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法海观澜序

子舆氏有言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况大藏法海。甚深无量。不得其术。何以观之哉。夫统论修证法门。浩若尘沙。非止八万四千而已。然五门收之。罄无不尽。何者。欲游佛海。先资戒航。戒净。则解行可遵。行圆。则秘密斯证。证入。则依果自严。故首律宗。明造修之始。次诸教。明开解之途。次禅观。明实践之行。继密宗。明感应之微。终净土。明自他同归之地也。中峰本公。谓密咒如春。教乘如夏。南山律宗如秋。禅宗如冬。一往似当。再研未必尽然。尅论诸宗当究旨归。不当取其迹象。禁咒秘密。如冬令生意含于未发之中。岂全似春。戒为佛法初门。儒不学礼。无以立。释不受戒。不许听教参禅。如春令草木萌甲。安得如秋。岂谓佛制毗尼。有似萧何制律。遂拟以肃杀之气耶。可笑甚矣。禅于无修无证中。妙论修证。无证而证。则体舍万用。可拟于冬。无修而修。则刊华就实。正似秋耳。教乘如夏。吾无间然。只此四门。罔不以净土为归。是故亦犹土之寄王于四时也。夫大小两乘。皆首戒律。而大必兼小。小不兼大。南山不敢自称大乘。不应以南山名宗。但云律宗如春可矣。教亦自有大小两乘。西土每每分弘。此土晋魏以来。或分或兼。今皆废小。独弘大乘。复有三家。一天台宗。二贤首宗。三慈恩宗。天台教观齐举。教可如夏。观即如秋。贤首教多观少。清凉收禅为顿教。圭峰自立三教。以对三宗。则三教如夏。三宗如秋。慈恩弘唯识教。自修兜率观门。基公略示唯识五观。未尝尅实劝修。然夏后必定有秋。是在学者自知领会而已。故且云诸教如夏也。禅亦自有大小两门。于大乘中。复分顿渐。小及大渐。此所不论。达摩承佛教盛行之后。特来指示心要。譬如画龙点睛。令其飞去。乃至六祖。无不皆然。虽藉楞伽金刚印心。未尝废教。而贵行起解绝。不许坐在知解窠臼。故与台宗圆妙止观。同如秋也。密宗唯是大乘法门。身入坛场而结密印。囗诵密言。意专密观。名三密法门。若论初修之者。必须先持净戒。发菩提心。解法界理。方许入坛。尅期取证。则亦由春夏而入于秋。今约诸佛所说神咒。不许翻译。唯令持者。立地证入。又令闻者。乃至遇影蒙尘。皆成究竟解脱种子。故但云密宗如冬也。净土者。三德秘藏。常乐我净。究竟安隐之处。所谓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依正不二。不可思议。不二而二。故全依即正。名为佛身。全正即依。名为净土耳。秪此常寂光法性身土。全体迷之。而为三界六道。偏证取之。而为声闻缘觉。权位菩萨随分悟之。而为三贤十圣。所以诸佛为实施权。不动法性。垂下三土。为接三贤十圣。示实报净土。为接声闻缘觉权位菩萨。示方便净土。为接三界六道凡夫。示同居净土。而诸众生根性不同。乐欲亦异。或因持三聚戒。而净四土。或因习教。解甚深义。而净四土。或因禅观。直悟自心。而净四土。或因专修三密。传持咒印。而净四土。或唯以一门。而净四土。或以二门。三门。四门。而净四土。如世间草木华果。或生长熟脱于春。或生长熟脱于夏。或生长熟脱于秋。或生长熟脱于冬。或唯经一时而即熟脱。或经二时三时。乃至具经四时而得熟脱。故须云净土如土。寄王四时也。夫八万四千。乃至尘沙法门。未有不具戒者。未有不正解者。未有不笃行者。未有不证密者。未有不归净土者。故曰五门收之。罄无不尽也。然则无解行之戒。非戒也。无戒行之教。非教也。无戒教之禅。非禅也。无戒解及禅之密。非密也。非戒非教非禅非密。则非净土真因也。非有四种净土。则戒。教。禅。密。无实果也。非真因实果。则不显非因非果之心性也。不显心性。则无以观法海之甚深无量而彻其涯底也。故以五门之澜。为观法海之术。愿与同志者共之。

甲午重九后一日北天目蕅益沙门释智旭撰

猜你喜欢
  卷第四·佚名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佚名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六·圆晖
  摄大乘论释序·世亲
  楞伽师资记·净觉
  三山来禅师疏语卷下·灯来
  卷第二·智旭
  卷四·性音
  八 集·佚名
  降六师缘品第十三·佚名
  迦叶赴佛般涅槃经·佚名
  卷三十三·彭绍升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佚名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二·契嵩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查德卿·隋树森

    查德卿,生平、里籍均不详。元·钟嗣成《录鬼簿》失载。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明·李开先评元人散曲,首推张可久、乔吉,次则举及查德卿(见《闲居集》卷五《碎乡

  • 卷六·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六     歙县汪立名编长庆集六【闲适古调诗四十五首】 自题写真【时为翰林学士】 我貌不自识李放写我真静观神与骨合是山中人蒲柳质易朽麋鹿心难驯何事赤墀上五年为侍臣况多刚狷性难与

  • 陈亮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初名汝能,二十六岁时改名亮。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才气超迈,喜谈兵。乾道五年(1169)试吏部,被黜。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退而杜门力学近十年。淳熙五年(1178)改名同,诣阙上书,十日内

  • 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六·赵尔巽

      林则徐 邓廷桢达洪阿   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少警敏,有异才。年二十,举乡试。巡抚张师诚辟佐幕。嘉庆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典江西、云南乡试,分校会试。迁御史,疏论福建闽安副将张宝以海盗投诚,宜示裁抑

  • 卷三恭纪先帝诞生第三·刘若愚

    神庙万历二十九年春,始移皇长子于迎禧宫。九月十八日二更,传谕内阁:皇长子及诸皇子册立冠婚,敬奉圣母命蒙嘉许,卿等传礼部择日具仪行礼。至十月十五日册立光庙为东宫,封皇三子为福王,皇五子为瑞王,皇六子为惠王,皇七子为桂王,实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四·佚名

    正德十年闰四月戊午朔○己未南京吏部郎中欧阳诰言顺天应天二府及京县官既同外官三年朝觐考察又同京官六年考察非均平之体吏部议请自后府治中而下皆同京官例三年朝觐免考察其上林苑监正以下亦如之诏可○兵科给事中毛宪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纪昀

    元纪 【九】英宗 【一】○英宗一英宗皇帝讳硕迪巴拉仁宗嫡子也母庄懿慈圣皇后鸿吉哩氏初武宗即位立仁宗为太子约以次传己子和实拉既而仁宗即位议立 太子丞相特们德尔请立帝帝入谒太后固辞曰臣幼无能且有兄和实拉在宜

  • 明儒言行録续编卷二·沈佳

    安化县知县沈佳撰邵 锐字思抑浙江仁和人正徳戊辰进士仕至太仆寺卿举礼部第一改庶吉士值逆瑾擅政焦芳刘宇深相结纳芳子黄中字子仁皆为吉士未几传旨俱授编修公以甲第列于仁上亦并授焉耻与为列方具疏辞免防伯兄钦至以危

  • 志卷第十九 高丽史六十五·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礼七。宾礼。迎北朝诏使仪。○王出坐干德殿阁门副使以上先入殿庭肃拜次宰臣侍臣阁门南班肃拜 立后屈使馆伴执事俱入殿庭肃拜讫。 阁门舍人

  • 梁纪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丁卯、547)·司马光

    梁纪十六 梁武帝太清元年(丁卯,公元547年) [1]春,正月朔,日有食之,不尽如钩。 [1]春季,正月朔(初一),发生日偏食,未被遮尽的太阳象钩一样。 [2]壬寅,荆州刺史庐陵威王续卒。以湘东王绎为都督荆·雍等九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续素贪

  • ●皇朝通典卷十·佚名

    食貨十 ○食貨十 錢幣 △錢幣 (臣)等謹按國朝錢幣目太祖太宗應運龍興即已頒鑄錢文所以足國裕民之規模至為宏遠矣逮定鼎燕京府事孔修內則設寶泉寶源二局外則設各省局凡開停鼓鑄增減鑪座無時不以便民為計邇自回疆底定月竁

  • 卷八·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八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书周书召诰第十四召诰疏成王至往也【三百三十五字当在上序下】相所至陈戒○及其经营大作遂以陈戒【及监本误反】越若节音义朏徐又芳愦切【愦毛本误愤】疏其已至位处

  • 佛说六道伽陀经·佚名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大师赐紫沙门臣法天奉 诏译  归命一切佛  及诸菩萨众  愿开正智慧  忆念佛功德  归依三界尊  身口意三业  所作善不善  为彼作分别  彼人受果报  无有主宰者

  • 澎湖纪略·胡建伟

    台湾地方志。清胡建伟撰。十二卷。建伟,学者称勉亭先生,广东三水人。乾隆进士,累官知县、通判。官澎湖期间,建有“文石书院”。又于省城创“澎湖书院”。是志为其组织采访,博览文献,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成书。此志为

  • 洪福异闻·佚名

    光绪癸卯奋间,余游芜湖,遇同知陈君某,年六十余矣,偶谈及席公宝田事。 盖陈君早年曾在席幕府,躬与战事者也。余盛推席公擒洪福及平苗之功,陈君微哂,余异而诘其故。陈君不答,遂即别去。明年余因事复至芜湖,陈君留余宿于大关。一

  • 等集众德三昧经·佚名

    三卷,西晋竺法护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之异译前出。

  • 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佚名

    一卷,唐金刚智译。与不空译之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同本。初礼西方本尊,乃至末后常念本尊,无有间断。

  • 净土十疑论·智顗

    一卷,隋智者大师说。一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疑。二释求生乖无生理疑。三释偏求生一土疑。四释偏念一佛疑。五释具缚得生疑。六释即得不退疑。七释不求内院疑。八释十念得生疑。九释女人根缺不生疑。十释作何行业得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