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王始发道心缘品第五十三
【古文】
有智慧巧便人。以小缘故。能发大心趣向佛道。懈怠懒惰人。虽有大缘。犹不发意趣向佛道。是故行者应强心立志。勇猛善缘。
【白话】
具有智慧、聪明善巧的人,可以依靠很小的因缘便能发起大心趣向佛道。懈怠懒惰的人,虽然有极大的因缘,却依然不能发心趣向佛道。所以修行人应当强心立志,精进善法把握良机。
【古文】
何以知然。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诸四众诸王臣民。前后围绕。供养恭敬。于是众中。多有疑者。世尊。本以何因缘故。初发无上菩提之心。自致成佛。多所利益。我等亦当发心成道。利安众生。
【白话】
为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当时世尊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四众弟子以及很多国王大臣百姓四周围绕,恭敬供养。大众中多有人心存疑惑,暗想:“世尊往昔到底以什么因缘,最初发起无上菩提心,以至修成佛道而广利群生?我们也要发心,修成佛道利益安乐众生。”
【古文】
尊者阿难。知众所念。即从坐起整衣服。前白佛言。今此大众。咸皆有疑。世尊本昔从何因缘。发大道心。唯愿说之。广利一切。佛告阿难。善哉善哉。汝所问者。多所饶益。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时大会。寂静无声。风河江水。百鸟走兽。皆寂无声。于是大众。天龙鬼神。悚然乐闻。一心观佛。
【白话】
尊者阿难了知众人心中所想,就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衣服,上前启请佛陀:“如今在场的大众,心中都有疑问,想知道世尊往昔以什么因缘,而发起广大的道心。恳请世尊为大众宣说,广利一切众生。”佛告诉阿难:“善哉善哉!你问的问题对众生很有利益,谛听、善加思维,我将为你们宣说。”当时,大会上下寂静无声。风河江水、百鸟走兽都一片寂静,于是大众及天龙鬼神肃然恭敬,乐意听闻,一心仰观佛陀。
【古文】
佛言阿难。过去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王。名大光明。有大福德。聪明勇慧。王相具足。尔时边境。有一国王。与为亲厚。彼国所乏。大光明王。随时赠送。彼国所珍。亦复奉献于光明王。
【白话】
佛对阿难说:“过去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以前,此阎浮提有一个大国王,名叫大光明,有大福德,聪明勇敢,富有智慧,具足国王的德相。当时,边境上有一个国王,与他关系亲密。他的国家所缺乏的东西,大光明王及时赠送,而那个国家珍贵的物品也常常奉献给光明王。
【古文】
时彼国王。大山游猎。得二象子。端正姝妙。白如玻璃[璃:原文为“王+黎”,通璃。]山。七支[七支:转轮圣王象宝之七支,即四足、首及阴、尾等。]拄地。甚可敬爱。心喜念言。我今当以与光明王。念已庄校。金银杂宝。极世之珍。遣人往送。
【白话】
有一次那位国王在大山里守猎,得到二头幼象。端正殊妙,浑身雪白如玻璃山,七支拄地,非常令人喜爱。于是心怀喜悦暗想:‘我应当把这宝象送给光明王。’想好后就以金银等各种稀世珍宝细心装饰它,之后派人送给光明王。
【古文】
时光明王。见此象已。心大欣悦。时有象师。名曰散阇。王即告言。汝教此象。瞻养令调。散阇奉教。不久调顺。众宝交络。往白王言。我所调象。今已调良。愿王观试。王闻心喜。迟[迟:zhì等待。]欲见之。
【白话】
光明王见到这头象后,心中大为欢喜。当时有一位叫散阇的驯象师,国王便对他说:‘你负责调教这头象,好好照顾驯化它!’散阇奉命,不久便将象驯服。用各种珍宝装饰。前去奏明国王:‘您令我调教的宝象现在已经调教好了,希望大王试试看。’光明王听后,心中欢喜,等着见识一下。
【古文】
即击金鼓。会诸臣下。令观试象。大众既集。王乘是象。譬如日初出山。光明照曜。王初乘象。亦复如是。与诸臣民。出城游戏。将至试所。时象气壮。见有群象。于莲华池食莲华根。见已欲发。奔逐牸象。遂至深林。
【白话】
于是击响金鼓,招集大臣百姓,号令他们前来观看测试宝象。大众聚集后,国王坐上大象,好像太阳刚从山头升起,光芒四射,国王刚乘象时的情景也是这样。国王与众多大臣百姓一起出城游戏。快要到达试象的地方,这时宝象血气方刚,看见一群象正在莲花池中吃着莲花根,见后发情,追逐母象到森林深处。
【古文】
时王冠服。悉皆堕落。坏衣破身。出血牵发。王时眩瞀[瞀:mào 原文为[目*冒],通瞀;指眼花,目眩。]。自惟必死。极怀恐怖。即问象师。吾宁当有余命不耶。散阇白王。林中诸树。有可捉者。愿王搏捉。乃可得全。王搏树枝。象去王住。下树坐地。自视无复衣冠。身体伤破。生大苦恼。迷闷出林。不知从者所在。象师小前。捉树得住。还求见王愁恼独坐。
【白话】
当时国王的王冠服饰都散落在地,衣服破损,身体划伤流血不止,头发挂掉不少。国王一时头昏眼花,心想必死无疑,感到极度恐怖,便问象师:‘我还能够活命吗?’散阇告诉国王:‘森林中有能抓的树,希望国王能抓住,这样才能够保全性命!’于是国王抓住一个树枝,大象奔驰而去,国王留了下来,从树上下来坐在地上。一看自己,衣冠全无,身体损伤,非常苦恼,迷迷糊糊地走出树林,不知侍从都在哪里。象师前行不久也抓住树枝脱身,回来找国王,见国王苦恼地独自坐在那里。
【古文】
象师叩头。白王。愿王莫大忧苦。此象正尔淫心当息。厌恶秽草。不甘浊水。思宫清净肥美饮食。如是自还。王即告曰。吾今不复思汝及象。以此象故。几失吾命。
【白话】
于是上前叩头,说道:‘大王不必忧伤烦恼,此象现在淫心应当息灭了,它在野外一定厌恶粗劣的杂草,不乐意污浊的河水,转而会思念宫中清净肥美的饮食,自然就会回来的!’国王说:‘如今我再也不想你和大象了,由于这头象的缘故,我几乎丧命。’
【古文】
尔时群臣。咸各生念。谓王已为狂象所害。寻路推求处处。或得天冠衣服。或见落血。遂乃见王。驾乘余象。还来入城。城中人民。悉见大王受如是苦。莫不忧恼。
【白话】
当时,群臣心中都以为:‘国王也许已经被狂象所害!’于是沿路四处搜寻,有的找到遗落的王冠和衣服,有的见到血迹,最后才见到国王。于是乘着其它大象回城。城中百姓都看到国王经受这样的痛苦,无不忧愁苦恼。
【古文】
尔时狂象。在野泽中。食诸恶草。饮浊秽水。淫欲意息。即思王宫清凉甘饍。行如疾风。诣本止处。象师见已。往白王言。大王当知。先所失象。今还来至。愿王视之。王言我不须汝。亦不须象。散阇启王。王若不须我及象者。唯愿观我调象之方。王即使于平坦地敷置坐处。
【白话】
而那头发狂的大象在野外吃着劣草,喝着污浊的脏水,淫欲心息灭了。便想起王宫中清凉甜美的饮食,于是如疾风般飞驰到自己原来的住所。象师见后便去对大王说:‘启禀大王,先前跑掉的那头象,如今已经回来了,希望大王去看一看。’国王说:‘我不需要你,也不再需要大象了。’散阇祈请国王:‘大王或许不需要我和大象了,只是恳请大王看一看我驯象的方法。’于是国王派人在一处平坦的地方安置座位。
【古文】
时国中人。闻此象师欲示大王调象之法。普皆云集。时王出宫。大众导从。诣座而坐。象师散阇将象至会。寻使工师作七铁丸。烧令极赤。作已念言。象吞此丸。决定当死。王后或悔。
【白话】
当时国中百姓听说象师想给大王展示他驯象的方法,都云集过来。大王出了王宫,众人前后围绕,来到座处就坐。象师散阇把这头象带到会场,随即让工匠制做了七个铁丸,用火烧得通红。做好后他想道:‘大象吞下这些铁丸,必死无疑,大王也许会后悔!’
【古文】
白言大王。此白象宝。唯转轮王。乃得之耳。今有小过。不应丧失。王告之言。象若不调。不应令吾乘之。若其调适。事衅如斯。今不须汝。亦不须象。象师又言。虽不须我。象甚可惜。
【白话】
于是对大王说:‘这头白象宝,只有转轮王才能够得到。如今它小有过失,不应失去它!’大王责备道:‘白象如果还没有驯服,就不应该让我乘坐它;如果已经驯服,为什么又发生那样的事端,现在我不需要你,也不需要大象了!’象师又说:‘您虽然不需要我,但可惜了这头宝象。’
【古文】
王怒隆盛。告言远去。散阇起已。泣泪而言。王无亲疏。其心如毒。诈出甜言。时会大小。闻已堕泪。谛视于象。象师即便作相告象。吞此铁丸。若不吞者。当以铁钩斵[斵:zhuó 指砍;斫;削。]裂汝脑。象知其心。即自思惟。我宁吞此热丸而死。实不堪忍被铁钩死。如人俱死。宁受绞死不乐烧杀。
【白话】
国王更加愤怒,让他赶快离开。散阇站起身,哭泣着说:‘大王没有亲疏之分,心中狠毒,却用好听的话来欺骗!’当时与会大众,不论大小,听到这些话都流下了眼泪,专注地看着那头大象。象师便做了一个动作告诉大象:‘吞下这个铁丸,如果不吞,就用铁钩断裂你的脑袋。’白象知道他的心思,便想:‘我宁愿吞服这个炙热的铁丸而死,实在不能忍受被铁钩杀死!’就像人同样是死,却宁愿被绞死而不愿被烧死一样。’
【古文】
屈膝向王。垂泪望救。王意怒盛。睹已余视。散阇告象。汝今何以不吞此丸。时象四顾。念是众中。乃无有能救我命者。以手取丸。置口吞之。入腹焦烂。直过而死。如金刚杵打玻璃山。铁丸堕地。犹故热赤。时会见已。莫不悲泣。
【白话】
于是向大王屈膝下跪,流着泪,希望大王饶恕它。国王盛怒之下转头看着别处。散阇对宝象说:‘你现在为何不吞下这些铁丸?’白象环顾四周,心想:‘大众中,看来没有人能救我的性命了!’
于是拾起铁丸,放到口里吞下,铁丸进入脏腹,顿时焦烂,铁丸直接穿过内脏而死。犹如金刚杵打倒玻璃山,铁丸落到地上,仍然赤热。与会大众看到此情此景,无不悲伤哭泣。
【古文】
王见此事。惊怖愕然。乃生悔心。即召散阇。告言汝象。调顺乃尔。何故在林。不能制之。时净居天。知光明王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即作神力。令象师跪答王言。大王。我唯能调象身。不能调心。
【白话】
大王见此情景,十分惊怖愕然,这时才生起后悔心,马上召来散阇问道:‘你调教的大象如此驯服,为什么先前在林中时却不能够控制它呢?’当时净居天天人了知光明王应当此时发起无上菩提心,便施展神力,使象师跪下回答国王:‘大王,我只能驯服象的身,却不能调服它的心。’
【古文】
王即问言。颇复有人。亦能调身。兼调心不。白言大王。有佛世尊。既能调身。亦能调心。时光明王。闻佛名已。心惊毛竖。告言散阇。所言佛者。何种性生。
【白话】
大王立刻问道:‘那有谁既能够调伏身体又能调伏心呢?’象师告诉国王:‘只有佛世尊既能调身,又能调心!’当时,光明王听到佛的名字,心中震惊,汗毛竖立,便问散阇:‘你所说的佛,是什么种性所生?’
【古文】
散阇答言。佛世尊者。二种性生。一者智慧。二者大悲。勤行六事。所谓六波罗蜜。功德智慧。悉具足已。号之为佛。既自能调。亦调众生。王闻是已。悚然踊跃。
【白话】
散阇回答:‘二种种性能生佛世尊。一者智慧,二者大悲。精勤修行六种事业,就是所谓的六种波罗蜜。功德智慧圆满具足,才称之为佛,他既能调伏自我又能调伏众生。’大王听了这话,心中肃然起敬,踊跃欢喜。
【古文】
即起入宫。洗浴香汤。更着新衣。上高阁上。四向作礼。于一切众生起大悲心。烧香誓愿。愿我所有功德。回向佛道。我成佛已。自调其心。亦当调伏一切众生。若以一众生故。在于阿鼻地狱。住经一劫。有所益者。当入是狱。终不舍于菩提之心。
【白话】
就起身入宫,用香水沐浴,换上新衣服,走上高楼,向四方分别作礼,对一切众生生起大悲心,并烧香立下誓愿:‘愿我所有的功德都回向佛道,我成佛后,不仅调伏自心,也能调伏一切众生。如果为了那怕一个众生能有所获益,在阿鼻地狱中住上一个大劫,我也甘愿下地狱,终不舍弃菩提心。’
【古文】
作是誓已。六种震动。诸山大海。[跳-兆+叵] [跳-兆+我][发音:pǒ wǒ。]踊没。虚空之中。自然乐声。无量诸天。作天妓乐。歌叹菩萨。而作是言。如汝所作。得佛不久。成佛道已。愿度我等。我等于此清净法会。亦应有分。
【白话】
发完誓愿,天地六种震动,所有高山大海,起伏震荡。虚空中自然发出天籁妙音,无数天人翩翩起舞奏响天乐。歌颂赞叹菩萨,并且说道:‘像你这样做,不久必成佛道,您成佛后,希望度化我们。我们在这清净法会中,也应该享有同样的缘分!’”
【古文】
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白象吞铁丸者。难陀是也。时象师者。舍利弗是也。光明王者。我身是也。我于尔时。见是象调顺故。始发道心。求于佛道。尔时大会。闻佛苦行如是。有得四道果者。有发大道心者。有出家修道者。莫不欢喜。顶戴奉行。以是因缘。强志勇故。由小因缘能办大事。懒惰懈怠。虽遇大缘。无所能成。是故行者。当勤精进趣向佛道。
【白话】
佛告诉比丘们:“要知道当时吞铁丸的白象,就是现在的难陀,当时的象师就是现在的舍利弗,当时的光明王就是现在的我。我在那时候,看到白象被调顺的缘故才开始萌发道心,求取佛道。”当时与会大众,听到佛经历这样的苦行,有的得到了四道果,有的萌生菩提心,有的出家行道,无不欢喜,顶戴奉行。由于这种因缘,意志坚强勇猛的人,凭借小小的因缘也能办成大事;而懒惰懈怠的人,即使遇到很大的因缘,也一无所成。所以,修行的人应当恒时精进,趣向佛道。
猜你喜欢 卷四百六十九·佚名 卷十八·赞宁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二·欧阳竟无 善求恶求缘品第三十二·佚名 曹溪大休珠禪師六會語錄總序·佚名 卷之四·佚名 佛理要略·太虚 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佚名 目录·纪荫 卷第四·智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六·佚名 卷第十三·佚名 佛说阿弥陀经卷下(支谦译)·佚名 卷三百三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