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次研究会

──六月十八日──

一 圆泽禅师之托生公案王兴周  唐代宗大历间,洛阳隐士李源,舍宅为“慧林寺”,请圆泽禅师住持。后源约圆泽到川朝峨嵋,泽欲由长安经斜谷陆道去,源坚要从荆州入峡由水道去。源虽不知泽之心事,而泽已知源心欲避长安功名嫌疑,故泽顺源意,由荆州去。一天、船到南浦,因滩河危险,天未暮,即停舟。有一妇汲水,泽见,俯首哭泣。源问故,泽曰:吾不欲从此水路来者,即怕逢此妇,因他已怀孕三年,尚未分娩,即候吾来投胎;吾现已见,无法可避。请君少住数日,助吾速生,并葬吾山谷。三日后看吾,以一笑为凭。十二年后中秋夜,到杭州天竺寺外会我。泽说毕,即沐浴更衣而化。源悔恨不及,葬泽毕,三日后访妇家,果生男孩。因告详情,并求见小孩一面,果以一笑为信。源遂无心往川,仍回洛京。及到慧林寺,方知泽在未行之先,已嘱咐后事,更仰慕泽为非常人。

准上述圆泽禅师生死事项,发生三疑:一、净宗每据此以劝人专修净土,谓一能知过去未来及坐化本领之圆泽,尚不能了脱生死,逃避胞胎,况末法具缚凡夫,一点本事亦不有?如不念佛求生西方,要想了生死,证菩提,恐怕做梦亦做不到。在净宗如此主张,固是;但根器及欲望各各不同,且整个佛学包括禅、净、密,律、教五宗,恰似五味之于口,喜酸、喜甜,各听其便,殊未克强使学佛者尽修净土何?二、圆泽既知过去未来,及具坐脱能力,并投生之后身,亦知前因后果,必其已修得宿命通。学位上,是否仅见真谛断见惑,证初果,抑已断少分思惑欤?三、圆泽遇其缘到之怀孕三年妇,始投胎托生。照唯识学中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作主公之说,男女投胎时,见父母交合,起颠倒淫爱,遂投入、揽混精血以成胎儿。究竟此妇成胎时,有无其他有缘之中阴神识先行投入,至三年期满,圆泽投胎缘成熟,其神识投入时,始将先投入之神识排挤出去欤?抑此妇先已结成无神识投入胞胎,以等候圆泽欤?

陈履吉  对于第一疑问,以为佛法各宗皆是妙法,皆具妙用,不过净宗行法方便,摄机较广,任何人都可修,任何时都可念。但各人根器不同,环境亦异,因此愿力亦不同。众生之多,绝非一宗所能尽。只要行之得法,可各得妙果。同时、佛说之法,同是有利而无害,故不可强分谁胜谁劣!

太虚  陈居士见解很正确!但我还来补充一点意思,净土宗最要之特点,在对于已发大乘心修菩萨行者;若但防其退失,只为自了生死,则小乘四果名四沙门果,只要能出家依律仪而行,一生即可做到了生死。故净宗之为大乘,不在于易了生死,在成就菩萨心行不退,回入诸苦世界能实际度众生。盖要成就佛果的全智全能,非一生所能做到,而非先往生净土,未易得不退转,因在此五浊恶世的恶劣环境中转生,容易迷惑,容易退堕。如我们觉得社会环境不好,想要改良,想要救济,但我现在没有这种能力;若听之长此下去,不但不能养成改造社会的能力,而且容易被环境转移,趋于堕落,于是到外国留学,养成能力以后,再回来救国救人。这就是要先往生净土、再回世界度众生的意思。从前蕅益大师提倡净土,有人问他愿力何在?他说:我第一愿往生净土,第二愿入地狱度生,也就是这种意思:但各人自信力、愿力不能尽同。常念的净土回向文,可以代表净宗的宗旨;另有怡山发愿文,则可代表就在此土转生修菩萨行的行门。

王居士所提之问题,很有意思!第一、是修行问题,第二、是证果问题,第三、是教理问题。又能引经据典,可谓教理行果都有了。圆泽禅师究竟是只断见惑或已断思惑,证到何种果位,要看他发的何种心,修的何种行。因为大小乘的行果是不同的,不能确定知道他的心行,所以不能决然判断。假定他是修的声闻行,其所证应在初果以上,三果以下。因三果名不还,虽尚功行未圆,但必生色界而不再来人间受生。禅师既不免入彼妇人之胎,纵有所证,应在断见惑后进断思惑之初二果之间。关于第三问题,平常以吾人降生时为初生,在佛法中说,应以投胎时为初生。圆泽禅师既未死,彼妇人已怀胎三年,此胎究竟有无阿赖耶识?世间虽有借胎、夺胎之说,但彼胎之三年不分娩,既因等待禅师,则知其非借。对此问题,请各位研究!

符嗣尧  古人记载多不详实,不可依之以确定其所以。

太虚  禅师或是菩萨现化为此特殊之表现,不可依平常去后来先之说定其生死。阿赖耶识本是普遍无所不在的,而在禅师或前报已尽,业牵识已另投他胎,但以定慧力支持原身不死,这是不可思议的力量。唯识宗许有五种不思议,所谓咒力、愿力、定力、圣智力、神通力,此兼定智愿力使然。

二 正信与迷信之辨别申乃勋  世间宗教,差别万端,邪说纷纭,愚者信之,谓之迷信。我佛法广大究竟圆满,智者信之,谓之正信。佛教者、正教也,故信之非迷信也,所以当称为正信者。盖佛字乃觉义,能学佛者方能觉悟,既已觉悟,又守之以三皈、五戒,由得定得慧,其归极必至得无上正等正觉而为天人之导师,若非正信,何能至于斯乎?又世间邪教,施设异端,为怪诞之语,无稽之谈,昧乎大道,而不知性命之正,假妖妄之术以惑众,矜奇异之事以诱人,又或貌为正直,托名神圣,而暗中鼓吹邪说,扇扬左道,动于淫乱而谋为叛逆,是为左道傍门,迷性害理,为正教之贼。当此二期抗战之时,政府正严禁此等邪说,吾佛徒不可不认清而明辨之!

太虚  关于此问题,若是久已深信佛法者,对此已不成问题。若对于初研究佛法而对于佛法尚无正确坚决之信仰者,于此问题之前,应尚有先决问题。譬如说,何以信佛法就是正信?应先有理论的说明,否则一切宗教皆可说他是至高无上的正信。窃以为佛法之特点,即在能说明因缘所生法,建立世间出世间一切因果道理,而最为说得正确圆满;其余宗教不能说明因果道理,或虽有所说而不正确澈底,不明因果,终在迷途,故不免为迷信耳。


猜你喜欢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卷下·佚名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二·石雨明方
  卷第十四·佚名
  卷四百五十九·佚名
  四分律卷第二十一(初分之二十一)·佚名
  佛地经论卷第四·佚名
  卷第六十五·佚名
  颠海心韵自叙·太虚
  卷第一百一十九·佚名
  序·野竹福慧
  佛说受岁经·佚名
  卷第二十二·白岩净符
  卷第二·佚名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自融
  卷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陈鹄·唐圭璋

      鹄号西塘,南阳人。有耆旧续闻。   失调名   莫待柳吹绵。吹绵时杜鹃。

  • 歴代诗话卷五十三·吴景旭

      庚集下之中  唐诗  袙腹帩头  段成式诗见说自能裁袙腹不知谁更着帩头  呉旦生曰段成式汉上题襟集与温庭筠倡和诗章皆务用僻事按袙腹今之裹肚也王筠咏裁衣云裲裆双心共一抹袙腹两边作八撮刘熈释名云袙腹横

  • 第十二出至第二十一出·高濂

    第十二出 下第【菊花新】〔生上〕两度长安空泪洒。无栖燕傍谁家。梦魂化蝶入桐花。飘蓬人在天涯。毘陵城下水悠悠。不洗古今愁。这裏蓬窗人静。谁家玉笛横秋。意如中酒。情如伤剑。叶落谁收。欲傍夜归未得。更

  • 圭塘欵乃集跋·许有壬

    右倡和集一帙江湖友人躬録而装潢者二十八年矣南归展读中虽无恙而外皆破碎可怜况兵后所存唯此本尔乃力疾补葺遗我子孙永收翫上章涒滩歳夏四月初吉洹滨识

  • 双溪集巻二·杭淮

    明 杭淮 撰五言絶句畵鹰劲翮戈矛利秋空搏击姿开轩圗畵里燕雀莫深疑扇景野云低度水江壁迥含风万里沧洲兴数声渔笛中春云虚涧壑春月亚花枝爱杀山中相金笼不受覊陪祀毕西湖途中杂兴同献吉赋五首微茫沙际阁兀嵂水穷山望

  • 卷四百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五·脱脱

        崔与之 洪咨夔 许奕 陈居仁 刘汉弼   崔与之,字正子,广州人。父世明,试有司连黜,每曰"不为宰相则为良医",遂究心岐、黄之书,贫者疗之不受直。与之少卓荦有奇节,不远数千里游太学。绍熙四年举进士,广之士繇太

  • 孙威敏征南录 全文·滕元发

    皇佑四年夏四月,广源州蛮侬智高寇邕州。守臣陈巩死之。遂击破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瑞九州岛。五月进围唐州城,纔容府寺仓廪,而城下之民剽杀略尽。朝廷始命起居舍人杨畋、阁门副使曹修安抚岭外,团练使张忠、蒋

  • 东汉会要卷二十六·徐天麟

    选举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建武六年十月诏曰吾徳薄不明防贼为害彊弱相陵元元失所永念厥咎内疚扵心其勅公卿举贤良方正各一人七年四月诏曰比隂阳错谬日月薄食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公卿司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朕将览

  • ·檄擒旧社红毛寮余孽·丁曰健

    风闻旧社红毛寮地方,有贼首黄辉、卓敬等招诱乡民聚谋为乱;声言罗汉门、阿猴林诸处,有王忠等数千人接应,克日攻府。其说甚谬。王忠亡命山谷,止二、三贼相从,昼伏夜奔,饥馁无所得食;勿论人众数千,即百人亦无有也。

  • 欧阳铎传·张廷玉

    欧阳铎,字崇道,泰和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官行人。向皇帝上书极力论讨时政,没有得到批复。出使蜀府,王厚礼赠他,他不接受。历任工部郎中,改派到南京兵部。出任延平知府。捣毁淫祠数十百所,用这些材料修补学宫。司礼太监

  • 四年·佚名

    (己巳)四年大明正德四年春正月1月1日○甲午朔,上率百官,行望闕禮。又賀大妃殿,受百官賀。命停會禮宴,以謹天變也。○太白晝見。1月2日○乙未,臺諫啓曰:「完川正禧,雖不供服,懷二心明甚,請削《璿源錄》。李承元事,不可論以與人贓,所

  • 四书因问卷二·吕柟

    明 吕柟 撰中庸滋问中庸旧本云何曰子思子以明人而尊祖也人也者道也惟孔子为能尽之耳故道非外物自性而出耳由教而为道者戒慎恐惧以谨其独则得率性中和之道而可以为天下大本达道也果致其极焉则位天地育万物天命亦在我

  • 提要·王充耘

    【臣】等谨案书义矜式六卷元王充耘撰充耘字与耕吉水人元统甲戌进士授永州同知所着四书经疑贯通已别着録充耘精于科举之业又以书经登第其用功甚深此乃所作经义程式也自宋王安石变法始以经义取士当时如张才叔自靖人自献

  • 五家正宗赞卷第四·绍昙

    云门宗云门匡真禅师师嗣雪峰。讳文偃。秀州人。俗姓张。空王寺受业。听四分律。弃见睦州。州才见。便掩门拶折师足曰。秦时[車*度]轹钻。师大悟。州指见雪峰。师至峰庄。见僧。问。上座上山去那。僧曰。是。师曰。寄

  • 第十七卷·佚名

    大法炬陀罗尼经 第十七卷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说无住品第四十二说听功德品第四十三诸菩萨证相品第四十四说无住品第四十二阿难。时诸菩萨摩诃萨众于放光如来前。陈白己心所念六事向如来说。尔时彼佛知诸菩萨心

  • 坐禅三昧法门经卷下·佚名

      尔时行者虽得一心定力未成。犹为欲界烦恼所乱。当作方便进学初禅呵弃爱欲。云何呵弃。观欲界过欲为不净种种不善。当念初禅安隐快乐。观欲云何。知欲无常功德怨家。如幻如化空无所得。念之未得痴心已乱。何况已得

  • 州县提纲·陈襄

    四卷。宋陈襄(1016—1080)撰。陈襄,字述古,号古灵。福州候官(今福建福州)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调浦城主簿。历知常州、杭州。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有《古灵集》传于世。本书主要论述

  • 耳目记·张鷟

    唐张鷟撰。一卷。鷟有《朝野佥载》已著录。是编记故事二十三则,每则多至二三百字,少则二三十字。多为唐武周时事,如酷吏专事罗织,刑戮残忍,贪财好淫,食人精肉,少有灵异怪诞,乖戾时事。书中有记开元以后事,当为后人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