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十疑略释

戊寅十月六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讲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 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 。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论。所疑固不限此,今且举此十端耳。

一、佛法非迷信

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

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异之现相,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来面目则不如此,决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谓佛法为迷信者,实由误会。倘能详察,自不至有此批评。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宗教,此说不然。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三、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非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 ,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第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以上所说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学,仅略举其大概。若欲详知者,有南京支那内学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一卷,可自详研,即能洞明其奥义也。

四、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

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

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如人患目病,不良 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关于佛法与科学之比较,若欲详知者,乞阅上海开明书店代售之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学英国,在理工专科上迭有发见,为世界学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创立新理论解释佛学,因著此书也。

五、佛法非厌世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惟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六、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

近来爱国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谓佛法传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此说不然。

佛法实能辅助国家,令其兴盛,未尝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国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统一兴盛其国家。其后婆罗门等旧教复兴,佛法渐无势力,而印度国家乃随之衰亡,其明证也。

七、佛法非能灭种

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极少之数。以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八、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

常人见僧尼惟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善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二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种种慈善事业,近年以来各地所发起建立之佛教学校、慈儿院、医院、善堂、修桥、造凉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钱、施棺等事,皆时有所闻,但不如他教仗外国慈善家之财力所经营者规模阔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经济学者,谓人人能生利,则人类生活发达,乃可共享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惟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类,此说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碍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议。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十、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义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着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作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又若能解此义,即知常人执着我相而作种种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 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

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性;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作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须向空上立脚,而再向不空上作去。岂是一味说空而消灭人世耶!

以上所说之十疑及释义,多是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其大意。诸君闻此,应可免除种种之误会。

若佛法中之真义,至为繁广,今未能详说。惟冀诸君从此以后,发心研究佛法,请购佛书,随时阅览,久之自可洞明其义。是为余所厚望焉。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一·佚名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洪武时代的僧律·太虚
  六妙法门·智顗
  卷第一百十五·霁仑超永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八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序·德清
  同情沦陷区佛教徒的呼吁·太虚
  卷第一百一十八·佚名
  卷二·佚名
  卷第九十三·佚名
  六门陀罗尼经论·世亲
  卷第四十三(第七诵之二)·佚名
  大乘止观序·智旭
  大乘起信论卷下(实叉难陀译)·马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二十五·彭定求

        卷825_1 【山居】可止   雪消春力展,花漫洞门垂。果长纤枝曲,岩崩直道移。   重猿围浅井,斗鼠下疏篱。寒食微灯在,高风势彻陂。   卷825_2 【赠樊川长老(一作清尚诗)】可止   瘦颜颧骨见,满面雪毫垂。坐石

  • 悲思·徐志摩

    悲思在庭前—— 不;但看新罗憨舞,紫藤吐艳,蜂恣蝶恋——悲思不在庭前。悲思在天上—— 不;但看青白长空,气宇晴朗,云雀回舞——悲思不在天上。悲思在我笔里—— 不;但

  • 卷一百五十二·徐世昌

    崔宜枚崔宜枚,字咏斋,霸州人。诸生。有《小隐诗钞》。野望淡月明空林,寒云隐危堞。墟落寂无人,萧萧下黄叶。苏桥红楼一簇柳千条,隔岸谁家紫玉箫。好是晓风残月里,送人帆影过苏桥。华长卿华长卿,字枚宗,号梅庄

  • 卷三百二十三·列传第八十二·脱脱

        蔚昭敏 高化 周美 阎守恭 孟元 刘谦 赵振 张忠 范恪 马怀德安俊 向宝   蔚昭敏,字仲明,开封祥符人。父兴,事周世宗,数战伐有功,又从太宗平太原,终龙尉都虞候。真宗为襄王,昭敏自东班殿侍选隶襄王府。帝即位

  • 卷十四 西秦录·崔鸿

      乞伏国仁   乞伏国仁,陇西鲜卑人,其先自漠北南出太阴山。五世有邻者,晋太始初,率户五万,迁居高平川。邻卒,子结权立,迁于牵屯。结权卒,子利那立。利那卒,弟祁□立。祁□卒,利那子术延立,迁于苑川。述延卒,祁□子傉太寒立

  • 卷四·岳珂

      寿星通犀带   德寿在北内,颇属意玩好。孝宗极先意承志之道,时罔罗人间,以共怡颜。会将举庆典,市有北贾,携通犀带一,因左珰以进于内。带十三銙,銙皆正透,有一寿星,扶杖立。上得之喜,不复问价,将以为元日寿卮之侑。贾索十万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三·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七年八月按是月辛卯朔壬辰张浚奏探报伪齐签军自六十以上则减之五十以下则增之科条之烦民不堪命出军之际自经于沟渎者不可胜计上蹙额叹息曰朕之赤子至于如此当思有以拯救之可谕江淮诸郡凡归附者加意抚

  • 康熙二十六年一月至康熙二十七年十一月·蒋良骐

    康熙二十六年正月,大学士等奏:臣等详问靳辅,据云:高邮州南两大减水坝自正月可塞至五月,其三小减水坝自正月可塞至三月。高邮北其坝亦有可塞处,惟高家堰之坝断不可塞。上曰:开浚下河其要不在高邮之坝,惟在塞高家堰之坝。今不塞

  • 御制题两汉博闻·杨大雅

    御制题两汉博闻迁创班承范继哉纂言功足补秦反博闻特举两书要颇缪还兼百卷该【史记一百三十卷举成数也】撰者或讹杨【侃】及鲁【黄鲁曽考晁公武读书志以两汉博闻为杨侃撰其书采前后汉书中隽语为标目先载本文而备列诸家

  • 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班固

    【说明】本卷是新制,在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它以古代人物为经,以品第人物为纬,按九品分了九栏。根据表序“上智”“下愚”的理论及表所分的具体情况来看,品第标准,是以人的品行为主,参之以事功的大小和学术的高低。表名“古

  • ●善女人传卷上·彭绍升

    知归子曰。自汉以上。传列女者。大都以妇顺为先。至其后而卓绝瑰异之行乃闲出。推其志节。皎如冰霜。殆将乘罡风。御颢气。而翱翔乎清都者耶。夫诚欲断生死流。登涅槃岸。必当栖神寂泊之场。高蹈人天之表。是非夙植净

  • 陈士义第十四·孔鲋

    魏王遣使者奉黄金束帛聘子顺为相。孔武后名■字子顺子高之子也子顺谓使者曰、若王信能用吾道。吾道固为治世也。虽疏食饮水。吾犹为之。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禄。吾犹一夫尔。则魏王不少于一夫。子度魏王之心以告我

  • 卷三十一·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三十一夏官司马第四之四司士掌羣臣之版以治其政令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辨其年岁与其贵贱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子之数以诏王治【注故书版为班郑司农

  • 中国文化演进之三大阶程及其未来之演进·钱穆

    中国文化演进已历五千年之久,为并世其他民族所莫及。论其演进,可分三大阶程。人生必有群,群中又必可分多数与少数。此多数少数,皆属重要。惟贵能密切相关,融成一体。此讲中国文化演进三阶程,即就此着眼,加以讨论。中国为一氏

  • 覆杨毓芬居士书·太虚

    蝶甫居士大鉴:惠函备悉。居士蒿目时艰,努力佛化,情殷悲悯,钦仰钦仰!至嘱出版佛教画报,诚为美举,已交干事部策划进行。拟由本社北京办事处出版,希先与胡子笏社长磋商组织各项:一、编辑人员,二、刊内组织,三、借地址,四、经费,五、销

  • 卷第三·佚名

    佛说陀罗尼集经卷第三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译 般若波罗蜜多大心经(印有十三咒有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阿罗汉无量阿僧祇诸大菩萨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俱。前后围绕。尔时梵天。与诸大

  •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八·海明

    當陽玉泉嗣法門人印正等編法語一示象崖西堂金風遍野之時,萬木凋零之際,破道人閒坐林中,正起歸鄉之念,忽值象崖長老稽首於前,曰:「歸閩掩關索法語。」時破道人曰:「以虛空為關,行住坐臥也在裏許、著衣喫飯也在裏許、屙屎放尿也

  • 大乘集菩萨学论·佚名

    梵名S/iks!a^samuccaya 。凡二十五卷。法称菩萨着,宋代法护、日称等共译。又称学处要集。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修行大乘佛教者之教说金言集。梵本刊行于一九○二年,分十九章,汉译本则立十八品。内容系就布施、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