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序

华严大经者。乃毗卢遮那佛称法界量显现自性因果本妙庄严究竟圆顿总持法门也。文丰义富。事渺宗玄。要而收之。不出四法界而已。盖四法界者。一理法界。此界也。以真性法中本无生佛名言。岂有自他影像。世出世法。染净因缘。当体全空。究竟清净。不可思议。是谓理法界也。二事法界。斯界也。即理法界。至虚而灵。净极而妙。不动本然。循业发现。顿变相见二分。幻开迷悟两途。情与非情。圣凡依正。炽然同异。究竟所有不可思议。是谓事法界也。三理事无碍法界。是界也。即理外无事。事外无理。理不拒事。缚脱历然。事不拒理。生灭寂尔。波涛万殊。而全彰水体。水性一味。而徧示波澜。空有并施。性相不二。不可思议。是谓理事无碍法界也。四事事无碍法界。兹界也。合上三界。圆入一真。理事既不相违。彼此自是无碍。以事入理。理无尽而事事无尽。以理收事。理无殊而事事无殊。举一念而三世圆明。吹一毛而十方炳现。正中有依。一毛孔中有无量无边世界。依中有正。一微尘里有无穷无尽如来。一多互融。延促自在。不可思议。是谓事事无碍法界也。是则世出世间色心诸法。不出此四种法界。又此四界唯是一心。离心之外无法可言。此心亦是强名。不可言议不可思议。即一真大法界也。如来证此法界性。示此法界相。广此法界量。放此法界光。摄此法界机。彰此法界会。尽此法界理。演此法界经。是经一名而有三部。品偈既广。卷数胜多。人间难於秘藏。龙宫久为密护。像法住世。龙树大师。博尽世间琅[王*函]。因搜海中宝藏。逢斯妙典无上真乘。慨大法不闻。何以见自心现量。圆宗未会。岂能开法性光明。注神渊记。得下部之始终。竭力宣扬。广上根之知见。初流布於于阗。次传演於支那。自经出兴。无论余国。但此方禅教师将缁素明贤。发无碍辨才。得无师智慧。雄机大用。竖论横谈。生死涅盘自在无畏。立在毗卢顶上。超於威音劫前。从古至今。算数莫计。岂非皆从此经法化而出耶。或在诸余经典。及师友因缘。一念相应。得见自性。亦须从此经印证。方能弘自性圆通。所以古人云。无不出乎此法界。无不还归此法界。斯之谓欤。今古从此经。得大受用。得大自在。不可不知此经之所出耶。不可不知龙树大师之所与也。是经疏论。代有当家。唯清凉大师。独超越诸作。体法界观。开合此经。实文殊之应身。乃毗卢之徧照。以六相十玄。发其幽旨。以五周四分。收其全文。分章剔义。若朗月之照晴空。逐句揭宗。犹海印之现乾象。义无不备。事无不周。是疏钞与经。可谓君臣道合也。疏钞一出。自唐至明。代不虚讲。至於我朝神宗。年次亦讲。未歇时。奈何二十年来。不闻有处论及疏义究此玄宗。人与物俱为减消。身与心并之虚弱。事推容易。道惧艰难。无论黑白。皆为时气所夺也。即僧辈中为座主者。或经或论。多不肯深求。或句或文。唯从轻快。以为简易。以为分明。反以古人疏论为迂谈。率以时尚口语为切妙。是以比来法席。皆贵指点本文。讲解渐於虚浮。疏钞将同湮没。使如来一字法门书海墨而不尽破尘经卷包法界以无余全若无闻。况复得意。法运至此。良可惜哉。盖古人疏论。皆依智宣流。或总大意条陈。或从细文曲别。或正释。或旁通。或合明。或助显。或指证。或悬分。圆转入微。开合不一。嗟乎今之学者。多识心浅近。因视古之疏论。谓智境支离。又则此时。狭劣慢习日滋日深。轻浅狂见时染时厚。即於本经。多望涯而返。岂独古疏厌繁不寻。复有弄机缘作究竟宗乘。鄙藏教为糟粕文字。每掉头弗顾。掩耳不闻。何乃逐末忘本。认派迷源。颠倒至斯。何因启悟。邪风狂扇。一期难回。我憨山先师。乘法界大愿。示生此际。痛惜时蔽。注意大经。游心古疏。提纲挈要。断义分文。不三年而全经大旨首尾昭然。即一座而疏有未发。复为补出。收群诠于指掌。窥法界于毫端。一性圆明。百无覆盖。俾学者或因纲要以博疏钞。又因疏以入经。因经以见性。使狭劣之习渐近而渐远广大之境愈入而愈深。此纲要之所以而作也。是清凉大师。为本经之勋臣。我憨山先师。又为疏钞之导师也。正提挈阁笔之日。适曹溪坚请之时。义不能辞。行为彼应。因此经疏源流未叙。纲要起止无题。不时先师示寂曹溪。此种公案遂成缺典。幸得益公法属竭力。募刻新安剞劂氏。梓工方完。惜益公又卒劳累。斯亦未及请序大方。丁丑春。衡。为先师扫塔因缘。特之匡山法云兰若。得此新刻。如获旧藏。法法现前受用不尽。由是罄此微言。用以鸣后云尔。

时崇祯丁丑岁四月佛诞日嗣法门人观衡焚香题于五乳峰法云禅寺之方丈

猜你喜欢
  卷十三·佚名
  卷十一·性音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卷中·佚名
  化 声 序·太虚
  卷第十九(第三诵之六)·佚名
  三〇 三十二相经·佚名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十·欧阳竟无
  法华论疏卷上·吉藏
  显扬圣教论 第八卷·无著
  卷第七十五·佚名
  卷第十七·志磐
  卷二十五·彭绍升
  摄大乘论章卷第一·佚名
  卷第二十九·李遵勖
  卷第十四·寒松智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下·叶炜

    翁文端公心存,年二十四时,犹一贫诸生。其《祀灶》诗云:"微禄但能邀主簿,浊醪何惜请比邻。"鄞县陈钧堂大令康祺,近辑《郎潜纪闻》载之云:"士当困阨无聊,易作短气语。当公作此诗,岂自料两朝宰相,再世帝师,三子公卿,四世翰苑,功名福

  • 海叟集巻三·袁凯

    明 袁凯 撰五言律送孔提举航海归曲阜宣尼老孙子白晳更长身家世谁防念干戈独爱贫未闻兴礼乐还似泣麒麟今日乗桴去鱼龙莫恼人送李髙士归荆州南京髙宴罢西土遂言归江路犹残雨荆门正落晖蓬生仲蔚宅秋入老莱衣明日思君处

  • 问玉第三十六·王肃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何也?为玉之寡而?多欤?”?石似玉?眉巾反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缜密致塞貌栗坚也缜之忍反致直利反廉而不刿,义也;割而有廉隅而不

  • 卷十 漢紀二·司马光

      起強圉作噩(丁酉),盡著雍閹茂(戊戌),凡二年。   高皇帝三年(丁酉、前二O四年)   冬,十月,韓信、張耳以兵數萬東擊趙。趙王及成安君陳餘聞之,聚兵井陘口,號二十萬。   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韓信、張耳乘勝而去國遠鬬,

  • ●卷一百九十七·徐梦莘

      炎兴下帙九十七。   起绍兴九年七月,尽十月十一日戊午。   七月王伦蓝公佐往金国。   王伦以奉使金国至东京权留守到东京留守孟庾至京师伦遂与其副蓝公佐渡黄河北去至北留伦不还独遣公佐归。   金人杀兀室

  • 东都事略卷六十八·王称

    列传五十一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也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懐其文以示王曽晏殊殊即以女妻之举茂才异等授将作监丞知长水县签书河阳节度判官防郭皇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弼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不能复

  • 卷之四百四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二百五十 江宁织造曹(兆页)进物单·佚名

    原单无日期 江宁织造奴才曹(兆页)恭进单: 鱼翅贰箱 金腿肆拾只 东洋鲮鱼拾匣 糟鹅蛋拾坛 虾鲞饼壹百个 制榄脯肆瓶金柑酱肆瓶 杨梅酱肆瓶 小菜拾陆瓶 [宫中.杂件.进贡单]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纪昀

    金石略 【二 今有】 五代 宋 辽 金 △五代 (臣)等谨按宋人录金石之文多自唐兼及五代唯郑志迄于唐末今自五代以后碑刻次第续纂疏称五代者从郑志题三国六朝旧 例也唐振武节度使李存进碑 【吕梦奇撰 梁邕书 正书同光二

  • 第36章 随便杀人·冯玉祥

    我在重庆特园康庄住着,一天,有一个军长韩练成来见我。韩练成在北伐的时候,曾同我在一起共过患难的。他是国民军的干部学生,又是陆军大学毕业的,最近他又调到复兴关,特别来受高级训练。他住在白崇禧将军的公馆里。这次见我之

  • 十国春秋卷一百九·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十国纪元表十国称帝者七改元者八而楚荆南则行中朝年号然呉越惟武肃三改元文穆以下无闻焉若荆南文献王楚恭孝王亦同奉呉与南唐正朔而呉越闽两国又遵契丹会同之号者一年彼此参错易于传譌今断始于梁开平丁夘

  • 燕文公时·佚名

    【提要】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苏秦、张仪等谋略家、雄辩家在战国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非常的有分量。凭着他们的三言两语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收复十座城池。 【原文】 燕文公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文

  • 汉纪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司马光

    汉纪三 汉高帝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 [1]冬,十月,汉王追项羽至固陵,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信、越不至,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坚壁自守,谓张良曰:“诸侯不从,柰何?”对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

  • 卷二十二 乐下·龙文彬

    ◎乐歌(歌词详《明史乐志》。 )洪武元年,定《圜丘乐章》:迎神,奏《中和之曲》;(十句。 )奠玉帛,奏《肃和之曲》;(八句。 )进俎,奏《凝和之曲;》(八句。 )初献,奏《寿和之曲》,(十句。 )《武功之舞》;亚献,奏《豫和之曲》;(八句。 )

  • 第六章 大学院·梁启超

      凡人自十六岁离中学而入此,至二十岁而出学,生人之学于是终焉。凡大学皆专门之学,实验之学。盖自十五岁前,于普通之学皆已通晓,至此时脑髓已通,不待束缚,不事防检,精粗高下,惟志所之,聪敏钝塞,惟人自受。从古贫人,至是时皆不

  • 卷三十八·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三十八    宋 卫湜 撰律中大蔟郑氏曰律候气之管以铜为之中犹应也孟春气至则大蔟之律应应谓吹灰也大蔟者林锺之所生三分益一律长八寸凡律空围九分周语

  • 佛说诸行有为经·佚名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大师赐紫沙门臣法天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告苾刍众言。苾刍。一切行迁流。如幻不实。不得久住。无有定相

  • 黄箓九巵灯仪·佚名

    黄箓九巵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宋元时。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本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消灾度亡。行道者按九宫八卦方位,依次向九方燃点九巵神灯,供奉三清道主、四帝天真、十方救苦天尊、九州神君、九幽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