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教戒杀与弭战

主张全国皆僧

上海不愧先进,不论国内任何事故发生,上海必首先倡议对付。其专司此项对付事宜的,不消说只有著名的几个团体,这几个团体也好像专为对付需要而设立的。管他对付得有无效果,好在只消发一派议论电达各国就得了。最近如湘、鄂构兵,上海就也有和平运动。怎样运动呢?偌!四商联合会主张联络东南五省商业团体,共图弭患之方。我说这样隔靴搔痒的办法,那里能收效果,还不如佛教和平会紧急会议所提主张,来得切合实用。他们宣言说:我佛以杀生为五戒之首,异类众生尚不忍杀,何况同类同胞?欲求战祸停息,务使人人不杀,方能共享和平。要请各处佛教团体介绍同志前来,共图进行。他们所谓同志,简单说一句,就是劝人皈依佛教做和尚,倘使各处佛教团体真的能把各处一切人类都介绍来做同志,就是军队弟兄也不妨运莲花妙舌只得去劝化。只要劝他们醒,能够信仰你,自也会放下枪炮立地成为未来之佛,暂做现在之僧。此种办法苟能普及全国,不难变成全国皆僧。大家不肯杀生,和平不是就可实现了吗?所以我十分赞成这种主张。

近由友人将上列一则报纸剪来寄我,虽未知为那一年的那家报,其滑稽的微讽,似乎已有“幽默”的作风。但在此短文中也犯著了一般国民对于佛教的一种误解,故先略为解释。如云:“他们所谓同志,简单说一句,就是劝人皈依佛教做和尚”。以为皈依佛教就是做和尚,这是国人对于佛教一种普通的误解!殊不知所谓戒杀生于五戒之首的五戒,尚为佛教在家信徒所受戒,并未出家为和尚,何况仅受三皈的也可谓之皈依佛教的信徒?则连五戒也可未受,何况是做和尚?

要之、佛教劝化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皆受三皈、持五戒、行十善,是有此愿望的。劝化皆做和尚,如所谓:“此种办法苟能普及全国,不难变成全国皆僧”。乃全出不知佛教制度之错误思想。盖佛教之僧──即通俗所称和尚──,犹基督教之牧师与天主教之神甫。例如比利时全国人民皆为皈依天主教的教徒,岂皆为“神甫”也哉?然此亦中国“僧格低滥”,使一般国民已不复认识“僧”在佛教中的地位,致积成此种迷谬,故余力主减少僧数、提高僧格也。

然佛教和平会宣言所云:‘我佛以杀生为五戒之首,异类众生尚不忍杀,何况同类同胞?欲求战祸停息,务使人人不杀,方能共享和平’,固确为名言至理!五戒、十善,皆以不杀为首,不杀以充养仁慈恻隐之心,亦犹五常以仁居先也。同胞不杀,则全国和平;同类不杀,则全世界和平;充类至尽以至于异类不杀,则万物各遂其生,而天地之大德始全。鬼畜减少,人天兴盛,即人间世可转变为极乐安养之佛土。今欲医好同胞之伤害,恢复民族之亲爱,亦必涵养其不杀的仁心乃能致之。奈何掉以轻心,竟以劝化皆做和尚主张全国皆僧的滑稽语讥之!(见海刊十六卷二期)


猜你喜欢
  卷四百四十九·佚名
  肇论疏卷上序·元康
  序·佚名
  卷十三·赞宁
  答赵伯福问(八则)·太虚
  佛说华手经卷第十·佚名
  唯識二十論·欧阳竟无
  代序二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李叔同
  释摩诃衍论 第一卷·龙树
  鸠摩罗什译·佚名
  现代学僧毕业后的出路·太虚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佚名
  大乘入道次第开决·昙旷
  第十六 等起·佚名
  卷六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出 论心·叶宪祖

    【恋芳春】〔生上〕藻思云渊。风流嵇阮。一身落魄堪怜。自有漫漫浩气。直贯重玄。不肯随人长短。也不肯媚人自荐。同消遣。诗酒朋侪。尽堪尽日盘桓。 〔鹧鸪天〕载酒无人过子云。掩关昼卧客书裙。花枝不共秋欹帽。笔

  • 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二十四·赵尔巽

      洪承畴夏成德孟乔芳张文衡张存仁   洪承畴,字亨九,福建南安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累迁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初,流贼大起,明庄烈帝以承畴能军,迁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屡击斩贼渠,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督河南、

  • 越绝卷第九·袁康

      越绝外传计倪第十一   昔者,越王句践近侵于疆吴,远媿于诸侯,兵革散空,国且灭亡,乃胁诸臣而与之盟:“吾欲伐吴,奈何有功?”群臣默然而无对。王曰:“夫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何大夫易见而难使也?”计倪官卑年少,其居在后,举首而起,

  • 内篇 六家第一·刘知几

      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后。   

  • 一三二二 寄谕浙江巡抚琅玕将纪昀原折发给陆费墀阅看明白登答·佚名

    一三二二 寄谕浙江巡抚琅玕将纪昀原折发给陆费墀阅看明白登答【真按:陆费墀办事毫无章法】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初五日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 伯和<珅>字寄浙江巡抚琅<玕>,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初五日奉上谕:据纪昀奏前赴

  • 读例存疑卷二十八·薛允升

    刑律之四贼盗中之二窃盗窃盗:凡窃盗已行而不得财,笞五十,免刺。但得财(不论分赃、不分赃。)以一主为重,并赃论罪。为从者,各(指上得财、不得财言。)减一等。(以一主为重,谓如盗得二家财物,从一家赃多者科罪。并赃论,谓如十人共盗得

  • 段韶传·李延寿

    段韶,字孝先,少年时工于骑马射箭,有将领的才能胆略。因为他是武明皇后的姨外甥,高欢更加器重和喜欢他。常让他在自己的身边,当做心腹,任他为亲信都督。  高欢率兵在广阿与..朱兆所部对峙,却惧怕敌兵数量众多。段韶劝慰他说

  • 白居易传·欧阳修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大约是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白建,当年建功,赐田庄于韩城,子孙就在那里安家了。后来迁居下圭阝。他的父亲白季庚官彭城令,在李正己叛乱时,因劝说徐州刺史李洧回归朝廷,经多次提升任襄州别驾。居易聪明过

  • 黄潜善传·脱脱

    黄潜善,字茂和,邵武人。考中进士,宣和初年,任左司郎。陕西、河东大地震,山陵峡谷都变了位置,徽宗命令黄潜善去察访灾情,于是他就去视察。黄潜善回京后,不报告实情,只说是地震而已。他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因事获罪被贬到亳州,以徽猷

  • 王行传·张廷玉

    王行,字止仲,吴县人。幼随父住在卖药者徐翁家中,徐妈妈好听小官们的故事,行每天写几本为老妈妈讲诵。徐妈妈很高兴,说给老翁听,老翁教他读《论语》,今天讲授,他明日即可背诵,翁十分惊异,把家中所有的书尽数让他攻读,于是基本能贯

  • 卷五·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五明 杨士奇等 撰君德宋理宗宝庆元年礼部侍郎真德秀上奏曰臣窃闻陛下乃者?选刚辰移御清燕非特恬养神明之观抑且稍正宫寝之仪臣子之心不胜慰幸然

  • 一、蒋廷黻其人·蒋廷黻

    1 留美洋博士 蒋廷黻,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生于一户薄有田产的农家。1965年病逝于纽约,享年70岁。 蒋家从他的祖父时代起,就务农兼经商,在靖港开了一家经营铁器的店铺,由他的父亲和二伯父轮流看管[3]

  • 纲鉴易知录卷七九·吴楚材

    南宋纪高宗皇帝纲 辛亥,绍兴元年,春正月,以张俊为江、淮招讨使,岳飞副之。目 时孔彦舟据武陵,张用据襄、汉。李成据江、淮、湖、湘十余郡,尤悍强,连兵数万,有席卷东南之意,久围江州。朝廷患之,以俊为招讨使。俊请岳飞同讨,许之

  • 忍辱品第十二·佚名

    复次善男子,云何名菩萨摩诃萨发大庄严具足忍轮。若菩萨成就此轮者,从初发意能除五欲。堪为声闻辟支佛作大福田。亦为众生尊重恭敬供养守护。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忍辱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又菩萨有漏忍者则受诸

  • 绀珠集·朱胜非

    宋代文言轶事、志怪小说丛集。题南宋朱胜非辑。但书首有王宗哲绍兴丁巳(1137)序,称此书“不知起自何代”,而是年朱胜非适罢相家居, 《四库提要》因断为“不著编辑者名氏”。 《郡斋读书志》云: “旧说张燕公(指唐人张说)

  • 嘉义管内采访册·佚名

    又名《嘉义管内打猫各堡采访册》。地理杂志。清佚名纂辑。不分卷。约当光绪二十七年(1901)仿《云林县采访册》程式纂辑成书,记事补至二十四年,约四万字。分打猫西堡、北堡、南堡、东下堡下三分、东顶堡五个区域,设目因堡

  • 龙文鞭影·萧良有

    蒙学课本。原名《蒙养故事》,又称《训蒙四字经》。明萧良有纂辑,夏广文为之作注。书中内容,采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故事及神话传说,按照韵部,编成对文,加以排列。清杨臣诤认为此书“有裨后学”,“逸而功倍”,加以订补,

  • 尧山堂外纪·蒋一葵

    明代笔记。100卷。蒋一葵撰。蒋一葵字仲舒,常州(江苏武进)人,“尧山堂”是他书斋的名字。本书杂采各书中所记载的轶闻琐事,一般来说,尽量辑入不太常见到的内容,其事涉及至明为止的各代,均以人名来标作细目。本书论曲家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