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七十八

日本山井鼎

物观 撰

春秋左传注疏第二十六

成公三年

考异宋板疏三家经传有火字【二叶右一行】火作五正嘉同若经无溃文则传无此解【五叶左二行】此作所 传文廧

咎如溃【同上】文作云 三年溃逃已有例矣【三行】谨按三年上恐脱文字文公三年传有溃逃之例 此传将授玉以为将授玉【七叶右九行】正误下玉当作王

补遗宋板疏语晋曰【六叶左三行】语作论 虽弱【七叶右七行】弱作微 以为将授玉【九行】玉作王

成公四年

考异足利本注欲使自屈于楚子之前决之于作在宋板正嘉同永怀堂作于释文汜音几【十叶】正误几当作凡补遗释文汜音几【十叶】几作凡疏西汜【十叶右一行】宋板西作南

成公五年

考异足利本注前此年郑伐楚故作前比年郑伐许故永懐堂许字同谨按足利本为是林直解云前两年郑伐许故比年即两年之谓疏谓之馈者言其运粮馈之【十一叶左八行】宋板上馈作餫 彼晋逆女而往馈之者【九行】晋作自

补遗宋板注虫牢归地归作郑足利本同释文令力丁反【十一叶】丁作呈 馈其餽反【同上】餽作媿宋板同

成公六年

考异足利本注经唯书衞孙良夫独衞告也无上衞字恶疾疢疢作宋板正嘉同疏放此 前年楚晋盟

楚作从谨按林直解云前年郑从晋盟释文鄟又市栾反【十四叶】元文栾作脔 种草勇反【十五叶】正误草当作章疏商贬事之末也【十八叶右五行】正误贬当作贩

补遗释文种草勇【十五叶】草作章宋板同疏为羸苦也【十七叶右七行】宋板苦作困 商贬事之【十八叶右五行】贬作贩

成公七年

释文汜音几【二十一叶】正误几当作凡 所以邑也一本作所邑也【同上】元文作此申吕所邑也一本作所以邑也两使所吏反【二十二叶】正误两当作请疏戚自从随之而属晋【二十三叶右三行】宋板无之字

补遗释文汜音几【二十一叶】几作凡宋板同 两使所【二十二叶】两作请宋板同

成公八年

考异足利本注乃有侄娣皆同姓之国乃作各宋板永懐堂同 沈国今汝南平舆县舆作与谨按但嘉靖同崇祯本释文耦苦口反【二十七叶】苦作五 已恶如字已犹大也【三十叶】大作太 后徐音胡豆反【同上】无音字疏公孙寿荡义诸之父者【二十四叶左五行】正误义当作意 唯文元年天子使毛伯来锡公命【二十五叶右五行】宋板天子作天王称王者八【二十五叶左二行】八作六为是 与左传背违【二十】

【九叶左一行】背作皆

补遗释文与音余【二十八叶】与作舆疏荡义诸【二十四叶左五行】宋板义作意

成公九年

传报钟仪之使谓修好结成正误谓当作请注蒲衞地在长咺县西南正误咺当作垣 楚偏师入郓故称入正误下入当作人考异足利本马陵在七年马陵下有盟字释文为我也本或无为字【三十三叶】元文作我也本或作为我也为衍字 本或作伪将【三十六叶】将下有也字疏即今獬廌冠也【三十四叶右九行】宋板廌作豸正嘉同 故后世名号乐官为伶官【三十四叶左五行】名作多 景王铸无射泠州鸠藏之【六行】藏作非谨按作非为是 菅似茅滑泽无毛肋宜为索【三十六叶左一行】肋作肕下同谨按毛诗郑笺作忍疏作韧通用

补遗宋板传谓修好结成谓作请足利本同注长咺县咺作垣足利本同 郓故称入入作人足利本同疏其形用【三十四叶左一行】形用作用形 昭三十一年【六行】三作二

成公十年

考异足利本传郑子罕赂以襄钟钟作钟注同注荥阳卷县东有修武亭荥作荧谨按惟万厯与崇祯本同晋谓鲁贰于楚贰作二宋板同释文医于其反【三十九叶】元文于作于 攻音工【同上】此下有达之不及达鍼也七字补遗释文【三十九叶】补脱鍼也音针疏厉公名州满【三十七叶右九行】宋板满作蒲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七十八

猜你喜欢
  季春纪第三·吕不韦
  卷二·戴震
  法言義疏十三·汪荣宝
  卷七·邱濬
  第二十五章·王夫之
  卷十一·夏僎
  第十四章 41·辜鸿铭
  尚书大传补遗·孙之騄
  卷十五·叶梦得
  卷八·陈则通
  记魏晋玄学三宗·钱穆
  卷二百九十·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九·唐慧琳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玄奘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想阴十魔·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赖良

    钦定四库全书大雅集卷一元 赖良 编李孝光【字季和号五峯永嘉人】箕山操和铁雅先生首唱箕之阳兮其木翏翏箕之冡兮白云悠悠彼世之人兮孰能遗我以忧虽欲从我兮其路无由朝有人兮来饮其牛【评曰善作琴操然后能作古乐府和

  • 附录·虞堪

    虞堪字克用一字胜伯宋丞相允文诸孙也后家长洲隠居行义不乐仕进家藏书甚富多手自编缉其为诗清顺则丽间写山水亦有思致雅重先世手泽闻有雍公遗文虽千里外必购得之乃巳其从祖伯生遗稿亦堪所编今刻吴中(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

  • 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四十四·赵尔巽

      赵国祚 许贞周球 徐治都胡世英 唐希顺李麟 赵应奎赵赖 李芳述 陈世凯 许占魁   赵国祚,汉军镶红旗人。父一鹤,太祖时来归。天聪间,授三等甲喇章京。国祚其次子也。初授牛录额真,屯田义州。从征黑龙江。取前屯卫、中

  • 君臣鉴戒第六·吴兢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 卷八两朝椒难纪略·刘若愚

    光庙自元配孝元贞皇后郭老娘娘曾诞公主未育外,有孝和皇后王老娘娘诞先帝,即封才人者也。又今上本生圣母贤妃刘老娘娘,即孝纯皇后也。又传老娘娘节懿妃诞六公主、七公主。又西李老娘娘即诞生八公主。后因公主选婚时,始封康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八·佚名

    正统十三年秋七月乙酉朔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门之神○遣神乐观道士赍祝币往命所在守臣祭历代帝王陵寝○直隶大名府奏六月淫雨河决渰没三百余里坏军民庐舍二万区有奇男妇死者千余人 上命户部遣官赈恤除其租税○直隶河间

  • 卷之二百二十二·佚名

    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三成化十八年春正月庚午朔 上诣 奉先殿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群臣复诣文华殿庆贺 皇太子 皇太后 皇后俱免命妇朝贺○辛未敕狭西宁夏延绥甘凉镇守等

  • 卷之二百七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二百六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二六八 军机大臣奏缴进重复书籍并将应毁书板交武英殿铲字留板片(附清单一)·佚名

    二六八 军机大臣奏缴进重复书籍并将应毁书板交武英殿铲字留板片(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年五月二十日臣等面奉谕旨:各省解到查明请毁书籍,现在交馆分别应存、应毁。其应存书籍,该馆亦止须酌留一部,其余重复者,着概行缴进。钦此。

  • 侯刚传·魏收

    侯刚,字乾之,河南洛陽人,他的祖先是代国人。侯刚本来出身贫寒微贱,年轻时擅长于烹调,在宫中从事烹饪工作。久后,被授予中散之职,接连升任冗从仆射、尝食典御等官。世宗因为他性格质朴刚直,给他赐名为刚。不久又迁升为奉车都尉

  • 张裕传·李延寿

    张裕字茂度,吴郡吴县人,名字与宋武帝的忌讳相同,所以以字来称呼。曾祖张澄,是晋朝的光禄大夫。祖父张彭祖,是广州刺史。父亲张敞,是侍御史、度支尚书、吴国内史。张茂度做官担任宋武帝的太尉主簿、扬州中从事,逐步升为别驾。

  • 春秋説卷十七·洪咨夔

    宋 洪咨夔 撰宣公三十有三年春齐师伐莒夏楚子伐宋秋螽冬晋杀其大夫先縠偾军之将诛则士气奋邲之战知荘子谓果遇必败彘子尸之是讨盖未为过而举国以杀大夫何哉当国者私意也街亭之败虽归罪马谡之违节制孔明亦自降三等三

  • 《中庸讀》敘·欧阳竟无

    中庸,以一言之,曰誠;以二言之,曰中庸、曰中和、曰忠恕;以三言之,曰費而隱、曰微之顯。無所謂天地萬物、中外古今,止是一誠;無所謂天下國家、禮樂政刑,止是一誠;無所謂智愚、賢不肖、知能大小、曲直險夷,止是一誠。誠至,則生天、生

  • 卷十一·赞宁

    ◎习禅篇第三之四(正传二十一人附见四人)○唐洛京伏牛山自在传(一钵和尚南印)释自在,俗姓李,吴兴人也,生有奇瑞。稍长,坐则加趺,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于新定登戒。及诸方参学,从南康道一禅师法席,悬解真宗,逸踪流辈,道誉孔昭

  • 题佛法金汤编·岱宗心泰

    自正法付王臣以来。至今二千余年。帝王公卿为法外护者代有其人。观此佛法金汤之编。概可见矣。护法之人既如金城汤池之固。使外侮不得而入。弘法之人又当力行而振起。以副护法之心。如是则教法乌有不兴者哉。虽然。金

  • 卷第九·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九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钞百四十一愿者乃十信中行也疏云表十信圆融一一具十故百三贤十地等觉四十一也明此诸位惑障由此能净所有胜行由此能行故分为十类一有一十愿明在家时愿二有十五愿明出家受

  • 周礼注疏·郑玄

    儒家经典注疏。四十二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宋人合刻附唐陆德明音义。玄有《周易注》注已著录。公彦洺州永年(今属河北省)人,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事迹具《旧唐书·儒学传》。《周礼》又名《周官》叙六官之事。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