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三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复次海意。云何是为菩萨堪任摧压于身。谓若菩萨或遇身分欲断坏时。菩萨应当依法观察余诸众生。又若有具善巧方便菩萨。即能修行圆满六波罗蜜。何等行相是为善巧方便菩萨圆满六波罗蜜。所谓菩萨或遇己身欲断坏时。若不惜其身。弃舍其身亦不爱乐。此即能修施波罗蜜。又复若遇身欲坏时。于一切众生起大慈心而不弃舍。此即能修戒波罗蜜。又复若遇身欲坏时。菩萨为度一切众生故。设身断坏堪任忍受。其心不动忍力发现。此即能修忍波罗蜜。又复若遇身欲坏时。不舍一切智心。发大精进勇力摄受。于生死中起诸善根。此即能修精进波罗蜜。又复若遇身欲坏时。于其所发一切智心宝。而不弃舍。当善伺察大菩提心。如是伺察内外寂静。此即能修定波罗蜜。又复若遇身欲坏时。菩萨应当伺察其身。犹如草木土石等类。悟了己身不实如幻。如实义者。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若能如是谛察其身。此即能修慧波罗蜜。如是行相。是为菩萨修行圆满六波罗蜜。乃得不退转于大乘之法。此等名为菩萨堪任摧压于身。

 复次海意。云何是为菩萨堪任摧压于语。谓若菩萨或有人来若虚若实恶言讥毁嗔恚骂辱。菩萨尔时。堪任容受不起嗔恚断彼怨缚。又若有具善巧方便菩萨。或遇他来恶言讥毁骂辱之时。菩萨闻已。应当修行圆满六波罗蜜。何等行相是为善巧方便菩萨圆满六波罗蜜。所谓菩萨。或遇他来恶言讥毁骂辱之时。菩萨闻已即作是念。此人先世造悭吝因。由如是故悭吝垢染。今所发现亦复不曾亲近善友。是故此人不舍于嗔。我今为说断嗔之法。何以故。我能信解施舍法故。不悭吝故。亦曾亲近诸善知识。是故我今护其恶语。舍离嗔恚。此即能修施波罗蜜。又复他来讥毁骂辱。菩萨尔时即作是念。此人破戒恶业发现。故来嗔恚骂辱于我。我今修集清净禁戒。故我于彼不生嗔恚。我复守护菩提心故。念业报故。此即能修戒波罗蜜。又复他来讥毁骂辱。菩萨尔时即作是念。此人粗猛过失多所嗔恚。故来讥毁骂辱于我。我今具其忍辱之力广修慈行。故我于彼不生嗔恚。此即能修忍波罗蜜。又复他来讥毁骂辱。菩萨尔时即作是念。此人懈怠远离善法。故来于我嗔恚骂辱。今我发起广大精进。勤行修习植诸善本曾无厌足。我愿此人先得坐于菩提道场。我乃最后取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若被如是精进铠者。此即能修精进波罗蜜。又复他来讥毁骂辱。菩萨尔时即作是念。此人失念复不正知。而亦不能止息烦恼。故来于我嗔恚骂辱。今我止息烦恼。正念正知专注一境。复不忘失大菩提心。我今应为此等众生不调伏者不寂静者不护诸根者不止息者。作利益故被大乘铠。若能如是安定心者。此即能修定波罗蜜。又复他来讥毁骂辱。菩萨尔时即作是念。此人执著我相情见有所得境。故来于我讥毁骂辱。今我依法。于已起嗔若未起嗔。二种之中如实伺察。嗔者嗔法皆不可得。如理推求。若自若他而悉远离。有所得见故能堪任。此即能修慧波罗蜜。海意。如是行相是为善巧方便菩萨修行圆满六波罗蜜。乃得不退转于大乘之法。此等名为菩萨堪任摧压于语。

 复次海意。云何是为菩萨堪任摧压于心。谓若菩萨。遇诸魔来相娆坏时。菩萨应当坚固不动大菩提心。又复一切邪异之语。以有所得有所著相来相娆时。亦应如实安住内心。于一切智心勿当忘失。何以故。彼魔有大威力。乃至最后变佛形像来现汝前。作如是言。汝于大乘法中何有力能。汝宜弃舍如是重担。止息所行勤苦精进。菩提难得。佛法难得。于生死中徒历多苦。今汝大士。若欲息其苦者。宜速取证声闻涅槃。若诸菩萨。或遇魔来以如是相固娆坏时。当被如先坚固之铠不应弃舍。亦当内心无动无坏。若如是者。即于无等等心不能减没。菩萨尔时乃作是念。我当决定诣菩提场。我当决定以大智力摧魔军已。然后取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我当决定转妙法轮。我当决定普于三千大千世界说广大法。我当邀以一切众生普与法施悉令满足。一切诸佛以他心智照明于我。一切贤圣证知我此大菩提心。实能堪任诸所摧压。我不虚诳一切诸佛一切贤圣一切众生。乃至亦不自为虚诳。海意。若诸菩萨如是修者。即能堪任摧压于心。乃得不退转于大乘之法。此等行相。是为菩萨于其所发一切智心宝堪任摧压。若于忍辱波罗蜜被坚固铠。即于精进波罗蜜而不懈退。若复此二波罗蜜中能圆满者。是即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智心宝。堪任摧压。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大菩提道心不坏 亦复不坏大悲心

 于三宝中善护持 积集佛法亦无失

 三十二相八十好 十力庄严妙相身

 多种修作福智圆 堪任摧压故无退

 佛土功德无边量 无愿力故悉严净

 法宝无上最胜门 我愿坚固常守护

 多百众生无边际 我愿普令得度脱

 内心不坏利乐因 是故堪任于摧压

 所有十方世界中 乃至无边众生界

 普尽一切诸众生 各执器仗来逼恼

 作大恐怖生嗔恚 如是期克而打掷

 菩萨为修功德因 起勇胜心能堪忍

 经历无边多百劫 从本生死先际来

 众生恶言骂辱时 彼菩萨心无恼害

 为大智故能堪忍 不生忿怒不生嗔

 如是摧压随了知 故能忍受得清净

 又复普尽诸众生 各执器仗来加害

 于我身分悉支离 乃至假假而破折

 菩萨尔时心无动 不生少分嗔恚心

 大菩提意坚固持 堪任摧压此清净

 菩萨若行若复住 坐卧威仪他所随

 于中伺求或有人 大菩提心不舍者

 或行布施等诸行 或复发起余善心

 即当断割彼人身 节节支解而离散

 菩萨设遇此苦时 亦于此人心生喜

 思念无边百劫来 遍历诸趣靡不作

 地狱鬼畜三涂界 乃至今得生人中

 身虽破坏果利无 为求佛智身弃舍

 今我虽得于人身 无数众苦常逼迫

 若比阿鼻地狱中 此苦百分不及一

 我宁处彼地狱中 忍受其苦经百劫

 佛及正法与众生 此三我终不弃舍

 我观此身无常法 刹那谢灭犹如幻

 四界虚假共合成 佛说此四如蛇毒

 我若弃舍于此身 速离身中诸毒害

 彼烦恼毒欲消除 自他成佛自然智

 今我此身处世间 多怖畏事生恐怖

 为求身诸安乐缘 因诸所欲饮食等

 我若弃舍于此身 止息诸缘离诸怖

 若能解入此思惟 即能堪任诸摧压

 世间众生多百千 不善法中常营助

 少人能于善法中 随应勤力而营助

 故我于诸不善法 是中不复助其力

 我当助修忍辱门 忍辱之言佛所说

 所有十方一切佛 一一皆为证明我

 如我所起决定心 于佛乘中永不坏

 彼大威力诸贤圣 亦悉证我堪忍心

 我所堪任摧压因 是中不作诸过失

 如佛所说身语意 此三摧压有多种

 彼彼勇猛悉堪任 如先所说皆不坏

 是身具有多种苦 彼一一苦无边际

 于如是苦若堪任 此身摧压而清净

 若身遭苦而离散 节节支解断坏时

 六波罗蜜若圆成 彼善方便大智德

 所谓布施及持戒 忍辱精进与禅定

 最胜慧等若同修 须臾摄受皆圆满

 或时若能弃舍身 亦复不爱而不惜

 尔时应当如是修 圆满布施波罗蜜

 若于众生广行慈 即不破毁净戒行

 现证菩提摄受因 圆满净戒波罗蜜

 其身设欲断坏时 应当坚固忍辱力

 由斯忍力若勤行 圆满忍辱波罗蜜

 精进重担荷无倦 内心亦复不生厌

 身虽破坏力坚持 圆满精进波罗蜜

 其身设欲断坏时 不念弃舍菩提心

 于诸烦恼尘暗中 勤力为令皆消灭

 为修禅定解脱力 宁当破坏于己身

 普令众生得离尘 圆满禅定波罗蜜

 我观此身实无我 是身如幻复如电

 作者受者二俱无 是中实无有少法

 于身艰苦缠缚中 善为众生作度脱

 到胜彼岸自他圆 圆满胜慧波罗蜜

 若能于此深固法 方便思惟常善修

 彼能堪任摧压身 是中不起诸过失

 菩萨若时闻恶言 不善讥毁而轻谤

 闻已不生嗔恚心 能起慈心善调伏

 弃舍嗔恚诸过失 清净布施波罗蜜

 慈心广大普运行 清净持戒波罗蜜

 忍力发现彼对治 清净忍辱波罗蜜

 数起精进佛智求 清净精进波罗蜜

 于诸境中定其心 清净禅定波罗蜜

 了不可得诸音声 清净胜慧波罗蜜

 菩萨闻诸恶言已 应当思惟于深法

 堪任摧压于语言 是故不著诸过失

 假使百千诸魔众 邪异外见悉从来

 劝令弃舍方便修 菩提分位言难得

 菩萨尔时心不动 势力增进转精修

 是故堪任摧压心 多种摧压皆无坏

 忍辱精进此二行 善修安住如山王

 诸所摧压悉堪任 诸众生同一勇猛

 磨治心宝摧压者 如来十力悉能知

 得见现证菩提尊 亦复得受成佛记

 

 复次海意。云何是为菩萨于其所发一切智心宝穿亦不坏。谓若菩萨于彼一切智心。无所领纳无所依著。亦无所住不出不入。无戏论无分别。坏诸分别无所安立。当以正智于甚深法如实伺察。何等是为彼甚深法。所谓随顺缘生之法如实觉了。无因所缘不断不常。远离边见自性无我。我无自性故一切法亦无自性。诸法本来生无所生。解了于空。信顺无相无愿无求。于真实慧无所造作。毕竟无常。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法。诸界无所动。诸入互相生。心无所住亦无作意。于增上所作非增上所作。于平等法如实觉了。无种种行相等同一味。而悉同住一乘之道。修道行智依于胜义。以智了知于义无著。彼一切声悟入非声。智知一切声。前后际断故。文义二种智入无二。现证诸法不可说义。无我义是苦智。毕竟义是集智。不和合义是灭智。有为无为平等悟入是道智。离前后际是身念处生灭无住是受念处。观无所缘是心念处。法界非界性平等平等义是法念处。心自在义是四正断。离诸障碍是四神足。出生义是信根。无念是精进根。无作意是念根。超越戏论是定根。无他信是慧根。所缘无障碍是信力。通达诸力是精进力。心止息住是念力。无所动转是定力。于念随念是慧力。于一切法平等相应是念觉分。不出不入是择法觉分。无我所是精进觉分。身心善住是喜觉分。平等觉悟是轻安觉分。离二法是定觉分。远离诸见是舍觉分。一切分别无分别中离诸遍计是正见。一切音声平等悟入是正思惟。离身心法是正语。一切所作悉得轻安名为正业。无高无下是正命。若善不善随施设已平等而住是正勤。于心所缘平等悟入是正念。寂静安住妙奢摩他是正定。于见非见而悉清净无所生义是无常义。本来不生义是苦义。无所行义是无我义。止息义是寂灭义。善调伏心是布施义。住清凉性是持戒义。随知尽法是忍辱义。于一切法能善决择是精进义。止息内心是禅定义。如实了知诸法无相是胜慧义。一切众生本来清净是慈义。与虚空等是悲义。喜无所得是喜义。一切发行皆悉究竟是舍义。一切诸法先际已来三轮清净是空义。后际清净是离义。现在清净是无我义。海意。若诸菩萨。于如是等诸甚深法。无起无灭离诸文字与虚空等。于顺于违智入平等。若能如是思惟观察如实所行。而彼菩萨即能于其所发一切智心宝穿亦不坏。虽复如是穿彼一切智心而无发悟。即于诸法自在理中乃能现证。海意。譬如日月各处自宫。于四大洲周遍普照。而彼日月天子都无发悟。亦不作是念我能往诸方处。或复不往而为照曜。但由一切众生福果报力照明如是。海意。彼具善决择智菩萨。亦复如是。虽于无量诸佛刹中广为众生作大利益。而彼菩萨都无发悟。未尝数起诸作意想。然彼所作随应发现。

 复次海意。若具决择智菩萨。应于定波罗蜜及慧波罗蜜中。如理伺察。何以故。住等引心菩萨。不修观法。修观行菩萨。不住等引心。若复修观行者彼即有慧。由有慧故能善观察。何所观察。所谓观于诸法实相。云何是为诸法实相。若于诸相而无所行。此即是为诸法实相。何等是诸法相。谓有所表即诸法相。如是表中如实之相。此亦说名诸法实相。若复如是一切了知。即能悟达无相无无相。何者是相。何者是无相。相即是生。无相是灭。若无相无无相。即无生亦无灭。若法无生亦无灭者。即诸法性本来常住法界无坏。真如无动实际不变。如是法性。此即说名如实解了缘生之法。觉悟诸法真实之相。现证实际无二真理。如是乃以现量智知。海意。此即名为具决择智菩萨摩诃萨。当佛世尊宣说如是容受磨治堪任摧压穿亦不坏法时。此会中有十那庾多天人。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万六千菩萨皆得无生法忍。

猜你喜欢
  华严经传记卷第五·法藏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住分第三·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二·澄观
  师生应如何爱护学院·太虚
  卷第九十一·霁仑超永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二卷·马鸣
  书 魂 游 记·太虚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三·湛然
  卷第七·佚名
  卷第一·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佚名
  彌沙塞五分戒本·欧阳竟无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一·佚名
  佛说鬼子母经·佚名
  鼻奈耶卷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折·郑廷玉

    (净扮店小二上,诗云)酒店门前七尺布,过来过往寻主顾。昨日做了十瓮酒,倒有九缸似头醋。自家是汴梁城中狮子店小二哥的便是。开着这一座店,南来北往,经商旅客,都在俺这店中安下。今日天晚,看门前有甚么人来。(旦上,云)正走间被

  • 卷九补编·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九补编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山源夜雨度仙家【穆天子传因山源之规矩覩河岳之盘曲盐铁论太平之时旬而一雨雨必以夜顾野王乐府夕台行雨度十洲记元洲有五芝?涧上多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谢庄怀园引

  • 晉諸公別傳·汤球

      晉諸公別傳輯本   嘗輯諸家舊晉書。見各書所引晉人之別傳者不少。以其可以參互考證也。爰依晉書前後。復為編排錄出。夫別傳者何。蓋別乎正史而名之也。故無論凡泛稱某傳者可歸之。即家傳及名公鉅卿為人所作之

  • 第二十四回 毙秦王夫妻同受刃 号蜀帝父子迭称雄·蔡东藩

      却说唐廷大臣,见秦王从荣擅权,多恐惹祸,就中最着急的,乃是枢密使范延光、赵延寿两人。屡次辞职,俱不得唐主允许。嗣因唐主有疾,好几日不能视朝,从荣却私语亲属道:“我一旦得居南面,定当族诛权幸,廓清宫廷!”如此狂言,奈何得

  • 卷之七百二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四五 两江总督高晋奏呈续购书籍目录并委员解送折·佚名

    一四五 两江总督高晋奏呈续购书籍目录并委员解送折乾隆三十九年二月初六日臣高晋谨奏,为敬陈续购书目,并委员汇解缘由,仰祈圣鉴事。窃臣钦奉谕旨,采访遗书,前经十次购觅书籍一千三十二种,恭折奏明,并委员解送四库馆交收在案

  • 梁睿传·李延寿

    梁睿,字恃德,从小深沉机敏,很有操行。他的父亲梁御曾跟随周文帝宇文泰征战,屡立功勋,被封为侍中、仪同三司、雍州刺史等职。因为他是功臣的儿子,宇文泰从小就将他养在宫中,命他与自己的儿子们一起游玩。七岁,继承父亲的封爵,为

  • 后主皇后穆氏传·李延寿

    齐后主的皇后穆氏,名叫邪利,原是斛律皇后随从女婢。她母亲名叫轻霄,本是穆子伦的女婢,后来又转入侍中宋钦道家里,和人私通而生下穆氏,也不知该姓什么,有人说她就是宋钦道的女儿。  穆氏小字黄花,后改字为舍利。宋钦道的老婆

  • 卷四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四十四职官志三职官【理藩院 都察院 通政使司 大理寺太常寺】理藩院理藩院尚书一人【从一品以满洲蒙古补授】【国初设蒙古衙门有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崇德三年六月定蒙古衙门为理藩院七月

  • 卷七·刘敞

    <经部,春秋类,刘氏春秋传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传卷七宋 刘敞 撰文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二月癸亥日有食之天王使叔服来会葬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锡命者何命为诸侯也诸侯在丧称子逾年即位终丧受命正也

  • 卷九·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性理精义卷九性命类性命程子曰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自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

  • 第16章 子罕篇第九(2)·孔子

    张居正注:“此可见圣人道大德宏,存神过化,如帝舜耕于历山,而田者让畔。泰伯、端委以化荆蛮,感应之妙,有不约而同者,使孔子得邦家而治之,则绥来动和之化,其功效岂小补哉?惜乎春秋之不能用也。”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 八、奚仲造车·慧开

      月庵和尚问僧:“奚仲造车一百辐,拈却两头去却轴。明甚么边事?”   无门曰:若也直下明得,眼似流星,机如掣电。   颂曰:机轮转处,达者犹迷。四维上下,南北东西。

  • 卷第三·佚名

    补续高僧传卷第三 明吴郡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义解篇 宋 中立传 中立。鄞之陈氏子。母梦日轮入怀。遂有娠。夜不三浴。则啼号不止。九岁出家。受经一诵。永忆不忘。治平中试经开封得度。依神智於南湖渡。神智开帏

  • 卷下·学蕴

    嘉兴大藏经 知空蕴禅师语录滇楚九台山知空蕴禅师语录卷下法孙宗灯记录法语示蓦直正禅人古云若无天地量争得圣胚胎所以学道人先要大其心量阔其胸襟居常孤迥迥峭巍巍一切圣凡因果拘系不得一切得失是非动移不得一切佛祖

  • 经籍会通·胡应麟

    《经籍会通》是胡应麟的一部读书笔记,是一部有着十分严谨的内在逻辑结构的目录学史研究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图书事业发展史著作。全书共分四卷:第一卷“述源流”,叙古今图籍聚散兴废的发展历程;第二卷“述类例”,叙古

  • 溪山琴况·徐上瀛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著作。明清之际徐上瀛著。在历代琴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创造了琴况二十四论。继承儒家传统声乐美学思想,通过对琴声、琴乐的审美鉴赏,提出了“和”、“静”、“清”、

  • 四气摄生图·佚名

    本书作者采掇方书,搜罗秘诀、四季避忌,一年修行,而成此书。是一部四季摄生的专著。书中运用阴阳五行及天人相应的观点,按照四时与五脏的关系,较详细地论述了四时季节的变化与脏腑、五官、五味、饮食、睡眠、情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