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佛法为人生之必要

──十一年六月在安徽佛教会讲──

论到佛法大意,本来头头彰显,不待言说,言说不及。若欲方便开演,则尘说刹说,说之终不能尽,今又安从宣扬起耶?夫佛法虽不单为吾人之需要而施设,亦不单为吾人之需要而存在,但吾人欲信解行证于佛法,必先知吾人于佛法有必须之需要,心志乃能坚切;故今且就吾人之需要上一推论之。通常所谓吾人者,实唯指此身命而言。失此身命,即无所谓吾人,故吾人以维持保护此身命之生存安全为第一需要,而衣食住等等资生之具,及营谋此资具之事业尚矣。然此身命资具非突焉而集,盖有从之而出生,而长存,而归著之处。故上之则有宗祖父母,下之则有子孙云礽,更自伯叔兄弟,旁及姻娅戚畹而有此大家族,光前裕后,养生送死之需要矣。以今察之,家族又栖寄于群众之社会,使无秩序安宁之社会,则家族亦不能保其团聚传续之繁荣,故秩序安宁之社会,亦成需要。更进而察之,则社会之安宁秩序,又须有强固严整之国政以保持之,故强固严整之国政为尤要。然使国与国常相战争侵伐,则大地莽莽刀兵之劫至无时,国群家资之为身命所需要者,仍无以保全,则太平大同之世界又尚矣。推至太平大同之世界,庶乎完成保持身命之需要矣;然旱潦不时则饥馑洊至,阴阳失调则疾疫流行,其所以困厄身命者犹在,才可寄其希望于化学、农学、物理学、生理学、医学等等进步以免除之耳。藉令刀兵、饥馑、疾疫之三灾皆灭,而人生身命之安全达于极度,但人身生活之命限殊促,上寿百岁,世不数觏,五十今衰,七十古稀,极全世界人类所传承、所创造之智力用以保持之者,卒不过占空间者数尺,占时间者数十年之身命,老死一至,即归澌灭。尧跖同为腐骨,圣愚尽化黄土,草、木、禽、虫,朽亡无择,不亦大可哀欤!或曰:吾人行孝慈于家族,则祖父孙曾之彝德有恒;立忠信于国群,则社会政治之功业可崇;施仁义于世界,则人道文化之言教垂久,使吾人死而不死以常存者,固有此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在焉。然此三者之所以为人称诵不衰,亦只以相续相互能维保于身命而已!微论其保持之者,仍皆为一个一个数十寒暑即消灭之身命,都无价值可言。即就其相续以言,子孙相续,无不灭之家族;君民相续,无不灭之国群;人类相续,亦无不灭之人类,及无不坏之世界。家族、国群、人生、世界皆灭坏之时,此三不朽云者,亦尚能保存而不朽乎?故此之不朽云者,亦不过茍延残喘,慰情聊胜。使吾人仅如此者,其最后之结果,卒不免归于断灭虚无而已。欲求所谓不虚此一生者,终无所得,不尤深可哀欤?夫既得此生,当求不虚得此生,若使此生终归断绝,则今亦安用维持?由维持此生命而得不虚之真果,于身命乃有维持之必要;故既能满足维持身命之需要,当以求其不虚此一生为尤大之需要。于是探究生生不生、化化不化之本元,或名之曰天命、天性、天理、天主、自然、自在、大道、大梵、太极、真宰、上帝、神我等等,而崇拜皈命之,以冀保存其最高永久之价值,或乘万化而无极,或登九天而永生,则从凡夫又转成外道,认有漏业果为真常觉性,业尽果坏,依然一场落空。至此、则欲求不落空亡而成实效,惟佛法乃成第一需要矣!

佛法最初浅之说,即在能供给凡夫所希望不虚此一生之需要,而发明从惑起业,由业招报,得报又起惑之正因缘生果义,以破除外道之邪因、无因。使先有以发见惑业果三流转不断之生死苦轮,方知外道所崇拜皈命者,正此生死流转之苦果所依起之惑业而已。既知生死流转之苦轮,及见苦果集起之惑业可断,则苦网可得解脱,而当修戒定慧等种种正道以超出之矣。故欲了脱生死,当先了知生死,知苦、即是了知苦惑业苦之牵率流转,修道以断集、证灭,即是了脱生死。凡外且未能了知生死,又安能了脱生死乎?了知生死则便见一言一行之业皆将展转获果招报以相续无尽,已足使吾人得知前无始、后无终、内无中、外无边之业果恒流,价值不灭矣。此为人天业果之教。然或善、或恶、或罪、或福,浮沉不定,升降无主,非修生空慧以根本解脱之,则常处劳作忧虑之中,难免危怖!故三界不啻火宅,而三乘竟出苦门也,此为三乘解脱之教。虽然、三界之苦,招由妄业,妄业之兴,乃依迷惑,迷惑而有、有非真,有如睡心之梦事,譬眚眼之狂华,故彼业果当体空寂,但能智照现前,本来德性圆成,此为大乘般若之教。设非佛法,吾人终末由捐众累而圆万德,故惟佛法为吾人最切之需要。然佛之法门,方便无量,虽一切皆能得入,而在此邦,则北宋来要以参禅、念佛二门为实践之行。参禅须顿悟本心,直下相应,一切繁兴,常不离此,盖非大力量人一站站住者不能。余虽觉悟,其力未充,尤不免随无始业习暴流以流转,则非以戒定慧法一门深入,久久修习,以转其现业流识不可,此则念佛一法,亦为具足戒定慧法一念中修之妙门矣。然专念阿弥陀佛以求往生极乐净土者,因此方恶缘充满,众苦逼迫,生命呼吸,尤为危险,长劫修行以转识成智,艰难不易!于是本师释迦佛引同十方诸佛,皆恳切示教吾人:在西方有一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本行净愿所成,专以不可思议愿力摄受十方世界沉没在苦海中之众生,使藉登弥陀愿力大船,先诞登安养之地,然后于纯乐无苦诸佛菩萨常会一处之净土,闻法修行,以令有进无退。欲上此愿船者,一、须深信佛所示净土之教,真实不虚;二、须时时发速出娑婆苦海而往生极乐净土之愿;三、须止恶修善,力念阿弥陀佛,俾与佛之本愿及其净业相感应一致,则平日常为摄护,而临终决承接引,不致随杂业流转矣。斯又为吾头出头没于苦海而无力自拔诸众生所最需要之法门!吾人有感觉于佛法为需要者,即当勉力行之!(安徽佛教会记)(见海刊三卷八期)

(附注) 原题“在安徽佛教会之演说”,今依庐山学改题。


猜你喜欢
  无字宝箧经·佚名
  述佛品法句经第二十二(二十有一章)·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九·法云
  预防灾祸·印光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六·湛然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道谦
  第十五品·佚名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十六·三峰法藏
  佛学会应注重于学·太虚
  卷第一·佚名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一(末)·智周
  再论大乘三宗·太虚
  别行大般若经第七分第十六分序·太虚
  卷第五十八·佚名
   第一百則 巴陵吹毛劍·胡兰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三十·彭定求

        卷330_1 【奉酬礼部阁老转韵离合见赠(时为秘书监)】张荐   移居既同里,多幸陪君子。弘雅重当朝,弓旌早见招。   植根琼林圃,直夜金闺步。劝深子玉铭,力竞相如赋。   间阔向春闱,日复想光仪。格言信难继,木石强

  • 陆游·唐圭璋

      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宣和七年(1125)生。以荫补登仕郎,历枢密院编修官。绍兴三十二年(1162),赐进士出身,为州别驾。范成大帅蜀时,为参仪官。嘉泰初,诏同修国史,升宝章阁待制。嘉定二年除夕(1210)卒,年八十六,有渭南

  • 沈唐·唐圭璋

      唐字公述,韩琦之客。官大名府签判,后改辟签判渭州。   失调名   蝗虫三叠   不是这,下辈无礼,都缘是我,自家遭逢。   雨中花   有谁念我、如今霜鬓,远赴边堠。……身在碧云西畔,情随陇水东流。   霜叶飞  

  • 第五场·老舍

    时间 前场后不久,快到中午。地点 状元府门外。人物 门 役 李大妈 荷 珠 赵 鹏 随从四人 赵 旺 金三官 金贞凤〔门役在状元府门外,信口哼唧着。门役 (哼唧)新修的状元府,朱门大铜环。状元心慈善,施粥又舍钱。

  • 卷二十·李蓘

    钦定四库全书宋艺圃集卷二十明 李蓘 编陆游九十四首明河篇明河八月转分明烱如素练西南倾年年嵗嵗见河汉坊坊曲曲闻砧声良人万里自征行砧声中有玉闗情遥知铁衣冷如水指防明河白发生碛中草死骆驼鸣万里却望长安城儿生

  • 第七回 蓬莱罢筵·蒲松龄

  • 卷十三 东晋元帝·王夫之

      自此至陈,凡僭伪诸国事俱附六代编年下论之。  〖一〗   扶危定倾,以得人心为本务。国破君亡,天下喁喁然愿得主而事之,人心为易得矣,而未易也;非但其慰安之者非其道也,天下方喁喁然而愿得主,抑必天下之固喁喁矣;如其遽

  • ◎有清遗民(人各为其主未可厚非也)·李定夷

    长沙简纯泽,前官山西,颇着政声。民国成立,即埋名隐迹于山东劳山烟霞洞。近忽于月前踏海,尸浮海滨。有见者谓以丝衣敛发,身间系以缟巾,内裹经文数卷,饼洋十枚,并有楷书绝命词云:道德仁人,遇见尸身,即掘土穴,深埋海滨。毋用棺木,藁葬

  • 三八五 谕内阁英廉着充四库全书馆总裁·佚名

    三八五 谕内阁英廉着充四库全书馆总裁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日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日内阁奉上谕:英廉着充四库全书馆总裁。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花茂传·张廷玉

    花茂,巢县人。最初跟从陈聎先,不久归附太祖。随大军平定江左,消灭陈友谅,平定中原、山西、陕西,累积功劳授予武昌卫副千户。征讨西蜀,攻克瞿塘关,进入重庆,攻下左、右两江和田州,晋升为神策卫指挥佥事,调任广州左卫,平定阳春、靖

  • 卷八十九·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八十九宋 陳祥道 撰祀明堂我將詩序曰祀文王於明堂孝經曰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月令季秋上丁命樂正入學習吹

  • 说话谨慎就是仁?·孔子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②。”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司马牛:孔子的学生,姓司马,名耕,字子牛。②讱(ren):难不流畅,引申为谨慎。 【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

  • 中国古代传说中之博大真人--老聃·钱穆

    老子究竟有没有这一个人呢?战国诸子,很喜欢称述到老子。最先可考的,是在庄子的书里。但庄子寓言无实,而且下面所引之各节,又未必是庄子亲笔。有些并出于西汉。但总在司马迁《史记》以前,并为《史记》所根据。我们不妨先简单

  • 卷四百二十五·佚名

    △第二分帝释品第二十五之一尔时於此三千大千堪忍世界。所有四大天王各与无量百千俱胝四大王众天诸天子众俱来集会。所有天帝各与无量百千俱胝三十三天诸天子众俱来集会。所有苏夜摩天王各与无量百千俱胝夜摩天诸天子

  • 中三下·元照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中三下三十四(佛在舍卫。妇人将还夫家。辨食频施。经时不还。夫别取妇。又取商客食分路中数施为贼所劫。因此二缘合制一戒)。列缘第一指上标名。第三疏云。即戒本中无病过受。则知开有病也。第四疏

  • 卷第十七(寒字号)·朱时恩

    佛祖纲目卷第十七(寒字号) 甲子(汉武帝元狩六年起)乙丑(改元元鼎)辛未(改元元封)丁丑(改元太初)辛巳(改元天汉)乙酉(改元太始)已丑(改元征和)癸巳(改元后元)乙未(昭帝始元元年)辛丑(改元元凤)丁未(改元元平)戊申(宣

  • 桂苑丛谈·严子休

    五代严子休撰。一卷。《新唐志》《四库全书》均入小说家类。作者有题唐冯翊著,此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引李淑《邯郸书目》称作者姓严,则此书是严某字子休,号“冯翊子”者所作,清四库馆臣考为江南人。全书共记故事二

  • 显识论·佚名

    梵名Vidya^nirdes/a -s/a^stra 。全一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阐明三界唯识之义。初说识有显识、分别识等二种,次举一切三界唯识等论旨。本论论题下有‘从无相论出’之语,而同为真谛所译之‘转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