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八四)中阿含长寿王品无刺经第十三(第二小土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鞞舍离。在猕猴江边高楼台观。此诸名德.长老上尊.大弟子等。谓遮罗.优簸遮罗.贤善.贤患.无患.耶舍上称。如是此诸名德.长老上尊.大弟子等。亦游鞞舍离猕猴江边高楼台观。并皆近佛叶屋边住。

诸鞞舍离丽掣闻世尊游鞞舍离猕猴江边高楼台观。便作是念。我等宁可作大如意足。作王威德。高声唱传。出鞞舍离。往诣佛所供养礼事。

时。诸名德.长老上尊.大弟子等。闻诸鞞舍离丽掣作大如意足。作王威德。高声唱传。出鞞舍离。来诣佛所供养礼事。便作是念。禅以声为刺。世尊亦说禅以声为刺。我等宁可往诣牛角娑罗林。在彼无乱。远离独住。闲居静处。宴坐思惟。于是。诸名德.长老上尊.大弟子等。往诣牛角娑罗林。在彼无乱。远离独住。闲居静处。宴坐思惟。

尔时。众多鞞舍离丽掣作大如意足。作王威德。高声唱传。出鞞舍离。往诣佛所供养礼事。或有鞞舍离丽掣。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有与佛共相问讯。却坐一面。或有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有遥见佛已。默然而坐。

彼时。众多鞞舍离丽掣各坐已定。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默然而住。于是。众多鞞舍离丽掣。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坐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鞞舍离丽掣去后不久。于是。世尊问诸比丘。诸长老上尊.大弟子等为至何许。

诸比丘白曰。世尊。诸长老上尊.大弟子等。闻诸鞞舍离丽掣作大如意足。作王威德。高声唱传。出鞞舍离。来诣佛所供养礼事。便作是念。禅以声为刺。世尊亦说禅以声为刺。我等宁可往诣牛角娑罗林。在彼无乱。远离独住。闲居静处。宴坐思惟。世尊。诸长老上尊.大弟子等共往诣彼。

于是。世尊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若长老上尊.大弟子等应如是说。禅以声为刺。世尊亦说禅以声为刺。所以者何。我实如是说。禅有刺。持戒者以犯戒为刺。护诸根者以严饰身为刺。修习恶露者以净相为刺。修习慈心者以恚为刺。离酒者以饮酒为刺。梵行者以见女色为刺。入初禅者以声为刺。入第二禅者以觉观为刺。入第三禅者以喜为刺。入第四禅者以入息出息为刺。入空处者以色想为刺。入识处者以空处想为刺。入无所有处者以识处想为刺。入无想处者以无所有处想为刺。入想知灭定者以想知为刺。

复次。有三刺欲刺.恚刺.愚痴之刺。此三刺者。漏尽阿罗诃已断.已知。拔绝根本。灭不复生。是为阿罗诃无刺.阿罗诃离刺.阿罗诃无刺离刺。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无刺经第十三竟(八百三十五字)。

(八五)中阿含长寿王品真人经第十四(第二小土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真人法及不真人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不真人法。或有一人是豪贵族出家学道。余者不然。彼因是豪贵族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是豪贵族故。断淫.怒.痴。或有一人不是豪贵出家学道。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端正可爱。余者不然。彼因端正可爱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端正可爱故。断淫.怒.痴。或有一人不端正可爱。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才辩工谈。余者不然。彼因才辩工谈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才辩工谈故。断淫.怒.痴。或有一人无才辩工谈。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是长老。为王者所识及众人所知。而有大福。余者不然。彼因是长老。为王者所识及众人所知。而有大福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是长老。为王者所识及众人所知。而有大福故。断淫.怒.痴。或有一人非是长老。不为王者所识及众人所知。亦无大福。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诵经.持律.学阿毗昙。谙阿含慕。多学经书。余者不然。彼因谙阿含慕。多学经书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谙阿含慕。多学经书故。断淫.怒.痴。或有一人不谙阿含慕。亦不多学经书。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著粪扫衣。摄三法服。持不慢衣。余者不然。彼因持不慢衣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持不慢衣故。断淫.怒.痴。或有一人不持不慢衣。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常行乞食。饭齐五升。限七家食。或复一食。过中不饮浆。余者不然。彼因过中不饮浆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过中不饮浆故。断淫.怒.痴。或有一人不断过中饮浆。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在无事处.山林树下。或住高岩。或止露地。或处冢间。或能知时。余者不然。彼因此知时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知时故。断淫.怒.痴。或有一人而不知时。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逮得初禅。彼因得初禅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真人法者作如是观。初禅者。世尊说无量种。若有计者是谓爱也。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得第二.第三.第四禅。得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余者不然。彼因得非有想非无想处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真人法者作如是观。非有想非无想处。世尊说无量种。若有计者是谓爱也。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诸比丘。是谓真人法.不真人法。汝等当知真人法.不真人法。知真人法.不真人法已。舍离不真人法。学真人法。汝等当学如是。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豪贵.端正.谈长老.诵诸经

衣.食.无事.禅四无色在后

真人经第十四竟(千二百九十三字)。

(八六)中阿含长寿王品说处经第十五(第二小土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将诸年少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诸年少比丘亦稽首佛足。却坐一面。尊者阿难白曰。世尊。此诸年少比丘我当云何教呵。云何训诲。云何为彼而说法耶。

世尊告曰。阿难。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若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者。我与诸年少比丘从世尊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阿难。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及诸年少比丘广分别说。尊者阿难等受教而听。

世尊告曰。阿难。我本为汝说五盛阴。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阿难。此五盛阴。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五盛阴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阿难。我本为汝说六内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阿难。此六内处。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内处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阿难。我本为汝说六外处。色处。声.香.味.触.法处。阿难。此六外处。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外处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阿难。此六识身。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识身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阿难。我本为汝说六更乐身。眼更乐。耳.鼻.舌.身.意更乐。阿难。此六更乐身。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更乐身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阿难。我本为汝说六觉身。眼觉。耳.鼻.舌.身.意觉。阿难。此六觉身。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觉身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想身。眼想。耳.鼻.舌.身.意想。阿难。此六想身。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想身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阿难。我本为汝说六思身。眼思。耳.鼻.舌.身.意思。阿难。此六思身。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思身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阿难。我本为汝说六爱身。眼爱。耳.鼻.舌.身.意爱。阿难。此六爱身。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爱身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阿难。此六界。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界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因缘起及因缘起所生法。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灭彼。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处。缘六处更乐。缘更乐觉。缘觉爱。缘爱受。缘受有。缘有生。缘生老死。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更乐灭。更乐灭则觉灭。觉灭则爱灭。爱灭则受灭。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阿难。此因缘起及因缘起所生法。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因缘起及因缘起所生法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四念处。观身如身。观觉.心.法如法。阿难。此四念处。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念处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阿难。我本为汝说四正断。比丘者。已生恶不善法为断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举心断。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举心断。未生善法为生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举心断。已生善法为住故.不忘故.不退故.转增多故.广布故.满具足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举心断。阿难。此四正断。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正断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四如意足。比丘者。成就欲定烧诸行。修习如意足。依于无欲.依离.依灭。愿至非品。如是精进定.心定。成就观定烧诸行。修习如意足。依于无欲.依离.依灭。愿至非品。阿难。此四如意足。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如意足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阿难。我本为汝说四禅。比丘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阿难。此四禅。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禅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四圣谛。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阿难。此四圣谛。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圣谛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阿难。我本为汝说四想。比丘者。有小想.有大想.有无量想.有无所有想。阿难。此四想。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想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阿难。我本为汝说四无量。比丘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阿难。此四无量。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无量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四无色。比丘者。断一切色想。乃至得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阿难。此四无色。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无色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阿难。我本为汝说四圣种。比丘.比丘尼者。得粗素衣而知止足。非为衣故求满其意。若未得衣。不忧悒。不啼泣。不捶胸。不痴惑。若得衣者。不染不著。不欲不贪。不触不计。见灾患知出要而用衣。如此事利不懈怠而正知者。是谓比丘.比丘尼正住旧圣种。如是食.住处。欲断乐断。欲修乐修。彼因欲断乐断.欲修乐修故。不自贵.不贱他。如此事利不懈怠而正知者。是谓比丘.比丘尼正住旧圣种。阿难。此四圣种。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圣种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四沙门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最上阿罗汉果。阿难。此四沙门果。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沙门果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阿难。我本为汝说五熟解脱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恶露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阿难。此五熟解脱想。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五熟解脱想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五解脱处。若比丘.比丘尼因此故。未解脱心得解脱。未尽诸漏得尽无余。未得无上涅槃得无上涅槃。云何为五。阿难。世尊为比丘.比丘尼说法。诸智梵行者亦为比丘.比丘尼说法。阿难。若世尊为比丘.比丘尼说法。诸智梵行者亦为比丘.比丘尼说法。彼闻法已。便知法解义。彼因知法解义故。便得欢悦。因欢悦故。便得欢喜。因欢喜故。便得止身。因止身故。便得觉乐。因觉乐故。便得心定。阿难。比丘.比丘尼因心定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故。便得厌。因厌故。便得无欲。因无欲故。便得解脱。因解脱故。便得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难。是谓第一解脱处。因此故。比丘.比丘尼未解脱心得解脱。未尽诸漏得尽无余。未得无上涅槃得无上涅槃。

复次。阿难。世尊不为比丘.比丘尼说法。诸智梵行者亦不为比丘.比丘尼说法。但如本所闻.所诵习法而广读之。若不广读本所闻.所诵习法者。但随本所闻.所诵习法为他广说。若不为他广说本所闻.所诵习法者。但随本所闻.所诵习法心思惟分别。若心不思惟分别本所闻.所诵习法者。但善受持诸三昧相。阿难。若比丘.比丘尼善受持诸三昧相者。便知法解义。彼因知法解义故。便得欢悦。因欢悦故。便得欢喜。因欢喜故。便得止身。因止身故。便得觉乐。因觉乐故。便得心定。

阿难。比丘.比丘尼因心定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故。便得厌。因厌故。便得无欲。因无欲故。便得解脱。因解脱故。便得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难。是谓第五解脱处。因此故。比丘.比丘尼未解脱心得解脱。未尽诸漏得尽无余。未得无上涅槃得无上涅槃。阿难。此五解脱处。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五解脱处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五根。信根。精进.念.定.慧根。阿难。此五根。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五根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阿难。我本为汝说五力。信力。精进.念.定.慧力。阿难。此五力。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五力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五出要界。云何为五。阿难。多闻圣弟子极重善观欲。彼因极重善观欲故。心便不向欲。不乐欲。不近欲。不信解欲。若欲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欲。秽恶厌患欲。阿难。犹如鸡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阿难。多闻圣弟子亦复如是极重善观欲。彼因极重善观欲故。心便不向欲。不乐欲。不近欲。不信解欲。若欲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欲。秽恶厌患欲。观无欲。心向无欲。乐无欲。近无欲。信解无欲。心无碍。心无浊。心得乐。能致乐。远离一切欲及因欲生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脱彼。复解脱彼。彼不复受此觉。谓觉因欲生。如是欲出要。阿难。是谓第一出要界。

复次。阿难。多闻圣弟子极重善观恚。彼因极重善观恚故。心便不向恚。不乐恚。不近恚。不信解恚。若恚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恚。秽恶厌患恚。阿难。犹如鸡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阿难。多闻圣弟子亦复如是极重善观恚。彼因极重善观恚故。心便不向恚。不乐恚。不近恚。不信解恚。若恚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恚。秽恶厌患恚。观无恚。心向无恚。乐无恚。近无恚。信解无恚。心无碍。心无浊。心得乐。能致乐。远离一切恚。及因恚生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脱彼。复解脱彼。彼不复受此觉。谓觉因恚生。如是恚出要。阿难。是谓第二出要界。

复次。阿难。多闻圣弟子极重善观害。彼因极重善观害故。心便不向害。不乐害。不近害。不信解害。若害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害。秽恶厌患害。阿难。犹如鸡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阿难。多闻圣弟子亦复如是极重善观害。彼因极重善观害故。心便不向害。不乐害。不近害。不信解害。若害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害。秽恶厌患害。观无害。心向无害。乐无害。近无害。信解无害。心无碍。心无浊。心得乐。能致乐。远离一切害及因害生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脱彼。复解脱彼。彼不复受此觉。谓觉因害生。如是害出要。阿难。是谓第三出要界。

复次。阿难。多闻圣弟子极重善观色。彼因极重善观色故。心便不向色。不乐色。不近色。不信解色。若色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色。秽恶厌患色。阿难。犹如鸡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阿难。多闻圣弟子亦复如是极重善观色。彼因极重善观色故。心便不向色。不乐色。不近色。不信解色。若色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色。秽恶厌患色。观无色。心向无色。乐无色。近无色。信解无色。心无碍。心无浊。心得乐。能致乐。远离一切色及因色生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脱彼。复解脱彼。彼不复受此觉。谓觉因色生。如是色出要。阿难。是谓第四出要界。

复次。阿难。多闻圣弟子极重善观己身。彼因极重善观己身故。心便不向己身。不乐己身。不近己身。不信解己身。若己身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己身。秽恶厌患己身。阿难。犹如鸡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阿难。多闻圣弟子亦复如是极重善观己身。彼因极重善观己身故。心便不向己身。不乐己身。不近己身。不信解己身。若己身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己身。秽恶厌患己身。观无己身。心向无己身。乐无己身。近无己身。信解无己身。心无碍。心无浊。心得乐。能致乐。远离一切己身及因己身生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脱彼。复解脱彼。彼不复受此觉。谓觉因己身生。如是己身出要。阿难。是谓第五出要界。

阿难。此五出要界。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五出要界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七财。信财。戒.惭.愧.闻.施.慧财。阿难。此七财。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七财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阿难。我本为汝说七力。信力。精进.惭.愧.念.定.慧力。阿难。此七力。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七力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七觉支。念觉支。择法.精进.喜.息.定.舍觉支。阿难。此七觉支。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七觉支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八支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谓为八。阿难。此八支圣道。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八支圣道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世尊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

世尊告曰。阿难。如是。如是。甚奇。甚特。我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阿难。若汝从如来复问顶法及顶法退者。汝便于如来极信欢喜。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年少比丘说顶法及顶法退说及教者。我及诸年少比丘从世尊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阿难。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及诸年少比丘说顶法及顶法退。尊者阿难等受教而听。

世尊告曰。阿难。多闻圣弟子真实因心。思念称量。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我。彼如是思念。如是称量。如是善观分别。便生忍.生乐.生欲.欲闻.欲念.欲观。阿难。是谓顶法。阿难。若得此顶法复失衰退。不修守护。不习精勤。阿难。是谓顶法退。如是内外识.更乐.觉.想.思.爱.界。因缘起。阿难。多闻圣弟子此因缘起及因缘起法。思念称量。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我。彼如是思念。如是称量。如是善观分别。便生忍.生乐.生欲。欲闻.欲念.欲观。阿难。是谓顶法。阿难。若得此顶法复失衰退。不修守护。不习精勤。阿难。是谓顶法退。阿难。此顶法及顶法退。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顶法及顶法退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为汝等说处及教处.顶法及顶法退。如尊师所为弟子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我今已作。汝等当复自作。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宴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训诲。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年少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阴.内.外.识.更觉.想.思.爱.界

因缘.念.正断如意.禅.谛.想

无量.无色.种沙门果.解脱

处.根.力.出要财.力.觉.道.顶

说处经第十五竟(五千一百九十七字)。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七千三百二十四字)

猜你喜欢
  序·应庵昙华
  卷第二十一·佚名
  卷第二·元来
  卷二·佚名
  广求皇明禅师语录塔铭备续传灯小札·箬庵通问
  卷二十七·彭绍升
  (附)宗门杂录四条·费隐通容
  第一卷·佚名
  阿夷决疑品第六·佚名
  世间万有为进化抑为退化·太虚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卷上·不可思议
  卷八十九·佚名
  法华龙女成佛讨论之讨论·太虚
  破邪论卷上·法琳
  名僧传抄·宝唱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八十九·彭定求

        卷789_1 【建元寺昼公与崔秀才见过联句,与郑奉礼说同作】皇甫曾   人闲宜岁晚,道者访幽期。独与寒山别,行当暮雪时。--皇甫曾   柏台辞汉主,竹寺寄潜师。荷策知君待,开门笑我迟。--皎然   暮阶县雨足,寒吹绕

  •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范晔

    刘焉 袁术 吕布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鲁恭王后也。肃宗时,徙竟陵。焉少任州郡,以宗室拜郎中。去官居阳城山,精学教授。举贤良方正,稍迁南阳太守、宗正、太常。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

  • ·呈凤邑主曹怀朴核改议撤捐给精兵银两禀请臬道宪周芸皋大人稿·丁曰健

    曹公名谨,字怀朴,河南解元。时因幕友蔡姓自漳之台,任凤书禀,颇笃交情,常有来往赠答。旋值此举急遽,忝承清问下及,爰敢不揣冒昧涂鸦,缮呈曹公斧削禀请,以抒愤世嫉俗深衷,聊亦少补于各厅、县之万一耳!台湾府凤山县知

  • 卷四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四十七礼部六册立三亲王册立仪洪武三年定受册宝前期择日奏告太庙至日设宝册案五座于殿中宝册亭十座于丹陛上之东皇太子侍立位于御座之东诸王拜位于丹陛上及御座

  • 管子补注卷三·刘绩

      幼官第八【幼始也陈从始辅官齐政之法】   经言八  若因夜虚守静人物人物则皇【言欲气聼声以知吉防必因夜虚之时守其安静以聴人物此时人物则皇暇故吉凶之验不妄】五和时节【土生数五土气和则君顺时节而布

  • 卷十五·佚名

    <经部,四书类,日讲四书解义>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十五 孟子【上之三】 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於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

  • 第五章 14·辜鸿铭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辜讲谈到当时很有名的一个人(孔文子,姓孔,名圉,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因而死后,被授予“文”的谥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一位学

  • 卷十二下·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十二下   元 王天与 撰太甲下第七        商书伊尹申诰于王曰呜呼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终始慎

  • 卷六十(实叉难陀译)·佚名

    △文殊师利授记会第十五之三尔时师子勇猛雷音菩萨。白文殊师利言:仁者已满足十地及如来十力。一切佛法悉皆圆满。何故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言:善男子,无有圆满诸佛法已更证菩提。何以故?已圆满故不应更证。师

  • 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佚名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等译  尔时世尊云何说道迹。于彼说道迹时。犹如王大路谓之王路。星宿谓星宿路。此迹亦如是。至涅槃者谓至涅槃路。彼是等见处所。等志等语等命无有差违。等方便不缺漏。等念无量等三昧色不变易

  • 卷第十一·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十一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南岳下第七世 袁州仰山西塔穆禅师法嗣 吉州资福如宝禅师(凡四) 僧问。古人拈槌竖拂。意旨如何。师云。古人与么那。僧云。拈槌竖拂。又作么生。师便喝出。 云门

  • 卷十二·佚名

    逆顺二法三法发趣[第一] 非因二法非善三法中之因二法善三法一七二缘非因.非善法而因.善法从因缘生&hellip;&hellip;缘非因.非善法而非因.善法从因缘生&hellip;&hellip;缘非因.非善法而因.善与非因.善法从因缘生&hellip;&helli

  • 都尔的本堂神甫·巴尔扎克

    主要讲述了一个主教是如何从默默无闻、潜伏在最底层,受人压抑十余年,在众人都看着他表面即将要死放松了警戒的心、并带着同情怜悯的态度时,一步步靠什么手段最后成功地攀爬上主教地位;又是如何在最无望的时候,翻身攻击的。

  • 安南志略·黎崱

    元黎崱(字景高,号东山、静乐)撰。20卷。主要记述古代交州地区的社会、政治、民族、地理、物产、风俗、文化和越南丁、黎、李、陈4个封建王朝的历史及与中国宋朝、元朝的往来,辑录有西汉至元朝至元年间历代中国封建王朝

  • 艾子杂说·苏轼

    古代民间笑话集。传为宋代苏轼作。但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1小说家类中即已指出:“《艾子》一卷,相传为东坡作,未必然也。”考其内容,应为民间所传笑话。全述艾子一人的言行,颇有民间机智人物故事的风格。艾子,史传

  • 铁骑兵·杨朔

    杨朔著。发表于《解放日报》1943年6月20日,收于《杨朔散文选》。当时,日寇正对我解放区、八路军实行“三光”政策,大搞铁壁合围。这篇报导通过包头附近一班骑兵的一段惊险的经历,歌颂了人民军队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和

  • 日本国志·黄遵宪

    清末黄遵宪撰。四十卷。典志体日本史。黄氏于光绪初年随使日本时编纂。光绪十三年(1887)成书。意在介绍日本明治维新后“百务并修,气象一新”的情况,以供清廷取法。全书除卷首年表外,分国统、邻交、天文、地理、职官、食

  • 三法度论·佚名

    梵名Tri -dharmika-s/a^stra 。凡三卷。东晋僧伽提婆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又作三法度经论。本书系依四阿含经,说德(施、戒、修三真度)、恶(恶行、爱、无明三真度)、依(阴、界、入三真度)等三法九真度,并阐释解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