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评佛学抉择论

  ──十八年作──

  善因法师作佛学抉择论,胜义络绎,洵近代希有之名著,叨在知爱,试一评之:

  一、分正、迷、自、净之四信,据实只须分正、迷之二;自、净二种,其迷局者入于迷信,其解通者入于正信,不须另立。迷信重重,至佛始尽;正信重重,至佛始圆。而在初行,则惟有据释尊遗教,以为判别准绳耳。

  二、斥除今汉、藏等佛教滥杂神鬼之俗习,返之释迦之本始,卓然至论。然有群众即成礼仪,歌咏音乐,亦以滋生。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捺耶杂事第四云:‘时诸苾刍诵经之时,不闲声韵,随句而说,犹如写枣置之异器。给孤长者白世尊:听诸圣众作吟咏声讽诵经典!世尊意许’;则佛世时已诵经矣。仪象、音乐,和悦情感,但令率归真理善行之正,协合时方之雅尚,勿流邪陋而已。易龙树之名为龙猛,语尤不然。

  梵文亦有一字多义者,罗什等据一义,先译龙树;奘师考梵文及其立名之义,迁译龙猛,非出传密之人也。

  六、佛历尚悬,洵哉!故佛徒今应暂停佛生卒年不书,再待考定。余以罗什曾译世亲之百论释──什门作序,明言天亲,不应非也──;真谛曾译陈那之论。则世亲、陈那应早于罗什、真谛,佛生应在二千六百年前也。生卒年月,只可姑遵常俗。然日本早改依阳历,中国今定阳历为国历,故今后亦应改依阳历耳。

  七、定学应复,但禅学应改称慧学。

  八、大端如理,但细言之,大小中各多异义,颇难概论。但所云小乘间露神通,大乘全禁,殊不然。菩萨戒本明载菩萨遇须神通变化之人,有力能现神通而不为现者,为有违犯。盖现神通说法,同为度生之工具,唯真菩萨善巧用之耳。

  九、大端赞同。但应穷研诸部广律,再厘订之。予于出家戒律,主分为二:一、曲往菩萨,先受持沙弥、苾刍律;发心利他,再受持菩萨戒;亦可终身不受。二、直

  往菩萨,迳受菩萨戒品,戒本当用瑜伽论者。善师所持三十五条,自修观行虽善,然亦只止持之一义,较苾刍律缺作持义,较菩萨律缺摄善法与饶益有情二义。又身口七支,加二十六,只三十三,不能有三十五条也。

  十、上慢、我痴之判时,诚应废止。最大之流弊,在于只知尊大其宗祖,虽以佛附其上,然无不以为佛之正法唯吾宗祖得之传之,排斥同禀佛法之余宗,等于排斥异教;故予尝谓日本只有一宗一宗之佛教,而无全个之佛教。中国则降而愈下,其尊祖也,且只知尊其一寺一寺之祖;其传法也,实只传其一寺一寺之产;故只有一寺一寺之佛教,而更无全个之佛教。今之所急,应根革除各尊宗祖、寺祖之习统,归以尊释迦佛,庶几百川汇海,同为一味。然佛应机开示,法既千差,有情随根悟入,势难一准,故佛法之统一,应为千门百奥,互涉互通之统一,不能为单板之统一。批判教藏,探寻宗教,乃为从许多遗教传说中理出一系统来之必经途径。昔人所判分者,即其研究所得结论表示于人者,初学可资为研求先导,但不应墨守祖言,当直探佛说、圣众说,自成一条贯秩然之圆解耳。

  十一、百奥相通,则宗亦可分。宗者、教义中之纲要也。握厥纲要,乃应有一集中致力之点。善师云:修习宜专,苟非握厥纲要,安从而专之耶!但分宗有二:一、为各宗一经、一论、一门、一行以趣专修之行宗,此所云者是也。二、为总摄若干经论之理宗,若小乘之法有我空宗,及大乘之一切皆空宗等,则等于前述之判教,不过举单理以纲若干经论耳。假云:佛法以开悟有情同成正觉为宗,斯可为一切佛法总宗,但应机宜,施法非一,然有其大类可为综贯,因将一分综贯以我空义,一分综贯于皆空义,则谓之总宗中之别宗可也。摄教归佛固为总宗,应机之教,不妨分宗。至于门户之诤,则诚应亟泯除矣。

  十二、法华、华严,亦什、奘所传习,其程序之境,应曰:明性相之境而致行果改称如下:

    境──一、明性相。──十玄六相,一念三千,参究本来,亦明性相之余义         耳。      ┌二、基戒定。    行─┤      └三、习观行。──理观现前,入尘历事,广修万行。    果──四、获果证。──果唯实证,非教诠之所及,教诠所及,应皆入于         境中。

  十三、大端赞同。此宗成于惠能,而惠能之后,已多伪滥知见,当以性相拣之矣。

  十四、大端赞同。

  十五、善哉!善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六、大端赞同。然按之寺僧本身,察之国民环境,皆无实现途径。

  十七、十八、善哉!善哉!唯上节难关仍在。(见海刊十卷七期)


猜你喜欢
  松隱唯菴然和尚語錄後序·德然
   第六十九則 南泉歸宗麻谷同行·胡兰成
  劝发菩提心文原文·省庵
  卷第四十八·佚名
  高僧傳卷第十一·慧皎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四·唐慧琳
  总目卷第二·智旭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四卷·宗赜慈觉
  佛说大爱陀罗尼经·佚名
  究竟大悲经卷第四(端供二年)·佚名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佚名
  解卷论一卷·陈那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印光
  永嘉禅宗集注卷下·传灯
  先觉宗乘卷四·圆信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贯云石·隋树森

    贯云石(一二八六——一三二四)。维吾尔族。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贯只哥,遂以贯为氏。字浮岑,号酸斋,先后还用过成斋、疏仙、芦花道人、石屏等别号。祖籍西域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其祖父阿里海涯为平

  • 残破·徐志摩

    一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风挟着灰土,在大街上 小巷里奔跑:我要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一种残破的残破的音调,为要抒写我的残破的思潮。二深深的深夜里坐着,生尖角的夜凉在窗缝里妒忌屋内残余的暖气, 也不饶

  • 宋词三百首(6)·朱祖谋

    齐天乐丙辰岁与张功甫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甫约余同赋,以授歌者。功甫先成,词甚美。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

  • 石田诗选巻三·沈周

    (明)沈周 撰○居室【亭馆附】移榻西轩旧榻处幽暗耽睡固有因移之置西轩轩制焕以新其地不函丈虚明易知晨东方动初阳流光先枕茵破我黑甜境夙兴自然勤盥栉能及时亦足劝奴人尚有清夜景月出檐之唇照书仅可读老眼自不眞兹轩所

  • 靖康要录卷九·汪藻

    十月一日臣僚上言窃闻臣僚论列李纲章疏甚多欲望尽数行出庶四海咸知其罪奉圣防并令行出 臣僚上言伏见李纲除观文殿学士知扬州按纲轻脱寡谋强执自任专主用兵之议而元无成算奇画及陛下命以宣抚之任日兾其有功而前后败军

  • 绎史卷四十九·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王子带之乱左传【庄公十八年】虢公晋侯郑伯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陈妫归于京师实惠后 【僖公七年】闰月惠王崩襄王恶大叔带之难惧不立不发丧而告难于齐 【八年】襄王定位而后发丧【史记襄王母蚤死后母

  • 卷一百二十二·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 盛庸传·张廷玉

    盛庸,不知何地人。洪武年间,累升至都指挥。建文初年,以参将的身份跟随耿炳文伐燕。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后,他又隶属李景隆。二年(1400)四月,李景隆败于白沟河,逃往济南。燕兵跟随而至,李景隆又南逃。盛庸与参政铁铉全力固守,燕兵

  • 八年·佚名

    (戊子)八年大明永樂六年春正月1月1日○庚戌朔,上服冕服,行向闕禮,停百官朝賀。1月2日○辛亥,分遣海道察訪軍器監李季控于忠淸道,巡禁司大護軍韓雍于全羅道,判禮賓寺事安騰于慶尙道。先是,司諫院上言:騎船軍爲國藩籬,扞禦外侮,民之

  • 哀公问五义第四十·戴德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论吾国之士,与之为政,何如者取之?”孔子对曰:“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哀公曰:“然则今夫章甫、句屦、绅带而搢笏者,此皆贤乎?”孔子曰:“否,不必然。今夫端衣、玄

  • 晏子再治阿而见信景公任以国政第四·晏婴

    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三年,毁闻于国。景公不说,召而免之。晏子谢曰:“婴知婴之过矣,请复治阿,三年而誉必闻于国。”景公不忍,复使治阿,三年而誉闻于国。景公说,召而赏之。景公问其故,对曰:“昔者婴之治阿也,筑蹊径,急门闾之政,而淫民

  • 第八章 14·辜鸿铭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辜讲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不在国家政府任职,绝不要对政府的政策提出建议。”

  • 卷七十八·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七十八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二十六成公三年考异宋板疏三家经传有火字【二叶右一行】火作五正嘉同若经无溃文则传无此解【五叶左二行】此作所 传文廧咎如溃【同上】文作云

  • 钦定诗经传说彚纂总裁校对分修校刋诸臣职名·王鸿绪

    钦定诗经传说彚纂总裁校对分修校刋诸臣职名总裁原 任 户 部 尚 书【臣】王鸿绪原 任 都察院左都御史【臣】揆 叙南书房校对︵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张廷玉经 筵讲官户部尚书【臣】蒋廷锡经 筵讲官刑部

  • 第六章 制心·佚名

    卜锡范戒淫论曰。未见时贵有定力。一见时贵有慧力。方乱时贵有忍力。平日存心诚正。日日语善行善视善。是定力也。勘破欲火之为魔障。欲事之为空花。干犯之为祸根。是慧力也。念到苟合之时。司过之神在旁。三台北斗之

  • 易经证释·佚名

    《易经证释》一书,由天津救世新教会于民国27年(1938)年发行铅字版本。据说是一位目不识丁的人扶鸾,由旁人记录而成。这位扶鸾者上祈孔子等人留下关于《周易》的讲解,在书中随处可见‘先圣’‘亚圣’等字眼。其中有不少印

  • 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元代沙啰巴译。乃属密教白伞盖佛顶法之经典。又称白伞盖陀罗尼经、白伞盖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叙说白伞盖佛顶之陀罗尼及其功德。又本经之类本有真智等译之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

  •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窥基

    全一卷。唐代僧窥基撰。略称西方要决。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旨在劝众往生,内容系阐释往生西方之诸疑难。凡十四段:第一无相有相观念、第二心外心内观佛魔眷属、第三净秽修行胜劣、第四断惑未断念佛、第五静无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