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说 革 命

──十六年六月在上海作──

革命一名,滥觞于汤武革命,原为政治上革故鼎新时之一专门名词。儒者重天命,当易姓之际,辄称受命于天,言天已革去昔日命某姓为其国元首之职,今已改命某人任元首之职也。由天视民视、天听民听推之,则天命即是民命,即由民意革去某姓之君职,而改命一人为新君尔。此与君主革去所任命之某官职而改命一人新任其官职同。而革职必因有亏官职,违犯君命使然;则革命亦必因有亏君职、违犯民命使然。但在昔君主,朕即国家,君命即是国命,既改命一人为新君,则其国继续生存之势力习惯,皆随之而革故鼎新。国之势力所形成者为政制,国之习惯所形成者为礼教。当革故鼎新之际,一国之势力习惯,既随之而革,一国之政制、礼教亦随之而新,由新天命而产生新国命,故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准此而言,命义有二:一、生命之命,继续生存之谓命。二、命令之命,使令任用之谓命。天自革去天之旧命令,革某姓之君职,天又改发天之新命令,任用某人为新君。新君又来革去故君关于一国政制、礼教之命令,施新命令以任用职掌新政制、礼教之官职,此为命令之革命。此命令有继续生存之效力,即成一代政制、势力、礼教、习惯继续生存之生命。其祖父子孙传承君统,时有所修改,则修改而非革命也。由天革去故君统而任命新君统,旧君统继续生存之生命,完全断绝,由新君发布新命令而产出一代政教、礼制继续生存有效之新生命,此为生命之革命。由命令之革命而到生命之革命,乃能完成革命之意义,民宪国以“国宪”代“君统”,以“民意”代“天命”,其革命之意义亦同。兹列如左:

            ┌托天革故君而命新君        ┌命令之革命┤    君统国┤      └新君革故令而布新令       │      ┌革断故君之政教旧生命        └生命之革命┤             └新君产生之新政教生命             ┌由民宪革故宪而立新宪       ┌命令之革命┤    民宪国┤     └依新宪革故制而布新制       │     ┌革断故宪之政教旧生命       └生命之革命┤             └新宪产生之新政教生命

  然革命不难于命令革命,而难于生命革命。必生命之革命成功,命令之革命乃为有效。盖命令革命由革命党发一露布,宣一政纲,即可谓之革命。但故君故宪之政教,已成为旧势力、旧习惯继续生存之生命,盘据深植,不易摧革除断;抗而未伏,伏而未断,皆未足为已革旧生命之命也。且新君新宪之新政教虽已施行,而未能深入民心,畏威爱恩,习之而安,养成为继续生存之生命,则已革之旧生命犹有乘机复活之余地,亦未足为已竟革命之功也。虽然,使命令之革命,固深合乎天时地宜人和一致要求之天命民意,加以至诚不息之精进,勇猛无畏之努力,智足以及之,仁足以守之,则必能克奏生命革命之效。若违反天时地宜人和而凭私见为命令之革命,即必不能有成;即使其智勇过人,亦徒为扰乱于一时而已。予据此以深察中山先生之三民主义,可谓能契演化之天时、中国之地宜、华族之人和者,国民能一致行其遗教,必可底革命于成也。

  然革命虽为政治上之专门名词,近今应用推广,凡事物之革去故而鼎取新者,皆可赋予革命之名。若所谓宗教革命、文学革命、经济革命、心理革命等。今以此广义之革命而类分之,大别为二:一、人事革命  甲、人类处事方法之革命,以及家庭、校社、国族──若国民革命等──。人间──社会党、无政府党的政治组织之革命。乙、人类生产方法之革命,以及农业、工业、商业、财货的经济组织之革命。丙、人类治学方法之革命,以及学理──科学、哲学、艺术──文艺、美术、宗教、教育的思想组织之革命。此中亦有涉及自然革命者,而要以人事为主耳。

  二、自然革命  甲、有情由不觉而正觉之革命:伏断羝羊愚、愚童愚──此二愚,佛法以外之宗教、哲学、教育、科学、政治亦间有能伏之者──、婴儿愚、小圣愚、因圣愚,而成无上正遍之果觉──思想革命。乙、有情由世间而出世之革命:止灭七支恶、五欲染──佛法以外之宗教、政治、经济等亦有能止之者──、三界贪、二边著、一中爱,而证无住圆寂之涅槃──经济革命。丙、有情由秽土而净土之革命:转舍五浊土、三灾土──佛法以外之宗教、政治等亦有能转之者──、二死土、变化土、他受用土,而住自受用法性之净土──政治革命。

  人事革命与自然革命,皆有‘心’‘物’‘群’之三方面。思想革命即心的革命,佛法之究竟曰菩提,曰智德;经济革命即物的革命,佛法之究竟,曰涅槃,曰断德;政治革命即群的革命,佛法之究竟曰净土,曰恩德。智、断、恩之三德,亦即佛法僧之三宝。惟人事浅狭,而自然深广。人事革命以群的革命为宗主,自然革命以心的革命为宗主。人事之革命未必能涉及──亦有涉及者──自然革命自然之革命,则必能包括人事革命。除佛法之外,实惟有人事革命及不澈底之假自然革命──若科学之征服自然,及道士之成仙,神教之生天等──。而人事革命,换言之,亦即不澈底之革命耳。故真正澈底之革命,除佛法以外无他事,惟佛法能真正澈底而革命也。对于任何旧势力、旧习惯,初立革去之志愿或发革去之誓言,即为命令之革命;继为革去之行动及成革去之事实,即为生命之革命。人事革命与自然革命之三方面,皆有命令革命与生命革命之可能。命令革命在乎仁智,仁智则当,不仁智则不当;生命革命在乎勤勇,勤勇则成,不勤勇则不成。使其志发乎智而动乎仁,则其行事必沛然莫御而终达初愿;若动乎私欲而发乎愚见,则必行之难通而半途反悔也。今且就革命最澈底之大乘佛法一论之:吾人依大乘佛法而起命令之革命,即在受三归依,立四誓愿,谓之发菩提心。三归依者:归依无上正觉之佛故,革众生愚迷之命;归依无住圆寂之法故,革三界流转之命;归依清净和合之僧故,革五浊纷扰之命。四誓愿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为救人救众生而发,所谓仁也;法门无量誓愿学,正觉无上誓愿成──以学法成正觉为的,所谓智也。仁则广圆,智则深澈。如是革去众生烦恼,鼎取新法正觉之革命命令,是个人心愿而贯澈全自然界之大革命宪纲也。

  果真能澈见佛智所示宇宙人生皆无我缘成之真相,由是三归、四愿、立菩提志,则必能勤勇于下述诸行以求实证。

  一、力戒除身三、口四、七支之过恶──戒。二、渐灭离五欲之垢染──戒、定。三、观三界皆苦由烦恼业集,都不复贪,能舍财命以行布施──戒、定、慧……施、戒、忍、进、定、慧。四、无我故非有,缘成故非空,不著有边以堕三界,不著空边以堕二乘──施、戒、忍、进、定、慧、愿、方。五、无离边之中之无边不中,法法皆为法界,尘尘尽显中道;则又何中可爱而何边可舍哉!由是力、智圆满,成最正觉。要言之,则修习十波罗密行而己。诚能勤勇行此十波罗密,则必能奏自然界生命革命澈底之大功也。

  自然界革命能包括人事革命;

  唯佛法能彻底于自然革命;

  一切革命皆趋向佛法之澈底革命为究竟。

  不知佛法澈底革命之真义而违反之者,终将为最后之反革命;故真正主张澈底革命之人士,必须于佛法有完全之信解!十六、六、五在上海法苑写(见海潮音第八年第六期)。

 

  


猜你喜欢
  正法华经卷第八·佚名
  大云无想经全文·佚名
  莲池大师法语·朱时恩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欧阳竟无
  四分僧戒本(昙无德出)·佚名
  卷三·佚名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九卷·佚名
  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卷下·佚名
  弘明集卷第十三·僧祐
  论佛教伦理讲话·太虚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三·佚名
  卷第八十四·李通玄
  阿兰那行与养成僧宝·太虚
  大乘密嚴經品目·欧阳竟无
  菩萨璎珞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司马迁

    张丞相苍者,阳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有罪,亡归。及沛公略地过阳武,苍以客从攻南阳。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斩。遂从西入武关,至咸阳。沛公立为汉王,入汉中,还

  • 越绝卷第九·袁康

      越绝外传计倪第十一   昔者,越王句践近侵于疆吴,远媿于诸侯,兵革散空,国且灭亡,乃胁诸臣而与之盟:“吾欲伐吴,奈何有功?”群臣默然而无对。王曰:“夫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何大夫易见而难使也?”计倪官卑年少,其居在后,举首而起,

  • 第三十回 畅春园圣祖宾天 乾清宫世宗立嗣·蔡东藩

      却说朱一贵既陷台湾,逃官难民,尽至澎湖,澎湖守将,仓猝不知所为,亦尽室登舟,将渡厦门,百姓惊惶得了不得。独守备林亮决计固守,驰赴海滨,拦住官民家眷,不准内渡,人心稍稍镇定。水师提督施世骠,自厦门至澎湖,南澳总兵蓝廷珍,奉闽

  • 宋史纪事本末卷七·陈邦瞻

    英宗之立仁宗景祐二年春二月育宗室子宗实于宫中宗实太宗之曾孙商王元份之孙江宁节度使允让之子也帝未有储嗣取入宫命皇后抚鞠之生四年矣嘉祐元年五月罢知谏院范镇先是帝暴疾宰相文彦博因请帝建储帝许之防疾瘳而止至是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佚名

     万历十三年四月壬寅朔 上亲享 太庙是日太常寺卿沉人种赞福胙及还宫折旋失度 上遣中使至阁传谕诘之时人种已推闽抚几欲停推阁臣解之乃已○丙午大雩○丁未东虏哈不慎寇边初哈酋以窃犯辽东革抚赏至是见诸酋领赏艳之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三 儒林传六·纪昀

    儒林传宋 【四】○宋四刘绚李吁谢良佐游酢张绎苏昞尹焞杨时罗从彦李侗刘绚李吁谢良佐游酢张绎苏昞尹焞杨时罗从彦李侗△刘绚刘绚字质夫常山人以祖荫为寿安主簿迁长子令督公家逋赋不假鞭朴而集岁大旱府遣吏视伤所蠲纔

  • 绎史卷五十四·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秦穆公霸西戎左传【桓公三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 【四年】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 【十年】秦人纳芮伯万于芮【纪年晋武公元年芮人乗京 七年芮

  • 卷五·吴缜

    ●钦定四库全书新唐书纠谬卷五(宋)吴缜 撰○五曰年月时世差互韦弘景封还诏书事一以为宪宗一以爲穆宗魏謩罢相差一年李愬平蔡州差一年阎立本爲中书令差一年武惠妃薨差一年王志愔传幸东都差一年王求礼传久视二年大雪误武

  • 第七章育婴租·佚名

    (一)养济院:会典直省会城设有养济院,境内鳏寡孤独、残疾无告之人,照额收养。人多于额,以额外收养,在地丁正项银米及耗羡项下分别动支。又通都大邑设有普济堂,除绅士好义捐建者经费,听其自行经理;其动用官发生息银及存公银者,均每

  • 诘术篇第七十四·王充

    图宅术曰“宅有八术,以六甲之名,数而第之,第定名立,宫商殊别。宅有五音,姓有五声。宅不宜其姓,姓与宅相贼,则疾病死亡,犯罪遇祸。”诘曰:夫人之在天地之间也,万物之贵者耳。其有宅也,犹鸟之有巢,兽之有穴也。谓宅有甲乙,巢穴复有甲

  • 凡例·钟泰

    一、此书以史传之体裁,述流略之旨趣,故上下则详其源流,彼是亦辨其同异。二、史家之例,或以事为题,或以人为目。此书述一家之言,则著其人;总一代之变,则标其事。三、史家纪传,有合有分。或以附从,或以连及。此书亦兼四体。盖事有

  • 卷三十三·盛世佐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编卷三十三龙里县知县盛世佐撰士虞礼第十四之二记虞沐浴不栉注曰沐浴者将祭自洁清不栉未在于饰也唯三年之丧不栉期以下栉可也今文曰沐浴敖氏曰本云沐浴而郑注乃云今文曰沐浴则是郑氏但从古文元无沐

  • 卷一百五十四·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五十二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精进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精进波罗蜜多。不应观真如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

  • 北山录卷第五·神清

      释宾问第八(假设宾主之问答以释吾门之疑滞也)  向方士适石林之馆(向方士者假设。若乌有先生亡是公之类)膜跪造(膜跪拜也。穆天子传云膜跪受之。郭璞云。若今胡人礼佛也)述于主人曰。吾之生也罹乎百忧。甞他日在

  • 答善因法师书·太虚

    善因法师:承赐函商论佛法,欣感,欣感!论宗教出世二条,不唯可补足觉社前此评论之余义,且深得佛法之正。至论宗名一节,弟对于此条现尚在征求批评,再为遴择,尊说亦存之以供众论。佛元二九四六年十二月十六日,太虚。(见海刊一卷一期)

  • 卷第一百三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八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大种蕴第五中执受纳息第四之二因相应法。与因相应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因者。五因。谓相应。俱有。同类。遍行。异熟。等无

  • 王文忠集·王结

    元代诗文别集。6卷。王结撰。据《元史》本传,王结有集15卷,但久已亡佚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结诗文若干篇,重新编次为《王文忠集》(或简称为《文忠集》)6卷。卷首无序言。卷1为五言

  • 乾隆福建通志·郝玉麟

    福建地方志。清郝玉麟、卢焯等修,谢德承、刘敬与纂。七十八卷,首一卷。玉麟,汉军镶白旗人。官闽浙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御史。德承字又绍,号古梅,福建闽县人。康熙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福建自宋梁克家《三山志》后,记舆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