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钩玄叙
他国称我国为支那,支那是文物义,厥文明物化宜美冠诸土矣!然数千载之国学,其书浩如烟海,游陟者漫不知所归。极须一钩提玄要之作,俾浅者识其大凡,而深研者得其指针。本院之治佛学,取佛之经论为主,然以佛法依世间有情施设,施设于今此之人间世者,则必知现代思想之大凡以为所依;施设于今此之中华民国者,尤必知此国文化之大凡以为所依,故曾列孔、老诸子,与汉、唐玄学,及宋、明理学之课,会唐居士大圆,赞扬佛事,来院同住。尝与尚论古今,谓国学始于伏羲画卦,后王系易,周公继之,未分玄箸,学胥汇焉。孔子删连山,归藏而存周易,其言始玄远。孔又尝删书,断自唐、虞,虽书政事,实谈心法。虞箴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言极微渺!然书言理而易言数,故国学之玄者二:曰理与数,皆定于孔子,复应谓之孔学。然孔子圣之时,删易、书为适时宜,欲广搜国学之幽致,不得不求之孔外诸子。老、荀自说,庄、墨有弟子附益,吕氏春秋之群聚纂集,皆包有孔删外之故言者。此秦火前之诸子,所以为国学之天枢也!秦火而后,汉尚训诂,然亦有杨雄、王充诸贤,思想精湛。三国、两晋间,王弼、何晏、嵇康、阮籍辈,倡为易、老、庄三玄之说,风靡六代,有遁、远、什、肇、及刘程之、颜之推、谢灵运、沈休文等。时后盛谈般若,范缜作神灭论以反之,内外构会,思辩绵远。隋、唐间王通颇开宋、明理学之专,入唐承汉诂,晋玄余韵,已无足观,独奘、基诸师之大乘,如日中天,而韩、柳、李、杜,则文与诗而已。宋周茂叔浸援禅与老入儒,倡为理学;程、张、朱、陆,言益恢旷,然上皆祖易言理、祧书言政者。独汉之京房、宋之邵雍等,则宗易言数。邵之于数,玄之又玄,殆几大乘矣!明吴康齐承宋学之风,至王阳明良知之说,大畅于世,白沙、整庵尤近禅。晚有颜、李矫其末流,反质地官。有清逃隐训诂,或游文艺,幽思未抽;第戴东原氏孟子字义疏证,虽反程、朱,诣理殊精。迨欧化入华,融贯东西,兼掸内典,学说又炽,而褒然成家者,则厥推章氏太炎。其文上承老、孔、荀、庄,下接晋、宋、汉、清,复时酌奘、基之理,故能卓然独胜!予闻而善之,乃商取古今专篇,时附按语,糅为此编,既令本院学人略知国学,亦藉饷世之治国学者以佛理,一举而二益兼云。民国第一癸亥冬月,释太虚。(见海刊四卷十一期)
猜你喜欢 黄龙南禅师·惠洪 治平铁壁机禅师年谱·铁壁慧机 重刻禅源诠序·宗密 卷九(临济宗)·佚名 遗教经论一卷·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注维摩诘经卷第八·僧肇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佚名 俱舍论记 第二十四卷·普光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大雲初分转功德行健度第十·佚名 辨法法性论讲记·太虚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六(小乘论音)·唐慧琳 卷第五·契嵩 卷二·印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