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孙传芳自致败亡

小站军阀(北洋军阀,其基础实奠于袁世凯之小站练兵),自袁死后分为皖、直两系。皖系始于段而终于段,直则由冯而曹而吴,而以孙传芳为之殿,卒亦皆败。诸人败因,前既分述之矣,孙之败亦可得而言焉。

孙在直系,本属后起,其首露头角,在于第一次奉直战后,主张恢复法统一电。其时孙尚不过一长江上游总司令,驻兵鄂西,位望并不为人所注视,何以忽发此电?其为曹、吴授意可知。曹、吴不以此属之直系各疆吏,而独以属之孙,其对孙之引重又可知。故未几而孙督闽之令遂下,则孙固曹、吴之嫡系也。然闽省派系极为复杂,段虽已倒,而段系将领之在闽者尚有王永泉、臧致平辈,其势力均不可侮,致孙经营年余,终难得志。后赖周荫人之力,驱王逐臧,闽局始略安定。孙为酬庸计,乃以闽督让周,而自任闽、粤边防督办。盖孙本不以得闽为满足,周为孙部属,以闽畀周,先占一地盘,而己尚可另谋发展也。适不久而江、浙战起,孙遂由闽边进兵,战败浙卢而取其位,此虽由孙自立战功,然比年以来,曹、吴实翼护之。

讵孙势力渐张,而吴势力遽倒,由津浮海南下,蹙蹙靡骋,孙对之殊淡漠。及奉军侵略东南,群情愤激,直系在野军人联名通电,拥吴为讨贼总司令,与孙协力作战。孙虽未表反对,而于吴则辞谢协助,其不欲吴之分其功,显然可见。厥后吴之联鲁张取豫,联奉张驱冯,孙皆超然事外,即吴间或向之求助,亦未尝一应。吴既再起,仍以直系领袖自居,发号施令,而孙则始终以不即不离之态度处之,识者早知直系中已隐形两壁垒,不复有合作之可能矣。果也,国民革命军进逼武汉,吴檄孙调兵赴援,孙不独袖手旁观,且与革命军暗中妥协,互不侵犯,卒使吴有汀泗桥之败,以至一蹶不振。

论者谓,吴之败实由于兵力不敷分配。盖吴军之战斗力较强者只有两师,一为陈嘉模所统之第二十五师,一为刘玉春所统之第三师。陈师以一旅守平江,一旅则驻防武昌,在前线者仅刘部而已,余皆不堪一战,故及第三师之军官队死亡殆尽,而全军遂崩溃不可收拾。然陈(嘉谟)以第二五师之一旅及残余部卒,据守武昌城,革命军率全军围之,且有飞机助战(闻革命军时有俄机两架,其一误落江西孙军辖地,被俘获,其一则在武昌助战,曾三次绕飞武昌城未投弹。询其故,据驾驶员云,以革命军遍布山头,与城太迫近,投之恐误伤己军,须略退数里方可,而革命军则愿受波及,不肯退,卒投数弹,并无误伤,但城中亦无甚损失,则以炸弹太小故也),尚相持至百日之久,始获攻破(闻因有城内一部分军队通款),假使当时孙肯稍加援助,则胜负之数正未可知,乃孙偏作壁上观,是吴之败,实孙故致之也。

孙为人颇具才略,而野心过大,当督浙时,尚能礼贤下士,与各方相结纳,即治军、治民亦着有成绩。自一战胜奉,奄有五省地盘,态度渐变。孙曾电约吾友某君(姑隐其名)到宁,商量大计,某抵下关旅馆,以电话达督署,告以已至,以为孙必亲自来访,或派汽车迎接,讵仅由其左右传语,谓:“大帅军务倥偬,难即延见,请俟定期通知。”某怒其乏诚意,不辞而去,语人曰:“孙传芳器小易盈,败不旋踵矣。”即此已足略窥孙趾高气扬之慨,其置吴不救,亦坐此病。盖孙自以奉军天下莫强,吾遇之且如疾风扫箨,余子碌碌,更何足道,故其心目中不但无吴,且无革命军。徒以夙隶吴麾下,表面上终须稍让一筹,方喜有革命军出,正可假手倒吴,然后再由己起而平夷大难,则直系领袖舍己莫属。岂知吴之败,在于兵力不敷分配,而孙兵力不足以防守五省地盘,亦与吴同。当彼由浙出师攻奉时,以浙之军权委诸本省人夏超、陈仪辈,在彼固属权宜之计,而败机已伏于此矣。吴既败退武汉,孙以时机已至,遂不再与革命军妥协,而革命军此时亦不容许其妥协,两军在南昌附近,开始接触,于战事方酣之际,革命军忽由闽南进规浙江,夏超、陈仪等均阴与通款。孙知其不可恃,急由南昌分兵防守,而南昌方面之兵力顿形薄弱,遂为革命军所乘,不得不由武穴退回南京。十六年三月,革命军进逼南京,孙乃又弃南京而退至江北,至是始知革命军之不可侮,独力绝不足以幸胜,因与奉军联合,于是年八月向南京猛进,始势锐甚,终以在龙潭方面为海军所厄,全师未能源源渡江,致遭惨败。自是孙遂依附奉军,苟延残喘,不复能再起矣。

总之,吴、孙兵力均感不足,合则两利,离则两亡,是孙之致吴于败,实不啻自致其败也。此以见大难当前,首贵团结,凡挟私以排异己,孤行而昧大势者,皆非所以谋团结之道,而自濒于危亡,如孙者可以鉴矣。

猜你喜欢
  大事记续编卷五十·王祎
  卷之一千二百六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九·佚名
  卷之十七·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七 载记四·纪昀
  卷十七·佚名
  敬乡录卷四·吴师道
  李穆传·李延寿
  韩亻屋传·欧阳修
  杨溥传·欧阳修
  王之翴传·张廷玉
  ●皇朝通典卷五十五·佚名
  目录上·徐一夔
  第二章·管子之时代及其位置·梁启超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明中·唐圭璋

      明中有言志集,不传。诗渊自第十册至第二十四册,录明中或明中言志集之诗,多达十馀首。贺新郎词,永乐大典卷七千三百二十九郎字韵引宋张敬斋诗集亦收,“全”录入。又,文渊阁书目(读画斋丛书本)卷十月字号:“张敬斋言志录(原注

  • 十三、元院本·王国维

    元人杂剧之外,尚有院本。《辍耕录》云:“国朝杂剧院本,分而为二。”盖杂剧为元人所创,而院本则金源之遗,然元人犹有作之者。《录鬼簿》(卷下)云:“屈英甫名彦英,编《一百二十行》、《看钱奴》院本”是也。

  • 卷三百十五 元豐四年(辛酉,1081)·李焘

      起神宗元豐四年八月盡其月   八月乙卯朔,以西上閤門使、提舉永興、秦鳳等路義勇保甲兼提點刑獄狄詠權環慶路副總管,東上閤門使、英州刺史、秦鳳路副總管姚麟權涇原路副總管,遇出界,狄詠、高遵裕、姚麟與劉昌祚俱行

  • ●卷七·邵伯温

      范鲁公质举进士,和凝为主文,爱其文赋。凝自以第十三登第,谓鲁公曰:“君之文宜冠多士,屈居第十三者,欲君传老夫衣钵耳。”鲁公以为荣至。先后为相,有献诗者云:“从此庙堂添故事,登庸衣钵亦相传。”周祖自邺举兵向阙,京师乱,鲁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六·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七年闰十月己未朔故左中大夫李回追复端明殿学士官其子孙三人以其家有请也庚申权尚书吏部侍郎刘宁止权户部侍郎王俣并落权字 监察御史金安节守殿中侍御史安节为察官尝论大功未立群情凛凛而昧者乃欲竭

  • 卷第二百六十一·胡三省

    唐纪七十七〔起强圉大荒落(丁巳),尽屠维协洽(己未),凡三年。〕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上干宁四年〔(丁巳、八九七)〕1春,正月,甲申,韩建奏:「防城将张行思等〔张行思,华州防城将也。将,即亮翻。〕告睦、济、韶、通、彭、韩、仪、陈

  • 卷之一千九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附录二·叶盛

    ●附录二明史卷一七七叶盛传○明史卷一七七叶盛传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师覆土木,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且选将练兵,为复雠计。郕王即位,例有赏赉,盛以君父

  • 谷山笔麈卷之二  纪述一·于慎行

    纯皇之诞孝庙也,时万贵妃宠冠后廷,宫中有孕者,百方堕之。孝穆太后旧为宫人入侍,已而有孕。贵妃使医堕之,竟不能下,乃?育之西宫,报曰:「已堕。」上不知也。一日,上坐内殿,咄嗟自叹,一内使跪问故,上曰:「汝不见百官奏耶?」小内使应曰:

  • 巴林紀程·文祥

    咸豐七年丁巳嘉平十二日於太僕寺少卿任內奉旨派往巴林扎薩克已故貝子多爾濟薩穆魯布之游牧賜奠擬年前請訓正月二日起程嗣因兵部理藩院應辦勘合等未齊候至正月十一日請訓十四日起程 【 請訓用清文奏摺外黃綾安摺一分遞

  •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陈寿

    (王粲传、卫觊传、刘睼传、刘劭传、傅嘏传)王粲传,(附徐睷等传)王粲,字仲宣,山陽郡高平县人。曾祖父王龚,顺帝时为太尉;祖父王畅,灵帝时为司空,他们都是位列三公的汉室重臣。父亲王谦,当过大将军何进的长史。因为是名公后裔,何进

  • 封回传·魏收

    封回的生父封鉴,是慕容日韦的太尉封弈的后人。封回,皇兴初年为中书学生。承袭养父的爵位为富城子,后被授任为太子家令。世宗即位以后,任命封回执掌华州政务。封回在华州鞭打了中散大夫党智的孙子,被尚书左丞韦缵上奏纠劾,被

  • 纲鉴易知录卷十四·吴楚材

    汉纪孝武皇帝纲 己未,元狩元年,冬十月,祠五畤,获一角兽,以燎。始以天瑞纪元。目 行幸雍,祠五畤,获兽,一角而足有五蹄。有司言:“陛下肃祗郊祀,上帝报享,锡一角兽,盖麟云。”于是以荐五畤,畤加一牛,以燎。有司又言:&ldquo

  • 太 虚 自 传·太虚

    ──二十八年初稿三十四年秋修正──弁言  一 生长  二 出家与受戒读经  三 学教参禅与阅藏  四 新学及革命思想的侵入  五 学生教员与法师方丈  六 我与辛亥革命时的佛教  七 民初间思想行动的

  • 大灭品第二十九·佚名

    时佛与大众,游至双树林。梵音告阿难,诣双树敷床。佛便在绳床,右胁而倚卧。面向於西方,首北而累足。时贤善须跋,修仁除躁性。欲见佛求度,来谓阿难言:我觉天人师,时至欲灭度。故来诣难见,觉知一切法。今求欲礼觐,云何尽苦原。今若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五·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录一悲行中论佛本在因者。为菩萨时所行诸行。以慈悲为本。无不先以利他为首。摄化众生也。诸波罗蜜下。谓以诸度摄令附己。化令从善也。以布施摄贫穷。持戒摄毁禁等。此通二利故。维摩经云。资财无量摄诸

  • 卷第十二·佚名

    佛说陀罗尼集经卷第十二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译 佛说诸佛大陀罗尼都会道场印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阿罗汉众及诸菩萨摩诃萨。并诸金刚及诸眷属天龙八部六师外道人非人等。共会演说诸陀罗尼

  • 考古质疑·叶大庆

    今本6卷。叶大庆著。此书散佚已久,宋元各家书目不见著录,今本为《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凡6卷78条。内容涉及历朝史实、典章制度、文字训诂及诗词文章中典故的考释。属于学术笔记一类。宋叶大庆(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