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巴黎本神会录

〔一〕远法师言:“和尚,此是庄严,即非庄严。”

和上言:“经文所说,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法师重徵:“以何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和上答:“不尽有为者,从初发心,坐菩提树,成等正觉,至双林入涅,於其中一切法悉皆不舍,即是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者,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作,不以无作为证,即是不住无为。”

法师当时无言,良久乃语:“和尚,淫怒是道,不在庄严。”

和上语法师:“见在俗人应是得道者。”

远法师言:“何故指俗人以为得道?”

和上言:“法师所言淫怒是道,俗人并是行淫欲人,何故不得道?”

法师又问:“禅师解否?”

和上答:“解。”

法师言:“解是不解。”

和上言:法华经云:吾从成佛以来,经无量无边阿僧只劫。应是不成佛?亦应不经无量无边阿僧只劫?”

〔二〕江陵郡长吏问和尚:“维摩诘诃舍利弗……坐身,住心取定,此定是三界内定,所以维摩诘诃……灭定而现诸威仪若为?”

答:“学大乘人在定中……切诸威仪而不失,不坏定心,是为宴坐。”

问:“於……色能分别青黄赤白心,不随分别起即是……得自在,诸根亦尔,即是於诸见不动而……为得?”

答:“但觉即得,不觉即不得……行即得解脱。”

问:“大乘经若为?”

答:“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相。今日学般若波罗蜜人,但得无住,即同维摩诘……”

〔三〕……见在僧俗等立佛性为自然。问:“无明若为……佛性是自然,无明复从何生?”诸人尽不能答。大德若为……亦自然。

问:“无明若为自然?”

答:“无明与佛性,俱是自然而生。无明依佛性、佛性依无明。两相依,有则一时有。觉了者即佛性,不觉了即无明。涅经云:如金之与矿、一时俱生。得遇金师,煸冶烹炼,金之与矿,当时各自。金即百炼百精;矿若再炼,变成灰土。金即喻於佛性,矿即喻於烦恼。烦恼与佛性,一时而有。诸佛菩萨真正善知识,教令发心修学般若波罗蜜,即得解脱。”

问:“若无明自然者,莫不同于外道自然耶?”

答:“道家自然同,见解有别。”

问:“若为别?”

答:“如释门中佛性与无明俱自然。何以故?一切万法皆依佛性力故。所以一切法皆属自然。如道家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一以下,万物皆是自然。因此见解不同。”

问:“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未审同异?”

答:“亦同亦共异。”

答:“暗室中着十盏灯,灯光共同一,即是同义。言别义者,为盏盏灯各别,是别义。是以诸佛法身,元来不别。智者受用各别,即是亦同亦异。”

〔四〕和尚云:世间有不思议,出世间亦有不思议。世间不思议者,有布衣顿登九五,即是世间不思议。出世间不思议者,十信初发心,一念相应便成正觉。于理相应,有何可怪?此明顿悟不思议。是故经云: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议,亦复不能知。岂声闻缘觉所能得知。

〔五〕荷泽和尚与拓拔开府书和尚与侍郎今日说,自己身心修行,与诸佛菩萨心同不同?若得同,即于佛法中得佛法分;若不得同,即生空过。

问:“若为得解?”

答:“但得无念即是解。”

问:“若为生是无念?”

答:“不作意即是无念。无念体上自有智命。本智命即是实相。诸佛菩萨用无念以为解脱法身,见此法身,恒沙三昧、一切诸波应蜜悉皆具足。侍郎兴神会,今日同学般若波罗蜜,得与诸佛菩萨心不别。今于生死海中得与诸佛菩萨一念相应,即于一念相应处修行,即是知道者,即是见道者,即是得道者。”

侍郎云:“今是凡夫为官,若为学得?”

谘侍郎,今日许侍郎学解。未得修行,但得知解,以知解久薰习故,一切攀缘妄想,所有重者,自渐轻微。神会见经文所说,光明王、月光王、顶生王、转轮圣王、帝释梵王等,具五欲乐甚于今日百千万亿诸王等,于般若波罗蜜唯则学解,将解心呈问佛,佛即领受印可。得佛印可,即可舍五欲乐心,便证正位地菩萨,成就擅波罗蜜,庄严解脱法身者。然此法门,直指契要,不假繁文。但一切众生,心本无相。所言相者,并是妄心。何者是妄?所作意住心,取空取净,乃至起心求证菩提涅,并属虚妄。但莫作意,心自无物,即无物心,自性空寂,空寂体上,自有本智,谓知以为照用。故般若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本寂之体;而生其心,本智之用。但莫作意,自当悟入。努力,努力!

〔六〕问: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其义云何?

答:从佛法东流已来,而有诸大德,皆断烦恼为本。

问:“据何道理,断恼为本?”

答:“据涅经云:文殊师利言:纯陀心疑如来常住,以得知见佛性力故,便得无疑。若见佛性而为常者,本未知时,应是无常。若本无常后亦应尔,何以故?如世间物,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如是等物,悉皆无常。验此经文,文殊所腾纯陀疑者,即疑佛性非常住法,不问烦恼,何故古今大德断烦恼为本,所以疑。”

〔五○〕中天竺国梵僧伽罗蜜多三藏弟子康智圆问曰:“和上,多劫有缘,□□□□生死事大,念念无常,怀疑日深,不敢咨问,唯愿慈悲,许申心地。”

和上答:“汝若有疑,恣意当问。”

智圆问:“一切众生皆云修道,未审修道者一生得成佛道不?”

和上答言:“可得。”

又问:“云何可得?”

答:“如摩诃衍宗:恒沙业障,一念消除,性体无生,刹那成道。何况一生而不得耶?”

又问:“云何刹那顷修习即得成佛?愿断此疑。”

答言:“修习即是有为诸法,计属无常、无常者不离生灭。”

又问:“一切诸佛,修习果满,得成佛道。今言不假修习,云何可信?”

答:“夫所信行修习,不离於智觉,即有智觉,即有照用。如是因果宛然,生灭本无,何假修习。”

又问:“诸佛成道,皆因智觉。今离智觉,何者是道?”

答:“道体无物,复无比量,亦无智觉照用,及动不动法;不立心地意地,亦无去来,无内外中间,复无处所,非寂静,无定乱,亦无空名,无相,无念,无思,知见不及,无证者。道性俱无所得。”

又问:“无所得,知见不及,云何而得解脱?”

答:“三事不生,是即解脱。”

又问:“云何三事不生?”

答:“心不生即无念,智不生即无知,慧不生即无见。通达此理者,是即解脱。”

又问:“心智即有,云何不生知智见无念?”

答:“言心定,不言自定,即是无念。定则更无分别,即是无智。慧定诸见不生,是即无见。非因果法,通达无我。明知生者妄生,灭者妄灭。”

又问:“诸佛皆从因果,得成佛道,今云言非因果法,云何得成师师相授?”

答:“大乘言下悟道,初发心时,便登佛地。无去来今,毕竟解脱。”

问:“何者是大乘禅定?”

答:“大乘定者,不用心,不看心,不看净,不观空,不住心,不澄心,不远看,不近看,无十方,不降伏,无怖畏,无分别,不沉空,不住寂,一切妄相不生,是大乘禅定。”

问:“云何不用心?”

答:“用心即有,有即生灭。无用即无,无生无灭。”

问:“何不看心?”

答:“看即是妄,无妄即不看。”

问:“何不看净?”

答:“无垢即无净。净亦是相,是以不看。”

问:“云何不住心?”

答:“住心即假施设,是以不住。心无处所。因汝所问,一切修道者同悟。”

猜你喜欢
  复黄谦六居士书·太虚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 第三卷·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六·欧阳竟无
  省庵法师语录卷上·宝贤
  四谛论 第三卷·佚名
  卷十四·佚名
  怨家品第十四·佚名
  卷七十二·佚名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一·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一卷·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三卷·佚名
  观心论疏卷第一·灌顶
  卷第一·德清
  刹利旃陀罗现智相品第六·佚名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第三·智顗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六十二·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六十二鳬类五言古咏单鳬         【梁】简文帝衔苔入浅水刷羽向沙洲孤飞本欲去得影更淹畱咏寒鳬          简文帝廻水浮轻浪沙塲弄羽衣眇眇随山没离离傍海飞

  • 卷七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七十八谷类五言古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唐】柳宗元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谿桥荒村惟古木寒花疎寂歴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李老谷         【元】纳 延

  • 列传第三十二 尉瑾 冯子琮 赫运子悦 唐邕 白建·李百药

    尉瑾,字安仁。父庆宾,为魏肆州刺史。瑾少而敏悟,好学慕善。稍迁直后。司马子如执政,瑾取其外生皮氏女,由此擢拜中书舍人。既是子如姻戚,数往参诣,因与先达名辈微相款狎。世宗入朝,因命瑾在邺北宫共高德正典机密。肃宗辅政,累迁

  •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赵尔巽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   表略

  • 第五十七回 朱元璋濠南起义 董搏霄河北捐躯·蔡东藩

      却说脱脱流徙滇边,忽又接到密诏,竟是要他的性命,还有一樽特赐的珍品。看官道是何物?乃是加入鸩毒的药酒,原来这道诏敕,实是哈麻假造出来,他此时已接连升官,进为左丞相,因脱脱未死,总是不安,所以大着胆子,假传上命,赐脱脱鸩酒,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六十六·佚名

    万历二十九年十二月甲子朔朝鲜国王李昖奏对马岛倭求款先是朝鲜人俞进得等自日本脱归言倭酋平秀吉将死令其家将康领东北三十三州辉元领西南三十三州协辅其幼子秀赖倭将景胜据关东以叛家康悉兵往击景胜辉元与行长等诸将

  • 卷之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附录一·佚名

    崇祯长编(残本六十六卷)选录天启七年(九月)崇祯元年(正月、二月、三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崇祯二年(二月、闰四月、六月)崇祯三年(正月、二月、三月、五月、九月、十一月、十二月)崇祯四年(正月、二月、五月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八·纪昀

    列传元 【二】○元二察罕【伊埒萨哈勒喇勒智喇斡】 彻伯尔和卓卓沁台实讷台【玛古岱尔乌尔图】乌页 尔苏布特【乌兰哈达】阿勒楚尔 鄂约达勒察罕彻伯尔和卓卓沁台实讷台乌页尔苏布特阿勒楚尔鄂约达勒△察罕察罕初名

  • 第十五章 左路备补军(一)·冯玉祥

    兵变平复以后,袁世凯决定重新编练军队,名为备补军。共分为前后左右中五路:王汝贤任前路统领,刘某任后路统领,洪子成任右路统领,雷震春任中路统领,陆将军担任的是左路统领。左路备补军和其他各路一样,共分前后左右中五营,我任前

  • 自序·梁启超

    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兽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炭吸养,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藉

  • 卷首上·董鼎

    钦定四库全书书传辑録纂注卷首上元 董鼎 撰汉孔安国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陆氏曰伏犠风姓以木德王即太皥也书契刻木而书其侧以约事也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

  • 重刻宗范序·钱伊庵

    光绪丙戌。岁聿云莫。葭灰既动。瑞雪盈尺。友人杨仁山邮寄是集来吴。同参灵虚道人招余往勘。余见其格律精严。取裁的当。不禁踊跃赞叹曰。伊庵前辈可谓先得我心矣。适有禅客在座。略顾册目。便不启阅。少顷询曰。是篇

  • 西汉文纪·梅鼎祚

    二十四卷。明梅鼎祚编。明冯惟讷曾辑陈、隋以前之诗以成《古诗纪》一百五十六卷;梅鼎祚仿其意而辑陈、隋以前之文,编为 《文纪》,此为其一。此编则一以 《史记》、《汉书》为主,而杂采他书附益之。所据根本,较诸子杂言犹

  • 新加坡风土记·李钟珏

    域外地理著作。清李钟珏撰。一卷。钟珏,优贡, 上海人。 光绪十三年(1887)因觅友去新加坡,以所见闻著是书。约七千二百字。对新加坡地理方位、形状、所辖、交通、开发、历史、四至、海口炮台、居民册籍,博物馆、医院、

  • 上清丹元玉真帝皇飞仙上经·佚名

    述存思服玉精、黄饴成仙之法。疑是房中术。

  • 屏岩小稿·张观光

    元诗别集。1卷。旧题张观光撰。但此《屏岩小稿》内容全同于元人黄庚的《月屋漫稿》,显然是1部伪书。《四库全书》编者虽然注意到两集有个别诗相同,但仍将两书一齐收入别集类,没有细作鉴别,也没有发现《屏岩小稿》与《

  • 续通志·纪昀

    《续通志》,顾名思义,是衔接《通志》的一本综合史料而成的史书。清乾隆三十二年时官修。后经纪昀等校订,共640卷。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字晓岚,一字春帆、河北献县人,举进士、授侍读学士,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主持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