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

──二十年十月在西安高级中学讲──

今日蒙陕西学界开会邀为讲演,诚属难得之机缘;然余因昨日略受感冒,对于此题不能详细发挥,故仅能就其大意约略说明之。

若论及佛教之历史,固发源于印度,然印度久已绝迹,早无佛教可言;而现在能代表佛教者,唯有三处而已。三处之中,二处皆在中国,即本部与西藏;另一处即锡兰。此三处亦可代表三时期之佛教:第一小乘极盛之时期,传入锡兰;第二大乘盛行之时期,传入中国;第三小大衰亡之时期,传入西藏。复由锡兰传入暹罗、缅甸,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由西藏传入蒙古、尼泊尔。三时之中,最能表明完全佛教之精神者,即笫二时。故欲考见佛教之真象,舍中国莫由,亦可谓中国即是佛教第二之祖国。所以、近来西洋学者探讨中国之文化,亦大都以佛教为主体。故欲使中国文化传播于世界,非先发扬佛教不可;而佛教于中国文化之关系,亦为国人应知之常识。譬有中国留学于西洋之学者,常不免要与彼邦之东方学者接触,若于本国二千年来高上之佛法一无所知,岂不有愧于祖国耶?所以、余有此“佛教于中国文化之影响”之演讲。然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史乘所载不一:有谓周朝穆天子时,西方有化人来;有谓秦始皇时,有室利房等十余人来,始皇投之于狱。彼时虽有蛛丝马迹,然尚无鲜明确实之历史,可以置诸不论;应断定汉明帝时为佛教正式输入之时期。然此二千年来之历史,因地域时代之不同,所发生之影响亦各有异,今先研究其与一般之影响。

一、佛教来中国一般之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由汉末至宋初,都是翻译之时期,佛教大藏中五六千卷之经典,皆是此时之产物。而在六朝与唐朝之间,佛教大师辈出,奘师且在印度求得重要之梵本,翻译之切实,文笔之精美,诚能空前绝后。故当时之思想界多投于佛门,受诸师之熏陶,对于佛教皆有深切之印象。然佛教始终并未参预中国政局之治乱;中国之治乱,皆属儒、道二家,佛教不过居于旁观之地位,只向本位中宣传而已。故在学术上、风俗上,皆能补偏救弊,使人心转恶向善,趋于安宁之现象,此即佛教与中国文化一般之影响也。

二、佛教对于中国艺术之影响  一、建筑:关于佛教之艺术,法人烈维氏作有“佛教人文主义”等书,从文化上、艺术上、研究佛教之精神,以为东洋之美术,皆与佛教有关。譬如建筑,虽不如西洋之切于实用,然皆能力求美观,如房屋前后之布置,左右美妙之点缀,尤其是寺院之庄严伟大之形式,皆是模仿原始佛教之状态。如此处之大雁塔、小雁塔等,俱能代表崇高坚强之精神,此皆显而易见也。二、塑铸:塑、即是泥塑,中国先虽有图像雕像,然塑像自佛教入中国后始有。唐时名工之塑像,蔚为大观,美丽尽致,现在虽不能窥其真正之作品,然如日人所发现之苏州某寺唐人之塑壁,后得蔡元培等请政府保存,故今尚能考见当时美术之一般。近来国人一味破坏寺院之塑像,殊不知实是丧失中国文化之元气也。铸、即是金铸,如所铸之铜观音、铜弥陀等,亦皆有其特别之风致。又如各寺陈列之铜器大钟,以及千人之大铜锅等,亦皆是佛教之产品也。三、雕刻:雕刻有木有石,至于唐时名工之雕刻,余于游美国时,曾见有一石像,系自日本购得者,美人以为是极有价值之美术品,且认为是考察中国雕刻之依据。又如洛阳龙门与大同云冈之石佛,以及其他刻像等,每有数丈十余丈之高,其刻工之玲珑,人物之巧妙,皆有飘飘欲飞之势,在我国之美术界,亦是绝无仅有之作品。四、图画:我国虽先已有图画,然至唐朝佛教极盛时,才能登峰超极。当时名工画佛教之故事于壁上而形成一种佛像派,于我国之艺术上增光不少!不唯内容圆满精致,即作风亦多是带有印度之色彩。五、音乐:中国古时虽有极好之音乐,但佛教来中国后,更有新调参入,使中国之旧调,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亦有特别之发展。如“鱼山梵呗”,是摹佛教中极好之梵音。又如寺院中之磬[木+鱼]鼓等,皆是与僧众起居相应之礼乐,使人闻之,俗念顿消。故中国之诗人,喜闻寺中之晨钟、暮鼓,而歌咏出绝妙之诗词,此亦可见佛教音乐神力之大也!六、印刷:印刷为文明进化之要素,世界各国推中国为始。中国多以为冯道印刷五经为始,但从敦煌石室发见隋唐书藉后,其中大都是佛教之典籍,或是翻译,或是作述不等,其中且有隋时印刷之通俗宣传品,故知佛教在隋时早有刻板矣。当时虽是简陋,亦足以考见是冯道之先河也。七、戏剧:中国之戏剧,多是演前人之故事,或惩恶,或劝善。而佛教之戏剧亦然,如目连救母,归元镜等,亦是演佛教之故事,移风易俗,使人回恶向善,皆大有功于教化也。

三、佛教对于中国文学之影响  一、切音:中国之反切与音韵,六朝时由“华严字母”等翻译,始有萌芽,至唐朝我国之切音学乃得以完成。二、文法:中国向来作文,只是神而明之,或是“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并无文法可言至。于佛教传入中国,初或是直译,或是意译,皆不甚切当;迨唐时,我国沙门学者多至印度求得原本,不唯明经中之教理,且能通彼邦之文法,于翻译上亦多别开生面,故知唐时即有梵文之文法输入我国。其“八啭声”,即是名词、代名词、动词、助词等,与西洋文法无异,然因当时无人应用,所以不能传播于民间。我们若看唐译之佛经,尚能考见其一般。又如大藏中之六离合释,亦是梵文文法之一种。现在国人多以马氏文通为我国文法之鼻祖,殊不知唐时即有佛教文法之输入也。三、名词:从佛教传中国后,我国文学中亦增加数万新兴之名词。现在之佛学大辞典,虽未能将所有之名词完全搜尽,但睹之亦足使人叹为观止矣!再如现在最流行自由、平等之名词,皆是佛典之成语。谚云:“世间好语佛说尽”,非过言也。所以、中国之文人皆好读佛经,以助其文章之精妙。四、文体:佛教之经典翻译到我国,或是五七言之新诗体,或是长行。长行之中,亦有说理、述事、问答、乃至譬喻等,与中国之文学方面,亦有极大之裨助。至于唐朝以后之文体,多能近于写实顺畅以洗六朝之纤尘,未尝不是受佛教之薰陶也。五、诗歌:佛教原始之经典,多不易懂,故后人或作浅显之诗歌以咏之。如马鸣菩萨所作之佛所行赞经,其于描写记述方面,无不尽致。梁启超谓:我国之孔雀东南飞之长诗,即受此经影响,或可近信。又如禅宗之颂古,唐时寒山、拾得深入浅出之新诗,实皆开白乐天与苏东坡之先河。六、语录:唐朝虽能改以前堆砌之骈体,然如韩昌黎等,终未离古文别创新体,至于佛教当时之大师,则能独辟蹊经,创白话之语录体,说明佛教之要义;宋时程、朱之语录,皆是模仿于禅宗。又如民国七八年时,胡适提倡白话,主张多读语录。且谓余曰:宋时佛教禅宗之语录,为我国古代极好之白话,亦可见其在我国文学中之重要矣!七、小说传奇杂记等:唐以后,传奇、杂记之小说,多带有儒、释、道三教之色彩。如明人所作之归元镜,是说明净士宗之事实;西游记是演述玄奘法师求法之故事,其他笔记形式,亦有如百喻、贤愚、因缘诸经者;而西游记且是我国四大奇书之一,亦足以见价值矣。又如西洋之天方夜谭,相传曾参有波斯之故事──见周越然天方夜谭序──,盖波斯古时亦为佛教之国家,其故事亦有与佛教传说相关,天方夜谭采用之,故能成为述事精详,充满诗意之第一等作品。复次、如近代世界大文豪俄国之托尔斯泰,其作品能够充满美丽性、普遍性、而成为写实之鼻祖,传播于全世界,皆是因为他能够模仿佛教述实之体裁故也──参看胡寄尘所作之托尔斯泰与佛经──。如此、则佛教不唯于我国文学上有极大之帮助,而于世界文学上亦有其不可磨灭之影响也。

四、佛学对于中国科学之影响  一、论理学:在世界各国论理学发生最早者,是希腊与印度。中国虽有墨经之上下,荀子之正名,然皆语焉不详。而希腊与印度俱为文明最早之国家,人民之知识亦异常发达,多有哲学之思想,重于辩论,故在希腊有逻辑,在印度有因明,为运用思想言论之法则,使自己之意见有条不紊。因明虽在唐朝即传入我国,惜唯用于佛学;现在因新学之输入,中学以上皆有论理学一科,亦渐知佛教因明之重要。若稽考西洋逻辑之进化,初本是演译法,培根后始创有归纳法,至现在乃进为符号之理论;然佛教之因明,则能兼有其三者之长。故日本之学论理学,往往以二者作合并之研究。我国学者若能于此详加探讨,使之传于世界,则中国在学术史上必另增一番光彩也。二、医药:我国现在之各大都市,皆通行西药,实不知东方药材有其不可磨灭之价值,即印度之医药亦然。如唐时义净法师所作寄归传,亦多称赞我国之药材;其传中并有二篇专论印度之医学,有疗疮、医身病、小儿病等八种,并有如何使身体强健康宁之说明。后二者可谓之卫生学,即是佛在世时亦有医学之说明,如所谓“四大不调即有四百四病”等皆是。不过、中国之医学是疗病于已然,不能防病于未然,关于通常日用之卫生,尚少有说明;而印度之医学则不然,且能注重到健康延寿方面,于佛律之中皆能见其大概。如早晨之嚼杨枝,饭后经行静坐之调养身心,寺院之静洁,殿堂之禁止涕吐,饭时之节制,俱是卫生之良法也。又如印度之医病,常主张减食或者断食。故百丈大师谓:“疾病以减食为良药”,亦即此义。现在西医之疗病亦主张减食或断食,此亦可见到佛教于医学之贡献也。三、天文:我国从唐代至明朝,皆是用一行禅师所定之历;盖一行大师之根据,即印度之天文,迨至明朝,始由西人改之。如此、亦可见佛教之天文学,在中国有其相当之势力也。四、数学:此学在印度认为非常重要,即五明中工巧明之本也,与西洋之代数、几何有同等之价值。据罗什法师传,当时曾有印度之婆罗门来中国,精于数学,能测大树高度之数量与宽广之体积,然因当时无人学习,故不传。但无论如何,可以断定印度之数学,实驾于我国之上也。

五、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之影响  前章已说过,佛教并未参预政治,只是居于旁观之地位,对于社会只是移风易俗而已。今依其最显著者分述于下:一、信三世:我国在先皆以人死如灯灭,孔子亦云:“未知生,焉知死”。对于死后之如何,皆不得而知。至佛教入中国后,始信有三世,知生有所从来,死有所往,深入人心,牢不可拔。二、信六道:我人每见有作恶之人,虽能得福得寿,其业果不报之现世,知彼未来必堕恶道,此因知有佛教六道轮转说故也。三、信善恶报:因信三世六道,故信作善作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孔子虽谓:“作善之家必有余庆,作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但现在人往往以作恶而得福,作善而反得祸,非难因果,即无以通,读佛经,乃知果报非唯是报之即身,实通于三世,乃可确信也。四、信神通力:中国古代虽信离人世外有超人格之鬼神,有其神秘之神力在冥冥之中,可以使人得祸得福,然佛教至中国后,方证明实有六种神通力。但是佛教之神通力,自有其非凡之深意在,故不唯愚夫愚妇信之,即有智者无不以为是实有也。五、悔罪植福:因知三世善恶果报,故注重悔恶除罪,修德祈福。六、延寿荐亡:由知我人生由所来,死有所往,故对于亡者追荐超度以济其灵性。复次、又因知福可以植,所以对于生者祈福修德,以保安康。七、修德禳灾:不唯常人如此,即我国之帝王,每因国家不幸,多责自无德,引为自咎,反躬修德,以禳灾疫,此可以视佛教印入人心之深也。八、设供祈愿:平常祭祀祖先与神道等,或祈家庭平安,或求身体康健,大概皆是受佛教密宗之影响也。

六、佛教对于中国哲学思想之影响  一、汉、晋、南北、隋、唐“有、空、玄门”之思想:中国哲学之思想,在周朝已颇发达,至战国诸子齐鸣,各倡其说,诚是我国学术史光荣之一页。然汉后则唯有孔、老二家;武帝时则斥百家定儒为一尊;至魏、晋、六朝而道家复兴,盛倡其玄学,而佛教亦于斯时输入。因二者均带有宗教之色彩,且皆在社会中活动,故佛教初入中国时,二者即发生冲突,由冲突而排斥,由排斥而接近,到魏、晋时讲佛学者多取义于老、庄,而讲老、庄者亦多取义于佛经,二家遂生密切之关系。初儒家本是操政治、教育之事业,与佛教不生关系,但到后来,学佛之份子若梁武帝等,亦上了政治舞台,与儒家亦发生冲突,二家亦由相攻击而达于谅解。所以唐时明通博达之士,皆知儒家为有门,所以提倡伦理,握政权,主教育:佛家为空门,所以使人止恶向善,净意修德,以辅于治安;又以道德经中之“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义,而定道家为玄门。以为儒家虽是有为而作,但不得离佛教之空性;此盖以佛家之有、空、非空非有,而成此三家调和思想之根据也。二、宋、元、明、清“治世心身”之思想:前者之思想,即是宋、明以后三教调和思想之根据;宋明以后之学者,皆以儒教为治世之学,佛教为治心之学,道教为治身之学,以定三教相安之分位。三、禅宗与宋、明、儒学及仙道:佛教由隋、唐之隆盛,至唐末而入宋初,则诸宗一落千丈,当时唯有禅宗作佛教之代表,其他各派虽存若亡。禅宗不唯独称霸于佛教,且能操纵当时之思想界。

禅宗乃是重在参究人生根本之原理,使人自己研究,于此求得发明后,方可论学;不但否认古书,且不信古人。故当时中国之学术大受其影响,如周、张、程、朱皆用过佛教禅宗之方法。如二程往礼周濂溪,周即命参“孔子颜回所乐为何事”。又如程子受学,半日读经,半日静坐,且常使门人观察“喜怒哀乐未发前之气象”,此与佛教禅宗之观“生从何来死往何处”何异?至于陆象山等,则更进之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朝之王阳明,亦是袭取禅宗之方法,其以“致良知”为根本之提倡,亦与宗门先明了立足点后,再研究学问之用意相同。至于所谓与仙道之影响,亦很值得注意。宋前之道家,不过是采药、练气而已。至宋朝之后,亦大变其方针,皆言性命双修,而以先静坐修性,灭除妄想,而至寂静为入手;而后用其炼精化气为神之命功。其修性亦袭禅宗而貌似也。四、佛学与近今之新思想:至于我国近三四十年思想界之重要份子,如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严复、梁启超诸人,皆受佛教极大之影响。康氏本精于孔学,然能放开孔子门户,盖有取佛之华严经。曾谓“自大之能遍全宇宙,小之能入于微尘”,即是贤首宗大小无碍之义也;阅其大同书可以知之矣。谭氏曾从杨仁山居士研究内典,所著之“仁学”,尤多佛学之理想。章氏不但精于小学,且能明通于诸子,其作述如原名、明见、齐物论释等篇,国内学者皆认为空前之著作。其所以能如此对于诸子学整出其条理,盖因为他精于佛学之因明、唯识,用佛家之因明、唯识,作为研究诸子之方法,始能融会贯通故也。至于严氏所译之天演论与穆勒名学等,多是采用佛学之名词,且多附论佛学之思想,所以能执我国译界之牛耳。梁氏所讲之中国文化各种史稿,皆有涉及佛教,尤注意于阿含经、五蕴论、大毗婆沙,诸君若看其近著之中卷,即可以看见其与佛教之关系也。又如最近之学者胡适之、粱漱溟等,亦都对于佛法深有研究;胡适虽醉心欧化,因为他欲全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而中古之哲学又与佛教有关,故他现在正在专心于佛学。不过、因为他是提倡语体文之人,所以他以为语录易读,唯从禅宗研究而已;观其对于清华大学学生所开之国学目录,三分之一皆属佛教之经典,亦可见他对于佛学之注重矣。梁漱溟近来之思想,虽欲从陆、王之理学而沟通于西洋文化,然考其思想之出发处,仍然是由于佛学。其现在对于救国,虽主张用儒教,然其内心之信仰与其生命之归宿,似乎尚在于佛教也。

以上之叙述,不过就其大概言之。(化城记)(见海刊十三卷一期)

  


猜你喜欢
  卷第四十一·佚名
  佛说鹦鹉经·佚名
  卷五十五·佚名
  卷第三十五·元来
  卷第四·宋濂
  万善先资集卷三·周梦颜
  菩萨本缘经卷下·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四十六·志磐
  卷第三十七·佚名
  真现实论宗体论·太虚
  卷九十七·佚名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五·智圆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四·唐慧琳
  覆英国三真社书·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忠义集序·赵景良

    宋有天下三百余年以仁厚立国以诗书造士以节义励士大夫故其士民观感兴起皆知杀身成仁之为美及其遭罹变故而且亡也死宗庙者有之死社稷者有之死君上者有之死城郭封疆者又有之下至山谷之儒里巷之妇亦皆秉义抱节矢死不辱呜

  • 列传第六十二 文苑 应贞 成公绥 左思 赵至 邹湛 枣据 褚陶 王沉 张翰 庾阐 曹毗李充 袁宏 伏滔 罗含 顾恺之 郭澄之·房玄龄

    夫文以化成,惟圣之高义;行而不远,前史之格言。是以温洛祯图,绿字符其丕业;苑山灵篆,金简成其帝载。既而书契之道聿兴,钟石之文逾广,移风俗于王化,崇孝敬于人伦,经纬乾坤,弥纶中外,故知文之时义大哉远矣! 洎姬历云季,歌颂滋繁,荀宋之

  • 卷第一百一十五·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三十七〔起屠维作噩(己酉),尽上章阉茂(庚戌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六·佚名

    天启五年十二月乙亥朔上传兵部马世龙向来戴罪杜门准他回卫其中部总兵员缺速推堪任的来用见今河冰已合著经略高第督率道将严加防御务保无虞○兵部覆世龙回卫 上复以世龙劳苦三年著回府遇缺推用该部即与优叙○尚宝司卿

  • 第十六卷 洋款·缪荃孙

    光绪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户部奏准摊派江苏筹还外国借款。原奏俄、法一款,由盐斤加价项下指拨淮南四岸十三万两,由各省地丁、盐课、盐厘、杂税项下指拨江苏二十二万两,由各海关洋税、洋药税厘项下指拨江海关四十万两、镇

  • 二一二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缴到伪妄书籍九种请旨销毁折·佚名

    二一二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缴到伪妄书籍九种请旨销毁折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三十日安徽巡抚臣裴宗锡谨奏,为缴到伪妄各书,请旨销毁事。窃照明末野史以及笔墨妄议之书,前奉上谕,饬令委员明白宣谕,卽速交出,与收藏之人并无干碍。

  • 刁庆湘·周诒春

    刁庆湘 字信德。年三十五岁。生于广东兴宁县。已婚。子一。女二。初学于檀香山。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得医学士学位。光緖三十四年。任上海同仁医院医生。宣统二年。任南非洲特兰斯瓦尔某医院主任医生。民国元年。

  • 经济文衡前集卷十一·佚名

    宋 滕珙 撰道体类论道即本之説未安答张南轩此段谓道体中自有要约根本处道即本也却恐文意未安盖莫非道也而道体中又自有要约根本处非离道而别有本也如云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此所谓本也无它达之天下也则是本既立而道生矣

  • 经说卷四·熊朋来

    宋 熊朋来 撰仪礼周礼礼记论语言学礼曲礼言读礼则礼有载籍可学可读其来乆矣今三礼多为后儒所议虽仪礼不免乐史之疑礼经赖此书为稍完尔礼记出于汉儒之手如王制为汉文帝博士所作缁衣为公孙尼子作月令为吕不韦作其他托

  • 卷二百二十九·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四十八善现,四正断清净故空解脱门清净。空解脱门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四正断清净。若空解脱门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四正断清净故无相无愿解脱门清净。无相无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八·念常

      ⊙(戊申) 神宗顼(母曰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曹太后之甥也。幼与英宗同鞠后所。后为英宗配。生帝。自颖王为太子寻即位。三十八岁崩于福宁殿。葬永裕陵)改年熙宁(是年地动非常)辽国咸雍四年(是年金主阿骨打生)  知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五·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善財童子。於諸眾生。起大慈普遍心。起大悲潤澤心。思惟相續。曾無間斷。福德智慧具足莊嚴正見圓滿。離諸塵垢。證法平等心無高下。隨順悟入一切智道。

  • 悉昙字记(南天竺般若菩提悉昙)·智广

    大唐山阴沙门智广撰悉昙天竺文字也。西域记云。梵王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寓物合成随事转用。流演支派其源浸广。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而中天竺特为详正。边裔殊俗兼习讹文。语其大较本源莫异。斯梗概也。顷尝诵陀罗

  • 卷第一·霁仑超永

    续藏经 五灯全书五灯全书卷第一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七佛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祖灯相传。必自佛始。故自释迦以上。略举七佛。长阿

  • 先觉宗乘卷四·圆信

    径山语风老人 圆信 较定无地地主人 郭凝之 汇编杨衒之北魏杨衒之。为期城太守。早慕佛乘。达磨至魏。住禹门千圣寺。衒之问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愿师慈悲开示宗旨。达磨说偈曰。亦

  • 卷第四·水鉴慧海

    嘉兴大藏经 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卷第四嗣法门人原澄等编示众夏日示众参禅图了生死非图名色也近见学者抱鱼目作明珠藏燕石为至宝不但惜而不舍兼亦傲然自是如此病正在膏肓虽有盖国之明医而不能

  • 三国志后传·酉阳野史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序本再刊本《三国志后传》目录书影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序本再刊本《三国志后传》正文书影明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称《续编三国志后传》,一名《续三国志》。十卷一百四十回。题“晋平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