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阴阳第六

  古之论曲者曰:声分平、仄,字别阴、阳。阴、阳之说,北曲《中原音韵》论之甚详;南曲则久废不讲,其法亦淹没不传矣。近孙比部始发其义,盖得之其诸父大司马月峰先生者。夫自五声之有清、浊也,清则轻扬,浊则沉郁。周氏以清者为阴,浊者为阳,故于北曲中,凡揭起字皆曰阳,抑下字皆曰阴;而南曲正尔相反。南曲凡清声字皆揭而起,凡浊声字皆抑而下。今借其所谓阴、阳二字而言,则曲之篇章句字,既播之声音,必高下抑扬,参差相错,引始贯珠,而后可入律吕,可和管弦。倘宜揭也而或用阴字,则声必欺字;宜抑也而或用阳字,则字必欺声。阴阳一欺,则调必不和。欲诎调以就字,则声非其声;欲易字以就调,则字非其字矣!毋论听者迕耳,抑亦歌者棘喉。《中原音韵》载歌北曲【四块玉】者,原是“彩扇歌青楼饮”,而歌者歌“青”为“晴”,谓此一字欲扬其音,而“青”乃抑之,于是改作“买笑金缠头锦”而始叶,正声非其声之谓也。(此上阴、阳,皆就北曲以揭为阳,以抑为阴论。下文南曲阴阳反此,以揭者为阴,以抑者为阳论。)南调反此,如《琵琶记》【尾犯序】首调末“公婆没主一旦冷清清”句,“冷”字是掣板,唱须抑下,宜上声,“清”字须揭起,宜用阴字声,今并下第二、第三调末句,一曰“眼睁睁”,一曰“语惺惺”,“冷”“眼”“语”三字皆上字去声,“清清”“睁睁”“惺惺”皆阴字,叶矣;末调末句,却曰“相思两处一样泪盈盈”,“泪”字去声,既启口便气尽,不可宛转,下“盈盈”又属阳字,不便于揭,须唱作“英”字音乃叶;【玉芙蓉】末三字,正与此“冷清清”三字相同。《南九宫》用《拜月》“圣明天子诏贤书”作谱,词隐评云:“子”“诏”上、去妙,殊误,盖“诏贤”二字,法用上、阴,而“诏贤”是去、阳,唱来却似“沼轩”故也;两平声,则如【高阳台】“宦海沉身”句,“沉”字是阳,“身”字是阴,此句当作仄、仄、阴、阳,(仄、仄,或作平、仄,亦可)。今曰“沉身”,则“海”字之上声,与“沉”之阳字相戾,须作“身沉”乃叶之类。(此句用前引子“梦遶亲闱”四字,则正叶)以此推之,他调可互而见。大略阴字宜搭上声,阳字宜搭去声,如“长空万里”换头,“孤影”、“光茔”、“愁听”,“孤”字以阴搭上,“愁”字以阳搭去,唱来俱妙,独“光”字唱来似“狂”字,则以阴搭去之故,若易“光”为阳字,或易“茔”为上声字,则又叶矣。【祝英台换头】“春台”、“知否”、“今后”,上三字皆阴,而独“知否”好听,“春”字则似“唇”,“今”字则似“禽”,正以下去上二声不同之故;若为“春”、“今”为阳,或易“昼”、“后”为上,则又无不叶矣。此下字活法也。又平声阴则揭起,而阳则抑下,固也,然亦有揭起处,特以阳字为妙者,如【二郎神】第四句第一字亦是揭调,《琵琶》“谁知别后”,《连环》“繁华庭院”、《浣纱》“蹉跎到此”、《明珠》“徘徊灯侧”,“谁”字、“繁”字、“徘”字,揭来俱妙;而“蹉”字揭来却似“矬”字,盖此字之揭,其声吸而入,其揭向内,所以阳字特妙,而阴字之揭,其声吐而出,如去声之一往而不返故也。又【梁州序】第三句第三字,亦似揭起,而亦以阳为妙,如“日永红尘”与“一点风来”,“风”不如“红”妙;【胜如花】第三句第三字亦然,《荆钗》之“登山蓦岭”与《浣纱》之“登山涉水”,两“登”字俱欠妙;余可类推。此天地自然之妙,呼吸抑扬,宛转在几微间,又不可尽谓揭处决不可用阳也。然古曲阴阳皆合者,亦自无几,即《西厢》音律之祖,开卷第一句“游艺中原”之“原”,法当用阴字,今“原”却是阳,须作“渊”字唱乃叶,他可知已。周氏以为阴、阳字惟平声有之,上、去俱无。夫“东”之为阴,而上则为“董”,去则为“涷”,“笼”之为阳,而上则为“陇”,去则为“弄”,清、浊甚别。又以为入作平声,皆阳。夫平之阳字,欲揭起甚难,而用一入声,反圆美而好听者,何也?以入之有阴也。盖字有四声,以清出者,亦以清收,以浊始者,亦以浊敛,以亦自然之理,恶得谓上、去之无阴、阳,而入之作平者皆阳也!又言:凡字不属阴则属阳,无阴、阳兼属者。余家藏得元燕山卓从之《中原音韵类编》,与周韵凡类皆同,独每韵有阴、有阳,又有阴、阳通用之三类。如东钟韵中,东之类为阴,戎之类为阳,而通、同之类并属阴、阳,或五音中有半清、半浊之故耶?夫理轻清上浮为阳,重浊下凝为阴,周氏以清为阴,以浊为阳,所不可解。或以阴之字音属清,阳之字音属浊之故,然分析倒置,殊自不妥。序《琵琶记》者为河间长君,至谓阳宜于男,阴宜于女,益杜撰可嗤矣!宋鄱阳张世南《游宦纪闻》云:“字声有轻浊,非强为差别,盖轻清为阳,阳主生物,形用未著,故字音常轻;重浊为阴,阴主成物,形用既著,故字音必重。”此亦以清为阳,以浊为阴之一证也。

猜你喜欢
  丁宥·唐圭璋
  第三十一出 赐姻·李渔
  卷十四·纪事五·冯金伯
  王嘉甫·隋树森
  楚辞后语卷第三·朱熹
  宇宙·闻一多
  卷十一·梅鼎祚
  卷十六·陈焯
  卷十九·乾隆
  卷三十九·方回
  卷五百六十二·佚名
  御选元诗卷二十八·康熙
  御选宋诗卷十三·康熙
  蜀中妓词作鉴赏·佚名
  78.李商隐:锦瑟·施蜇存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一十九·彭定求

        卷819_1 【兵后馀不亭重送卢孟明游江西】皎然   携手曾此分,怳如隔胡越。伦侯古封邑,荣盛风雨歇。   饥鼯号空亭,野草生故辙。如何此路岐,更作千年别。   冯轼望远道,春山无断绝。朝行入郢树,夜泊依楚月。

  • 卷六十一·徐世昌

    钱陈群钱陈群,字主敬,一字集斋,号香树,又号柘南居士,嘉兴人。康熙辛丑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加刑部尚书衔,太子太傅。卒赠太傅,谥文端。有《香树斋集》。抱疾出都潞河登舟用谢惠连秋怀韵初觉烦虑清,便忘疢疾患。抚

  • 卷221 ·佚名

    陆游 江楼 急雨洗残瘴,江边闲倚楼。 日依平野没,水带断槎流。 捣纸荒村晚,呼牛古巷秋。 腐儒忧国意,此际入搔头。 【卷31】 陆游 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 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 此言

  • 卷一百十五·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十五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玉涧小集李彭字商老南康军建昌人公择从孙有日渉园集梦访友生少年结客长安城妄喜纵酒同章程支离老去一茅屋枕书卧闻长短更友生相望止百里寒夜寥閴无微

  • 卷之三百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经

  • 绥寇纪畧卷十二·吴伟业

    国子监祭酒吴伟业撰虞渊沉传曰天道不僭视人主之修德与否而降之祸福此自然之符也今以十七年已事观之成汤之责六事箕子之陈五行未显有失德或致厥罚况于三风十愆之必戒可得而知也齐庄中正以禋祀鬼神

  • 今献备遗卷二十一·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章纶章纶字大经温州乐清人正统己未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景泰初升仪制郎中首请増会试取士额次言太平十六事悉见采纳额森索使通好纶言宜暂与结盟以待天时车驾欲幸大隆福寺纶言不可又因灾异请下诏求言撤乐减膳

  • 卫康叔世家第七·司马迁

    王连升 译注【说明】本篇记述了卫国从建立到灭亡的整个历史。卫是周初姬姓封国,其封地在今河南北部即殷墟一带。先建都朝歌,后迁楚丘,再迁帝丘。初封时,周公担心康叔年少,对付不了这一带复杂的形势,乃作《

  • 王淮传·脱脱

    王淮字季海,婺州金华人。他幼年聪颖,理解力强,刻苦学习写作。绍兴十五年(1145)考中进士,出任台州临海县尉。郡守萧振一见到王淮就认定他是一位奇才,声言王淮日后必成大器,萧振调任蜀帅后,将王淮辟为幕僚。萧振要离职,大家都想

  • 再版记言·辜鸿铭

    辜鸿铭先生的《中国的牛津运动》一书出版后,很受欢迎,需求量极大,因此有必要再版。这次出版,基本上没什么变动,只是附上了一封写给《字林西报》的信,和一篇关于德龄公主(实为郡主)《紫禁城的两年生活》一书的书评。同时还收录

  • 卷二十九·陈启源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稽古编卷二十九吴江陈启源撰数典【祀典 乐舞 礼制 土田 梁名门室 器用 旂帜 佩玉 衣裘】祀典郑王肃论郊祀各不同郑谓天有六天嵗有九祭王谓天惟一天嵗止一祭六天者天皇大帝及五精帝也九祭者

  • 现代西藏序·太虚

    法尊格什,以新著的现代西藏,寄我校阅。我涉览一遍,发生两层感想:其一、西藏民众信受佛法之教化,不惟普及,而亦有相当的醇正深入。然一般妇女性少羞耻,曾不稍戢淫乱──此于无上密宗皆双身法或亦有关──;一般政商则习为巧诈,失

  • 评朱执信君覆林直勉李南溟二君书·太虚

    李君林君的通信及胡汉民君的覆信,却无甚可论的地方。唯朱君覆信中有“至于无明明尽之境,宇宙不存,人道正义复在何处?所以人道正义不能与佛教并存,亦不能与佛教对立”。下又借算学以为譬喻。若用离一切相以说真如,朱君所言亦

  • 佛说帝释岩秘密成就仪轨·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尔时释迦牟尼佛。告金刚手大秘密主菩萨言。汝今当知摩伽陀国庵没罗聚落北韦提希山。有帝释岩。而彼岩中有九十九宫。有一俱胝大菩萨众。并天龙八部诸神仙等安止其

  • 四分律卷第五十二(第四分之三)·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杂揵度之二“时天帝释作如是念:‘我不应令王乘世间常乘。’即严驾天象,象有六牙,牙皆粗大,置于门外。时王慧灯见如是象驾,问诸大臣:‘此是谁象?’诸臣答言:‘不知是谁象?此必是王象,非余人有也

  • 曲律·魏良辅

    曲学著作。明魏良辅著。最早见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吴歈萃雅》卷首,首行题《吴歈萃雅曲律》,次行题《魏良辅曲律十八条》。主要内容是就唱法提出 一些看法:一是要求唱出理趣;二是要求注意字音;三是提出唱法“三绝”

  • 百香诗选·郭居敬

    诗集,元代郭居敬撰,郭居敬除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诗》之外,尚著有《百香诗》一卷。《百香诗》在中国亡佚已久,却流传到日本,以抄本的形式存留了下来。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新编郭居敬百香诗选》抄本一种,是郭

  •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

    论述中国隋唐两朝制度的历史著作。陈寅恪(见“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著。1945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三联书店再版,此后,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重印。共10万余字,文言文写成。分叙论、礼仪、职官、刑律、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