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摄大乘论释序

    大唐桑门道基撰

摄大乘论者。盖是希声大教。至理幽微。超众妙之门。闭邪论之轨。大士所作。其在兹乎。若夫实相宗极。言亡而虑断。真如体妙。道玄而理邈。壮哉法界。廓尔无为。信矣大方。超然域外。是以王城三止。宝殿三加。至人垂范。良有以也。佛去世后千一百余载。群机将扣。感而遂通。北天竺国有二开士。结师资而接武。连花萼以承芳。无著阐于纮纲。所以俊撰论本。婆薮扬其名理。所以克精注述。诸论宗归。所明各异。法华论旨。引三车而共辙。鞞沙幽致。开十住以同阶。至如此论。众名坦荡。似王路之无枝。藏识常流。譬洪川之长注。三性殊旨。混为一心。六度虚宗。俱迁彼岸。蹑十地之龙级。淤三学之夷路。涅槃无处。运悲慧之两融。菩提圆极。齐真应之一揆。言摄大乘者。摄谓能摄。蕴积苞含。摄藏名摄。言大乘者。理必绝待。假大称之。名曰大乘。其义郭周。体性该博。谓为大也所行功德。能至能证。名之为乘。论者无著菩萨之所制造。穷源尽理。清微朗畅。谓为论也。释者婆薮论师之所注解。清辩剖扸。文理俱腾。其为释焉。以梁大清二年。南身毒优禅尼国有真谛三藏。道超世表。学冠群英。以法济时。来仪建业。属梁季将溃。旋路岭南。广州刺史阳山公欧阳頠。屈请停止。为菩萨戒师。世子衡州刺史欧阳纥复请翻译。有丹阳义学僧。僧宗慧恺传语笔受。任得其人。论本释论十有五卷。余以庸浅钻仰无坠。聊述所闻。以示来哲。

豫章郡守王钦。开皇元年五月奏此论。与迁持论不殊。

摄大乘论释序

    迁禅师江南将至徐州讲唱

夫至道弘旷。无思不洽。大悲平等。诱进靡穷。德被含生。理非偏漏。但迷涂易久。沦惑难息。若先谈出世。则疑性莫启。故设教立方。各随性欲。唐虞之前。图谍简少。姬周以后。经诰弘多。虽复制礼作训。并导之以俗法。而真假妙趣。尚冥然未睹。故迹隐葱岭已西。教秘沧海之外。自汉室受命。方稍东渐。爰及晋朝。斯风乃盛。梁有天下。弥具兴隆。历千祀其将半。涉七代而迄今。法兰导清源于前。童寿振芳尘于后。安睿骋壮思以发义端。生肇擅玄言以释幽致。虽并策分鏕。同澜比派。而深浅竞驰。照晦相杂。自兹以降。笃好愈广。莫不异轨同奔。传相祖习。而去取随情。开抑殊轸。慧恺志渐负橐。勤愧聚萤。谬得齿迹学徒。禀承训义。游寓讲肆。多历年所。名师胜友。备得咨询。但综涉疏浅。钻仰无术。寻波讨源。多所未悟。此盖虑穷于文字。思迷于弘旨。明发兴嗟。负心非一。每欲顺风问道。而未知厥路。有三藏法师。是优禅尼国婆罗门种。姓颇罗堕。名拘罗那他。此土翻译称曰亲依。识鉴渊旷。风表俊越。天才高杰。神辩闲纵。道气逸群。德音迈俗。少游诸国。历事众师。先习外典。备通书奥。苞四韦于怀抱。吞六论于胸衿。学穷三藏。贯练五部。研究大乘。备尽深极。法师既博综坟籍。妙达幽微。每欲振玄宗于他域。启法门于未悟。以身许道。无惮远游。跨万里犹比邻。越四海如咫尺。以梁太清二年方届建业。仍值梁季混淆。横流荐及。法师因此避地东西。遂使大法拥而不畅。末至九江及游五岭。凡所翻译卷轴未多。后适闽越。敷说不少。法师每怀慷慨。所叹知音者希。故伯牙绝弦。卞和泣璧。良由妙旨之曲难辩。盈尺之珍罕别。法师游方既久。欲旋反旧国。经涂所亘。遂达蕃禺。仪同三司广州刺史阳山郡公欧阳頠。睿表岳灵。德洞河府。经文纬武。匡道佐时。康流民于百越。建正法于五岭。钦法师之高行。慕大士之胜规。奉请为菩萨戒师。恭承尽弟子礼。恺昔尝受业。已少涤沈弊。服膺未久。便致睽违。今重奉值。倍怀蹈舞。复欲餐和禀德。访道陈疑。虽殷勤三请。而不蒙允遂。恍然失图。心魂靡托。衡州刺史阳山公世子欧阳纥。风业峻整。威武贞拔。该阅文史。深达治要。崇澜内湛。清辉外溢。钦贤味道。笃信爱奇。躬为请主。兼申礼事。法师乃欣然受请。许为翻译。制旨寺主慧智法师。戒行清白。道气宏壮。志业闲瞻。触途必举。匡济不穷。轮焕靡息。征南长史袁敬德。履行冲明。志托夷远。徽猷清兰。冰桂齐质。弼谐蕃政。民誉早闻。兼深重佛法。崇情至理。黑白二贤。为经始檀越。辰次昭阳。岁维协洽。月吕姑洗。神纪勾芒。于广州制旨寺便就翻译。法师既妙解声论。善识方言。词有以而必彰。义无微而不畅。席间函丈。终朝靡息。恺谨笔受。随出随书。一章一句。备尽研核。释义若竟。方乃著文。然翻译事殊难。不可存于华绮。若一字参差。则理趣胡越。乃可令质而得义。不可使文而失旨。故今所翻文质相半。与僧忍等同共禀学。夙夜匪懈。无弃寸阴。即以其年树檀之月。文义俱竟。本论三卷。释论十二卷。义疏八卷。合二十三卷。此论乃是大乘之宗极。正法之秘奥妙义云兴。清词海溢。深固幽远。二乘由此迷坠。旷壮该含。十地之所宗学。如来灭后将千一百余年。弥勒菩萨投适时机。降灵俯接。忘己屈应。为阿僧伽法师广释大乘中义。阿僧伽者。此言无著。法师得一会道。体二居宗。咏玄鉴极。凝神物表。欲敷阐至理。故制造论。唯识微言。因兹得显。三性妙趣。由此而彰。冠冕彝伦。舟航有识。本论即无著法师之所造也。法师次弟婆薮槃豆。此曰天亲。道亚生知。德备藏性。风格峻峙。神气爽发。禀厥兄之雅训。习大乘之弘旨。无著法师所造诸论。词致渊玄。理趣难晓。将恐后生复成纰紊。故制释论以解本文。笼小乘于形内。挫外道于笔端。自斯以后。迄于像季。方等圆教。乃盛宣通。慧恺不揆虚薄。情虑庸浅。乃欲泛芥舟于巨壑。策骀足于长路。庶累毫成仞。聚爝为明。有识君子。幸宜寻阅。其道必然无失坠也。

猜你喜欢
  卷之六·纪荫
  卷第三·佚名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中·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二(之上)·智俨
  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之上)(论本第七十四至七十五)·遁伦
  指月录卷之十九·瞿汝稷
  卷第九十四·李通玄
  卷五·佚名
  般若共利言等译·佚名
  诸佛要集经卷下·佚名
  答朱光潜问·太虚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二·玄奘
  遣异道士品第三十六·佚名
  卷二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投江得救·佚名

    (净扮判官上)【正音】玉皇圣旨怎羁迟∮星火云飞普救济。江头滚风波起,不是神仙怎敢布施∮(合)即忙前去,不得有违;眼望旌节旗,耳听好消息。自家非别,判官是也。奉玉皇旨意,着我普救刘永夫妻。来到这里,就是龙溪江口,不免在此等候那

  • 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十一·赵尔巽

      张煌言张名振、王翊等 郑成功子锦、锦子克塽 李定国   张煌言,字玄箸,浙江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时以兵事急,令兼试射,煌言三发皆中。慷慨好论兵事。顺治二年,师定江宁,煌言与里人钱肃乐、沈宸荃、冯元飏等合谋

  • ●卷二·徐梦莘

      政宣上帙二   起政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戊申,尽十二月二日己卯   五月二十七日戊申广安军草泽臣安尧臣上书乞寝燕云:兵事   《书》曰:政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草泽臣安尧臣谨昧死裁书百拜献於皇帝陛下臣观商高宗尝

  • 第十六卷 铜山丰县沛县萧县砀山邳州宿迁睢宁·缪荃孙

    铜 山经 部诗传 汉·刘 交校施孟梁邱经易经解周易系辞义 刘 向校尚书大传八十一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 刘 向五行传十一卷书稽疑一卷 刘 向校小戴礼四十九篇琴颂七篇 刘 向春秋古经

  • 韩麒麟传·魏收

    韩麒麟,昌黎棘城人,自称是汉代大司马韩增后人。父亲韩瑚,任秀容、平原二郡太守。韩麒麟幼小时即好学,风度修美、善于骑射。恭宗登基,命他为东曹主书。高宗即位,赐爵鲁陽男,加授伏波将军。父亡故,韩麒麟服丧礼节周全,家族中人很

  • 崔颢、王昌龄、孟浩然传·刘昫

    开元、天宝年间,文士中知名的,汴州的崔颢、京兆(今陕西西安)的王昌龄、高适,襄阳的孟浩然,名声地位都不振,惟有高适仕途显达,另外有传。崔颢,进士及第,有卓越的才智,却没有士大夫的操行,喜欢赌博饮酒。到客游京城时,娶妻要选择貌

  •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李宗吾

    我国古代,不但哲学家的学说,合得到力学原理。就是大政治家的政策,也合得到 力学原理,以春秋战国言之,其时外交上发生两大政策,第一是管仲尊周攘夷的政策,第二是苏秦合六国以抗强秦的政策;这两大政策,俱合力学规律,故当时俱

  • 朱子学的卷之下·邱濬

    上达第十一朱子曰圣人只是理会下学而自然上达朱子曰太极者理也阴阳者气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气行而理亦行太极立则阳动阴静而两仪分两仪分则阳变阴合而五行具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乎天者也朱子曰天地之闲一气而已分而为

  • 五经蠡测卷三·蒋悌生

    明 蒋悌生 撰毛诗小序辩説书小序与诗小序虽皆昔人序作者之意然二序关于后学功效大不侔书序可无诗序不可无难一概论也盖书者当时纪载之书其本文史臣已序作者之意如五子之歌太甲说命等篇史臣既序其作书之由篇中更端处

  • 卷二十二·林之奇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二十二宋 林之奇 撰泰誓上       周书泰誓三篇盖是武王伐纣誓师之辞史官随其先后而记之篇名以泰誓者汉孔氏曰大防以誓众顾氏曰此防中之最大者故曰泰誓此二说一则以爲大防以誓众一则以

  • 卷七十四·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七十四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七十四宗庙制度虞书舜典八音克谐周礼春官大司乐播之以八音大师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注金钟鏄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鼔鼗也丝琴瑟也

  • 天子肆献裸馈食礼卷上·任启运

    宗人府丞任启运撰仪礼特牲馈食礼诸侯之士之祭礼也少牢馈食礼诸侯之士之祭礼也【特牲豕也少牢羊也天子之大夫得用太牢曲礼云大夫以索牛是也其礼与诸侯之大夫有同有异畧见诗楚茨篇荐血腥为朝事荐熟为馈食诸侯之大夫士有

  • 辩意长者子经全文·佚名

    後魏沙门法场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沙门俱。菩萨万人。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共会围绕说法。时舍卫城中有大长者子。名曰辩意。从五百长者子。各有五百侍从。来诣佛所。前以头面著地。为佛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七·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七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当知略有十六种修。谓声闻乘相应作意修。大乘相应作意修。影像修。事边际修。所作成办修。得修。一习一

  • 卷第一百二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二十二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业蕴第四中表无表纳息第四之一若成就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次应广释。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己义故。谓

  • 西云集·祁志诚

    题“洞明子撰”。洞明子即元祁志诚。为其诗集。宣道述怀之作。

  • 妙法莲华经文句·智顗

    二十卷。隋代释智顗撰。《妙法莲华经文句》简称为《法华文句》,略称为《文句》。为天台宗三大部之一。由天台宗始祖智大师,于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在金陵光宅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对经中字句及意义详加解说,其弟子灌顶随

  •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智升

    全一卷。唐代智升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书为承继道宣之集古今佛道论衡,收集有关佛教、道教对立之资料。其内容引述汉法本内传之明帝求法品、请法师立寺品、兴道士比校度脱品等,述及佛教传来初期二教之论争,并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