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孤儿教育者应具性格之商榷
所谓孤儿者,即丧其所抚养之父亲之赤子,而其母亲又穷困不能养育之,于是有孤儿院者代为收容,鞠教育诲而加之保护焉。但考查现代各国所被收容于孤儿院之孤,其死亡率比较常高,大都为不能使孤儿享受其所最不可缺离之母亲的爱抚,致儿感受种种不自然或不幸之弊害。所以欲使孤儿虽被收容于孤儿院,依然如相依于温煦的慈母之膝下,而不失其自然之生长,则任孤儿教育者应具之性格,有不可不注意商榷矣。
作者从事于孤儿教育有年焉,积累经验,以助我分析审定所以致成败之诸因,编刊于玆,非敢自夸多闻也。盖作者所处之地位,乃真实责任之所在,使于此得服务研究之机会,有待于高明而加以努力也。
法华经云:“今此三界,皆是吾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任孤儿教育者,最要之性格,即此是矣。故吾曰:任孤儿教育者,其人虽已成家,且必有热情真挚于子女之乐趣;或尚无子女而盼子殷切,爱人子犹如己出者;或具有孤儿心理之知识,及一般童性之观察,且能了解分析其童年发育中之种种自然律,与生活标准式之差变,如情绪、欲望、嗜好、冲动、易诱惑性、喜怒无常性、以及其他心理上之弱点,皆能感受之而图其完成者。如是则得其同情,庶免玩忽之弊乎!既得此同情之了解,则更须具吸引之人格与愉快之性情,乃有亲密之接触,伴侣之精神,并加以游戏娱乐之参预,浸润渐渍,使孤儿可亲可近,优游而忘其所在。然后于所训练,悉婉听从,一若教育者即其慈母然。
孤儿既被容于孤儿院,其与社会必少接触,则任孤儿教育者,当具礼富之社会常识与其背景之了解,以及实际处理社会事业之经验以同情心。一一分别,使彼被教育之孤儿各得其所,他日出而应世,庶无社交之困难,而易与群众相和洽也。童年时期,最富模仿性,所以教育孤儿者之服式仪容,尤应足以示范者。平时之宜处处显示雅驯优美之形式,与夫必诚必毅之态度。通常小学教师已应注意,而尤以任孤儿教育者为切要也。
任孤儿教育者,有所取决,必先去我见偏见,信任孤儿自行理解之。事之重大者,略为发踪指示,然后搜集事证,下敏速审慎之判断。而出言复当含有滑稽之意,是在紧张形势之下,一语诙谐,全般体解,最易迁善改过者也。然不可失其诚恳态度,致贻害孤儿,流于卑下。亦不可固执而过严,盖严肃冷峻,即无热烈之友情,而失其执著之魔力矣。茍不慎而以之处置初入院孤儿,尤为不宜,徒触动其思亲之念,而与教育者生一重隔膜矣,不可不慎也。且每施行一严重之训育事件以后,则必思所以转换其性质,使之略治琐细无关紧要之事,以湮却其恶意。视其所训育事件关系之大小,令全体或一部份之有关系者合作之,所以融洽其意见也。
至于任孤儿教育者之年龄,初不能以经历之多少为断。茍老景颓然,头脑冷静,最为童心所厌弃;必也天真活泼,适合童年游戏之生活者,当在二十以至四十也。
总之、任孤儿教育者,必能体慈悲之旨而具有慈母心肠者;能根据教育原理以发挥其精神;能了解分别各个孤儿之品性,而实施其教育之方针;能在孤儿中立真挚诚毅之品格为之模范;能负积极之责任,使孤儿出院后对于立身处世之原则有充分之准备者,庶几可矣!(见海刊八卷七期)
猜你喜欢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七·佚名 卷第五十七(第十诵之二)·佚名 卷三十九·道世 第三集 日·佚名 卷第十四·永觉元贤 虚空孕菩萨经卷上·佚名 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卷中·佚名 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一卷·佚名 佛说慈氏菩萨陀罗尼·佚名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佚名 卷第十六·佚名 卷第九·佚名 维摩诘经纪闻叙·太虚 四谛论 第二卷·佚名 启真禅师语录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