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二之二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

(壬)正譬说中。二重颂为二。初颂立譬。二颂法合。

(癸)初中二。初颂总譬。二颂别譬。

(子)初又四。初颂长者。二颂家宅。三颂五百人。四颂火起。略不颂一门及三十子也。

(丑)今初

譬如长者。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但颂位号。卽兼名行叹德。如举佛号。便知万德。

(丑)二颂家宅

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而复顿弊。堂舍高危。柱根摧朽。梁栋倾斜。基陛隤毁。墙壁圯坼。泥涂阤落。覆苫乱坠。椽梠差脱。周障屈曲。杂秽充徧。

因缘释者。有一大宅。且指同居大千三界。三界无始为久。非今所造。为故。无常卑鄙。名顿弊。色界。为堂。欲界。为舍。不免堕落。为高危。命根支持。为柱。四相所迁。为摧朽。意识纲维。为梁栋。诸苦所坏。为倾斜。过去行业。为基陛。业运迁灭。为隤毁。四大。为墙壁。互相损害。为圯坼。皮肤。为泥涂。壮色不停。为阤落。四威仪不正。为覆苫乱坠。五识不利。不相主境。为椽梠差脱。意识处处驰逐。为周障。徧厯六根取境。为屈曲。徧于六尘起贪恚痴。为杂秽充徧。此总约三界色心为宅体也。观心释者。现前一念五阴身心。其性本自竖穷横徧。名一大宅。无始以来闇识相传。无有作者。名为久故。念念无常。迷情恶劣。名为顿弊。腹为堂。背为舍。两足为柱根。脊骨为梁栋。臋髀为基陛。皮肉为墙壁。肤色为泥涂。须发为覆苫。牙齿骨节为椽梠。徧身之内为周障。小肠大肠等为屈曲。大小不净为杂秽充徧。如此一身。身外更无别物。名一大宅。而为理卽长者所有。若能念念观察。知此五阴身心所有苦性。卽法身德。所有惑染。卽般若德。所有业行。卽解脱德。则转为名字长者。乃至转为究竟长者。自觉觉他。利益无尽。若不观察。则尽未来际。恒居火宅。烧已复烧。终不知此大宅。体卽大白牛车。哀哉哀哉。

(丑)三颂五百人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譬五道也。旣有五道。卽有三乘根性。兼得三十子也。

(丑)四颂火起四。初颂地上事。譬欲界。二颂穴中事。譬色界。三颂穴外事。譬无色界。四总结众难非一。问。经文已自有譬有合。何故譬中复约譬释。答。譬广合略。理应释譬。况鸱枭雕鹫乃至夜叉饿鬼等。若不譬利钝诸使。何用列此冗杂名物。岂佛有无义语耶。

(寅)初中四。初明所烧之类。二明火起之由。三正明火起之势。四明被烧之相。

(卯)初明所烧之类。譬十使众生也。

鸱枭雕鹫。乌鹊鸠鸽。蚖蛇蝮蝎。蜈蚣蚰蜒。守宫百足。鼬狸鼷鼠。诸恶虫辈。交横驰走。屎尿臭处。不净流溢。蜣螂诸虫。而集其上。狐狼野干。咀嚼践踏。哜啮死尸。骨肉狼藉。由是群狗。竞来搏撮。饥羸慞惶。处处求食。斗诤摣掣。啀喍嗥吠。其舍恐布。变状如是。

此先譬五钝使也。鸱枭等八鸟。以譬慢使众生。自举轻他。如鸟陵高下视。陵他名慢。自恃名憍。故以憍释慢。文殊问经明八憍。今用配八鸟。盛壮憍如鸱。姓憍如枭。富憍如雕。自在憍如鹫。寿命憍如乌。聪明憍如鹊。行善憍如鸠。色憍如鸽。次蚖蛇等二句。以譬嗔使。蚖者。黑蛇也。蚖蛇不触而吸。譬非理嗔。蝮者。虺也。长三寸。大如指。鼻上有针。蝮蝎触之则螫。譬执理嗔。赤头者名蜈蚣。不赤者名蚰蜒。譬戏论嗔。次守宫等八句。总譬痴使。守宫。卽蝘蜓也。守宫百足。兀然无知。譬独头无明。鼬似鼠而亦啖鼠。狸卽猫类。鼷卽甘口鼠。此四譬相应无明。诸恶虫辈交横驰走。结上独头相应二种无明。徧缘三界故交横。纷起速疾故驰走。卽是从痴根本。备起诸结也。屎尿二句。明痴心所著之境。皆无常。苦。无我。不净。蜣螂二句。明迷事无明。妄计以为常乐我净而生染著也。狐狼等八句。总譬贪使。狐狼譬有力贪。以威势取。野干譬无力贪。从他乞索。咀嚼。譬有用而取。践踏。譬不用而取。又少则咀嚼。多则践踏也。哜啮。譬贪噬无厌。死尸。譬粗弊五欲。骨肉狼藉。譬积聚五尘不知止足。由是群狗竞来搏撮。譬王贼等有大力者。举彼有力无力所积之物。皆能强取之也。饥譬常不知足。羸譬求不称意。慞惶譬种种营觅。所谓多欲之人。虽富而贫也。又爱心贪。贪五尘之肉。见心贪。贪道理之骨。推求知见。遂多所解。卽是多骨。须骨之狗。竞来搏取。于见心中。未得正法之食。名饥。不能伏断见惑。名羸。处处求解。名为慞惶。互相是非。之为斗诤。意谓为非。如向前摣。复谓为是。如向后掣。发言论决是非之理。如啀喍嗥吠。此卽合前由是群狗等四句。共有六句。皆譬疑使。其舍恐布。变状如是。总结上五钝使也。(见属利使。自在后文。今约钝中之利。故推道理而起于疑也。聚唇露齿名啀喍。出声大吼名嗥吠。)

处处皆有。魑魅魍魉。夜叉恶鬼。食啖人肉。毒虫之属。诸恶禽兽。孚乳产生。各自藏护。夜叉竞来。争取食之。食之旣饱。恶心转炽。斗诤之声。甚可怖畏。鸠槃茶鬼。蹲踞土埵。或时离地。一尺二尺。往返游行。纵逸嬉戏。捉狗两足。扑令失声。以脚加颈。怖狗自乐。复有诸鬼。其身长大。裸形黑瘦。常住其中。发大恶声。叫呼求食。复有诸鬼。其咽如针。复有诸鬼。首如牛头。或食人肉。或复啖狗。头发髼乱。残害凶险。饥渴所逼。叫唤驰走。

此次譬五利使也。处处皆有二句。总明五种利使徧于三界五阴四谛。造次恒有也。山怪曰魑。宅怪曰魅。木石变怪曰魍魉。夜叉等三偈。别譬邪见。人肉。譬出世善报。食啖人肉。譬拨无出世因果也。毒虫禽兽孚乳产生各自藏护。譬世间因果。因能有果。名藏。必得不失。名护。争取食之。譬拨无世间因果也。食之旣饱。譬邪见成就。恶心转炽。譬邪见增广。斗诤之声。譬拨无因果邪论。甚可怖畏。譬闻此邪论。能使人堕落三涂也。鸠槃等两偈半。别譬戒取。鸠槃茶。可畏鬼也。虚坐名蹲。实坐名踞。地形高处名土埵。譬外道依于戒取。修行十善。能生欲界六天高处也。或时离地一尺二尺者。譬依戒取修得四禅。生在色界。名离地一尺。或依戒取得四空定。生无色界。名离地二尺也。往返游行者。往譬生上二界。返譬还生欲界。纵逸嬉戏者。譬不入正道。终无实诣也。捉狗两足。譬妄计苦行为净。扑令失声。譬妄计苦行不得苦果。以脚加颈。譬以苦行希求乐果。怖狗自乐。譬以苦行暂伏烦恼。或时稍得味禅也。复有诸鬼其身长大等六句。别譬身见。竖入三世计我。名长。横徧五阴计我。名大。计我自在。不修善法。卽无惭愧。故名裸形。以恶庄严。故名黑。无功德资。故名瘦。妄计有我。永不能出三界。故云常住其中。发言宣说种种我相。故云发大恶声。妄计有我能得涅槃。故名叫呼求食也。次复有诸鬼其咽如针。别譬见取。咽细命危而保其寿。如非想无常而妄计涅槃也。次复有诸鬼首如牛头等二偈。别譬边见。依于身见。起断常二见。如牛头二角。断常二见。能断出世善根。如食人肉。能断世间善根。如或复啖狗。有时计断。有时计常。前后回转。如头发髼乱。计常破害无常正理。计断破害缘起正理。计常堕常坑。计断堕断坑。故云残害凶险。无智慧食。无禅定饮。故云饥渴所逼。宣唱。断常邪论。故云叫唤。轮回生死不息。故云驰走也。

夜叉饿鬼。诸恶鸟兽。饥急四向。窥看窗牖。如是诸难。恐畏无量。

此总结欲界利钝烦恼众生之相也。并是有漏之心。常乏道味。故云饥急。邪观空理。慕仰道味。故云四向窥看。滞著心多。不会正理。如窗牖观空。不得无碍。初明所烧之类竟。

(卯)二明火起之由。譬起五浊之由也。

是朽故宅。属于一人。其人近出。末久之间。于后宅舍。忽然火起。

三界是佛应化之处。从发心来。誓愿度脱。故云属于一人。长者在宅。能令慎火。由出去后。诸子无知。故令火起。譬佛近于大通佛时。常教是等。令伏五浊。众生感尽。如来舍应。此等于后便起五浊也。他土赴缘。非是永去。故言近出。又已证无生不生三界。故名为出。不久应来。故名为近。寿量品云。数现涅槃。卽是出宅意也。三界为宅。五阴为舍。

(卯)三正明火起之势。譬正起五浊也。

四面一时。其焰俱炽。栋梁椽柱。爆声震裂。摧折堕落。墙壁崩倒。

四面。譬身受心法也。顿起四倒五浊八苦。故云一时其焰俱炽。命断为爆。风刀解体为裂。气断骨离为摧折堕落。四大解散为墙壁崩倒。由浊倒故。身命无常。

(卯)四明被烧之相。譬八苦五浊。逼恼利钝众生也。

诸鬼神等。扬声大叫。雕鹫诸鸟。鸠槃茶等。周慞惶怖。不能自出。

诸鬼神等。等取一切利钝诸使也。扬声大叫。恐怖无措也。雕鹫诸鸟。别举钝使中之胜者。鸠槃茶。别举利使中之胜者。然皆周慞惶怖。不能自出。故知若非三宝四谛四念处法。纵令天龙神圣。决定不免轮回。初颂地上事譬欲界竟。

(寅)二颂穴中事譬色界三。初譬所烧之类。二明火起之由及火起之势。三明被烧之相。

(卯)今初

恶兽毒虫。藏窜孔穴。毗舍阇鬼。亦住其中。

孔穴虽复不及门外敞豁。犹得免于猛炎。以譬四禅虽复不及界外安乐。犹得免于欲界粗恶也。恶兽毒虫。总举钝使众生。毗舍阇鬼。略举利使众生并能得禅。生于色界也。毗舍阇。此云啖精气。

(卯)二明火起之由及火起之势。

薄福德故。为火所逼。共相残害。饮血啖肉。

薄福德故一句。是火起之由。为火所逼等。是火起之势也。孔穴之中。虽无猛炎。犹有热恼。譬四禅中。踓无欲界恶法。亦有爱味细苦。展转厌下欣上。以上伏下。名共相残害。但著默然。如饮血。但著支林功德。如啖肉也。

(卯)三明被烧之相

野干之属。并已前死。诸大恶兽。竞来食啖。臭烟熢[火*孛]。四面充塞。

野干譬欲界贪。故已前死。诸大恶兽。譬色界贪。能吞欲界贪也。欲界四倒八苦。犹如猛炎。色界四倒。譬以臭烟。亦通身受心法及以四大。故言四面充塞也。二颂穴中事譬色界竟。

(寅)三颂穴外事譬无色界二。初明所烧之类。二明被烧之相。

(卯)今初

蜈蚣蚰蜒。毒虫之类。为火所烧。争走出穴。鸠槃茶鬼。随取而食。

厌患色笼是苦粗障。欣向无色为净妙离。故云为火所烧争走出穴。旣取上定。随灭下缘。故云鸠槃茶鬼随取而食也。然通而言之。利钝二使。并堪得无色定。今别约钝使厌下故攀上。利使证上故灭下也。

(卯)二明被烧之相

又诸饿鬼。头上火然。饥渴热恼。周慞闷走。

四空诸天。并乏无漏饮食。故如饿鬼。虽居三界之顶。不免无常所烧。故如头上火然。无正道食。故饥。无助道浆。故渴。犹为微细八苦所逼。故热。犹有微细诸惑现行。故恼。犹在生死轮回数中。不知出要。故云周慞闷走也。三颂穴外事譬无色界竟。

(寅)四总结众难非一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初颂总譬竟。

(子)二颂别譬三。初颂长者见火譬。二颂舍几用车譬。三颂等赐大车譬。略不颂无虚妄譬也。

(丑)今初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闻有人言。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著。长者闻已。惊入火宅。

初三句。颂能见。次五句。颂所见。后二句。颂惊怖也。门外者。法身地也。立者。常怀大悲。欲救众生。不处第一义空座也。上文云见。今颂云闻。以闻代见。显见闻不二也。有人言者。法是佛师。谓三昧法也。若入三昧。则能见机。三昧令佛见。故云闻有人言也。先因游戏来入此宅者。有二义。一者初发心时。卽名为出。未登不退。仍起见思。故云游戏来入此宅。二者理性本净。非三界法。因无明故而起戏论。妄有生死。故云游戏来入此宅。稚小者。大善未著也。无知者。痴惑所缠也。惊入者。大悲起应也。

(丑)二颂舍几用车譬二。初颂舍几。二颂用车。

(寅)初颂舍几。前法合中。但合劝门。今但颂诫门。亦互显也。

方宜救济。令无烧害。告喻诸子。说众患难。恶鬼毒虫。灾火蔓延。众苦次第。相续不绝。毒蛇蚖蝮。及诸夜叉。鸠槃茶鬼。野干狐狗。雕鹫鸱枭。百足之属。饥渴恼急。甚可怖畏。此苦难处。况复大火。诸子无知。虽闻父诲。犹故乐著。嬉戏不已。

前四偈半。颂诫门拟宜。后一偈。颂不得也。方宜者。拟以大教逗其宜也。告喻者。卽是诫门说众患难也。恶鬼毒虫句。总立所烧。卽利钝十使众生。灾火蔓延三句。总明烧势及以烧相。毒蛇等二偈。广明所烧。杂列利钝诸使。不复次第。此苦难处二句。卽是况结。三界因果。已不堪处。况又起五浊耶。诸子无知。卽是无大乘机。不肯信受。子旣深著见思。嬉戏不已。父诲所不能化。卽含有息化之意。

(寅)二颂用车三。初颂拟宜三车。二颂叹三车希有。三颂适子所愿。略不颂知子先心也。

(卯)今初

是时长者。而作是念。诸子如此。益我愁恼。今此舍宅。无一可乐。而诸子等。耽湎嬉戏。不受我教。将为火害。卽便思惟。设诸方便。

初一偈。明拟宜意。次一偈。明用小之由。由著见思。故唯施小。次二句。明用小之意。若不用小。则大小并亡。故云将为火害。次二句。正思用小。

(卯)二颂叹三车希有

告诸子等。我有种种。珍玩之具。妙宝好车。羊车鹿车。大牛之车。今在门外。汝等出来。吾为汝等。造作此车。随意所乐。可以游戏。

初四句。颂劝转。次三句。颂示转。汝等出来句。重颂劝转。后一偈。颂证转也。吾能造车。卽是引己所证而明不谬。

(卯)三颂适子所愿

诸子闻说。如此诸车。卽时奔竞。驰走而出。到于空地。离诸苦难。

闻说。颂闻慧。奔竞。颂思修。驰走而出。颂见谛。到于空地。颂无学也。二颂舍几用车譬竟。

(丑)三颂等赐大车譬四。初颂父见诸子免难欢喜譬。二颂诸子索车譬。三颂等赐诸子大车譬。四颂诸子得车欢喜譬。

(寅)今初

长者见子。得出火宅。住于四衢。坐师子座。而自庆言。我今快乐。此诸子等。生育甚难。愚小无知。而入险宅。多诸毒虫。魑魅可畏。大火猛焰。四面俱起。而此诸子。贪乐嬉戏。我已救之。令得脱离。是故诸人。我今快乐。

住于四衢。谓了了见四谛也。坐师子座者。宅主初在门外。犹有忧畏。故云立。今见子免难。方得无畏。故云坐。方便品云。今我喜无畏。卽此义也。又前是大机未会。故云立。今是小化已周。故云坐。立者冥利。坐者显益也。而自庆言者。得所化机。是故庆快。二万亿佛所。教以大乘。是故云生。中间小熟。是故云育。经此多时数数将养。故云甚难。善根尚微。故云愚小。妄惑所覆。故云无知。无知则起浊。起浊则招果。故云入宅。多诸毒虫二句。总述三界利钝之相。大火猛焰二句。总述三界八苦之势。而此诸子二句。明其起见起爱。不能自拔。我已救之二句。明其欢喜之由。是故诸人二句。结成欢喜之意。

(寅)二颂诸子索车譬

尔时诸子。知父安坐。皆诣父所。而白父言。愿赐我等。三种宝车。如前所许。诸子出来。当以三车。随汝所欲。今正是时。惟垂给与。

知父安坐者。索车时也。正同将说法华时也。皆诣父所者。索车仪也。正同此会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也。愿赐我等三种宝车者。正请索也。如前所许者。执昔而疑今也。前云实有三乘。可随我欲。今旣斥为方便。必当别垂给与也。

(寅)三颂等赐诸子大车譬

长者大富。库藏众多。金银瑠璃。砗磲码碯。以众宝物。造诸大车。庄校严饰。周帀栏楯。四面悬铃。金绳交络。真珠罗网。张施其上。金华诸缨。处处垂下。众彩杂饰。周帀围绕。柔輭缯纩。以为茵褥。上妙细氎。价直千亿。鲜白净洁。以覆其上。有大白牛。肥壮多力。形体姝好。以驾宝车。多诸傧从。而侍卫之。以是妙车。等赐诸子。

初二句。超颂有车之由。次六偈半。皆颂正明车体。后二句。追颂标章。略不颂心等。然车等子等。则心必等明矣。屋盛物曰库。可喻六根具一切法。地盛物曰藏。可喻诸行具一切法。又阴界入等具一切法。可喻以藏。约理如地故。道品六度等具一切法。可喻以库。约修如屋故。其实一一法中。具一切行及一切法。一一行中。具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库藏众多而大富也。性具诸法。总名众宝。从性起修。名之为造。子多行多。车则随多。名之为诸。一一车体。无不高广。名之为大。又须示方知。子修名造。以性泯修。造还本有。乃车体也。庄校下。皆具度也。初四句如前释。真珠罗网二句。卽颂幰盖。慈门非一。犹如网孔。一一孔中。皆一真珠。如众慈门。并称于实也。金华诸缨二句。卽颂垂诸华缨。以明众机徧悦也。众彩杂饰。明垂化之处。设应不同。周帀围绕。明摄物之宜。无所阙少。柔輭缯纩。卽颂婉字。以为茵褥。卽颂筵字。上妙细氎四句。卽追颂重敷二字。意显种种事禅。并卽实相。不同凡小杂诸烦恼。故鲜白净洁而上妙也。大白牛如前释。傧从。卽仆从。余皆可知。

(寅)四颂诸子得车欢喜譬

诸子是时。欢喜踊跃。乘是宝车。游于四方。嬉戏快乐。自在无碍。

乘中道妙慧。横游四种四门四种四谛。竖游四十一位。证于究竟常乐我净四德也。初颂立譬竟。

(癸)二颂法合二。初颂合总譬。二颂合别譬。

(子)初中四。初颂合长者。二颂合五百人。三颂合家宅。四颂合火起。

(丑)今初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间之父。

我亦如是句。颂合位号。下二句。颂合名行。兼叹德也。

(丑)二颂合五百人。兼得三十子义。

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深著世乐。无有慧心。

一切。指三界五道也。三十是缘因子。一切是正因子。

(丑)三颂合家宅。兼得一门义。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丑)四颂合火起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初二句标。次二句释。后二句结也。初颂合总譬竟。

(子)二颂合别譬四。初颂合见火。二颂合舍几用车。三颂合等赐大车。四颂合无虚妄。

(丑)今初

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初一偈。颂合能见。正由寂然在王三昧。寂而常照。故能见也。次六句。颂合所见。后二句。颂合惊怖入宅。

(丑)二颂合舍几用车二。初颂合舍几。二颂合用车。

(寅)今初

虽复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著深故。

初一句。颂拟宜。第二句。颂不得。后两句。释成不信之由。兼含息化之意。

(寅)二颂合用车

以是方便。为说三乘。令诸众生。知三界苦。开示演说。出世间道。是诸子等。若心决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缘觉。不退菩萨。

初二句。颂合拟宜。次四句。颂合叹三车希有。后六句。颂合适子所愿也。若心决定。总颂三乘驰走之位。具足等四句。别颂三乘争出之位。不退义通。兼前三教。二颂合舍几用车竟。

(丑)三颂合等赐大车二。初颂合等赐。二颂合欢喜。略不颂免难索车。

(寅)今初

汝舍利弗。我为众生。以此譬喻。说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一切皆当。成得佛道。

此先颂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乃至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合心等也。

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佛所悦可。一切众生所应称赞。供养礼拜。

此卽颂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合车体也。

无量亿千。诸力解脱。禅定智慧。及佛余法。得如是乘。

此追颂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合有车之由也。初颂合等赐竟。

(寅)二颂合欢喜

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此宝乘。直至道场。以是因缘。十方谛求。更无余乘。除佛方便。

初七句。正明各得大乘法喜。后四句。结成劝信也。日夜者。初得佛知见中道智光。如日。余无明在。如夜。自得中道智。如日。慈悲入生死。如夜。常行二法。故言游戏也。广化三乘。同得一乘。故言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此宝乘。此乘圆顿。无委曲相。故言直至道场。次结成唯一无三因缘可知。三颂合等赐大车竟。

(丑)四颂合无虚妄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皆是吾子。我则是父。汝等累劫。众苦所烧。我皆济拔。令出三界。我虽先说。汝等灭度。但尽生死。而实不灭。今所应作。唯佛智慧。若有菩萨。于是众中。能一心听。诸佛实法。诸佛世尊。虽以方便。所化众生。皆是菩萨。

初四句。先定父子天性至情。卽是颂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也。次四句。卽颂初说三乘引导众生也。次十四句。卽颂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也。

若人小智。深著爱欲。为此等故。说于苦谛。众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说苦谛。真实无异。若有众生。不知苦本。深著苦因。不能暂舍。为是等故。方便说道。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灭尽诸苦。名第三谛。为灭谛故。修行于道。离诸苦缚。名得解脱。

此超颂众生不尽能受大乘之法。故佛以方便力。为说生灭四谛也。苦本。卽集谛。方便说道。犹云方便说言。第三谛。卽灭谛。余可知。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佛说是人。未实灭度。斯人未得。无上道故。我意不欲令至灭度。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此追颂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也。但离虚妄者。离见思也。一切解脱者。如来大涅槃也。未实灭度者。变易生死尚在也。无上道者。一切种智也。法王现世。为安众生。许三与一。宁有虚妄。重颂竟。譬说周四大段中。初正譬开三显一。有请。有答。答中有三。初发起。二正譬说竟。

(辛)三劝信流通。信者。信佛说不说也。劝者。劝可通不可通。有此二义。故言劝信。文为二。初标两章。二释。

(壬)今初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在所游方。勿妄宣传。

初四句标说不说者。我此实相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也。若四十余年。未是说时。若五千未退。则不说也。次二句标可通不可通者。勿妄宣传也。恶者强说。令其堕苦。善者不说。悞其得乐。大悲愍恶。则不宜通。大慈念善。则应可通也。按此文。佛嘱身子若此。卽与日月灯明嘱妙光同。至于身子先佛入灭。不过小机所见耳。今日得闻法华。未始不仍是身子流通力也。

(壬)二释为二。初释可说不可说。二释可通不可通。

(癸)今初

若有闻者。随喜顶受。当知是人。阿惟越致。若有信受。此经法者。是人已曾。见过去佛。恭敬供养。亦闻是法。若人有能。信汝所说。则为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幷诸菩萨。斯法华经。为深智说。浅识闻之。迷惑不解。一切声闻。及辟支佛。于此经中。力所不及。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入。况余声闻。其余声闻。信佛语故。随顺此经。非已智分。

此正明如来利益世间之相也。通论三世利益。别论令二乘入信。初一偈。是观现在益为说。梵语阿惟越致。此云不退。次六句。是观过去善为说。次六句。是观未来善为说。下文云。若深信解者。见佛常在灵鹫。卽此义也。次四句。结上起下。如来观彼深智三世利益。是故为说。浅识不解。则不为说也。后三偈。正明二乘由信得入。非已智分。实得阿罗汉。必信佛语。故智力虽弱。亦可为说。若五千增上慢人。佛则不为说矣。

(癸)二释可通不可通又二。初约大悲门。莫为恶说。二约大慈门。应为善人说。

(子)今初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计我见者。莫说此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闻不能解。亦勿为说。若人不信。毁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

此经所诠。纯谈实相。以实相印。徧印诸法。故使纤善微解。同成缘了。而见思重者闻之。则有二过。一者不信。二者谬解。言不信者。由浅智故。执权疑实。言谬解者。由依文故。直以外道所计常乐我净而谓与此圆理无殊。譬如旧医尃用毒乳。此之二过。同名毁谤此经。皆断世间佛种。何以故。此经以缘了而为佛种。若执权疑实。则不信小善成佛。是断世间缘因种也。亦自断了因种也。若谬解常乐。则不辨乳之好恶。是断世间了因种也。又自谓惑卽般若。业卽解脱。不复修诸善法。亦白断缘因种也。今初一偈。是见惑重。次一偈。是思惑重。后一偈。是总出其过。

或复颦蹙。而怀疑惑。汝当听说。此人罪报。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诽谤。如斯经典。见有读诵。书持经者。经贱憎嫉。而怀结恨。此人罪报。汝今复听。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若狗野干。其形[乞*页]瘦。黧黮疥癞。人所触娆。又复为人。之所恶贱。常困饥渴。骨肉枯竭。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断佛种故。受斯罪报。若作馲驼。或生驴中。身常负重。加诸杖捶。但念水草。余无所知。谤斯经故。获罪如是。有作野干。来入聚落。身体疥癞。又无一目。为诸童子。之所打掷。受诸苦痛。或时致死。于此死已。更受蟒身。其形长大。五百由旬。聋騃无足。宛转腹行。为诸小虫。之所咂食。昼夜受苦。无有休息。谤斯经故。获罪如是。若得为人。诸根闇钝。矬陋[病丙@恋]躄。盲聋背伛。有所言说。人不信受。口气常臭。魑魅所著。贫穷下贱。为人所使。多病痟瘦。无所依怙。虽亲附人。人不在意。若有所得。寻复忘失。若修医道。顺方治病。更增他疾。或复致死。若自有病。无人救疗。设服良药。而复增剧。若他反逆。抄劫窃盗。如是等罪。横罹其殃。如斯罪人。永不见佛。众圣之王。说法教化。如斯罪人。常生难处。狂聋心乱。永不闻法。于无数劫。如恒河沙。生辄聋瘂。诸根不具。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在余恶道。如己舍宅。驼驴猪狗。是其行处。谤斯经故。获罪如是。若得为人。聋盲喑瘂。贫穷诸衰。以自庄严。水肿干痟。疥癞痈疽。如是等病。以为衣服。身常臭处。垢秽不净。深著我见。增益嗔恚。淫欲炽盛。不择禽兽。谤斯经故。获罪如是。告舍利弗。谤斯经者。若说其罪。穷劫不尽。以是因缘。我故语汝。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此具明谤经所招恶报。诫令勿妄宣传也。问。谤经生罪。则经非罪缘乎。答。佛之说经。唯为生福。迷者不信。自获罪殃。如四大本为养育人物。愚者犯之。自取损害耳。今佛谆谆告谕。旣令宏法观机。兼使彼知避苦。可谓彻底大悲矣。初约大悲门莫为恶说竟。

(子)二约大慈门。应为善人说。又二。初明五双善人之相。可为宣说。二总结可说。

(丑)今初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闻强识。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曾见。亿百千佛。植诸善本。深心坚固。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利根强识。是现在。见佛植善。是过去。此过现一双也。

若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为说。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离诸凡愚。独处山泽。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修慈。是愍下。恭敬。是尊上。又精进修慈。不滞涅槃。离诸凡愚。不滞生死。此福慧一双也。

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舍恶知识。亲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见佛子。持戒清洁。如净明珠。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舍恶亲善。是外求名愧。持戒如珠。是内护名惭。此惭愧一双也。

若人无嗔。质直柔輭。常愍一切。恭敬诸佛。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复有佛子。于大众中。以清净心。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说法无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质直敬佛。是自行。譬喻说法。是化他。此自他一双也。

若有比丘。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顶受。但乐受持。大乘经典。乃至不受。余经一偈。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经。得已顶受。其人不复。志求余经。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四方求法。是请益之始。顶受专修。是归凭之终。此始终一双也。问。华严云。受一非余。是名魔业。今何得云。乃至不受余经一偈耶。答。若滞随情之说。则受一者。必至非余。故名魔业。若秉开显之谈。则一外无余。便能以一贯余。故为法器也。初明五双善人相竟。

(丑)二总结可说

告舍利弗。我说是相。求佛道者。穷劫不尽。如是等人。则能信解。汝当为说。妙法华经。

善信甚多。略举十相以示流通方法耳。第二譬说周中。初正譬开三显一竟。上来释譬喻品竟。次释信解品。

信解品第四

夫根有利钝。惑有厚薄。说有法譬。悟有前后。文云。世尊往昔说法旣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不生一念好乐之心。初闻略说。动执生疑。广闻五佛。蒙笼未晓。今闻譬喻。欢喜踊跃。信发解生。疑去理明。欢喜是世界。信生是为人。疑去是对治。理明是第一义。圆融四悉。一时俱得。故名为信解品。又凡禀小大教。革凡成圣。各有次位。小乘从闻生解。苦忍明发。信则称行。厯法欢察。苦忍明发。法则称行。若信行转入修道。则名信解。若法行转入修道。则名见得。准小望大。亦应如此。今中根人。闻说譬喻。初破疑惑。入大乘见道。故名为信。进入大乘修道。故名为解。文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我等今日。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闻圆教。入圆位。故名为信解品。本迹者。四大弟子。久入大乘。成就佛法。迹引中根。示初信解。故名为信解品。观心者。了达心外无法。名信。于现前一念介尔心中见一切法。名解。从名字信解。乃至究竟信解。

(己)二譬说周中第二明中根领解。近领火宅。远领方便也。文为二。初经家叙喜。二白佛自陈。

(庚)今初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栴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卽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

初文先叙内心卽从座起下。次叙外仪也。善吉独称慧命。三人称摩诃者。通论。皆大皆慧。别论。善吉解空。空慧为命。此约行也。(因缘)诸慧人中。佛慧第一。佛于般若。命其转教。慧人所命。故云慧命。(约教)三弟子被命少。摩诃如前释。此中亦具三业领解。发希有心。心领解也。卽从座起。身领解也。而白佛言。口领解也。从佛所闻未曾有法。卽近指火宅譬喻。远指广略法说。又闻世尊授身子记。同行相例。知必有分。所以发希有心。欢喜踊跃也。外仪如文。若约表法。则从座起者。舍小乘空证也。整衣服者。卽声闻智断为菩萨法忍也。偏袒右肩者。右表于权。昔未开权。如右肩被覆。今已开权。故偏袒也。右膝者地者。地表一实。知权卽一实也。合掌表权实不二。不二卽是非权非实之一心也。躬非直非曲。而能直能曲。直表实。曲表权。今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表以我之权趣佛之实也。

(庚)二白佛自陈二。初长文重颂。正陈得解。次十三偈。叹佛恩深。

(辛)初中二。初长文。二重颂。

(壬)初中二。初就法略领解。二约譬广领解。

(癸)初又二。初正法说。二略举譬。

(子)初又二。初明昔禀三故不求。二明今会一故自得。

(丑)初又二。初标。二释。

(寅)今初

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居僧首故不求。法腊旣高。晚学以我为轨。倘忽改途易辙。弃小求大。恐为后人所嫌。自固护彼。所以不求。然执小腊。则大法全阙。不弃小。由未识开三。自固则小执未移。护彼乃迷于大轨。此一失也。二年朽迈故不求。若作菩萨。当任大道。广度众生。今旣老朽。无所堪任。所以不求。然一生断证。是以自鄙年高。败种未袪。是以妄见不任。此二失也。三得涅槃故不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已入无为正位。不堪复发大心。所以不求。然昔迷实义。徒计正位之功。由斯固情。不知所行是菩萨道。此三失也。

(寅)二释

世尊往昔说法旣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在座疲懈。卽释居僧首故不求。次超释得涅槃。后追释年朽迈。并如文。初明昔禀三故不求竟。

(丑)二明今会一故自得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

由闻略广法譬重重开显而得信解。独举授声闻记者。授记必由开显故也。初正法说竟。

(子)二略举譬

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昔般若领教。谓为菩萨。岂图于今。全蒙等赐也。初就法略领解竟。

(癸)二约譬广领解二。初立譬。二法合。

(子)初中二。初咨发。二正立譬。

(丑)今初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犹如世礼。欲有所决。须先咨发也。

(丑)二正立譬四。初父子相失譬。二父子相见譬。三追诱譬。四领付家业譬。

(寅)初父子相失譬。领上总譬。及方便品中略颂也。又为四。初子背父去。二父求子中止。三子遇到父城。四其父忧念。

(卯)初又二。初背父而去。二向本而还。

(辰)今初

譬若有人。年旣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譬若有人者。二乘自譬也。年幼稚者。譬善根微弱也。父。譬如来应身。指二万亿佛所教无上道。已成父子。应身息化之后。退大心故。名为舍父。无明自覆。名逃。趣向生死。名逝。轮回三界五欲。名久住他国。天道为或十。人道为二十。具厯五道为至五十岁。此领诸子先因游戏来入此宅之意也。问。应身息化。众生起惑。是父离子。非子舍父。答。由众生不感。故应身去世。还成子舍父义。又约观心释者。本觉名父。始觉种子名子。种子力微。为幼稚。背于本觉而起无明。为舍父逃逝。寂光理性为本国。五欲生死为他国。经厯五道为五十岁也。

(辰)二向本而还

年旣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年旣长大者。譬大乘善根冥熏欲著也。加复穷困者。譬退大旣久。残福渐尽。具受八苦。不得出要。故穷。八苦所烧。故困也。驰骋四方者。徧厯身受心法。徧推有无双亦双非也。以求衣食者。于中求正道食。求助道衣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者。不期而会名之曰遇。外道厌苦求理。虽复不当。亦得为可化之缘。佛初出时。诸外道等皆先得度。卽此意也。初子背父去譬竟。

(卯)二父求子中止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瓈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徧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退大以后。求机不会。故云求子不得。不为一子而废家业。譬佛不以一处无机而废余方施化。故云中止一城。谓方便土。在实报同居两楹名中。约有余涅槃名城。住此权理名止。卽此权理便是实相。故名其家。具足万德。故为大富。五度福德为财。般若智慧为宝。导一切法皆摩诃衍。故为无量。金银等七宝。卽圆乘三十七道品。此领上长者大富义也。仓厍盈溢者。盛米为仓。譬禅定能生百八三昧。盛物为库。譬实相能发十八空智。自资为盈。外化为溢。此领上多有田宅义也。僮仆。譬方便波罗蜜。卽领上及诸僮仆也。又两教二乘。通教菩萨。别三十心。悉如僮仆。圆十地如臣。十向如佐。十行如吏。十住如民。初入佛境界。率土皆王民。十行修习诸法。种种驱驰。故如吏。十回向事理稍深。职近王边。故如佐。十地辅佛行化。降魔制敌。故如臣。象譬一心三观。运圆教大乘。马譬次第三观。运别教大乘。牛譬卽空析空二观。运通教等大乘。羊譬析法自行观。运声闻乘。不言鹿者。特是文略。又辟支值佛。入声闻数故也。无数者。权实诸法。皆名车乘。权实观智。名象马牛羊。非但教法甚多。观智亦复无数也。出入者。二而不二是入。(入中)不二而二是出。(出中)又不二而二是入。(入空入有)二而不二是出。(出于空有。此二番互融。约三谛说。)无量还一是入。一中无量是出。(此一番约二谛说)化他用为出。自行用为入。(此一番约自他说。秖是用前三谛二谛)出法益众生。为息。化功归己。为利。徧于三土。为乃徧他国。。唯法性土。名己国耳。行货曰商。居货曰贾。譬诸菩萨徧入三土以求法利。故云甚多。或此土菩萨往他方听法。或他方大士来此土闻经。又应化二身。譬如商贾。将实法徧入三土。化益众生而归法身。故云甚多。如世间人。令他捉财兴生。亦自兴生也。

(卯)三子遇到父城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厯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此譬退大已后。备遭诸苦。深起厌患。欲求出离。以彼断常邪慧。观察五阴聚落。十八界国。十二人邑。处处求于正助衣食。由此苦境为机。感佛大悲。有得涅槃之义。故云遂到父所止城也。

(卯)四其父忧念

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父每念子下。正念失子之苦。复作是念下。悬念得子为乐也。如来自昔至今。恒思诸子大机。故言每念。开鬼道出修罗。故言五十余年。未曾说者。未曾向方便土中臣佐吏民说有此子机缘。(彼臣佐等。非全不知穷子机性。但约穷子说时未至。主伴相与覆实未宣。权从物机。故云不说。)又应世已来。自昔华严方等般若诸座。亦未曾彰灼向诸大士说此声闻本是佛子也。心怀悔恨者。悔昔不勤教诏。致令无训逃逝。恨子不惟恩义。疎我亲他。以譬如来悔不殷勤令入内凡。遂使退失本解。恨其不能精进固志。疎我正法。亲他六尘也。自念老朽者。化期将毕。大法未传。如老朽而无子。问。法身所化诸菩萨等。悉堪补处。何遽此忧。答。法身所化。本无兴废。谁谭老朽。今明化身眷属。则有二种。一者法身大士共相影响。迹虽弟子。本或是师。亦不约此自念老朽也。二者同居凡夫。初从化佛发道心者。名此为子。子继父业。令[胤乚]族不断。若身子受记作华光佛。则一方佛种相续不断。大乘家业递相传付。倘身子无可化机。则大乘法财。现无付嘱。后来佛种安寄。老朽兴叹。正为此也。有可度机。名为得子。与授佛记。名付财物。称于本心。名为快乐。初父子相失譬竟。

(寅)二父子相见譬。领上长者见火譬。及方便品中颂五浊也。然法譬并明父前见子。此中则明子前见父。葢就佛。则灵智先知。约生。则机成扣应。机应不前不后。不可思议。特前后互举耳。文为二。初子见父。二父见子。

(卯)今初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穷子见父有大势力。卽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此文凡有四意。初见父之由。由于佣赁。二见父之处。处在门侧。三见父之相。踞师子床乃至威德特尊。四生畏避。卽见父有大势力悔来至此等也。初佣赁展转者。由厌苦欣乐。推求理味。渐渐积习资助出世善根。以此善根扣佛慈悲。故言遇到父舍也。父譬道后法身。舍譬无缘慈悲。大小二机。双扣此舍。有大机故。故言遥见其父。有小机故。故言住立门侧。若唯小无大。不应遥见尊特之身。父亦不应欢喜财物库藏今有所付。若唯大无小。不应住立门侧。亦不应言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也。第二意中言门侧者。二观为方便。如门二边。圆中之机。当门正见。二乘偏真。譬以门侧。但空三昧。偏真慧眼傍窥法身耳。扣召事远。是故言遥也。第三意中言踞师子床者。圆报法身。安处第一义空法性之座。无复通别二惑八魔等畏也。宝几承足者。定慧为足。实谛为几。无生定慧。依真如境也。婆罗门名净行。贵族高洁譬华严会中等觉位离垢菩萨也。刹利。王种。譬华严会中九地乃至初地诸大菩萨也。居士富而未贵。譬华严会中三十心菩萨也。真珠璎珞。譬究竟戒。首楞定。一切种慧。法音陀罗尼四璎珞也。价直千万。譬四十地功德以严法身也。吏民僮仆者。若约异门明义。卽以民譬禀方便教断通惑人。吏譬禀别教断通惑人。若约同门明义。还譬方便波罗蜜也。内与实智同。外与机缘同。譬如吏民。有内奉外役之义也。白拂。譬权智之用。右。譬入空智。用拂四住尘。左。譬入假智。用拂无知尘。此二为中道方便。故言侍立也。宝帐。譬真实慈悲。华。譬四摄。幡。譬神通。香水洒地。譬法水洒诸菩萨心地以淹惑尘。亦譬定水洒散心也。散众名华。譬七净华也。一者三聚净戒。二者首楞大定。三者实慧。四者断二谛疑。五者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六者智德圆满。了了见性。七者断德成就。永尽无明。罗列宝物者。譬罗列诸地真实功德也。出内取与如前释。威德特尊者。光明无边。色像无边。相海随好。巍巍堂堂也。第四意中有大力势者智大。名大力。神通大。名大势。犹上文身手有力义也。恐怖者。小机劣弱。怯惧大道也。悔来至此者。佛本欲以大法拟之。应不称机。但有退大之意也。窃作是念者。机中潜密冥有此意。非是显对见胜应身也。葢父子相见。虽譬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然约化事论之。则父先见子。是如来鉴机。道理如此。今云子先见父相及处等。并非已见。秪约机应。具述始末受化元由而已。此或是王或是王等者。波旬为王。徒辈为等。小机灰断。无言说道。绝于色像。旣遥见胜应。非天人所及。所说法相。迥异二乘。小智薄德。未曾见闻。便谓是魔。或魔徒辈也。且如略开三显一之时。身子尚自狐疑。将非魔作佛。娆乱我心耶。况复初成道时。设卽用大拟小。能不疑佛为魔。又法身是王。报身与法相称。名为王等。大乘法报。非是小乘得益之处。故云非我佣力得物之处。譬小机不能受大化也。贫里。譬但空之理不含万德。或譬四见之境。肆力有地。譬偏空称于小智。或譬四见称于世智。衣譬行行。食譬慧行。衣食易得。譬能得有余涅槃无漏衣食。或譬能得世间味禅也。若久住此等者。行大乘道。经无量劫。故云久住。我本厌怖生死。若修大乘。必入生死。广学万行。故言逼迫。我本乐小。而今令我发大乘心。是为强使。舍大取小。故言疾走。

(卯)二父见子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卽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

此文亦有四意。初师子座。是见子之处。如来法身。居第一义空无畏之境。明照机也。二见子便识。知是往昔结缘众生也。三见子欢喜。佛恒伺子机。今机来称慈。是故欢喜。此领譬喻中卽大惊怖。方便中起大悲心。前明拔苦。故言惊怖。今明与乐。故言欢喜也。因见子适愿。昔见众生退大之后。驰骋四方以求衣食。佣赁展转常欲与财。无机不得。今日机来。称大慈心。故言库藏今有所付。众生流转生死。众苦所逼。为大悲所痛。故言我常思念。虽欲救拔。无机叵济。故云无由见之。今有可度之机。故云而忽自来。称大悲心。故云甚适我愿。一期化讫。故言年朽。(且约示从然灯受决。乃至兜率降神出家成道。卽是一期化事将毕也。)未见大机。法无委付。将来之徒。从谁得脱。为可度者。故言贪惜也。二父子相见譬竟。

(寅)三追诱譬。领上舍几用车譬。及方便品中施方便化意也。文为二。初遣旁人追。二遣二人诱。

(卯)今初

卽遣旁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

此双领劝诫两门皆无机也。旁人者。智是能遣。教是所遣。从佛出十二部经也。又臣佐等为旁人。如华严经中。法慧菩萨说十住。功德林菩萨说十行。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金刚藏菩萨说十地等也。急追将还者。用顿教法劝门拟宜也。疾走往捉者。大乘明义显露正直。用此赴机。疾趣菩提。若以菩萨为旁人者。菩萨自有神力。又被佛加。亦能令彼疾入菩提也。穷子惊愕等。是譬劝门无机。旣现无机。纵昔曾发。废久不忆。卒闻大教。乖心故惊。不识故愕。小乘以烦恼为怨。生死为苦。若劝烦恼卽菩提。则大唤称怨枉。若闻生死卽涅槃。则大唤称苦痛。我不干求大乘。何为用大捉我也。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譬大乘诫门拟宜。为说布畏之事也。穷子自念无罪等。是譬诫门无机。罪者。譬慈悲也。众生罪故。入生死狱。菩萨慈悲。入狱救之。二乘无此大慈大悲。故言无罪。令入生死。是被囚执也。无大方便而入生死。必当永失三乘慧命。故言此必定死。思此等事。故言转更惶怖。小智不解大教。故言闷绝。溺无明地。故言躄地也。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故虽)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于时)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此双领劝诫两门息化。葢是探取佛意。佛虽劝门拟宜无机。意犹未息。更作诫门拟宜。事不获已。然后息化也。文亦四意。初卽思惟息化。言父遥见者。小去大远。故名遥也。语使言者。若约教为使。则智本说教。智知无机。智息故教息。若约人为使。则如净名中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而起惑著。又如普贤入此娑婆。促身令小等。皆其义也。勿强将来者。旣无大机。恐伤其善根也。冷水洒面者。知有小志。宜以灰断理水洒彼向涅槃面。令得离烦闷。渐悟四谛也。莫复与语者。决定应息大乘教也。第二所以者何下。释成息大化意。厌苦欣空。故志意下劣。悲智未发。故畏难豪贵。审知二万亿佛所曾发道心。实是佛子。为将护故。不语他人。卽从阿含乃至般若。未尝彰言二乘作佛也。第三使者语之下。正明息于大化。我今放汝。卽是知大机弱。随意所趣。卽是知小善强也。第四穷子欢喜下。卽是息化称机。不为大教所逼。是故欢喜。逗之以小。可得醒悟。故言从地而起。于但空理求正助道。或于四见求正助道。故言往至贫里以求衣食也。初遣旁人追竟。

(卯)二遣二人诱为二。初齐教领。二取意领。

(辰)初齐教领者。近领三车救子。远领波罗柰施权也。又为四。初领拟宜三车。二领知子先心。三领叹三车。四领适愿争出火宅。

(己)今初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旣息大化。不容孤弃。拟设方便。故云将欲。四大弟子齐已分领。不涉菩萨。故云密遣二人。约法。卽四谛十二因缘。约理。卽有作真俗。约人。卽声闻缘觉。而言密遣者。约教。则隐满字为密。指半字为遣。约理。则隐实为密。指权为遣。约人。则内秘菩萨行为密。外现是声闻为遣也。二乘教中。不修相好。但说苦无常无我不净。故言形色憔悴。不具十力四无所畏。故言无威德者。以此小教而拟小机。故言汝可诣彼。小教明理迂隐。不同大乘直走往捉。故言徐语穷子。见修两道。是断惑作处。故言此有作处。外道六行。但能伏惑。生上二界。今修谛缘。则能断惑。出生死海。故言倍与汝直。穷子若许者。有机是许。则设教。无机是不许。不设教也。二乘唯欲除惑取证。不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故言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约教。则二乘钝根。凭教行行。方能修业。约理。则智谛相资。约人。则权人共实人修行也。

(己)二领知子先心。三领叹三车

时二使人。卽求穷子。旣已得之。具陈上事。

审知有机。故言得之。卽领知子先心也。具陈上事。雇使共作。除苦集粪。与道灭直。卽领叹三车也。

(己)四领适愿争出火宅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慕灭方肯修道。故云先取其价。寻与除粪。犹云先问其价也。取价是适愿。除粪是争出。愍者。愍其取小乘果。怪者。怪其不求佛道。初齐教领竟。

(辰)二取意领者。领法身地久照方便。非至道树。始知用小。早鉴众生畏难尊特。亲狎垢衣。故追领往前以成今解也。问。四大弟子。何因能知法身久照。答。推近知远。若至道树。始知无有大机。不应兜率降神。正慧托胎。乃至现有烦恼纳妃生子。三十四心。后身断结。验知脱相海微妙缨络。著丈六粗弊垢衣。鉴机葢已久矣。文分为四。初领权智久欲拟宜。二领久知小法是其玩好。三领久知须叹三车。四领久知适愿受行。

(己)今初

又以他日。于[总糸+片]牖中。遥见子身。

又者。郑重辞也。将欲取意领法身地。知机施化之妙。重述佛意。故标章称又也。他者。指法身也。二乘自谓权理为己。故以实理望己而名他也。日者。时也。亦智也。依法身之时。用智照机。故言他日。前齐教领。领化身用事。故二乘称为己日。今取意领。领法身用事。故二乘称为他日。又就如来法身说者。实智照实为己。权智照方便为他。又自行权实为己。化他权实为他。又化他照实为己。化他照权为他。今正探领法身之时。用化他权智。照权机之若有若无。照权用之若可若否。故言他日也。[总糸+片]牖者。在屋曰[总糸+片]。在墙曰牖。旣非中门。明处又狭。譬权智照偏机也。遥者。小去大远也。见者。拟欲接之也。子者。昔曾结缘也。此由子隔[总糸+片]牖之外。非关长者偏视之非。

(己)二领久知小法是其玩好

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

修因智。力少故羸。修因福。力少故瘦。内怖无常故憔。外遭八苦故悴。四住为粪土。无知为尘坌。

(己)三领久知须叹三车

卽脱璎珞细輭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

卽脱等者。譬应报身无量功德。所谓四十二地戒定慧陀罗尼缨络。寂灭忍细輭上服。大小相海严饰之具。葢容服若盛。子则惊畏。二乘不宜见此相好。是故脱之。更著等者。现丈六形名粗。生忍法忍名弊。示有烦恼有为有漏。名尘土坌身也。右手。譬权用。除粪之器。譬治见思法门。自以此法断结成佛。又用此以化人故名执持。示同怖畏生死。又示寒风马麦等报。故名状有所畏。

(己)四领久知适愿受行

语诸作人。汝得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放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嗔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卽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此文具譬道品七科法门。以显除粪之相。领上诸子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也。一者语诸作人句。譬说四念处法。是除粪之器。断结之境。卽闻慧外凡位也。二者汝等勤作勿得懈怠。譬四正勤。能发暖位。暖是内凡。故云得近其子。三者后复告言等。譬四如意足。咄是惊觉之辞。令舍散入静也。正勤属智。如男子是阳性。如意足属定。如女子是阴性。若但正勤策动。不得与真相应。故咄令修如意足也。念处正勤。动不专一。不名为常。四如意中。定不异缘。思惟则定。思惟则断。定断专一。故云汝常此作。不复纷动。故云勿复余去。此是顶位也。如意观中能发无漏。故云当加汝价。有漏无漏助道正道。皆从如意观求。欲须卽得。故云诸有所须莫自疑难。盆器譬四禅体含支林。米譬生空智粗。面譬法空智细。(藏教中亦有法空。非大乘法空也。)此属正道。盐譬十六行观中无常。醋譬于苦。此属助道。如米面难食。须盐醋和之。譬正道难显。须助道佐之也。亦有老弊使人者。譬如意观。能发神通以代手足。但神通劣弱。故云老弊。又九想十想八背舍等助道法门。譬以使人。如意观中。亦有此法。须此助于正道。卽成俱解脱人。故云须者相给也。四者好自安意。譬于五根。若得五根。则安固难坏。此忍位也。五者我如汝父等。譬于五力世第一位。似解邻真。故云我如汝父乃至如所生子。所以者何下。释成如父之意。佛居道终。已具智断。故言老大。汝居道始。未有智断。故言少壮。有信力故无欺。有精进力故无怠。有念力故无嗔。有定力故无恨。有慧力故无怨。言余作人者。远譬外道诸见求理。近譬四念处等四位。亦未免五过也。六者卽时更与作字名之为儿。譬七觉八正入见道位。世第一心无间证真。故云卽时。从此转凡成圣。故云更与作字。阿含说五种佛子。谓四果及辟支佛。菩萨不断结。子义未成。卽此义也。七者尔时穷子虽欣此遇下。譬修道位七觉八正。以其不知堪任绍大。故云犹故自谓客作贱人。以其但禀权教修行尽苦。故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卽是见谛一无碍一解脱。思惟道九无碍九解脱也。三追诱譬竟。

(寅)四领付家业譬。近领火宅中等赐大车。远领方便中颂显实也。文为二。初领家业。二付家业。

(卯)初中二。初相体信。二命领业。

(辰)今初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此正譬方等弹诃时也。由其得涅槃价。事旣不虚。今为菩萨说大乘法。亦必不虚子信父也。佛知此等见思已断。闻大不谤。无漏根利。能微生信。父信子也。由此见尊特身。闻大乘教。名之为入。复被诃折。犹见丈六说小乘法。名之为出。大小出入。虽无疑难。犹谓大乘是菩萨事。非已智分不肯回心向大。故云所止犹在本处。

(辰)二命领业又二。初命知家事。二受命领知。

(己)今初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此正譬般若转教时也。将死不久者。有机则应。为生。机尽应谢。为死。今化机将毕。应谢非久也。金譬中理。银譬真理。理则非多。约种种门。亦得言多。例如空非十八。约破十八法。名十八空也。劝学中。明一切法门。皆是珍宝。仓譬定门。卽百八三昧。库譬慧门。卽十八空境。定慧仓库。包藏一切禅定智慧无所缺少。内充外溢。故云盈溢。其中多少者。譬般若广略二门。菩萨行般若。应知广略相。略则为少。广则为多。自行为取。化他为与。大品中云。汝当为菩萨说。故云汝悉知之。我心如是者。佛以般若为心。当体此意者。诫令同我体法空也。今我与汝便为不异者有三义。一是加被令说。故与佛说不异。二以诸法皆如。故得不异。所谓善吉如。如来如。一如无二如。三就今日。始悟父子天性。本来不异。而二乘人。向自谓被加异耳。(如般若云。岂二乘人。敢有所说。有所说者。皆是佛力。由机未转。且言被加。)宜加用心无令漏失者。有二义。一是约教。为菩萨说。不可漏失。二是约理。此卽汝物。不可漏失也。

(己)二受命领知

尔时穷子卽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无希取者。如善吉虽说般若。自谓我无其分也。止本处者。犹保小乘果证也。未舍下劣心者。虽复耻小。未卽回心向大也。问。二乘至般若时。密得别益。何云无希取意。答。领知无量差别法门。故名别益。无心希取。故名密得。若肯希取。卽是显得。何名密得耶。初领家业譬。领上免难欢喜意竟。

(卯)二付家业譬为二。初正付家业。二得付欢喜。

(辰)初正付家业领上索车及等赐大车二意也。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幷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卽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我逃走。[伶亻+立]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复经少时。譬般若后。正说无量义经之时。旣闻本从一法。生无量法。必思无量诸法。理应还入一法。如此思时。渐以通泰。故得大乘机发。乃至今经发言三请。名为自鄙先心。此领索车意也。临欲终时者。如后文云。如来不久将入涅槃。正指法华时也。命其子者。二万亿佛所受化之人。大机旣熟。十方云集也。幷会二字。贯于下文。言亲族者。十方法身菩萨影响众也。言国王者。一切渐顿诸经。当机益物。部部不同。名之为国。皆言第一。卽各称王。今经会通诸经。故名幷会国王也。等觉菩萨为大臣。十地菩萨为刹利。三十心菩萨为居士。诸君当知下。是正结会父子。实从我学。故云此是我子。从我得解。故云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者。此经西国文多。或可说昔名字国土。例如大通智胜因缘。今文简略。但言某某也。背大乘法。遁入生死。故言舍我逃走。备经六趣。故云五十余年。法身地中。常觅可化之机。故云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始于今日感应道交。故云忽于此间遇会得之也。今我所有下。是正付与家业。一切财物。卽大乘万行万德。先所出内。卽追指广略般若共不共法。先已领知。今但付与。所以法华但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复广说一切行相。此领等赐大车意也。

(卯)二得付欢喜。领上得车欢喜意也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卽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譬三藏中。本心不求。方等中虽耻小。自谓望绝故不求。般若中虽领知。自谓非己分故不求。如此不求而今自得也。然此欢喜之由。有远有近。若不先教佣作。与一日之价。岂得心相体信。委业付财。譬由三藏断结。方堪并闻大集。受折净名。转教般若。而致今日开显授记耳。故佣作取价。卽是远由。体信委知。卽是近由。又前诱引譬中。共有二意。一齐教领始自道树。终讫出宅。二取意探领。始自法身。终讫思尽。今于领付譬中。亦有二意。一探领慈悲四味调熟。二终领付财究竟一味。远近始终。合论五味。何者。卽遣旁人。旁人所说。譬华严圆顿。此教最初。旁人譬牛。所说譬乳。故云从佛出十二部经。卽初味也。若以此拟二乘人。则无机不受。迷闷躄地。全生如乳也。次明密遣二人说除粪法。此譬鹿苑说三。于小卽信。革凡成圣。如转乳为酪。故云从十二部出修多罗。卽第二味也。次明心相体信出入无难。譬说方等净名诸经。扬大折小。二乘闻大不谤。折小不退。良以三藏断结。取一日价。故得恣其褒贬。倘未断结。则不堪闻扬大。如前不受劝门。亦不堪闻折小。如前不受诫门。而今不谤不退者。心相体信故也。旣亲证小。故信大不虚。得涅槃价。故体折不嗔。虽非己事。而不疑谤。此心淳熟。如从酪出生酥。故云从修多罗出方等经。第三味也。次长者自知将死不久下。譬般若会中。使其领教。为大菩萨说摩诃般若。旣领知众物。贯统法门。心明口辩弥益慕乐。但恨住小。非是己物。脱更开许。岂不乐哉。于是心渐通泰。成就大志。如从生酥。出于熟酥。故云从方等出摩诃般若。第四味也。次临欲终时而命其子。譬般若之后。判天性。定父子。会三归一。付财与记。说法华教。开佛知见。示真实相。菩萨疑除。声闻作佛。悉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如从熟酥出于醍醐。故云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第五味也。四大弟子深得佛意。探领一化五味之教。始终次第。其文出此。(此为最钝声闻。须经五味。若稍利者。四三二味。卽得入实。故此别五时教。止约一类根性所闻。不可执别而难通也。又华严如日照高山。阿含如日照幽谷。照幽谷时。未尝不照高山。说阿含时。何得不说华严。方等般若。例此可知。今人仅读四教仪一书。不知广习台宗。宁知如来大机大用。)初立譬竟。

(子)二法合甚略。譬中已委。故不更论。贵在得意。不俟费辞也。文为四。初合父子相失。二合父子相见。三合追诱。四合领付家业。

(丑)今初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

似有二义。一取大机为子。昔未逃逝。旣非真位。犹居外凡。故名似也。二取小机为子。子旣逃父。贬之言似。卽以似字而合相失。

(丑)二合父子相见

如来常说我等为子。

但合长者见子便识。卽得子见父父见子二文八义。

(丑)三合追诱二。初合旁人追。二合二人诱。

(寅)今初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著小法。

三苦。谓坏苦。行苦。苦苦也。受诸热恼。卽五浊障重。迷惑无知。卽不受劝诫。乐著小法。卽但有小志。不堪大化也。

(寅)二合二人诱又二。初合齐教领。二合取意领。

(卯)今初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称至涅槃一日之价。旣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宏多。

令我等思惟等。是合具陈上事。勤加精进。是合寻与除粪。得至涅槃等。是合先取其价也。

(卯)二合取意领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上言又以他日遥见子身。今云先知。上言羸瘦憔悴。今云心著弊欲等。上言卽脱璎珞。今言不为分别等。三合追诱竟。

(丑)四合领付家业二。初合领家业。二合付家业。

(寅)今初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合上心相体信出入无难也。于此大乘无有志求。合上所止犹在本处也。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合上受命领知也。而自于此无有志愿。合上无希取也。所以者何下。释出无希取意。佛方便力。以实相法共二乘说。我等不识不共之意也。

(寅)二合付家业又二。初合付业。二合欢喜。

(卯)今初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恡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所以如来万不得已。权施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意欲我等舍伪取真)然佛实以大乘教化。

(卯)二合欢喜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中根领解。二白佛自陈中。初长文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二之二

猜你喜欢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太虚
  卷三十八·赜藏主
  慨古录·圆澄
  卷四十四·彭绍升
  卷第一·如卺
  修禅要诀·佚名
  卷二十五·佚名
  第九章 毗阇耶之到来·佚名
  梵网经忏悔行法·智旭
  般若灯论释 第四卷·清辨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复愚僧居士书·印光
  卷三十一·佚名
  卷第七十九·佚名
  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十章 冥官迓圣·屠隆

    〔小丑扮绰消丸小外扮颜杲卿小丑笑上〕阎王殿下绰消丸。三寸斓斑珠走盘。撮哄铜肝王太尉。笑开铁脸马灵官。帝孙见我浑忘织。仙子开言也送丹。只为舌端留地府。至今长夜黑漫漫。小子黄旛绰是也。以讴歌琴弈。伏事玄宗

  • 古诗镜卷二十一·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二十一 明 陆时雍 编 梁第五 庾肩吾【字子慎新野人八岁能赋诗初为晋安王常侍王为太子兼通事舍人除安西湘东二王録事参军累迁中庶子初简文帝在藩雅好文士肩吾亦预其选简文即位肩吾为度支尚书

  • 帝王经世图谱卷十三·唐仲友

    宋 唐仲友 撰春秋年表一

  • 第六卷 工业二·缪荃孙

    服 物 工 业《江南通志》:吴中以蚕桑纺织为工,故布帛之属,衣被四方。按布出于麻、棉、葛,帛出于蚕桑,《江南通志》但举蚕桑纺织,偏而不赅。凡物产之属于衣服者,一为植物,一为动物。节足动物中有一种鳞翅之蚕蛾,当其未成蛾时,表

  • 战国策卷三·鲍彪

    宋 鲍彪 注秦【苏张説外自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皆秦地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炖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嶲益州皆属焉】孝公【献公子显王八年庚申立】卫鞅【卫之庻孽公子姓

  • 一七九 反动老作家一·周作人

    我写文章平常所最为羡慕的有两派,其一是平淡自然,一点都没有做作,说得恰到好处,其二是深刻泼辣,抓到事件的核心,仿佛把指甲很很的掐进肉里去。可是这只是理想,照例是可望而不可即,写出来的都是些貌似神非的作品,所以在每回编好

  •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传·萧子显

    武帝(萧赜)有二十三个儿子:穆皇后生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子良;张淑妃生庐陵王子卿、鱼复侯子响;周淑仪生安陆王子敬、建安王子真;阮淑媛生晋安王子懋、衡陽王子峻;王淑仪生随郡王子隆;蔡婕妤生西陽王子明;乐容华生南海王子罕

  • ●皇朝通典卷十八·佚名

    選舉一 ○選舉一 (臣)等謹按杜佑選舉典首歷代制次雜議論考績即附歷代制後用人之得失致治之興衰可考而知也自秦至唐悉載杜典自宋迄明則五朝續通典備載焉竊惟選舉之制肇於成周漢唐以來不相沿襲迨至故明末造士則專尚文藝而

  • 第五十一章 第五战区初期防御战·李宗仁

    一当我于1937年10月12日抵达南京时,中央统帅部对全面抗战的通盘战略已经拟好,任命我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节徐州。职务是指挥保卫津浦路的防御战。北至济南黄河南岸,南达浦口长江北岸,东自长江吴淞口向北延伸至

  • 孙凤珠女士·周诒春

    孙凤珠女士 字峄桐。年二十四岁。生于江苏嘉定。初学于湖州湖郡女塾及苏州英华女校。又任英华女校教员。宣统二年。自费游美。入雅典学校。习普通文科及音乐。民国三年。得学士学位。是年夏。入佐治比卜地学校。习师

  • 序·高诱

    淮南鸿烈解序淮南王名安厉王长子也长高皇帝之子也其母赵氏女为赵王张敖美人高皇帝七年讨韩信於铜鞮信亡走匈奴上逐北至楼烦还过赵不礼赵王赵王献美女赵氏女得幸有身赵王不敢内之於宫为筑舍於外及贯高等谋反发觉并逮治

  • 第33章 子张篇第十九(1)·孔子

    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译文子张说:“士在国家遇到危难时献出生命,遇到利益时首先想到义,祭祀时想的是如何恭敬,居丧时想到如何致哀,这就可以了吧!”名家注解朱熹注:“致命,谓委致其命,犹言

  •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一卷·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一卷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清净品第八之二论曰。复次应知说悔过行。如金光明经偈云十方住世  两足之尊  以悲慜心当证知我  若我先造  

  •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总目·智旭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总目 古歙后学 成时 评点节略 卷第一(总序 总目 述 序)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卷第二(述) 往生净土忏愿仪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卷第三(述) 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  受持佛说阿弥陀

  • 佛说斋法清净经·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竹林精舍。与二百五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八部鬼神菩萨摩诃萨。一时集会。是大目揵连从坐而起。为佛作礼。而白佛言。世尊。我昔日时入城乞食。道逢见有数千万人。头如太山。腹如须弥

  • 礼记通论辑本·姚际恒

    姚际恒的礼记通论,是他的九经通论之一。清初以来的各家书目、史志及地方志等,皆未见著录。独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加以著录,云「上中下三帖」,不注卷数。本书原本已亡佚,杭世骏续礼记集说曾引用三十馀万字。礼记通论此书曾引到

  • 都部陀罗尼目·佚名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称陀罗尼门诸部要目、陀罗尼诸部要目、诸部要目。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举金刚顶经、大日经、苏悉地经、蕤呬耶经、苏婆呼童子经、怛唎三昧耶经等之要目而加以解说。其中,于金刚顶经部分,初出

  • 华严经旨归·法藏

    简称《华严旨归》。佛教著述。唐法藏述。一卷。论述《华严经》的主要内容和华严宗教义。分为十门,并各以十义解释:(1)“说经处”,谓《华严经》“为尽法界之谈”,并不限于《华严经》上讲的“七处八会”;(2)“说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