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先觉宗乘卷四

径山语风老人 圆信 较定

无地地主人 郭凝之 汇编

杨衒之

北魏杨衒之。为期城太守。早慕佛乘。达磨至魏。住禹门千圣寺。衒之问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愿师慈悲开示宗旨。达磨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衒之悲喜交并。曰惟愿久住世间。化导群有。

宋云

宋云。北魏使者。胡太后使同比丘慧生。如西域求佛经。行四千里。至赤岭。始出魏境。又西行再期。至乾罗国。得佛书百七十部而还。过[葸-十+夕]岭。见达磨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曰西天去。云归具说其事。时达磨先已死。门徒发其墓。但有只履而已。

向居士

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磵饮。北齐天保初。闻二祖盛化。乃致书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趋涅盘。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求响。故知迷悟一涂。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二祖回示曰。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便无余。居士捧披祖偈。乃申礼觐。密承印记。

崔赵公

崔赵公。逸其名。问国一钦禅师曰。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国一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公於是有省。

杨光庭

唐天宝三年。玄宗遣中使杨光庭。入司空山。采常春藤。因造本净禅师丈室。礼问曰。弟子慕道斯久。愿和尚慈悲。略垂开示。净曰。天下禅宗硕学。咸会京师。天使归朝。足可咨决。贫道隈山傍水。无所用心。光庭泣拜。净曰。休礼贫道。天使为求佛邪。问道邪。曰弟子智识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义云何。净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净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曰云何无心是道。净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光庭作礼信受。

杜鸿渐

杜鸿渐。字子巽。濮州濮阳人。家世奉佛。为灵武定策功臣。后以宰相镇抚益州。遣使诣白崖山。请无住禅师入城问法。曰弟子闻和尚说无忆无念无妄三句法门。未审是一是三。无住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无妄名慧。一心不生。即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后句妄字。莫是从心之忘乎。曰从女者是。公曰。有据否曰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公又问。师还以三句示人否。无住曰。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念体。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也。於时庭树鸦鸣。无住问。相公闻否。曰闻。鸦去又问。今闻否。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无住曰。闻与不闻。非关闻性。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即免声尘之所流转。乃至色香味触。亦复如之。公喜跃称善。又问。何名第一义。第一义者。从何次第得入。无住曰。第一义无有次第。亦无出入。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即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佛言。有法名俗谛。无性第一义。公曰。如师开示。实不可思议。公又曰。弟子性识微浅。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论章疏两卷。可得称佛法否。无住曰。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着言说相。着名字相。着心缘相。既着种种相。云何是佛法。公又问。云何不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无住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不生名无念。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即无脱。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心见性外。更有法门证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公曰。何名识心见性。无住曰。一切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无为无相。活泼泼。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也。公繇是益栖心禅悦。自蜀还。食千僧。大历四年。辞宰相。临终沐浴。命朝服加僧伽梨。剃须发。别众而逝。遗命依浮屠法焚躯。为塔以葬。不为封树。

邺侯李泌

邺侯李泌。微时在衡岳寺中读书。闻懒残禅师中宵梵唱。响彻山林。一夕公潜往道名瞻拜。残大诟曰。是将贼我。公拜益恭。残拨牛粪火中出一芋。以半授公啖之。公捧食再拜谢。残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

张濆行者

南阳张濆行者。问於忠国师曰。承和尚说无情说法。某甲未体其事。乞和尚垂示。国师曰。汝若问无情说法。解他无情。方得闻我说法。汝但闻取无情说法去。

鱼军容

鱼军容。问於忠国师曰。师住白崖山。十二时中如何修道。国师唤童子来摩顶曰。惺惺直言惺惺。历历直言历历。已后莫受人谩。军容无语(密云悟代云。不问那知)。

李渤

李渤。字浚之。为江州刺史日。尝问归宗常禅师曰。须弥纳芥子即不问。如何是芥子纳须弥。归宗曰。人传使君读万卷书。是否。公曰然。归宗曰。摩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何处着。公有省。异日又问。一大藏教。明得个甚么边事。归宗举拳示之曰。还会么。曰不会。归宗曰。这个措大拳头也不识。曰请师指示。归宗曰。遇人即途中授与。不遇即世谛流布。

崔群

相国崔群。字敦诗。贝州武城人。被谗出为湖南观察使。至任。即访东寺如会禅师。问曰。师以何得。东寺曰。见性得。东寺方病眼。公曰。既云见性。其奈眼何。东寺曰。见性非眼。病眼何害。公稽首谢之。(法眼别云。是相公眼)公见鸟雀於佛头上放粪。乃问。鸟雀还有佛性也无。东寺曰有。公曰。为甚么向佛头上放粪。东寺曰。是伊为甚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于頔

于頔。字允元。代人。宪宗朝。拜司空同平章事。初为襄州刺史。与居士庞道玄。相得甚欢。一日诣居士问疾。居士谓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公尝问紫玉道通禅师。如何是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剎鬼国。紫玉曰。于頔这客作汉。问恁么事作么。公失色。紫玉乃指曰。祇这便是漂堕罗剎鬼国也。公又问。如何是佛。紫玉唤相公。公应诺。紫玉曰。更莫别求。(天奇云。一呼一诺。宾主分明。因甚么却堕罗剎鬼国。皆因逐语随言。抛真弃觉。被这黑风扇鼓。万劫漂沈。焉得不为客作贱人。竖起拂子云。若向这里会得。顿出无明业海。免宿门前草庵)药山闻之曰。噫可惜于家汉。生埋向紫玉山中。公闻乃谒见药山。药山曰。闻相公在紫玉山中。大作佛事。是否。公曰不敢。承闻有语相救。今日特来。药山曰。有疑但问。公曰。如何是佛。药山召于頔。公应诺。药山曰。是甚么。公於此有省(招庆共罗山举次。招庆云。一等是道。甚是奇特。云泥有隔。罗山云。大师也不得草草。当时赖遇于相公。可中草窠里。若拨着个焦尾大虫何处有药山也。招庆云。作么生。罗山云。还知于相是锻了金么)。

韩愈

韩愈。字退之。贬潮州。后访灵山大颠宝通禅师。问曰。师春秋多少。大颠提起数珠曰。会么。公曰不会。大颠曰。昼夜一百八。公不晓。遂回。次日再来。至门前见首座。举前话问。意旨如何。首座扣齿三下。及见大颠理前问。大颠亦扣齿三下。公曰。原来佛法无两般。大颠曰。是何道理。公曰。适来问首座。亦如是。大颠乃召首座。是汝如此对否。首座曰是。大颠便打趂出院。(语风信拈云。大颠和尚。贼过后张弓。活埋他俗人。虽然如是。秖救得一半。颂云。夜深贼被狗子咬。墙洞慌忙补得好。补不好。长安几个知天晓)公一日又问曰。弟子军州事繁。佛法省要处。乞师一语。大颠良久。公罔措。时三平为侍者。乃敲禅床三下。大颠曰。作么。三平曰。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公乃曰。和尚门风高峻。弟子於侍者边。得个入处。

燕王

燕王至观音院。访赵州从谂禅师。师乃端坐不起。燕王问曰。人王尊耶。法王尊耶。师曰。若在人王。人王中尊。若在法王。法王中尊。燕王唯然。

王镕

王镕。帅真定。自称赵王。尝入东院。访赵州谂禅师。赵州不起。以手拍膝曰。会么。镕曰不会。赵州曰。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镕尤加礼重。翌日令客将传语。赵州下禅床受之。侍者曰。和尚见大王来。不下禅床。今日军将来。为甚么却下禅床。赵州曰。非汝所知。第一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末等人来。三门外接。因侍者报。大王来也。赵州曰。万福大王。侍者曰。未到在。赵州曰。又道来也。镕问曰。和尚尊年。有几个齿在。赵州曰。祇有一个。镕曰。争吃得物。赵州曰。虽然一个。下下齩着。时镕奏到命服。赵州坚让不受。左右曰。大王为禅师佛法故。坚请师着此衣。赵州曰。老僧为佛法故。所以不着此衣。后寄拂子与镕曰。若问何处得来。便说老僧平生用不尽者。镕赞师像曰。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

马大夫

马大夫。问赵州曰。和尚还修行也无。赵州曰。老僧若修行即祸事。大夫曰。和尚即不修行。教甚么人修行。赵州曰。大夫是修行底人。曰某甲何名修行。赵州曰。若不修行。争得扑在人王位中。喂得来赤冻红地。无有解出期。大夫乃下泪拜谢。

周员外

赵州问周员外。你还梦见临济也无。员外竖起拳。赵州曰。那边见。员外曰。这边见。赵州曰。什么处见临济。员外无对。赵州又问。员外什么处来。曰非来非去。赵州曰。不是老鸦飞来飞去。

刘相公

刘相公。入东院。见赵州扫地。问曰。大善知识。为甚么却扫尘。赵州曰。从外来。

竺尚书

竺尚书。问於长沙岑曰。蚯蚓斩为两段。两头俱动。未审佛性在阿那头。长沙曰。莫妄想。曰争奈动何。长沙曰。会即风火未散。尚书无对。(又皓月供奉问师。蚯蚓断为两段。两头俱动。未审佛性在阿那头。师曰。动与不动。是何境界。曰言不干典。非智者之所谈。祇如和尚言。动与不动是何境界。出自何经。师曰。灼然言不干典。非智者之所谈。大德岂不见首楞严云。当知十方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复示偈曰。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为众色。悟时剎境是真心。法界二尘为实相。分明达此是知音)又谒长沙。长沙召尚书。尚。书应诺。长沙曰。不是尚书本命。曰不可离却即今祇对。别有第二主人。长沙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曰恁么总不祇对时。莫是弟子主人否。曰非但祇对与不祇对时。无始劫来。是个生死根本。有偈曰。学道之人不识真。祇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妙喜曰。即今祗对者。既不是本来人。却唤甚么作本来人。良久曰。我恁么道。且作死马医)。

李军容

李军容。具公裳入沩山。参灵佑禅师。值师泥壁次。李直至师背后。端笏而立。沩山回首见。便侧泥盘作接泥势。李便转笏作进泥势。沩山便抛下泥盘。同归方丈(又别记。白侍郎至庐山。谒归宗常禅师。值归宗泥壁次。归宗问云。君子儒小人儒。白云。君子儒。归宗打泥柘一下。白遂过泥。归宗接得便用。良久云。莫便是快俊底白侍郎么。白云不敢。归祭云。祇有过泥分)。

刘侍御

刘侍御。问仰山禅师。了心之旨。可得闻乎。仰山曰。若要了心。无心可了。无了之心。是名真了。

朱行军

朱行军。於洛京南禅设斋。入僧堂顾视曰。直下是。遂行香。口不住道。至际上座面前。上座便问。直下是。个甚么。行军便喝。上座曰。行军幸是会佛法底人。又恶发作甚么。行军曰。唤作恶发即不得。上座便喝。行军曰。钩在不疑之地。上座又喝。行军便休。斋退。入客司。请适来下喝僧来。上座至。便共行军言论。并不顾诸人。僧录曰。行军适来争容得这僧无礼。行军曰。若是你诸人喝。下官有剑。僧录曰。某等固是不会。须是他晖长老始得。行军曰。若是南禅长老。也未梦见在。

温造

温造。字简舆。并州祈人。官礼部尚书。尝问於圭峰密禅师曰。悟理息妄之人不结业。一期寿终之后。灵性何依。圭峰曰。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尝生死。如梦被驱役。而身本安闲。如水作氷。而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但多生妄执。习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难以卒除。须常觉察。但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爱恶之念既泯。即不受分段之身。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名为佛矣。圭峰先有八句偈。显示此意。偈曰。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情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圭峰向公诵之。公奉命解释。

史山人

史山人者。逸其名。为十问问圭峰禅师。一问。如何是道。何以修之。为复必须修成。为复不假功用。答。无碍是道。觉妄是修。道虽本圆。妄起为累。妄念都尽。即是修成。二问。道若因修而成。即是造作。便同世间法。虚伪不实。成而复坏。何名出世。答。造作是结业。名虚伪世间。无作是修行。即真实出世。三问。其所修者。为顿为渐。渐则忘前失后。何以集合而成。顿则万行多方。岂得一时圆满。答。真理即悟而顿圆。妄情息之而渐尽。顿圆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体已全。渐修如长养成人。多年而志气方立。四问。凡修心地之法。为当悟心即了。为当别有行门。若别有行门。何名南宗顿旨。若悟即同诸佛。何不发神通光明。答。识氷池而全水。藉阳气而镕消。悟凡夫而即真。资法力而修习。氷消则水流润。方呈溉涤之功。妄尽则心灵通。始发通光之应。修心之外。无别行门。五问。若但修心而得佛者。何故诸经复说。必须庄严佛土教化众生。方名成道。答。镜明而影像千差。心净而神通万应。影像类庄严佛国。神通则教化众生。庄严而即非庄严。影像而亦色非色。六问。诸经皆说度脱众生。且众生即非众生。何故更劳度脱。答。众生若是实。度之则为劳。既自云即非众生。何不例度而无度。七问。诸经说佛常住。或即说佛灭度。常即不灭。灭即非常。岂不相违。答。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何有出世入灭之实乎。见出没者。在乎机缘。机缘应。则菩提树下而出现。机缘尽。则娑罗林间而涅盘。其犹净水无心。无像不现。像非我有。盖外质之去来。相非佛身。岂如来之出没。八问。云何佛化所生。吾如彼生。佛既无生。生是何义。若言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何以得无生法忍耶。答。既云如化。化即是空。空即无生。何诘生义。生灭灭已。寂灭为真。忍可此法无生。名曰无生法忍。九问。诸佛成道说法。祇为度脱众生。众生既有六道。佛何但住在人中现化。又佛灭后。付法於迦叶。以心传心。乃至此方六祖。每代祇传一人。既云於一切众生皆得一子之地。何以传授不普。答。日月丽天。六合俱照。而盲者不见。盆下不知。非日月不普。是障隔之咎也。度与不度。义类如斯。非局人天拣於鬼畜。但人道能结集传授不绝故。祇知佛现人中也。灭度后委付迦叶。展转相承一人者。此亦槩论当代为宗教主。如土无二王。非得度者唯尔数也。十问。和尚因何发心。慕何法而出家。今如何修行。得何法味。所行得至何处地位。今住心耶。修心耶。若住心。妨修心。若修心。则动念不安。云何名为学道。若安心一定。则何异定性之徒。伏愿次第为说。答。觉四大如坏幻。达六尘如空华。悟自心为佛心。见本性为法性。是发心也。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味。住着於法。斯为动念故。如人入暗。则无所见。今无所住。不染不着故。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岂为定性之徒。既无所住着。何论处所。

宋齐丘

慧觉禅师。问相国宋齐丘曰。还会道么。宋曰。若是道。也着不得。慧觉曰。是有着不得。是无着不得。宋曰。总不恁么。慧觉曰。着不得底聻。宋无对。

王审知

王审知。字信通。光州人。梁封闽王。王尝延雪峰存。玄沙备二禅师入府。求示心法。乃曰。大王志心听取。幻化空身。是大王法身。知见觉了。是大王自性。观心无心。从妄想起。我心自空。即悟实相。已知本性。则一时放下。不得别生丝毫许也。王礼二师曰。吉生庆幸。得逢指示。王问玄沙曰。此一真心。本无生灭。今此一身。从何而有。玄沙曰。此本源真性。徧周法界。为妄想故。而一点识性。从父母妄缘而生。受千般苦。身有轮回。大王既知觉了。不落恶趣。但请大王。频省妄想。归真合道。王作礼喜受。

王延钧

王延钧。审知次子。素奉佛法。度僧一万人。由是闽中多僧。尝请罗山和尚。开堂说法。升座敛衣左右顾视。便下座。王近前执罗山手曰。灵山一会。何异今日。罗山曰。将谓你是个俗汉。又请梦笔和尚斋。问曰。和尚还将得笔来也无。梦笔曰。不是稽山绣管。惭非月里兔毫。大王既垂顾问。山僧敢不通呈。又问。如何是法王。曰不是梦笔家风。

陈尚书

云门到江州。有陈尚书者。请斋。才见便问。儒书中即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作么生是衲僧行脚事。云门曰。曾问几人来。尚书曰。即今问上座。云门曰。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尚书曰。黄卷赤轴。云门曰。这个是文字语言。作么生是教意。尚书曰。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云门曰。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作么生是教意。尚书无语。云门曰。见说尚书看法华经。是否。尚书曰是。云门曰。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尚书无语。云门曰。尚书且莫草草。三经五论师僧抛却。特入丛林。十年二十年。尚不奈何。尚书又争得会。尚书礼拜曰。某甲罪过。

韦监军

韦监军。来谒玄沙。乃曰。曹山和尚甚奇怪。玄沙曰。抚州取曹山几里。韦指傍僧曰。上座曾到曹山否。曰曾到。韦曰。抚州取曹山几里。曰百二十里。韦曰。恁么则上座不到曹山。韦却起礼拜。玄沙曰。监军却须礼此僧。此僧却具惭愧。(云居锡云。甚么处是此僧具惭愧。若捡得出。许上座有行脚眼)玄沙一日与韦监军吃果子。韦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曰。吃。韦吃果子了再问。玄沙曰。祇这是日用而不知。

陈尚书

陈尚书问洞山价。五十二位菩萨中。为甚么不见妙觉。洞山曰。尚书亲见妙觉。

节度使成汭

荆南节度使成汭。入山设供。问云居膺禅师曰。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如何是世尊密语。云居召尚书。尚书应诺。云居曰。会么。尚书曰。不会。云居曰。汝若不会。世尊有密语。汝若会。迦叶不覆藏。

刘禹端

刘禹端。问云居膺禅师曰。雨从何来。云居曰。从端公问处来。公欢喜赞叹。云居却问公。雨从何来。公无语(有老宿代云。适来道甚么。归宗柔别云。谢和尚再三)。

张霸迁

信士张霸迁。问疎山匡仁禅师曰。和尚有何言句。踈山示偈曰。吾有一宝琴。寄之在旷野。不是不解弹。未遇知音者。

刘翁

青林师虔禅师。在洞山栽松次。有刘翁求偈。师作偈曰。长长三尺余。郁郁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刘得偈呈洞山。洞山谓曰。此是第三代洞山主人。

锺司徒

颕桥安铁胡。一日在风穴团炉内坐。有锺司徒来见。便问。三界焚烧。如何出得。安将火匙拨开火。锺拟议。安曰。司徒司徒。锺忽有省。

陶谷

给事中陶谷。入东京普净院。致礼常觉禅师。问曰。经云离一切相。则名诸佛。今目前诸相纷然。如何离得。觉曰。给事见个甚么。陶欣然仰重。

李相公

李相公。至南岳。问福岩审承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指庭前柏树。公如是三问。师如是三答。公欣然。乃有颂曰。出没云闲满太虚。元来真相一尘无。重重请问西来意。唯指庭前柏一株。

李王

清凉文益禅师。一日与李王论道罢。同观牡丹花。王命作偈。清凉即赋曰。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王顿悟其意。

宋令公

宋令公。为洪州太守。一日大宁寺僧陈乞。请第二座开堂。公曰。何不请第一座。众无语(法眼代云。不劳如此)。

冯延巳

冯延巳。为江南相。与数僧游锺山。至一人泉。问一人泉许多人争得足。一僧对曰。不教欠少。延巳不肯。乃别曰谁人欠少(法眼别云。谁是不足者)。

李崇矩

开宝中。枢密使李崇矩。巡护南方。因入院。睹地藏菩萨像。问僧。地藏何以展手。僧曰。手中珠被贼偷却也。李却问圆明禅师。既是地藏。为甚么遭贼。明曰。今日捉下也。李礼谢之。

欧阳修

欧阳修。谥文忠。闻浮山远禅师奇逸。造其室。未有以异之。与客碁。浮山坐其旁。文忠遽收局。请因碁说法。浮山即令挝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着碁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祇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绰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甚么处。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叹。从容谓同僚曰。修初疑禅语为虚诞。今日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於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后官洛中。一日游嵩山。却去仆吏。放意而往。至一山寺。入门修竹满轩。霜清鸟啼。风物鲜明。文忠休於殿陛。旁有老僧。阅经自若。与语不甚顾答。文忠异之曰。道人住山久如。对曰。甚久也。又问。诵何经。对曰。法华经。文忠曰。古之高僧。临生死之际。类皆谈笑脱去。何道致之耶。对曰。定慧力耳。又问。今乃寂寥无有。何哉。老僧笑曰。古之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乱。今之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文忠大惊。不自知膝之屈也。谢希深。尝作文记其事。

吕许公

丞相吕许公。谒法华志言大士。问佛法大意。法华曰。本来无一物。一味却成真。

王质

集仙王质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法华曰。青山影里泼蓝起。宝塔高吟撼晓风。又曰。请法华烧香。法华曰。未从斋戒觅。不向佛边求。

徐岳

国子助教徐岳。问祖师西来意。法华曰。街头东畔底。徐曰。某甲未会。法华曰。三般人会不得。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相仁宗。封荆国公。时吴山端禅师。在京师。公请讲禅。就大相国寺设斋。公入院焚香毕。问诸方云。佛未出世时看甚么经。众无语。端曰。相公。周孔未出世时。读甚么书。公曰。伶俐衲僧。端又偈曰。南无观世音。说出种种法。众生业海深。所以难救拔。古今沉没者。声声怨菩萨。时公在朝。更新庶务。故作偈云云。公平时见端偈语。称赏之曰。有本者如是(洪觉范曰。王文公方大拜。贺客塞门。公默坐甚久。忽题於壁间曰。霜筠雪竹锺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又元宵赐宴於相国寺。观俳优。坐客欢甚。公作偈曰。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是同。所以无欣怨。子尝谓同学曰。此老人通身是眼。满渠一点也不得)。

武昌刘居士

云居舜老夫。初参洞山。一日如武昌行乞。首谒刘居士。居士曰。老汉有一问。若相契。即请开疏。若不相契。即请还山。遂问。古镜未磨时如何。舜曰。黑似漆。磨后如何。舜曰。照天照地。居士长揖曰。且请上人还山。舜懡[怡-台+罗]而归。洞山问其故。舜述前语。洞山曰。汝问我。舜理前问。洞山曰。此去汉阳不远。进后语。洞山曰。黄鹤楼前鹦鹉洲。舜於言下大悟。

李端愿

李端愿居士。世以佛学名。慧林宗本禅师问曰。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既曰无为。作么生学。李无对。

叶清臣蒋侍郎

内翰叶清臣。牧金陵。迎惟正禅师语道。一日叶曰。明日府有燕饮。师固奉律。能为我少留一日款请话否。正诺之。翌日遣使邀。正留一偈而返曰。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祗合居岩谷。国士筵中甚不宜。坐客皆仰其标致。杭守蒋侍郎。亦与正为方外交。每往谒。至郡庭下犊。谭笑终日而去。蒋有诗曰。禅客寻常入旧都。黄牛角上挂缾盂。有时带雪穿云去。便好和云画作图。

陈瓘

陈瓘。字退夫。初赴省闱。问於宗道者曰。瓘此行欲作状元。得否。宗熟视曰。无时即得。退夫竟以第三名上第。而时彦者作魁。

宋太尉陈良弼

陈良弼。官太尉。请净因圆悟法真慈受。并十大法师。禅讲千僧。赴府斋会。时徽宗皇帝。私幸观之。太史鲁国公亦与焉。有善华严者。乃贤首宗之义虎也。对众问诸禅曰。吾佛设教。自小乘至於圆顿。扫除空有。独证真常。然后万德庄严。方名为佛。尝闻禅宗一喝。能转凡成圣。则与诸经论似相违背。今一喝若能入吾宗五教。是为正说。若不能入。是为邪说。诸禅视净因。净因曰。如法师所问。不足诸大禅师之酬。净因小长老。可以使法师无惑也。净因召善。善应诺。净因曰。法师所谓愚法小乘教者。乃有义也。大乘始教者。乃空义也。大乘终教者。乃不有不空义也。大乘顿教者。乃即有即空义也。一乘圆教者。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义也。如我一喝。非唯能入五教。至於工巧技艺诸子百家。悉皆能入。净因乃震声一喝曰。闻么。善曰闻。净因曰。汝既闻。则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须臾又问善曰。闻么。曰不闻。净因曰。汝既不闻。适来一喝是无。能入始教。遂顾善曰。我初一喝。汝既道有。喝久声销。汝复道无。道无则元初实有。道有则而今实无。不有不无。能入终教。我有喝之时。有非是有。因无故有。无喝之时。无非是无。因有故无。即有即无。能入顿教。须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无不及。情解俱忘。道有之时纤尘不立。道无之时横徧虚空。即此一喝。入百千万亿喝。百千万亿喝。入此一喝。是故能入圆教。善乃起再拜。净因复谓曰。非唯一喝为然。乃至一语一默。一动一静。从古至今。十方虚空。万象森罗。六道四生。三世诸佛。一切圣贤。八万四千法门。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契理契机。与天地万物一体。谓之法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四时八节。阴阳一致。谓之法性。是故华严经云。法性徧在一切处。有相无相。一声一色。全在一尘中含四义。事理无边。周遍无余。参而不杂。混而不一。於此一喝中。皆悉具足。犹是建化门庭随机方便。谓之小歇场。未至宝所。殊不知。吾祖师门下。以心传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有千圣不传底向上一路在。善又问曰。如何是向上一路。净因曰汝且向下会取。善曰。如何是宝所。净因曰。非汝境界。善曰。望禅师慈悲。净因曰。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善胶口而退。闻者靡不叹仰。皇帝顾谓近臣曰。禅宗玄妙深极如此。净因才辩亦罕有也。近臣奏曰。此宗师之绪余。

李朝请

李朝请。与甥芗林居士向子諲。谒道场琳禅师。遂问。家贼恼人时如何。琳曰。谁是家贼。李竖起拳。琳曰。贼身已露。李曰。莫荼糊人好。琳曰。赃证见在。李无语。

钱象祖

钱象祖。字公相。钱塘人。相宁宗。守金陵日。尝问道於保宁无用禅师。又问道於护国此庵元禅师。此庵曰。欲究此事。须得心法两忘乃可。法执未忘。契理亦非悟也。公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如何。此庵曰。本自无疮。勿伤之也。公涣然有得。公尝於乡州。建接待十所。皆以净土极乐名之。创上庵高僧寮。为谈道处。自左相辞归。益修净业。偶得微疾。僧有问起居者。公曰。不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生人。惟当往生净土耳。言讫。趺坐而化。

先觉宗乘卷四

双髻释顿让订阅

猜你喜欢
  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上·海云
  幻师颰陀神咒经(亦云玄师颰陀所说神咒经)·佚名
  净心诫观法序·道宣
  目录·志磐
  第八年海潮音之新希望·太虚
  成唯識論〈不分品〉·欧阳竟无
  大雲初分增长健度第三十七之馀·佚名
  介庵进禅师语录卷六·介庵悟进
  第四十二卷·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卷第二十四·晦翁悟明
  吹万禅师语录卷十七·吹万广真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六(小乘论音)·唐慧琳
  卷第十六(弥沙塞)·佚名
  卷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月类古乐府月重轮行        【魏】文 帝三辰垂光照临四海焕哉何煌煌悠悠与天地久长愚见目前圣覩万年明闇相絶何可胜言五言古奉和月下        【齐】王 融雕云度

  • 发凡·朱隗

    一盛期诗选。初意合为一编。三百年来作者如林。未易卒业。今先以二集问世。自天启。辛酉。至崇祯甲申春。为断也统前后补亡拾遗。及海内名稿搜罗未竟。并子廿年所藏同人邮寄之稿。山城迁转。多致散佚。须更收辑者。统

  • ●卷一百三十·徐梦莘

      炎兴下帙三十。   起建炎三年六月十六日癸亥,尽八月。   十六日癸亥下罪巳诏。   诏曰:朕纂承大统二年於兹天监未回国势滋削乃者季夏之月常阴示谴当燠而寒变不虚生实由菲德今朕历陈过失明告庶邦,爰自建炎之初

  • 卷之四百四十一·佚名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三月。癸亥。谕军机大臣等理藩院奏、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等会报西藏情形据情代奏一摺。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查明具奏原摺单着钞给阅看。寻奏、查藏事业与英人订明条约交涉各事自应按照条约办理乃藏

  • 陇蜀余闻·王士祯

    定州阿六祖师者,不知所从来,驻锡上生寺。一日,口唱叱叱,骑墙壁一堵,倏然上升,高数十仞。举手谢乡人曰:“好住持。”见者皆礼拜。顷之,渐入云际而殁。绵山有神林介子推祠,其林树极郁茂,然皆半荣半枯,盖文公焚林之地。祠

  • 第三九七移同治十一年四月十九日一二二一三--一·佚名

    台湾府周蒙上级檄催,饬取府厅县志书、宪纲册,及各庄总董、乡保、甲长、头人清册,移知淡水厅移文 印 台湾府印 戳记同治十一年四月廿六日到私记钦加道衔、台湾府正堂周为差催备送事。案蒙宪檄,严催饬

  • 卷十三·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十三乾隆二十年夏五月乙未命凯旋将军暨新降台吉等赴热河避暑山庄觐上谕大学士曰本年七月十六日朕恭奉皇太后銮舆廵幸木兰计囘銮至热河时新附之

  •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二日·曾国藩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与尚斋围棋一局,写左季高信一件。出门拜年数家,至树堂处小坐,忠义局小坐,午初归。写雪琴信一件。中饭后又围棋一局。选放翁七绝至夜,选第七册毕。申刻清理文书百馀件。眼蒙特甚,殆因近日下棋太多之故。夜

  • 易经·系辞下传·第九章·佚名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初辞拟之,卒成之终。 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 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位,同功而异位

  • 书解篇第八十二·王充

    或曰:“士之论高,何必以文?”答曰:夫人有文质乃成。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易》曰:“圣人之情见乎辞。”出口为言,集札为文,文辞施设,实情敷烈。夫文德,世服也。空书为文,实行为德,着之于衣为服。故曰: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

  • 题辞·蔡清

    四书蒙引题辞四书之有蒙引非但羽翼传注折衷语録为诸家讲説之宗而已防厥防义精深宏博发微阐幽实圣门抽闗启钥直窥堂奥之书也原夫初藁之作旧续相参词意重复又多前后异见至一句而二三其説有未暇删次焉者详具虚斋先生自

  • 卷三·胡士行

    <经部,书类,胡氏尚书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三    宋 胡士行 撰禹贡第一         夏书此书首列九州界次言治水经歴又次言田赋髙下土贡有无终言朝觐贡赋达帝都之道而独以贡言者禹治水后因定贡赋法

  • 卷十九·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__仪礼经传通解续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十九宋 杨复 撰有司彻 祭礼三【郑目録云少牢之下篇也大夫既祭傧尸于堂之礼祭毕礼尸于室中天子诸侯之祭明日而绎有司彻于五礼属吉大

  • 《联 语》·太虚

      《联 语》  台湾基隆寺塔师性驯时先师灵骨在;象王行处万象法身融。  净慈寺大殿六桥烟水,三竺香云,正觉南屏钟破晓;  双树戢辉,五天潜响,却欣东土佛常春。  星洲龙山寺山门龙得水以灵通,文澜腾觉地;山有僧而名贵

  • 摩诃止观卷第五下·智顗

    摩诃止观卷第五下第四明破法遍者法性清净不合不散。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破非不破何故言破。但众生多颠倒少不颠倒。破颠倒令不颠倒。故言破法遍耳。上善巧安心则定慧开发。不俟更破。若未相应。应用有定之慧而尽净

  • 伦敦杂记·朱自清

    现代游记集。朱自清著。成都开明书店1943年4月初版,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5月将本书与《欧游杂记》合并,统名为《欧游杂记》印行新版。初版本收《自序》1篇和《三家书店》、《公园》、《房东太

  • 明神宗宝训·叶向高

    明神宗朱翊钧语录汇编。叶向高、温体仁等编纂。天启元年(1621)敕修,崇祯初成书。二十六卷。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皇明宝训》,附入残存十二页。

  • 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瞿元锡

    一卷。明瞿元锡撰。《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记瞿式耜拥戴桂王抗清,留守桂林殉难事。顺治七年(1651)清军攻桂林时,桂林守将各营怯战怀私,清兵一至,四散奔窜,城中竟无兵可用,然瞿式耜、张同敝毫无畏惧,从容就缚。记瞿式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