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五种见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自性颠倒见,二、有见,三、诬谤见,四、见,五、大见。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识法中,应当了知五种见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自性颠倒见,二、有见,三、诬谤见,四、见,五、大见。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若能舍离此五见已,即于诸色自性无所得;若色自性无所得时,即色中色亦无所得;若色中色无所得时,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色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色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识法中,若能舍离此五见已,即于诸识自性无所得;若识自性无所得时,即识中识亦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而有所得;若识中识有所得者,即彼识中识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识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识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五种疑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法疑,二、诸趣苦疑,三、佛菩萨法寂静疑,四、疑,五、大疑。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识法中,应当了知五种疑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法疑,二、诸趣苦疑,三、佛菩萨法寂静疑,四、疑,五、大疑。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若能舍离此五疑已,即于诸色自性无所得;若色自性无所得时,即色中色亦无所得;若色中色无所得时,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色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色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识法中,若能舍离此五疑已,即于诸识自性无所得;若识自性无所得时,即识中识亦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而有所得;若识中识有所得者,即彼识中识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识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识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若有所求,或于色中有所说法,或于色中清净身语意业,乃于彼色如言如说、如所称赞;以如是求故,如是说法故,如是清净身、语、意业故,而是菩萨摩诃萨于彼色中返求于苦,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不正说法,不能清净身、语、意业。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虽求于色,色中说法,色中清净身、语、意业,而于色中不如言如说,不如所称赞;以不如是求故,不如是说法故,不如是清净身语意业故,菩萨摩诃萨能于色中如是求者,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能正说法,能于色中清净身、语、意业。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识法中若有所求,或于识中有所说法,或于识中清净身、语、意业,乃于彼识如言如说、如所称赞;以如是求故,如是说法故,如是清净身语意业故,而是菩萨摩诃萨于彼识中返求于苦,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不正说法,不能清净身、语、意业。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虽求于识,识中说法,识中清净身、语、意业;而于识中不如言如说,不如所称赞;以不如是求故,不如是说法故,不如是清净身、语、意业故,菩萨摩诃萨若于识中如是求者,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能正说法,能于识中清净身、语、意业。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起心欲住平等界中,于彼色法起信解时,即二中二而有所得,谓所信解色及能信解色。是菩萨摩诃萨乃于色中随所信解说能信解,随能信解说所信解,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不正说法。何以故?须菩提!以所信解色与能信解色无有异相。须菩提!若于色中能所信解有异相者,即一切众生种种信解,平等法中有差别相可见可得,即非梦等无所缘信解可得。由是愚夫异生于诸色中而起实见,不与无分别信解如理相应。

“须菩提!若于色中无所信解转者,是故一切众生种种信解而悉平等,于所信解中无差别相可见可得,即如梦等无所缘信解而有所得。由是愚夫异生于诸色中不起实见,即与无分别信解如理相应,是故应知能信解色与所信解色无有异相。诸菩萨摩诃萨当如是见,如是见者即无异相可见,乃于色中随能信解所起即是所信解,此中所说是义明显。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观者,诸有所说是为正说。由如是故,当知色中能所信解二法和合,离能无所,非不有故。诸菩萨摩诃萨先于能信解色想如实而观,次复于二色想亦如实观,如是观已,即于一切色悉无所得。若一切色无所得时,即色中动乱而有所得;若色中动乱有所得时,即色动乱相而有所得;若色动乱相有所得时,即色动乱法有所合集;色动乱法有所集故,即彼色中无动乱平等法而有所集。诸菩萨摩诃萨若于如是如前所说色中,所有动乱及无动乱法不合集者,即于色中无彼动乱法及无动乱平等法而为依止,即当修集一切佛法,成熟有情严净佛土,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诸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若能如是善开觉时,诸有所说是为正说。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起心欲住平等界中,于彼识法起信解时,即二中二而有所得,谓所信解识及能信解识。是菩萨摩诃萨乃于识中随所信解说能信解,随能信解说所信解,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不正说法。何以故?须菩提!以所信解识与能信解识无有异相。须菩提!若于识中能所信解有异相者,即一切众生种种信解,平等法中有差别相可见可得,即非梦等无所缘信解可得。由是愚夫异生于诸识中而起实见,不与无分别信解如理相应。须菩提!若于识中无所信解转者,是故一切众生种种信解而悉平等,于所信解中无差别相可见可得,即如梦中无所缘信解而有所得。由是愚夫异生于诸识中不起实见,即与无分别信解如理相应,是故应知能信解识与所信解识无有异相。诸菩萨摩诃萨当如是见,如是见者即无异相可见,乃于识中随能信解所起即是所信解,此中所说是义明显。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观者,诸有所说是为正说。由如是故,当知识中能所信解二法和合,离能无所,非不有故。诸菩萨摩诃萨先于能信解识想如实而观,次复于二识想亦如实观,如是观已,即于一切识悉无所得;若一切识无所得时,即识中动乱而有所得;若识中动乱有所得时,即识动乱相而有所得;若识动乱相有所得时,即识动乱法有所合集;识动乱法有所集故,即彼识中无动乱平等法而有所集。诸菩萨摩诃萨若于如是如前所说识中,所有动乱及无动乱法不合集者,即于识中无彼动乱法及无动乱平等法而为依止,即当修集一切佛法,成熟有情严净佛土,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诸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若能如是善开觉时,诸有所说是为正说。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慈法。何等为五?一、摄受正法慈,二、摄受世间诸乐慈,三、摄受出世胜妙乐慈,四、慈,五、大慈。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识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慈法。何等为五?一、摄受正法慈,二、摄受世间诸乐慈,三、摄受出世胜妙乐慈,四、慈,五、大慈。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悲法。何等为五?一、无取著悲,二、和合悲,三、离散悲,四、悲,五、大悲。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识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悲法。何等为五?一、无取著悲,二、和合悲,三、离散悲,四、悲,五、大悲。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喜法。何等为五?一、正法清净不坏随喜摄受喜,二、世间诸乐不坏随喜摄受喜,三、出世妙乐不坏随喜摄受喜,四、喜,五、大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识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喜法。何等为五?一、正法清净不坏随喜摄受喜,二、世间诸乐不坏随喜摄受喜,三、出世妙乐不坏随喜摄受喜,四、喜,五、大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舍法。何等为五?一、蠲除诸不正见及诸杂染舍,二、远离一切过失蠲除诸杂染舍,三、摄聚一切功德蠲除诸杂染舍,四、舍,五、大舍。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识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舍法。何等为五?一、蠲除诸不正见及诸杂染舍,二、远离一切过失蠲除诸杂染舍,三、摄聚一切功德蠲除诸杂染舍,四、舍,五、大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布施波罗蜜多。何等为五?一、誓愿施,二、财及无畏施,三、法施,四、施,五、大施。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识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布施波罗蜜多。何等为五?一、誓愿施,二、财及无畏施,三、法施,四、施,五、大施。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持戒波罗蜜多。何等为五?一、饶益有情戒,二、定法戒,三、无漏法戒,四、戒,五、大戒。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识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持戒波罗蜜多。何等为五?一、饶益有情戒,二、定法戒,三、无漏法戒,四、戒,五、大戒。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忍辱波罗蜜多。何等为五?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四、忍,五、大忍。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识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忍辱波罗蜜多。何等为五?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四、忍,五、大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精进波罗蜜多。何等为五?一、解说读诵思惟精进,二、远离一切过失精进,三、摄聚一切功德精进,四、精进,五、大精进。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识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精进波罗蜜多。何等为五?一、解说读诵思惟精进,二、远离一切过失精进,三、摄聚一切功德精进,四、精进,五、大精进。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禅定波罗蜜多。何等为五?一、善解不离文字定,二、善离文字最初清净世间定,三、出世间定,四、定,五、大定。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识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禅定波罗蜜多。何等为五?一、善解不离文字定,二、善离文字最初清净世间定,三、出世间定,四、定,五、大定。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何等为五?一、善解不离文字定所依止慧,二、善离文字最初清净世间定所依止慧,三、出世间定所依止慧,四、慧,五、大慧。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识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何等为五?一、善解不离文字定所依止慧,二、善离文字最初清净世间定所依止慧,三、出世间定所依止慧,四、慧,五、大慧。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

猜你喜欢
  序·佚名
  内政部今颇注重宗教·太虚
  佛说佛印三昧经·佚名
  慈悲水忏法卷上·知玄
  佛学与新思想·太虚
  卷之四·佚名
  卷第五十四·德清
  佛说玉耶女经之二·佚名
  修行本起经卷下·佚名
  佛说诸行有为经·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佚名
  电贺缅僧高寿·太虚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佚名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一上·智顗
  卷第四·契嵩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零四·彭定求

        卷804_1 【赋得江边柳(一作临江树)】鱼玄机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卷804_2 【赠邻女(一作寄李亿员外)】鱼玄机   羞日遮

  • 巻四·孙绍远

    钦定四库全书声画集卷四宋 孙绍逺 编山水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杜子美】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闻君扫却赤县图乗兴遣画沧洲趣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岂但祁岳与郑防笔迹逺过扬契丹得非

  • 卷六百八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八十七吴融春归次金陵春阴漠漠覆江城南国归桡趂晚程水上驿流初过雨树笼堤处【一作去】不离莺迹踈冠盖兼无梦地近郷园自有情更被东风动离思杨花千里雪中行途中见杏花一枝红艳【一作杏】出

  • 竹斋诗集巻二·裘万顷

    宋裘万顷撰五言律诗雨后秋事雨巳毕秋容晴为妍新香浮防防余润溢潺湲机杼蛩声里犁鉏鹭影邉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凉风凉风几时动日暮巳秋声稍稍月华白纷纷林影清予懐元不恶世事巧相撄所愿西成后边头息戍兵用郑浮梁韵简圜

  • 太宗文皇帝宝训序·杨士奇

    朕闻之夏书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周人之诗亦云诒厥孙谋以燕翼子盖祖宗所深谋至虑创建法制岂独以资一世之用哉固将遗后之人于无穷焉传说告其君监于先王成宪其求无愆亦望守其祖宗之法也皇祖太宗文皇帝圣德

  • 卷十四·张廷玉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十四 【起辛卯明宪宗成化七年尽戊戌明宪宗成化十四年】凡八年 【辛卯】七年春正月诏举堪任州县者 【英宗正统初尝诏廷臣举御史知县至是从都御史李宾言复命

  • 名山藏卷之八十·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臣林记(隆庆臣一)◆臣林记(隆庆臣一)徐阶高拱赵贞吉徐阶高拱赵贞吉○徐阶徐阶字子升华亭人幼堕眢井从其父黼亟宣平道括苍岭堕深壑中衣絓于树皆不死嘉靖初及第第三人授翰林编修始归娶大学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一·佚名

    隆庆三年四月甲戌朔○孟夏享 太庙○山西巡按御史宋纁覆勘隆庆元年九月中石州等处被虏官军失事状诏夺山西正兵营千总指挥钱杨等六人俸三个月发偏头关守备指挥杨时隆等八人充军下卫镇抚徐岐鸣等十人巡按御史按问准大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纪昀

    儒林传唐 【二】○唐二褚无量 元行冲 陈贞节施敬本 卢履冰 王仲邱康子元【侯行果】 赵冬曦【陆坚 郑 钦说】 啖助【赵匡 施士匄 仲子陵】韦彤陈京畅当韦公肃 许康佐褚无量元行冲陈贞节施敬本卢履冰王仲邱康

  • 五七八 户部为知照四库馆总裁等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佚名

    五七八 户部为知照四库馆总裁等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户部为遵旨等事。陕西司案呈,本年十一月十四日准都察院咨称,本院具题内开:查四库馆自七月起至九月止所进各书,该总裁等抽阅书内俱有错悞记过,均应议处

  • 裴邃传·姚思廉

    裴邃,字渊明,河东闻喜人,三国时魏襄州刺史裴绰的后代。祖父裴寿孙,寄住寿陽,为宋代武帝前军长史,父亲裴仲穆,是骁骑将军。裴邃十岁就能写文章,爱好《左氏春秋》。齐代建武初年(494),刺史萧遥昌召裴邃为府主簿。寿陽有一座八公

  • 卷二百四十八·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四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荒政宋宁宗嘉定七年江东转运副使真德秀奏乞蠲阁夏税秋苖疏曰臣窃见本路州县今岁以来雨泽阙少臣昨经由池阳之日其时不雨已及旬余迨至金陵一向乾旱盖自三月至于五

  • 卷二三·邱濬

    ▲经制之义(上) 《周礼》:太宰以九赋(上取于下曰赋)敛(聚也)财贿(帛布也),一曰邦中之赋(在城郭者),二曰四郊之赋(去国百里),三曰邦甸之赋(去国二百里),四曰家削之赋(去国三百里,大夫家也),五曰邦县之赋(去国四百里),六曰邦

  • 哀公·哀公五年·左丘明

    【经】五年春,城毗。夏,齐侯伐宋。晋赵鞅帅师伐卫。秋九月癸酉,齐侯杵臼卒。冬,叔还如齐。闰月,葬齐景公。【传】五年春,晋围柏人,荀寅、士吉射奔齐。初,范氏之臣王生恶张柳朔,言诸昭子,使为柏人。昭子曰:「夫非而仇乎?」对曰:「私

  • 十地经论 第八卷·佚名

    十地经论 第八卷天亲菩萨造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论曰。如五地中三分差别胜慢对治不住道行胜及彼果胜。第六地亦如是。应知转胜故。云何胜。第四地中已说众生我慢解法慢对治。第五地中已说身净分别慢对治。

  • 卷第十一·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一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尔时火授大王在深宫内。希见善祥之事。时阿难陀至王门首。告守宫门者。仁今为我。启奏王知。具寿阿难陀。今在门首。欲见大王。时守门人便奏王言。大王当知。圣

  • 晁氏客语·晁说之

    笔记。宋晁说之(1059—1129)撰。一卷。说之有《景迂生集》已著录。辑札记、杂论、朝野见闻而成此编。仿《杜阳杂编》例,每条必记其所语之人,古称“客语”。议论多有关于立身律己之大端。所载熙丰间名流遗事,可与史传互证

  • 陆氏家制·陆九韶

    古者,民生八岁入小学,学礼乐射御书数。至十五岁,则各因其材而归之四民,故为农工商贾者亦得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