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四十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一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二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次第徧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

第三定初标。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过於东方无数世界复过尔所世界微尘数世界。於彼诸世界中入此三昧。

第二释中有三。谓法喻合。法中五。一明徧剎入定。

或剎那入。或须臾入。或相续入。或日初分时入。或日中分时入。或日后分时入。或夜初分时入。或夜中分时入。或夜后分时入。或一日入。或五日入。或半月入。或一月入。或一年入。或百年入。或千年入。或百千年入。或亿年入。或百千亿年入。或百千那由他亿年入。或一劫入。或百劫入。或百千劫入。或百千那由他亿劫入。或无数劫入。或无量劫入。或无边劫入。或无等劫入。或不可数劫入。或不可称劫入。或不可思劫入。或不可量劫入。或不可说劫入。或不可说不可说劫入。

二明入时次第。

若久若近若法若时种种不同。

三总结多门。

菩萨於彼不生分别。心无染着。不作二不作不二。不作普不作别。

四心契定体。

虽离此分别。而以神通方便从三昧起。於一切法不忘不失至於究竟。

五不废起通。及喻合等文并可知。

譬如日天子周行照曜昼夜不住。日出名昼日没名夜。昼亦不生夜亦不灭。

次喻。

菩萨摩诃萨於无数世界入神通三昧。入三昧已。明见尔所无数世界亦复如是。

三合。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三次第徧往诸佛国土神通大三昧善巧智。

三结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清净深心行三昧。

第四定中初标。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诸佛身数等众生。见无量佛过阿僧祇世界微尘数。

二释中分二。先明定内深心行。后明定起深心行。今初分二。先起行。后深心。前中先举内。

於彼一一诸如来所。以一切种种妙香而作供养。以一切种种妙华而作供养。以一切种种盖大如阿僧祇佛剎而作供养。以超过一切世界一切上妙庄严具而作供养。散一切种种宝而作供养。以一切种种庄严具庄严经行处而作供养。以一切无数上妙摩尼宝藏而作供养。以佛神力所流出过诸天上味饮食而作供养。一切佛剎种种上妙诸供养具能以神力普皆摄取而作供养。

次起行。於中先明外事供养行。

於彼一一诸如来所。恭敬尊重头顶礼敬举身布施请问佛法。赞佛平等。称扬诸佛广大功德。入於诸佛所入大悲。得佛平等无碍之力。於一念顷一切佛所勤求妙法。

后三业供养行。

然於诸佛出兴於世入般涅盘。如是之相皆无所得。

明深心中二。先法说。

如散动心了别所缘。心起不知何所缘起。心灭不知何所缘灭。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终不分别如来出世及涅盘相。

后喻。各有喻合。一忘念无知喻喻其契实无念。

佛子。如日中阳焰不从云生不从池生不处於陆不住於水。非有非无非善非恶非清非浊。不堪饮漱不可秽污。非有体非无体非有味。非无味。以因缘故而现水相。为识所了。远望似水而兴水想。近水则无。水想自灭。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得如来出兴於世及涅盘相。诸佛有相及以无相皆是想心之所分别。

二喻了妄同真。

佛子。此三昧名为清净深心行。菩萨摩诃萨於此三昧。入已而起。起已不失。譬如有人从睡得寤忆所梦事。觉时虽无梦中境界。而能忆念心不忘失。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於三昧见佛闻法。从定而起忆持不忘。而以此法开晓一切道场众会。庄严一起诸佛国土。无量义趣悉得明达。一切法门皆亦清净。然大智炬长诸佛种。无畏具足辩才不竭。开示演说甚深法藏。

第二定起深心行中。初法。次喻。后合。合中上明供养自利行。今明开演利他行。文影略耳。开演深理即深心起行也。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清净深心行大三昧善巧智。

三结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知过去庄严藏三昧。

第五定初标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能知过去诸佛出现。所谓劫次第中诸剎次第。剎次第中诸劫次第。劫次第中诸佛出现次第。佛出现次第中说法次第。说法次第中诸心乐次第。心乐次第中诸根次第。根次第中调伏次第。调伏次第中诸佛寿命次第。寿命次第中知亿那由他年岁数量次第。

第二释中有五。一对辨智。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无边次第智故。则知过去诸佛。则知过去诸剎。则知过去法门。则知过去诸劫。则知过去诸法。则知过去诸心。则知过去诸解。则知过去诸众生。则知过去诸烦恼。则知过去诸仪式。则知过去诸清净。

二正显智知。各有十句。皆是过去藏中之法。

佛子。此三昧名过去清净藏。於一念中能入百劫。能入千劫。能入百千劫。能入百千亿那由他劫。能入无数劫。能入无量劫。能入无边劫。能入无等劫。能入不可数劫。能入不可称劫。能入不可思劫。能入不可量劫。能入不可说劫。能入不可说不可说劫。

三所知时分。有十四重。即释过去之义。

佛子。彼菩萨摩诃萨入此三昧。不灭现在。不缘过去。

四显知相状。不灭现在者不舍也。不缘过去者不取也。谓但约过去门显非有取舍而缘。

佛子。彼菩萨摩诃萨从此三昧起。於如来所受十种不可思议灌顶法。亦得亦清净。亦成就。亦入亦证。亦满亦持。平等了知三轮清净。

五明出定获益。有三。初举数辨相。有十句。初句总。位终成果名受灌顶法也。余句别。一属己。二净障。三究竟。四始入。五正证。六修满。七持令不失。八无知而知。九净三轮。总该前九。如约智辨三轮者。谓无能知所知及正知故。

何等为十。一者辩不违义。二者说法无尽。三者训词无失。四者乐说不断。五者心无恐畏。六者语必诚实。七者众生所依。八者救脱三界。九者善根最胜。十者调御妙法。

次征列其名。初四是四无碍辩。次二自利。不畏深法。如言能行。次二利他。为善者依。为恶者救。后二总明二利胜妙。

佛子。此是十种灌顶法。若菩萨入此三昧。从三昧起无间则得如歌罗逻入胎藏时於一念间识则托生。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从此定起。於如来所一念则得此十种法。

三结得速疾。有法喻合。歌罗逻者此云薄酪。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善巧智。

三结定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智光明藏三昧。

第六初标。

佛子。彼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能知未来一切世界一切劫中所有诸佛。

二释中分二。前明定业用。后彰定利益。初中分六。一总知诸佛。

若已说若未说。若已授记若未授记。种种名号各各不同。所谓无数名无量名无边名无等名不可数名不可称名不可思名不可量名不可说名。

二知多名号。

当出现於世。当利益众生。当作法王。当兴佛事。当说福利。当赞善义。当说白分义。当净治诸恶。当安住功德。当开示第一义谛。当成灌顶位。当成一切智。

三知当作佛。

彼诸如来修圆满行。发圆满愿。入圆满智。有圆满众。备圆满庄严。集圆满功德。悟圆满法。得圆满果。具圆满相。成圆满觉。

四知彼佛因圆果满。

彼诸如来名姓种族方便善巧神通变化成熟众生入般涅盘。如是一切悉皆了知。

五知现所作。

此菩萨於一念中能入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百千亿那由他劫。入阎浮提微尘数劫。入四天下微尘数劫。入小千世界微尘数劫。入中千世界微尘数劫。入大千世界微尘数劫。入百佛剎微尘数劫。入百千佛剎微尘数劫。入百千亿那由他佛剎微尘数劫。入无数佛剎微尘数劫。入无量佛剎微尘数劫。入无边佛剎微尘数劫。入无等佛剎微尘数劫。入不可数佛剎微尘数劫。入不可称佛剎微尘数劫。入不可思佛剎微尘数劫。入不可量佛剎微尘数劫。入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劫。入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劫。如是未来一切世界所有劫数。能以智慧皆悉了知。

六明知分齐。

上彰定业用。

以了知故。其心复入十种持门。何者为十。所谓入佛持故得不可说佛剎微尘数诸佛护念。入法持故得十种陀罗尼光明无尽辩才。入行持故出生圆满殊胜诸愿。入力持故无能映蔽无能摧伏。入智持故所行佛法无有障碍。入大悲持故转於不退清净法轮。入差别善巧句持故转一切文字轮净一切法门地。入师子受生法持故开法关钥出欲淤泥。入智力持故修菩萨行常不休息。入善友力持故令无边众生普得清净。入无住力持故入不可说不可说广大劫。入法力持故以无碍方便智知一切法自性清净。

二彰定利益。於中四。前二自利。后二利他。谓一令心入持益。即由上知故持之不失。由持不失得持之益。一心中持佛。得佛护念。二心入持法。得总持辩才益。余句仿此。有十二者增数十也。师子受生者不畏受生苦故。示生死实性名开法关钥。了生死本空故出欲淤泥。智力持者定慧双运也。入无住力持则大劫不离一念。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已。善巧住不可说不可说劫。善巧住不可说不可说剎。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种种众生。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异相。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同异业报。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精进诸根习气相续差别诸行。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染净种种思惟。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法种种义无量文字演说言辞。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种种佛出现种族时节现相说法施为佛事入般涅盘。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无边智慧门。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一切神通无量变现。佛子。譬如日出世间。所有村营城邑宫殿屋宅。山泽鸟兽树林华果。如是一切种种诸物。有目之人悉得明见。佛子。日光平等无有分别而能令目见种种相。此大三昧亦复如是。体性平等无有分别。能令菩萨知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差别之相。

二明得善巧益。有法喻合。然善巧有二。一如事善巧故。法云不可说无量。喻云见种种物。二如理善巧。故云日光平等。又云此二无碍方名善巧。故合云无分别而能知。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了知时令诸众生得十种不空。何等为十。一者见不空。令诸众生生善根故。二者闻不空。令诸众生得成熟故。三者同住不空。令诸众生心调伏故。四者发起不空。令诸众生如言而作通达一切诸法义故。五者行不空。令无边世界皆清净故。六者亲近不空。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诸如来所断不可说不可说众生疑故。七者愿不空。随所念众生令作胜供养成就诸愿故。八者善巧法不空。皆令得住无碍解脱清净智故。九者雨法雨不空。於不可说不可说诸根众生中方便开示一切智行令住佛道故。十者出现不空。现无边相令一切众生皆蒙照故。

三明得不空益。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得十种不空时。诸天王众皆来顶礼。诸龙王众兴大香云。诸夜叉王顶礼其足。阿修罗王恭敬供养。迦楼罗王前后围绕。诸梵天王悉来劝请。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咸共称赞。乾闼婆王常来亲近。诸人王众承事供养。

四十王敬养益。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智光明藏大三昧善巧智。

三结定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

第七定初标。

佛子。此三昧何故名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

二释中二。先明定体用。后明定利益。前中亦二。先征后释。所以重征者前通征一定。此别征庄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能次第入东方世界。能次第入南方世界。西方北方四维上下所有世界悉亦如是能次第入。

释中二。先释一切世界。以是现在故但云十方。

皆见诸佛出兴於世。亦见彼佛一切神力。亦见诸佛所有游戏。亦见诸佛广大威德。亦见诸佛最胜自在。亦见诸佛大师子吼。亦见诸佛所修诸行。亦见诸佛种种庄严。亦见诸佛神足变化。亦见诸佛众会云集。

二释其庄严。於中二。先总列十门。皆是庄严。其中第八别别庄严者即功德智慧以严其心。色相光明以严其身。

众会清净。众会广大。众会一相。众会多相。众会处所。众会居止。众会成熟。众会调伏。众会威德。如是一切悉皆明见。

次别显严相以广前二。一广众会。二广庄严。今初有三。初见他。二见自。三能见。今初亦三。初见众会体相。

亦见众会其量大小等阎浮提。亦见众会等四天下。亦见众会等小千界。亦见众会等中千界。亦见众会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亦见众会充满百千亿那由他佛剎。亦见众会充满阿僧祇佛剎。亦见众会充满百佛剎微尘数佛剎。亦见众会充满千佛剎微尘数佛剎。亦见众会充满百千亿那由他佛剎微尘数佛剎。亦见众会充满无数佛剎微尘数佛剎。亦见众会充满无量佛剎微尘数佛剎。亦见众会充满无边佛剎微尘数佛剎。亦见众会充满无等佛剎微尘数佛剎。亦见众会充满不可数佛剎微尘数佛剎。亦见众会充满不可称佛剎微尘数佛剎。亦见众会充满不可思佛剎微尘数佛剎。亦见众会充满不可量佛剎微尘数佛剎。亦见众会充满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佛剎。亦见众会充满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佛剎。

次明见分量。

亦见诸佛於彼众会道场中示现种种相种种时种种国土种种变化种种神通种种庄严种种自在种种形量种种事业。

后见佛作用。

菩萨摩诃萨亦见自身往彼众会。亦自见身在彼说法。亦自见身受持佛语。亦自见身善知缘起。亦自见身住在虚空。亦自见身住於法身。亦自见身不生染着。亦自见身不住分别。亦自见身无有疲倦。亦自见身普入诸智。亦自见身普知诸义。亦自见身普入诸地。亦自见身普入诸趣。亦自见身普知方便。亦自见身普住佛前。亦自见身普入诸力。亦自见身普入真如。亦自见身普入无诤。亦自见身普入诸法。

二明见自。

如是见自不分别国土。不分别众生。不分别佛。不分别法。不执着身。不执着身业。不执着心。不执着意。譬如诸法不分别自性不分别音声而自性不舍名字不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舍於行随世所作。而於此二无所执着。

三明能见。有法喻合。法中明无分别而见。喻中明能所诠。不自云我是能所诠。而不舍自所诠。以喻无分别故而知也。合中先合不舍。后而於下合不分别。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佛无量光色无量形相圆满成就平等清净。一一现前分明证了。

第二广上庄严中二。先以法说。后以喻显。前中二。先标章门。略举四种庄严。皆分明证了。

或见佛身种种光明。或见佛身圆光一寻。或见佛身如盛日色。或见佛身微妙光色。或见佛身作清净色。或见佛身作黄金色。或见佛身作金刚色。或见佛身作绀青色。或见佛身作无边色。或见佛身作大青摩尼宝色。

后依章别释。即分为四。一释无量光色。

或见佛身其量七肘。或见佛身其量八肘。或见佛身其量九肘。或见佛身其量十肘。或见佛身二十肘量。或见佛身三十肘量。如是乃至一百肘量。一千肘量。或见佛身一俱卢舍量。或见佛身半由旬量。或见佛身一由旬量。或见佛身十由旬量。或见佛身百由旬量。或见佛身千由旬量。或见佛身百千由旬量。或见佛身阎浮提量。或见佛身四天下量。或见佛身小千界量。或见佛身中千界量。或见佛身大千界量。或见佛身百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千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百千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百千亿那由他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无数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无量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无边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无等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数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称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思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量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说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说不可说大千世界量。

二释无量形相。

佛子。菩萨如是见诸如来无量色相无量形状无量示现无量光明无量光明网其光分量等于法界。於法界中无所不照。普令发起无上智慧。

三释上圆满成就。显前二圆满故。

又见佛身无有染着无有障碍上妙清净。

四释上平等清净。即兼内二严。

佛子。菩萨如是见於佛身。而如来身不增不减。譬如虚空。於虫所食芥子孔中亦不减小。於无数世界中亦不增广。其诸佛身亦复如是。见大之时亦无所增。见小之时亦无所减。佛子。譬如月轮阎浮提人见其形小而亦不减。月中住者见其形大而亦不增。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此三昧。随其心乐见诸佛身种种化相。言辞演法受持不忘。而如来身不增不减。佛子。譬如众生命终之后将受生时。不离於心所见清净。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离於此甚深三昧所见清净。

二以喻显中三。一空无增减喻。喻法性身无可增减。空之大小在於世界及於芥子。非空体然。如法性之身应器成异。二月无增减喻。喻真常色身体不易故。证有远近。随心见殊。前喻但喻佛身。此喻兼喻光色及圆满成就。三随心现境喻。喻上清净。菩萨心净则见佛净。在於如来何净何垢。

上别显严相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成就十种速疾法。何者为十。所谓速增诸行圆满大愿。速以法光照耀世间。速以方便转於法轮度脱众生。速随众生业示现诸佛清净国土。速以平等智趣入十力。速与一切如来同住。速以大慈力摧破魔军。速断众生疑令生欢喜。速随胜解示现神变。速以种种妙法言辞净诸世间。

大文第二明定利益。略举七种益。各有佛子以为拣别。第一速成行愿益。有标征释可知。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得十种法印印一切法。何等为十。一者同去来今一切诸佛平等善根。二者同诸如来得无边际智慧法身。三者同诸如来住不二法。四者同诸如来观察三世无量境界皆悉平等。五者同诸如来得了达法界无碍境界。六者同诸如来成就十力所行无碍。七者同诸如来永绝二行住无诤法。八者同诸如来教化众生恒不止息。九者同诸如来於智善巧义善巧中能善观察。十者同诸如来与一切佛平等无二。

第二法印同佛益。有十句五对。初二福慧同。次二二谛境智同。次二体用同。次二二利同。后二善巧平等同。

佛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善巧方便门。是无师者。不由他教自入一切佛法故。是丈夫者。能开悟一切众生故。是清净者。知心性本净故。是第一者。能度脱一切世间故。是安慰者。能开晓一切众生故。是安住者。未住佛种性者令得住故。是真实知者。入一切智门故。是无异想者。所言无二故。是住法藏者。誓愿了知一切佛法故。是能雨法雨者。随众生心乐悉令充足故。

第三以德成人益。

佛子。譬如帝释於顶髻中置摩尼宝以宝力故威光转盛。其释天王初获此宝。则得十法出过一切三十三天。何等为十。一者色相。二者形体。三者示现。四者眷属。五者资具。六者音声。七者神通。八者自在。九者慧解。十者智用。如是十种悉过一切三十三天。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初始获得此三昧时。则得十种广大智藏。何等为十。一者照耀一切佛剎智。二者知一切众生受生智。三者普作三世变化智。四者普入一切佛身智。五者通达一切佛法智。六者普摄一切净法智。七者普令一切众生入法身智。八者现见一切法普眼清净智。九者一切自在到於彼岸智。十者安住一切广大法普尽无余智。

第四智德包含益。於中二。先喻后合。各有十句。合中总标合初获。即得十句合前十事。唯八九不次。以智虽是一从所知别故。一佛剎合色相。二众生合形体。三变化合示现。四入佛合眷属。以互为主伴如眷属故。五通达佛法为助道资具。六普摄净法则圆音示人。七皆令入法方是神通。八普眼清净超合慧解。九自在却合自在。十住法合智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复得十种最清净威德身。何等为十。一者为照耀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故。放不可说不可说光明轮。二者为令世界咸清净故。放不可说不可说无量色相光明轮。三者为调伏众生故放不可说不可说光明轮。四者为亲近一切诸佛故化作不可说不可说身。五者为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故雨不可说不可说种种殊妙香华云。六者为承事供养一切佛及调伏一切众生故於一一毛孔中化作不可说不可说种种音乐。七者为成熟众生故现不可说不可说种种无量自在神变。八者为於十方种种名号一切佛所请问法故一步超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九者为令一切众生见闻之者皆不空故现不可说不可说种种无量清净色相身无能见顶。十者为与众生开示无量秘密法故发不可说不可说音声语言。

第五身威超胜益。有标释。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此十种最清净威德身已。能令众生得十种圆满。何等为十。一者能令众生得见於佛。二者能令众生深信於佛。三者能令众生听闻於法。四者能令众生知有佛世界。五者能令众生见佛神变。六者能令众生念所集业。七者能令众生定心圆满。八者能令众生入佛清净。九者能令众生发菩提心。十者能令众生圆满佛智。

第六令他圆满益。先牒前起后。后征名相。

佛子。菩萨摩诃萨令众生得十种圆满已。复为众生作十种佛事。何等为十。所谓以音声作佛事。为成熟众生故。以色形作佛事。为调伏众生故。以忆念作佛事为清净众生故。以震动世界作佛事为令众生离恶趣故。以方便觉悟作佛事为令众生不失念故。以梦中现相作佛事为令众生恒正念故。以放大光明作佛事为普摄取诸众生故。以修菩萨行作佛事为令众生住胜愿故。以成正等觉作佛事为令众生知幻法故。以转妙法轮作佛事为众说法不失时故。以现住寿命作佛事为调伏一切众生故。以示般涅盘作佛事知诸众生起疲厌故。

第七转作佛事益。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善巧智。

第三结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一

 

猜你喜欢
  第九十一章 婆罗兹加玛普奢等四王·佚名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慧思
  新刻量处轻重仪序·道宣
  序·纪荫
  西洋文化与东洋文化·太虚
  佛说地藏菩萨陀罗尼经·佚名
  卷十三·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七·圆悟克勤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二·圆晖
  卷之三·密行寂忍
  卷三十三·佚名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憬兴
  第五卷·佚名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一(本)·窥基
  卷五十一·道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七·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四十七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孙觌鸿庆集钞孙觌字仲益尝提举鸿庆宫故自号鸿庆居士五岁时即为东坡所器第政和间进士靖康俶扰为执法为词臣旋由琐闼历吏户长贰连守大邦绍兴而後遭值口语斥居象郡久之归

  • 卷三·马臻

    <集部,别集类,金至元,霞外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 霞外诗集卷三      元 马臻 撰题湘灵鼓瑟 沅湘水阔风萧萧水风敲佩天光摇为弹宝瑟传幽愫一点柔红泻香露苍梧恨锁云欲流湘花背日烘春愁人间有梦到不得仙山翠滑江

  • 卷之一千七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卢江烈妇(情之圣者)·李定夷

    卢江南乡天成圩(一名张家圩)农民张永升之妻高氏,于去年绝食殉夫。初张娶高氏,夫耕妻饣盍,琴瑟静好。事舅姑亦尽礼,里党称贤。去岁水患,圩田被淹。永升忧劳成疾,高氏潜到臂肉和药以进。凡四次,竟不起。高氏誓以身殉,投缳遇救,投水

  • 目录·佚名

    太宗皇帝第一函太宗皇帝天聪元年正月至十二月第一册天聪元年正月至二月&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051.天聪汗率诸贝勒大巨庆贺元 &hellip;&hellip;&hellip;&

  • 卷四十一·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四十一 车辂 总序 黄帝作车陶唐氏制彤车有虞氏制鸾车夏后氏制锡车殷制大辂又有桑根车周官所掌天子与后皆有五辂天子之辂自金辂以下臣下亦得用之汉唐以来车辂天子至公卿皇后至外命妇各有等差大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原文】 或曰:“以德报银,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读解】 《老子》第六十

  • 卷三·欧阳修

    钦定四库全书诗本义卷三      宋 欧阳修 撰北风论曰北风本刺卫君暴虐百姓苦之不避风雪相携而去尔郑谓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喻君政教暴酷者非也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者承上携手同行之语云其可虚徐而不进乎谓当亟去尔皆

  • 第三十八卦:《睽卦》·佚名

    睽;小事吉。【白话】《睽卦》象征对立;小心谨慎地去行动做事,就能获得吉祥。《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白话】《象辞》说:《睽卦》的卦象是兑(泽)下离(火)上,为水火相遇之表象,象征对立。所以君子应该

  • 种子法尔熏生颂·太虚

    一、法尔唯无覆,熏生通三性,无记通善恶,善通有无漏。  二、有覆通三性,无覆唯无记,有漏通无覆,无漏唯是善。  三、有覆始终有,无覆终无始,有为无漏种,有始而无终。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四·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阴阳善恶征应品第十八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告一切世界所有一切十方住者一切大力最上诸宿曜天言。圣者汝当谛听。我今演说一切真言法义。有诸求成就者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十(之一)·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四破行阴三。一尽未尽相二。一明区宇二。一想尽益相。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 想阴若存。寤即想像。寐即成梦。今想阴尽。即无有梦。以想阴是梦之元故。寤

  • 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筏罗痆斯大城广博大园。与苾刍众五千人俱。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逮得已利断诸

  • 朝圣者之歌·黑塞

    散文集,黑塞的一切作品都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对个体的关怀上。他的作品总是捍卫着个体和人性和人格,为之呐喊、为之请命。在他看来,个体面对的是力量强大的群体,各种权威在限制着个体的发展。黑塞的主要作品

  • 佐治药言·汪辉祖

    《佐治药言》是清代 “幕学”著作。幕指幕宾、幕僚,是明清时官员私人聘请的处理具体政务的顾问。“佐治”即辅助长官为治之意。本书作者从幕多年,有感而发,告诫后人,故称 “药言”。作者汪辉祖是清乾隆年间江南名幕,

  • 程氏易原·程大昌

    南宋程大昌撰。八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程氏以两汉以来,《易》义之纠纷至甚,因作此书以贯通之,苦思力索,四年而成。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其书“首论天地五十有五之数,参之河图、洛书、大衍之异同,以此为《

  • 近峰纪略·皇甫录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皇甫录撰。一卷。有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皆误题为皇甫庸撰。另有《近峰闻略》一卷,焦竑《国史经籍志》、《千顷堂书目》、《钦定续通考》、《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近峰闻略》八

  • 百千印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译。又作百千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属杂密经,内容包括根本陀罗尼、陀罗尼心咒、随心咒等。行者若书写此经,且供奉于塔中,其功德同于造立百千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