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次研究会

──七月二日──

一 关于唯识义之疑问

王兴周  一、据“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偈细审观之,则唯心造即唯识变或唯识现之意义。惟旧来学者,多以“三界唯心”为性宗,“万物唯识”为相宗,致令后人有心体识用之分别,殊觉与唯识宗正义稍有不合。因识性即真如,识相即名相,识之净分为正智,识之染分为分别,体用皆唯识,亦即皆唯心,似不可以施设心体识用之界限。但又有主张“唯心、唯识,各摄体用,亦可说心体识用”,请问此种主张,孰是孰非?

二、护法分析识为四分,系约量果门立。自起信论中“无明不觉生三细”观察之,则境界相──即现相──似合相分,能见相──即转相──似合见分,无明业相──即生相无明──似合自证分,而真如觉体,似即证自证分,未知所拟是否?三、转识成智,必由唯识观下手,其下手工夫之先后如何?

太虚  关于第一个问题,简单说,就是向来有两种主张:一说三界唯心是性宗,万法唯识是相宗;心是性是体,识是相是用。一说唯心唯识同是一样的意义,不能以心识来分体用,心识各有体用。此因同是一名词而定义不同,故有差别:一、有的经论上说:“心、意、识、了,名之差别”,这主张意义全同,但名字不同耳。二、有的分别说第八识名心,第七识名意,第六识名识,前五识名了,此是就胜立名。虽然心识是一,但既分为八识,亦即各有其特殊作用,故有多名。三、前六识名识,分别作用起故;心则如楞严经中所谓常住真心,或名真如心,或名如来藏心,此即把心字变成性宗的意义了。此乃中国禅宗发达以后所主张,并非华严经的本意。又如楞严经说六大等皆是真心,以皆显真心故,因此说唯心即成性宗了。复次、心识的名义俱甚宽广,染净真妄皆是心,而识亦如是,具有体用、性相、染净、真妄。但心法通于心心所,若单言识即指心王,是心义宽而识义狭。而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语看,则识的范围又比心宽矣。因三界乃是有漏的世间法,此三界皆由有漏的心心所特是第六意识及前五识共同造成;而万法则通于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法,如此则心之义又狭于识之义矣。明此诸义,则问题即可解决。其次、关于四分义,即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陈那明三分,护法推为四分。是说:相分是见分所了知,见分了相分,以自证分为了知之量果。见分为自证分所了知,证自证分又为自证分之量果。自证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了自证分,同现量故,即可互为量果。那末、何以相分与见分不互为量果?因相分理无能缘用故。见分与自证分何以不互为量果?因见分缘相境,或是比量,或是非量,故不能与自证分互为量果。此乃唯识宗中一派的说法,非唯识宗皆如此。起信论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者,无明业相可即第八识自证分,能见相可即第八相分,境界相可即第八见分,然不可说真如为其证自证分。若一定要说四分,则八识各有四分,乃至五十一心所皆有四分。如意识所知的境是相分,能知的心是见分,又自知其能知即是自证分,再能知其自知的能知即证自证分。而不能依真如觉体说之,因证自证分非另指一法,即是此心或心所之能知的自身,在一刹那中假分为成四分,实则不可分。若简单分之,亦可说只有二分,就是所了的事与能了的心。

关于修唯识观下手的工夫,由胜解定上起唯识观,要在四加行位上修四寻思引四如实智。其渐近渐细有五重唯识观,要十信以上的菩萨才能胜解成就,习唯识观。最初要遣虚存实,将我法二执的虚妄遣除而存万法唯识相性的真实,此在百法明门论讲得最详,所以学唯识的最先要学百法,而修唯识观亦应以观百法无我为下手工夫。

二 化城申乃勋

何为化城?

太虚  化城即指小乘的涅槃。法华经有化城喻品,谓大乘涅槃方是究竟宝所,小乘以愿行薄弱,不能直达宝所,半途欲退,佛设方便在中途变化一城令其暂息,即以证得偏空涅槃为究竟,不再前进,实未完成本来具足之智慧功德。

三 法华经之要旨胡一贯

法华经中要旨何在?

太虚  其方便品中谓三世诸佛皆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此明佛出世为令一切人同得佛智,同成佛道。后人或谓在皆令了生死者,此通三乘之果,而声闻、独觉亦收摄其中矣。然法华全经之要旨,在明皆必成佛。胡一贯  法华经云诸法秘藏,诸佛降灵等,是何义?

太虚  佛的真身早已成就寿命无量,应化来度众生。显此深义隐藏,故名秘藏,秘藏之名出自涅槃经。

四 佛化如何普及符嗣尧

佛法与人生实是不可分离的,要明白佛法才能使之进入真美善的人生。但现在一般人很不容易相信佛法,尤其是青年人不易生信。过去的佛教亦不能吸收彼等,要如何才能使之生信,才能佛化普及?

太虚  此一问题,在中国佛教实在很重要,但并非世界佛教的问题。比如日本、暹罗佛法就是普及的,东京帝大里亦有佛教青年团,而且有好多专门佛教大学。即在中国的西藏,亦是上下一致信仰佛教。惟在中国内地未能普及,此中关系甚多,因以前中国早有儒道教的思想先入为主,近来青年又受西洋文化影响信基督者甚多,而佛教教理高深,不易信入,且缺乏弘扬,以此种种关系未能普及。要普及,须使佛法家庭化,若家长信佛,即可令全家皆佛教化,如小儿初生即受佛化影响,耳濡目染心中唯有佛教的信仰,然后内而家庭、外而社会、国家事业,皆可由佛教的五戒、十善而达真美善的境地。这是简单的方案,至于详细的办法,已多从长计议者,如佛教正信会的系统说明等。(尘空记)(以上见海刊二十卷九期)


猜你喜欢
  喻老耄品第十九·佚名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七·石雨明方
  卷二十二·彭绍升
  般若灯论释 第十五卷·清辨
  印度之佛教以中庸实践为教的佛教·梁启超
  第十九品·佚名
  阿弥陀经疏跋·窥基
  卷第三十八·德清
  通例(例者略也类也举略以知类也)·志磐
  卷一·赞宁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八·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佛地經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枯崖和尚漫录卷下·枯崖圆悟
  菩萨地持经 第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四丞相高会丽春堂·臧懋循

    四丞相高会丽春堂杂剧(元)王实甫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杂剧目录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李监军大闹香山会 正名 四丞相高宴丽春堂第一折〔冲末扮押宴官引祗从上诗云〕

  • 余集卷十四·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余集卷十四古今体三十四首【丁巳六】夜雨【六月十七日】昨夜微零晓放晴山田趁润利兴耕幸逢时若即虞过【去声 恐雨过甚也】独盼捷来更缱情傍未於乾飞以阵【未刻阵雨自西

  • 志第九 礼乐九·欧阳修

    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贺而会。 前一日,尚舍设御幄于太极殿,有司设群官客使等次于东西朝堂,展县,置桉,陈车舆,又设解剑席于县西北横街之南。文官三品以上位于横街之南,道东;褒圣侯位于三品之下,介公、酅公位于道西;武官三品以

  • 卷一百二十九 康定元年(庚辰,1040)·李焘

      起仁宗康定元年十月盡是年十二月   冬十月癸未,以御侍河南郡君朱氏、清河郡君張氏並為才人。張氏,河南人,父堯封,天聖初客南都,依大姓曹氏,曹以女妻之,後擢進士第,補石州軍事推官,未行,卒京師。從兄堯佐將赴官于蜀,而曹氏

  • 国初事迹·刘辰

    北京刑部左侍郎臣刘辰,今将太祖高皇帝《国初事迹》开写进呈。 太祖自和州渡江,至采石,太平儒士陶安首先来见。太祖问曰:&ldquo;有何道教之?&rdquo;安曰:&ldquo;即今群雄并起,不过子女玉帛。将军若能反群雄之志,不杀人,不掳掠,不

  • 卷之九百二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谋财·李定夷

    去年苏垣阊门外吊桥东慎源小钱庄,有****谋财事。警厅将置药菜中之烧饭司刘贵,及通同买药之张淦泉、王小和尚、小黑子、周学海五人一起拿获,后又续获前充吴县差役陶骏之子陶土福及小胡小耿等。刘王周三犯,皆供认同谋,用药迷

  • 卷七十三·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七十三附载满洲旗分内之高丽姓氏洪氏牟易金      洪德克孙敬文       洪义仁洪邓南      洪顔林崔氏江那米      崔泰崔礼弼      钟格尼朔阳西 

  • 汉纪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丁亥、27)·司马光

    汉纪三十三 汉光武帝建武三年(丁亥,公元27年) [1]春,正月,甲子,以冯异为征西大将军。邓禹惭于受任无功,数以饥卒徼赤眉战,辄不利;乃率车骑将军邓弘等自河北度至湖,要冯异共攻赤眉。异曰:“异与贼相拒数十日,虽虏获雄将,余众尚多,可

  • 卷六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定大清会典卷六十三兵部职方清吏司大清皇舆全图直隶全图盛京全图吉林全图黑龙江全图山东全图山西全图河南全图江南全图江西全图福建全图浙江全图湖广全图陕西全图

  • 梁敦彦·周诒春

    梁敦彦 字嵩生。年五十九岁。生于广东顺德。本籍住址。广东顺德龙眼村。已婚。子二。女一。初学于香港维多利亚学校。同治十一年。以官费游美。入哈特佛小学及中学。光緖四年。入耶路大学。被选入某学会。光緖七年。

  • 读书续録卷二·薛瑄

    天下之大本中也所谓万化之本原也洛诰以冲子孺子称成王皆不可晓周公虽元圣岂可以此称其君不可解无逸书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秪惧不敢荒宁此数言皆主敬而言治天下之本不外乎此太极图水火木金土五圏虽曰各

  • 普眼菩萨·佚名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ldquo;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

  • 禅警语序·元来

    禅警语序警乃醒觉之义。或云惊也。譬有贼瞰巨室。主人张灯夜坐堂皇之上。謦欬作声。贼惧不能便。稍尔昏睡。则乘间而入。橐为之倾。故严城击柝。刁斗鸣辕。卒有变而无虞。以其警备於机先也。人有生死大患。乃万劫不醒

  • 帝京岁时纪胜·潘荣陛

    风俗志。清潘荣陛撰。不分卷。荣陛,大兴(今北京)人。雍正间供职皇宫。著有《工务记由》、《月令集览》和《昏仪便俗》等。是书为作者感“皇都品汇万方”而“岁时节令,风土景物”无所记述,乃以其耳目闻见著为是编。约成于

  • 广志绎·王士性

    地理杂志。全书六卷,实为五卷。明王士性撰。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王士性,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卒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浙江临海人。万历五年进士。初授确山县令,治绩卓

  • 昊天塔孟良盗骨·朱凯

    元杂剧剧本。一作《放火孟良盗骨殖》,简名《吴天塔》或《孟良盗骨》、《盗骨殖》。朱凯撰。末本。演述杨家将故事:杨令公撞死李陵碑后,骨殖被辽人挂在昊天塔,每日箭射,幽魂受辱,托梦杨景(即杨六郎)搭救。杨景与部将孟良一起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佚名

    十八卷,唐义净译。特明食物之事。律以一切之食物为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