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从世界危机说到佛教救济

──二十年夏在华北居士林讲──

我是研究佛学的人,对于世界上的政治和经济都无研究,可是今天所讲的题目内容,涉及世界上的政治和经济的地方很多。以研究佛学的人而来讲这些话,似乎是不合宜;但是、佛教是救世的,是依世间而建立的。佛经上说:“佛法以世界众生为依”;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反过来说,没有世间,也就没有佛法,佛法与世间,有如此的密切关系。但是、医生治病,必须要对症下药,那么、依佛法去救济世间,也必须先诊察世间众生的苦恼,烦闷的危机之所在,他需要佛法的那一方面,然后依佛法来作切实的救济,这才得到功效。这救济不仅对于人类,是广而至于一切一切有生命的有情。不过、现在且就人类的社会来讲,因为有了社会的组织,社会上便有了治乱消长,更增加种种的痛苦,因此、便谈及“从世界危机说到佛教救济”的题目。此中所说的现代世界的危机,以及佛法的救济法,是就我个人所见到的,来供献给诸君,还请诸君加以严正的批评!

一 世界的危机

现在先将现代人类的痛苦烦闷,或是已显现的,或是初发动而将兴未艾的,种种前途可怖畏的危机加以分析。如果广说起来,按空间的分别,就有各地、各国、各社会的种种差别;按危害的种类来说,若天灾,若人祸,若内部的冲突和变乱,若外来的侵略和迫压,种种的痛苦也是擢发难数的。所以、现在只能就各民族、各国土、所有已成为普遍性的世界危机,把他总略起来分为三段来说明。

甲、经济恐慌与劳工失业  在前年的前半年,日本的实业界起了很大的恐慌。然而那只是一国的情形,还不足以影响到全世界。但是在前年的后半年,为全世界中心的美国,经济界上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如银行的倒闭,股票的跌价,金价的腾贵,这种情形是很快的影响到全世界去。欧洲、亚洲等国没有一国不受波及的,不多时便成为普遍的世界经济恐慌的现状了。推究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便是由全世界中心的美国发生变动而引起。如果这种种的情形不在美国而发现在中国,那只成为一国的问题,决不能影响到全世界。美国是现代工业国家的魁首,尽力研究其出品的精良和销售速率的增加,然而先决的条件,便是在世界上取得商场,然后才能推销,令所造成的物品流畅无碍。可是、因为机器的日益灵巧,新起工业国的日增,以致出品太多,无法推销。譬如人食物过多,消化不良,反成了一种病态。如是货物不流通,金融也因之而滞塞,所以反成了经济恐慌之最大原因。又加以劳工失业没有购买能力,也成为货物不能推销的重大原因。可是、资本家及工厂主的救济,是危险的方法,便是使工厂的范围缩小,减少劳工;于是劳工失业的愈多,而经济的恐慌也就愈趋愈下了。至于所以构成现代的情形的,就是因为科学的发达,机械的发明。如机械没有发明以前,用五百工人所作成的事,现在用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了。在工作方面说,固然可以减少四百九十九人的劳力,在工人本身来说,便有四百余人的失业。又从科学的管理法发明后,连一分钟的浪费也没有,而劳工的失业于是又因之增加;复因劳工的失业以致购买力愈加减少。有这种种往复的关系,所以经济的恐慌,才陷于不能避免的危机。自前年以来,这种恐慌已遍满了全世界,虽有许多人在研究救济的方法,但是直到现在,不但不能有了解决,并且还在极严重的趋势中!如果再不设法救济,恐怕前途是不堪设想了。

乙、阶级斗争与殖民地革命  阶级斗争与殖民地革命,也是现在世界上普遍的现象。阶级斗争在中国尚见不到的,在工业发达的国家,经济力集中在少数人的身上,而此少数人以雄厚的资本为基础,更可操纵一切、垄断一切,更可将多数劳工由劳工所产生的成绩据为己有。于是、那些资本家,不劳而获所得的甚为丰富,而劳力的工人的生活却是朝不保夕,如此、便形成资本与劳工两种各趋极端的阶级。因为两方面的利益,绝然相反而时起冲突,于是社会主义者便提倡阶级斗争。所以、在去年德国、美国以及意大利等国,各处全有失业的劳工团体时起暴动,而各国的政府也无法阻止。复次、自近一二百年来,世界上有许多新兴的工业国家,用政治的手腕向国外发展,使那弱小的国家成为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一方面采取其地的出产以为工业的原料,一方面以该地作一个商场以推销他所出产的物品,而用极大的海陆军作他商场的后盾。于是、世界上又分出两种的阶级:便是帝国主义者与殖民地的弱小民族。所说的半殖民地,如美洲南部各小国家以及中国,多半是由列强帮助设立政府,他们国家的名义上虽然是独立的,可是国内的一切动作,大多是受列强的支配。近来各殖民地的人民,已有了觉悟,何况列强感觉国内经济的恐慌以及劳工失业的暴动,更向各殖民地攫取非分的利益以救济国内急迫的危机?而殖民地的人民,本来也同时感受了经济的恐慌,更加以列强极高度的敲吸,于是各殖民地的民众,不满意于他们的政府,争起反抗,革命现象日接日厉,也就成为现代世界普遍不安宁的情形了。

丙、世界第二次大战的酝酿  现在离过去的大战为时不久,很多的人亲尝到战争的痛苦,再不愿有第二次不幸的世界大战发生,所以想出种种的方法来作种种的和平运动与宣传。然而,也是因为见到第二次大战的危机正在酝酿,所以才有这先时的预防和制止。这种战争酝酿的原因很多,但就最显著的来说,欧、美列强国际与俄国第三国际间的对峙,在前几年俄国还没有和列强竞争的力量,在近一二年来,乘列强受经济恐慌和劳工失业的机会,用国家的资本把本国的工农业品低价出售,在商业方面与列强一极大的抵制,使各国的货物无法销售,破坏列强的商场;这种情形,已日紧一日了!比如日本以中国为商扬,而俄国则将他的货品贱售与中国,那么日本所得的利益就大受损失。又如英、美海军的竞争,虽说缩减军备,而他的海军确是有增无减、扩张无已。还有法国与意大利,在地中海与欧洲大陆的争霸,也经过多次的危急冲突。德、法的世仇是愈积愈深,他们的胜负时有起伏,所以、在去年德国受了经济的恐慌,而有民族社会党及共产党起而作停止赔款的运动。又如太平洋的经济范围之下的美国与日本,于利益上的争夺,当然时有冲突的可能。各方面几于引起战争的事情,虽是竭力的避免,可是同时又极力的准备军事。凡是以上所述的种种事实,全是能引起第二次大战的线索,而事实上又是无法获免的。

二 危机的原因与结果

这种事实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是由许多原因所构成,总括说起来有,三点:甲、知识的偏蔽:推求现代全世界上所有的痛苦和烦闷,不能不说是由于知识的偏蔽所构成。知识偏蔽、最初是由十字军的战争,西方民族与东方民族接触以后,因为东方种种的新发见,引起欧人科学思想的复活。此后,经文艺革命、宗教革命以及政治革命、工业革命,差不多在十八世纪乃至十九世纪的时候,科学的知识才到完成的时代。一般人受了科学的催眠,认为唯有用科学的方法所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正确的,除此以外,所有的知识完全是“非知识”。于是、所有人类的聪明与才智,全用之于科学上面,处处不离科学的窠臼。科学的知识日益强盛,而其余一切的知识,也就因之一蹶不振。由科学的畸形的发展,起初不过对于自然界的现象加以研究、及实验怎样才能取之为人所利用,由科学的应用而有种种机器的发明,如先用人力的代以煤力,更进一步而用油和电力。因为机器愈发明愈灵巧,于是世界便成了机械的世界,而人工的价值完全失掉。不过、这时候的科学,只是研究自然界的现象,以及应用在工业方面。既而科学的势力日益扩大,便伸张到社会的人和思想方面来,如社会学、心理学等,没有一样不是科学化的。科学本来以物理学为基础,可是、后来进而到社会、伦理学等,也无一不依科学的方法来整理和组织。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社会不过是整个的机器,而人生不过是等于机器中的一个螺钉而已。

乙、恶行的恣肆:运用科学的知识,不过是对于其他的国家社会乃至对于他人──就是对于我的对方可以操纵,可以控服。然而、对于自身方面的善恶行为,却是无法进善去恶,自己的欲望也是无法节制升化。因为、科学的本身是向外的,如同人的两个眼睛只能外视而不能内视。所以、建立在科学知识上的行为,是纵欲的,害他的。这种恶行,若是在国家方面表现,便是侵略的帝国主义,也就是以害他为立国精神的;如现代的列强,不惜用种种的手段来亡他人的国家、灭他人的种族来利益自己。

所以、我们可以说:他那军备的强胜,财富的充实,完全是建立在那所灭亡国民身上。这样、与那虎食众兽之肉以肥自己的身体,又有什么区别?要是在各人方面表现,便是各个自由发展的竞争主义,也就是不利他的企业宗旨--就是凡我自己意志所要作的事,毫不顾及有利于他人与否,但以满足我个人的欲望,以贯澈我自私自利的宗旨。科学的发明,本来是为减少人类的劳力以增加人类的享用,可是、由恶行的恣肆的结果,反得到较以前科学没有发明的痛苦更深厚了!这因为科学的发明,仅作了少数人纵恶的利器。

丙、恶行的反响:从纵恶的结果,成了两种的反响:一种、是强霸的侵略与弱小民族的反抗;强霸侵略就是帝国主义在帝国主义侵略之下的弱小民族,不得不起而反抗。反抗的初步,就是不供给原料,不与作商场,于是帝国主义者便成了货物不流畅、与经济恐慌的情形,促成国际阶级斗争的导线。又一种、是财产独占而劳动民众反抗;由各人竞争的结果,财产为少数人所据有,形成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对抗,而成为资本国际与劳动国际的斗争。所有的这两种结果,可见是由于知识的偏蔽与恶行的恣肆,而成为世界上普遍的危机了!

三 佛法的救济

世界的病源已然诊察过了,所以、最后一步,就要说到佛法的救济,可以作三段来说明:

甲、思想的解放  在欧洲以前,欧美各国全认为除了自己的近代文明,则别无其他民族的文明,除了自己的近代科学知识,别无正确的知识。这种偏蔽的思想,直到了大战以后,才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有远识者,知道科学文明并不是圆满的,究竟的,是应当进一步而求更圆满的究竟知识。他们有了这种虚心,实在是思想上解放之光明。所以、以后对于亚洲的文化以及古希腊的文化,重作细心的研究,以致现在新兴的社会学的思想,已与从前有显然的差别。就是以唯物作根据的社会学及思想,还是大战以前思想的产物,与现代思想已有许多不合的地方了。要知道,科学的知识,不是人类唯一无二的知识,而是知识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因为科学是向外发展的,即或说科学可以控制自然,但对于自身行为的改善,和内心的修养,是毫不发生关系的。所以、就东西洋的文化研究起来,还有两种知识:一种、就是中国古时儒家所有的道德知识,和西洋古代苏格拉底及柏拉图等的哲学知识;就是不但要发展自己,还要根本改善自己。如中国儒家所讲的由格物所致的知,是要用之于诚意、正心而来改善本身;西洋的古代哲学,也是要使人做成合理性的人。所以、就道德知识言,实在是‘只有科学知识者’梦想所不能及的。还有另一种知识,是比它更根本的,就是在我之外的非我,和非我以外的我,在这我与非我之间,是如何的成就?如何的生起?如何的联络?澈底推究,知道我与非我的对敌形势,要是终不得到解脱,不能得到澈底的认清,是终究不得了的。所以、对于我与非我,要求澈底的明了真相,要求澈底的解脱,这便是第二种的‘解脱的知识’。所以、在新近研究世界文化者的结论,便是这第二种的解脱的知识,才是最圆满最澈底的。但是能完成解脱的知识的,要算佛教的知识为最究竟了。所以、根据佛教的知识来救济全世界的危机,是极其澈底而不像其他的知识的偏蔽与缺陷。

乙、美德的确立  美德是对于恶行说的。在恶行的恣肆上,善恶的标准已然失掉,所以现在要将善恶的准标重新确立。可以分作两方面说:一、就是‘无自体的缘成义’:无自体是空义,缘成是因缘生义;连合起来,就是一切的事物,不过是由种种的关系条件组合成功的,而完全是空无自体。这道理是极其普遍易知的,如一个国家或一个家族,乃至于一个人身,那一种不是由种种的关系条件所组合成的?而在组成的种种条件中,有那一种条件是其中的决定的自体?又如物质分析到最微细的电子,说到它的光、热,数量、时间、空间等等的关系,还不是众多关系的集团吗。所以、佛说一切法,全是“众缘所生,空无自性”。而且、在那众缘和合中的众缘,都是刹那生灭,没有一个时间是停住的,不过在那众缘和合、生灭相续上的假相上,幻有人或物的形相。何况凡物虽是众缘和合所生,和合中的众缘也是众缘的和合,如是重重相关,与其他的团体是互遍互通的。所以、在缘生的假相上,似乎有自他的分立,而在诸缘互相普遍、互相贯通上,实在是自他互融。因此、要利自而害他,他既受害而自也不得利;必定要利他,才可以自他俱利。从这‘无自体的缘成义’上的‘自他不二’,是很坚确的道德根据。二、就是‘唯识现的恒转义’:若内若外,所有的事事物物的表现,完全不离心力的转变与自识的觉了,所以说:‘一切法唯是识现’。然而自能现的识上说,是刹那生灭的,是无常的;但是在生灭相续不断的意义上说,是恒永的。知道这种“唯识现上的恒转义”,就可以知道人类社会所有的治乱兴衰,完全是自识上的生灭相续不断的现象。不过、在这前后相续上,是有因果的关系的;前一际行为的善不善为因,能得后一际的善不善的效果。这是显然易见的定律。依著这种唯识现的恒转因果义,可以打破恶行的恣肆。因为、恶行者以为要达到善的目的,无妨用不善的手段;然而、这样目的和手段,既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当然没有丝毫的连络的可能,何况在因果必然律上,决没有由不善的因得到善的果的道理!所以、佛法说善的定义有两种:一、是自他皆利;凡是利自不利他,或利他而不利自的行为,是不合乎善的定义的。二、是顺益二世;凡是益于现在而不益于将来,或益于将来而不益于现在的,也是不合善的标准的。若具足自他兼利与顺益二世的条件,方是佛法之善的行为。由此对于真理认清后而发生信心,才能决定依著所认清的真理去实行。丙、至善的实践  自消极方面说,以不害他为过渡,这是佛法中的小乘行为。以这种绝对的不害他的精神,用在政治方面,就以自治自卫做政治的方针:对于自已的国家里所有的军备和外交等,在不害他的范围以内,以谋自卫自立。因为、现代的列强,皆是以损他益己为政治的方针,所以、常常因为利益上的冲突,便以刀兵相向。在这种情形之下,不有自卫自治的力量,不足以生存。不有不害他的标准,也就卷入相争相夺的漩涡里;持定这种态度以自立,等到列强相争相害乃至于疲乏厌弃的时候,恐怕还要尊重这以不害他而自卫的国家为先进者呢?在经济上、是以自产自给为原则!因为、现在各国的工商经济等,其重心完全倾向在外,所以、任何一国有了变动,其余的便都受了影响。如果以自产自给为原则,于自给之外,所余的可以自备灾难时的救济,更可以帮助其他的国家。如此、则虽有一国发生困难,也毫不足以影响他国,而一国的富裕更可随力的帮助他国。

然而、这两种原则,不过是过渡时代的救济方法,究竟的方法,仍然是以积极的利他的大乘行为为正确为澈底。不过、在这完全以害他为手段而图自利的情形之下,不得不以不害他的方法为过渡。所谓利他的究竟行者,如大禹的治水,是为救经所有的被灾害的人民,但是所有的人民不再受洪水的侵害,而大禹的个人,也就得到了安宁幸福的生活。所以、现代以灭他人的国家来充实自已的实力者,实在不明宇宙人生的大法,也就是违反了因果的定律和自他的关系,以致愈求和平而和平愈不可期,愈求幸福而幸福愈不能得。所以、必定要依真理去作,必定要将所有的政治经济,皆以全人类的利益为前提,而自身自国乃至于自种族的利益,也就建立在人类的全体的幸福中。(金书琴.金小琴合记)(见海刊十二卷九期)

  


猜你喜欢
   第四十四則 禾山解打鼓·胡兰成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五(末)·窥基
  卷第二十八·佚名
  第五十五章 劫掠楞伽岛·佚名
  阿含正行经·佚名
  金刚般若经疏记会编序·行策
  成唯识论 第五卷·护法
  卷之十六·纪荫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一·圆晖
  叙·呆翁行悦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三卷·佚名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二·佚名
  卷八·彭绍升
  覆陕西佛教会延请法师函·太虚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序·老舍

    (四幕 剧)全剧 人 物 介 绍吴凤鸣——男。河北省人。久寓北平。四十岁。魁梧多力,貌豪野而菩萨心肠,见义勇为,言则必诺。吴凤羽——男。凤鸣之弟。二十二三岁。亦富热情,但年轻冒失。身高而不甚粗壮。在大学尚未毕业。

  • 戴叔伦诗鉴赏·佚名

    生平鉴赏 戴叔伦( 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德宗贞元进士。早年曾在盐铁史刘宴手下任职,后任抚州刺史,又迁任容管经略史。晚年上表自请出家作道士。 他当时的诗名很大。写过一些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疾

  • 卷之八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评鉴阐要目録·乾隆

    第一卷自太昊伏羲氏起至汉恵帝止【共七十八则】第二卷自汉文帝起至后汉安帝止【共九十四则】第三卷自汉顺帝起至晋安帝止【共一百一则】第四卷自南北朝起至隋末止【共九十七则】第五卷自唐髙祖起至唐肃宗止【共七十二

  • 世家卷第二十八 高丽史二十八·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忠烈王一。忠烈王讳 古讳谌又 元宗长子母曰顺敬太后金氏高宗二十三年丙申二月癸丑生。 四十六年六月高宗薨元宗以太子入觐于元王时为

  •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司马迁

    张连科 译注【说明】本传是秦末和楚汉相争之际齐国田氏家族的一篇合传,以田儋在反秦战争中首难建齐,故以“田儋列传”名篇。在《史记》中,和其它的《列传》相比较,篇幅较短。但容量较大,它写了当时田氏家

  • 李先传·魏收

    李先,字容仁,中山卢奴人,本字犯高祖庙讳。年少好学,擅长占相术,师从清河张御,张御认为他是奇才。出仕苻坚政权,任尚书郎。后来慕容永闻其名声,迎接他去任谋士。李先劝慕容永据守长子城,慕容永于是称帝,任命李先为黄门郎、秘书监

  • 卷二百二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七经籍考【十七】子【杂家】【臣】等谨按杂家一门昉於班史杂之义广无所不包隋志所谓兼儒墨之道通衆家之意见王化之无不贯也顾名墨纵横之属今已无书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虽并入杂家亦寥

  • 第五节 吐蕃衰乱·吕思勉

    自尚结赞死后,吐蕃无大侵寇。宪宗时尝通朝贡。《新书·李吉甫传》曰:吐蕃遣使请寻盟。吉甫议: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帝辞其使。复请献边塞亭障南北数千里求盟。吉

  • 同治五年四月十五日·曾国藩

    黎明,早饭后启行,约五十五里至夏张打尖,巳正中饭。又行四十五里至泰安府,在考棚作公馆。清理文件,兼阅本日文件,围棋二局。剃头一次。酉正至岱庙。头门凡五门:正中曰正阳门,左右曰掖门,又左曰仰高门,又右曰见大门、余人仰高门,院

  • 卷七十九·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七十九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二十七成公十一年释文聘本亦作娉四政反【二叶】元文上作娉四作匹 鄇人本又作人如字【四叶】作人如字本又作鄇人音侯背音佩卷内背同【五叶

  • 卷一·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读左日钞卷一吴江朱鹤龄撰隐公继室以声子生隐公邵宝曰大夫虽七十无无主妇者盖衣服不备粢盛不洁不可以祭故也况国君乎故元妃卒於是有继室虽然国君不再娶礼也其初娶也来媵而娣侄从之进而摄焉固妾也是故隐公

  • 降生品第五·佚名

    尔时佛告诸比丘,菩萨为诸天人演说正法。劝勉开晓令其悦豫。告天众言:我当以何形像下阎浮提。或有说言:为童子形。或有说言:释梵之形。或有说言:神妙天形。或有说言:阿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形。或有说言:日月天形

  • 卷七十七·佚名

    释梦誓品第六十一之下【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般若波罗蜜相?”佛告须菩提:“如虚空相,是般若波罗蜜相。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无所有相。”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因缘,如般若波罗

  • 卷第九·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九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尔时憍萨罗胜军大王。闻乔答摩沙门游憍萨罗国到室罗筏城住誓多林给孤独园。彼世尊乔答摩沙门说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胜军大王闻此语已。往世尊所在

  • 象田即念禪師語錄卷一·佚名

    書記淨癡錄門人本致輯崇禎己卯冬,結制小參。「『聞聲悟道,見色明心』『觀音將錢買胡餅,放下手卻是饅頭』,這般話也大奇特。山僧則不然,夜半摸得個拂子,拈起也是拂子,放下也是拂子,也有些子奇特。拈起時,直得乾坤陡暗;放下時,從教

  • 小畜集·王禹偁

    诗文别集。宋王禹偁著。三十卷。禹偁尝自次其文,将名其集,以《易》筮之,遇《乾》之《小畜》,因以名集。《郡斋读书志》卷一九著录《小畜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著录《小畜集》三十卷《外集》二十卷。《宋

  • 涅槃经游意·吉藏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大涅槃经游意》约成书于隋开皇仁寿年间(581-604)多取天台圆顿义释经。全篇共分六段,即:一大意,二宗旨,三释名,四辨体,五明用,六料简。大意之中,开为四段:一凡圣,二常无常,三隐显,四半满。宗旨之中,谓宗即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