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之心理卫生
昔中山先生既言物质建设,又继之以心理建设,亦以见其物心之并重。今吴君南轩等设心理卫生协会,又以心理卫生倡。夫心理本为生命现象之一面,言卫生、实较言建设更为确切。兹先摘录吴先生之说,再就佛学一申论之:心理卫生之功能,消极的为心理疾病之预防及治疗,积极的为精神健康之培养与增进。但疾病与健康之果限,划分匪易,健康标准之确定更难。于生理卫生为然,于心理卫生为尤甚,常人以亲汤药卧床第为疾病,反是为健康。然则最近中央社会部举行重庆学生健康比赛检验结果,何以健康者仅占百分之某数,其余百之某数固未尝不被目为健康无恙者也。若以航空人员以及机械化部队兵员之体格条件为标准,则同胞四万万人,列入健康者,其能有几?试以身体活力指数之大小说明身体健康程度之强弱。假定以一百为理想之健康标准,以五十以下为疾病,则活力指数在五十与六十之间者固不至与二竖为缘,汤药作伴;甚至无碍其营业谋生,乃至生男育女。然其生活幸福,工作效率,自不能与活力指数八十以上者同日而语,半死半活,喘息苟延,其人虽不死不病,去死病殆亦不远。故吾人提倡卫生,应不以无病为餍足,而应提高活力指数,使与一百之数相接近。生理心理,理有同然。
人生幸福之破产,社会中反社会行为之流行,吾人初不否认其有外铄的、社会的因素存乎其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此战时个人幸福之破产,决不能归咎于心理不卫生者也。肠饥乏食,岁暮无衣,因而穿窬窃盗,此反社会行为之应多归罪于社会本身者也。然而幸福破产之酿成,原因有外铄,亦有内在;反社会行为之诱致,有客观因素,亦有主观因素。若去客观而言主观,略外铄而重内在,则人生幸福之破产,社会中反社会行为之流行,殊应由心理之失常负大部分之责任。
“适应”一名词,始创自生物学界,嗣后则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中。盖含广狭二义:狭义为迁就个体以适应环境;广义则兼含迁就个体以适应环境,及改变环境以适应个体之意。心理卫生学中,以适应外在环境能力之大小,为心理健康程度强弱之标准,盖指其广义而言。夫外在环境,有物质的,有社会的,而作吾人社会环境适应对象之最高准则者,则为某一特定社会特定时代中之生活理想及行为规范。汉奸卖国,国人皆曰可杀,社会理想与规范之所不能容恕者也。故认贼作父者流,虽得锦衣肉食,安富尊荣,然千夫所指,亲党不容,清夜扪心,未有不神明内疚者,无他、对社会环境中最高准则不能作和谐圆满之适应也。是以汉奸人选,往往为贪懦昏庸,腐化败类,失意政客,无知武人。茍无丧心病狂之心理,安有倒行逆施之行为?志士捐躯,仁人成仁,此社会生活最高理想也。刀锯鼎镬,俗夫之望而却步者,志士仁人,慷慨赴义,甘之如饴。在他人以为痛苦者,在其本人,则求仁得仁,理得心安,谓为幸福,实属于至高无上者。所谓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无所惧馁,是即精神活力与心理健康充沛之例征。人各有死,泰山鸿毛之辨,亦为有识者所尽知;然而或则临难茍活,或则舍生取义者,盖精神活力与心理健康之强弱程度不同,故其适应方式亦迥不相侔也。
消化不良,四肢乏力,及头晕目眩发烧吐咳,为生理不健康之征候。至于心理不健康之症象亦有可得而言者,如消极悲观,萎靡颓唐,怨天尤人,无谓恐惧,过度疑人,视人生如苦役,目现实若虚无,对事则懈惰敷衍,对人则倾轧嫉忌,或则自卑无地 Inferiority Complex或则自视过高 Superiority Complex皆是。或谓此等现象乃环境所造成,然而飞机轰炸,人所共畏,乃或则在轰炸中往来自若,神色不变,或则仓皇惊走,手足失措。天者人之所共戴,而杞人则忧天之坠,皇皇不可终日。此种心理失常之现象,决不能全诿之社会环境。举此一例,可概其余。
心理疾病之诊察有道乎?曰:有。此盖精神病学家 Paychiatist所优为者。但其内容之复杂,视生理疾病之诊断尤有过之,其法约含以下诸项:甲、心理家研究;乙、个人生活史调查,包括胎孕期,婴儿期,学童期,青春期,壮年期,衰老期;丙、科学检查及测验,神经检查,精神病学检查等。上述各项工作,或由精神病学社会服务员Psychiatric worker 负责,或由医师、教师,心理学家,神经学家主持,皆所以提供材料,而以精神病学家总其成。精神病学家依据各方所提供之材料,审慎观察考虑,比较分析,经过若干之时日,最后方下一判断曰:此机体精神病 Organic Disorder 也,此机能精神病 Functional Disorder也,此轻性之精神神经病Psychoneurosis也──如神经衰萎症 Neurasthenia精神衰萎症Psychasthenia迷狂症Hysteria等──,此严重性之精神病 Psychosis 也,──如少年狂 Dementia Praecox ,躁郁狂 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偏执狂Paranoia等──。病因、病状及病名既经确定以后,于是施以适当之治疗。进言治疗,则其法术亦至繁赜。最通用者有管束治疗Cutobian therapy ,医药治疗 Pharmaco-therapy,水疗Hybro-therapy作业治疗 Occupational-therapy,及精神治疗 Psgchotherapy──包括劝导、暗示、催眠、精神分析等──。总之,心理疾病之种类至为复杂,若欲详言其诊察之过程,医治之内容,非精神病学专家莫辨,非精神病学专书莫举。作者不惮辞费,列举一二,盖欲说明心理卫生之并非限于原则原理之推陈,文字口头之宣说,而实有科学方法,实际功能,可与世人以共见也。
更有进者,心理卫生不重在心理疾病之诊察与治疗,而在心理疾病之预防,及心理健康之增进。预防心理疾病及增进心理健康之法则如下:一、良好之遗传: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同具相当遗传之基础,心理卫生家充分利用现有之遗传与审慎创造未来之遗传。二、适当之环境,环境不宜单调,亦不宜太兴奋,有多方变化,能引起多方兴趣,而又不强烈刺激自然物质环境,及充满同情谅解之社会环境,最适合于心理卫生。三、健全之身体,健全之精神寓于健全身体,健全之身体亦寓于健全之精神,二者互为因果,可以两全,难以独善。四、健全之性生活:吾人虽不必崇信精神分析派之“性的一元论”,但性本能之为人生最基本最强烈之一种冲动,则不能忽视,健全之性生活,可以增进精神之健康,反之,不健全之性生活,足为心理疾病之策源。载舟覆舟,能不深慎乎?五、适当之工作活动:闲居为不善,不独小人为然,常人亦然。饱食暖衣,无所用心,则舍淫欲外,岂有他哉?六、健全之心理态度:消极方面凡种种形态之耽于空想及躲避现实之心理病态,如“醉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胜利英雄”心理,“失败英雄”心理等,皆宜防微杜渐,加以矫正。积极方面,尤贵乎培养正视现实,征服困难,奋斗乐观,坦白虚心,自信信人,自尊尊人之态度。他如生活中之各种欲望,于其轻重配置及其发展方式之间,尤宜求得圆满和谐之调整,使人格统一,精神无分裂之忧。凡此种种,均日常心理摄生之道,初不待假手于精神病学专家。或则施之自身,或则施之学生子弟,于人于己,均有裨益。或谓上述诸项法则,多为心理健康之结果,而非为心理健康之原因,“健全之心理态度”一项,尤难逃因果倒置之讥。此则涉于鸡生卵、卵生鸡之争辩,吾人以为鸡可生卵,卵亦生鸡,健全之心理态度为心理健康之果,亦为心理健康之因,二者互为因果,初无矛盾于其间也。
身理卫生者曰医,而佛之得称大医王者,则在心理卫生。向者科学之心理学,仅及观测说明而止,今心理卫生学乃能应用之以改善心理,庶与佛学近矣!关于通常之人群心理,预防及治疗其疾病,培养及增进其健康,吴君所言者大率尽之。兹请就佛学略论心理卫生之究竟义。
佛学之诊察心理疾病也,分析之则痴、执──不正见──、贪、慢、嗔、疑为六根本烦恼,而忿、恨等二十为随烦恼。其预防治疗及培养增进其健康也,则仍不外发起并扩充信、惭、愧、精进等十一种善心;惟此十一善心,对治彼二十六染心。逮得最后胜利,则余中性之心心所皆随而净善,诸不定性者亦不复再容存在矣。由是成为至极健康之四智相应二十一净善心品,是之谓圆满菩提,是之谓成佛,亦即为心理卫生之究竟义。
此义关涉全部之佛法,兹但略发其凡,详具乎三藏佛典,诸有志者幸探究焉!(见海刊十九卷十二期)
猜你喜欢 四分律卷第二十二(二分之一明尼戒法)·佚名 卷第十·佚名 卷第七·霁仑超永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八·智圆 卷之十三·别庵性统 卷第十三·佚名 第三十一卷·佚名 维持佛教同盟会宣言·太虚 华译马鸣菩萨所著书述要·太虚 卷第三十二·白岩净符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六·佚名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二·佚名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九·海明 卷第二十一·智旭 卷第二十二(声闻无学沙弥僧部第十一)·宝唱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