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起信论卷下(实叉难陀译)

马鸣菩萨造

大周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莫不皆依我见而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我见有二种。一人我见。二法我见。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一者如经中说。如来法身究竟寂灭犹如虚空。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则执如来性同于虚空常恒遍有。为除彼执。明虚空相唯是分别实不可得。有见有对待于诸色。以心分别说名虚空。色既唯是妄心分别。当知虚空亦无有体。一切境相唯是妄心之所分别。若离妄心即境界相灭。唯真如心无所不遍。此是如来自性如虚空义。非谓如空是常是有。二者如经中说。一切世法皆毕竟空。乃至涅槃真如法亦毕竟空。本性如是离一切相。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即执涅槃真如法唯空无物。为除彼执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如经中说。如来藏具足一切诸性功德不增不减。凡愚闻已不解其义。则执如来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为除此执。明以真如本无染法差别。立有无边功德相。非是染相。四者如经中说。一切世间诸杂染法。皆依如来藏起。一切法不异真如。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则谓如来藏具有一切世间染法。为除此执。明如来藏从本具有过恒沙数清净功德不异真如。过恒沙数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本无自性。从无始来未曾暂与如来藏相应。若如来藏染法相应。而令证会息妄染者。无有是处。

五者如经中说。依如来藏有生死得涅槃。凡愚闻之不知其义。则谓依如来藏生死有始。以见始故复谓涅槃有其终尽。为除此执。明如来藏无有初际。无明依之生死无始。若言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是外道经中说。非是佛教。以如来藏无有后际。证此永断生死种子。得于涅槃亦无后际。依人我见四种见生。是故于此安立彼四。

法我见者。以二乘钝根。世尊。但为说人无我。彼人便于五蕴生灭毕竟执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为除此执。明五蕴法本性不生。不生故亦无有灭。不灭故本来涅槃。若究竟离分别执著。则知一切染法净法皆相待立。是故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皆是不可说相。而有言说示教之者。皆是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语引导众生。令舍文字入于真实。若随言执义增妄分别。不生实智不得涅槃。

分别修行正道相者。谓一切如来得道正因。一切菩萨发心修习。令现前故。略说发心有三种相。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信成就发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当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熏习善根力故。深信业果行十善道。厌生死苦求无上觉。值遇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修行诸行。经十千劫信乃成就。从是已后。或以诸佛菩萨教力。或以大悲。或因正法将欲坏灭。以护法故而能发心。既发心已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住佛种性胜因相应。或有众生。久远已来善根微少。烦恼深厚覆其心故。虽值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唯种人天受生种子。或种二乘菩提种子。或有虽求大菩提道。然根不定或进或退。或有值佛及诸菩萨供养承事修行诸行。未得满足十千大劫。中间遇缘而发于心。遇何等缘。所谓或见佛形相。或供养众僧。或二乘所教。或见他发心。此等发心皆悉未定。若遇恶缘或时退堕二乘地故。

复次信成就发心。略说有三。一发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发深重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故。问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皆同一法界。无有二相。据理但应正念真如。何假复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

答不然。如摩尼宝本性明洁在矿秽中。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净终不可得。真如之法亦复如是。体虽明洁具足功德。而被无边客尘所染。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诸行。欲求清净终无得理。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法。

彼方便行略有四种。一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本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又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善行。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真如离于生死涅槃相故。此行随顺以为根本。是名行根本方便。二能止息方便所谓惭愧及以悔过。此能止息一切恶法令不增长。以真如离一切过失相故。随顺真如止息诸恶。是名能止息方便。三生长善根方便。谓于三宝所起爱敬心。尊重供养顶礼称赞。随喜劝请正信增长。乃至志求无上菩提。为佛法僧威力所护。业障清净善根不退。以真如离一切障具一切功德故。随顺真如修行善业。是名生长善根方便。四大愿平等方便。谓发誓愿尽未来际。平等救拔一切众生。令其安住无余涅槃。以知一切法本性无二故。彼此平等故。究竟寂灭故。随顺真如此三种相发大誓愿。是名大愿平等方便。

菩萨如是发心之时。则得少分见佛法身。能随愿力现八种事。谓从兜率天宫来下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佛转法轮般涅槃。然犹未得名为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除断故。或由恶业受于微苦。愿力所持非久被系。有经中说。信成就发心菩萨。或有退堕恶趣中者。此为初学心多懈怠不入正位。以此语之令增勇猛非如实说。

又此菩萨一发心后。自利利他修诸苦行。心无怯弱尚不畏堕二乘之地。况于恶道。若闻无量阿僧祇劫勤修种种难行苦行方始得佛。不惊不怖。何况有起二乘之心及堕恶趣。以决定信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涅槃故。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初无数劫将欲满故。于真如中得深解故。修一切行皆无著故。此菩萨知法性离悭贪相是清净施度。随顺修行檀那波罗蜜。知法性离五欲境无破戒相是清净戒度。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知法性无有苦恼离嗔害相是清净忍度。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知法性离身心相无有懈怠是清净进度。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知法性无动无乱是清净禅度。随顺修行禅那波罗蜜。知法性离诸痴闇是清净慧度。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实证中无境界相。此菩萨以无分别智。证离言说真如法身故。能于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唯为众生而作利益不求听受美妙音词。或为怯弱众生故示大精进。超无量劫速成正觉。或为懈怠众生故。经于无量阿僧祇劫。久修苦行方始成佛。如是示现无数方便。皆为饶益一切众生。而实菩萨种性诸根发心作证。皆悉同等无超过法。决定皆经三无数劫成正觉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示所修行种种差别。此证发心中有三种心。一真心。无有分别故。二方便心。任运利他故。三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又此菩萨福德智慧二种庄严悉圆满已。于色究竟得一切世间最尊胜身。以一念相应慧。顿拔无明根。具一切种智。任运而有不思议业。于十方无量世界普化众生。

问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无有齐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永无心相。云何能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

答一切妄境从本已来理实唯一心为性。一切众生执著妄境。不能得知一切诸法第一义性。诸佛如来无有执著。则能现见诸法实性。而有大智显照一切染净差别。以无量无边善巧方便。随其所应利乐众生。是故妄念心灭。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

问若诸佛有无边方便。能于十方任运利益诸众生者。何故众生不常见佛。或睹神变。或闻说法。

答如来实有如是方便。但要待众生其心清净。乃为现身。如镜有垢色像不现。垢除则现。众生亦尔。心未离垢。法身不现。离垢则现。云何修习信分。此依未入正定众生说。何者为信心。云何而修习。信有四种。一信根本。谓乐念真如法故。二信佛具足无边功德。谓常乐顶礼恭敬供养。听闻正法如法修行。回向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谓常乐修行诸波罗蜜故。四信正行僧。谓常供养诸菩萨众正修自利利他行故。修五门行。能成此信。所谓施门。戒门。忍门。精进门。止观门。云何修施门。谓若见众生来从乞求。以己资财随力施与。舍自悭著令其欢喜。若见众生危难逼迫。方便救济令无怖畏。若有众生而来求法。以己所解随宜为说。修行如是三种施时。不为名闻不求利养。亦不贪著世间果报。但念自他利益安乐。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修戒门。所谓在家菩萨当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悭贪嗔嫉谄诳邪见。若出家者为欲折伏诸烦恼故。应离愦闹常依寂静。修习止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大怖惭愧悔责。护持如来所制禁戒。不令见者有所讥嫌。能使众生舍恶修善云何修忍门。所谓见恶不嫌遭苦不动。常乐观察甚深句义。

云何修精进门。所谓修诸善行心不懈退。当念过去无数劫来。为求世间贪欲境界。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毕竟无有少分滋味。为令未来远离此苦。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大悲利益一切众生。其初学菩萨虽修行信心。以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或为魔邪所恼。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种种病缘之所逼迫。如是等事为难非一。令其行人废修善品。是故宜应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休息。令恶障销灭善根增长。云何修止观门。谓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初各别修渐次增长。至于成就任运双行。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加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前心依境次舍于境。后念依心复舍于心。以心驰外境摄住内心。后复起心不取心相。以离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卧于一切时如是修行恒不断绝。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若心怀疑惑诽谤不信。业障所缠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复次依此三昧证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故说名一相三昧。若修习此三昧。能生无量三昧。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处故。或有众生善根微少。为诸魔外道鬼神惑乱。或现恶形以怖其心。或示美色以迷其意。或现天形或菩萨形。乃至佛形相好庄严。或说总持或说诸度。或复演说诸解脱门。无怨无亲无因无果。一切诸法毕竟空寂本性涅槃。或复令知过去未来及他心事。辩才演说无滞无断。使其贪著名誉利养。或数嗔数喜。或多悲多爱。或恒乐昏寐。或久不睡眠。或身婴疹疾。或性不勤策。或卒起精进即便休废。或情多疑惑不生信受。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爱著世事溺情从好。或令证得外道诸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好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或复劝令受女等色。或令其饮食乍少乍多。或使其形容或好或丑。若为诸见烦恼所乱。即便退失往昔善根。是故宜应审谛观察。当作是念。此皆以我善根微薄业障厚重。为魔鬼等之所迷惑。如是知已。念彼一切皆唯是心。如是思惟刹那即灭。远离诸相入真三昧。心相既离真相亦尽。从于定起诸见烦恼皆不现行。以三昧力坏其种故。殊胜善品随顺相续。一切障难悉皆远离。起大精进恒无断绝。若不修行此三昧者。无有得入如来种性。以余三昧皆是有相。与外道共。不得值遇佛菩萨故。是故菩萨于此三昧当勤修习。令成就究竟。修此三昧。现身即得十种利益。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一切诸魔恶鬼之所恼乱。三者不为一切邪道所惑。四者令诽谤深法重罪业障皆悉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远离憍慢柔和忍辱常为一切世间所敬。九者设不住定于一切时一切境中烦恼种薄终不现起。十者若住于定不为一切音声等缘之所动乱。

复次若唯修止。心则沉没或生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宜应兼修于观。云何修耶。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生灭不停。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应观过去法如梦。现在法如电。未来法如云。忽尔而起。应观有身悉皆不净。诸虫秽污烦恼和杂。观诸凡愚所见诸法。于无物中妄计为有。观察一切从缘生法。皆如幻等毕竟无实。观第一义谛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说。观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因无明熏习力故。受于无量身心大苦。现在未来亦复如是无边无限难出难度。常在其中不能觉察。甚为可愍。如是观已生决定智起广大悲。发大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诸颠倒断诸分别。亲近一切诸佛菩萨。顶礼供养恭敬赞叹。听闻正法如说修行。尽未来际无有休息。以无量方便拔济一切苦海众生。令住涅槃第一义乐。作是愿已于一切时。随己堪能修行自利利他之行。行住坐卧常勤观察应作不应作。是名修观。

复次若唯修观则心不止息。多生疑惑不随顺第一义谛。不出生无分别智。是故止观应并修行。谓虽念一切法皆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灭自性涅槃。而亦即见因缘和合善恶业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见一切诸法无生无性乃至涅槃。然修行止者。对治凡夫乐著生死。亦治二乘执著生死而生怖畏。修行观者。对治凡夫不修善根。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是故止观互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必不能得无上菩提。

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热风雨不时饥馑等苦。或见不善可畏众生。三毒所缠邪见颠倒。弃背善道习行恶法。菩萨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作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以生如是决定心故。于此命终必得往生余佛刹中。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趣。如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根回向愿生决定得生。常见彼佛信心增长永不退转。于彼闻法观佛法身。渐次修行得入正位。

云何利益分。如是大乘秘密句义今已略说。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广大法中生净信觉解心。入大乘道无有障碍。于此略论当勤听受思惟修习。当知是人决定速成一切种智。若闻此法不生惊怖。当知此人定绍佛种速得授记。假使有人。化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令住十善道。不如于须臾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无量无边。若一日一夜如说修行。所生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阿僧祇劫。说不能尽。以真如功德无边际故。修行功德亦复无边。若于此法生诽谤者。获无量罪。于阿僧祇劫受大苦恼。是故于此应决定信。勿生诽谤自害害他断三宝种。一切诸佛依此修行成无上智。一切菩萨由此证得如来法身。过去菩萨依此得成大乘净信。现在今成未来当成。是故欲成自利利他殊胜行者。当于此论勤加修学。

  我今已解释  甚深广大义

  功德施群生  令见真如法

大乘起信论卷下

猜你喜欢
  四十一、达磨安心·慧开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四卷·佚名
  宝庄严具品第九·佚名
  卷第七十六·霁仑超永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卷上之一·宗密
  俱舍论记 第九卷·普光
  杂阿含经卷第二·佚名
  佛教世俗谛的人生观之一·太虚
  李石岑的未来哲学·太虚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一·佚名
  第二十三品·佚名
  中峰三时系念仪范·中峰明本
  第十八品·佚名
  卷之十二·佚名
  辩中边论卷上·世亲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三十九·彭定求

        卷539_1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卷539_2 【重过圣女祠】李商

  • 卷二百六十四·彭定求

        卷264_1 【琴歌】顾况   琴调秋些,胡风绕雪,峡泉声咽,佳人愁些。   卷264_2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上古一章】顾况   (上古,愍农也。)   遐哉上古,生弃与柱。句龙是生,乃有甫田。惟彼甫田,   有万斯

  • 赌棋山庄词话卷三·谢章铤

    雨村词话之误 罗江李雨村调元著词话四卷,其于词用功颇浅,所论率非探源,沾沾以校雠自喜,且时有剿说,更多错缪。如谓宋人未有著词话者,惟后山集中所载吴越王来朝等七条。不知玉田词源,辅之词旨,业有专书。而吴曾能改斋漫录十

  • 宋褧·隋树森

    宋褧(一二九四———一三四六), 字显夫,大都宛平(今属北京市)人。泰定元年(一三二四)进士,授秘书监校书即,改翰林编修。后至元三年(一三三七)累官监察御史,出佥山南宪,改西台都事,入为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擢翰林

  • 大明光宗贞皇帝宝训·叶向高

      内文缺  □□□□□年九月辛亥朔礼部进大祀日册  □□□□□册还宫时  □□□□□侍侧  □□□□□句曰敬天地  □□□□□母  □□□□□□□□月四日有男子张差持梃  □□□□□法司究问而喜事者

  • 卷之五十六·佚名

    宣统三年。辛亥。六月。壬午。谕内阁、大学士陆润庠等、现在毓庆宫行走。差务重要。着加恩陆润庠每月赏给养廉银一千两。陈宝琛每月赏给养廉银八百两。伊克坦每月赏给养廉银六百两。  ○以宗人府府丞朱益藩为都察

  • 第七十一册 天命十一年三月至六月·佚名

    第七十一册 天命十一年三月至六月丙寅年三月十九日,刘学成奏称:“谋事者人,成事者天矣!汗生东方疆圉之地,自幼行兵,深谋远虑,神出鬼没,人不得知。如鼠不可以当狐,如犬不可以当虎矣。故上天先以建州周围之地统授与汗,汗得

  • 彭城王刘义康传·沈约

    彭城王刘义康,十二岁时宋朝任命他督豫、司、雍、并四州诸军事、冠军将军、豫州刺史。当时高祖从寿陽被召回京城辅佐皇帝,留下义康替自己镇守寿陽。又任司州刺史,进督徐州的钟离、荆州的义陽诸军事。永初元年(420),被封为

  • 杨子折衷卷之一·湛若水

      至道在心奚必逺求人心自善自正自无邪自广大自神明自无所不通孔子曰成之精神是谓圣孟子曰仁人心也变化云为兴观羣怨孰非是心孰非是正人心夲正起而为意而后昏  慈湖立命全在心之精神一句元非孔子之言乃异敎宗指也

  • 卷二·朱鹤龄

    <经部,书类,禹贡长笺钦定四库全书禹贡长笺卷二      吴江朱鹤龄撰济河惟兖州【济汉书作泲兖史记作沇沇即兖】尔雅济河间曰兖州【郭璞注自可东至济】释名兖州取沇水为名孔传东南据济西北距河正义据谓跨之距至也

  • 实际主义批评·太虚

    实际主义,乃庸俗囿于现世事实之征验者,朱君比之为顺世外道,灼然无谬。然朱君文内引用器世间、有情世间二名,稍异原来之定义。盖有情世间即是众生,器世间即是众生所依止之世界。换言之,即是指五趣众生之正报为有情世间,依报为

  •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拾遗序·佚名

        宋云间沙门灵鉴述  宋天竺法师慈云尊者。以行光教示灭于钱塘天竺道场。门弟子灵鉴。以所禀法师道德化乎当世。三昧行法施于后代发扬四种三昧在乎斯文。行法之盛不可以不纪。于是拾其遗编。独有炽盛光道场念

  •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五卷·蕴闻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五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师绍兴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明州报恩光孝禅寺开堂。宣疏拈香祝圣罢。乃就座。天童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第一

  • 卷第二十九·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二十九目录 大鉴下第十六世 &middot; 太平勤禅师法嗣十六人 &middot;文殊心道禅师 &middot;南华知昺禅师 &middot;龙牙智才禅师 &middot;蓬莱卿禅师 &middot;何山守珣禅师 &middot;泐潭择明禅师 &middot

  • 卷第四·佚名

    嘉兴大藏经 不会禅师语录不会禅师语录卷第四嗣法门人法衍法玉同编小参结制小参问云水济济听说无生法未审唤甚么作无生法师云天无时不风进云则庆幸于此日流芳不记秋师云地无处不臭乃云树凋枝叶尽霜凝不动尊万籁俱藏定

  • 静庵文集·王国维

    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

  • 六字神咒王经·佚名

    一卷,失译,东晋录。与六字咒王经同本,咒稍多。

  •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释法海

    敦煌本《坛经》的全称。简称《坛经》、《六祖坛经》、《法海本坛经》。佛教典籍。唐慧能述,弟子法海集记。一卷。此经是现存最古的《坛经》写本,是禅宗南宗的基本理论典籍。约成书于公元780年左右,主要记录六祖慧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