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分律卷第二十二(二分之一明尼戒法)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

八波罗夷法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猕猴江边楼阁讲堂上。时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我与诸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长,六、难调顺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得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作淫欲犯不净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若比丘尼者,名字为比丘尼、相似比丘尼、自称比丘尼、善来比丘尼、乞求比丘尼、着割截衣比丘尼、破结使比丘尼、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比丘尼。是中比丘尼,若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住比丘尼法中,是谓比丘尼义。

作淫欲犯不净行乃至共畜生者,所可得行淫处者是。

波罗夷者,譬如人断头不可复起,比丘尼亦复如是,犯波罗夷已不复成比丘尼,故名波罗夷。

云何名不共住,有二不共住:一羯磨、一说戒。彼比丘尼,不得于是二事中住,是故名不共住。

有三处行淫,波罗夷:人、非人、畜生,于此三处共行淫,犯波罗夷。复于三种男行淫,犯波罗夷:人男、非人男、畜生男,于此三处共行淫犯波罗夷。于三种二形行淫,犯波罗夷:人二形、非人二形、畜生二形,于此三处二形共行淫,波罗夷。于三种黄门行淫,犯波罗夷:人黄门、非人黄门、畜生黄门,于此三处行淫,波罗夷。

比丘尼有淫心,捉人男根,着三处:大小便道及口,入者犯;不入者,不犯。有隔有隔、有隔无隔、无隔有隔、无隔无隔,波罗夷。非人男、畜生男、二形男黄门亦如是。比丘尼有淫心,捉眠男子及死者身未坏者、少坏者男根入三处,入者犯;不入,不犯。有隔有隔、有隔无隔、无隔有隔、无隔无隔,波罗夷。非人男、畜生男、二形男、黄门亦如上。若比丘尼,为贼所捉,将诣人男所,以彼男根着三处。初入觉乐、入已乐、出时乐,波罗夷。初入乐、入已乐、出时不乐,波罗夷。初入乐、入已不乐、出时乐,波罗夷。初入乐、入已不乐、出时不乐,波罗夷。初入不乐、入已不乐、出时乐,波罗夷。初入不乐、入已乐、出时不乐,波罗夷。初入不乐、入已乐、出时乐,波罗夷,此是第六句。有隔乃至无隔无隔,亦如上。非人男、畜生男、二形男、黄门,有隔乃至无隔无隔,亦如上。若比丘尼为贼所捉,将至眠男子所及死者身未坏、少坏者所,以彼男根着三处,初入乐、入已乐乃至初入不乐、入已不乐、出时乐,亦如上。有隔有隔乃至无隔无隔,亦如上。乃至黄门,亦如上。有隔有隔乃至无隔无隔,亦如上。若比丘尼为贼所捉,于三处行淫,从初入乐、入已乐、出时乐,乃至初入不乐、入已不乐、出时乐,亦如上。有隔有隔乃至无隔无隔,亦如上。若比丘尼方便欲行不净,若作者,波罗夷;不作者,偷兰遮。比丘方便教比丘尼犯淫,作者偷兰遮;不作者,突吉罗。比丘尼教比丘尼犯淫,作者偷兰遮;不作者,突吉罗。除比丘、比丘尼,教余者,作、不作,一切突吉罗。

比丘,波罗夷;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灭摈。是谓为犯。

不犯者,眠无所觉、知不受乐、一切无欲心,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结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一竟)

尔时世尊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在聚落若空处,不与怀盗心取,随所盗物,若为王、若王大臣所捉,若缚、若杀、若驱出国。‘汝贼!汝痴!’若比丘尼作如是不与取,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二竟)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诸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故自手断人命、若持刀授与人,若叹死、誉死、劝死:‘咄!人用此恶活为?宁死不生。’作如是心念,无数方便叹死、誉死、劝死,此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三竟)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猕猴江边楼阁讲堂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实无所知,自叹誉言:‘我得过人法,入圣智胜法,我知是,我见是。’后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求清净故作如是言:‘诸大姊!我实不知不见,而言我知我见,虚诳妄语。’除增上慢,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四竟)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大豪贵长者,名大善鹿乐,颜貌端政,偷罗难陀比丘尼亦颜貌端政。长者鹿乐系心于偷罗难陀所,偷罗难陀亦系心于长者所。后于异时,为偷罗难陀故,请诸比丘尼及偷罗难陀设食,即于其夜办具种种饮食,清旦往白时到。偷罗难陀知长者为己故请僧,彼即自住寺不往。诸比丘尼到时着衣持钵诣长者家就坐已,时长者遍观尼众不见偷罗难陀,即问:“偷罗难陀何处而不来耶?”答言:“在寺不来。”于是长者疾疾行食已,即往寺中至偷罗难陀所。偷罗难陀遥见长者来即卧床上,长者前问:“阿姨何所患苦?”答言:“无所患苦,我所欲者而彼不欲。”彼言:“我欲非不欲。”时长者即前抱卧以手摩捉呜,长者还坐问言:“阿姨所须何物?”答言:“我欲得酸枣。”长者言:“欲得者明日当送。”时有守房小沙弥尼,见作如此事,诸尼食还已具向说之。比丘尼众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偷罗难陀比丘尼言:“云何汝与长者作如此事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即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偷罗难陀!汝与长者作如此事?”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偷罗难陀比丘尼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染污心,共染污心男子,从腋已下膝已上身相触,若捉摩、若牵、若推、若上摩、若下摩、若举、若下、若捉、若捺,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是身相触也。”

比丘尼义如上。

染污心者,意相染着。染污心男子亦如是。

腋已下者,腋已下身分。

膝已上者,膝已上身分也。

身者,从足指乃至头发。

身相触者,二身若捉摩、若牵、若推、若逆摩、若顺摩、若举、若下、若捉、若捺。捉摩者,手摩身前后。牵者,牵前。推者,推却。逆摩者,从下至上。顺摩者,从上至下。举者,抱举。下者,抱下、或坐、或立。捉者,或捉前、或捉后、或捉髀、或捉乳。捺者,或捺前、捺后、捺乳、捺髀。

男子男子想,男子以手摩尼身,身相触欲意染着,受触乐,波罗夷。男子男子想,男子以手摩尼身,动身欲意染着,受触乐,波罗夷。乃至捉捺亦如是。是男子疑者,偷兰遮。若男作男想,以身触彼衣璎珞具,欲心染着受触乐,偷兰遮。若男作男想,以身触彼衣璎珞具,欲心染着不受触乐,偷兰遮。若男作男想,男以身衣璎珞具触尼身,欲心染着受触乐,偷兰遮。若男作男想,男以身衣璎珞具触尼身,欲心染着不受触乐,偷兰遮。男作男想,以身触男衣璎珞具,欲心染着动身不受触乐,偷兰遮。若男作男想,以身触男衣璎珞具,欲心染着不动身受触乐,偷兰遮。若男作男想,男以身衣璎珞具触尼身,欲心染着动身不受触乐,偷兰遮。男作男想,男以身衣璎珞具触尼身,欲心染着受触乐不动身,偷兰遮。若男作男想,身相触欲心染着不受触乐动身,偷兰遮。男作男想,身相触欲心染着,受触乐不动身,偷兰遮。如是捉摩乃至捺,一切偷兰遮。若男疑,突吉罗。男作男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受触乐,突吉罗。男作男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不受触乐,突吉罗。男作男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不受触乐动身,突吉罗。男作男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受触乐不动身,突吉罗。男作男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不受触乐不动身,突吉罗。男作男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受触乐动身,突吉罗。乃至捉捺,一切突吉罗。是男疑,突吉罗。

若比丘尼与男子身相触,一触一波罗夷,随触多少,一一波罗夷。若天男、阿修罗男乃至畜生男能变形者,身相触偷兰遮。不能变形者,身相触突吉罗。若与女人身相触,突吉罗。若与二形人身相触者,偷兰遮。若男子作礼捉足,觉触乐不动身,突吉罗。若比丘尼有欲心,触衣钵、尼师檀、针筒、革屣,乃至自触身,一切突吉罗。人男人男想,波罗夷。于人男疑,偷兰遮。人男非人男想,偷兰遮。非人男作人男想,偷兰遮。非人男生疑,偷兰遮。

比丘,僧伽婆尸沙;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取与时触身,若戏笑时触,若有所救解时触,一切无欲心,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五竟)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舍卫城中有长者,名沙楼鹿乐,颜貌端正,偷罗难陀比丘尼亦颜貌端正。鹿乐长者系心偷罗难陀所,偷罗难陀亦系心鹿乐所。尔时偷罗难陀比丘尼欲心,受长者捉手、捉衣,共入屏处、共立、共语、共行,以身相倚共期。尔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偷罗难陀比丘尼:“汝云何欲心,受长者捉手、捉衣,入屏处共立、共语、共行、以身相倚共期?”尔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偷罗难陀比丘尼!欲心受此长者捉手、捉衣,乃至共期?”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偷罗难陀已,告诸比丘:“此偷罗难陀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染污心,知男子染污心,受捉手、捉衣,入屏处共立、共语、共行、或身相倚、或共期,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犯此八事故。”

比丘尼义如上。

染污心者,心有染着,染污心男子亦有染着。

捉手者,捉手乃至腕。

捉衣者,捉身上衣。

入屏处者,离见闻处也。

屏处共立者,离见闻处也。

共语者,亦离见闻处。

共行者,亦离见闻处。

身相倚者,身得相及处。

共期者,得共行淫处也。

彼比丘尼染污心,受染污心男子捉手,偷罗遮。捉衣,偷罗遮。入屏处,屏处共立、屏处共语、屏处共行,以为乐,以身相倚,一一偷罗遮。

于七事中,若不发露忏悔,罪未除。若犯第八事,波罗夷。天子、龙子、阿修罗子、夜叉子、饿鬼、畜生能变形者,犯七事,一一突吉罗。若犯第八事,偷罗遮。畜生不能变形者,犯第八事,突吉罗。与染污心女人犯第八事者,突吉罗。

比丘随所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有所取与时手相触、或戏笑、或有所救解捉衣;若有所施与、若礼拜、若悔过、若受法,入屏处共住;若有所施与、若礼拜、若悔过、若受法,入屏处共立;若有所施与、若礼拜、若悔过,若受法,入屏处共语;若有所施与、若礼拜、若忏悔、若受法,入屏处共行;若为人打、若贼来、若有象来、若恶兽来、若有刺来回身避,若来求教授、若听法、若受请、若来至寺内,若共期不可作恶事处,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六竟)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偷罗难陀比丘尼妹,字坻舍难陀,其人犯波罗夷法。时偷罗难陀比丘尼知,便作是念:“此坻舍难陀是我妹!今犯波罗夷法,我正欲向人说,惧彼得恶名称。若彼得恶名称,于我亦恶。”遂默然不说。彼于异时,坻舍比丘尼休道。诸比丘尼见,语偷罗难陀言:“见汝妹已舍道不?”答言:“彼所作是,非为不是。”诸比丘尼问:“云何所作是?”偷罗难陀答言:“我先知彼有如是如是事。”诸比丘尼言:“汝若先知,何以不向诸比丘尼说?”偷罗难陀答言:“坻舍是我妹!犯波罗夷法即欲向人说,惧得恶名称。若彼得恶名称,于我亦恶。以是故我不向人说。”尔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偷罗难陀言:“汝云何覆藏坻舍重罪?”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偷罗难陀!汝乃覆藏坻舍比丘尼重罪?”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已,告诸比丘:“偷罗难陀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知他犯波罗夷,不自举、不白僧、不语人。彼于异时,彼比丘尼,或休道、若灭摈、若众僧遮、若入外道。后作是言:‘我先知有如是如是罪。’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覆重罪故。”如是世尊与比丘尼制戒。或于城内犯波罗夷,出至村中;或村中犯波罗夷,来入城内。时诸比丘尼,亦不知犯波罗夷不犯,后乃知犯波罗夷;或有言犯波罗夷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波罗夷,不自发露、不语众人、不白大众。若于异时,彼比丘尼,或命终、或众中举、或休道、或入外道众,后作是言:‘我先知有如是如是罪。’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覆藏重罪故。”

比丘尼义如上。

知者,我知犯如是如是罪。

僧者,一羯磨、一说戒。

大众者,或四人或过四人。

休道者,出此法外。

灭摈者,僧与作白四羯磨除去。

遮者,众中断决罪时遮不听入众。

入外道者,受外道法。

重罪者,八波罗夷,于八法中犯一一罪。

彼比丘尼,知是比丘尼犯波罗夷,前食时知、后食时说,偷兰遮。后食时知、初夜说,偷兰遮。初夜知、中夜说,偷兰遮。中夜知、后夜说,偷兰遮。后夜知、不说至明相出,波罗夷。除八波罗夷法,覆余罪不说者,随所犯自覆重罪,偷兰遮。除比丘、比丘尼,覆余人罪,突吉罗。

比丘,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不知、若向人说、若无人可向说、意欲说而未说明相出;若说者,有命难、有梵行难,不得说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七竟)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瞿师罗园中。时尊者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时有比丘尼,名尉次,往返承事阐陀比丘。诸比丘尼语言:“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顺从。”尉次答言:“诸大姊!此是我兄,今日不供养,更待何时?”犹故随顺不止。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尉次比丘尼言:“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今云何故顺从也?”尔时诸比丘尼语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呵责尉次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云何故顺从?”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听僧与尉次比丘尼作呵责白四羯磨。当作如是呵责,尼众中应差堪能人,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堪能作羯磨者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是尉次比丘尼,知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而顺从阐陀比丘。诸比丘尼语言:“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顺从。”而故顺从。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与尉次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故。“大姊!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随顺。”白如是。’‘大姊僧听!是尉次比丘尼,知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而顺从阐陀比丘。诸比丘尼语言:“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随顺。”而故随顺。僧今与尉次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故。“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随顺。”谁诸大姊忍僧与尉次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已与尉次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当作如是呵责。”尉次比丘尼,僧与作白四羯磨已,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若有如此比丘尼顺从为僧所举比丘者,僧亦应如是与作呵责白四羯磨。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知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而顺从。诸比丘尼语言:‘大姊!此比丘,为僧所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顺从。’如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是事坚持不舍,彼比丘尼应乃至第二、第三谏,令舍此事故。若乃至三谏,舍者善;若不舍者,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犯随举。”

比丘尼义如上。

僧者如上。

举者,为僧所举,白四羯磨是也。

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不顺从者,不顺治罪法。

不忏悔者,所犯罪未忏悔清净。

僧未与作共住者,僧未与解罪羯磨。

随顺者,有二种:一法,二衣食。法随顺者,教增戒、增心、增慧,教语学问、诵经。衣食者,与饮食、衣服、床、卧具、病瘦医药。

若比丘尼,知比丘为僧所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随顺、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而随顺。诸比丘尼语言:“此比丘,僧与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随顺,可舍此事,莫为僧所举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白。白已当复语言:“妹!当知我白已,余有羯磨在,汝舍此事,莫为僧所举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初羯磨。作初羯磨已,当语言:“妹!我已与汝作白初羯磨竟,余有二羯磨在。汝可舍此事,莫为僧所举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第二羯磨。作第二羯磨已,当复语言:“妹知不?我已作白二羯磨竟,余有一羯磨在,汝舍此事,莫为僧所举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作第三羯磨竟,波罗夷。白二羯磨竟舍者,三偷兰遮。白一羯磨竟舍者,二偷兰遮。白竟舍者,一偷兰遮。若作白未竟舍者,突吉罗。若未白前随顺所举比丘者,一切突吉罗。若僧为随举比丘尼作呵责时,有比丘教言:“汝莫舍。”若僧与作呵责,偷兰遮。若不呵责,突吉罗。若比丘尼语言:“莫舍。”若僧与呵责,偷兰遮。若不呵责,突吉罗。除比丘、比丘尼,余人教:“莫舍。”呵责不呵责,一切突吉罗。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初谏时舍,非法别众、非法和合众、法别众、似法别众、似法和合众、异法异毗尼异佛所教,一切未作呵责前,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八竟)◎◎

十七僧残法之初

尔时世尊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媒嫁,持男语语女、持女语语男,若为成妇事、若为私通,乃至须臾间,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一竟)

尔时世尊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㥲恚不喜,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欲破彼清净行。后于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是事无根,说我㥲恚故如是语。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二竟)

尔时世尊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㥲恚不喜,于异分事中取片,非波罗夷比丘尼,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欲破彼人梵行。后于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是异分事中取片,彼比丘尼住㥲恚法故,作如是说。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三竟)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有比丘尼在阿兰若处住,有一居士于此处作一精舍,施与比丘尼僧住。后异时阿兰若处比丘尼有恶事出,诸比丘尼舍此精舍去。居士后命终,时居士儿即耕此精舍地。诸比丘尼见语言:“此是众僧地。莫耕!”居士儿答言:“实尔。我父在时作此精舍与比丘尼僧。比丘尼僧舍去,我父命终,我今自由,何为空此处地?彼此无用耶!”时居士儿如故耕之,诸比丘尼即往断事官所言。尔时诸断事官即唤居士儿依法决断,罚其财货尽入于官。尔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比丘尼:“云何比丘尼诣官言居士儿,使财物入官也?”尔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诣官言人?”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言人,若居士、居士儿、若奴、若客作人,若昼、若夜、若一念顷、若弹指顷、若须臾顷,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尔时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小妇,作一精舍施与比丘尼,彼比丘尼受住已,后舍人间游行。时王小妇,闻比丘尼舍精舍人间游行,辄复以此精舍转与女梵志。时彼比丘尼闻,念言:“我行不在,辄以我精舍与人。”时彼比丘尼即还精舍,语女梵志言:“避我去!莫住我精舍。”彼女梵志答言:“此实是汝精舍,施主为汝作;汝出人间游行,持用与我,我今不能出去。”时彼比丘尼㥲,即牵曳令出。时女梵志即诣断事官言。时诸断事官唤比丘尼,比丘尼疑难不去,自念:“世尊制戒,不得诣断事官相言。”尔时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诸比丘:“自今已去若有唤应往。”时彼比丘尼,即往断事官所,诸断事官问言:“阿姨!此事云何?好说。”比丘尼答言:“此一切地皆属王,家事属居士,房舍属施主,床座卧具亦尔。修治房舍令众僧住止,得福多。何以故?由其施我得安住故。”诸断事官答言:“如阿姨所说,一切地属王,家事属居士,屋舍属施主,床座卧具亦尔。修治房舍令僧住止,得福多。何以故?由其施我得安住故。今此精舍应与女梵志令住。”尔时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诸比丘:“此比丘尼不善说,断事官亦不善答。何以故?前施是法,后施非法。”尔时波斯匿王闻比丘尼如是说、诸断事官如是答、世尊作如是语时,王罚诸断事官财物尽入官。诸比丘闻,往白世尊。世尊尔时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诣官言,居士若居士儿、若奴、若客作人,若昼、若夜、若一念顷、若弹指顷、若须臾顷,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义如上。

相言者,诣官共诤曲直。

居士者,不出家人。

儿者,居士所生。

奴者,或买得、或家所生。

客作者,财雇使作也。

女梵志者,在此法外出家者是。

若比丘尼言人,若居士、居士儿,若奴、客作人,若昼、若夜、若一念顷、若弹指顷、若须臾顷,如女梵志诣官称其事。若断事官下手疏事者,僧伽婆尸沙。口说不著名字者,偷罗遮。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被唤,若欲有所启,若为强力所持去,若被系将去,若命难、若梵行难,虽口说不告官,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四竟)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猕猴江侧,在楼阁堂上。时有离奢妇女出外游戏,时有贼女在是众中共行,伺其作乐戏时偷彼财物逃走。时诸妇女遣使往告离奢:“此有贼女取我财物走去,愿与我求觅。”时诸离奢遣人求觅,得便当杀之。时贼女闻此语:“遣人求觅得便杀。”即舍毗舍离逃走,诣王舍城,至比丘尼僧伽蓝中,语诸尼言:“我有信心贪乐出家。”诸尼闻已,即便度出家受具足戒。时诸离奢闻,此贼女逃走诣王舍城,即往告摩竭国瓶沙王:“此有贼女,取我妇女财物逃走来此,愿王与我求觅。”时洴沙王即敕左右检校求之。左右白王言:“有贼女,已在尼僧伽蓝中出家为道。”时洴沙王闻有贼女来此,比丘尼已度出家为道。即遣信语诸离奢:“闻有贼女在尼僧伽蓝中已出家为道,我不能语。”时诸离奢皆共讥嫌言:“诸比丘尼,不知惭愧,皆是贼女,外自称言:‘我知正法。’云何度他贼女,其罪应死,多人所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如是何有正法?”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比丘尼:“汝云何度贼女令出家为道?”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呵责彼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知是贼女,云何度令出家受具足戒?”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是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度他贼女应死者,多人所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彼城中作贼出外村,外村作贼入城内。时诸比丘尼,不知贼与不贼、应死不应死、人知不知,后乃知是贼、应死、人所知,或有言犯僧伽婆尸沙,或疑。佛言:“不知者不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先知是贼女、罪应死、人所知,不问王大臣、不问种姓,便度出家受具足戒,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义如上。

贼者,若盗五钱、若过五钱。

应死者,处在死中也。

多人知者,王所知、大臣所知、庶民共知。

王者,不依人食。

大臣者,受王重位佐理国事。

种姓者,舍夷、拘离弥宁、跋耆、满罗苏摩。

彼比丘尼,知贼女、罪应死、多人所知,不问王、大臣、种姓,便度为道。作三羯磨竟,和上尼僧伽婆尸沙。若作白二羯磨竟,三偷罗遮。白一羯磨竟,二偷罗遮。白竟,一偷兰遮。若白未竟,突吉罗。若未白前,若与剃发,若与出家与受戒集众僧,一切突吉罗。众满,亦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不知,或白王大臣种姓,若罪应死王听出家,若有罪听出家,若于系缚中放令出家,若救使得脱,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五竟)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尉次比丘尼,为僧所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有罪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时偷罗难陀比丘尼,不白尼僧,僧不约敕,辄自出界外,与尉次作解罪羯磨。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云何尼僧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举尉次比丘尼,而不顺从、有罪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尼僧不约敕,汝辄自出界外与解罪?”尔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偷罗难陀!尼僧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举尉次比丘尼,而不顺从、有罪不悔,僧未与作共住。尼僧不约敕,汝辄自出界外与作羯磨解罪?”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偷罗难陀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知比丘尼为僧所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未忏悔,僧未与作共住羯磨。为爱故,不问僧、僧不约敕,出界外作羯磨与解罪,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义如上。

僧者,如上说。

举者,僧所举白四羯磨也。

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不顺从者,佛所制治罪法不行。

不悔者,有罪不向人说。

未与作共住者,为僧所举未与解罪。

爱故不问僧、僧不约敕,出界外作羯磨与解罪,三羯磨竟,僧伽婆尸沙。白二羯磨竟,三偷罗遮。白一羯磨竟,二偷罗遮。白竟,一偷罗遮。白未竟,突吉罗。未白前集众众满,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白众僧,若被僧约敕,若能下意悔本罪,若僧以恚故不与解罪、彼人与解,无犯。若先僧与作羯磨已,此僧移或死,若远行、若休道,为贼所将去、为水所漂,彼与解罪,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六竟)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尼,独高褰衣渡水,从此岸至彼岸然。彼比丘尼颜貌端政,时有贼见已系意在彼,令渡水竟便捉触娆。诸居士见,皆共嫌之:“此比丘尼不知惭愧、行不净法,外自称言:‘我知正法。’而独自行高褰衣渡水,如淫女无异。如是何有正法?”尔时差摩比丘尼多诸弟子,去彼僧伽蓝不远有亲里村,有少事缘舍众独入村,诸居士见共相谓言:“此差摩比丘尼所以独行者,欲得男子故耳。”彼比丘尼即于彼村中独宿不还,诸居士复言:“所以独宿者,正须男子故耳。”时有六群比丘尼,及偷罗难陀与众多比丘尼,于拘萨罗国旷野中行。时六群比丘尼及偷罗难陀比丘尼,常在后独行下道。诸比丘尼见已语言:“诸妹!汝等何故在后行,不与我等俱?”答言:“汝等但自行,何与汝事?”彼即问言:“汝等不闻佛结戒当共伴相逐行耶?”六群比丘尼、偷罗难陀答言:“汝等不知我耶?”答言:“不知。”彼言:“我等所以在后行者,欲得男子。”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比丘尼:“云何比丘尼,高褰衣渡水、独行诣村落、独宿、共伴行而独在后?”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独高褰衣渡水、独行诣村、独宿共伴行、独在后?”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独渡水、独入村、独宿、独在后行,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义如上。

水者,河水独不能渡,彼比丘尼当求一比丘尼共渡,比丘尼应渐褰衣入水待伴。前比丘尼疾疾入水令伴不及,僧伽婆尸沙。若入水时随水深浅褰衣待后伴,若疾疾入水不待后伴,偷兰遮。若至彼岸渐渐下衣待后伴。若发意速疾、不渐渐下衣上岸、不待后伴,偷兰遮。

彼比丘尼,当求一比丘尼共行诣村。若比丘尼,独行诣村随所至村,僧伽婆尸沙。若无村独诣空旷无道处行,一鼓声间,僧伽婆尸沙。独行未至村,偷兰遮。减一鼓声,偷兰遮。独行村中一界,突吉罗。求方便欲行而不去,若结伴欲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彼比丘尼共宿,应在舒手相及处,彼比丘尼独宿随胁着地,僧伽婆尸沙。随转侧,僧伽婆尸沙。若比丘尼共在村中宿,卧时使舒手相及,若舒手不相及,一一转侧,一一僧伽婆尸沙。

彼比丘尼共在道行,不得离见闻处行,若比丘尼在道行离见闻处,僧伽婆尸沙。离见处不离闻处,偷兰遮。离闻处不离见处,偷兰遮。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二比丘尼共渡水,入水时随水深浅渐渐褰衣,待后伴入水;去时不疾疾去待伴,上岸时渐渐下衣待后伴;或神足渡乘船渡;或桥上渡蹑梁渡;若伴比丘尼命终、若休道、若远行、若贼将去、若命难、或梵行难、或恶兽难、或为强力者将去,被缚将去,或为水所漂,无犯。若二比丘尼入村,若于村中间一伴比丘尼死、或休道、或远行、或为贼将去,乃至水所漂如上,无犯。若共二比丘尼宿,舒手相及处;若一比丘尼出大小便、或受经诵经、若乐静独处经行、或为病尼煮羹粥作饭、若命终、若休道、若远行、若贼将去,乃至为水所漂,亦如上无犯。与二比丘尼共行,不离见闻处,不犯。若一比丘尼出大小便,或命终、或休道、或为贼所将去,乃至为水所漂,如上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七竟)◎

四分律卷第二十二

猜你喜欢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智顗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玄奘
  正法华经卷第五·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一(之上)·智俨
  苏悉地羯啰经卷下·佚名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十二·隐元
  黔南会灯录卷第二·善一如纯
  教苑清规序·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二·唐慧琳
  佛说护国经·佚名
  永觉师传·永觉元贤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七·欧阳竟无
  寒松操禅师拈来草(原版藏礼庵今收入全录卷第二十)·寒松智操
  第十卷·慧沼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白云樵唱集卷三·王恭

    (明)王恭 撰○五言近体金陵送人落第归江南凤台寒日莫千里送君还别梦愁京雨乡心絓楚山落花偏拥棹归鴈独临闗应醉家林月青云好是闲野望极浦遥山外荒江瘴海头夕岚松叶暗孤屿鸟声幽塞笛飘寒泪邻讴起莫愁连天秋草色归思日悠

  • 贡臣·闻一多

    我的王!我从远方来朝你,带了满船你不认识的,但是你必中意的贡礼。我兴高采烈地航到这里来,那里知道你的心……唉!还是一个涸了的海港!我悄悄地等着你的爱潮膨涨,好浮进我的重载的船艘;月儿圆了几周,花儿红了几度,还是老等,等不来

  • 卷四十二·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四十二明 梅鼎祚 编杂歌谣辞【古谣诵附】康衢谣【一作康衢歌列子曰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不治与亿兆愿戴已与乃微服游於康衢闻童儿谣云云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闻之大夫大夫曰古诗也

  • 辽史拾遗卷十一·厉鹗

    钱塘厉鹗 撰本纪第二十七天祚皇帝一天祚皇帝讳延禧字延寜小字阿果赵良嗣燕云奉使録曰阿果天祚小字 蔡绦铁围山丛谈曰政和八年改十一月冬至朔旦为重和元年防左丞范致虚言犯北辽年号盖辽先有重熈年时后主名禧其国中因

  • 第十二回 九州岛中诸列国并入强秦·黄士衡

    诗曰:野草闲花遍地愁,龙争虎斗几时休。贤愚千载知谁是,贵贱同归土一丘。词曰:检尽残篇断简,细评千古英雄。功名富贵笑谈中,回首一场春梦。昨日香车宝马,今朝禾黍秋风。谁强谁弱总成空,傀儡棚中搬弄。却说武王克商,封建诸侯,爵五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三·佚名

    正德九年六月壬辰朔宁王宸濠奏请铸护卫并经历镇抚司千百户所印凡五十有八诏予之仍致书于王○癸巳传旨调守备朔州暖会隘口御马监太监满隆分守独石马营等处○南京大理寺卿于凤喈卒凤喈字世和山东莱阳人成化辛丑进士历行

  • ◎打扑克吃瘪恼羞成怒·宣南吏隐

    第一届众院副议长贵州郑国祥,人极昏庸,无长足述,现已死矣。当督军团会于天津,一日张胡倪嗣冲孟恩远张怀芝等,团叙扑克,郑亦扑友中之一份。初无甚大胜负,及至末副A扑。张与郑邻座,郑觇见张为一对A开,郑一对J跟进,张换得三张8,郑换得一

  • 金佗续编卷二十四·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续编卷二十四宋 岳珂 撰百氏昭忠录卷八襄阳石刻事迹八      刘光祖编先见王奉诏诣都督府与张公浚议军事时淮西宣抚使刘光世罢其所统王德郦琼之兵未有所付浚意属兵部尚书兼都督府参议吕祉乃谓

  • 諡法卷四·苏洵

    宋 苏洵 撰莫【一】徳正应和曰莫莫然和靖之称也左传成鱄云见明注介【一】执一不迁曰介新改厚【一】强毅敦朴曰厚新改纯【一】中正精粹曰纯新改敌【一】行见巾外曰敌敌等也中外如一之谓也亦作谷谷善也素【一】达礼不

  • 明会典序·佚名

    明会典序朕惟自古帝王君临天下必有一代之典以成四海之治虽其间损益沿革未免或异要之不越乎一天理之所寓也纯乎天理则垂之万世而无弊杂以人为虽施之一时而有违盖有不可易焉者唐虞之时尧舜至圣始因事制法凡仪文数度之间

  • 杨少川·佚名

    杨少川先生小传杨先生晟字少川广东东莞人童年即具大志旋赴日本留学未几回国入北京同文馆肄业在校勤奋向学每试辄冠其侪为校师所器重毕业后任农工商部侨务专员旋奉命派赴德国学习法政及陆军光绪二十年回国任京师大学堂

  • 天道無二第五十一·苏舆

      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謂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陰與陽,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入,或右或左,春俱南,秋俱北,夏交於前,冬交於後, 行而不同路,交會而各代理,此其文與?天之道,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也,然而不同意。陽

  • 卷十四·郑玉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疑卷十四     元 郑玉 撰 七年春齐人伐郑 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公曰吾知其所由来矣姑少待我对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胡氏曰

  • 第十則 睦州問僧甚處·胡兰成

    第十則睦州問僧甚處舉:睦州禪師問僧:近離甚處?僧便喝。州云:老僧被汝一喝。僧又喝。州云:三喝四喝後作麼生?僧無語。州便打云:這掠虛頭漢。我表哥不喜歡禪僧的喝,他有句云:不受禪僧喝惺惺,厭聞稷下言休兵,宵來天際出彗星。喜與惠

  • 渤海考·柳得恭

    1784年,在所著《渤海考》自序中首次提出渤海国在朝鲜历史上是与新罗国南北对峙的“北国”。认为渤海国是高句丽的继承者,而统一新罗是高丽王朝的前身。

  • 稽瑞·佚名

    《稽瑞》一书为唐代刘庚辑著的一本历数各个朝代有名的天降祥瑞的记载。文章多是引用一些古籍如《史记》、《山海经》、《汉书》、《瑞应图》等书中所载的各种祥瑞现象。清道光季锡畴重刊《稽瑞》序曰:子思子曰:“国家将

  • 两汉开国中兴传志·佚名

    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全称为《京板全像按鉴音释两汉开国中兴传志》。今存万历三十三年刊本,上图下文。共六卷,其中西汉四卷二十九则,东汉二卷十四则。作者不详,题“抚宜黄化宇校正”、 “书林詹秀闽绣梓”。此书亦为演

  • 究竟一乘宝性论·佚名

    梵名Ratnagotra -vibha^go Maha^ya^nottaratantra-s/a^stra (分别宝性之大乘最胜要义论)。凡四卷。后魏勒那摩提译。又称宝性分别一乘增上论。略称宝性论。本书论述如来藏自性清净之教义。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共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