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八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忍辱学

摄念科(二)

唐慧萧

世出彭城刘氏。后徒许之长葛。今为长葛人。祖父袭儒素。萧年十八。以诗礼充郡赋。非其志也。遂依师於嵩高山出家。戒捡严洁。尤为乡里宿硕。所推许。开皇初。游学邺中。贯练众部。偏宗四分。久居泰山灵岩寺。后还中岳。侍养其师。而龙门明朗。河东持律之有声者。闻萧之风。不远从之。朗於萧齿加长。而常以兄视萧。其相忘於道如此。既而萧之师。获以天年终。於是朗请俱返龙门定林寺时马头山僧善禅师。方习静定林。因与弘畅毗尼。殊有可乐者。仁寿中。尝坐夏黄颊山中。或亡命从求匿。事发觉。督逮萧急。会朗善并物故。孑然莫解援。晋川道积神素道杰者。法门之英彦也。乃南迈投之。留连累载。大业之季。法令猬毛起。萧既以罪削除名贯。因复徧游中条王屋诸山。河东郡承丁荣。请居仁寿。使於中原版荡之际。开护生止教之科。则其用心亦仁矣。义宁中。剧盗陷河东而仁寿阐演自若。贞观十四年终。寿七十三。萧素笃谊襟每念朗善之好。虽登高眺远。以散情结。然情之所向。愈益悲恸。

平生开涅盘。仅十过。犹恨於大乘无功。读华严数年。有请为众敷弘者。则曰吾尚未知经意。於戏谅哉。

唐空藏

姓王氏。其先晋阳人。及藏之时。乃徙於雍州之新丰古藉焉。藏在孕。母於荤酒鲜腥。无所御。及生。岐嶷异常。年十九。从父母求出家。父母不许。因俛伏其前者七日。父母患之。听其所往。即入蓝田。负儿山中剃落。得面六斗。日啖不辍。历三年犹有余。由尔禅诵。罔替昼夜。后依判法师。住龙池寺。探穷涅盘三论之指。日诵万言。计其亿持。前后总得三百余卷。大业初。诏住禅定寺。皇朝创建金城坊之会昌寺。又诏居之。然藏性嗜幽僻。志静嘿。每岁仲春。辄优游山水间。遂卜筑玉泉。为投老计。说导不疲。开悟愈广。后以亢旱祷祈。枯泉复涌。夏分常行方等忏法。日礼贤劫佛名。坐而不卧。垂二十年。贞观十六年五月十二日。终於会昌。春秋七十有四。遗命以尸施飞走。后复收其余骸。起塔於龙池寺侧。金紫光禄大夫卫尉卿于志宁述文树碑。

唐法护

其先赵郡赵氏。祖康为济阴守。子孙家焉。隋初有赵恒者。以秀才。偕清河崔汪擢第。时号四聪。即其父也。年十二。连丁父母忧。哀恸气绝者数四。服除。欲造河北。从名儒受业。遇胜缘。辄剃落。无难色。七日覆诵净名。寻听毗昙於志念法师。听成实於法彦法师。登具之后。随究律部。复从嵩论师於彭城。采治摄论。由是以摄论命家大业三年。应诏住化远寺。俄又诏住慧日寺。时年三十二。常讲中观涅盘摄论。今上在秦邸。别请名德五人。护居其列。始摄论新本出。或以其确削。不足依任。而护独得於心。及唐论行良合。人以为有先见之明云。贞观十二年。诏住天宫寺。仍知寺任。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卒于寺房。寿六十八。撰摄论指归二十余篇。行世。

护性朴直。而好道术。每服金石药。至是大发。闷乱者数日。门人慞惶。夜诡言他物。以饼滓进。后闻其然。正色曰。吾之见欺。当自克责。且陷师於非义。是何理邪。嵩山沙门。智大者。年九十余简傲恬素。不下山三十年。讣闻杖策而至。哭尽哀曰。经论之士。代未尝乏。至於纯直。唯斯人而已尔。

唐慧斌

姓和氏。兖州人也。世习儒。斌博通经史。年十九。为乡助教。二十三即从剃染。徧历经庠律肆。俄入台山。修诸静虑。如是八载。又练业於泰山。灵岩诸寺。年三十四。始隶公贯。住秦州梁父甑山存道寺。隋朝为献后。构禅定。以进冥福。诏与诸硕宿数。而斌夏腊最小。声称弥隆。亦像季之杰然者。后充弘福寺主。贞观十九年十月六日。以疾终。时年七十二。

唐慧休

生瀛州之乐氏。世业蚕渔。而休蚤知自拔。年十六。遇沙门巡里乞食。而感发焉。遂违亲。遁投勖律师出家。时灵裕法师。有重名。方居邺下。开导。勖命从之游。始研华严。至五十余徧。卒无所入。住渤海。听明彦法师。成实论。无几何。而彦化去。乃受小论迦杂婆沙於志念法师。各数徧。念曰。予於小乘。岁月多矣。今而值子。可虚度乎。乃为休区别部类。着杂心玄章钞疏等。然冥府虽开空宗。尚梗惟识之旨。取悟无方。会裕师入关。与昙迁禅师。尼论师等往来。扬摧摄论。领略义趣。周涉三遍。即造章疏。自尔大小诸藏。统绪可寻矣。然独律部。未遑精阅。复习四分於洪律师。一坐席间。经三十余徧。而冈测涯涘。顾谓其徒曰。予於经论如彼。於律如此。岂非理可虚求。事难通会乎。砺律师。见其暮年尤勤至。尝曰。法师大德犹尔疲劳。休曰。吾忆吾始脱尘樊。遂获陶铸。敢斯须离邪。所居寺凡四翻秽。武德间。刘黑闼叛。休率弟子二十人。守相州及天策府。以曹公徐世绩。领兵讨诛。又能出私积。继餫饷。寇平。曹公为闻。上诏贼所发地。除相州依旧外。其余州郡僧尼。止留三十人。贞观九年。诏入京师。固辞寿。九十有八矣。住乡里之慈润寺。门人昙元灵范克诏其业。

元高洁慕禅悦。隐林虑山。

范居弘福寺。振名京邑。

休康健至今。上伐辽。亲幸其室云。

唐慧璧

生苏州嘉兴弘氏。七岁依流水寺出家。剃具之后。访道四方无惮夷险。三经四论。咨询老复。靡所底滞。乃归乡里。以勖来学。常坐不卧。四十余年。老凭曲几。门徒数百。诲诱未尝见惓色。贞观末。七十余卒。

唐宝相

生雍之长安马氏。年十九出家。住罗汉寺。学专摄论。尤务行头陀。以伏妄识。夜诵阿弥陀佛经。七过。称佛名号六万口。昼读藏经。六时礼悔。如是四十余年。未尝废息。后又读涅盘。一千八百过。复兼诵金刚般若经。然而身无患恼。衣食随缘。亦可谓善於修己者。己将终。嘱累道俗。必使先於念佛。且曰吾尸当烧散之。凡建塔勒铭等事。愿弗讲也。言讫而逝。寿八十三。腊六十二。

又同寺法达。素勤俭。每赴斋供。得衬施。辄用以书缮华岩经。焚香躬读八部。般若百余过。平居不畜门人弟子。年七十。归隐云阳岩。四载乃终。

唐道会

犍为武阳。史氏子。器宇高简。逸群。初出家。住严远寺。为四方道俗所归向。然意以蜀僻陋。见闻不广。乃入京求访师友。益研究经论史籍。如是十年。且将还乡里。讲演以利导晚辈。属时乱离。不果行。

义宁初。朝廷使詹俊李兖等。如蜀招抚。会致笺於丞相唐公曰。会有弟。性姿不肖。家门衰坠。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门生故吏子孙成列。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即日剑门虽启。巫峡负固。会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折简宣威。开怀纳款。军无矢石之劳。主有待成之逸。此亦一时之利也。惟公图之。唐公不能用。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而宋冀尤道士之杰然者。檀於隆山县。创逮观宇。度三十人於内。会遽投牒总管段伦。请以为寺。属安抚大使李袭誉。引兵巡察州县。偶过之。道士惊以为逐己。一时走散。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游京师。因参琳师。修辨正论。间有人诬告安州暠法师。在蜀以讲演聚。众谋返者。且指会觇候。有司逮捕下狱。会志气无所詟变。常为诸囚。开阐经论。自春至冬。未尝辍。诸囚之久系者。或褴缕不胜寒酷。会又以书抵檀越。无尽藏致裘履。及事释还乡。三辅名僧。皆送别郭门外。会赋诗曰。去住俱为客。分悲损性情。共作无期别。时能访死生。闻者泣下。俄法曹裴希仁。以门学求见。谈论之顷。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会曰。蜀虽僻远。然由汉西都来。士之能以文章事业。显名天下者。视中州。诚不多逊。明公当虚心。礼下贤俊。岂宜以闻见之狭。自鄙薄哉。希仁媿谢。贞观末。卒年七十。

唐弘智

生始平槐里乡之万氏。隋大业十一年。入终南山。为道士。绝粒服气。期於羽化。久之则形体枯悴。心神疲苶。偶趋京之静法寺。从慧法师。问所以进道之方。慧曰。生以食为命。道以身为本。有食则可以养生。有身则可之谋道。此古今之通论也。未闻捐弃其生。穷乏其身。而事乎道者。故夫仙神修练之术。皆如系风捕影。鲜克成就。无惑也。於是示以安心遣累之法。义宁初。脱黄冠治业。如慧师之说。及武德天下大同佛道二门峙立。知乃诣省。请隶释门。宰执听之。且许随意居住。然性乐幽寂。以至相寺尤深僻。而托迹焉。讲华严摄论等。其陶甄庸俗。延纳饥虚。资之粮粒。赒之具泉。虽公格寺制所禁纳。犹携引匡护。靡或畏避。此其出於至诚。可知已。永徽六年。五月九日终。春秋六十有一矣。

唐明隐者

少学次第观。十一切入。而所居专在五台。始则中台。木瓜谷寺。三十年。又佛光山寺七年。又大孚寺九年。志道之徒。相从不绝。缁白供事。填委山林。永徽二年。代州都督。以隐先隶昭果寺。於是追还。俾领寺任。龙朔元年。十月卒於寺。端坐熙怡。如在禅定。

唐明解

姓姚。住京师普光寺。精爽敏悟。心游才艺。琴诗书画京师有声。然负气傲物。渐渍污俗。为长者善类所不取。龙朔中。诏凡三教之有学术伎能者。策试东都。第其优劣。以备擢用。解即罢道。欲因此际。以趋贵显。遽褫去其所着袈裟曰。吾今脱此驴皮。与在人教矣。遂置酒集诸士友。赋诗曰。一乘本非有。三空何所归。不久病卒。后见梦於僧之相善者曰。解以不信故。生恶道中。愿以畴昔纳交之情。恤其饥渴。僧为设食祭之。又梦致感谢意。

而当时画工。有同役者。亦梦之曰。我生处极恶。思得功德。无由以办。以卿之力。傥能书经一两卷耆。则所获多矣。且复诵其所作诗。使习熟。而忆持之。乃已。画工性殊钝。诵凡十八过。其诗曰。握手不能别。抚膺聊自伤。痛矣时阴短。悲哉泉路长。野林惊晚吹。荒隧落寒霜。留情何所赠。性斯内典章。嗟乎。明解一念之失。万劫之累也。悲夫 洺州宋尚礼。家世儒者。其文章。好为谲诡轻薄语。所处素窘俭。屡乞贷戒德寺。久而僧益厌苦之。尚礼作伽斗赋以诮。流俗争诵。以为口实。贞观中。尚礼病甚。怅惋扰攘。两目圆赤。现饿鬼相。见者咸畏。少时绝。

周神楷

姓郭氏。太原人也。汉林宗之裔。后以父宦。遂僭籍于京兆焉。伯仲六人。楷其季也。幼志不群。遂师事明恂法师剃落。恂即大乘恂也。年满受具。凡大小经论。靡不研究。遂阐摄大乘俱舍等论。后讲净名经见古师判处。因叹以为未尽者。乃於安陆白兆山。撰疏以明己意素巧慧。尝於剡溪南岩之下。映池水塑己像。切肖焉。后诏天下高行才学大德。赴京师。豫翻经论。楷配居崇业寺。天后朝。遂卒於寺。弟子树塔于南逍遥园。寔大乘基之法门犹子也。

唐诠律师

世居五台县。出家受具。即习毗尼。姿性渊静。其平居不为外物挠乱。惟匡训诸徒而已。然远近事。靡不豫知。凡有教门关系者。必以告人。而使之修饰备防。时谓得他心通云。三衣一钵外。无所营治。寝室虚寂。客至但清晤良久。一挹去。虽汤茗不设也。入灭之日。祥自郁密天乐铮鏦。阖寺皆闻。异香纷馥。乃垂语辞众。趺坐而瞑。

唐法玩

生钱塘之冯氏。其先本闽之长乐人。祖宦游于江东。遂家焉。世慕净名之道。每置丛林之士於别室。以齐施之业。而祈得嗣续。俄彦玩。克歧克嶷。性姿异常。稍胜衣。即白父求谢尘累。父讶而许之。剃落受具。探讨大乘。无所底滞。独念以为慧非定不发。五兹於定。其可小怠乎。乃於所居之灵智寺侧。别构兰若。以事寂嘿。同志之侣。造门请益。启迪良多。天宝二载。十二月十三日。告戒侍者。端坐而逝。春秋六十五。僧腊减二十。以其月十九日。迁塔于寺之山原。塔则白衣弟子。俞法界。子怀福侄希秀等。所建。

唐玄嶷

姓杜氏。不知何许人。始为道。士号杜炼师。主给都大恒观。俄剃落住佛授记寺。或问之曰。子何遽信佛邪。嶷曰。吾固易之所谓不远复亡祇悔者矣。且生死飙疾。宜蚤图之。苟临衢整辔。中流伫枻。其能免於车覆舟溺者。几希。若朝真拜斗劾鬼求仙。非用心之极至也。

会天后崇尚大法。阐扬上乘。闻其能舍邪归正。出浅入深。诏充寺之都维那。嶷既浃洽禅教。益媿初失。乃设主客问答。着甄正论一部。后不知所终。

唐元崇

姓王氏。其先琅邪临沂人。自晋丞相始兴文献公之子。荟居勾容。遂世占其籍焉。

崇幼孤立。志夷简。年十五。捐谢尘累。从陶许游。然独以其至理未融。乃复究心竺典。研微探赜。妙绝名谓。吴越缁素。举餐德风。采访使润州刺史平阳公齐映。闻其行业。虚伫久之。会恩制度人。贡以充赋。开元之季。谘受心要於瓦棺寺。璇禅师。自是声闻益以远矣。金陵诸德。钦渴尤甚。请移配栖霞寺。至德初。杖锡游京师。时右丞王公维。方治别业於辋川。与舍人萧公昕相往来。焚香啜茗。酬唱般若。曾不知天下之治乱。主上之安危也。崇入终南。偶过之。抗论弥日。王萧叹曰。佛法政自有人。俄而涉河洛。陟嵩少。所在辄邀请住持。崇亟引去。无留意。东历天台四明。遐观胜槩。搜抉殆尽。如是数年。而后归老锺山。亦其首丘之仁欤。大历五年。刺史南阳樊公。顺风稽首。访求宗要。并徇道俗志。屈主寺事。阅二十年。栋宇新好。既而退处高顶。四方学侣。辐凑。十二年八月二日。示疾而卒。寿六十五。越八日。葬于摄山之阳。弟子等共树丰碑。以纪化迹於寺之门首焉。

唐灵一

生广陵吴氏。九岁即剃落。弱冠受具。遂习毗尼有成效。家本货殖。诸昆弟以侈靡相尚。一独纳衣锡杖自若。始从惟扬法[怡-台+贞]师学相部律。又依禅者隐空乾靖於会稽山南悬溜寺。以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及余杭之宜丰寺。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天台道土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皆引分愿交。扣襟尚友。其所尤善者。慧凝明幽灵佑昙一义宣。诚同门之三益。住世之四衣矣。然工辞章。乐吟咏。既着法性论。或遇良辰胜境。必掇笔申楮。以遣兴趣。好事者录之。名间气集。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示灭於杭州之龙兴寺。寿三十五。弟子以遗命。行阇维法。树浮图。以表其地。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相与悼梁木之坏。虑陵谷之迁。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唐亡名僧

善诵华严经。然放旷不拘细行。上元中。遇洛中广爱寺律师於荣阳逆旅。从主人。购酒肉相劳苦。律师大诟怒之。其僧饮啖自若。不为意。薄暮求水漱盥。遂趺坐床上以诵。始发题则有金色光明两道。自其僧口角出。律师遂媿污。竟就卧。顷之觉经声愈宏畅。而光明徧庭宇。於是律师起候之。则诵且四帙矣。及五帙。天欲曙。其光渐收。而其僧亦假寐。如禅定。且则律师具威仪。泣拜忏悔。然终莫能识其僧何人也。

唐洪正

姓常氏。未详何许人。居岷蜀间。嘿持金刚般若经。昼夜不辍。时沙门守贤。与邻房。偶夜坐不能寐。闻隔壁声。若有二人相语者。其一曰。我受命摄洪正柰何其旁有善神拥护。虽欲近傍。不可得。然而违限之罪。其何计以免之。其一曰。我知免矣。东门之地。有姓名相类者。今固民也。且尝为僧。必将摄之以塞责。既而皆寂然。贤遽出门徧索。无所见。明日贤以语正。复往东门讯常氏。常氏之名洪正者。果昨夜死。贤始专业弥陀经。至是亦改从金刚般若矣。

唐惟寔

姓阳氏。富阳人。天宝中。游四明之远蓬山。乐其静僻。遂有终焉之志。岩洞深杳。上有佛迹。始见於开元时。居无何。会海寇袁晁。放众劫掠。寔方禅坐洞中。寇至恶之。於是合二三百人。共举大石。窒其洞。使不得出。俄寔从定起。喑呜作声。用掌擎石。如欲投以击寇者。寇大惧。罗拜乞免。邑人重之。为立精舍。大历八年也。太守裴儆。请署香山额。仍奉诏。度僧七人。以隶名其寺。贞元二年。冬跏趺而化。寿六十二。腊三十一。

唐志鸿

姓钱氏。湖之长城下若人。本名俨。志鸿字也。少出家于乡里之石门寺。即梁之静林寺也。纳具后。依茂苑道恒师。研核律部。与昙清省躬相切磋。意以为先德之释南山钞。未尽善。乃着搜玄录二十卷。尽囊括大慈灵岩已下。四十余家之说。华严疏主澄观。於大历间。为作序引。以冠其首。春秋百有八岁。矣尚无恙。诏号长寿大师。世不敢以名而以字。则其尊之可知。

唐严峻

潍州之樊氏子。父硖州刺史昭王府司马。峻材赡而学富。年十九。应进士举。以丁父艰。投南阳佛寺出家。俄从遇真禅师於荆州玉泉兰若。学观法。入城憩大云寺。众以其素究毗尼。力请临坛。模范季世。黾俛承命。后顿悟心要於观净禅师。大历初。将往青原。证所见於思禅师。未达庐陵。会真卿颜鲁公。一言而契。二年春。宜春太守。俾僧正以疏请。四年洪州刺史李花。迎止大明寺。是年三月。沐浴更衣。望空合掌而逝。寿五十九。既迁塔。弟子圆约立碑。

唐志玄

河朔人。善诵五天禁祝。悲愿济物。虽捐躯命。弗恤也。尝行林野间。见一狐。方於古冢内。戴髑髅。服草莽。婉然靓妆美妇人也。薄暮独立驿道傍。会少年车从至。因问。妇人何为者。妇人泣曰。妾家易水。父母嫁妾绛之张氏。未几而夫死。舅姑老而很。妾身无所依托。父母虽存。念道远。莫之归省。是故徘徊於此。而思以自尽也。少年惊遽。下车跪曰。我易水军也。今方以出戍。受代以归。夫人诚有意。幸得以乡曲。奉[衔-金+缶]辔则足矣。复奚至於自尽哉。妇人喜谢再三。将就车。玄呵止之。振锡诵祝语。妇人忽复狐形。前伏不能去。徐视之死矣。

唐慧灵

史未详其姓氏乡里。太中七年。上幸庄严寺。礼佛牙。因登大塔四望。见西北有废址。曰此昔总持寺也。怅然久之。诏耆年问往事。众推灵对。上嘉其详尽。即赐紫。且诏修复总持寺。三月十一日。三教首座辨章勾当修寺。六月毕工。诏灵为纲任。既居厥职。清众成序。上每加优奖焉。寺岁贡梨华蜜。色白而味佳。世所珍贵。灵竟终于寺。

唐大义

字元贞。姓徐氏。会稽萧山人。生而秀朗。甫七岁。父以经典训之。日可忆数千言。年十二。投山阴灵隐寺。习内法。开卷辄通。见者叹赏。属中宗以龙飞。恩度天山僧道。都督胡元礼。考试经。义格第一。获剃染。配贯昭玄寺。自兹听习尤勤至。开元初。从吴郡圆律师受具。复就乡里开元寺深律师。究四分学。深公既亡。乃游京师。法华玄俨律师。爱其俊迈。谓之曰。于今传法。非子而谁。未几。乡里称心寺超律师。请任寺职。开元中。以亲丧。转藏经於天台佛陇山。天宝中。筑室於故支遁沃州之地。以居。俗称为北坞者。

始梦。二梵僧告曰。汝於此有二十日缘。宝应初。复梦前僧曰。本期二十日。今过矣。魔贼且至。不宜更住。既而袁晁。据剡丹丘。被害滋甚。义因与大禹回律师。诣左溪朗禅师所。练治止观。於是朝野士大夫。归心焉。相国杜鸿渐。尚书薛兼训。中丞独狐峻。洺州刺史徐峤。其子浩。皆厚善。大历己未岁。五月终於称心。寿八十九。腊六十二。殡于北坞旧居。

唐清江

会稽人。未详氏族。少即抗志物外。沮於父母之爱。故久而从落染焉。师事昙一律主。讽诵通利。识者以为释门千里驹也。俄从守直律师。於淛阳天竺坛登具。仍依一公。习南山律钞。且研究相疏。皆通畅无遗憾。善辞章。或赋咏。辄擅誉一时。性褊躁。虽尊长犹掁触不已。一公每优容之。后竟去。莫之遮挽。既游历迄。无所遇。乃悔归。拜一公曰。前念无知。后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与欢喜。一公悯其诚。遂为师资如初。大历八年。江於汝濆以乡曲。见南阳忠国师。尝。有所传授云。

唐雄俊

姓周氏。成都人。学博材伟。然无戒检。每开讲。得施利。辄以他用。且尝纵须发。窜名军伍中。及有罪。又遁去剃落如初。大历中。以疾卒。

时有暴亡而苏者。云见俊於阎王所。王怒敕使入狱。俊抗声呼曰。雄俊若入地狱。则三世诸佛。皆妄语矣。且观经所谓。造五逆者。犹得以临终十念。属下品往生。况俊未尝犯五逆。而念佛莫知其数乎。语毕。即有宝台。从西至。俊遂乘之而去。

唐潜真

字义璋。姓王氏。太原人也。后徙夏州。朔方崇道乡。考珍。生二子。真其仲也。弱冠投迹空门。开元二十六年。隶名剃染于乡里之灵觉寺。明年纳具。探讨律藏。经章论句。无不研究。代宗朝。新出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庄严经。诏造疏。大历八年十一月。疏成三卷。以进。述菩提心义。发菩提心戒。各一卷。三聚净戒。十善法戒。共一卷。且复禀承不空三藏秘密教法。入曼拏罗。受成佛印。显密二部。於是兼焉。贞元二年五月十四日。属疾。寻集门人。遗戒切至。二十一日。右胁累足。诵弥陀佛号。终于兴善寺。寿七十一。夏四十九。

唐神皓

字恒度。姓徐氏。八代祖。摛。齐景陵王西邸学士。其子陵。梁尚书左仆射。有文章。与庚子山齐名。陈亡佐治吴邑。遂家吴。皓吴产也。姿性耿介。矫矫欲脱俗。寻依钱塘龙泉道场一公。出家。天宝六年。诏精择修洁者。每州许度三人。皓获隶籍包山福愿道场。初从兴大师进具。后读南山律钞於昙一大师。未几。复归隐包山。乾元初。诏以天下二十七寺。各选大德七人。使长讲律法。众请住开元寺。晚年究心圆宗别置西方净社诵法华经九千余部贞元六年十月疾。至十三月疾亟。顾谓弟子维亮曰。必归我於洞庭置塔。是夜天无云翳。而星陨如雨。遂卒於开元寺。寿七十五。腊四十三。其窆也。霅昼作碑颂。

唐灵彻

禀赋纯粹。笃学善属文尤工诗章居越溪之云门寺。成立之岁。即声誉远播以毗尼讲训。从之游者。如趋阛阓。秘书监严维隋州刺史刘长卿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岂徒谐黄绢色丝 辞。亦且悟翠竹黄华之指。过吴兴杼山。时皎然如昼。方获重名。一见遂定林下交。尽予包佶中丞书。推致殊甚。及彻见佶。礼貌非常人所得。后权德舆。又移书问彻於昼。昼答之。如前书。其为侪辈所许如此。着律宗引源二十一卷。

唐少康

姓周氏。缙云人。母梦鼎游湖峰。遇玉女。以青莲授曰。此华吉祥。寄於汝所。他日生贵子。当保惜之。及生康青色光明满室。香气如芙蓉。稍长。碧眸朱唇。皓齿可画。然七岁矣犹不语。佛生日。姆抱游灵山寺。因指佛问之曰。识否。遽答曰。释迦牟尼佛。闻者异之。父母知非世俗器。遂舍出家。年十五。诵经已。能尽五部。既剃落。卒於越之嘉祥寺受戒。习毗尼学。复听华严经瑜伽论於上元之龙兴寺。贞元初。至洛。驻锡白马寺。忽见物。有放光照殿上者。趋视之。则善导和尚修行净土文也。康喜不自胜。遽祝曰。我於西方。果有缘者。此文当再发光。语毕而光益盛。又现无数化佛菩萨於光中。未几。竟走长安善导影堂。致所祈祷。善像倐作佛身。语康曰。利乐众生。同生安养。惟我与汝有是夫。顷之遇一僧其江陵果愿寺。谓之曰。汝缘在新定。可速往也。即隐去。於是康造新定。日分卫聚落间。苟得钱。则悉乞小儿。使唱佛。一钱一声。如是月余。小儿群逐康。唱佛觅钱。声徧市肆。一年则见康辄唱佛。虽男女老幼皆然。不独小儿矣。乃建净土道场於乌龙山。筑壈三级。制二十四赞。昼夜行道。以称扬净邦。遇斋日。康则升高座。集所化弟子。三千余人於座下。教之曰。汝等可志诚观我唱佛。康则抗声曰。南无阿弥陀佛。俄有一佛。从康口出。连唱十声。则十佛出口。状若贯珠。康复谂於众曰。汝等於今还见佛否。若见佛者。必得往生。贞元二十一年十月。跏趺放光而逝。狂风四起。百鸟悲鸣。乌龙山色。为之变白。塔于州东之台子岩。

唐上恒

姓饶氏。临川南城人。志学之年。从舅氏出家。日诵佛经。计千言。逮壮从南岳大园师得戒。而听禀虽勤。惮於远涉。大历中。请隶景云寺。以便侍养。亟淹岁序。修习无亏。尤於南山事钞讲贯通畅。贞元初。徙居预章龙兴寺。与庐阜法贞。天台灵佑。荆门法裔。兴果神凑。建昌慧琎。友善。又相国姜公辅。鲁公颜真卿。杨冯韦丹。四君子游故四分迁善灭罪之说。所利益者多矣。坐甘露坛二十许年。剡浮震旦男女。获度者。一万五千余人。元和十年。示微疾。十月己亥。化於庐山之东林寺。葬全身於南冈石坟。住世七十七年。安居五十五夏。门人等。树松栢。太原白居易为石塔铭。

唐清彻

初莫知何所从来。周游律肆。密护根门。然学无常师。惟善所在。则服膺焉。始亲吴之开元寺北院道恒律师。其造诣深远。而华望硕德。无不推称。元和八年。乃摭诸家要当之说。解南山钞。着集义记。凡二十卷。至十年告毕。今豫章武昌晋陵多传诵之。

唐惟则

少游京师。三学外。尤务雕塑像貌。以起敬慕。曰即像貌以资成观道。此修行要术也。会宪宗太皇太后郭氏。元和中。造奉慈寺。以追福其母。齐国大长公主。则与选入。以艺自效。未几。复振锡淛东。礼阿育王塔於四明之鄮县。塔盖东晋刘萨诃。所尝礼。其功德不可备述。於是则用七宝末。和胶漆。以模范之。及脱模范。切肖。众叹其有缘。则遂负以归。充奉慈寺供养。京师莫不信向。后终於奉慈焉。

唐慧琳

字抱玉。新安柯氏子。丱岁隶灵隐西峰。事金和尚。受经业。大历初。登具戒。三学一致。无遗憾。性嗜泉石。遁居天眼。即天目也。高三千丈。周围三百里。与天柱庐阜类。上有二湖。谓之东西目。地深僻。多妖异。琳独无挠。元和丁亥。太守礼部员外郎城南杜陟。请出山。就永福寺。登坛度人。己丑春。刺史兵部郎中裴常棣。请登天竺寺坛度人。讲训生徒。向二十载。而高洁之操。终始不渝。大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示寂。寿八十三。腊六十四。以其年五月十二日。葬之永安寺西山之阳。

唐广修

生东阳下混留氏。既落发。隶禅林寺。即入邃师之门。以研穷教指。学者云萃。且日诵法华维摩金光明梵网四分戒本。六时行道。又每岁行忏法七七日。第四则随自意三昧也。开成三年。日本国僧圆载躬来请法。台州刺史韦珩。迎讲止观於郡斋。会昌三年三月十六日终。寿七十二。腊五十二。葬金地道场。嗣其法者。物外。咸通七年。门人良汶。发而阇维之。获舍利千余粒。以入塔。

唐宗亮

姓冯氏。明州奉化人。开成中剃落。隶州之国宁寺。登戒。学毗尼。无遗行。会昌之难。遁居乡里之岩谷间。大中再造国宁。征选名德二十八人。而亮与焉。建州太守李频。为寺碑。有曰。律僧宗亮。禅僧全佑。是也。晚年益谢世事。不出户者。动经节序。其往来若方于赠诗曰。秋水一泓常见底。涧松千尺不生枝。空门学佛知多少。净剃心尘秖有师。竟卒。春秋八十。

亮平生与贯霜择梧不吟数十人。皆秉清节。结林下交。撰岳林寺碑。集诗三百许首。并赞颂。行世。然锐心福敬二田。且为江东罗隐。安乐孙合。所钦慕旨重。及合着四明才名志。尤序其名於诸儒骏士之间。其为文士先达所加仰。如此。

唐文质

姓祝氏。衢之须江人。大德惟宽。其季父也。宽名重当时。质幼从出家。及宽被诏。入长安居大兴善寺。复请授菩萨戒於内道场。而质皆在焉。年十五。诵法华华严维摩等经。二十三。受具。七日能覆习戒本。更二夏。讲四分律。年二十七。讲俱舍论。如是四十年。而大经大论。通畅者多矣。后问心法於大悲禹迹二禅师。乃归领徒於诸暨之法乐寺。虎伏座下。若听所说者。质为摩顶。使毋噬生物。虎妥尾去。会昌诏沙汰。质遁永嘉之乐清县大芙蓉山。太中初。太守韦公。屡致召命。质固辞。於是强舁之入城府。居开元寺积岁月。所得檀施。悉以造佛殿讲堂房庑等宇。而像设之严饰。藏教之完治。皆其费。俄而会稽廉使贰沈公。以吕后山院迎之。以归。院盖宁贲禅师旧化地。质至。惟寓一榻於草庵而已。咸通二年十月十四日。告别于众。十五日。端坐而化。寿八十四。腊六十二。窆全身于灵谷。塔既建。越州刺史段成式。叙其行实。

唐增忍

沛国陈留史氏子。蚤岁乡校读书。稍长偕计对策。不得志去。俄西游贺兰山中。爱白草谷。遂挂冠落发。结茆以居。乡里慕之。不待分卫。而酥酪之馈日给。会昌五年。诏废教。以地边远。不在禁例。节度使李彦佐。尤加敬。为於龙兴寺。别建白草院以邀之。大中七年。刺指血。缮书诸经。二百八十三卷。彦佐虑其成疾。谕之曰。师大乘学。要当久住世间。荷负正法。以利益含识。顾兹破肌沥膜。以从事笔研。而促其寿命。岂孔子所谓身体发肤。不敢毁伤者哉。於是着三教毁伤论。以见志。九年读大悲经。究寻四十二臂所表法。至无畏手而疑之。乃结坛祷请。阅旬浃。感空中双拳正印。历历可睹。因命工绘之以传。着大悲论六卷。或谤其非。忍复虔请。且使工濯笔铜碗以俟。忽宝性一华出碗中。枝叶鲜明殊甚。感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灭於白草院。寿五十九。以其年十月十七日。塔全身於水馆之南。

唐元表

性讦直。平居好品藻人物。故与世多忤。究毗尼。工洙泗学。方术伎艺。无不该综。蚤年依京师西明寺法宝大师讲席。广明中。巢寇充斥。因南游。止越之大善寺。开南山钞。义理纵横。谈吐鸿畅。每挥尘。学者忘倦。江表诸匠。皆悦服。世号监水阇黎。着书五卷。名监水集。

唐愿诚

姓宋氏。河西人。胄绪儒先。尤传竺业。母阴氏夜梦。庭树盛愿千华。独结一果。奇特可爱。乃有孕。及临蓐。卒以愿诚名之。至出家不易也。稍长。师事行严。而禀其训。大和三年。始落发。五年具戒。无何。会昌沙汰。诚即遁去。形服不为变。大中初。法门愈益振。诚获归治佛光寺。上闻诏赐紫衣。李氏据并门。每从数百骑来游。见识大加敬爱。为上疏天子乞号。诏号圆相。兼充山门都检校。光启三年。羞馔施衣。延僧供养。方鸣钟。将至斋堂而逝。达塔树碑於寺之西北一里所。

唐全玼

余杭人。时法济大师。行化径山。玼即求以剃落。后於衡岳结草庵进道。木食涧饮。无所待於人。耐寒暑。以槲叶自蔽。更伏腊未尝易。客有赠玼诗者曰。巢居过后更何人。传得如来法印真。昨日祝融上下见。草衣便是雪山身。

梁彦称

姓龚氏。吴郡常熟人。志务求师。晚得继宗记主。而请学焉。侪类响臻。律风孔扇。其地遂为毗尼渊薮。

尝有虎。夜伏寺阁哮吼。称察知其中猎矢而然也。念将登阁救之。弟子谏阻。以为虎鸷兽也。动辄有所伤。且彼方以药发而狂。大人虽慈悯一切。或者其见暴奈何。三鼓矣。众皆困卧。称独持炬火。拔虎所中矢。虎弭耳顿首。若拜谢状。明日猎者朱德。谓虎已死。而求之於寺。称以矢示之。而德亦寻悔过。

武肃钱王。殊加敬重。每修佛事。必召称诵祝施食。一日覆肩衣堕地。俄而如故。若有物为搭之者。往往见鬼神。侍立其旁。贞明六年六月。卒于破山兴福寺。寿九十九。

又有寿阇黎者。专志南山钞。唐末。扬氏僭有江南之地。频召府第供养。不畜长。翛然自得。诚莫可以世俗事干其虑者。方临坛秉羯磨。而忽尔告殂於覆釜山侧。杨氏闻讣惊叹。

梁国道者

隐居庐山双溪院。禅诵之暇。独务灌园。蔬则一听他人采掇。不为禁。或问其故。曰我以无心种。彼以无心取。彼我皆无心。而物之存於中者。可既乎。则天地吾园。风霜雨露吾灌矣。吾又何劳哉。修睦僧正闻而韪之。赠以诗曰。入门空寂甚。真果出家儿。有行鬼不见。无心人谓痴。久之终。葬山中。

梁齐己

生益阳之胡氏。幼出家於大沩山寺。既受具。遂习律仪。臻其奥。性嗜吟咏。蚤岁即有重名。每以未得心法之妙为恨。乃游方。徧造药山鹿门护国之席。卒典宾石霜。梁革唐命。天下方扰攘。高季昌逐雷满於渚宫。而自称荆门留后。寻受朝庭节度命。逮庄宗自河东入代梁。则高氏因据有一方。而名节之士四至。龙德初。起己为僧正。仍月给俸。馆於龙兴寺净院。非所好也。作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见意。己颈有瘿。累垂如匏壶。时号诗囊。拥破纳行山水间。陶然以乐。曾莫知世之治乱也。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此其趣兴何如哉。诗与华山处士相唱酬。卒别称冲岳沙门。有白莲集。行世。

后唐从礼

生襄阳。性殊孝友。乡里颇誉之。逮失所亲。乃出家。受具足戒。时年已长矣。及从师学律部。尤苦睡魔。每以资质昏浊。引铁锥自刺其额与掌。逾半稔。所通才传授问答语。然精厉持守。造次颠沛无所违。梁乾化中。游天台。挂锡平田精舍。俄推为寺上座。慎重庄嘿。喜怒不形于色。尝谓众曰。波罗提木叉。是我大师。如象无钩。如猿得树。此心岂易制哉。平居必布萨。故其志诚。与鬼神接。夏旱。主事僧。以园蔬枯悴。请祈祷。礼曰。但於真君堂。烧香可也。已而两三日不止。又须木依水栈度人。力不易致。白焉。礼曰。我当向真君言之。忽大风仆树。武肃王钱氏闻之。召入府。建金光明道场。施利随散。寒暑唯一衲。夜常坐不卧。一食外无赢长。同光三年。冬十一月卒。寿七十九。腊五十二。阇维收舍利起塔。

后唐无迹

姓史氏。朔方人。大中九年。迹十三岁。乃捐俗。依白草院法空大师落发。咸通三年。获进戒於京师之西明寺。既工讲贯。复善琴书。先是恒夫唐公。尝镇朔方。至是待以家僧。为请於两街功德使。隶名西明寺。会诏迎真身於凤翔法门寺。右军副使张思广奏迹充赞导。时上躬御法筵。大悦。宣赉稠厚。光启中。归乡里。以所传於京师。佛顶炽盛光降吉祥道场法。为府帅韩公。结坛修设。感致瑞应尤多。晋景福中。韩公奏请。住持广福寺。塞垣之求受菩萨戒者。日填拥。梁贞明二年。中书令韩洙奏。署号曰鸿远。同光三年。四月一日。坐逝於丈室。貌如生。观者叹异。中令命布漆以奉。军府从事薛昭。纪其事於碑。

后唐诚慧

姓李氏。蔚州灵丘人。父母尝为五台之游。共即文殊像前。祷之而生。后真容殿释法润。睹其俊秀。於是劝之出家。而落发登具焉。慧学间经论。性嗜林泉。王子寺沙门湛崇等。久餐令闻。愿挹清规。因相与请为寺主。莅事之暇。转华严经数盈百部。时克用以节度使。据并门。梁太祖。方受唐禅。干戈相寻。中原涂炭。先是克用。与慧有旧。会中流矢。创不时发。念欲见慧。以道衷曲。且托之祈福。慧至。克用躬拜。号之国师焉。庄宗即位。诏赐紫衣。仍赐号。固辞。同光三年十二月。嘱累门人廷珪曰。吾化缘已毕。请自此辞。各宜进道。理无相代。言讫入丈室。右胁而终。寿五十。腊三十。上闻哀悼。丧事遣内侍监护。赐祭三日。阇维收舍利五色。起塔。谥曰法雨。塔号慈云。

后唐可周

姓傅氏。晋陵人也。蚤年依建元寺出家。性姿勤敏。遂往豫章。禀法华慈恩疏於云表法师。日就月将。说臻渊奥。乃戾止台越。以利益群众。梁乾化二年。赴杭州龙兴寺开演。黑白骈集。时武肃王钱氏。有两淛。命居西关之天宝堂。周因昼夜讲说不替。曰夜为鬼神。其可已乎。自是或每见物扈卫其旁云。复有巫降神者。久不降。顷之附巫曰。吾随诸大神。听法西关天宝堂。故迟耳。王闻而加敬。赠周金如意钵紫衣。号精志通明大师。天成元年。终于观音院。周尝着钞一卷。解宣律师法华经序。今无复存。

后唐辩光

字登封。姓吴氏。永嘉人。唐左庶子兢之裔孙。幼辞家。入陶山寺。剃[髟/采]受具。工诗。善草隶。闻陆希声谪宦豫章。往谒之。得其草法。五指拨镫诀。光书自尔益进。转腕回笔。尤妙绝。乃西觐京师。时昭宗在御。诏於榻前挥洒。赐紫方袍。后谒华帅王建。奏署广利。自华归里。谒吴越王武肃钱氏。待以客礼。长兴中。归甬东以卒。太守仰诠素重光。为治后事。葬之三年。复议从阇毗。及发棺貌不萎仆。髭发爪甲皆长。众收烬余塔焉。弟子从瑰知琮皆得其墨诀。有当时士大夫。若吴内翰融罗江东隐等。所赠歌诗一集。平生着述一集。

晋自新

生临淄孙氏。出家落发。受具戒。即究空寂学。闻云居膺禅师。化行锺陵。竟造焉。既领指。侍左右。不忍去。久之膺示寂。新因遁居广德山中。时文穆王钱氏。方以吴越世子。率师伐宛陵。偶入山寺。而群僧窜匿不在。独新危坐。无惧色。诘其故。对曰。今东西皆贼也。虽欲避。将安之哉。世子以其直。及师凯旋。因偕以归。武肃王加爱之。使居瑞应院。署号广现。

初新尝采药宣城山中。始入一洞。殊暧昧。行仅数里。日光晃然。旁有穴。虚明通旷。清溪古松。上下映蔽。隈隅草庵绝人迹。见老僧拥衲瞑坐。俄开目问新。何来。新为言状。曰噫渴矣。出火烬中煮茗啜之。薄暮僧谓新。留此。我且有所往也。竟升松抄。跏趺鸟巢内。夜半闻诵法华经声。又闻叱虎声。清亮出林籁。明日新乞住。僧曰。自我来此。百见草枯。非子能住也。问饥否。适溪岸有稻数百穗。相引取十余穗。挼得谷。舂米和野蔬。作鬻以啖。遽送出至洞口。谢曰。兹岂偶然。相会如此。顷茗与粥糜。非烟火物也。吾知子自尔无复饥渴之患矣。后再往。终莫识路。

晚充宝塔化主。天福中卒。年八十。

汉洪真

生滑州酸枣洪氏。既出家。即诵法华。通大义。且日课。积数至万部。既而诣朝堂上疏。愿焚全身。供养佛塔。或[赞-贝+日]以为惑众。又於国家非吉兆。诏切责禁止之。真叹曰。是固善根浅。而魔障强也。柰何哉。乃退居广爱寺。尽出衣钵施四众。寻无疾而终。其尸趺坐。更数日。颜貌不萎变。阇毗。舌根益鲜洁。名重伊雒间。春秋才五十二。

汉若虚

隐居庐山。以诵经。不出户室者。累数年。江南李氏慕仰之。数征聘。终不起。每曰。老僧无德。宁敢勤上命如此哉。苟复频数不已。则吾有遁之深山穷谷。永与世辞而已尔。自是朝庭不敢强。或时以香茗衣物赐。犹引却者不一。则其清慎可知。乾佑中。盛夏坐亡。身虽停久。略无摧败之色。秽恶之气。噫异矣。

宋师律

姓贾氏。范阳人。唐丞相魏国公耽之裔孙。年十五。即於悯忠寺。礼贞涉为师。而落发焉。既圆具足。乃南游。咨扣心要。自唐季都汴。天下之人。率以为归。故律之戾止。士大夫莫不宗仰。因营构夷门山中。以阐所学。诏以纪年。扁其寺曰开宝。命服徽号。荣宠多矣。而律视之蔑如也。乾德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召门人垂训而终。春秋八十一。法腊六十二。太平兴国五年三月。迁舆。葬於北部鵔鵔[义*鸟]之原。进士贾守廉。铭其塔。

宋守真

姓纪氏。永兴万年人。其先以黄巢之乱。西徙於蜀。而占籍焉。至真则蜀产也。始冠。偶游圣寿寺。见修进律师。而慕其行。遂依之剃落。习起信论於朗公。受法界观於光公。传瑜伽教於演秘阇黎。莫不皆臻心法之极要。四十年间。演畅无怠。因蒙赐号昭信。一日谓弟子遇缘曰。出息不保入息。此虽俗谚。而切於理。吾与汝其可不务乎。乃营二塔於广度院右。以其成於开宝之初。遂额之开宝。四年八月五日。集众称佛号以逝。寿七十八。腊五十三。阇维获舍利圆莹。葬之开宝塔云。

宋岩俊

姓廉氏。荆州人。幼入空门。长圆戒德。乃复徧游衡庐。以探禅指。尝偕一友至凤林。迷道入深谷中。见满地弃掷。皆金银物。其友遽色动。顾谓曰。此间幸无他人在。可攫也。且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君其柰何不屑意哉。俊行未即应。友固请。俊曰。昔管宁锄园遇金。视同瓦砾。吾辈出家者流。尤宜慎守贪戒。而有媿古人可乎。然吾兹一身。衣食有余。得之亦复奚用。他日待吾把茅盖头。第当取以供众也。竟舍去。寻谒舒州投子山同和尚。投子问曰。昨在何处。曰在不动道场。曰既是不动。何由至此。曰至此岂是动耶。曰元来宿不着处。因许入室。受记莂。久之辞还。路出汴京。为陇西公梁资所留。而捐所居宅。为伽蓝。以处俊。

会周受汉禅。宠遇优渥。盖高祖世宗。皆於俊寔布衣旧。异日相见。每施拜跪。及是赐赉故加厚云。乾德四年三月。疾笃。弟子使医进药。噤不受。垂戒嘱后事。合掌怡颜而灭。享寿八十五。坐夏六十五。四月八日。葬全身於东郊之丰台村。寺额观音。一门三院。东西二堂。众常不减数百。五十年间。率饭僧万百千计。诚京城第一禅林也。赐紫袈裟。号净戒。皆周命。

宋宗渊

姓宫氏。高密人。幼习儒业。稍长忽辞亲。落发於东莱北禅院。俄参历江南诸禅席。以究明圆顿宗指。且嗜诗辞。每有吟咏。则以齐己为师法。曰吾当练字煅句之时。缘情错虑。将高出曾霄之上。而深入重泉之下也。悉揽天下山川形胜。自以为无足惬己者。乃居宜阳柏阇山。以求其志。孤介修洁。凡俗不易造见。日持诵观音普门品。盖尝有善相者。以渊为不寿。而勉之也。太平兴国五年十月。令工作龛座如鹿顶。且趣之曰。明日要用。毋缓也。明日果坐逝。年八十三。树塔於宝云之原。而窆焉。所着述有西洛集。行世。

赞曰。

至哉心乎  体本明静  孰蔽挠之  有万其境  如水斯波  如镜斯影  波非水生  由风之行  影非镜出  由物之质  风休水平  物去镜明  境灭心寂  念亦奚得  於三界中  动用俱息  以念摄念  摄所摄离  无思无虑  以至无为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猜你喜欢
  身观经·佚名
  妙法蓮華經後序·欧阳竟无
  请国内谙西文之佛学家速纠正西译佛书之谬·太虚
  第十四品 学处分别·佚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佚名
  卷之十九·即非如一
  曹溪大休珠禪師住桐鄉密印寺語錄卷第五·佚名
  卷第十七·佚名
  人欲之分析与治理·太虚
  说无垢称经卷第四·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四卷·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六·玄奘
  卷第一百九十五·佚名
  卷第四·佚名
  卷之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赖良

    钦定四库全书大雅集卷八元 赖良 编唐珙【字温如会稽人】过洞庭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墨兰瑶阶梦结翠宜男误堕仙人紫玉簪鹤帐有春留不得碧云扶影下湘南孙华【字元实】枫桥夜泊画

  • 七言巻五十一·洪迈

      七言  看花           罗邺  花开只恐看来迟及到愁如未看时家在楚乡身在蜀一年春色负归期  桞絮  处处东风扑晚阳轻轻醉粉落无香就中堪恨隋堤上曾惹龙舟舞鳯凰  云  纷纷霭霭遍江湖得路为

  • 卷二十八·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二十八许司谏古【四首】古字道真承安中进士在宣宗朝以直言极谏称哀宗即位首命驿致之洛致仕授右司谏未几乞身还伊阳【闲闲公制词云安车蒲轮天子所以厚优贤之礼黄冠野服人臣所以遂归

  • 列传第四十六 殷孝祖 刘勔·沈约

    殷孝祖,陈郡长平人也。曾祖羡,晋光禄勋。父祖并不达。孝祖少诞节,好酒色,有气干。太祖元嘉末,为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世祖以其有武用,除奋武将军、济北太守。入为积射将军。大明初,索虏寇青州,上遣孝祖北援,受刺史颜师伯节度,累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一·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八十九景泰七年十月丁酉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 帝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井之神○以下元节遣官祭 长陵 献陵 景陵○革独石马营等边仓管草副使从右佥都御史李秉所奏也○以故太监李德所建灵福寺并园地赐锦衣卫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八·高晋

    目录海塘【四】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八海塘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十三日庄有恭熊学鹏奏言窃查海寜县境内自老盐仓至石塘头观音堂迤西钦奉谕防估建柴塘及篓坦各九百四十五丈久经完竣嗣縁该地旧塘停修年久底柴呈露堰沟廻溜渐

  • 243.皇太极施反间计·林汉达

    努尔哈赤受重伤死去以后,袁崇焕为了探听后金的动静,特地派使者到沈阳去吊丧。皇太极对袁崇焕窝了一肚子的怨恨,但是因为后金刚打败仗,需要休整,再说也想试探一下明朝的态度;所以,不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还派使者到宁远去表示

  • 卷二十七·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二十七    明 湛若水 撰 进徳业二 诗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脩厥徳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防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臣若水通曰周公戒成王脩徳而曰永言配命者何盖

  • 卷四十四·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四十四钱塘程川撰书四虞书二舜典自虞舜侧微至乃命以位一本无之直自尧典帝曰钦哉而下接起愼徽五典所谓伏生以舜典合于尧典也德难晓书传中亦无言者今人避讳多以为元也其他如黄之本

  • 卷十一·胡广

    <经部,诗类,诗传大全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大全卷十一    明 胡广等 撰祈父之什二之四祈【勤衣反】父【音甫】予王之爪牙【叶五胡反】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赋也祈父司马也职掌封圻之兵甲故以爲号酒诰曰圻父薄违是也【

  • 卷一·易祓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总义卷一     宋 易袚 撰天官冢宰第一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极中也此经并列于六官之首者言六官所掌之事无非示中于天下取中于王国也诗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古者建国皆本于此

  • 神灭论原文·范缜

    或问予云:&ldquo;神灭,何以知其灭也?&rdquo;答曰:&ldquo;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rdquo;问曰:&ldquo;形者无知之称,神者有知之名,知与无知,即事有异,神之与形,理不容一,形神相即,非所闻也。&rdquo;答曰:&l

  •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一]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二]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

  •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三·佚名

    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尔时如来次说无动门。就此五门之中。第二门。云何次第得入无动门。一者入罗字观本空离尘义。阿閦如来说圆成实相无动门。就此门中说有二品。一者先说十方大菩萨出助证寤圣力第

  • 卷第三·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三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五祖弘忍大师旁出法嗣 北宗神秀大师(凡一) 开封尉氏子。 示众云。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嵩山惠安国师(凡二) 荆州枝江。卫氏子。 有僧坦然怀

  • 第三十三章 十王章·佚名

    于睹多伽摩尼王之治世中人民富荣,沙利王子为彼[一人]儿所善知。(一)彼至[王子]为幸运之人,常喜善业,而容貌极美旃陀罗女所执着,(二)由前生[之因缘]络此[旃陀罗女]阿苏伽摩罗提乞为容姿而爱慕,彼不欲[即]王位,(三)睹多伽摩尼之弟沙陀提沙于彼

  • 东南纪事·邵廷采

    清邵廷采撰。十二卷。记南明史事。卷一记唐王聿键始末,卷二记鲁王以海始末,均按年叙事,末附以论。卷三至卷十二,则为黄道周、蒋德璟、钱肃乐、张煌言等五十余人传,所记名人事迹,详略不等。书中记绍兴抗清义师特详,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