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火葬与国民之福利

生养死葬,为处理人身一世之原始要终大事。兹专就人身死后之葬事言之,其措置之办法,约为四端:一曰露葬──天葬,由子孙亲友于死后裸弃之深林旷野,能在数日间得鸟兽虫蚁等食至仅存白骨为善,否则认为罪孽深重。亲子等当为忏悔祈祷,俾获殚尽而止。此殆为适于游猎民族地多林野之遗俗。吾国哲人庄子,尝依此示其达观: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斋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二曰水葬,死后由亲故以兽皮等裹而弃之河海长流,飘没而不返,而不问其是否

为鱼蛇龟鳖之所吞啖。此或出于滨水以居之渔民惯习。文明之世,与前述露葬,均已鲜有行者也。三曰土葬──地葬,有先为衣衾棺椁而后痤埋入土,且封石植树成坟者,中西国俗,大抵皆然。有裹以白布或裸尸以坑埋者,似闻回、犹二教行之。此以农牧民俗,安土重迁者为最适。四曰火葬,此或发端于工商民俗,而佛教首倡行之──自佛陀与诸阿罗汉皆火化其身,留坚骨或舍利,贻信徒供奉──,顷颇为文明国族仿行而未能普遍,然为此后人类所最宜通行之葬制,可预卜也。他若埃及等药浸不腐之木乃伊,古禅德坐脱──不坏之肉身供,则由少数特殊富贵、特殊修养者偶尔有之,不为一般人式。

今于死葬之成为问题而犹待解决者,盖惟土葬火葬之孰善而已。土葬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较优,以为子女者皆得身于父母,对父母遗身,衣衾棺椁入深土寝安之,可稍慰其孝慕之情。然实依凭于农业家族,宗法封建社会,进至工商国族之社会,已有“

德其所德而非兹所谓德”之感。况因缘土葬而致久丧、厚葬丛弊,古时墨子已非之。近世则更缘此而滋众害,已不胜偻指为计。试略言之:一、今世人群之所重,近则为国家民族之公利,远则为世界人类之共益,家族已非复社会重心,而宗法封建,且为现代国民应化除之障碍。而近就国利言之,国防交通之建设,如军港、兵营、要塞、飞机场、铁路、公路等,占地已广;又于教育之体育场、学校;民众娱乐之公园、运动场;煤铁等开发之矿山等,在在皆需用大量土地,即深山邃林亦将更无荒旷余裕,设犹年增月加作占建坟墓之用,必将妨害于国利。二、今世国力之强,胥基于民力之富;而民力之富,则由生产之皆工业机械化;由农矿而商市,一切工业机械化,则皆以火力电力为中心,农业非复生产力唯一基本,而在火电威力开发之所至,非唯不容有芜废之地存留,即山林田土亦浸化为集体农场,难以分据割守为永享安寝之所。若犹将山丘土地扩占无已以充墓冢,则必致为痤死尸而妨害国家建设所基、人民生活所资之生产力。三、况因于土葬,世人每多建筑高坟大庄,以耀观乡里,互相效羡,踵事增华

。或本人预为身后名,或子孙追为父祖荣,恒汲汲竭财力废生业而为之。近年各地方政府往往拆除民墓,而以国葬、公葬酬庸,又蔚成风气,未革奢习,转增侈糜,不但消耗民财物用,其藉死尸占夺生人之山场田地者益日以广,则新工事无以兴,而旧农业亦将不容存矣。四、由土葬而沿习为中国千百年来最大之陋弊者,更有阴阳风水之说。此作始晋郭璞,而谬种流传,迷风广扇,积世而伪执弥坚。有为争风水坟地而械斗构讼积仇数代者;有因利长房不利幼房,利此房不利彼房,或刻意觅佳风水不得,致稽葬至数年数十年者;有于一父尸或一母尸,诸弟兄析骨而分造数坟以各事避趋者;有惑于此年利此方向,彼年利彼方向,或此一风水者说此佳、彼一风水者说彼佳,而一年或数年或数十年,将父辈或祖辈等坟屡迁葬者。种种迷妄颠倒,利用先人尸骨为本身或子孙避祸邀福之工具。则入土为安,藉妥先灵而慰孝情之本意,亦胥忘失也。此举荦荦大者,他若血肉溃腐,毒气蒸发,致生人疾疫;及狐掘狼攒,盗发兵掠,每反招骸骨暴露诸患,不获尽述。

惟近代都市所行公墓之制,虽亦为土葬,而已能大减上述土葬诸弊,足为葬事之改良,应先提倡。闻政府今后于国葬、公葬,亦将采公墓制,差可为民楷式。然究未若火葬之为善:一、火葬焚余之骨质坚白,仍可留作亲友之纪念。二、聚贮方尺骨坛,可绝不多占地面空间。三、经电火毁炼而秽滓随烟气俱尽,不惟更无蕴毒流播,且亦令重浊皆化、轻清上升。四、化以电火热力,亦符形质分合变化之物理科学。五、于今电火为生产力中心之社会,尤契时代机势。六、牵于荣耀之念,风水之说,所起侵地糜时诸陋弊,更可皆一扫而空。故真有心于葬事之改善者,决唯火葬之提倡与实行而已矣。然不破千百年来固结人心之风水迷执,则难息觅葬佳地以求福之妄想。而无锡有极精风水之尤、翁二君,既著其祸福征验者以告人,结论则谓:最好能火葬而废土葬。因一葬于土即为时方所制,二十年或六十年佳者,必变为不佳;则家运人事反受制于外,曷若火而空之,而壹可操权在己,自求多福。此其就风水以言祸福,在深

信风水之说者,当益可启发深省!况世之自然生化,于佛说皆因缘业报,器世间为有情类共同业感,主变之力在于有情。祖父子孙于身虽有较密切关系,然所遗尸体已仅藉共变余势而暂存,虽未尝非影响人生好恶之增上缘所缘缘一份。但按之并生同时一切有情无情众缘关系,亲尸葬地亦才为无量众缘中微劣关系之少缘耳,遽执之以云为子若孙者之人事盛衰家运兴败皆出于是,实陷执偏概全倒果为因之大谬!凡有理智者,皆应决然舍之而不为惑。则于葬事,亦求死者生者两俱利益,为理得而心安已。

居今世以言契理契机而存殁俱益之葬事,固莫火葬若。然犹有待论决者,则人子不忍睹所亲遗体焚化之情也。惟火葬之先,敛以衣棺既同,则于棺内遗体已皆无所睹。若推想其入土而溃烂,亦何异置火而焚化?故专就处理尸体以言,土葬火葬,实无轩轾,举之火不安,闭之土独能安乎?亦同为无可奈何不获已之事而已!然火化上升轻清、而土朽下沉重浊,于气质已分升坠;况火余之骨,坚洁可观,如有某一身分不

坏及成舍利珠等,弥可珍异,岂同一弃于土,终古长瞑!而此犹限形质以言,若进谈心识,于惑业报之死生相续,转生他报,固已舍前体如遗矢。然据灌顶经卷六云:‘若人生平无善无恶,命终不现他异熟业,于自墓中藉骨骸余气报为鬼。有祭祀者,亦得享受。骸骨既朽,则失所依,别求未朽无主骸骨附之’。则冢中尸骨可牵堕自识为守尸鬼,沦于鬼趣;亦易招致其他守尸鬼以为祟。岂若焚化,更无余恋,诸趣十方,乘业往生为便易哉!要之、执惟形气死即散灭,则亦无人情安不安可论。若推不安之情而认有不断之心识,可乘业而转生,则更当深信死生业报相续之佛教,行佛教之火化及修佛教之法事,以资益乎先灵矣。

中国民族福利系于改用火葬者殊大,已如前述。而推进实施之有藉于佛教,不惟火葬原出于佛教,亦以中国民族为文化深而情感厚之民族,非佛教质谢识迁之义理,不足以破惑坚信;非佛教修福资冥之法事,不足以慰情尽孝。况今每县之僧林佛寺,

大抵皆有通行甚久之“僧火化窑”,因势利导而改进为“民族火葬场”,既免庸俗惊骇阻挠,且费轻而举易!尤便就寺僧修超荐之法事,诚吾国有志国利民福人士及佛教缁素所同应力倡实行者。乃拟简明办法如下:

  一、每市县择一较大佛寺,或改设或新设民众火葬场一所,附寺由僧管理。    二、每火葬场,或用新式电炉,或用改良火窑,就财力所及酌行。    三、死后或唯敛衣衾,或入棺,或装龛,均可送火葬场施行火葬。在其时可就寺作度亡法事,并会亲友殡祭。    四、就寺当更设藏骨塔,中空而多级,每级皆可环置骨坛数百,则火余之骨,各置一坛供设塔中,亲友仍可常去巡礼。    五、当制定举行火葬及拾骨入塔等法事仪轨,务令庄严诚重,有以达哀敬而尽孝思。

二十六年十月,在重庆。(见海刊十九卷一期)


猜你喜欢
  第七十一章 [失题]·佚名
  卷之三·牧云通门
  大乘宝要义论 第一卷·佚名
  卷十三·佚名
  佛说法集经卷第三·佚名
  卷上·佚名
  评层化论与盘化论·太虚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十卷·慧远
  答方亦民问·太虚
  神鼎諲禅师·惠洪
  卷之四·铁壁慧机
  释劫运之由·印光
  卷第十五·佚名
  佛说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佚名
  卷第四十一·霁仑超永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陈睦·唐圭璋

      睦字和叔,一字子雍,莆田人,徙家苏州。嘉祐六年(1061)进士。熙宁三年(1070),秘书丞。召试,授集贤校理。出为两浙提点刑狱,拜监察御史。元丰间,累迁史馆修撰,改鸿胪卿。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移知潭州卒。   沁园春   小雪初晴

  • 卷322 ·佚名

    舒岳祥 子瞻在惠州以十月初吉作重九和渊明已酉九月九日韵余去年以此日奔 去年十月吉,四山戎马交。 携家走万壑,惟恐草莽凋。 今日复此日,回睇龙舒高。 青黄杂远树,丹碧暧微霄。 黄华一斗酒,慰此两

  • 列传二 宗室·薛居正

    剡王侗,太祖子,初名青哥,汉末遇害。太祖即位,诏赠太尉,赐名侗。显德四年追封。巳王信,太祖子,初名意哥,汉末遇害。太祖即位,诏赠司空,赐名信。显德四年追封。 案:太祖诸子蚤岁遇害,本无事迹。原本过于简略,疑有删节,今据《欧阳史·

  • 礼乐第二十九·吴兢

    太宗初即位,谓侍臣曰:“准《礼》,名,终将讳之。前古帝王,亦不生讳其名,故周文王名昌,《周诗》云:‘克昌厥后。’春秋时鲁庄公名同,十六年《经》书:‘齐侯、宋公同盟于幽。’惟近代诸帝,妄为节制,特令生避其讳,理非通允,宜有改张。”

  • ●两汉纪字句异同考·蒋国祚

    襄平蒋国祚 撰 荀悦前汉纪三十卷袁宏后汉纪三十卷祥符中镂版于钱唐版废几百年再刻于绍兴年间汝阴王铚序云编修王公敦阅古训博极羣书其出使浙东既刻刘氏外纪以足资治通鉴又刻旧唐书至刻此两汉纪其艰其勤尤为尽力盖两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一 列女传三·纪昀

    列女传 【三】辽○辽邢简妻陈氏耶律常格耶律帑妻萧伊逊耶律珠展妻萧额勒本耶律中妻萧绥兰韩庆民妻邢简妻陈氏耶律常格耶律帑妻萧伊逊耶律珠展妻萧额勒本耶律中妻萧绥兰韩庆民妻△邢简妻陈氏邢简妻陈氏营州人父陉五代

  • 汉纪·张居正

    汉,是有天下之号,高祖初为汉王,后即帝位,遂仍旧号。这一篇书,载汉家一代的事迹,故称为“汉纪”。高帝太祖高皇帝,姓刘氏,名邦,字季,沛县人。初以泗上亭长起兵,诛暴秦、灭项籍,而有天下。在位八年,以其功德高厚,为汉家一代

  • 陈德传·张廷玉

    陈德,字至善,濠州人。世代务农,勇敢有力气。在定远跟从太祖,担任万夫长,从战皆立功,晋升为帐前都先锋。和诸将一同攻取宁、徽、衢、婺诸城,晋升为元帅。李伯升侵犯长兴,陈德支援,打败李伯升。随大军支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拿水寨

  • ●牧令须知卷五·刚毅

    长白刚毅子良氏手辑海上葛土达子材编订 兵房 ◆兵房 领运铜铅过境。以解员出境之日起定限五日内具报司道。○递解人犯。查明解役是否正身。及人犯年貌。与文册是否相符。解役有无短少。寻常遣军流犯。均应派解役二名

  • 十九、释畜·佚名

    騊駼,马。 野马。 駮,如马,倨牙,食虎豹。 騉蹄,趼,善升甗。 騉駼,枝蹄,趼,善升甗。 小领,盗骊。绝有力?戎。 膝上皆白,惟?。 四骹皆白,驓。 四蹢皆白,首。前足皆白,騱。后足皆白,翑。前右足白,启。左白,踦。后右足白,骧。左白,?。 骝马白

  • 卷二·高诱

    钦定四库全书淮南鸿烈解卷二汉 高诱 注俶真训【俶始也真实也说道之实始於无化育于有故曰俶真俶音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所谓有始者繁愤

  • 第十四章 35·辜鸿铭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辜讲孔子说:“一匹好马之所以被称为一匹好马,不是因为其仅有的浑身力气,而是因为其品性优良。”

  • 第四讲 气运·钱穆

    上面三讲,第一第二讲道理与性命,乃从抽象的理论方面原则方面来述说中国思想里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第三讲德行,则承续第二讲,从人生原理具体落实下来讲到人生之实践。今天轮到第四讲,我的题目是“气运”二字。此讲

  • 守空品第十七·佚名

    善业白佛言:闿士大士行明度无极。何等为入空为空定。佛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空观。一心作是观不见法。於法中不作证。佛所说不於空中作证。云何闿士於定中立而不得证。佛言:是闿士悉具足念空不得证。作是观不取证。观入处

  •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六(本)·窥基

    经。佛欲重宣此义(至)有一大宅赞曰。下颂。总有一百六十五颂。分之为二。初八十四行半颂。颂前法喻。后告舍利弗汝诸人等皆是吾子我即是父。下有八十行半颂。是第三大段。劝信解于此经。欣当成之佛智。初中有三。初六

  • 发菩提心经论卷上·世亲

        天亲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劝发品第一  敬礼无边际  去来现在佛  等空不动智  救世大悲尊  有大方等最上妙法。摩得勒伽藏菩萨摩诃萨之所修行。所谓劝乐修集无上菩提。能令众

  •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五·楚石梵琦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五 法语 侍者 善成等 编 示觉首座 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这里悟去。一生参学事毕。只么饥餐渴饮。闲坐困眠。虽涉百万阿僧祇劫。如弹指顷。更论什么诸佛菩萨。畜生驴马。瓶盘

  • 康熙开原县志·刘超凡

    地方志书。清康熙十七年(1678)刘超凡修纂,有刘自序。二卷。超凡以开原知县与县耆老傍搜广采史料传闻, 仅就地理、山川、古迹、人物入志。上卷:县志图叙、疆域图叙、建置沿革志、星野志(附祥异)、疆域志(附形势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