若能善摄诸根。是名见不净观。复有说者。不净观体。是厌厌名想。应心数法在如是等。是名心数法中。评曰。不应作是说。说是不贪者好。若取相应共有体。是四阴五阴

界者。是欲色界。地者是十地。谓欲界中间禅根本四禅四禅边。身者在欲界。行者非十六行别行不净行。缘者缘欲界色入。问曰。此为缘欲界一切色入不。答曰。尽缘。问曰。若然者。何以尊者阿尼卢头。不能于快意天身作不净观耶。曾闻尊者阿尼卢头。于一林中。跏趺坐禅。有四快意天女。自化其形。端正极妙。来诣尊者阿尼卢头所。作如是言。尊者阿尼卢头。我是快意天。能于四处。自在变化。若欲见我身何色者。我悉能现。以娱乐之。是时阿尼卢头。作是思惟。我今应当作不净观。即起初禅不净观。而不能令此观现在前。乃至欲起第四禅不净观。亦复不能。复作是念。彼是种种色。若当纯是一色。我则能起。即语天女言。诸姊妹。尽作青色。是时天女。即作青色。复作不净观。犹故不能。复作是言。诸姊妹。尽作黄色。是时天女。即作黄色。复起不净观。犹故不能。复语之言。诸姊妹。尽作赤色。是时天女。即作赤色。复起不净观。犹故不能。问曰。尊者阿尼卢头。何故语诸天女作种种色耶。答曰。彼作是念。移转其色。我或能起不净观。复次欲观彼色好不好相故。如是语。复作是念。白色随顺骨相。彼若作白色者。我能作不净观。即语言。姊妹。汝作白色。是时天女。即作白色。起不净观。犹故不能。复作是念。此诸天女。端正殊妙。即时默然。闭目不看。是时天女。忽然不现。如是义云何通耶。答曰。彼尊者阿尼卢头。虽不能观。余利根者能。如尊者目犍连舍利弗辟支佛佛。问曰。有能于佛身作不净观不耶。答曰。一切声闻辟支佛能观。而不能作不净想。所以者何。佛身极明净。极妙极胜。无诸过咎。众生乐见故。是故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作不净观。唯佛能观。复有说者。声闻亦能观。所以者何。不净有二种。一是色过患。二是色缘起。不能观色过患。而能观色缘起。不净观。复有二种。一是总相。二是别相。能观总相。不能观别相。念处者。根本而言。非念处方便而言。是身念处智者。与等智相应。根者。总与三根相应。定者。不与定相应。过去未来现在者。是三世法。缘过去未来现在者。过去即缘过去法。现在者即缘现在法。未来不生者。缘三世。当生者。缘未来。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三种尽缘。缘无记法多。三界系者欲色系。缘三界者缘欲界。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非学非无学。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缘非学非无学。见道断修道断无断。是修道断。缘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是缘修道断。缘自身他身者。缘自身亦缘他身。缘名缘义者是缘义是离欲得。方便得者。亦是离欲亦是方便。离欲得者离欲界。欲得初禅地者乃至离三禅。欲得第四禅地者。最后身凡夫人圣人。得曾所得。亦得未曾得。其余凡夫。得曾所得。离欲得者。离欲时得。后作方便。起现在前。佛不以方便起现在前。辟支佛起下方便。声闻或作中方便。或作上方便。起现在前不净观。有作方便而得。后作方便起现在前。问曰。何等人能起不净观耶。答曰。凡夫圣人俱能。圣人者。从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何处起者。答曰。先作是说。欲界中是三方。非郁单越。欲界天中。不能使初行现在前。所以者何。以无青等死尸故。先于人中得。后于彼起现在前。闻思修者。是三种。欲界者是闻思修。色界者是闻修。问曰。观一切是骨。而一切非骨。云何此观非颠倒耶。答曰。能断结故。非是颠倒。问曰。观房舍是骨。此观何所缘耶。答曰。或有说者。缘本所见冢间骨琐复有说者缘房舍中所有虚空界。评曰。此是虚想。观其所观。即缘彼法。如是说者妙。问曰。此不净观。为在意地。为在六识身耶。答曰。是意地缘于形色。非五识身。问曰。若是意地非五识身者。此经云何通。如说。眼见色作不净思惟。答曰。先眼识见色。后意地作不净思惟。复有说者。从其门从其道。如六喜观行。是意识地。从眼门道生。乃至身门道生。是故说六不净观。当知亦如是。问曰。从眼门道生不净观。作如是说者可尔。如彼经说。耳闻声。鼻嗅香。身觉触。意知法。作不净思惟。此云何通。所以者何。除色入余入。非不净观境界。答曰。或有说者。不净观不缘声等。更有胜行。能厌离声等。复有说者。为色爱所覆。修不净观。为声香味触法爱所覆。亦修不净观。故作如是说。复有说者。行者观形色是不净。形色所依声香味触法。更以胜不净观厌离行观。故作如是说。复有说者。行者善修不净观。能伏作色。复欲伏于声等境界。若能伏者善。若不能者。还修不净观。犹如斗军时。先安营垒。然后出阵。与怨共斗。若胜怨者善。若不胜者。便还营垒。彼亦如是。是故作如是说。经说。有五现见三昧。云何为五。如说。汝等比丘。当如实观察此身。从足至顶发。种种不净。充满其中。所谓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脉肉骨心肺脾肾。肝胆澹荫大小肠胃。屎尿涕唾口中流涎。肪[月*册]髓脑及以脑腕。脓血汗泪生藏熟藏。犹如有人。于门窓向观见仓中种种杂谷。谓胡麻粳米大。小诸豆大麦小麦等。比丘如实观察此身。亦复如是。若能如是观者。是名初现见三昧。复次比丘。如实观察此身。乃至广说。除去血肉。唯观白骨。识于中行。若能如是观者。是名第二现见三昧。复次比丘。如实观察此身。乃至广说。观于骨身。识于中行。亦住今世。亦住来世。若能如是观者。是名第三现见三昧。复次比丘。如实观察此身。乃至广说。但观骨身。识在中行。住于来世。不住今世。若能如是观者。是名第四现见三昧。复次比丘。乃至观身白骨。识在中行。不住今世。亦不住来世。若能如是观者。是名第五现见三昧。问曰。此五现见三昧。谁之所有。答曰。第一第二现见三昧。凡夫圣人所有。第三者。是须陀洹斯陀含所有。第四者。阿那含所有。第五者。阿罗汉所有。问曰。第一第二三昧。是现见可尔。所以者何。因现见生故。观识行时。云何是现见。答曰。现见是其方便。从现见生故。亦名现见。诸法立名处多。或以自体故立名。或以所依故立名。或以相应故立名。或以对治故立名。或以行。或以缘。或以行缘故立名。或以方便故立名。自体立名者。如谛如阴。谛者。体是逼切故名苦谛。乃至体是求故名道谛。体是色故名色阴。乃至体是识故名识阴。所依立名者。如眼识依眼生故名眼识。乃至意识依意生故名意识。相应立名者。如意业意行。如意触生爱。此法与意相应故立名。对治立名者。如法智比智。若法对治欲界。是名法智。若法对治色无色界。是名比智。行立名者。如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缘同行不同。缘立名者。如无相三昧。缘无十想法故。名无相行。缘立名者。如灭智道智。所以者何。此二智行不同。缘亦不同。方便立名者。如他心智空处识处五现见三昧。以现见为方便。生此定故。名现见三昧。问曰。不净观。何故名现见三昧耶。答曰。能生现见三昧故

问曰。何故佛不净观。独名无上耶。答曰。或有说者。佛不净观。能胜伏一切境界故。独名无上。声闻辟支佛所有不净观。不能胜伏一切境界。如尊者阿尼卢头。不能胜伏境界。不名无上。复有说者。佛不净观是骨观。观骨是骨。观筋肉等是筋肉。乃至广说。评曰。若作是说通。佛是少境界。不净观者。如前说者好。能胜一切境界故。独称无上

如佛告目揵连提舍梵天。何以不为汝说第六人住无相。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佛住舍卫国只陀林中给孤独精舍。尔时有三梵天。身光明照曜。以夜初分。来诣佛所。到佛所已。顶礼佛足。在一面立。时一梵天白佛言。世尊。婆翅多国。有众多比丘尼命过。第二梵天。复白佛言。世尊。彼命过者。有是有余涅槃者。第三梵天。复白佛言。世尊。彼命过者。有是无余涅槃者。时诸梵天。说是语已。绕佛三匝。忽然不现。尔时世尊。过此夜已。使敷床坐。于僧中坐已。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昨夜初分。有三梵天。光明照曜。来诣我所。乃至第三梵天。说是语已。绕我三匝。忽然不现。尔时大目揵连。在彼众中。作是思惟。彼天有如是知见。言是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者。是何天耶。尔时大目揵连。随其所应。即入三昧。三昧力故。于只陀林。忽然不现。住梵天上。去提舍梵天不远。尔时目揵连。从三昧起。诣提舍梵天所。到已作如是言。提舍。何等梵天。有如是知见。知是有余涅槃。知是无余涅槃。问曰。如目揵连知见。胜于梵天。百千万分。何以问于梵天耶。答曰。欲显提舍梵天功德故。此天本是目揵连弟子。得阿那含果。有大功德。彼诸梵天。无有识者。欲显彼功德令诸梵众恭敬尊重故。是以问之。时提舍梵天。答目揵连言。此梵身诸天。有如是知见。能知有余涅槃者。尔时目揵连。问提舍梵天。一切梵身诸天。尽有此知见。知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不也。提舍梵天答曰。非一切梵身天有如是知见。乃至广说。此诸梵天。虽有天寿妙色名誉。而不知足。不知如实最上远离法者。无是知见。若诸梵天。有寿色名誉。而行知足。能知如实最上远离法者。有如是知见。尊者目揵连。复问提舍梵天。此诸梵天云何能知。提舍言。尊者目揵连。若诸比丘。得阿罗汉道是俱解脱。是诸梵天。作是思惟。若此大德有身之时。人天皆见。若身坏命终。人天更不复见。不但俱解脱。若比丘得阿罗汉。是慧解脱。是诸梵天。作是思惟。此比丘得阿罗汉是慧解脱。此大德有身之时。人天皆见。乃至广说。不但慧解脱也。若比丘是身证。此大德亦能胜进。得无学根见到信解脱语亦如是。问曰。彼诸梵天。何以不说坚信坚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若是彼天境界者则说。坚信坚法。非其境界。是故不说。复有说者。若是诸梵所行法者则说。此法非其所行。是故不说。尔时目揵连。闻提舍梵天所说心生欢喜。随其所应。即入三昧。以三昧力。从梵天没。到只陀林。尔时尊者目揵连。从三昧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先共提舍梵天所论说事。具以白佛。尔时世尊。告目揵连言。提舍梵天。不说第六人行无相耶。尔时大目揵连。即从座起。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时。唯愿世尊说第六人行无相。若诸比丘闻已。当奉行之。佛告目揵连。谛听善思念之。我今当说。目连当知。若比丘。不观一切相入心无相三昧。是名第六人行无相。佛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所为根本。此论是佛经优波提舍。诸经所不说。今欲说故而作此论

云何第六人行无相。答曰。坚信坚法。是第六人行无相人。所以者何。七种圣人。摄一切圣人。提舍梵天。已说五种。不说此二种。是以知之。问曰。此二人。何以说行无相者耶。答曰。彼尊者不可施设立名。在此在彼。乃至广说。问曰。此是二人。何以说一耶。答曰。即如文说。此二俱不可施设立名。在此在彼。以义同故。说名为一。复有说者。此二俱不起不相似心。复有说者。此二所行心等。俱有十五心故。复有说者。此二俱不起期心故。复有说者。此二俱是不可施设。俱是无言说。俱是速疾道。以是义故。二人为第六人。问曰。彼五人是行无相人耶。何以说此行无相者。名第六行无相人。答曰。彼五人者。非行无相人。唯此名行无相人。问曰。若然者。何以说此是第六行无相人。答曰。此是数法第六。非是行无相第六。余处亦说已害第五常行。前四非是常。唯第五者是常。以数法故。第五者是常。非四尽是常。如说。第六增上。五亦如是。如是以数法故言第六。非无相故言第六也。问曰。此所说无相无相解脱门。不动法心解脱。亦说是无相。非想非非想处。亦说是无相。此四有何差别。答曰。此中说见道是无相。所以者何。此是速疾道。不起期心。若人入此法者。不可施设。在此在彼。故说无相。无相解脱门。言无相者。以缘无十相法故言无相。不动法心解脱。言无相者。不为诸烦恼相所覆蔽。亦不更生烦恼相。故言无相。非想非非想处。言无相者。以彼处愚劣不猛利不决定所行以疑。彼无了了想相。无了了非想相。是故言无相。见道有十五心。第十六心俱道比智是修道。声闻能知见道中二心。谓苦法忍。苦法智。若欲观第三苦比忍心。是时乃知第十六道比智相应心。辟支佛知见道中三心。谓苦法忍。若法智。若欲知苦比忍时。是时乃知第八集比智相应心。佛世尊。知见道中所更相续心。问曰。何故声闻知见道中二心。辟支佛知三心。佛悉知耶。答曰。他心智。知相似境界。不知不相似境界。世俗知世俗心心数法。无漏知无漏心心数法。法智知法智分。比智知比智分。声闻辟支佛。作方便他心智。乃现在前。行者欲入见道。声闻他心智现在前。是时知见道中二心。谓苦法忍俱心。苦法智俱心。行者入比智分。声闻作比智分他心智方便。起比智分他心智现在前。欲知第三心。乃知第十六心。行者欲入见道。辟支佛作法智分他心智方便。行者入见道。辟支佛起法智分他心现在前知二心。谓苦法忍苦法智。行者入比智分。辟支佛作比智分他心智方便。起比智分他心智现在前。欲知第三苦比忍心。乃知第八集比智心。佛不作方便。他心智现在前。如行者起见道中一一刹那现在前。佛亦起他心智。知见道一一所更相续心

问曰。有能施坚信坚法人食者不也。答曰不能。若施衣服床座则能。食则不能。所以者何。此是速疾道故。若入此道。必不起期心。不可施设。在此在彼。是故不能施其食。问曰。若不能施其食者。优伽长者经云何通。如说。居士此是须陀洹。此是向须陀洹。乃至广说。答曰。此是天语此天。或有说。是魔王眷属。欲娆乱居士心故。复有说者。彼天是余鬼。欲欺诳居士故。作如是说。复有说者。此天是居士家中受记祠神。欲令居士心生欢喜。亦欲示现情相亲近故。作如是说。复有说者。此天是彼居士本日亲属。欲示其福田非福田故。作如是说。问曰。天于居士。纵令极亲。非其境界。何由而知。答曰。向须陀洹果有二种。一是假名。二是真实。若真实者。非其境界。若假名者。是其境界。复有说者。有能施其食者。而彼未食。所以者何。如行者入见道。若弟子。若比坐。为其受食。若檀越以食着其草上。若衣焉稀H缬嗑怠F磐永谝庠坪巍H舯惹鹗羌嵝拧N矣镏浴H暧谖勰唷R陨砦拧N矣由隙Nノ已圆弧4鹧圆弧4艘嗨导倜胪愉∠颉7鞘钦媸怠K哉吆巍U媸敌胪愉∠蛘摺2黄鸩幌嗨菩摹N欧鹚倒省8从兴嫡摺4酥幸嗨嫡媸敌胪愉∠颉N试弧1瞬黄鸩幌嗨菩摹D芪欧鹚怠T坪窝允钦媸狄4鹪弧K洳晃欧鹚怠R陨钚木粗胤鸸省<倭罴揽善鹫摺R嗟彼嫠撤鹧浴J枪史鹱魇茄浴S腥缡枪Φ抡摺K嫠澄已浴:慰鋈晡薰Φ抡咭

猜你喜欢
  佛说普门品经·佚名
  楞 伽 大 旨·太虚
  佛说太子和休经·佚名
  大慧普觉禅师偈颂 第十一卷·蕴闻
  卷第一百十四·霁仑超永
  大智度論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佚名
  三三 等诵经·佚名
  佛说华积陀罗尼神咒经·佚名
  卷第二·佚名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三·隐元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二·欧阳竟无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宋铭]·惟白
  卷三·佚名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五上·智顗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新催妆曲·徐志摩

    一新娘,你为什么紧锁你的眉尖, (听掌声如春雷吼, 鼓乐暴雨似的流!) 在缤纷的花雨中步慵慵的向前: (向前,向前, 到礼台旁, 见新郎面!) 莫非这嘉礼惊醒了你的忧愁: 一针针的忧愁, 你的芳心刺透, 逼迫你热泪流,—— 新娘,为什么你紧锁你的

  • 附録荆南集后·周砥

    与孝常登善权周砥马公才力世希有金石千章喧众口登高览古心不极嗟我何人敢为偶龙岩苍苍逼星斗擘华亲逢巨灵手坐看中防两峰立百折飞湍怒蛟吼石房空中多恠竒意象物物神龙守虹光忽坠金毕逋把光照遍青珊瑚海涛惊翻屹不动仙

  • 卷十八·毕沅

      ◎宋纪十八 ∷起阏逢敦牂七月,尽柔兆涒滩六月,凡二年。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淳化五年辽统和十二年   秋,七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贼攻眉州,知州李简等坚守,踰月,贼引去。   以户部员

  • 卷三十七·唐·蒋一葵

    【昭宗晔】 〔人戏上尊号曰避贤招难存三奉五皇帝。盖帝尝曰:“朕东西所至,祸难随之,愿避贤者路。”三,谓三主,帝后及柳、杨昭仪。五,谓朱全忠、王行瑜、李克用、李茂贞、韩建。〕 昭宗虽运钟艰险,智量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七十六·佚名

    万历三十年九月己未朔大学士沈一贯以病请假 上允之谕慎加调摄稍愈即出佐理遣中使赐猪羊米酒等物○工部尚书姚继可因御史刘九经论通政使沉子木匿汪先岸参继可<锍-釒>不以闻又转送副封谓吏部侍郎一推竟出于继可报其

  • 卷二十·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二十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 宋 中 郎外兵曹 参 军裴 駰集解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索隐七十二国太史公旧余四十

  • 谢彦章传·薛居正

    谢彦章,许州人,幼年拜葛从周为养父,从周喜爱他机敏聪明,教他兵法,经常把一千枚钱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排列成战阵队伍的形状,教他出没进退的方法,彦章全部掌握了其中诀窍。到壮年,服事太祖为骑兵将领。梁末帝即位后,任他为两京马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六·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六 洪武二十八年春正月丙申朔,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 是日,朝鲜国李旦、琉球国山北王珉、贵州宣慰使安的并金筑等处土官各进方物、马匹。 丁酉,置四川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儒、医、阴

  • 附錄·佚名

    諡冊文○諡冊文曰:維萬曆三十六年歲次戊申六月丙辰朔初四日己未,孤子嗣王臣諱,謹再拜稽首上言。竊以等百世之王,德莫盛於我后,節壹惠爲謚,禮宜擧乎舊章。痛日月之不居,贊天地其無路。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皇

  • 张子正蒙注卷一·王夫之

    太和篇  此篇首明道之所自出,物之所自生,性之所自受,而作圣之功,下学之事,必达于此,而后不为异端所惑,盖即太极图说之旨而发其所函之蕴也。  太和所谓道,  太和,和之至也。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阴阳异撰,而其

  • 海王第七十二·管仲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藉于台雉何如?”管子对曰:“此毁成也。”“吾欲藉于树木?”管子对曰:“此伐生也。”“吾欲藉于六畜?”管子对曰:“此杀生也。”“吾欲藉于人,何如?”管子对曰:“此隐情也。”桓公曰:“然则

  • 孔子过泰山侧(1)·戴圣

    ——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2)。使子路问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

  •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佚名

    尔时世尊举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议。汝之慈悲不可思议。汝之智慧不可思议。汝之辩才不可思议。正使十方诸佛赞叹宣说汝之不思议事。千万劫中不能得荆地藏地藏。记吾今日在忉

  •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八·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六界差别品第二十六之三   佛言大王。譬若有人于睡梦中与诸宝媛共相执持。是人觉已。忆念梦中所受妙触。为实尔不。王言不也。佛言大王

  • 卷第十一·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一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武德九年夏四月。太子建成.秦王世民怨隙已成。将兴内难。而又边境屡扰军国务殷。传奕妄生毁佛。乞行废教之请。复云云未决。及法琳等诸僧着论辨之。合李黄门内

  • 运气要诀·吴谦

    运气著作。1卷。清·吴谦等编纂。刊于1742年。此书即《医宗金鉴》之卷35。本书将《内经》运气要语编成歌诀,并列图于前,俾学者一览即明其大纲旨要。全书共绘太虚、阴阳等图24幅,歌诀29章,图下歌后多有注语发其余蕴。

  • 正红旗下·老舍

    当代长篇小说。老舍著。初载《人民文学》1979年第3至5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6月初版;1987年5月又将《正红旗下》与作者的另一作品《小人物自述》合为一册再版。两个版本的正文前面均有胡絜青写的代序《写在〈正红

  • 书纂言·吴澄

    四卷。宋吴澄撰。《尚书》有古、今文之分。澄此书唯注今文,不及古文。《自序》谓“晋世晚出之书,别见于后”。然除此四卷之外,澄并未释古文一篇。注《尚书》专释今文,自此书始。此书诠解《尚书》今文,多取前人之说折衷之,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