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谛论 第三卷

四谛论 第三卷

婆薮跋摩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分别灭谛品第五

经说苦灭。云何此言。何所因起。何法为灭。何相何事何缘灭名。何义无余灭。离灭舍断弃。此七义何异。云何尽无余。名为灭谛。不说念念灭等。若渴爱灭名为灭谛。无余涅槃则非灭谛。渴爱尽者。应名集灭。云何说苦灭。若由渴爱尽故苦灭者。无渴爱人即应无苦。现见有苦。此理云何。十结惑中但说渴爱灭为灭谛。安立四果。云何得成。十二缘生中说灭有十二种。云何但说渴爱尽为灭。持散偈曰

何节及前义  七义与念灭

界他灭罗汉  十结十二灭

汝问。经说苦灭云何此言何所因起者。答由是法生故是法有。是法灭故是法无。譬如灯。复次已说苦谛渴爱为因。今说由渴爱尽故显苦灭。譬如病缘灭故疾病不起。复次是渴爱流遍满三有。无始时起欲对治有故。故阿罗汉无渴爱灭。为破外道如此邪执故说苦灭。云何汝问。何法为灭。何相何事何缘者。答灭有多种。一中间灭。二念念灭。三相违灭。四无生灭等。中间灭者。如施戒定三摩跋提能灭三有。由此施等随得免离所对治法。谓贪嗔等暂时不起。名中间灭。念念灭者。一切有为随刹那谢。名念念灭。相违灭者。此有为法与相违因其性相乖。相续灭故名相违灭。此三名相似灭。无生灭者。有因灭尽故。五阴应生不复得生。此名真灭。又余师说。因及有因渴爱后有不生名灭。复次与渴共除烦恼爱业苦不生名灭。复次是真实用经无所有离有离无。是般涅槃名为灭谛。如瞿昙传说。复次灭有二种。一非择灭。二择灭。非择灭者。有为诸法自性破坏。名非择灭。如空石堕择灭者。由智火故惑薪烧。是名择灭。如因火薪尽。复次灭有三种。一未有灭。二伏离灭。三永离灭。若惑未生未得缘地。名未有灭。若惑已生已得缘地。由世出世道现时不起。名伏离灭。若惑已伏离灭因灭无余故。未来决不生。是名永离灭。如经言。未生欲欲未来永不复生。亦知此灭。又分别部说。灭有三种。一念念灭。二相违灭。三无余灭。譬如灯灭。又余师说。灭有四种。一自性灭。二无生灭。三中间灭。四永离灭。不由因灭名自性灭。如偈言

诸行悉无常  生灭是其法

若有生还灭  此寂灭是乐

又经言。若法有生是法必灭。不由功用。如物轻重自然浮沉。名自性灭。由因无故果不得生。名无生灭。如经言。由无明灭故三行不起。如七流中种芽。因坏果则不生。名无生灭。由定力者名中间灭。如经言。伏离上心惑。名有时心解脱。九种次第灭。如难提柯比丘缘事为证。名中间灭。由八圣道灭。名永离灭。如经言。若人修无常想。能灭一切结及随眠惑。以明生故无明永灭。名永离灭。犹如覆器及被燃炬。此论正辩永离灭。何相何事何缘者。无所有为灭相。心不烧热为事。通达实际为缘。大德说寂静为相。心安止为事。极解脱知见为缘。汝问。灭名何义者。答此灭名尼卢陀。尼者训无卢。陀训遮障。渴爱等法能障。此中永无故。名尼卢陀。相违法生起故。渴爱流永不更生。如熟烧坏赤色生故本青色相永不更生。汝问。无余灭离灭舍断弃。此七义何异者。答此皆是涅槃别名。此七名依器故说。如涅槃有六十别名。复次上心及随眠俱尽。如树拔根名无余灭。次第灭尽。如斧柯喻故名为灭。昔缚着处由道力故无有缚着。如富贵人不着贫贱。是名为离。胜异昔退如圣人离。恶尽故名为灭。又如前义名尼卢陀。是名为灭。若法与惑相离。譬如舍物。是名为舍现世。是与未来永不相续。譬如内根。是名为断灭。不更取如覆水器。是名为弃。复次一切渴爱品类净尽。故名无余。渐坏名灭。由观过去不起着心。名为远离行。断结尽缘起亦无。故名为灭。解脱烦恼。是名为舍。缘智初惑永灭。是名为断。先取我执今则置舍。故名为弃。汝问。云何尽无余名为灭谛。不说念念灭等者。答由无余灭故未来苦不更生。不由念念灭等故说。无余名为苦灭。不说念念灭等。若观无余灭寂静等相。能灭诸惑。念念灭等则不如是。复次随属道故。胜余法故。真实善故。不共得故。烦恼不能坏故。不违言故。安心缘故。故说无余名为苦灭。不说念念灭等。汝问。若渴爱灭名为灭谛。无余涅槃则非灭谛者。答余论师说。清净梵行果故。故烦恼灭名为灭谛。一切假名灭名无余涅槃。此论所说无余涅槃界是真灭谛。何以故。为得此灭修净梵行。如富楼那七车譬经中说。诸阿罗汉惑尽无余。而老病死寒热饥渴害缚等苦犹尚未免。是故无余涅槃界是真灭谛。此真灭谛由因尽故得。故说渴爱尽是真灭谛。优波及多道理足论说。能令至无余涅槃界故。故贪爱尽得名灭谛。虽然有余无余二涅槃界。皆名灭谛。何以故。因灭名为有余。果灭名为无余。由因灭故。故有因灭。如灯尽故光尽。是故二灭皆名灭谛。汝问。渴爱尽者应名集灭云何说苦灭者。答苦火以渴爱为薪。若无渴爱苦薪苦火即灭。如薪尽火灭。复次苦谛以爱食得住。由爱食断故苦谛即尽。故说苦灭。复次耆旧师说。不为离过去及现在苦。于世尊所修净梵行。何以故。过去自性已灭。与现在决应相离。未来有苦为令不生。于世尊所修净梵行。是苦不生。由渴爱尽故。约后际苦尽说爱断苦灭。汝问。若由渴爱尽故苦灭者。无渴爱人则应无苦。现见有苦。此理云何者。答忧悔热苦寂静故。如手长者经说。复次永离心病故。如已拔心刺。复次求欲苦断故。如富足六尘。由渴爱灭故。诸阿罗汉永离心苦故不违理。复次非过去未来现在苦名为苦谛。亦非圣道所破。何以故。过去已尽未来未有。与现世决定应相离故。但由通达实际故。渴爱灭尽。由离渴爱故。为后际苦不生修八圣道。以是义故说阿罗汉无苦。如渴病譬。汝问。十结惑中但说渴爱灭为灭谛安立四果。云何得成者。答贪爱有四种。须陀洹果道等所破。由此灭故。余结共起一时俱尽。说名灭谛。是故安立四果于理不失。复次同一相一味故。若说渴爱尽则说一切结尽。如说八圣道即说一切道品。以同相故。共成一事故。复次有诸余惑。亦能立集谛相。而渴爱正能续未来生。能令后有。以是义故。独说渴爱名为集谛。如是一切惑尽皆入灭谛相。但有因灭尽。是渴爱灭名为灭谛。汝问。十二缘生中说灭有十二种。云何但说渴爱尽为灭者。答如前问此难自遣。复次如道断爱尽欲灭涅槃。此五名义。一但更互相显。是故由说渴爱尽故。即说十二道断。复次渴爱尽为通灭。十二道等灭名为别灭。问涅槃别名有六十六句。其义云何。答无为等一切句。相貌赞叹。因立对治违反等。应广解释。何因如此。是涅槃无生无长无灭。非因缘所作。违反有为。故说无为。(其一)高出三界离于偏低。无与等者。故说无下。(其二)永离诸流诸流不生。非流迹处。故说无流。(其三)非虚妄非颠倒非相违。故说真谛。(其四)不疑诸界毒蛇怖畏。穷三有际舍功用处。度生死海。故说彼岸(其五)。极智所了故说听细(其六)。如优昙花世间希遇。故说难见。(其七)不老不破故说无坏。(其八)无动本有故说恒在无争。(其九)对治除法。体不亏故说无失。(其十)过眼境界。无法与等。故说无譬。(其十一)无有贪爱诸见慢执故无戏论。(其十二)惑火灭尽故说寂静。(十三)过死王界故说甘露。(十四)是极美味寂静可爱故说极妙。(十五)寂静无苦故说为止。(十六)真实善法故说为安。(十七)无烧热渴故说爱尽。(十八)生他叹讶故说希有。(十九)于生死中未至此德说未曾得。(二十)老等诸横所不能害。故说无枉。(二十一)内无所少外无恶障。故说无灾。(二十二)无后有生苦究竟安乐。故说涅槃。(二十三)异有无相故说难思。(二十四)与离生过失乐相应。故说不生。(二十五)四魔不至故说无迹。(二十六)不由因成故说非作。(二十七)非悲行处故说无忧。(二十八)一得不退故说名住。(二十九)无法能似故说无等。(三十)永离取欲故说无求。(三十一)无前后际故说无边。(三十二)难可通达故说微细。(三十三)无有可逼故说无损。(三十四)无惑染着故说离欲。(三十五)无诸过失故说名净。(三十六)结缚皆断故说解脱。(三十七)离依止故说非住。(三十八)无有二法故说非对。(三十九)无等等故说为等。(四十)诸入没处故说无害。(四十一)外人不得故说甚深。(四十二)离佛正教不可了知。故说难解。(四十三)观此功德令到彼岸。故说能度。(四十四)上法之定上故说无上。(四十五)攒搜法海所获贞实。上人所得。故说为胜。(四十六)万行所得最上无价。故说圣果。(四十七)离恐怖因故说无畏。(四十八)圣爱坚固故说不舍。(四十九)凡圣等有故说遍满。(五十)功德难称故说无量。(五十一)不属六道故说无数。(五十二)体极贞固故说不破。(五十三)诸法无首故说为尊。(五十四)最净可称故说应赞。(五十五)众圣所栖故说为舍。(五十六)能救众苦故说归依。(五十七)战斗寂静故说无争。(五十八)本有非作故说无假。(五十九)离欲嗔痴故说无垢。(六十)除无明闇故说为灯。(六十一)诸受寂静故说为乐。(六十二)免色等坠故说无堕(六十三)四流不没故说为洲。(六十四)散心不证故说不动。(六十五)遣荡十相说无所有。(六十六)无所依故说名无著。经部问曰。何法名思择灭。答结离名思择灭。问结离何法。答是思择灭。若尔此二互相释。终不能显二法体相。是故应别方便说其体相。圣人无分别证智所知。是其体相。如是可说。为善异于余物。或说名结离。或说思择灭。诸经师说。一切无为非是物有。何以故。不如色受有。于别物何者唯以无触名为虚空。如经言。闇中无碍无覆名为虚空。由般若力与现在随眠惑。体性相违余后不生。名思择灭。离此思择因缘不具余不得生是名非思择灭。譬如一期中间横死残果不续。异部师说。随眠烦恼后不得生。是思择力故名思择灭。由缘不具后苦不生。是中思择无力故说非思择灭。论曰。是义不然。若离思择此灭不成故。知属思择灭。又诸部说。若法已生生后自灭。自性灭故名非思择灭。若如此执非思择灭。应是无常。何以故。法未坏时未有灭故。难曰。若尔思择灭亦应无常。何以故。思择在先后得灭故。答此灭不以思择为先。何以故。未生法不生。在思择后。无此义故。所以者何。未思择时未生不生法本来已有。是法应生。思择正起后不得生。由思择力。此惑昔来未有生障。今断其生思择力。外曰。若定以不生为涅槃者。云何通释国譬经。经云。修数习多行信等五根能灭。过去现在未来苦灭者。名涅槃不生。唯属未来非现在过去。答有如此经义不如文。何以故。能缘三世苦惑灭故说苦灭。如余经说。汝等应舍是色爱欲。由爱欲灭。汝等色阴则灭离。乃至识阴亦尔。以此义故灭三世苦。其义应尔。外曰。若说苦灭。其义可然。又国譬经云。修习五根能灭过去现在未来世惑。云何不违此经。答如前解释。又有别解。过去惑者宿世所摄。现世惑者今生所摄。此二世惑。于相续中已成种子。能生未来惑芽。由此种子灭故。故说三世惑灭。如果报尽说业因尽。是未来苦及惑。由种子无故永不更生。是故经中说。三世惑灭。若不如此过去现在有何所灭。何以故。于已灭法及向灭法功用何施。外曰。上胜经说。一切有为无为法中。是离欲法因是不有。云何不有胜余不有。答我不说无为定是不有。如我前说。如是故有。如世人言。声有先无声有后无。不由此有言使无物成有当知无为其义亦尔。虽同是无而有。无可赞胜于余。无如一切灾横毕竟不生。此无为胜最可赞叹。为受化者起愿求心。故佛赞叹。外曰。若无为唯是无法。是灭则成圣谛。何以故。无所有故。答若尔。谛是何义。外曰。无颠倒是谛义。答是二法圣人观皆无颠倒苦。如相苦相无如无相。以是义故何乖圣谛。外曰。云何无物为第三谛。答立为圣谛。已如前说。依第二后次说故为第三。外曰。若无为唯是无法智缘。虚空及与涅槃则无境界。答我不说一切智以有法为境。若缘有为非去来世。则有物为境。若缘余法则无法为境。外曰。若汝许无为有物何所有。答若我许无为有物何所有。外曰。若汝许者我义被守。答诸天应守。若许可守汝许不实。何以故。是无为法不如色受其性可证。不如眼等其事可见。是物是灭。云何可别是无为与有为事不相关。何以故。互非因果故。但违反渴爱是其道理。如说是惑本无名曰无为。外曰。若立无为是有。由此惑至得断故。可说此灭是此惑灭。若说无为是无法者。此无为何因能决至得。经言。是比丘已至得现法涅槃。若涅槃是无何可至得。答由对治起得相续。与惑后生毕竟相违。故说至得现法涅槃。又诸阿含说。唯以无法是名涅槃。经言。是苦灭无余舍穷尽。及离欲苦不来续不生。是静是妙。何者舍。一切取并渴爱尽及般涅槃。外曰。何故不许于中余物不生。说此不生名为涅槃。答我见此执无有胜能。汝谓于中余物不生者。为是有故余物不生。为由得故余物不生。若是有故余物不生。涅槃恒有三有。应永不生。若由得故余物不生。诸阿罗汉得证此时。阴即应灭。若如汝执有此过失。故知但无所有名为涅槃。如偈说。譬是正道理。偈言。譬如灯光灭。心解脱亦尔。如灯光灭非是有物。佛心解脱。亦复如是

分别灭谛品竟

猜你喜欢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三·欧阳竟无
  佛教两大要素·太虚
  卷中·吹万广真
  翻译名义集卷第七·法云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三之二·智旭
  跋·湛然
  卷之三十七·别庵性统
  御制拣魔辨异录卷五·雍正
  利益存亡·佚名
  卷七·佚名
  卷四百四十二·佚名
  律宗会元卷下·守一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治禅病秘要法卷上·佚名
  临济宗旨·惠洪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二·方回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四十二    元 方回 编寄赠类 远而有寄面而有赠有寄赠则有酬答不专取谀取诗律之精而已 五言【二十八首】 答李司户         宋之问 远方来下客輶轩摄使臣弄琴宜在夜倾酒贵逢春

  • 卷五十一·志第二十七·礼五·张廷玉

        ◎礼五   庙制 禘佩 时享 荐新 加上谥号 庙讳   宗庙之制   明初作四亲庙于宫城东南,各为一庙。皇高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皆南向。每庙中室奉神主。东西两夹室,旁两庑。三门,门

  • 第二回 堕诡计储君纳妇 慰痴情少女偷香·蔡东藩

      却说树机能拥众造反,气焰甚盛,雍凉边境,多被劫掠,十室九空。晋武帝本恐杂胡作乱,尝从雍凉二州故土,析置秦州,并遣胡烈为秦州刺史,令他屯兵镇守,严防胡人。胡烈莅任,甫及一年,树机能便即蠢动。烈当然督兵往讨,与树机能对垒争

  • 第二回 投军伍有幸配佳人 捍孤城仗义拯主帅·蔡东藩

      却说朱元璋出寺前行,一口气跑到濠州,遥见城上兵戈森列,旗帜飘扬,似有一种严肃的气象,城外又有大营扎着,好几个赳赳武夫,守住营门。他竟不遑他顾,一直闯入,门卒忙来拦阻,只听他满口喧嚷道:“要见主帅!”当下惊动了营中兵士,也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七十八·乾隆

      宋  神宗皇帝  【丙辰】宁九年春正月下溪州降遂城之【续纲目作章惇招降五溪蛮遂城下溪州考宋史神宗纪宁九年正月下溪州刺史彭师晏降章惇不载其事蛮夷传师晏为下溪州刺史章惇经制南北江湖北提刑李平招降

  • 卷之一千三百二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范晔

    (齐武王刘縯、北海靖王刘兴、赵孝王刘良、城陽恭王刘祉、泗水王刘歙、安成孝侯刘赐、成武孝侯刘顺、顺陽怀侯刘嘉)◆齐武王刘縯传齐武王刘縯字伯升,光武的大哥。性格刚毅,慷慨有大节。自从王莽篡汉,常愤愤在胸,怀抱着恢复汉

  • 卷四十四·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四十四雍正四年五月上谕十七道初一日刑部议奏准管理察汉叟儿等处粮饷巴泰等所奏种地赎罪之郭三瞎等二十人年老病废无以资生派与种地官员养赡奉上谕郭三瞎等二十人虽系重罪发遣之犯但

  • 四书通证 羣书总目·张存中

    周易 尚书毛诗 周礼仪礼 春秋大戴礼礼记尔雅 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尚书大传 韩诗外传左传注疏 家语老子 列子庄子 楚辞荀子 贾谊论策淮南子抱朴子扬子 史记春秋国语 吴越春秋战国防两汉书魏志 蜀志南史 唐

  • 第22章 子路篇第十三(1)·孔子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译文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自己率先去做并且不辞劳苦。”子路请求孔子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倦怠。”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子路问政,孔子既告之矣。及

  • 八王分舍利品第三十一·马鸣

    诸力士悲感,在於王殿上。供养尊舍利,如是至数日。邻侧七国王,时各寻遣使。皆共同一时,如会至城下。各通其王命,诸力士相闻。皆陈其敬意,求得舍利分。诸力士答言,佛於我国灭。自供养舍利,不能以相与。尔时诸国使,相闻至数返。力

  • 佛说须摩提长者经(一名会诸佛前亦名如来所说示现众生)·佚名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洹精舍。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世尊时到著衣持钵。与阿难俱入城乞食。是时城中有大长者子。名须摩提。是人命终。父母宗亲及诸知识。一时号哭哀悼躄踊。称怨大唤

  •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四·行秀

    侍者离知录后学性一校生生道人梓第五十四则云岩大悲示众云。八面。十方通畅。一切处放光动地。一切时妙用神通。且道。如何发现。举。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么(尔恁么问图个甚么)吾云。如人夜间背手摸枕子

  • 铁壁机禅师语录引·铁壁慧机

    铁壁机禅师语录引宗门语句有遮有表随表随遮随遮随表遮何以故原无言说故表何以故私通一线故表随遮何以故使人自悟故遮随表何以故发人疑情故祖庭秋晚波旬议横语录盛行未摸宗旨以为遮则呕尽心脾以为表则茫无消息一盲众盲

  • 教童子法·王筠

    《教童子法》是专门论述启蒙教育的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著作。书中对识字、写字、读书、属对、作诗、作文方面的基本训练作了系统的论述。如识字,王筠认为应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字来教。教日月二字,可告

  • 养生三要·袁开昌

    养生类著作。清袁开昌辑。一卷。开昌字昌龄,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医学造诣较深,临床经验丰富,对眼科、外科以及养生尤为擅长。约成书于宣统二年(1910)。书中记有卫生精义、病家须知、医师箴言三则。辑录《内经》、《

  • 孟浩然集·孟浩然

    唐诗别集。孟浩然撰。原书是由王士源在孟浩然死后不久,于天宝四载(745)收集遗诗编辑而成。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浩然凡所属缀,就辄毁弃,无复编录,常自叹为文不逮意也。流落既多,篇章散逸,乡里购采,不有其半,

  • 维摩经义疏·吉藏

    凡六卷。隋代吉藏(549~623)撰。又称维摩经疏、维摩经广疏、净名经广疏、维摩广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立于三论宗之立场以注释维摩经。初论‘玄义’,其次逐一注释维摩经十四品之文句。该‘玄义’部分可视为维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