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纲鉴易知录卷四一

隋纪

炀帝

纲 己巳,五年,春正月,改东京为东都。

纲 禁民间兵器。

目 铁叉、搭钩、刃之类皆禁之。

纲 三月,帝巡河右。夏四月,遣兵击吐谷浑,不克。西域诸国来朝,献地,置西海等郡。

纲 冬十一月,还东都。

纲 杀司隶大夫薛道衡。

目 道衡以才学有盛名,自潘州刺史召还,上高祖颂,帝不悦,曰:“此鱼藻之义也。”拜司隶大夫,将罪之。司隶刺史房彦谦,劝以杜绝宾客,卑辞下气,道衡不能用。会议新令,久不决,道衡谓人曰:“向使高颎不死,令决当久。”有人奏之,帝怒,付执法者推之。御史大夫裴蕴奏:“道衡负才悖逆,有无君之心。”缢杀之。

纲 庚午,六年,春正月,诸蕃来朝,陈百戏于端门以示之。

目 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陈百戏于端门街,执丝竹者万八千人,自昏达旦,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许之。先命整饰店肆,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胡客过酒食店,悉令邀入,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帝称裴矩之能,谓群臣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而未发者,自非奉国尽心,孰能若是!”

纲 三月,帝如江都。

纲 除榆林太守张衡名,以王世充领江都宫监。

目 初,张衡谏营汾阳宫,帝意不平,乃出为榆林太守。久之,敕督役江都宫。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衡谓之曰:“薛道衡真为枉死。”玄感奏之;江都郡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顿具。帝怒,除名为民,以世充领江都宫监。

纲 冬十二月,文安侯牛弘卒。

目 弘宽厚恭俭,学术精博,隋室旧臣,始终信任,悔吝不及者,一人而已。弟弼,酗酒,射杀弘驾车牛。弘自外还,其妻迎谓之曰:“叔射杀牛。”弘无所问,直云:“作脯。”坐定,其妻又言,弘曰:“已知之矣。”颜色自若,读书不辍。

纲 征高丽王元入朝,不至。

目 帝之幸启民帐也,高丽使者在启民所,启民不敢隐,与之见帝。裴矩说帝曰:“高丽,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先帝欲征之久矣。今其使者亲见启民举国从化,可因其恐惧,胁使入朝。”帝从之。使牛弘宣旨,令使者还语高丽王入朝。至是不至,乃谋讨之。

纲 辛未,七年,春二月,帝自将击高丽。夏四月,至临朔宫,征天下兵会涿郡。

目 帝御龙舟渡河,遂下诏讨高丽。敕幽州总管元弘嗣往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昼夜立水中,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舳舻千里,往还常数十万人,昼夜不绝,死者相枕,天下骚动。

纲 冬十月,底柱崩。

纲 王薄、张金称、高士达、窦建德等兵起。

目 是时,百姓穷困,始相聚为群盗。邹平民王薄拥众据长白山,自称“知世郎”,言事可知矣;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相感动,避征役者多往归之。

漳南人窦建德,少尚气侠,胆力过人;会募人征高丽,建德以选为二百人长。同县孙安祖亦以骁勇选为征士。县令笞之,安祖杀令,亡抵建德,建德谓曰:“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但为亡虏邪!”乃集无赖少年,得数百人,使安祖将之,入高鸡泊中为群盗。时鄃人张金称聚众河曲,蓨人高士达聚众于清河,郡县疑建德与贼通,悉收其家属,杀之。建德帅麾下二百人亡归士达,士达自称东海公,以建德为司兵。顷之,安祖为金称所杀,其众尽归建德,建德兵至万余人。建德能倾身接物,与士卒均劳逸,由是人争附之,为之致死。

纲 壬申,八年,春正月,遣诸军分道击高丽。

纲 三月,诸军度辽水,击败高丽兵,遂围辽东。

纲 夏六月,帝至辽东,攻城,不克。

纲 秋七月,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大败于萨水而还。

纲 九月,帝还东都,慰抚使刘士龙伏诛,诸将皆除名。

纲 杀张衡。

目 衡既放废,帝每令亲人觇之。及还自辽东,衡妾告衡怨望谤讪,诏赐自尽。衡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等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

纲 癸酉,九年,春正月,命代王侑留守西京。

目 以刑部尚书卫文升辅之。

纲 二月,复宇文述官爵。

纲 三月,帝复自将击高丽,命越王侗留守东都。

目 帝议复伐高丽,光禄大夫郭荣谏曰:“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奈何亲辱万乘以敌小寇乎!”不听而行。命民部尚书樊子盖辅侗守东都。

纲 夏四月,帝度辽水,遣诸将击高丽。

纲 六月,楚公杨玄感起兵黎阳,围东都。

目 玄感骁勇,便骑射,好读书,喜宾客,海内知名之士多与之游。蒲山公李密,少有才略,志气雄远,轻财好士,为左亲侍。帝见之,谓宇文述曰:“左仗下黑色小儿,瞻视异常,勿令宿卫!”述乃讽密使称病自免,密遂屏人事,专务读书。尝乘黄牛读汉书,杨素遇而异之,与语大悦,谓玄感等曰:“汝等不及也!”由是玄感与为深交。

初,玄感以朝政日紊,与诸弟潜谋作乱。至是,帝命玄感于黎阳督运。六月,玄感入黎阳,选运夫少壮者得五千余人,刑三牲誓众,且谕之曰:“主上无道,不以百姓为念,天下骚扰,死辽东者以万计。今与君等起兵以救兆民之弊,何如?”众皆踊跃称万岁。乃勒兵部分。

先是玄感阴遣召李密。密至,玄感大喜,问计。密曰:“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去幽州犹隔千里。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扼其咽喉。高丽闻之,必蹑其后,不过旬日,资粮皆尽,其众不降则溃,可不战而擒,此上计也。”玄感曰:“更言其次。”密曰:“关中四塞,天府之国,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今帅众鼓行而西,经城勿攻,直取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之。天子虽还,失其根本,可徐图也。”玄感曰:“更言其次。”密曰:“简兵倍道,袭取东都,以号令四方。但恐先已固守,若引兵攻之,百日不克,天下之兵四面而至,非仆所知也。”玄感曰:“不然,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公之下计,乃上策也。”遂引兵向洛阳,围东都。

纲 帝引军还,遣宇文述、来护儿等击杨玄感。

纲 秋七月,杨玄感引兵趣潼关。八月,宇文述等追之,玄感败死。

纲 以唐公李渊为弘化留守。

目 帝以卫尉少卿李渊为弘化留守。渊御众宽简,人多附之。帝以渊相表奇异,又名应图谶,忌之。未几,征诣行在所,渊遇疾未谒。其甥王氏在后宫,帝问曰:“汝舅来何迟?”王氏以疾对,帝曰:“可得死否?”渊闻之,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

纲 杀杨玄感党与三万余人。

目 帝使御史大夫裴蕴等推玄感党与。谓曰:“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由是所杀三万余人,枉死者大半。玄感之围东都也,开仓赈给百姓。凡受米者,皆坑之于都城之南。

玄感所善文士王胄,坐徙边,亡命,捕得,诛之。帝善属文,不欲人出其右。薛道衡死,帝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胄死,帝诵其佳句曰:“‘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语邪!”

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帝谓侍臣曰:“天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谓秘书郎虞世南曰:“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者,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

纲 甲戌,十年,春二月,征天下兵伐高丽。三月,帝如涿郡。秋七月,次怀远镇。高丽遣使请降。

纲 冬十月,还西京。

纲 十二月,帝如东都,杀太史令庾质。

目 帝将如东都,太史令庾质谏曰:“比岁伐辽,民实劳弊,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尽力农桑,三五年间,四海稍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帝怒,下质狱,杀之。

纲 乙亥,十一年,春二月,孔雀集朝堂,百官称贺。

目 有二孔雀自西苑飞集朝堂,亲卫校尉高德儒等十余人见之,奏以为鸾,时孔雀已去,无可得验,于是百官称贺。拜德儒朝散大夫,赐物百段。

纲 夏四月,帝如汾阳宫。

纲 以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

纲 秋八月,帝巡北边,突厥始毕可汗入寇。帝入雁门,始毕围之;九月,乃解。

目 帝巡北边,始毕可汗帅骑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主先遣使者告变。车驾驰入雁门,突厥围雁门。诏天下募兵,守令竞来赴难,李渊之子世民,年十六,应募隶屯卫将军云定兴,说之曰:“始毕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昼则引旌旗,令数十里不绝,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望风遁去。”定兴从之。诸郡援兵亦至;九月,始毕解围去。

纲 冬十月,帝还东都。

纲 诏江都更造龙舟。

纲 城父朱粲兵起。

纲 丙子,十二年,春正月,分遣使者发兵击诸起兵者。

纲 夏四月,大业殿火。五月朔,日食既。

纲 除纳言苏威名。

目 帝问侍臣盗贼,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曰:“渐少。”纳言苏威引身隐柱,帝呼问之,对曰:“臣非所司,不喻多少,但患渐近。”帝曰:“何谓也?”威曰:“他日贼据长白山,今近在汜水。且往日租赋丁役,今皆何在?岂非其人皆化为盗乎!”帝不悦。属五月五日,百僚多馈珍玩,威独献尚书。或谮之曰:“尚书有五子之歌,威意甚不逊。”帝益怒。顷之,帝问威以伐高丽事,威欲帝知天下多盗,对曰:“今兹之役,愿不发兵,但赦群盗,自可得数十万,遣之东征,高丽可灭。”帝不怿。威出,裴蕴奏曰:“此大不逊!天下何处有许多贼!”帝曰:“老革多奸,以贼胁我!”蕴遣河南白衣张行本奏:“威昔典选,滥授人官。”案验,狱成,诏除名为民。

纲 秋七月,帝如江都,命越王侗留守,杀谏者任宗、崔民象、王爱仁。

目 江都龙舟成,送东都。宇文述劝幸江都,帝从之。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即日于朝堂杖杀之。遂幸江都,命越王侗与光禄大夫段达等总留后事。奉信郎崔民象以盗贼充斥,于建国门上表谏;帝大怒,先解其颐,然后斩之。至汜水,奉信郎王爱仁复上表请还西京,斩之。

纲 冬十月,许公宇文述卒。

目 初,述子化及、智及皆无赖。化及事帝于东宫,帝宠昵之。从幸榆林,化及、智及冒禁与突厥交市,帝怒,将斩之,既而释之。述卒,帝复以化及为右屯卫将军,智及为将作少监。

纲 翟让、李密起兵攻荥阳,张须陁击之,败死。

目 韦城翟让为东郡法曹,坐事当斩,亡命于瓦岗为群盗。同郡单雄信骁健,善马槊,聚少年往从之。离狐徐世,年十七,有勇略,说让剽行舟商旅,让资用丰给,附者益众,至万余人。时又有外黄王当仁、济阳王伯当、韦城周文举、雍丘李公逸等,皆拥众为盗。

李密自雍丘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久之,稍以为然,相谓曰:“今人皆云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吾闻王者不死,斯人再三获济,岂非其人乎!”由是渐敬密。密察诸帅唯翟让最强,乃因王伯当以见让,为让画策,说让先取荥阳;于是攻荥阳诸县多下之。帝以张须陁为荥阳通守以讨之。密分兵千余人伏林间,掩之,须陁败死。河南郡县为之丧气。

纲 十二月,鄱阳林士弘称楚帝,据江南。

纲 以李渊为太原留守,击甄翟儿,破之。

纲 太仆杨义臣击张金称、高士达,斩之。窦建德收其众,取饶阳。诏罢义臣兵。

目 内史郎虞世基以帝恶闻盗贼,诸将有告败求救者,皆不以闻,或杖其使者,以为妄言。由是盗贼遍海内,帝皆弗之知。杨义臣破降河北贼数十万,列状上闻,帝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世基对曰:“小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此最非宜。”帝曰:“卿言是也。”遽追义臣,放散其兵,贼由是复盛。

纲 帝至江都。诏李渊击突厥。

纲 丁丑,十三年,春正月,窦建德称长乐王。

纲 二月,马邑校尉刘武周、朔方郎将梁师都,各据郡起兵。

纲 翟让、李密据兴洛仓,击败东都兵。让推密称魏公,略取河南诸郡。

纲 三月,突厥立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取楼烦、定襄、雁门诸郡。

纲 梁师都取雕阴、弘化、延安等郡,自称梁帝。引突厥寇边。

纲 流人郭子和起兵榆林,突厥以为屋利设。

纲 夏四月,金城校尉薛举起兵陇西,自称西秦霸王。

纲 河南讨捕使裴仁基以虎牢降李密。密攻东都,入其郛。

目 密移檄郡县,数帝十罪,且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祖君彦之辞也。

纲 五月,李渊起兵太原,杀副留守王威、高君雅。

目 初,渊娶于神武肃公窦毅,生四男,建成、世民、玄霸、元吉;一女,适太子千牛备身临汾柴绍。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宫监裴寂,晋阳令刘文静,相与同宿,见城上烽火,寂叹曰:“贫贱如此,复逢乱离,何以自存!”文静笑曰:“时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忧贫贱!”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深自结纳,谓寂曰:“此人虽少,命世才也。”寂初未然之。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狱,世民就省之。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世民恐渊不从,久不敢言。渊与裴寂有旧,每相与宴语,文静欲因寂关说,乃引寂与世民交。世民以其谋告之,寂许诺。

会突厥寇马邑,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明日世民复说渊曰:“今盗贼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益危矣!惟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先是,裴寂私以晋阳宫人侍渊,至是,渊从寂饮,酒酣,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渊曰:“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及刘武周据汾阳宫,世民言于渊曰:“大人为留守,而盗贼窃据离宫,不早建大计,祸今至矣!”渊乃命世民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各募兵,远近赴集,旬日间近万人,仍密遣使召建成、元吉于河东,柴绍于长安。王威、高君雅见兵大集,疑渊有异志,欲讨渊。渊使世民伏兵于晋阳宫城之外,文静与弘基、顺德等共执威、君雅系狱。会突厥数万众寇晋阳,众以为威、君雅实召之也,于是斩威、君雅以徇。突厥大掠而去。

纲 六月,李渊遣使如突厥。

目 六月,建成、元吉与柴绍偕至晋阳。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始毕复书,欲渊自为天子,乃以兵马助之。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曰:“诸君宜更思其次。”裴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铃’,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告突厥。

纲 李渊遣世子建成及世民击西河郡,拔之,斩郡丞高德儒。

目 西河郡不从渊命,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之。至西河城下,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慰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

纲 李渊自称大将军,开府置官属。

纲 秋七月,李渊引兵至霍邑,代王侑遣郎将宋老生、将军屈突通将兵拒之。

目 李渊以子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帅甲士三万发晋阳,誓众,移檄,谕以尊立代王之意;西突厥阿史那大奈亦帅其众以从。渊至西河,慰劳吏民,赈赡贫乏;至贾胡堡,去霍邑五十余里。代王侑遣郎将宋老生帅精兵二万屯霍邑,大将军屈突通将骁果数万屯河东,以拒渊。会积雨,渊不得进。

刘文静至突厥,见始毕可汗请兵。

渊以书招李密。密自恃兵强,欲为盟主,复书曰:“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渊得书,笑曰:“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吾方有事关中,若遽绝之,乃是更生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为我塞成皋之道,缀东都之兵,我得专意西征。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徐观蚌鹬之势,以收渔人之功,未为晚也。”乃复书曰:“天生烝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弟早膺图箓,以宁兆民!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密得书甚喜,以示将佐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自是信使往来不绝。

雨久不止,渊军中粮乏;刘文静未返,或传突厥与刘武周乘虚袭晋阳;渊欲北还。裴寂等亦以为“隋兵尚强,未易猝下。李密奸谋难测,武周唯利是视,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李世民曰:“今禾菽被野,何忧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建成亦以为然。渊不听,促令引发。世民将复入谏,会渊已寝;不得入,号哭于外,声闻帐中。渊召问之,世民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渊乃悟,曰:“军已发,奈何?”世民曰:“右军严而未发,左军去亦未远,请自追之。”渊笑曰:“吾之成败皆在尔,惟尔所为。”世民乃与建成分道夜追左军复还。既而太原运粮亦至。

纲 武威司马李轨起兵河西,自称凉王。

纲 薛举自称秦帝,徙据天水。

纲 八月,李渊与宋老生战,斩之,遂取霍邑。

纲 李渊克临汾、绛郡,刘文静以突厥兵至,遂下韩城。

纲 九月,武阳郡降李密。

目 武阳郡丞元宝藏以郡降李密,密以为上柱国。宝藏使其客巨鹿魏徵为启谢密,且请帅所部南会诸将取黎阳仓。密喜,即以宝藏为魏州总管,召徵掌记室。徵少孤贫,好读书,有大志,落拓不事生业。始为道士,宝藏召典书记。密爱其文辞,故召之。

纲 李密遣徐世取黎阳仓。

目 李密遣徐世帅麾下五千人济河,会元宝藏、郝孝德共袭破黎阳仓,据之。开仓恣民就食,浃旬间,得胜兵三十余万。窦建德、朱粲之徒,亦遣使附密。泰山道士徐洪客献书于密,以为“大众久聚,恐米尽人散,师老厌战,难可成功”。劝密“乘进取之机,因士马之锐,沿流东指,直向江都,执取独夫,号令天下”。密壮其言,以书招之,洪客竟不出,莫知所之。

纲 冯翊太守萧造降于李渊。渊留兵围河东,自引军西。

目 时河东未下,三辅豪杰至者日以千数。渊欲引兵西趣长安,犹豫未决。裴寂曰:“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李世民曰:“不然。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附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所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渊两从之,留诸将围河东,自引军而西。

纲 李渊济河,遣建成守潼关,世民徇渭北。

目 李渊帅诸军济河,关中士民归之者如市。渊遣世子建成、刘文静帅王长谐等诸军屯永丰仓,守潼关以备东方兵;世民帅刘弘基等诸军徇渭北。冠氏长于志宁、安养尉颜师古及世民妇兄长孙无忌,谒见渊于长春宫。志宁、师古皆以文学知名,无忌乃有才略。渊皆礼而用之。

纲 柴绍妻李氏及李神通、段纶各起兵以应李渊,关中群盗悉降于渊。

目 柴绍之赴太原也,其妻李氏归鄠县别墅,散家赀,聚徒众。渊从弟神通亦在长安,亡入鄠县山中,与长安大侠史万宝等起兵以应渊。神通众逾一万,以令狐德棻为记室。左亲卫段纶娶渊女,亦聚徙于蓝田,得万余人。各遣使迎渊。渊使柴绍将数百骑迎李氏。关中群盗皆请降。

纲 冬十月,李渊合诸军围长安。

目 渊进屯冯翊。世民所至,吏民及群盗归之如流,世民收其豪俊以备僚属,李氏将精兵万余会世民于渭北,与柴绍各置幕府,号“娘子军”。隰城尉房玄龄谒世民于军门,世民一见如旧识,署记室参军,引为谋主。玄龄罄竭心力,知无不为。渊引军西行,十月,至长安,命诸军进围城。

纲 萧铣起兵巴陵,自称梁王。

纲 十一月,李渊克长安,杀留守官阴世师等十余人。

目 李渊克长安,迎代王于东宫,迁居大兴殿后听。与民约法十二条,悉除隋苛禁。渊之起兵也,留守官发其坟墓,毁其五庙。至是,卫文升已卒,执阴世师等十余人,斩之,余无所问。马邑郡丞三原李靖,素与渊有隙,渊将斩之,靖大呼曰:“公兴义兵,欲平暴乱,乃以私怨杀壮士乎!”世民为之固请,乃舍之,世民因召置幕府。靖少负志气,有文武才略,其舅韩擒虎每抚之曰:“可与言将帅之略者,独此子耳!”

纲 李渊立代王侑为皇帝,尊帝为太上皇。

纲 渊自为大丞相,封唐王。以建成为唐王世子,世民为秦公,元吉为齐公。

纲 十二月,唐王渊追谥其大父为景王,考为元王,夫人窦氏为穆妃。

纲 河池太守萧瑀以郡降唐。

纲 屈突通降唐,唐遣通招河东通守尧君素,不下。

恭帝侑

纲 戊寅,春正月,唐王渊自加殊礼。

纲 三月,隋宇文化及弑其君广于江都,立秦王浩。

目 炀帝至江都,荒淫益甚,酒巵不离口;然见天下危乱,亦不自安,退朝则幅巾短衣,遍历台,汲汲顾景,唯恐不足。常仰视天文,谓萧后曰:“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且共乐饮耳!”因引满沉醉。又引镜自照,曰:“好头颈,谁当斫之!”后惊问故,帝笑曰:“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郎将赵行枢请以许公宇文化及为主。化及闻之,变色流汗,既而从之。郎将司马德戡遂引兵自玄武门入直,裴虔通逼帝出宫,露刃侍立。帝叹曰:“我何罪至此?”贼党马文举曰:“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何谓无罪!”帝曰:“我实负百姓;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虔通欲遂弑帝,帝曰:“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取鸩酒来!”文举等不许,使令狐行达缢杀之。

化及自称大丞相,总百揆。以皇后令立秦王浩为帝。

化及之入朝堂也,百官毕贺,苏威亦往,给事郎许善心独不至。化及杀之。其母范氏,年九十二,抚柩不哭,曰:“吾有子矣!”不食而卒。

唐王闻变恸哭曰:“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追谥曰炀。

纲 唐王渊自为相国,加九锡。

纲 宇文化及发江都。

纲 隋吴兴太守沈法兴起兵,据江表十余郡。

纲 夏四月,宇文化及至彭城,魏公密拒之,化及引兵入东郡。

纲 梁王铣称皇帝。

目 梁王萧铣即帝位,置百官,徙都江陵。修复园庙。引岑文本为中书侍郎,委以机密。

纲 五月,唐王渊称皇帝。

目 隋恭帝禅位于唐,唐王即皇帝位。推五运为土德,色尚黄。

纲 唐罢郡置州,以太守为刺史。

纲 隋越王侗称皇帝。

目 东都留守官闻炀帝凶问,奉越王侗即位。段达、王世充为纳言,元文都为内史令,共掌朝政。

纲 突厥遣使如唐。

目 时突厥强盛。唐初起兵,资其兵马,前后饷遗,不可胜纪。突厥恃功骄倨,每遣使者至长安,多暴横,唐主优容之。

纲 唐定律令,置学校。

目 命裴寂、刘文静等修律令,行之。置国子、太学、四门生,三百余员,郡县学亦置生员。

纲 六月,唐以秦公世民为尚书令,裴寂为右仆射、知政事,刘文静为纳言,窦威、萧瑀为内史令。

纲 唐立四亲庙。

纲 唐立世子建成为皇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

纲 唐废隋帝侑为酅国公,而选用其宗室。

纲 唐以孙伏伽为治书侍御史。

目 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表曰:“隋以恶闻其过亡天下,故陛下得之;然陛下徒知得之之易,而未知隋失之之不难也。谓宜易其覆辙,务尽下情。凡人君言动,不可不慎。陛下今日即位,明日有献鹞雏者,此乃少年之事,岂圣主所须哉!又百戏、散乐,亡国淫声。近太常于民间借妇女裙襦以充妓衣,拟五月五日玄武门游戏,此亦非所以为子孙法也。夫善恶之习,渐染易移,太子、诸王参僚左右,宜谨择其人; 有门风不睦,素无行义,专好奢靡,以声色游猎为事者,皆不可近。自古骨肉乖离,以至败亡,未有不因左右离间而然也。”唐主大悦,下诏褒称,擢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仍颁示远近。

纲 魏公密败宇文化及于黎阳,奉表降隋。

纲 秋七月,隋王世充杀元文都,隋主以世充为仆射。魏公密如东都,不至而复。

纲 八月,秦主举卒,子仁杲立。

纲 唐立李轨为凉王。

纲 隋人葬炀帝于江都。

纲 魏公密与隋战,大败,遂以其众降唐。

纲 隋宇文化及弑秦王浩,自称许帝。

纲 冬十月,唐以李密为光禄卿,封邢国公。

纲 朱粲自称楚帝。取唐邓州,刺史吕子臧死之。

纲 隋以王世充为太尉。

纲 十一月,凉王李轨称帝。

纲 唐秦王世民破秦兵,围折墌,秦主仁杲出降。

纲 徐世降唐,赐姓李氏。

目 徐世据李密旧境,未有所属。魏徵随密至长安,无所知名,乃自请安集山东。唐主以为秘书丞,乘传至黎阳,劝世早降。世遂决意西向,谓长史郭孝恪曰:“此民众土地,皆魏公有也;吾若献之,是利主之败,自为功以邀富贵也,吾实耻之。今宜籍郡县户口、士马之数以启魏公,使自献之。”乃使孝恪诣长安。唐主初怪世无表,既而闻之,叹曰:“世不背德,不邀功,真纯臣也!”赐姓李氏。使孝恪与世经营虎牢以东。

纲 唐斩薛仁杲于市。

纲 唐遣李密收抚山东。

目 李密遇大朝会,职当进食,深耻之;退,以告王伯当。伯当曰:“天下事,在公度内耳。”乃言于唐主曰:“臣蒙荣宠,曾无报效;山东之众,皆臣故时麾下,请往收之。凭借国威,取世充如拾芥耳!”群臣皆以密狡猾好反,不可遣。唐主不听,引密升御榻,饮劳甚厚。又以王伯当为副而遣之。

纲 唐杀隋河东守将尧君素。

目 隋将尧君素守河东,唐遣独孤怀恩攻之,不下; 招之,不从。遣其妻至城下,谓之曰:“隋室已亡,君何自苦!”君素曰:“天下名义,非妇人所知!”引弓射之,应弦而倒。久之,食尽,又闻江都倾覆,左右杀君素以降。

纲 唐李密叛,行军总管盛彦师讨斩之。

纲 唐以李素立为侍御史。

目 有犯法不至死者,唐主特命杀之。监察御史李素立谏曰:“三尺法,王者所与天下共也;法一动摇,人无所措手足。陛下甫创鸿业,奈何弃法!臣不敢奉诏。”唐主从之。命所司授以七品清要官;拟雍州司户,唐主曰:“要而不清。”又拟秘书郎,唐主曰:“清而不要。”遂擢授侍御史。

纲 唐以舞胡安叱奴为散骑侍郎。

恭帝侗

纲 己卯,春二月,唐定租、庸、调法。

目 每丁租二石,绢二匹,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敛。

纲 朱粲降唐,以为楚王。

纲 夏王建德破宇文化及于聊城,诛之。

纲 唐以宇文士及为上仪同,封德彝为内史侍郎。

纲 隋王世充自称郑王,加九锡。

纲 夏四月,郑王世充称帝。

纲 唐遣安兴贵袭执凉主轨以归,杀之,河西平。

纲 五月,郑王世充弑隋主侗。

目 世充以尚书裴仁基、裴行俨有威名,忌之。仁基父子知之,亦不自安,乃与尚书左丞宇文儒童谋杀世充,复立隋主;事泄,皆夷三族。齐王世恽言于世充曰:“儒童等谋反,正为隋主尚在故也,不如早除之。”世充遣人鸩之,隋主请与太后诀,不许。乃布席礼佛曰:“愿自今以往,不复生帝王家!”饮药,不能绝,以帛缢杀之,谥曰恭皇帝。

纲 秋七月,唐置十二军。

目 置十二军,分统关内诸府,皆取天星为名,每军将、副各一人,督以耕战之务。由是士马精强,所向无敌。

纲 八月,唐酅公薨。

纲 唐杀其民部尚书刘文静。

目 文静自以材略功勋在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家数有妖,弟文起召巫厌胜。文静有妾无宠,使其兄上变告之。唐主以文静属吏,秦王世民为之固请曰:“昔在晋阳,文静先建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克京城,任遇悬隔;今文静觖望则有之,非敢谋反。”寂曰:“文静材略过人,性复粗险,天下未定,留之必贻后患。”唐主素亲寂,低回久之,卒用寂言。杀文静,籍没其家。

纲 沈法兴称梁王于毗陵,李子通称吴帝于江都。

纲 唐以李纲为太子少保。

目 初,纲以尚书领太子詹事,太子建成以秦王世民功高,忌之;纲屡谏不听,乃乞骸骨。唐主骂曰:“卿为何潘仁长史,乃耻为朕尚书邪!”纲曰:“潘仁,贼也,每欲妄杀人,臣谏之则止,为其长史,可以无愧。陛下创业明主,臣所言如水投石,于太子亦然,臣何敢久污天台、辱东朝乎!”唐主曰:“知公直士,勉留辅吾儿。”以为太子少保。唐主尝考第群臣,以纲及孙伏伽为第一。谓裴寂曰:“隋以主骄臣谄亡天下。朕即位以来,每虚心求谏,唯纲尽忠款,伏伽诚直,余人皆踵弊风,俯眉而已,岂朕所望哉!”

纲 冬,定杨将宋金刚取浍州,唐遣秦王世民击之。

纲 十一月,唐秦王世民击宋金刚,屯柏壁。

猜你喜欢
  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张廷玉
  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二十三·赵尔巽
  ●卷二百十三·徐梦莘
  班马异同卷二十七·倪思
  卷之三十·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九十二·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八·佚名
  尚史卷四十五·李锴
  卷八·胡一桂
  志卷第十八 高丽史六十四·郑麟趾
  卷十七上·佚名
  雁荡兵气·胡兰成
  尉迟德诚传·宋濂
  卷十六·允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七言巻六十四·洪迈

      七言  蝉二首         子 兰  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衰桞蝉吟旁浊河正当残日角声和寻常不足少愁思此际闻时愁更多  太平坊寻裴郎中故宅  不语凄凉无限

  • 卷一百二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二十五桥梁类五言古赋得桥         【梁】简文帝浮梁既冲险通波信可陵乘空写渭石跨岸拟河冰斜防隐浊雾布影入清渑方知歌緑水无待榜苍鹰石桥           简文

  • 卷四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五·脱脱

        吴渊 余玠 汪立信 向士璧 胡颖 冷应澂 曹叔远 王万马光祖   吴渊,字道父,秘阁修撰柔胜之第三子也。幼端重寡言,苦志力学。五岁丧母,哭泣哀慕如成人。嘉定七年举进士,调建德县主簿,丞相史弥远馆留之,语竟日,

  • 读礼通考卷三十一·徐乾学

    丧服二衰 裳仪礼丧服记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幅三袧【注削犹杀也大古冠布衣布先知为上外杀其幅以便体也后知为下内杀其幅稍有节也后世圣人易之以此为丧服袧者谓辟两侧空中央也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 疏自此已下尽袪尺二寸

  • 名山藏卷之八十·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臣林记(隆庆臣一)◆臣林记(隆庆臣一)徐阶高拱赵贞吉徐阶高拱赵贞吉○徐阶徐阶字子升华亭人幼堕眢井从其父黼亟宣平道括苍岭堕深壑中衣絓于树皆不死嘉靖初及第第三人授翰林编修始归娶大学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九·佚名

    万历二十五年四月辛酉朔孟夏享太庙遣公徐文璧代侯徐文炜伯王学礼分献○户部条陈开恳沿海荒田加增芦浙盐引并纪录大同镇开荒官员俱允行○甘肃西宁地震○刑部左侍郎吕坤<锍-釒>言收拾人心数事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货贩以

  • 王敬弘传·沈约

    王敬弘,琅王牙临沂人。因为他和高祖的名相同,所以以字称呼。曾祖王訥,晋骠骑将军。祖父王胡之,司州刺史。父亲王茂之,晋陵太守。敬弘年轻时就有清淳的美誉,始任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性情恬淡宁静,喜欢游览山水。任天门太守

  • 六○、魏武侯元年乃周安王六年非十六年辨·钱穆

    《史记 魏世家 索隐》引《纪年》:“魏文侯五十年,魏武侯二十六年”,则武侯元年,应在周安王六年。《年表》误后十年,已详《考辨》第三十七。今按:《年表》记武侯年,显有可疑者。一,武侯之元,去楚悼王之死仅五年。吴起

  • 提要·董史

    (臣)等谨案书録三卷宋董更撰更字良史不详其里贯自称闲中老叟盖未登仕版者也其书皆纪宋代书家姓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载艺祖至髙宗中篇载北宋书家一百十人下篇载南宋书家四十五人有见輙抄于帙故不复以人品髙下为诠次凡诸书

  • 卷五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五十职官志九月选按缺补用顺治初年定凡官员隶满洲旗者以满洲额缺用隶蒙古旗者以蒙古额缺用隶汉军旗者以汉军额缺用不得互相调补公额康熙十年题准各部

  • 多小未能舆謀案·佚名

    原文:【敢】讞之:十二月戊午,軍巫閒曰:[攻荆廬谿【□□】故(?)秦人邦亡荆者男子多。]多曰:[小走馬。以十年時,舆母兒邦亡荆。亡時小,未能舆兒謀。]它如軍巫書。兒死不訊。問:[多初亡時,年十二歲,今廿(二十)二歲;巳(已)削爵爲士

  • 第四节 宫 室·吕思勉

    隋、唐两代,于宫室颇侈。以隋文帝之恭俭,犹营仁寿宫以劳民。见第二章第一节。而炀帝无论矣。炀帝事皆见第二章第四节。窦琎营洛阳宫,失之壮丽,唐太宗毁之,见第十八章第三节。而阎立德为营玉华、翠微二宫,徐惠不以为俭。见第

  • 春秋经传辨疑卷上·童品

      春王正月【公元年】  春王正月之义公羊以爲大一统是巳胡氏以周人建子爲岁首则周正月是夏十一月也然谓商正建丑引书惟元祀十有二月以证月之不易又谓秦以亥爲正引史记元年冬十月以证时之不易遂以爲夫子改冬十一

  • 卷二百四十四·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六十三善现,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清净故舌界清净。舌界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清净。若舌界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清净故味界舌识

  • 卷二十二·佚名

    △被甲庄严会第七之二复次无边慧。我念往昔修菩萨行时。被如是甲胄。乘如是大乘。超过诸际能灭黑闇能除怖畏。以大精进。乃於无量百千俱胝那由他佛所。闻此菩萨摩诃萨甲胄庄严大乘庄严。踊跃欢喜观此法时。於佛世尊恭

  • 佛学之人生道德·太虚

    一 以佛法为非伦理非人生的错误二 众生升沈以人为枢纽三 人于一切众生中最富创造力四 佛法中五乘共法最重人生道德五 善生经之六方与儒家五伦六 人生道德之十善与五常七 以自他二方现未二世均益为善八 自他俱

  • 雍正湖广通志·迈柱

    湖南、湖北合修省志。120卷,卷首1卷。清迈柱、魏廷珍修,夏力恕、柯煜编纂。迈柱,姓喜塔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笔帖式授国子监助教,历官工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右侍郎、江西巡抚、湖广总督、吏部尚书、

  • 续文献通考·佚名

    中国古代官修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乾隆三十年(1767)完成初稿,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间定稿,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