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楞严经卷第四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文句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

(丙)二广破余疑。上文就事显理。卽性具相。圆顿妙理。昭揭无余。所以当机圆悟。永断疑情。今则别为二乘之人。法执重者。双腾二疑。以求答示。兼穷起妄之元。俾知迷悟无性。从此便可称性起修。修非性外矣。分文为二。初明事理性相本融。二明迷悟因缘无性。

(丁)初中三。初疑请。二许宣。三正说。

(戊)初又二。初叙敬。二叹述。

(己)今初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卽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偏袒右肩者。正坐听法。本皆通肩披衣。今起座问法。故偏袒以表敬顺也。右膝著地。名为胡跪。亦表敬顺之意。合掌以表一心。以上总是恭敬之仪。

(己)二叹述又二。初叹教。二述请。

(庚)今初

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智能断惑。故名大威。悲能利生。故名大德。又折伏众生故言威。摄受众生故言德。折摄并用。如父如母。故言大威德世尊也。如来第一义谛者。叹前所说就事显理。卽性具相。皆第一义。惟有如来能谛了之。故称如来第一义谛。

(庚)二述请又三。初总述疑情。二别述二难。三请佛开示。

(辛)今初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此先述其疑状。并出其致疑之由也。聋人。喻声闻无中道智慧。百步外。喻佛境界去已甚远。蚊蚋。喻中道微妙法音。本所不见。喻声闻慧眼。不见佛中道境。何况得闻。喻无明聋障。不闻所诠实义。此述其疑状也。阿难一辈。所知障轻。故先开悟。烦恼障重。故习漏未除。我等罗汉烦恼障轻。故尽诸漏。所知障重。故尚缠疑悔。此出其致疑之由。由于所知障重也。

(辛)二别述二难又二。初从阴入处界文中起理违事难。二从七大文中起相违性难。

(壬)今初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竟谓阴入处界。旣皆藏性真理。真不容妄。云何现见种种妄相。此妄从何而生。盖不达如来指妄卽真。无妄可拨之旨故也。

(壬)二从七大文中起相违性难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徧法界。甚然常住。世尊。若地性徧。云何容水。水性周徧。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徧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处通。云何二俱周徧法界。

意谓地水火风等。一若周徧。更不容他。盖不达如来全性卽相。全相卽性之旨。而妄以坚碍为地性。润湿为水性等故也。

(辛)三请佛开示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攸往。犹言所归。开我迷云及诸大众。犹言开我及大众之迷云。

(戊)二许宣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有学已悟。故独告无学人也。前文就事显理。卽性具相。无非胜义。今更破尽事埋性相余疑。名胜义中真胜义性。非于前胜义外别有所加。但令真性倍昭明耳。定性声闻。偏指不回心者。未得二空。谓但证人空。未证法空。然肯回心向大。非定性也。一乘寂灭场地者。卽如来藏妙真如性。唯一佛乘。本来寂灭。依此为本修因地。方是真正无喧杂处。而为全性起修之正行也。今说此法。无论回心与不回心。皆令得悟。正可为法华前阵。若至法华。则已开佛知见。更无不回心者。亦不劳重开示矣。

(戊)三正说二。初答迷真起妄。以释理违事难。二答相随性徧。以释相违性难。

(己)初中二。初总辨真觉。二别明迷悟。

(庚)初又二。初直指觉性本来寂照。二双破觉非明与不明。

(辛)今初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此先指出本来觉性。不属迷悟。以为迷悟之所依也。性觉本觉。祗有二名。终无二体。不改名性。固有名本。妙明明妙。不过交互言之。显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迷之所不能减。悟之所不能增也。满慈虽曰常闻。实未达其旨趣。故佛得以两关勘之。

(辛)二双破觉非明与不明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此文三节。初佛言下。是以明与不明双征。次富楼下。是单领明边而以不明为非。三佛言下。是双破明与不明皆非也。旧解纷纷。伤文失旨。今不暇辨。但直释出。令义昭然。初文不必穿凿令深。但浅浅问云。汝所称觉明者。为复性有所明。而称名为觉。为觉乃不明者。而称为明觉乎。此故立明与不明两关以勘验之。富楼那卽便答云。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意显必有所明。方可称觉。是竟堕在明之一关矣。佛遂双破之云。汝谓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意必取有所明。不知有所便非觉性矣。旣破其所领之非。恐彼转计无明。故又牒破之曰。无所又复非明。而无明又非觉湛明性也。有所非觉句。显此觉性不堕明之一关。无所非明二句。显此觉性不堕不明一关。惟其非明不明。故本来不属迷悟。而得为迷悟作本也。

(庚)二别明迷悟二。初明众生迷真成妄。二明诸佛悟妄惟真。

(辛)初中又三。初明所起妄因。二明所感妄果。三结果归因。

(壬)今初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旣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此正显一念无明心中。顿具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之因也。性觉必明一句。卽前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之义。谓性觉必具真明。此明不是有所之妄明。亦不是冥然不觉之无明也。但真如本有随缘之用。由其无始以来曾未悟故。不觉念起而妄为明觉。是故觉性元非所明。由此妄明。遂立妄所。所旣妄立。随卽生汝妄能。于是本无同异法性之中。炽然遂成能所二法之异矣。此非世界相续之张本乎。又复异于彼之所异。因异复立妄同。此非十方虚空之张本乎。又旣有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岂非众生相续之张本乎。夫一念无明不起则已。起则必成能所之异。有异则必有同。有异有同。则必有无同无异。如此诸法。森然顿起。扰乱性真。两两相待。安得不生劳虑。劳虑旣久。安得不发妄尘。旣有妄尘。安得不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岂非业果相续之张本乎。是知三相续因。总不离于一念无明也。此文旧以三细六粗释之。义亦可然。但令文势断续。经旨难明。今故不用。设欲配之。亦无不可。妄为明觉。卽无明业相。立所。卽境界相。妄能。卽能见相。境界是相分。能见是见分。此之二分。起必同时。故起信论先能后所。此中先所后能。各从语便。实不相违。已上是三细也。次相待生劳。卽六粗中智相。劳久。卽相续相。发尘。卽执取相。自相浑浊。卽计名字相。尘劳烦恼。卽业相及业系苦相也。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不依本觉。安有无明。不依无明。安有境界。不缘境界。安有六粗。摄六粗。祗归见相。摄见相。祗属无明。摄无明。不离本觉。可谓全真成妄。全妄卽真矣。

(壬)二明所感妄果二。初牒上略明二相。二广显三种相续。

(癸)今初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承上一念无明。旣具三细六粗诸相。由是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当知十方虚空。祗是妄心中之同相所成。种种世界。祗是妄心中之异相所成。则无情空界。不离妄心明矣。又彼同异发明所立无同无异。卽是有情众生。谓之曰同。则身命各异。谓之曰异。则四大是均。心识亦均。故名无同无异。然此无同异法。乃是因于同异发明而立。的是有为之法。与上文本无同异之觉性。实不侔矣。此可见有情众生。亦祗是妄心中之无同异相而已。

(癸)二广显三种相续三。初明世界相续。二明众生相续。三明业果相续。

(子)今初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烝。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被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此正明世界相续。不离一念无明心也。由妄为明觉。因明立所。因所彰能。能为妄觉。所为顽空。妄觉是明。顽空是昧。二法相待。法尔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可见一切风轮。只是一念中之动相耳。空旣生摇。对动成静。故曰坚明立碍。谓于妄明之中。坚立一总碍相以与动相对也。彼世界之金宝。卽汝妄明觉体所立坚相。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可见一切金轮。只是一念中之坚相耳。于妄心中。坚觉之宝旣成。摇明之风复出。以心中妄动之风。摩心中妄立之金。故有火光为变化性。无而忽有。有而忽无。可见一切火大。祗是一念中之动静二相所摩成耳。妄心坚觉之宝明。旣能生润。妄心变化之火光。又复上烝。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可见一切水大。只是一念中之金火二妄所烝成耳。一念妄心。旣已全具四大。于四大中。火性常腾。水性常降。交互发生。立诸坚碍。遂有山河大地。水胜则湿为巨海。火胜则干为洲潬。大者为洲。小者为潬。然大海亦心中妄火互立。故得火光常起。洲潬亦藉心中妄水互立。故得江河常注也。若妄心中之水势甚劣。火势甚胜。则结为高山。由此山石。祗是妄心水火结成。故击则成焰。融则成水。若妄心中之土势甚劣。水势甚胜。则抽为草木。由此草木。只是妄心水土抽出。故烧还成土。绞还得水。可见地水火风。全是妄心中物。以此妄物。于妄心中交互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妄有世界相续。除却妄心之外。安有少许实法可得耶。此虽答示迷真成妄。理不违事。而海中火起等义。卽可密释相违性之难端。至后相倾相夺。随为色空等义。又可兼释理违事之余惑。良由谛理圆彻。故使佛语巧妙若此。珍之味之。又复应知。文中似惟显示同居世界相续之相。而方便实报二种世界相续。亦不外此。以不达妄心中四大卽空。故有同居世界相续。以不达妄心中四大假名无量。故有方便世界相续。以不达妄心中四大卽中。故有实报世界相续也。此文旧以五行生尅训之。甚违经旨。经显一切惟心。乃用世间妄计为解。安得相蒙。且如山石击焰融水。于五行之说。云何会通。若以石属金。则金能生水。乌能又生于火。若以石为土。则水火皆不应生。又林烧成灰。可云火能生土。因绞成水。岂是木反生水。故知世间五行。元无实义。不应以彼而释此也。然儒宗太极两仪之说。却与此经暗合。但彼不说惟心所现。便非正因缘境。今不避繁文。试一点出。经文所称觉明空昧。卽彼所称太极。太极图中。半白半黑。黑表空昧。白表觉明也。相待生摇。风轮持世。卽彼所谓太极动而生阳。以其周行地外。计以为天也。坚明立碍。金轮持国。卽彼所谓动极复静。静而生阴。以其成形于内。计以为地也。火光为变化性者。卽彼所谓体阴用阳。离之象也。水轮含十方界者。卽彼所谓体阳用阴。坎之象也。所以先天八卦。干南坤北。离东坎西。正仿佛此惟心四大。但不达惟心。故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耳。火腾水降等者。卽彼所谓后天八卦。水火为政。故离南坎北。以表腾降之象也。大约儒门。计风金二大为天地之体。计水火二大为天地之用。然后具生后天五行。不知太极动静。全是当人妄心动静。依此妄动妄静。妄有世界相续。岂有五行实法能相生尅哉。惟周子先悟道于东林。故作太极图说。欲人了知太极本非心外实法。只是无明迷于觉性。妄成阿赖耶识。而此无明。全体虚妄。了无自性可得。故点破云。无极而太极。谓此太极。本无所谓太极。但是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耳。后儒不达。更推无极为太极本。失旨甚矣。又孔子易传。亦云易有太极。乃密指易理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藏心。特以机缘未到。不得明言。此又菩萨苦心。不可不知。

(子)二明众生相续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旣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此明众生相续。亦不离一念无明心也。故牒前文而示之曰。复次众生之明妄非他。卽是觉性起于妄明为咎。由其所妄旣立。遂使能明之理不逾。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所中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妄成就。由是分开妄能而为见觉闻知之六根。此卽前文所谓结暗为色。后文所谓见精映色。结色成根等也。旣有此虚妄六根。则念念执之为我。如频伽瓶。满中擎空。遂为生死轮回之本。必招胎卵湿化之形。胎卵二生。则同业相缠。湿化二生。则合离成化。且如胎生之始。由彼虚妄六根中阴之身。于有缘处。见有一点明相。所欲之色发现在前。依此明见。便成淫欲之想。男见父而憎。女见母而憎。男见母而妄想谓妻故成爱。女见父而妄想谓夫故成爱。流注此爱以为受生种子。纳彼妄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得成胎。此由男女交遘发生。吸引彼同业有缘之中阴。故有因缘。生初七日之羯罗蓝。犹如凝滑。二七日之遏蒲昙。其状如疱。三七日之蔽尸。犹如软肉。四七日之羯南。犹如坚肉。五七日之鉢罗奢佉。分开四支。名为形位。乃至十月而出胎也。如此胎卵湿化四生。随其所感业缘而随应之。卵惟想生。如雄鸣上风。雌鸣下风之类。此与七趣文中情想不同。彼以思善为想。念恶为情。此以男女爱慕为想。绸缪为情也。惟想故藉四缘生。一业。二父。三母。四暖。以羯罗蓝为初生相。因情故藉三缘生。一业。二父。三母。以遏蒲昙为胎卵渐分之相。合感故藉二缘生。一业。二湿。以蔽尸为初生相。离应故惟一缘生。所谓业力。以羯南为初生相。众生无始以来。或情变为想。想易为情。合变成离。离易为合等。更相变易。种种不同。所有受业。无不随业成报。逐其善业。则四生皆有飞举之乐。逐其恶业。则四生皆有沉坠之苦。以是因缘。众生相续。明其但是觉明为咎。更无他因也。此虽但明六凡众生相续之相。而方便实报土中三乘众生相续。亦可例知。所谓投真谛胎。投俗谛胎。投中谛胎。出见思卵壳。出尘沙卵壳。出无明卵壳。见思习润。尘沙习润。无明习润。润卽是湿。空观化。假观化。中道化。乃至界外情想合离。以理思之。

(子)三明业果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此明业果相续。总不离一念妄贪也。真如不守自性。妄为明觉。最初一念贪明。已为众贪之本。由其所贪益劣。造业益恶。感果益苦。一切嗔痴慢等。皆由贪生。故独指三贪为业果根本也。十生者。于十二类生中。惟除土木金石。空散消沉。不可食故。互来相啖为盗贪者。不与而取。名之为盗。畜生何尝肯与人食。横取食之。盗莫大焉。故约互伤名杀。约互取名盗。此特举业之最重者言耳。若统论恶业。则有十恶。不止身三。又统论业果。则有善恶不动三业。招感三界有漏苦乐不动三果。故下文云。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也。又偏真业。感方便果。缘了业。感实报果通前三界业果。总是迷中妄业妄果。如水成冰。惟称性业。感寂光果。卽是悟中真业真果。如冰成水。又淫论事淫理淫。杀论事杀理杀。盗论事盗理盗。以成同居方便实报三种业果相续。可以意知。文中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二句。互相影略。结成杀盗二贪。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二句。亦互相影略。结成欲贪。余并可解。

(壬)三结果归因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前已尅示从因感果。今更结属果惟妄因。别无实法也。三种颠倒相续者。始则似有世界。乃有众生。有众生。乃有业果。后则由业果不断。故众生不断。由众生不断。故世界不断。然皆非心外有实颠倒。不过皆是觉明体中。妄生明了知性。因此妄了。发起所知妄相。从于妄有能见而生耳。此中明了知性。卽牒前妄为明觉。是业相也。因了发相。卽牒前因明立所。是境界相也。从妄见生。卽牒前生汝妄能。从此妄能生一切法。是能见相也。今之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不过因此虚妄微细三相为本。遂成六粗诸相。终而复始。岂有他哉。

(辛)二明诸佛悟妄惟真二。初领义起疑。二举喻答释。

(壬)今初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此领上文众生迷真成妄之旨。而翻疑真能起妄也。故曰。若此众生所具妙觉之体。本来如此之妙。如此觉明。不假修证。与如来心不增不减。而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则如来今得妙空明觉。乃与众生元始一般。不识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时亦当无状复生耶。据此问意。有二种迷。一者不达只今众生现行无明。及所见山河大地。元非实有。二者不达生佛虽复理同。一惟性德。一有修德。故佛须以四喻而兼答之。

(壬)二举喻答释二。初喻妄因妄果其体本真。二喻真智真断不重起妄。

(癸)令初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褛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在迷时亦)本无迷。(但是)似有迷(情妄)觉。(今一)觉迷(则)迷(永)灭。(而)觉不生迷(矣)。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初迷方喻。以喻妄因本空。二空华喻。以喻妄果非有。所以开其实有现行无明及山河大地之迷。意谓众生分中。尚无无明及山河大地生相。况诸佛乎。文并可知。

(癸)二喻真智真断不重起妄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金喻菩提智德无变。灰喻涅槃断德无生。所以开其但知性德。不知修德之迷。意谓精金已经煆炼。木灰已自烧成。岂同在缠本觉而已。然本妙觉明。妙空明觉。离过绝非。言辩莫及。故须合此四喻。方可庶几。若但用前二喻。未显生佛永殊。若但用后二喻。未显生佛平等。今以后喻合前。则知六而常卽。以前喻合后。则知卽而常六。又依前二喻。不须移方灭华。但贵指迷拭翳。则知无修而修。依后二喻。虽用红炉烈火。原是本具金灰。则知修而无修矣。

(己)二答相随性徧。以释相违性难二。初牒问。二正答。

(庚)今初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徧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徧法界。不合相容。

此牒其第二从七大中所起相违性难而答之也。

(庚)二正答二。初举喻。二法合。

(辛)今初

富褛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旣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此中譬如虚空下。先举喻显其相容。于意云何下。次推征示其虚妄也。妙觉明心。无物可譬。权以虚空譬之。而以明暗动清浊霾映七种诸有为相。权喻七大。然不必一一分配。但总显虚空非七相。不拒七相发挥。以喻藏性非七大。不拒七大发挥而已。推征中。但推明相一种以例其余。若此明相从日而生。不藉虚空。则应十方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从空生。空应自照。何待日明。若云空日共生。则此明相。那一半是空生。那一半是日生。又设使空日和合。成此全明。则日去空在。应有半明。何故全暗。故曰非日非空。然离空日。何处有明。故曰不离空日。旣此明相无生无性。当知七相皆无生无性矣。

(辛)二法合二。初正合上喻。二重明理性。

(壬)今初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亲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此段错简。宜在无可凭据之下。)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旣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此下宜接观相元妄一段)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者。合上太虚空喻也。空明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各各现者。合上日照则明。云屯则暗等喻也。俱发俱现。则非太虚之所能譬。故更巧借日影譬之。若知二人所见。各是全日。元无二日。则知水火等相。皆是全体藏性。亦无二性矣。故卽以法结示之曰。若但观七大之相。则元是虚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若深观七大之性。则全体元真。只此七大惟是妙觉明心。则水本非水。火本非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先字训作本字。非先后之先也。倘谓性本先非水火。后来方有水火妄相。则本无今有。性相分途。其去冥谛神我邪计不远矣。慎之慎之。

(壬)二重明理性三。初明不变随缘用。二明随缘不变体。三结责迷情。

(癸)今初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徧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徧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此中文有二节。初汝以色空下。是明藏性不变之体。随九界众生心。应其所知之量。循业发现为九界七大。次我以妙明下。是明藏性不变之理。随佛界众生心应其所知之量。循业发现为佛界七大也。初文汝字。虽指满慈。意实徧指九界众生。繇其生相无明未破。色空情见未忘。故以此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藏性不变之体。随于染缘。以为九界色空。各各周徧法界。犹如太虚。不拒诸相发挥。是故于中。妄有风动空澄日明云暗等事也。此由九界众生迷于藏性。闷于无明。本有觉性。非背而背。虚妄尘相。无合而合。故发三惑尘劳。有实报方便同居诸世间相也。次文我字。徧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其称本觉性。起始觉智。此智照而常寂。全修卽性。故名妙明不灭不生。以此合如来藏不变之体。而如来藏。随于净缘。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一亦藏性。无量亦藏性。小亦藏性。大亦藏性。道场亦藏性。十方亦藏性。身亦藏性。空亦藏性。毛端亦藏性。刹亦藏性。微尘亦藏性。法轮亦藏性。一不为少。无量非多。乃至微尘不小。法轮不大。此由如来达尘非尘。故无灭言灭。了尘卽觉。故无合说合。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惟有如如及如如智也。

(癸)二明随缘不变体。上文已明如来藏性。随染净缘。具成十界。随九界心。如水成冰。随佛界心。如冰成水。今则指此冰水之性。同一湿性也。文分为三。初明随缘不变如实空义。二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三明随缘不变遮照同时义。

(子)今初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布施)非尸罗。(戒)非毗梨耶。(精进)非羼提。(忍辱)非禅那。(定)非般剌若。(智慧)非波罗蜜多。(到彼岸亦云度无极)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如来)非阿罗诃。(应供)三耶三菩。(正徧知)非大涅槃。(灭度)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此显藏性正随缘时。所有十界染净诸法。随拈一法。无不皆是圆融真谛。一切俱非。卽藏性如实空义。正随缘而常不变也。言如来藏本妙圆心者。重一圆字。为显性量。首言非心者。卽指心法。次非空乃至非波罗蜜多者。指众生法。次如是乃至等者。卽指佛法。意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非一切非也。又众生法中。非空至非意识界。是六凡法。竖三谛中。属于俗谛。非明无明至老死尽。是缘觉法。非苦至非得。是声闻法。此二属于真谛。非檀那至波罗蜜多。是菩萨法。幷后佛法。同属中谛。今一切俱非。所谓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不思议大真谛也。缘觉法中言明无明者。由妄明故。便有无明。或以初一明字。指彼观因缘智亦可。非今所重。不须辨之。

(子)二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卽如来藏元明心妙。卽心。卽空。卽地。卽水。卽风。卽火。卽眼。卽耳鼻舌身意。卽色。卽声香味触法。卽眼识界。如是乃至卽意识界。卽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卽老卽死。卽老死尽。卽苦。卽集。卽灭。卽道。卽智。卽得。卽檀那。卽尸罗。卽毗梨耶。卽羼提。卽禅那。卽般剌若。卽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卽怛闼阿竭。卽阿罗诃。三耶三菩。卽大涅槃。卽常。卽乐。卽我。卽净。

此显十界染净诸法。随拈一法。无不皆是圆融俗谛。一切俱卽。卽藏性如实不空义。正随缘而常不变也。以是俱非世出世故。结上起下。非六凡。故非世。非四圣。故非出世。由其一切俱非。所以一切俱卽。故此句宜属此也。元明心妙。重一妙字。为显性具。心佛众生。一卽一切卽。又三谛俱卽。所谓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不思议大俗谛也。

(子)三明随缘不变遮照同时义

以是俱卽世出世故。卽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卽离非。是卽非卽。

此显十界染净诸法。随拈一法。无不皆是圆融中谛。一切双遮双照。卽藏性遮照同时义。正随缘而常不变也。以是俱卽句。亦是结上起下。由其俱非而又俱卽。所以卽是妙明心元。此句重一元字。为显性体。心佛众生。一遮照一切遮照。又三谛俱遮俱照。卽所谓一中一切中。空假俱中。不思议大中谛也。离卽离非者。双遣上文俱非俱卽二义。是卽非卽者。双收上文俱非俱卽二义。仍须略约心佛众生三法。广约十界三谛以辨其相。所谓离卽心。离非心。是卽心。是非心。离卽空。离非空。是卽空。是非空。乃至离卽净。离非净。是卽净。是非净等。可以意知。不能繁述。然此圆融藏性一体三义。徧在十界三谛及心佛众生三法之中。无不各各圆融。若不再为点示。仍恐读者封文失旨。请稍陈之。如来旣指阴入处界七大等法。全是藏性。须就此法以观藏性。且如佛法之中。举一如来名号。此如来名。非心非空非地非水乃至非我非净。此如来名。卽心卽空乃至卽我卽净。此如来名。离卽离非是卽非卽。其余一切佛法。亦复如是。又如众生法中。举一地大。此地。非心非空非地非水乃至非我非净。此地。卽心卽空卽地卽水乃至卽我卽净。此地。离卽离非是卽非卽。其余一切众生依正。亦复如是。又如心法之中。举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此介尔心。非心非空乃至非我非净。此介尔心。卽心卽空乃至卽我卽净。此介尔心。离卽离非是卽非卽。其余一切诸心心所。亦复如是。由此卽事之理。具足卽理之事。方成事事无碍法界。否则诸佛所证。非卽众生所有。何名三无差别。思之思之。又复应知。此中所显圆融藏性。卽是前三卷中所明。更非别义。盖一切俱非。卽周徧法界义。由其性量廓彻。故不可唤作一物也。一切俱卽。卽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义。及循业发现义。由其性具诸法。故法法皆是也。离卽离非是卽非卽。卽清净本然义。由其性体妙绝。故遮照同时也。又一切俱非。卽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义。一切俱卽。卽幻妄称相义。离卽离非是卽非卽。卽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义。又一切俱非。卽是离一切相。一切俱卽。卽是卽一切法。离卽离非是卽非卽。卽双收二句。又一切俱非。故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一切俱卽。故微细发明。无非见者。离卽离非是卽非卽。故曰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又一切俱非。故正破七处非心。一切俱卽。故密显七处咸徧。离卽离非是卽非卽。故名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又一切俱非。故性明。一切俱卽。故性净。离卽离非是卽非卽。故名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前云胜义中真胜义性。此之谓也。

(癸)三结责迷情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人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三谛圆融之本理。名为如来无上菩提。三观圆明之智眼。名为佛之知见。岂凡夫滞有。二乘滞空之心。所能测度。岂世间因缘自然种种语言。所能得入哉。次以琴瑟等物。喻现前阴入处界大等。以妙音。喻藏性妙理。以妙指。喻了义修证。以汝与众生。合琴瑟等喻。以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合各有妙音喻。以按指。合喻中妙指义。以海印发光。合喻中妙音发义。以汝暂举心。合无妙指喻。以尘劳先起。合不发妙音喻。海印者。三昧之名。得此三昧。炳现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犹如大海。阎浮提影悉于中现也。由不勤求等者。出其无有妙指之由。由于爱念小乘。所以迷理无明全在。举心便属尘劳。不得大用现前也。

(丁)二明迷悟因缘无性。前文旣举宝觉真心各各圆满。但由迷悟不同。致使大用不现。又恐愚者。以迷悟因缘为有实法。今故重明其无性也。文分为二。初答满慈重征妄因。二答阿难再执缘起。

(戊)初中二。初问。二答。

(己)今初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前文是问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生续之因。故明迷真成妄。咎在无明。今文更问无明以何为因。故曰何因有妄也。幽溪云。虽问生妄之因。正欲显息妄之因。故佛随以真亦无得答之。

(己)答中二。初明妄本无因。二明真亦无得。

(庚)初又三。初立喻。二显法。三结合。

(辛)今初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我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除疑者。事理性相已无疑也。余惑未尽者。迷悟情量犹未舍也。演若达多。此云祠授。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喻妄取幻镜。嗔责己头不见面目。喻迷背真性。当知凡夫爱妄有而不见真空。二乘爱偏空而不见妙有。菩萨爱万行而不见中道。别教爱但中而不见法界。皆狂走也。答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则知妄本无因矣。

(辛)二显法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旣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妙觉明圆。指众生所具之理性也。本圆明妙。言其不假修成也。真本无妄。则妄性本空。安得有因。有因便非妄矣。如是迷因二句。不是说其因迷生迷。盖因迷因悟。上文己曾双破。今言如是迷因。正因迷惑不达无因。所以非有而常自有也。若识得迷本无因。则便知妄想无性。更何所依。最初尚无有生。却后将何为灭。直如梦中之物。醒后安可取哉。

(辛)三结合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承上文言梦中之物。醒时了不可取。况复此妄。一总无因。本无所有。直如达多狂走。终不可言照镜是其因缘。以人皆照镜。不狂走故。故知忽然狂歇。头非外得。可喻如来之妙觉明圆。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可喻众生之本圆明妙矣。结妄无因可知。

(庚)二明真亦无得二。初法。二喻。

(辛)今初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卽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富楼那等。旣证无漏。已断三缘。只因法执未破。不知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全无实性。是故随此虚妄分别。便谓有三界可出。有涅槃可证。还似达多怖头狂走。今但须不随此虚妄分别。则三缘业已先断。三种相续妄因亦复不生。而狂性自歇。歇卽菩提矣。肯綮者。筋脉聚会之处。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言不待劳筋苦骨也。此为满慈辈已断烦恼者言之。若统论修证要途。则不随分别。是从理以开圆解。三缘断故。是从事以起实修。事理双进。方能直下了当。盖虽断三缘而仍随分别。则成人天二乘伪果。不断三缘。而驾言于不随分别。则堕善星比丘覆辙。故须事理并进也。又三缘断故三因不生者。由无杀盗淫之业果。则无众生。无众生。则无世界。如塞源者。先竭其流。如破竹者。先剖其尾。

(辛)二喻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此与法华珠喻不同。彼喻十六王子结缘。系了因珠。此喻各各自具正因珠也。智者指示其珠。喻如来开示藏性。

(戊)二答阿难再执缘起二。初疑问。二示答。

(己)今初

卽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卽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却)从因缘(而)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此执如来现说因缘之言。而翻难前文排摈因缘之义。所以曲为末世众生释疑滞也。

(己)二示答二。初破疑。二诫劝。

(庚)初中二。初卽喻推破。二合法结显。

(辛)初又二。初立二执。二破二执。

(壬)今初

佛告阿难。卽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阿难本执上文法喻成难。今卽以彼法喻而答释之。理穷于是者。言汝所执因缘自然之理。极尽于此而已下乃破其无实理也。

(壬)二破二执又二。初正破二执。二悟本俱非。

(癸)初又二。初约头破。二约狂破。

(子)今初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此明头非自然因缘。以喻真体非自然因缘也。先明头非自然。故云。设使达多头本自然。则本自其然。无然而非自矣。何因缘故而又怖头狂走耶。次明头非因缘。故云。若使自然之头。实以因缘故狂。何不使此自然之头。随于因缘故失。今旣本头不失。而狂怖虚妄出生。其头曾无变易。何藉于因缘耶。是真体上。决无自然因缘之理可得矣。

(子)二约狂破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此明狂非自然因缘。以喻妄亦非自然因缘也。先明狂非自然。故云。设使本狂自然。则是本有狂怖矣。未狂之际。狂于何所潜耶。次明狂非因缘。故云。设使不狂自然。则狂必藉因缘。今头本无妄。何为狂走。狂岂有因缘耶。是妄法上。亦决无自然因缘之理可得矣。夫真妄二处。求自然因缘之理俱不可得。则其理不己穷乎。

(癸)二悟本俱非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悟本头者。知此头不变随缘。故有狂走狂歇之不同。故非自然。知此头随缘不变。不因狂走狂歇为有无。故非因缘。识知狂走者。知狂无体性。故非自然。知狂无来历。故非因缘也。

(辛)二合法结显三。初直结法。二重简非。三正指是。

(壬)今初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卽菩提心。

此语超略。具足应云。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卽菩提也。夫言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有似因缘矣。而复云卽菩提心。则喻如头非外得。岂因缘乎。又卽菩提心。则有似自然矣。而必以三缘断故。方为歇卽菩提。则喻如狂歇方悟本头。岂自然乎。全性成修。全修显性。此真无戏论法也。

(壬)二重简非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此恐生灭情计未忘。还于无戏论法而起戏论。故须重重简拂之也。意谓我所言三缘断故卽菩提心者。非谓有三缘可灭。有菩提始生也。若逐语生解。妄计有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则但成生灭戏论矣。惟灭生俱尽。方为无功用道。方是无戏论法。而所谓无功用道。亦非自然也。若又计无功用为有自然。如是则又发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但成生灭戏论矣。然此无生灭法。卽是无戏论法。而亦非自然也。若又以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总是妄立对待名字。皆戏论耳。

(壬)三正指是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此承上文简拂一切戏论而示之曰。讵知本然之性。虽不变而举体随缘。故非自然。和合之相。虽随缘而全体不变。故非和合。是故和合自然。二俱远离。离之与合。亦复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耳。离者。非和合非自然。双遮句也。合者。亦和合亦自然。双照句也。遮照俱非。故云离合俱非。

(庚)二诫劝二。初诫徒闻无功。二劝真修有益。

(辛)今初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辛)二劝真修有益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彼二人者皆以)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证三果而)出缠。或(证四果而)蒙授(第一尊)记。云何(汝乃)自欺。尚留观听。

问曰。前云何藉劬劳肯綮修证。此云非汝历劫辛勤修证等。何相反耶。答曰。满慈已尽诸漏。但纡疑悔。故疑悔一除。直下了当。阿难虽已开悟。习漏未除。欲证真智真断。须修无漏胜业。然无漏业。亦只是不随分别三种相续。所谓卽以所悟真因。净除现业而已。非别有法可修也。修卽无修。故云歇卽菩提。无修非是不修。故云不如一日修无漏业。所谓性修交成。性修不二。恰恰相成。安得相反耶。夫修则一念亦胜。一日亦胜。何况历劫。不修则积劫多闻。尚无实益。何况无闻。此正勖修以启下文。言尚留观听者。责其不能反见见自性。反闻闻自性。而犹逐妄缘也。从初卷正宗分起至此。是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一大科竟。

(乙)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有二。初为当机示圆通本根。二为末世示道场方法。

(丙)初中二。初叹领述请。二宣示法义。

(丁)今初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徧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此文三节。初是经家叙相。次无上大悲下。是当机陈白。三作是语已下。是大众伫诲也。初文疑惑销除者。因缘自然名言习气已简拂故。心悟实相者。法身真解倍增明故。身意轻安者。能伏粗重障故。次当机陈白又为二。初无上大悲至出于苦海。是叹领。二世尊我今下。是述请也。含育。犹上文所谓含吐。以十方依正。皆是妙心中物。故名为含。皆卽妙心所现。故名为育。旅泊。喻久背真性。天王。喻如来法王。华屋。喻如来所证三德秘藏。三德秘藏。虽吾故宅。迷久不知。知由佛示。义如佛赐也。门者。行为理门。卽所谓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上文开圆顿解。已知最初方便。今直请入华屋之方便门也。如来无余涅槃者。圆极之果。显非二乘所证无余涅槃。本发心路者。圆行之因。得陀罗尼入佛知见者。以一心三观大总持门。入一心三智妙觉佛位也。

(丁)二宣示法义二。初经家叙意。二如来正说。

(戊)今初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者)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攀缘未伏。故虽悟菩提而未得自在。今乃示以摄伏攀缘之正行也。此行通于现在灭后。无不依之而证菩提。

(戊)二如来正说二。初总示因心。二别显修证。

(己)初中二。初正明二义。二决通疑滞。

(庚)初又二。初总征。二别释。

(辛)今初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妙三摩提者。卽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名为妙。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故须不生疲倦。从本觉而发始觉。故名发觉初心。决者。决择。定者。一定。此等一定不易之理。初发心时急须决择。否则不入修行正定聚中。是则义虽本定。要由决择方知。故名决定义也。

(辛)二别释二。初应审观因地发心。二应审详烦恼根本。

(壬)初中二。初总劝审观。二正示审观。

(癸)今初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此正显示因心须同果觉。则因真果正。故必须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也。然不生不灭之性。全在生灭之中。如虚空全在器世间中。清水全在浊水之中。故须审观而决择之。

(癸)二正示审观二。初立喻。二示法。

(子)今初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此借器世间法。以喻众生世间法也。以器世间一切可作之法。喻众生身中根尘诸法。以器世间虚空。喻众生根尘识等本然之性。

(子)二示法二。初简妄生灭相合可作喻。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

(丑)初中二。初指妄总标。二约义别释。

(寅)今初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身中四大及视听觉察。喻如可作之法。湛圆妙觉明心。喻如虚空。由此四缠分为视听等者。正前文所谓所妄旣立。明理不逾也。夫以四缠分隔妙心。犹之以器世间分隔虚空也。四缠变坏而妙心终不可坏。犹之器世间可坏而虚空不可坏也。然器世间。总不在虚空之外。则知四缠。亦总不在妙心之外矣。若知空性本无分隔。分隔全是虚妄。则不惟四缠可坏。而视听觉察亦可坏矣。若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等义。则不惟视听觉察之性。卽是湛圆妙觉明心而不可坏。卽身中四缠之性。亦卽是湛圆妙觉明心而不可坏矣。是故十八界相。皆可作法。皆从变坏。十八界性。皆如虚空。皆不可坏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者。约无始生相无明。假名为始。约妙觉究竟断德。假名为终。妙觉以前。一分生相无明未断。则一分微细五浊之相。亦未全除故也。盖本是湛圆妙觉明心。妄为相见二分。相分名为色法。见分名为心法。色法卽是色阴。而离心无色。心法卽是受想行识。而离色无心。是故心色二法。决不相离。则从无始以来。乃至妙觉以前。念念之间。无不具足五叠浑浊也。

(寅)二约义别释二。初通示浊义。二别解浊名。

(卯)今初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卽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前示生灭不生灭性。故借虚空与群器为喻。今示清净及浑浊相。故借水土为喻。应知佛界法性五阴。喻如清水。九界虚妄五阴。喻如尘土灰沙相杂也。然于一妙心中。具有相见二分。喻如一太虚中。具有水土二物。若达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性土真空。性空真土。则不必灭于水土。而后显太虚空。若达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则不必灭于相见二分。而后显一妙心。惟其不达相见卽是妙心。故取妄相投于妄见。遂成五阴浑浊。犹如不达水土卽是空性。故取妄土投于妄水。遂成汩然容貌也。故下文澄浊就清。但令见相二分不织。则见闻觉知。卽契如来常乐我净。譬如去泥纯水。则明相精纯。卽合性水真空义矣。不可执上喻而难下喻。谓清水犹属可作之法。应须除去也。又此下将示阿难依闻性而修道。故以水喻见闻等性。以土喻尘识。若应观六尘境者。亦可以水喻尘性。土喻根识。若应观六识境者。又可以水喻识性。土喻根尘矣。不可不知。

(卯)二别解浊名五。初劫浊。(至)五命浊。

(辰)今初

阿难。汝见虚空徧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此直指九界色阴为劫浊也。见字。摄于闻觉知等。卽是自心见分。喻如清水。虚空。摄于四大六尘。卽是自心相分。喻于尘土灰沙。汝见虚空徧十方界。而空之与见。不可分其边畔。喻于水土相和也。设但有空无见。则空亦无体。设但有见无空。则见亦无觉。今以虚妄相见二分相织。妄成十方三世种种分位不同。遂于真如实际之中。而有实报方便同居三土差别。名为劫浊。此劫浊称第一重者。其相最粗而易见故。

(辰)二见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此直指九界受阴为见浊也。言汝身现抟四大为体。且指同居分段之身而言。须知方便实报法性之身。虽无粗重四大。亦有微妙色法。亦得称为界外四大也。见闻觉知。性本虚通。今则壅今留碍。喻如水亡清洁。水火风土。本无情觉。今则旋令觉知。喻如土失留碍。因此虚妄相见二分相织。妄成六受用根。领纳前尘。遂于非我非无我性。而有同居我见。方便无我见。实报亦我亦无我见。名为见浊。此浊为第二重者。其相亦易知故。

(辰)三烦恼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此直指九界想阴为烦恼浊也。谓汝心中。忆过去事。识现在事。诵习未来诸事。性中旣发能取之知见。容貌随现所取之六尘。离尘则知见无相。离觉则六尘无性。尘是相分。觉是见分。亦因此虚妄见相二分相织。妄成种种想心。起同居土中憎爱。名为见思烦恼。起方便土中憎爱。名为尘沙烦恼。起实报土中憎爱。名为无明烦恼。故称烦恼浊也。此为第三重者。比前二相为融通故。

(辰)四众生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此直指九界行阴为众生浊也。朝夕生灭不停者。同居分段生死相。方便实报变易生死相。无不尔也。知见每欲留于世间者。凡夫贪恋三界。二乘沉滞空寂。菩萨乐著果报也。业运每常迁于国土者。凡夫被善恶业迁。二乘被无漏业迁。菩萨被二边业迁也。此以知见喻水。业运喻土。相织妄成九界二死。名众生浊。此称第四重者。比前为幽隐故。

(辰)五命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此直指九界识阴为命浊也。汝等见闻元无异性者。譬如空无内外。亦如水本清洁也。由于众尘隔越。遂令无状异生者。譬如取频伽瓶塞其两孔。遂令内外相隔。亦如土尘投水。亡其清洁也。是故性中则仍相知。如耳根闻法。身钦口问。不可谓六根是异。而用中则咸相背。如耳不见色。目不闻声。不可谓六根是同。同异皆失其准。亦只由见闻之见分。与众尘之相分。相织妄成九界识心。遂有各各执受躯命不同。名为命浊。此称第五重者。极微细故。

(丑)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二。初弃浊就清。二以喻合法。

(寅)今初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十八界相。无非浊水。十八界性皆如来藏。无非浊水中清水之性。今欲令阿难就耳门修证。故独指见闻觉知之性。为浊水中清水性也。言汝欲令现前日用之见闻觉知。卽远契于如来果地之常乐我净。则于名字位中。应当先择去其五重相织之生死根本。依取本不生灭本圆本湛之性。以成观行之功。卽以此本湛之性。旋其虚妄灭生。使粗惑任运先落。而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以为圆初住位真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极至妙觉。是则名为因心果觉。始终理同矣。此中见闻觉知不生灭圆湛性。合前虚空不可烂坏之喻。五重相织生死根本。徧指虚妄十八界相。合前可作法之喻也。

(寅)二以喻合法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前旣以投土于水而喻浊相。故今还以澄浊得清而喻修证之相。静器者。卽喻本不生灭圆湛之性。如澄浊水。须贮静器。欲破五阴。须观阴入处界本如来藏也。静深不动。喻观行力深也。沙土自澄。喻相见二分不复相织。圆伏五住烦恼而粗垢任运先落也。清水现前。喻真谛理明。亦复相似见三谛理也。初伏客尘烦恼。正明断界内见思。伏界外无明也。去泥纯水。喻断界外别惑。从圆初住分断。乃至妙觉究竟断尽。故曰名为永断根本无明也。若至明相精纯。则成佛界无上法性五阴。虽复同流九界。变现一切善恶无记有漏无漏诸五阴法。而皆是巧用性恶法门。不被恶法所用。故云不为烦恼。了知性恶卽是性善。全用卽体。十界无非常乐我净。故云皆合涅槃清净妙德也。盖佛法界。具有权实法性五阴。实五阴者。卽佛界真善妙色。乃至庵摩罗识等。权五阴者。卽示同九界色受想行识也。若实若权。皆清非浊。实则名为明相精纯。权则名为一切变现。此则喻如了达性水真空。性空真水。纵令腾波鼓浪。乃至现浊现清。别现作地火风等。而水性终无夺矣。故此直以浊相可澄。合上作法可坏。而以明相精纯。合上虚空不坏。良由第三卷中。已明空水皆性皆真故也。又复应知。吾人现前见闻觉知。全体是妄。亦全体是真。缘见因明。妄也。不动不迁不还不见等。真也。如泥与水。和在一处。先须识此浊水之中。有清水性。然后方便去浊就清。固不得舍浊水而别觅清水。尤不得认浊水而以为清水也。

(壬)二应审详烦恼根本二。初总劝审详。二正示审详。

(癸)今初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详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前第一义中所言五浊。是明全真起妄。必须弃妄而复真。今第二义中所言六根。意明全妄含真。必须悟真而融妄也。发业无明。卽是业因。润生无明。卽是业缘。此二通于界内界外。总名烦恼。谁作谁受。正是审其根本。意显作亦六根。受亦六根。除却现前六根。更无烦恼根本。故须拔脱其黏也。

(癸)二正示审详二。初立喻。二示法。

(子)今初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此以结喻根尘识妄黏之相。而以虚空喻根尘识本藏性也。

(子)二示法二。初委示颠倒处所。合所结喻。二正劝详择降伏。合知解喻。

(丑)初中二。初总示结根。二别示结相。

(寅)今初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谓由汝现前六根。为六尘外贼之媒。反自劫其家宝。由此无始以来。六凡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同居世间不能超越。乃至二乘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方便世间不能超越。菩萨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果报世间不能超越也。下文云。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此中者。仍指六根之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者。卽指无明别惑。故知六根结相。通于九界。直至妙觉。方能解尽。同于虚空不可隳裂耳。问曰。旧以六识为贼。今何指为六尘。答曰。惟其六尘为贼。故云眼被色劫。耳被声劫等。又名此六尘以为六衰。言其能为衰害也。总而言之。迷则六根为内贼。六尘为外贼。六识为内外贼。以互相为媒故。若不相黏。则一一皆良民矣。

(寅)二别示结相二。初约众生世界以明妄数。二约世界妄数以历六根。

(卯)今初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

所言众生世界者。只此现在身中所有迁流。卽名为世。所有方位。卽名为界。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众生无始以来。织妄相成。于一身中。贸易迁流。遂令世界互相涉入。以此定位之四方。涉彼迁流之三世。三世各有四方。总成十二。四方各有三世。亦成十二。故名宛转十二也。一身而成十二。卽是流变一叠而为十二。十二之中必各具十。卽是流变二叠为百二十。百二十中又各具十。卽是流变三叠为千二百。今言一十百千。举大数耳。然流变三叠。古无的解。幽溪之释。似为近理。今节录之。幽溪云。第一叠。约四方各论三世。三四共成十二。第二叠。于东方三世变一为十者。约刹那九世言之。如根本中过去一世。旣变三世矣。各各又成三世。三三九世。所谓过去过去。过去现在。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平等。现在未来。未来过去。未来现在。未来无尽。加前根本中一世。故成十世。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也。现在未来二世。各具十世亦然。共三十世。第三叠。于东方三十世。一一变十。共成三百。四方总千二百。佛意盖言。众生世界。必有方位迁流。方方有世。世世有方。一念十方。刹那九世。世位生灭。法尔如斯。此约一刹那顷。功德之数如此。若一时一日。岂有涯哉。谓之功德者。功言力。德言用。谓六根各有竖穷横徧之力用也。正显界虽贸变。世虽迁流。而有不变不迁者在。卽飞光验其不动。十科显其周圆。又下击钟验常。莫非其事。此为选圆通本根极吃紧事也。私谓更有一释。言流变三叠者。一叠卽三四四三成十二也。二叠卽方方世世中各具十界。则十二成百二十也。三叠卽界界又各互具十界。则百二十成千二百也。故下文意根中云。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出世法。

(卯)二约世界妄数以历六根二。初明性本圆融。二明用分优劣。

(辰)今初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一叠为十二。名数之始。百二十叠为千二百。名数之终。此虽是一身总数。而六根亦复各得其全。譬如六人同观一月。各得月之全体。此在妄恒真之性。法尔如斯者也。

(辰)二明用分优劣。但约此方众生。沉迷颠倒。用中相背。故于本无优劣性中。而妄成优劣相也。文分为二。初总明。二别示。

(己)今初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已)二别示六。初明眼根相。(至)六明意根相。

(午)今初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四方各二百。四隅各一百。共千二百。前方全明。指正方及二隅共四百也。后方全暗。亦指正方幷二隅四百也。左右旁观句。言左右正方各二百亦皆见也。三分之二句。总算见八百而不见四百也。三分言功者。性本具也。一分无德者。用偏局也。

(午)二明耳根相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言闻动之时。似有迩遥。此特颁业发现之妄情。闻静之时。元无边际。此乃在妄恒真之体性也。

(午)三明鼻根相

如鼻齅闻。通出人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出则取香。入则闻香。两停之际。则无功能。故云三分阙一。

(午)四明舌根相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舌有二用。一者知味。二者言谭。若约知味。其功则劣。今约言谭。其功则胜。幽溪云。但举宣扬。显舌之能。非谓不宣扬时。便不具德也。言有方分者。世出世法不同故。理无穷尽者。粗言细语皆第一义故。

(午)五明身根相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离时一总不知。故为一。合时兼识违顺。故为双也。

(午)六明意根相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本自竖穷横徧。纵令昬迷倒惑。其体无变。故曰默容一切诸法。

(丑)二正劝详择降伏。合知解喻二。初劝简略明。二因疑广示。

(寅)今初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夫六根优劣不同。可谓全体虚妄。而仍各具竖穷横徧功德。则又全妄含真。故须从此返妄归真。而以真融妄也。生死欲流者。通指二种生死。皆因于法有所取著。总名欲流。返穷流根等者。追断生灭根元以契无生灭性也。当验此等虚妄六根。谁合于性。谁离于性。谁合而深。谁离而浅。谁合且深而为圆通。谁离且浅而不圆满。从此定境修观。则迟速永殊。故须详择也。无始织妄业流。卽下文所明六根生起之相。由其皆是织妄所成。故一一根中。皆具五叠浑浊。必须逆而澄之。余文可知。

(寅)二因疑广示二。初疑请。二广示。

(卯)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意谓根旣有六。云何止须一门深入。此蹑近文而起疑也。

(卯)二广示二。初约研破总示。二约行相别示。

(辰)初中三。初就法研破。二借喻显理。三以法合喻。

(己)今初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道)所断(之)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道之)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则)终(是)六。非六(则)终(是)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其实)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性中妄有)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须陀洹。此云入流。初果之名。积生无始虚习。指思惑。此中者。指六根之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者。指无明别惑。得六销者。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故。未亡一者。未知根结之元故。由未亡一。故仍于根结作定六之见。不信一门深入。六根同净之法也。

(己)二借喻显理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太虚空以喻真性。群器以喻六尘。由器形异名之异空者。以喻由彼虚妄六尘。分圆湛性而为视听觉察之不同。卽上文所谓一六义生。亦下文所谓从真起妄。六用偏局也。除器观空说空为一。以喻六销未亡一也。彼太虚空等者。以喻上文非一非六。亦喻下文六根互用。无上知觉。觉明圆妙也。

(己)三以法合喻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浮根四尘。如器根中之性。如器中空。非六非一也。

(辰)二约行相别示二。初明从真起妄。六用偏局。二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

(己)初中二。初别示生起之由。二总结偏局之相。

(午)初中六。初示眼根结相。(至)六示意根结相。

(未)今初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暎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朶。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此正显示所结之相。令人知所解也。盖自妄为明觉。因明立所。法尔便有明暗二种相形。由是于妙圆性中。黏彼明湛而发见精。见精暎于明暗等色。结色成胜义根。此惟天眼能见。肉眼所不能见。故名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朶者。指胜义根虚妄相也。旣有胜义。便有浮尘眼根。以粗浊四大为体。常流逸而奔色。是谓迷真成妄。故有眼根也。此中明暗。卽自心相分。湛。卽自心见分。黏字暎字。正与前文相织妄成织字义同。所以举根必具尘识。与尘必具根识。举识必具根尘。而一一法中。皆有五叠浑浊也

(未)二示耳根结相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暎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妄为明觉。卽是无明初动之相。乃至相待生摇。坚明立碍。名为动静二种相击。亦卽自心之相分也。余例前释可知。

(未)三示鼻根结相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齅。齅精暎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晦昧为空。便有通相。结暗为色。便有塞相。故名二种相发。亦自心之相分也。

(未)四示舌根结相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暎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炽然成异。便有变相。因异立同。便有恬相。恬者。淡也。非甘也。此二种相参。亦是自心相分。

(未)五示身根结相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暎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旣有能所。便有合离。此二相摩。亦是自心相分。

(未)六示意根结相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暎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无明初动。旣非生妄见有生。诸法变迁。亦非灭妄称为灭。此二相续。亦是自心相分。如幽室见者。众生所计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也。浮根四尘。约肉团心而言。

(午)二总结偏局之相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言六根虚妄结相。别无他因。只由觉明真性。有妄明之明觉。遂失彼精了之体。黏彼妄尘以发妄光。假名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也。前云黏湛。约所黏能。今云黏妄。约能黏所。能所虽殊。虚妄则一。是以汝今等者。意显因于迷妄。故成偏局。与前文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义同。非谓六根一总无性也。

(己)二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二。初明返妄圆拔。二明归真互用。返妄如除器。互用如太空也。

(午)今初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曜。(但得)曜性发明。(则)诸余五黏。(皆)应拔(而)圆脱。

不循二字。卽是下手亲切工夫。犹上文不随分别之不随二字。二卷中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之远离二字。亦犹下文弃生灭之弃字。知见无见之无字。不取无非幻之不取二字。乃至旋流获无妄之旋字也。一脱一切脱。未有耳旣不黏动静。而余根尚黏合离等者。故名圆脱。但初拔时。须向一根下手耳。

(午)二明归真互用二。初证互用之相。二明互用所以。

(未)今初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则本)明不循(六)根。(不过)寄(六)根(而)明发。由是六根(遂能)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鉢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暎令暂现。旣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跋难陀。此云贤喜。殑伽。河名。骄梵鉢提。此云牛呞。异舌者。不与寻常舌根同也。久灭意根者。断尽俱生我执。无复如幽室见之相可得也。历引诸证。虽或是业果。或由得道。其为明不循根。则一而已。

(未)二示互用所以又三。初示妄体本真。二指现量为证。三示以修显性。

(申)今初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浮尘诸变化相。本卽无上知觉。所谓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也。随无明染缘。如水成冰。用智慧净缘。如冰化水。而云汤消冰者。汤之与冰。同一水性。但智慧火。能融无明坚执。喻之以汤。此约修德。显示翻迷归悟。故名曰化。若约性德无减无增。更非二物。则曰烦恼卽菩提。生死卽涅槃矣。

(申)二指现量为证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上虽拈示六根互用。若事若理。皆已彰明。犹恐执迷之人。谓是由修所成。不关性具。故更举世人现量为证也。世人所有妄见。仅仅聚在眼根。设令急合。暗相现前。则他人虽在其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然使彼合眼人。以手循他人体。外绕一匝。则眼虽不见。而头足一辨。知觉是同。岂非明不循根之一证乎。古人有以夜中摸著枕子为大悲千手眼者。亦是此意。

(申)三示以修显性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昬。根尘旣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承上指示众生知觉之性。本不藉于眼根。但彼一向缘尘之见。因于明相。故暗时便成无见。若能称性起修。发本明曜。使曜性不藉明缘而能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昬。由是根尘之妄旣销。云何觉明本性。不成圆妙极果乎。正明二义竟。

(庚)二决通疑滞二。初明因果俱常。决通初义。二明结解无二。决通次义。

(辛)初中二。初疑问。二示答。

(壬)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静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乘大慈。开我蒙悋。

智德无二障。名为菩提。断德无二死。名为涅槃。不妄名真。不异名如。不坏不变。名为佛性。分别一切而无染著。名庵摩罗识。惟一真心。更非他物。名空如来藏。洞照万法而无分别。名大圆镜智。若此见听下。因前所示迷妄偏局之相。而翻疑真性为断灭也。言此见听等六根。离明暗等六尘。毕竟无体。犹如初卷中所征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为因。而求不生不灭果耶。蒙悋者。由蒙昧故执著也。余文可知。

(壬)二示答三。初斥迷许说。二指事除疑。三会通结示。

(癸)今初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但知六根全体是妄。不知全妄之中。真性不灭也。

(癸)二指事除疑又二。初诘根尘显迷倒。二就闻性示因常。

(子)今初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卽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初答无闻为非。次答无声为是。文并可知。

(子)二就闻性示因常

阿难。声销无响。(之时)汝(便妄)说无闻。若实无闻。(则)闻性自灭。同于枯本。钟声更击。汝云何知。(当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之)或无或有。(耳)岂彼闻性为汝有无。(哉设使)闻实云无。(则)谁(为)知无者。是故阿难。声(尘)于闻(性)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此)声(之)生(闻此)声(之)灭。(而)令汝闻性(便)为有为无。(也)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昬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毕竟)无性。(且)如(世间)重睡(之)人。眠熟牀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卽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声尘之)静摇(耳根之)开闭通塞。(但)其形虽寐。(而)闻性(决定)不昬。(以此为证则知)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此正就虚妄根尘中。点出不生灭性以为真正修因也。正取能闻舂捣之性。不取惑为钟鼓之情。以惑为钟鼓。是独头意识颠倒相故。

(癸)三会通结示又二。初明迷故常卽无常。二明悟故无常卽常。

(子)今初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子)二明悟故无常卽常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弃生灭者。弃其于真常中妄见生灭之情见也。守真常者。守其卽生灭中本自真常之性体也。想相为尘。元无实尘。识情为垢。元无实垢。今能了达。则当下远离。而法眼自清明矣。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文句

猜你喜欢
  从世界危机说到佛教救济·太虚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二·楚石梵琦
  卷第十二·昙噩
  明报应论原文·慧远
  凡例·佚名
  卷第四十一·德清
  北斗七星念诵仪轨·佚名
  因缘品第一·佚名
  卷二十二·佚名
  散种章第一·佚名
  卷第七·佚名
  勉专仗佛力·印光
  北山录卷第六·神清
  卷第二·晦翁悟明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二十六·彭定求

        卷726_1 【和三乡诗(会昌时有女子题诗三乡驿和者十人)】陆贞洞   惆怅残花怨暮春,孤鸾舞镜倍伤神。   清词好个干人事,疑是文姬第二身。   卷726_2 【和三乡诗】刘谷   兰蕙芬香见玉姿,路傍花笑景迟迟。

  • 刘弇·唐圭璋

      弇字伟明,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庆历八年(1048)。登元丰二年(1079)进士第,继中博学宏词科。绍圣中,知峨眉县。元符中,进南郊大礼赋,称旨,除秘书省正字,改著作佐郎、实录检讨官。崇宁元年(1102)卒,年五十五。有龙云集三十二卷。

  • ●第四十六出 询红·孟称舜

    【双劝酒】〔末上〕娇痴女孩,强辞婚配。未知他意儿,怎生迷昧。索须是问取详细,我心中才免忧疑。事不关心,关心者乱。我将女儿许婚帅家,亲期已近,他却抵死相拒,蓬头垢面,以求退亲,未知所为何来。想飞红必知其详,不免唤他来问。飞

  • 卷五百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八·赵尔巽

      ◎列女四   长山铺烈妇 胡二妻 唐之坦妻曹李岸妻焦 方引耍妻毛 林其标妻韩 冯云勷妻李 曹邦杰妻张 林守仁妻王 张四维妻刘 李长华妾吴 周兆农妻王 陈国材妻周 吴廷望聘妻池 李正荣聘妻霍 项起鹄妻程于某妻蔡

  • 卷之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十 江宁织造曹寅奏押运赈米到淮情形摺·佚名

    康熙三十六年十月二十二日 江宁织造郎中臣曹寅谨奏: 十月初九日接总管内务府九月二十七日来文,臣寅钦遵上谕,于本日随即雇觅船只,二日内将原存四千一百二十三石有零之米,照数装完。臣寅于十二日亲身督押出江,至十八日到淮,当

  • 十国春秋卷七十五·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楚九列传李令侯元亮王仝邵岳李令江南人也故唐时累任大邑假秩至评事世乱年老无复宦情筑室于广陵法云寺西为终焉之计常梦束草加首口衔一刀两手各持一刀入水而行意甚异之未几孙儒陷广陵儒将李琼屯兵法云寺恒

  • 卷之二·姚莹

    会商台湾夷务奏鸡笼破获夷舟奏(夹片)夷船再犯鸡笼官兵击退奏(夹片)出剿嘉义逆匪部署郡城奏(夹片)南路匪徒响应遣员击破奏南北路逆匪首从就捦地方平定奏(夹片)谢赏戴花翎恩奏南北两路已平撤兵回郡奏遵旨严讯夷供覆奏(夹片)查明鸡

  • 卷四·佚名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二月甲申(十二日),调兴化等处官兵同水师进剿。提督施琅奏:冲风破浪固赖水师,若至彭湖、台湾登岸击贼,须得陆路兵相为协力,请檄调兴化江东诸路官兵三千余人配船进剿。上报可。三月丁卯(二十五日),命总兵官朱

  • ●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二·周明泰

    ○公历一八八五年光绪十一年乙酉 退庵居士藏长生殿时剧一册系光绪十一年乙酉九月四乐斋主人着至二十三年丁酉四月亦嚣嚣斋主人排印并校字内分八折叱政洗儿平蕃演猎逼反劝行誓师刺逆以第六折为最精彩全剧七字十字句皆

  • 第四节 洪秀全失败·蒋廷黻

    洪秀全得了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他深居宫中。务求享作皇帝的福,对于政事则不放在心上。宫廷的建筑,宫女的征选,金银的聚敛,官制宫制的规定,这些事情是太平天王所最注意

  • 144.玄武门之变·林汉达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 浮邱子卷十·汤鹏

      训吏上  浮邱子曰:天下之政曷弊乎?曰:弊于因意而用法,因法而用例,因例而用案。  天下之权曷归乎?曰:不归于君,不归于相,不归于有司百执事,而归于吏胥。天下之吏胥曷为而权是归乎?曰:用法则吏胥擅周内,用例则吏胥擅苛比,用案

  • 卷三十一·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三十一宋 魏了翁 撰襄公四年下【一】君夫人生已有榇定姒贱素无器备榇者亲身之棺初死即当有之将葬以殡过庙葬讫乃为虞祭今定姒初薨匠庆以君长惧之乃始作榇知此是季孙以定姒本贱素无器备议

  • 为武昌难民呼吁·太虚

    ──十五年秋在星洲作──吾此次回国,将本我佛慈悲之宗旨于国内之息战和平,对于各方之首领,力为劝请。而于战地杀伤逃亡之灾难,尤当联合佛教徒以为积极之救济。更须向海外内外呼吁者,即武昌被围之十数万难民,应如何救脱于危

  • 杭州西湖净慈寺永明精舍大纲及章程·太虚

    ──十年订──名义 本精舍建设于杭州西湖净慈寺。寺即延寿大师时之永明院也,故定名永明精舍  宗旨 本精舍准寿大师“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之义,以精研性相台贤之学,融  修禅净律密之行,陶育僧材宏扬佛法为宗旨! 

  • 诸祖道影传赞题辞·德清

    诸祖道影传赞题辞诸祖道影八十八尊。向闻藏大内。国初写传。安奉南京祖堂。万历甲申中。达观禅师。劝丹阳弟子贺氏。请丁云鹏名笔。临写三堂。散置名山。其二送五台峨眉。其一送南岳者。仪部金简曾公。请归湖东。予度

  • 大六壬括囊赋·佚名

    一气初判,二仪肇彰。设四时以成象,布六壬以配方。吉凶本末之端,生于好恶;祸福推移之始,造用柔刚。 此论阴阳之理,言六壬本于太极两仪、阴阳统一之理而设,可象万物之情,信而有征,神验有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