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问题之解决
──十四年十一月在帝国大学青年会讲──
今天讲的题目,是“人生问题之解决”。从来人类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约有十种,现在就将这十种方法,依次说来:第一种、就是不成问题不须解决之人生:这一种人是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对于人生是不成问题的。在他的思想上,也不知人生是怎样一回事,大家怎样生活著,他也怎样生活著,所以这种简直可以说没有思想!大凡对于人生有问题的人,平常观察世间之事物,必生出种种疑难,有了疑难,因求解决之方法;这种人既不管人生是什么,当然对于人生无须用思想,亦无须求其解决,所以这种人,倒也不觉得什么不安。庄子所谓“惟虫能虫,惟虫能天”,就是说:惟无知如虫,能营虫的生活;惟无知如虫,才能任其天然,别无要求。在混沌状态中的人,实与虫无异,而在平常人中,亦以这种人为最多。
第二种、就是生养死葬之解决:这种所要求解决的人生问题,就是生死二字。生的问题,就是衣、食、住,如何能得到衣,如何能得到食,如何能得到住,是他们最切要的问题。假使衣、食、住都得到了,那他们生活的问题就解决了。对于死的问题呢?死了,只要有适当的处置方法,西洋的裹尸,中国的土葬、火葬,就是这种解决死的问题的方法。这种生有以养,死有以葬,就算是人生问题之解决;在中国一般人的心理中,很多很多。一般人有了这种思想,可算对于人生问题粗枝大略的有了解决,较第一种人不知人生为何物者,已不同了。
第三种、就是立三不朽之解决:这种人更进一步了,不以生养、死葬为问题,而以如何不朽为问题了。在中国有所谓三不朽,就是:“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一个人有德风布于人间,或建功立业于一国家或一民族,或有名言至理传于后代,则这个人的精神思想及姓名,后世的人就永远纪念他,崇拜他。故简单说来,三不朽即名之不朽。大概中国之士君子,都是致力于名之不朽,衣、食、住方面虽受种种痛苦,倒毫不介意;没世而名不称,倒深引为憾事,这就是所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这种与前一种不同的地方,就在要留名于后世。这种人原是很好的,德、是从人的理性上发生出来的共同的有益的行为,功、是有益于一国或一民族的,名言学说也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所以就一人讲,可以留名于后,就一国家一民族讲,也得同受其益,这就是西洋人所谓作历史的生活,有以承前,有以启后的人。但是、有人把名看得太重了,就有只求名以传后,而不问所做的事情是否正当,是否有益于国家、有利于民族了!于是“大丈夫不能留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的流弊来了,不能从正当路上去作立德、立功、立言之历史的生活,而从不正当的路上去作反人心、背人道的事情,以求历史之留名;而国家民族,就要深受其害了。这就是要求名之不朽之流弊。这种人的人生问题,就是留名,名留了,他的人生问题也就解决了。第四种、就是现身快乐之解决:这是一种哲学上之人生解决,中国的杨子就是这一派;杨子的为我说,孟子曾大加痛斥。他们以为人生在世,只须求现在之快乐,有生之前、及既死之后的问题,都不必研究。即国家如何,民族如何,也不必关心它。各人求一身的快乐,为唯一的人生观。既肯定现身的快乐为无上真理,而否定现身以外的一切事情,所以就成一种学说,而视求名于后及作种种国家事业的人为苦恼、为无知了。在印度有所谓顺世外道,也就是这一派。根据了唯物论上的理由,说人生是由各种原素聚合而成的,人死了,原素散了,就一切都没有了。所以、在这种种原素聚合著而生活著的几年中,实在是一个很宝贵的时候,我们应乘此生活著的现在,力求快乐;所以现生的快乐,就是人生的解决。不过在西洋的快乐学派,也有人主张求共同之快乐的,就是在伦理上所谓求最大多数之幸福。总之、这派是根据哲学上的唯物论,以为我人生前与死后,都不必生宗教上之信仰,我人祗当力求现生之快乐,得到了现生快乐,就解决了人生问题。
第五种、就是乐天安命之解决:乐天安命,是中国儒家孔子及其弟子、对于人生思想之中心点。所谓天,质言之、就是自然。顺乎自然之性就是命,中庸上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从自然发生的,就谓之性,自然生人类,就生成人类的性,自然生禽兽,就生成禽兽的性,自然另有一种发生,就另有一种不同的性。人与万物不同之特点,就是人性,此人性是自然所特与的,人人应乐此自然所与之特性,去正大光明的做人。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有之”。此人性即人所异于禽兽之一点,失乎人性,即与禽兽无异了。苟能保存此人性,就为万物之灵。宋儒每喜辨儒释异同,其实、儒家切要之点,就是保全人性,保全人性,就是保全人格,在儒家推论上,即以为无上之德性。但是如何可以保全人之特性呢?只须将人类最高贵之德性,所谓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保存之,长养之,扩充之,就是乐此自然所与之特性,就是乐天安命。率此性以自行,即所谓“率性之谓道”。以之教人,即所谓“修道之谓教”。这是儒家乐天安命的人生解决。儒家与前唯物论派之现生快乐者不同,儒家对于人生原素如何,生前如何,死后如何,都不否定,亦不肯定,而只要将人类特性上之一点,保存长养而扩充之,便是圣人、贤人了。孟子称孔子为“自生民以来,未之有也”,就是乐天安命之一点。即孔子自己也说:“五十而知天命”。他知道了天命后,就各事都抱著个乐天安命的宗旨,最后做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人能彀乐天安命,就可以“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而他的精神上,自有一种无穷的浩然之气,而能做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后连死也不能动他的心,他的人生问题,当然解决了。现在世界上有学识、有思想的人,可说大概是第三、第四种人,若第五种真正儒家生活的人,实在也不易得了。
第六种、就是弃人取神之解决。这种人生解决,就是宗教了,像基督教、婆罗门教都是的。他们以为人之一生,在唯物论上讲起来,各种物质集合而成生命,过了几十年死了,就一切都损坏了,没有继续了。照这样看起来,人生不是完全空虚的么?不是同机械一样的么?刹那间又损坏而成各种小片,人生有何意义与价值呢?即有人不落空虚,立功业于一国家一民族,或有道德言行留在人间,但是追究一下,试问古来有几个永久不亡之国家与民族?并且现在科学家说,几千万年以后,宇宙必有破坏的一天;世界损坏以后,人类都亡了,还有什么东西存在?世人一切行为,结果都是毫无意义,所以在人世上欲求永久不灭的价值,人生真实的意义,是终久得不到的。因此、宗教家就生出了宗教的说法:谓人世而外,尚有个创造万有的天神,人的祖先由他创造,一切万物都由他创造。他们既如此一肯定,遂以为天神既创造宇宙,宇宙乃实自存在,而天神常宰临之。这个天神,在印度称为梵天大神,在耶稣教称为上帝。耶教说:我们人类的祖先,是犯了罪而做人的,因此也遗传一个罪给我们,使我们不能永生长在,我们只要能潜心虔敬求上帝赦罪,则死后就可以升到天国,与神同住,我人也得永生不灭了,那就有了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了。这是耶稣教、婆罗门教、回教、的人生问题之解决。
第七种、就是无为任化之解决:人生之来也无始,其去也无终,忽而生,忽而没,忽而为鬼神,种种变化无穷之状态中,我人应达观一切,任其变化,不必加以思维,不必立以标准,一切无为而为,这样人生问题就解决了。中国的庄子、列子都是这种思想。庄子说:“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耶”?万化无极,就是一种轮回的道理。人生现是万生无极,现在之人生,不过是广大流行中表现上之一节耳;在此一节之以前与将来,生死仍属是永久轮回的。生既如此广大,无始无终,此人生之所以最为快乐也。但庄子的思想是完全任他变化,不加思维,不立标准的。而在佛法上,则有标准,就是业与果。果由业生,业为果因。但业从心起,心可自立标准;心存善念,就造善业,结善果。因此、人欲知以前的业,就看今日的果,欲知将来的果,即看今日的业;那就是在无为任化中,也有自主之可能了。此为转化迁善之人天乘;在西洋柏拉图的学说,也有无为转化迁善之思想。
第八种、就是冥物存我之解决:冥、冥没不见也。冥没了一切外物,以存真正之我,在印度哲学中,就有这一种思想。他们以为真正的我,并不是肉体,离肉体的精神最深幽处,有个真我,这个真我,很自由,很活泼,很光明,是永生长在的。假使人的见地不够,不知有这真我,那就种种妄想,要求外物为他所用。妄想一生,要求一起,那就不好了!就有种种心理作用,种种外物的引诱了。那个真我,也就为外物所束缚住,不自由,不活泼,不光明,而造作种种业了。到后来、这个真我随著业而上下变化,那真我就完全为物所拘束了,而就失去真我了。倘使人能保存这很自由,很活泼、很光明永久长生的我,不务外求,否定万物,那就万物都归于冥,只留个单独的真正的我了;我得了解脱,人生问题也就解决了。印度的“数论派”、“尼耶也派”,都是这样的想摒弃万物,而求独存的神灵的真我之解脱的。
第九种、就是否定自我之解决:这就是佛教的小乘了。小乘由第八种冥物存我上,更进一步而主张无我,无我的我,也不是常人所说的假我,就是第八种冥物存我之我真。自我实在是没有的,不过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之法的假相,所以小乘就否定自我。能够连自我都没有了,才是真正的解脱。若存有一个我,就有要求,就有痛苦。因为有了一个我,即我与物有界限,有了界限,则我常觉不能满足,就有要求,就不能真解脱。所以否定了自我,才是真解脱。小乘的涅槃二字,就是解脱之意。第十种、就是正觉人生之解决:这是佛法的大乘了。人生的真相如何,能正正确确的觉悟,就谓之正觉的人生,对于以前种种不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现在且把它分点来讲:一、人生其实无人无生:大乘经说:“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在众因聚合的假相上,即由四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连续表现上,时时变化的假相上,因为思想上分别起见,故假名曰人;在人的假名之下,实际上是无人的,不过一聚变化之假相耳。至于生、其实亦是无生;生一方面对死言,一方面对灭言。然人未生时,不见其生之性,既生矣,亦不见其生之实;所以实在没有什么叫做生死、生灭,不过在思想上起一种意义,假名此相曰生。大家称惯了,也就以为是如此的了;其实、无生之实体可得。大乘中般若经等,都是发明无人无生之义的。
二、人生缘起无性无性缘起。前条谓人生其实无人无生,此条讲人生缘起无性,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因为人的实体是没有的,不过是一种心识流行变化的幻相幻影,从幻相幻影上,缘起种种关系集合而成人,所以人生是从种种因缘而起的,人既是缘起,故无所谓生。无性即是完全没有实在之体性,人是幻相而无实体的,人生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我们在此刹那中,可藉一种自动力,使人生起种种变化,所以一个人存圣贤的心即成圣贤,存菩萨心即成菩萨。以心识的关系,即能将他种关系变化。人果能治理万念而彻底的如此觉悟,就可以成佛。
三、人生无始终无边中而本圆通。归纳前二种而得人生既无始终,亦无边中,不过是一种心识流行的变化。假使有了始终,即由心识流行而起之假名相,将有断绝的时候。有了边中,则重重叠叠之众多关系,将生出障碍来。所以人生只要能悟彻一切因缘,人生即本来无始无终无边无中了。一人无量,众生无量,宇宙无量,而人生能安全,能美满,能超一切时空而存在。我人有此彻底的正觉,即是成佛;舍此之外,则无所谓成佛。所以人生唯一的大路,只是成佛的正觉,也就是人生唯一的解决。只是正觉的人生,只是大乘佛法;其余各种人生问题之解决,并不是完全的解决,只是走到半途而已。(满智记)(见海刊六卷十二期)
猜你喜欢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太虚 卷一百八·佚名 真现实论宗依论(中)·太虚 金刚手光明灌顶经最胜立印圣无动尊大威怒王念诵仪轨法品一卷·佚名 大乘入楞伽经释题·太虚 国学钩玄叙·太虚 卷第一百四十六·佚名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四·佚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佚名 第四品 分别品·佚名 观音慈林集卷下·弘赞 卷九十七·佚名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卷八·佚名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七·费隐通容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