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

  明古吴比丘智旭集

【缘起第一】

【劝修第二】

【简择同行第三】

【占察轮相第四】

【正修忏法第五】

【附占轮相法】

【附忏坛中斋佛仪】

【缘起第一】

夫诸佛菩萨愍念群迷。不啻如母忆子。故种种方便。教出苦轮。而众生不了业报因缘。罔知断恶修善。净信日微。五浊增盛。由此剧苦机感。倍关无缘慈应。爰有当机。名坚净信。咨请世尊。曲垂悲救。佛乃广叹地藏功德。令其建立方便。于是以三种轮相。示善恶差别。以二种观道。归一实境界。仍诫业重之人。不淂先修定慧。应依忏法得清净已。然后修习二观。尅获无难。此诚末世对症之神剂。而方便中之殊胜方便也。予悲障深。丁兹法乱。律教禅宗。淆讹匪一。幸逢斯典。开我迷云。理观事仪。昭然可践。窃以诸忏十科行法。详略稍殊。一一阄陈。纤疑始决。罔敢师心。乃述缘起。

【劝修第二】若佛弟子欲修出世正法者。欲现在无诸障缘者。欲除灭五逆十恶无间重业者。欲求资生众具皆淂充饶者。欲令重难轻遮皆淂消灭者。欲淂优婆塞沙弥比丘清净律仪者。欲淂菩萨三聚净戒者。欲获诸禅三昧者。欲获无相智慧者。欲求现证三乘果位者。欲随意往生净佛国土者。欲悟无生法忍圆满证入一实境界者。皆应受持修行此忏悔法。何以故。此是释迦如来格外弘慈。地藏菩萨称机悲愿。无苦不拔。无乐不与。依此修行。净信坚固。如经广明。所宜谛信。

【简择同行第三】经中不言人数多寡。准他行法。淂至十人。但须严择。必求法器。倘无同志。独行弥善。或有真实为生死者。堪作伴侣。十人以内。多寡无妨。又必先审所求。或求律仪。或求定慧。或求果证。或求往生。所求相合。方可同修。于十人内。仍须推一夙德为教授师。事仪理观。微细秉承。切勿卤莽。唐捐苦行。

【占察轮相第四】

忏悔之法。虽则普为众生发露众罪。然当人无始业习。各有偏强。是故经中先说占初轮相。然后明忏悔法。今欲修忏悔者。既已严净道场。宜于未建首前各占轮相。简察善恶。何罪偏重。应的悔之。于修忏时。庶便陈白。(占法别附于后)。【正修忏法第五】

准经自列。亦具十科。

第一严净道场

经云。欲修忏悔者。当住静处。随力所能。庄严一室。内置佛事。及安经法。悬缯幡盖。求集香华以修供养。

第二清净三业

经云。澡浴身体。及洗衣服。勿令臭秽。准诸行法。每至秽处。必须更触衣。旋转既讫。洗浴清净。还著净衣。纵一日都不至秽。亦须一浴。终竟一期。或七日。或二七三七乃至千日。以淂三业纯善轮相为期。于中专莫杂语。及一切接对问讯。或有所需。但可直索。不淂因事牵发余语。专秉一心念所修法。不淂刹那念世杂事。当思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坚精努力。乃克有济。倘稍违净法。则唐丧劬劳。不可不慎。

第三香华供养行者初入道场。至法座前。敷具。正身。合掌倚立。应先缘念一切三宝。体常徧满。无所不在。众生迷惑。流转可哀。我为众生翻迷归悟。礼敬三宝。作是念已。唱言。

一切恭敬。 

一心敬礼。十方常住三宝。(如是礼已。随所有香华等。当修供养。作是唱言。)

严持香华。如法供养。

愿此香华云。徧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

(至此停唱。散华作供。手执香炉。作是想云。)

一切佛法僧宝。体常徧满。无所不在。愿令以此香华。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诸佛刹土。施作佛事。十方一切供具。无时不有。我今当以十方所有。一切种种香华璎珞。幢幡宝盖。诸珍妙饰。种种音乐。灯明烛火。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乃至尽十方所有。一切种种庄严供养之具。忆想遥拟。普共众生奉献供养。一切世界中有修供养者。我今随喜。若未修供养者。愿淂开导令修供养。又愿我身。速能徧至一切刹土。于一一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种种庄严供养之具。共一切众生。等持奉献供养一切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供养一切所有法藏及说法处。供养一切贤圣僧众。愿共一切众生修行如是供养已。渐淂成就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深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离念清净。毕竟圆满。(此段全用经文。作是念巳。唱云。)

 供养已。一切恭敬。(一礼)

第四启请三宝诸天

本经无启请法。准余行仪。于建首日。宜致三请。良以三宝虽无所不在。而众生久积迷惑。背觉合尘。念与悲隔。今既翻迷归悟。应须缘念三宝。充满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作是念已。涕泪翘勤。逐位三请。手执香炉。烧众名香。口作是唱。

一心奉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想云。我三业性如虚空。释迦如来亦如是。不起真际为众生。与众俱来受供养。下皆准此。但改佛名及形相来处。至请贤圣。则云一切贤圣亦如是。余皆准知。三请毕。随作一礼。)

一心奉请。南无毗婆尸等过去七佛。

一心奉请。南无普光佛等五十三佛。

一心奉请。南无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想云。诸佛法身如虚空。化事住世难思议。我今三业如法请。惟愿影现受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奉请。南无占察善恶业报经微妙法藏。(想云。法性如空不可见。常住法宝难思议。我今三业如法请。惟愿影现受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一切法藏。(想如上)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一切贤圣。

一心奉请。南无坚净信菩萨摩诃萨。(此是当机启教之人。应念菩萨为我等故。请问大法。我今得闻此最胜法。皆是菩萨莫大恩德。)

一心奉请。南无徧吉菩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应念此二菩萨慈悲慧行。普度群迷。与地藏菩萨威神无异。 徧吉菩萨即普贤菩萨。)

一心奉请。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应念此是我等的对忏悔之主。依此菩萨大慈大悲威神力故。令我无恶不灭。无善不生。我今归命启请。如子忆母。此为道场正主。余佛菩萨同作证明。涕泣求哀。犹如面奉。必冀菩萨摄受护持。观想偈文。应知如上。)

一心奉请。梵释四王天龙八部。僧伽蓝内护正法者一切圣众。(例皆三请。但除礼拜。白衣无妨。)

惟愿释迦慈父。七佛世尊。五十三佛。一切觉者。他心道眼。无碍见闻。身通自在。来降道场。摄取我等。令成净信。 占察善恶业报尊经。十方一切清净法藏。等真法性。充满虚空。显现道场。受我供养。坚净信菩萨。徧吉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十方一切贤圣。不舍大慈。来临法座。哀怜覆护。证我行法。 地藏菩萨摩诃萨。救世真士。大智开士。善安慰说者。速除诸障。增净信者。大慈大悲。不违本誓。放大光明。满我所愿。 护法天龙。伽蓝真宰。随我请来。坚守道场。却诸魔障。示现吉祥。令我所修。自在成就。(每节执炉三说已。一礼。惟护法处。不须礼拜。白衣无妨。)

第五赞礼三宝

经无赞法。不别立科。但取十轮轻中地藏菩萨赞佛二偈。随行礼敬。合为一科。

我闻徧知海真实德无边度脱诸有情心欢喜敬礼

曾修无量福今淂礼尊足愿无量劫中常修多供养。一心敬礼。过去毗婆尸佛。(想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毗婆尸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下皆准此。但改佛菩萨名。)

一心敬礼。尸弃佛。

一心敬礼。毗舍浮佛。

一心敬礼。拘留孙佛。

一心敬礼。拘那含牟尼佛。

一心敬礼。迦叶佛。

一心敬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敬礼。普光佛。

一心敬礼。普明佛。

一心敬礼。普净佛。

一心敬礼。多摩罗跋栴檀香佛。

一心敬礼。栴檀光佛。

一心敬礼。摩尼幢佛。

一心敬礼。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一心敬礼。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

一心敬礼。摩尼幢灯光佛。

一心敬礼。慧炬照佛。

一心敬礼。海德光明佛。

一心敬礼。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

一心敬礼。大强精进勇猛佛。

一心敬礼。大悲光佛。

一心敬礼。慈力王佛。

一心敬礼。慈藏佛。

一心敬礼。栴檀窟庄严胜佛。

一心敬礼。贤善首佛。

一心敬礼。善意佛。

一心敬礼。广庄严王佛。

一心敬礼。金华光佛。

一心敬礼。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

一心敬礼。虚空宝华光佛。

一心敬礼。琉璃庄严王佛。

一心敬礼。普现色身光佛。

一心敬礼。不动智光佛。

一心敬礼。降伏众魔王佛。

一心敬礼。才光明佛。

一心敬礼。智慧胜佛。

一心敬礼。弥勒仙光佛。

一心敬礼。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一心敬礼。世净光佛。

一心敬礼。龙种上尊王佛。

一心敬礼。日月光佛。

一心敬礼。日月珠光佛。

一心敬礼。慧幢胜王佛。

一心敬礼。师子吼自在力王佛。

一心敬礼。妙音胜佛。

一心敬礼。常光幢佛。

一心敬礼。观世灯佛。

一心敬礼。慧威灯王佛。

一心敬礼。法胜王佛。

一心敬礼。须弥光佛。

一心敬礼。须摩那华光佛。

一心敬礼。优昙鉢罗华殊胜王佛。

一心敬礼。大慧力王佛。

一心敬礼。阿閦毗欢喜光佛。

一心敬礼。无量音声王佛。

一心敬礼。才光佛。

一心敬礼。金海光佛。

一心敬礼。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一心敬礼。大通光佛。

一心敬礼。一切法幢满王佛。

一心敬礼。东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想云。诸佛法身如虚空。化事住世难思议。我皆影现化事前。一一皆悉归命礼。)

一心敬礼。东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西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西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西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东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下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上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十方一切法藏。(三礼。此恐太繁。依阄取决。倘能随十方面。一一致礼。尤为善也。想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下一礼同。)

一心敬礼。占察善恶业报经微妙法藏。

一心敬礼。十方一切贤圣。(三礼。此亦依阄取决。倘能随十方面一一致礼。尤善。)

一心敬礼。坚净信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徧吉菩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地藏菩萨摩诃萨。(此是忏主。应须三礼。想偈如前。但末句须云。为求灭障接足礼。又或各随所求称之亦可。如求律仪。即云为求律仪接足礼。求证果。求往生等。类此可知。)

第六修行忏悔

经云。应当说所作罪。一心仰告。夫罪虽无量。而就轮相所现者尤为最重。能招恶果。能障圣道。故须惭愧涕泪。各别陈之。殷勤悔过。冀令消灭。五体投地。说重罪已。仍作是念。我及众生。无始常为三业六根重罪所障。不见诸佛。不知出要。但顺生死。不知妙理。我今虽知。犹与众生。同为一切重罪所障。今对地藏。十方佛前。普为众生归命忏悔。惟愿加护。令障消灭。(作是念已。胡跪唱言。)

普为法界一切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唱已。五体投地。复作是念。)

我与众生。无始来今。由爱见故。内计我人(一)。外加恶友(二)。不随喜他。一毫之善(三)。惟徧三业。广造众罪(四)。事虽不广。恶心徧布(五)。昼夜相续。无有间断(六)。覆讳过失。不欲人知(七)。不畏恶道(八)。无惭无愧(九)。拨无因果(十)。故于今日。深信因果(一)。生重惭愧(二)。生大怖畏(三)。发露忏悔(四)。断相续心(五)。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六)。勤策三业。翻昔重过(七)。随喜凡圣一毫之善(八)。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诸众生。从二死海。置三德岸(九)。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众恶。今知空寂。为求菩提。为众生故。广修诸善。徧断众恶(十)。惟愿一切三宝。地藏菩萨。慈悲摄受。听我忏悔。(作是念已。胡跪唱言。)

我弟子某甲。至心忏悔。我及众生。自性清净。一实境界。诸佛体同。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计我我所。习诸恶法。三业六根。广造众罪。十恶五逆。重难轻遮。障慧障定。障诸戒品。致使长沦苦海。永无出期。设欲修行。多诸疑障。或扰外魔。或遭邪见。助缘缺乏。净信不成。今遇 地藏菩萨摩诃萨。善安慰说。开我迷云。涤虑洗心。求哀悔过。惟愿十方 诸大慈尊。证知护念。我今忏悔。不复更造。愿我及一切众生。速淂除灭。无量劫来。十恶四重。五逆颠倒。谤毁三宝。一阐提罪。如是罪性。本惟空寂。但从虚妄。颠倒心起。无有定实。而可淂者。愿一切众生。速达心本。永灭罪根。(或一说。或三说。皆可。下四亦然。)

忏悔已。归命礼三宝。(此忏悔文。幷下三愿。皆出本经。但于惟愿之前。撮略经中他处数语。以表说所作罪。一心仰告之意。余皆一字弗敢移易。)第七发劝请愿我弟子某甲。至心劝请。愿令十方一切菩萨未成正觉者。愿速成正觉。若已成正觉者。愿常住在世。转正法轮。不入涅槃。 劝请已。归命礼三宝。第八发随喜愿我弟子某甲。至心随喜。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妒之心。于三世中。一切刹土。所有修学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随喜。 随喜已。归命礼三宝。第九发回向愿我弟子某甲。至心回向。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 回向巳。归命礼三宝。第十补发愿及端坐静室称念名号五悔法门。别有发愿。此经不说。盖以劝请等三。即是愿故。又行人修此忏法。所求不同。或求律仪。或求定慧。或求往生净土。或求现在安乐。今因阄决。听许补愿。是在修行者各自陈白。不容预拟成言也。然所求之愿。虽各不同。须与四弘相合。不淂增长生死。诚恐不知梗概。违背经宗。聊陈大意。以便行持。或用或否。任从决择。

我弟子某甲。至心发愿。愿十方三宝。地藏慈尊。哀愍护持。救拔拯济。令此国土。灾乱消除。正法流通。咸生净信。无诸障碍。永断魔邪。我及众生。重罪速灭。现离衰恼。充足资生。三聚戒根。毕竟清净。二种观道。应念现前。三昧总持。神通方便。四摄六度。无不圆成。了悟自心一实境界。舍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弥陀。历侍诸佛。亲蒙授记。回入尘劳。普会群迷。同归秘藏。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次往余静室。端坐一心。若称诵。若默念地藏菩萨。其惛盖多者。应于道场中旋绕诵念。昼三夜三。具如经说。七日之后。每旦以第二轮相频三掷之。若身口意皆纯善者。名淂清净。若不淂三业纯善轮相者。虽见光明异香吉祥好梦等。止名虚妄。非善相也。若未护纯善轮相以前。止许称念地藏名号。未许修行观法。淂善相后。乃于二种观道。可以如实修之。)

别明二种观道第六(诸忏坐禅一科。即于忏毕出坛时修。故列在正修第十。此经二观。要于忏悔清净之后。方许正修。故十科毕。方别明之。)

经云。彼诸众生。但学至心。使身口意淂清净相已。我亦护念。乃至堪能修习诸禅智慧。又云。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又云。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念念观知唯心生灭。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淂色寂三昧。淂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学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离一切分别想。渐渐能过四空定境界相。淂相似空三昧。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即复能入一行三昧。见佛无数。发深广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一者利根。先已能知一切外境。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疑。障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二者钝根。先未能知一切外境悉唯是心。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今依经文。略出其意。此经本以一实境界为体。二种观道为宗。若非洞明一实境界。无以称性起于二观。若非殷勤修习二观。无以契会一实境界。一实境界者。即是不思议境。亦名诸法实相。谓境界即诸法。一实即实相。境界即事造三千。一实即理具三千。境界即权。一实即实。权实不二。理事一如。故名一实境界。又以境界从一实。则一空一切空。不思议真谛也。以一实从境界。则一假一切假。不思议俗谛也。直云一实境界。则一中一切中。不思议中道第一义谛也。故经云。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岂非即空义耶。又云。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岂非即假义耶。又云。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又云。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又云。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岂非即中义耶。故知一实境界。则已收尽中论一偈之旨。境界即因缘所生法。一实即是空假中也。中论约观。故先立境。此经显谛。故先出理。依此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则知二种观道。全是不思议法门。而复于中分利分钝者。略出二意。一者此经虽正明圆顿宗旨。而兼摄别机。名圆为利。名别为钝。二者虽是圆机。于中仍分利钝。初意者。圆教行人。于名字位中。能知如来秘密之藏。肉眼即名佛眼。故能学习真如实观。了知现前心性。本自不生。不复更灭。所谓法界一相。虽三千历然。而究竟平等。此即名字位中初修观行之法也。得相似空三昧。位登五品。圆伏五住。故超过空等定境界相。入心寂三昧。即能入一行三昧。住坚信位。所谓六根清净相似即佛也。故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以奢摩他是不思议三止。毗婆舍那是不思议三观。止观不二。即是般若第一义空。首楞严究竟解脱。初住分证。任运现前。十信位中。名得决定也。若别教行人名字位中。虽闻中道。未能了知。但可仰信。故须先学唯心识观。了知实无外境。唯有内心。即是从假入空。不无次第。故先得色寂三昧。准位当在别教十信。若望圆教。位在五品。次应学习信奢摩他毗婆舍那二观。则教之舍别从圆也。次意者。圆教利机。即于识心。体其本寂。三千宛然即空假中。故云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稍钝者。必须照于起心。变造十界。即空假中。故云应当先学唯心识观也。然于一实境界若善能淂意。则称性所起二观。用虽不同。实无优劣。言用不同者。如详解云。唯识历事。真如观理。观本寂三千。为理观。照起心变造十界。名事观。从理惟达法性。从事专照起心。又直观一念本具三千。名理观。纵任三性。用于四运推检起心变造十界。名事观。故古人约起心不起心。推运不推运分之。言无优劣者。如详解云。须知占察知唯是心。则于色界及诸外境不起分别。所以经云色寂三昧。非谓事观专观外色。真如实观。思惟心性不生不灭。以能超过无色四空。心及心所二俱寂灭。是故经云心寂三昧。非谓理观唯在内心。又云。修理观者。虽云但观理具。须知全修在性。则善修实相观也。修事观者。虽观能造十界之心。须知全性成修。则善修唯识观也。又指要钞云。应知观于内心。二观既尔。观于外境。二观亦然。以此言之。则一色一香。一尘一法。皆了唯心。同归真实。随宜方便。究竟无殊。又此二观。虽云忏悔得清净相。乃可修之而正行忏悔及称念地藏名时。非无二观如修忏时。始从香华供养。终至三归。历事分明。运想无滞。知唯心作。无实境界。是名唯心识观。若始从供养。乃至三归。事虽历历。一心不生。是名真如实观。又称名时。历历分明。知心如幻。地藏洪名。不离自心。是名唯心识观。若观地藏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名真如实观。又既淂善相正修二观之时。亦可仍前修行忏法及称名号。即以忏法称名助成二观。转更分明。所以菩萨五悔法门。始自凡夫。终于等觉。无不以之为进修方便。须知作法取相无生三种忏法。后后具于前前。前前亦通后后。事理相扶。始终一致。方名圆顿法门。倘轻忽事相。高谈名理。重罪不灭。善法不生。是故末世行人。切须体会坚净信菩萨问法苦心。深究地藏大士立法本意。以真实不欺诳心。不忽略心。痛切为生死心。无上大菩提心。于此经中开发正解。成就真修。淂坚固信。不堕疑障。如或不然。遇馔不食。宝山空回。救世真士。大智开士。亦未如之何也矣。

 【附占轮相法】

至心敬礼。十方一切诸佛。

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淂亲近供养。咨受正法。

至心敬礼。十方一切法藏。

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淂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及为他说。

至心敬礼。十方一切贤圣。

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淂亲近供养。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至心敬礼。地藏菩萨摩诃萨。

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淂除灭恶业重罪。离诸障碍。资生众具。悉皆充足。(如是礼已。随所有香华等。当修供养。作是唱言。)

严持香华。如法供养。

愿此香华云。徧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至此停唱。散华作供。复运想云。)

一切佛法僧宝。(乃至)离念清净。毕竟圆满。(全文具忏仪中。须精熟之。使运想不滞。)供养已。一切恭敬。(一礼 次复别用香华。系心供养地藏菩萨。一心告言。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不知三世业报因缘。多怀疑惑。今以某事。敬依菩萨所示三种轮相。如法占察。至心仰叩地藏慈尊。愿以大悲力。加被拯接。除我疑障。作是语已。五体投地。胡跪合掌。一心称念。)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或称名。或默念。满足至千。乃作是白。)

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惟愿护念我。及一切众生。速除诸障。增长净信。令今所观。称实相应。(作此语已。双手捧于轮相。承以净物。至诚殷重。仰手傍掷。谛观谛察。乃知相应与不相应。具如经说。须先自熟玩经文。知其大意。方可掷轮。否则自无细心。反疑轮为虚设。为罪多矣。)

(凡占轮相者。或欲具占三种轮相。应如是礼拜供养称名作白。然后占初轮相。就初轮中所现善恶。一一主念。别占第二轮相。次复更占第三轮相。若有欲修忏法。止占第一第二两种轮相者。亦应如是礼拜供养称名作白。次第占之。若有为自为他。但占第三轮相。欲知三世果报事者。亦应如是礼拜供养称名作白。取第三轮相。频三掷之。记其所现之数以知吉凶。若有修忏已经七日之后。欲但占第二轮相。求纯善相者。于清晨时。惟须作白。频三掷之。)

【附忏坛中斋佛仪】

南无十方佛

南无十方法

南无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过去七佛

南无五十三佛

南无十方一切佛事

南无占察善恶业报经

南无坚净信菩萨

南无徧吉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三称毕。次诵变食真言二十一徧。甘露真言三徧。洒净)

猜你喜欢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五·窥基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佚名
  卷之八·佚名
   第八十二則 智法答非所問·胡兰成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佚名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序·楚圆
  华山法师辞世记·太虚
  目次·周梦颜
  兜率龟镜集缘起·弘赞
  舒州投子青和尚语录卷下·投子义青
  卷第三十八·德清
  卷九·佚名
  卷第三十一·佚名
  卷之三十六·别庵性统
  卷第八十四·李通玄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二·吕本中

    钦定四库全书 东莱诗集卷十二    宋 吕本中 撰浮梁道中见小松数寸者极多然皆与蓬蒿杂出不能即长也余伤之作诗寄范四弟 青松数寸根意出千丈外如何蓬蒿底此志久未遂朝为牛羊践莫受尘土翳虽云岁寒姿当此亦憔悴今

  • 青城山人集巻五 ·王璲

    明 王燧 撰五言长律和徐髙尚同陈胡二文学虎丘游集中呉饶佳游兹山极殊观磅礴踞臯陆防岏轶霄汉灵岩南蔽亏震泽西衍漫岧嶤见城堞参差曕里闬飞甍凌巘出绀宇横林奂余霞皎夕隂初旭缛晴旦宗周昔无象四国争发难阖闾绍遗业傲

  • 朱熹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又号遁翁、沧州病叟,自称云谷老人。婺源(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福建)之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主泉州同安簿。淳熙五年(1178),除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

  • 卷之一百四十三·佚名

    洪武十五年闰二月辛巳朔○癸未置马驿二十三安庆府五桐城县二曰吕亭曰陶冲潜山县一曰清口太湖县一曰小池宿松县一曰枫香湖广十七黄州府八黄梅县一曰停前广济县二曰双城曰广济靳州一曰西河蕲水县二曰浠川曰巴水黄冈县二

  • 卷之九百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二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樊山政书卷十·樊增祥

    恩施樊增祥嘉父批雒南县禀批西安府禀批华阴县举人李兆鹏等禀词批澄城县禀批蒲城县禀批雒南县禀批西安府详批纪典史景星禀批大荔县禀批同官县陈令丕业禀批丁守念敟等禀批咸阳县成令禀批商州杨牧宜瀚禀批咸宁县禀札官报

  • 第八章 后汉之兴·吕思勉

    第一节 更始刘盆子之败新市、平林之兵,本属饥民,苟以救死,徼幸昆阳一胜,王莽自亡,更始移都长安,遂若汉室复兴者。然功业终非可幸致,新市、平林诸将,其无规模大甚,遂至为赤眉所覆,而赤眉之不成气候,尤甚于新市、平林,于是出定河北

  • 第二十四章·王夫之

    一或问所云“术数推验之烦”,正以破至诚之不以祥妖、蓍龟为知。其云“意想测度之私”,正以破至诚之不缘四体之动而知。子贡知二君之死亡,而夫子以为“不幸”,以其为测度也。 小注所载朱子

  • 卷四十一·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四十一玉藻第十三之一正义孔氏颖达曰案郑目录云名曰玉藻者以其记天子服冕之事也冕之旒以藻紃为之贯玉为饰此於别録属通论通论范氏锺曰玉藻一篇巨细兼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發心品第五   釋曰.如是已分別菩薩種姓.次分別菩薩發菩提心相.偈曰.   勇猛.及方便. 利益.及出離. 四大.三功德. 二義故心起。   釋曰.菩薩發心有四種

  • 致薛部长书·太虚

    展奉批及赐函,所陈者敬悉已蒙采择,莫名感纫!阅七月四日报载大部行政纲领,九、“改正礼俗”,内分:一、定礼制,二、定服制,三、改良不善风俗。十、“寺庙登记”:一、调查管理寺庙僧道,二、调查管理教会教民及其财产。具征对于礼俗

  • 金刚仙论 第九卷·佚名

    金刚仙论 第九卷魏天平二年菩提流支三藏于洛阳译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等。此是断疑分中第十段经文。此三千譬喻已四遍来。何故数来。而非重者。此乃文句相似。而义有别。故非重也。此复所以来者。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八(之三)·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二六交报二。一总标。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造业既从六根而出。受报还归六根。因与果交。故云交报。又下一根受报备历六根。根根皆尔。故云交报。此云六识造业者。且

  • 翻译名义集卷第四·法云

    释氏众名篇第十三古者出家。从师命氏。如帛法祖。竺道生之流也。东晋安法师。受业佛图澄。乃谓师莫过佛。宜通称释氏。后增一阿含流传此土。经叙佛告诸比丘。有四姓出家者。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子(是释子非沙门。乃

  • 凤山县采访册·卢德嘉

    一名《凤山采访册》。地理杂志。清卢德嘉纂辑。十部,首一卷。为纂修《台湾通志》,于光绪二十年(1394)成是编,约三十三万字。卷首有案由、旧志原委,详叙此册纂辑过程。正文分地舆、 规制、职官、科目、列传、列女、艺文七

  • 东厨司命灯仪·佚名

    东厨司命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燃灯供奉东厨司命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及灶君夫人等灶神。内称灶君为一家之主,在天为七元之使者,上承帝命,下察人伦,言

  • 载阳堂意外缘·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四卷十八回。不题撰人。据序知为周竹安著。周竹安,号秋斋,江苏毗陵(今武进)人。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上海书局石印本,藏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