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八)

功夫问题是主要的。两先生功夫虽若不同,然而事实上却有殊途同归之妙。读者苟不忘本文开初之所云云,便自会得伍先生为学恰侧重在人心自觉不昧之一面入手,而严先生所从入手者恰重在其另一面:人与人情感之相通。两面皆人心之效用也,其体则一。用不离体,入手虽异,天然会归一处。

两先生功夫虽若不同哉,然正自有其共同一致者在。此可以两言括之:

一、心不可求也,则以不求求之;

二、近道自然合道。

本文初段既言之:心不可求;不求自至,求之转不可得。且曾借喻病失眠者如何乃可入睡,以明其理。默识本心有专从“不求”而得入者,静坐是也。静坐未始非此学一捷径。前贤借此得入者多矣,非第绪山、双江、念庵也。前乎此,若陈白沙,非曰“静中养出端倪”乎。又前,如程门于静坐者辄称其善学,皆是已。此固亦阳明教法之一,见于上文。

静坐缘何乃得以识心?此在熟审本文前半之后,固不难达其理。人心乃生物经千万年之进化从消除本能翳蔽而得透露出来。本能则先天有组织之反应而一触即发之动势也。是故人心之为人心,正在其能静。动物何为而动邪?为有所求取也。有求焉,虽不形于动,未为静也。真静、似静(思想)、动作三者,皆人类生命之所可能。但人类以其本能至不足以应付生活也,一切活动必有赖后天习惯之建立。习惯,盖又一种后天有组织之反应而一触即发之动势也。凡动势一经触发,恒有其不能自止之惯性。人在生活中无时不随从乎习气而运动劳攘,而情怀动荡,亦即无时不困于有所求取,不能自止,几何时其得有真静现前邪?静坐从息止动作而息止求取,真静容或得一呈露。吾谓其于默识本心未始非一捷径者在此。然而非可必得也;且歧途至多,易滋迷误,非吾人所谓切近平妥之路,殊未足尚。若以为用功之一助,类如孟子所云“夜气”之存而有“平旦之气”者,则无不可耳。

伍、严两先生未尝言静坐也,顾其功夫有合于“以不求求之”,殆胜于常人之习静。常人之习静,动作息止矣,浮念息止矣,似无所求矣,乃若隐微间并其期待而根绝之,不易言也。若是,则本心其能见乎?两先生之为学,一专乎慎独,一专乎忠恕,各事其事,意不求识心,而心乃自见,是其所以胜也。

阳明先生之为学,即本体即功夫,一贯地“是即是,不是即不是”,可谓卓绝。然此非人人所能承当也,遂乃多其接引之方。伍、严两先生则不然。其于本体“是即是,不是即不是”,固不能有异;若功夫则宁从其“近是”者而力行之。伍先生之由格致而慎独,严先生之言格致即忠恕,莫非人人所能知能行(绝无高不可阶者)。果其力行而不怠也,则刻刻鞭辟近里(几近本心),随功夫之进而明德以明;澈始澈终,一路下来,其间只有生熟,更无转换。此正《大学》所云“近道”,《中庸》所云“违道不远”,《论语》所云“力行近仁”,《孟子》所云“强恕而行求仁莫近”者。一言总括之:日常生活在“近道”中实践不已,便自然能合道;孔子所云“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者,将不期而自得之。

谛观《论语》,孔子因人施教,至为显然。其弟子问仁,随时随事指点,莫或同出。即在同一人亦且前后不同。盖未尝必教以识仁为先。“吾道一贯”之诏,隐若指目乎此,要非其人,非其时机,固不轻发。

猜你喜欢
  激通第五十二·佚名
  孟子纂笺卷二·詹道传
  孟子集疏序说·蔡模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二章 袭常道·林语堂
   第七章 文学生活·林语堂
  卷十五·姜宝
  卷五百六十三·佚名
  卷四百二十七·佚名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如惺
  心忠尼六旬寿言·太虚
  护国仁王般若经序·佚名
  佛说出家功德经·佚名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九·佚名
  定慧相资歌·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五·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四十五目録【起六十七字至七十字】感皇恩【又一体】晁补之【二首】贺铸毛滂【二首】晁冲之【二首】周紫芝【三首】葛郯【二首】周邦彦【二首】赵企蔡伸

  • 卷415 ·佚名

    吴芾 和詹守二首 一日相逢喜有余,对谈胜读十年书。 欢声已溢枌榆社,和气还蒸蓬荜居。 敢道主标攀靖节,或疑胜致到华胥。 愿言莫惜留连醉,看我东皋带雨锄。 吴芾 和詹守二首 特迂千骑访柴门,多

  • 卷九·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九   翰林院编修查愼行撰古今体诗六十一首【起熙寜六年癸丑正月尽六月在杭州通守任作】元日次韵张先子野见和七夕寄莘老之作 得句牛女夕转头参尾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八·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二十有五年岁次乙亥金海陵炀王亮贞元三年春正月按是月己酉朔丁巳诏申严州县官批书不圆之禁以大理评事俞长吉面对言吏生疵邀贿士夫受毙故也戊午大理寺丞孙敏修面对论州县人户输纳官物不为依限消凿簿书

  • 第三十三回 段匹磾受擒失河朔 王处仲抗表叛江南·蔡东藩

      却说幽州刺史段匹磾,害死刘琨,因致舆情不服,多半叛离。见三十一回。末抷复屡攻匹磾,匹磾不能支持,拟北奔乐陵,往依冀州刺史邵续,行至盐山,忽被一大队人马截住,统将叫作石越,乃是石勒麾下的前锋。匹磾不敢恋战,引众急退,已被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三百五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通志卷十下·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晋纪第十下元帝 明帝 成帝 康帝 穆帝 哀帝 废帝 简文帝 孝武帝 安帝 恭帝元皇帝讳睿字景文宣帝曾孙琅邪恭王觐之子也咸宁二年生于洛阳有柛光之异一室尽明所借藁如始

  • 卷六十二·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六十二乾隆二十三年九月甲辰定边右副将军防布登扎布疏奏哈喇哈勒巴克部落归诚防布登扎布奏言臣之防衞巴图鲁自哈萨克囘营具禀在哈巴木拜游牧遇哈喇哈勒巴克之库楚克和卓告称我等从前

  • 评鉴阐要目録·乾隆

    第一卷自太昊伏羲氏起至汉恵帝止【共七十八则】第二卷自汉文帝起至后汉安帝止【共九十四则】第三卷自汉顺帝起至晋安帝止【共一百一则】第四卷自南北朝起至隋末止【共九十七则】第五卷自唐髙祖起至唐肃宗止【共七十二

  • 高·魏徵

    高赹字昭玄,也叫敏,自称是渤海..人。 父亲高宾,背叛齐国,归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臣僚,赐他姓独孤。 等到独孤信被杀,妻儿迁徙蜀地。 文献皇后因为高宾是她父亲的老部下,每每到他家去。 高宾后来升任若阝州刺史,等到高赹显贵

  • 张行成传·欧阳修

    张行成别名德立,定州义丰人。年轻时把刘炫当作老师敬重,刘炫对门客说“:张行成仪态气质稳重正直,是将相人才。”隋炀帝大业末年,被举荐为秀才,任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来任王世充的度支尚书。王世充失败后,张行成凭着隋朝的资

  • 耶律羽之传·脱脱

    耶律羽之,乳名兀里,字寅底哂。少年时豪放爽直,卓异不凡,成年后酷爱读书,通晓诸部语言。太祖规划营治天下的初期,羽之经常参与军事谋划。天显元年(926),渤海平定,立皇太子为东丹王,以羽之为中台省右次相。当时人心不安定,左大相

  • 卷四十五下·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四十五下 朱批沈廷正奏摺 雍正七年正月十六日云南廵抚【臣】沈廷正谨 奏为奏 闻事窃【臣】於上年十二月内因抚【臣】张广泗寄书云丹江事

  • 卷八十四·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八十四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三十二襄公十三年考异足利本传获保首领以殁于地殁作没永怀堂同注五年习卜皆同吉乃巡狩习作五宋板永怀堂同释文易以防反【七叶】元文作必易以防

  • 佛说苦阴因事经·佚名

    西晋沙门法炬译闻如是。一时婆迦婆。在释羁底(刹帝隶种也)。迦惟罗婆(城名)尼拘蒌园中。于是释摩诃能渠。中后彷徉行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坐一面。释大力士却坐一面已。白世尊曰。如世尊所说法我悉知。谓三意念著

  • 六朝文絜·许梿

    文总集。清许梿评选。12卷,本书系清人对六朝骈文之一种选本。收赋、诏、敕、令、教、策问、表、疏、启、书、移文、序、论、铭、碑、诔、祭文等类骈文凡七十二篇。近十四万字。便利初学,偏重小品,篇幅不多,但基本能体

  • 反三国演义·周大荒

    《反三国演义》又名《反三国志》,为民国文人周大荒所撰写的白话文章回体小说。该书据信始作于1919年,1924年起在《民德报》上连载,1930年结集,由上海卿云书局出版。该书从徐庶进曹营一节开始改写了《三国演义》的剧情,褒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