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宝雨经卷第三

唐天竺三藏达摩流支译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方便善巧圆满何等为十。一者得回向方便善巧。二者令诸外道归向方便善巧。三者转舍境界方便善巧。四者除遣恶作方便善巧。五者救护有情方便善巧。六者施与有情活命方便善巧。七者得受取方便善巧。八者舍离非处住于是处方便善巧。九者示现教导劝励庆喜方便善巧。十者供养承事方便善巧。云何菩萨得回向方便善巧。谓诸菩萨以非他摄所有花果。昼夜六时奉献诸佛及诸菩萨。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以非他摄所有香树。若诸宝树。若劫波树。于昼夜六时供养诸佛及众菩萨。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又于素怛缆中所有广大承事供养。闻已起于净信乐心回此。供养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又复菩萨能于十方诸菩萨所。及余有情所造善业。令菩提资粮皆得圆满。发净意乐深心庆喜。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若以香花奉献如来制多及佛形像以此回向。令诸有情离破戒垢得佛戒香。菩萨又常洒扫涂地持此回向。令诸有情离恶威仪修善法式齐整圆满。又诸菩萨奉献花盖以此回向。令诸有情舍离热恼。又彼菩萨入僧伽蓝发如是心。令有情等入涅槃城。出伽蓝时。愿令有情出生死狱。若开房门。愿令有情开诸善趣出世智门。若闭房门。愿令有情闭恶趣门。菩萨坐时。愿令有情皆得坐于妙菩提树。右胁卧时。愿令有情安住涅槃。从卧起时。愿令有情离缠障起。若往便利。愿令有情向大觉路。正便利时。愿令有情拔诸毒箭。若洗净时。愿令有情洗烦恼垢一切过患。若洗手时愿令有情离秽浊业。若洗足时。愿令有情离障尘垢。嚼杨枝时。愿令有情舍离垢秽。菩萨自身所作诸业。持此回向。利益安乐一切有情。菩萨礼拜如来制多。愿令有情常得诸天及世间礼。是名菩萨回向方便善巧。云何菩萨令诸外道归向方便善巧。谓此菩萨于彼彼类外道众中。能变化作诸外道形。谓遮洛迦波利缚罗社迦昵健陀弗多罗。于彼法中受持读诵。菩萨为欲成熟有情如是思惟。我若先作阿遮利耶。则不能令傲慢有情随顺调伏。由是我往外道法中。示现出家为作弟子。既出家已勇猛精进。随彼修习。种种诸行。博学多闻究尽彼法。乞粗秽食所作皆胜彼诸外道威仪行法。由是菩萨为诸外道尊重师范。所有言说悉皆信受随顺调伏。菩萨了知此诸有情归向我已。说彼外道邪见过失。所学之法复非正教。以不能说厌离贪欲令断灭故。由是外道受菩萨化。舍离邪道入正法中。菩萨又于一切外道修习五通梵行之中。勤行精进证五神通。又复修习成就静虑。诸三摩地三摩钵底。胜诸外道所得五通。聪慧超彼为作师范。菩萨了知所化外道皆成熟已。说彼静虑诸三摩地三摩钵底种种过失。所学之法复非正教。以彼不说厌离贪欲对除道故。由是外道受菩萨化。舍离邪道入佛法中。是名菩萨令诸外道归向方便善巧。云何菩萨转舍境界方便善巧。谓此菩萨观见一切多贪有情方便调伏。化作女身端严殊妙胜余女身。有情见者心生染著。菩萨见彼如是染著。即便于彼寝卧之处示现命终。于一刹那一牟呼栗多。现膀烂相臭秽可恶。有情见已起大惊怖生苦恼心情深厌舍。谁能令我离于如是秽恶之处。

尔时菩萨即于彼前。随机演说如是诸法。于三种菩提定随证一。是名菩萨得转舍方便善巧。云何菩萨除遣恶作方便善巧。谓此菩萨见诸有情造无间罪。及起一切诸不善业失心忧悔。菩萨往彼作如是言。善男子。云何失心忧悔而住。彼有情言。大士。我造无间诸不善业。恐于长夜受诸苦恼。无利益故。不安乐故。以是因缘失心忧悔。是时菩萨为彼有情广说正法。令深悔过受菩萨戒。若此有情未能悔过。是时菩萨欲令彼人心生信伏。为现神通广说彼人思惟之事。有情由是于菩萨所生信伏心欢喜信乐。生信乐已根性成熟。菩萨为彼广说妙法。彼人即能随顺领受。菩萨又复于彼人前化作父母说如是言。汝可观之我即是汝同伴丈夫。汝莫悔过此所造业。毕竟不堕捺洛迦中。亦不退失利益安乐。如是说已。即便杀害所现父母。菩萨于彼有情之前示现神变。彼人思惟。有智之者尚杀父母不失神通。况我无智而造此业。堕捺洛迦退于利乐。尔时菩萨为彼有情演说妙法。令其恶业渐得轻微犹如蚊翼。是名菩萨除遣恶作方便善巧。云何菩萨救护有情方便善巧。谓此菩萨观见有情。根器成熟堪为说法。彼之有情造作一切极不善业。菩萨为欲利益彼人。方便调伏化作种种诸有情类。应以大王身得调伏者。即现大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调伏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刹帝利身得调伏者。即现婆罗门刹帝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身得调伏者。即现天身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调伏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应以怖畏得调伏者。现作怖畏而为说法。应以系缚杀害打骂得调伏者。即为示现如是等事而为说法。应以爱语得调伏者。即现爱语而为说法。若有情类欲造彼彼无间罪时。于菩萨身兴损害意。其得神通菩萨。即为示现种种方便。或时遮止。或复禁制。或移向他方。于彼人前。又复示现似彼所造无间业事。或复示现捺洛迦相。制彼所造无间罪业令不现前。其有未得神通菩萨。善能观察彼诸有情寿命长短。见彼有情欲造无间作是思惟。此诸有情将起重罪。而发大悲心生忧恼。菩萨观彼犹如掌中置庵罗果作是思惟。我为利益一有情故。能于阿鼻受大苦恼。即此有情。乃至未住无余涅槃。常能如是无别方便而能遮止。此诸有情造恶业已。将欲生彼捺洛迦中。由我未得神通自在。无有方便移彼不信寿命短促诸恶有情置于他方。恐彼有情由不善业生阿鼻狱。菩萨以是发起悲心。思惟有情各随自业。无异方便而能救济。但起慈心平等教诫示为科罚。是名菩萨救护有情方便善巧。云何菩萨施与有情活命方便善巧。谓诸菩萨观见有情不堪受法。但求衣食以为自足。不能了知圣法调伏。菩萨教示此诸有情算数伎术文字注记如是事业。为成于善不成恶法。是名菩萨施与有情活命方便善巧。云何菩萨得受取方便善巧。谓此菩萨得珍宝聚如妙高山而不受取。若能下劣资生杂物而即受之。何以故。谓此菩萨如是思惟。此诸有情悭吝嫉妒。贪爱所蔽惜自他物。不令自他而得受用。由此因缘处生死海常被漂没。菩萨欲令彼有情等。于长夜中得具足利益及安乐故。而便为受。虽受彼物不起贪爱。无属己心但为供养诸佛法僧。令诸有情同获胜利。及为饶益贫苦有情。施主由是欢喜踊跃。是名菩萨得受取方便善巧。云何菩萨舍离非处住于是处方便善巧。谓诸菩萨观见有情堪能受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现等觉。然彼有情。为得声闻辟支佛乘。发起方便常勤修习。菩萨说法令彼有情舍离二乘。引导回向大乘法中。是名菩萨舍离非处住于是处方便善巧。云何菩萨示现教导赞励庆喜方便善巧。谓诸菩萨能令有情未发菩提心者。令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虽复持戒心易知足。若少精进而多懈怠。菩萨教令常修精进。若诸有情虽少持戒多有毁犯。由是因缘信不清净常无喜乐。为破戒垢覆心而住。菩萨为彼有情演说种种妙法。令彼有情心生净信欢喜悦乐。是名菩萨示现教导赞励庆喜方便善巧。云何菩萨得承事供养方便善巧。谓诸菩萨既得出家。于诸利养知量知足。所受利养无非法者。又诸菩萨独处闲静入定而住。随顺诸佛及菩萨行。如是思惟。我欲承事供养如来。谓此菩萨随顺思惟已。而作种种承事供养一切如来。得六殊胜波罗蜜多修行圆满。云何修六波罗蜜多诸行圆满。谓于承事供养等中严办资具。此是菩萨施波罗蜜多。谓于承事供养等中。发心饶益一切有情。此是菩萨戒波罗蜜多。谓于承事供养等中。心能安住欢喜悦乐。此是菩萨忍波罗蜜多。谓于承事供养等中。心无厌倦。此是菩萨勤波罗蜜多。谓于承事供养等中一心思惟。此是菩萨静虑波罗蜜多。谓于承事供养等中。心能种种差别观察。此是菩萨般若波罗蜜多。是名菩萨承事供养方便善巧。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方便善巧圆满。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故得愿圆满。何等为十。一者无下劣愿。二者无怯弱愿。三者为欲利益一切有情勤修行愿。四者为诸佛如来赞叹发愿。五者善能摧伏一切魔愿。六者成就不由他愿。七者得无边愿。八者不惊怖愿。九者不疲厌愿。十者得圆满愿。云何菩萨无下劣愿。谓此菩萨不乐诸有而发于愿。是名菩萨无下劣愿。云何菩萨无怯弱愿。谓此菩萨不厌三界求离贪欲住于寂灭而发于愿。是名菩萨无怯弱愿。云何菩萨为欲利益一切有情勤修行愿。谓诸菩萨发如是愿。诸有情界乃至尽证无余涅槃。我方于后证大圆寂。是名菩萨为欲利益一切有情勤修行愿。云何菩萨为诸佛如来赞所发愿。谓此菩萨发如是愿。诸有情界乃至未发菩提心者皆愿发心。愿发心已次第修行菩提分行。次修行已坐菩提树。于彼已得坐道场者。我当承事恭敬供养请转法轮。若般涅槃我当劝请久住世间。为欲利益诸有情故。是名菩萨为诸佛如来赞所发愿。云何菩萨善能摧伏一切魔愿。谓此菩萨发如是愿。若我当来现等觉时。于佛土中永无一切天魔之众。亦复不闻诸魔名字。是名菩萨善能摧伏一切魔愿。云何成就不由他愿。谓此菩萨不由他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方发愿。然以般若观有情界受于苦恼。既观见已为欲救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萨而能成就不由他愿。云何菩萨得无边愿。谓此菩萨不为菩提少分资粮而发于愿。然此菩萨为发大愿。偏覆左肩右膝著地起净信心。观十方界现住诸佛一切菩萨。或有菩萨住于苦行。或坐道场。或见诸佛。或现等觉。或转法轮。观见彼已发净意乐。于彼十方诸佛菩萨。或住苦行。或现等觉及转法轮。菩萨于彼一一信解深心庆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得无边愿。云何菩萨得不惊怖愿。谓诸菩萨有新发心。闻甚深法。闻于诸佛广大威德。闻诸菩萨游戏神通。闻于甚深方便善巧。菩萨闻已不惊不怖作是思惟。谓诸如来所证菩提所住境界。成熟有情皆无边量。于彼法中我不能知。诸佛证知我应当知。是名菩萨得不惊怖愿。云何菩萨不疲厌愿。谓诸菩萨虽见有情志性顽愚又难调伏。于此有情终不疲厌。或有菩萨见诸有情志性顽愚难调伏者而生疲厌。由疲厌故弃舍有情发如是愿。我求生于清净世界。终不用闻如是诸恶有情之名。虽复愿生清净世界终不得生。以弃舍有情不成熟故。于此义中又聪慧菩萨发如是心。于诸世界诸有情中。精进下劣有懈怠者。顽嚚聋瞽如彼哑羊。如是有情为一切佛及诸菩萨观察简择及遍有情界中。无般涅槃法者并皆弃舍。我今欲令如此有情悉当集会我佛刹中。又我欲令此诸有情坐于道场。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此菩萨发如是心思惟之时。念念之中诸魔宫殿悉皆震动。又为一切诸佛如来之所称叹。如是菩萨必定得生清净佛土。又能速疾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现等觉。是名菩萨得不疲厌愿。云何菩萨得圆满愿。谓此菩萨坐道场已摧破魔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而现等觉。愿既圆满无复更发。善男子。譬如苏油于其钵中。平满盛已更不容受。如极微量一滴苏油。是故说名得圆满愿。菩萨如彼盛苏油钵。能于菩提现等觉已。愿既满足无复更发一切妙愿。是名菩萨得圆满愿。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大愿圆满。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修力圆满。何等为十。一者他不映蔽修力圆满。二者不被摧伏神力圆满。三者于福德力修习圆满。四者于般若力修行圆满。五者于眷属力同得圆满。六者于神通力修得圆满。七者于自在力修得圆满。八者于总持力而得圆满。九者无能改易神变力圆满。十者他不违越教力圆满。善男子。云何菩萨他不映蔽修力圆满。谓此菩萨一切外道诸异论者不能映蔽。是名他不映蔽修力圆满。云何菩萨不被摧伏神力圆满。谓此菩萨诸有情中。终无有能摧菩萨力。是名不被摧伏神力圆满。云何菩萨于福德力修习圆满。谓此菩萨修习一切世出世间所有福德。菩提资粮悉皆积集。无有少分不圆满者。是名菩萨于福德力修习圆满。云何菩萨于般若力修行圆满。谓此菩萨于诸佛法。以正般若而观见之。唯除如来一切种智。非不已证非不了知。是名菩萨于般若力修习圆满。云何菩萨于眷属力同得圆满。谓此菩萨所有眷属。于戒及见威仪净命皆悉圆满。所有眷属一切皆同菩萨所行。是名菩萨于眷属力同得圆满。云何菩萨于神通力修得圆满。谓此菩萨神通胜力。超诸世间及彼二乘神通境界。菩萨乐欲于一毛端安赡部洲乃至四洲。若千世界。二千三千大千世界。又复菩萨乐欲于一微尘量中安处无量殑伽沙界。如是世界若二若三若四若五。或十二十三四五十。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殑伽沙界。安置于一极微尘中。其微尘量不增不减。彼诸世界于一微尘中。各各安处不相障碍。其中有情亦无娆乱迫迮之相。是名菩萨于神通力修得圆满。云何菩萨于自在力修得圆满。谓此菩萨意所乐欲。七宝充满大千世界饶益有情。乃至乐欲种种诸宝。于不可说不可说界皆得充满。是名菩萨于自在力修得圆满。云何菩萨于总持力而得圆满。谓此菩萨乃至闻于所不可说不可说数诸佛土中一切如来演说正法。义句有异名理不同。菩萨能于一刹那中。若一腊缚一牟呼栗多。于义句名理领受了知并能修习。是名菩萨于总持力而得圆满。云何菩萨无能改易神变威力圆满。谓此菩萨所有神变。唯除如来应正等觉。一切有情终无有能改易菩萨。是名菩萨得无改易神变威力圆满。云何菩萨得不违越教力圆满。谓此菩萨所有教敕言无有二。有情信顺无违越者。唯除方便善巧利乐。是名菩萨得不违越教力圆满。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修力圆满。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智圆满。何等为十。一者于补特伽罗无我智得圆满。二者于法无我智得圆满。三者于无限量智得圆满。四者于三摩地所行境界智得圆满。五者修神变智而得圆满。六者不摄取智修得圆满。七者观有情所行智得圆满。八者于无功用智得圆满。九者诸法相智修得圆满。十者于出世智修得圆满。云何菩萨于补特伽罗无我智圆满。谓此菩萨随诸蕴相观见生起。又于诸蕴观见灭坏。菩萨正观诸蕴生时性不坚固。无实所作即是空性。及正观察诸蕴灭时体性破坏。菩萨如是思惟诸蕴毕竟无我。亦无有情。无有命者。无养育者。无补特伽罗。愚夫异生执著于我。如是思惟。蕴即非我。我即非蕴。然诸蕴中妄执有我。不能了知真实法故。生死流转犹如旋轮。菩萨如实了知诸法。是名菩萨于补特伽罗无我智得圆满。云何菩萨于法无我智得圆满。谓此菩萨如实了知增益损减诸法体性。菩萨又复如是思惟。法之与名更互为客。但由虚妄分别安立法及名字。俱无自性依想心量。及随世俗法及名字。更互为客。非无有体及以作用。此依他缘说有法性。待他众缘而得起故。菩萨如实了知一切待缘而起缘尽而灭。是名菩萨于法无我智得圆满。云何菩萨于无限量智得圆满。谓此菩萨无限量智。非初刹那起后刹那不起。非此方起余方不起。以无碍智于一切刹那一切方所。而常相续恒遍起故。是名菩萨于无限量智得圆满。云何菩萨于三摩地所行境界智得圆满。谓此菩萨能悉了知二乘所得诸三摩地。能悉了知菩萨所得诸三摩地。及能了知一切如来诸三摩地。又此菩萨亦能了知二乘修习住三摩地。及三摩地所行境界。亦能了知一切菩萨住三摩地。及三摩地所行境界。亦能了知如来所住诸三摩地。及三摩地所行境界。以如来力加持菩萨故能了知佛三摩地。菩萨若以自所成就异熟果智。即不能知佛三摩地。以自成就异熟果智。能悉了知余三摩地。是名菩萨于三摩地所行境界智得圆满。云何菩萨修神变智而得圆满。谓此菩萨能正了知声闻神变。能正了知缘觉神变。能正了知菩萨神变。何况一切有情所有神变而不能知。是名菩萨修神变智而得圆满。云何菩萨不摄取智修习圆满。谓此菩萨所成就智。一切外道及诸恶魔。声闻缘觉不能摄取。是名菩萨不摄取智修习圆满。云何菩萨观有情所行智得圆满。谓此菩萨以清净智观有情界。见有情中或未发菩提心。或已发菩提心。或未得菩提心。或已得菩提心。或住初地乃至十地。或已现等觉。或正现等觉转法轮时。或于所化一切已办入般涅槃。或有声闻乘般涅槃时。或有辟支佛乘般涅槃时。或生善趣。或生恶趣菩萨悉见。是名菩萨观有情所行智得圆满。云何菩萨于无功用智得圆满。谓此菩萨行住去来若动若寂。任运常起无功用智。如人睡眠出息入息而无功用。应知菩萨无功用智亦复如是。于一切境智起无碍。是名菩萨于无功用智得圆满。云何菩萨诸法相智修得圆满。谓此菩萨了知诸法皆同一相。谓能了知一相无相。及诸幻相妄分别相。是名菩萨诸法相智修得圆满。云何菩萨出世间智修习圆满。谓此菩萨得无漏智。超过一切世间诸智。是名菩萨出世间智修习圆满。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智圆满。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如大地。何等为十。一者广大无量。二者一切有情之所受用。三者舍离恩怨。四者普能承受大法云雨。五者为诸有情之所依止。六者诸善种子之所依处。七者如大宝器。八者如大药器。九者得不倾动。十者得不惊怖。善男子。云何菩萨广大无量。犹如大地周遍广大无有边量。菩萨如是周遍广大。福智资粮无有限量。是名菩萨得广大无量。云何菩萨为一切有情之所受用。譬如大地为种种资具一切有情之所受用。菩萨如是摄取彼彼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等。种种资粮为诸有情之所受用。是名菩萨为一切有情之所受用。云何菩萨舍离恩怨。善男子。譬如大地平等载育。无恩无怨无嗔无喜种种之想。菩萨如是于有情中无有恩怨不生嗔喜。是名菩萨舍离恩怨。云何菩萨普能承受大法云雨。譬如大地普能承受广大云雨悉皆含容。菩萨如是承受如来发起广大善法云雨能忍能持。是名菩萨普能承受大法云雨。云何菩萨为诸有情之所依止。善男子。譬如大地为诸有情来去所依。菩萨如是平等普为一切有情往于善趣及向涅槃之所依故。是名菩萨为诸有情之所依止。云何菩萨为诸善种之所依处。善男子。譬如大地能为一切种子依处。菩萨如是能为有情一切善法种子依处。是名菩萨诸善种子之所依处。云何菩萨如大宝器。善男子。譬如大地为诸宝器。能现种种诸珍宝故。菩萨如是能现种种诸功德宝。是名菩萨如大宝器。云何菩萨如大药器。善男子。譬如大地一切诸药依之出现。能除世间一切诸病。菩萨如是诸大法药依之而出。所现法药能灭世间烦恼诸病。是名菩萨如大药器。云何菩萨得不倾动。善男子。譬如大地非蚊蚋等力所亏损。世间诸风不能摇动。菩萨如是不为一切有情内外苦恼之所倾动。是名菩萨得不倾动。云何菩萨得不惊怖。善男子。譬如大地若有诸龙及诸兽王。哮吼音声无有惊怖。菩萨如是闻彼诸魔一切外道哮吼音声不生怖畏。是名菩萨得不惊怖。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如大地。

佛说宝雨经卷第三

猜你喜欢
  卷第五十三(第九诵之二)·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十二(之上)(论本第四十八)·遁伦
  教品第十四·佚名
  卷五十七·佚名
  佛说坚固女经·佚名
  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太虚
  第四十七章 [失题]·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圆悟克勤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四·知礼
  卷一·晁迥
  卷第二十九·佚名
  复卫西琴先生书·太虚
  卷第七十九·佚名
  王论品第五之一·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四卷·无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鼓峰·唐圭璋

      烛影摇红   五月初三   风入虞弦,麦秋向晚梅天润。彩丝长命鬥新奇,还是端阳近。想见瑶池仙韵。对蟠桃、朱颜相映。篆飘宝鼎,酒满霞觞,黄堂深静。   超悟真筌,凤归不作登台恨。庆馀有子在河图,详试龚黄政。好是棠

  • 卷四·邵雍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击壤集> 钦定四库全书 击壤集卷四       宋 邵雍 撰天津新居成谢府尹王君贶尚书【嘉佑七年】 嘉佑壬寅岁新巢始孱功仍分道德里更近帝王宫槛仰端门峻轩迎两观雄牕虚响瀍涧台迥

  • 卷二十·贯休

    钦定四库全书 禅月集卷二十 唐 释贯休 撰 七言律诗 大蜀皇帝潜龙日述圣德诗五首 岳渎殊祥日月精入尧金镜佐休明衣严黼黻皇恩重劒折芙蓉紫气横玉甃金汤山岳峻花藏台榭管弦清已闻图上凌烟阁宠渥穹窿玉不名 又 扶持社

  • 卷三十六·乾隆

    卷三十六眉山苏轼诗五五十五首九日黄楼作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革蔑。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千柄锸。

  • 崔峒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崔峒,大历十才子之一。登进士第,为拾遗。集贤学士。其余事迹不祥。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 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 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 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 庾亮楼中对月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四·佚名

    正德三年十一月乙未朔钦天监进正德四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赐亲王及文武群臣颁行天下○户部议覆南京工部右侍郎毕亨赈济湖广河南事宜一湖广各项事例纳银二十六万二百余两浙江池州等府解银一十七万一千三百余两已经

  • 卷之一千四百八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纪昀

    唐纪 【十八】 昭宗二宣帝 ○昭宗二 天复元年春正月乙酉神策军将孙德昭董彦弼周承诲以兵讨乱皇帝复于位刘季述王仲先王彦范薛齐偓伏诛黜皇太子为德王丙 戌以孙德昭同平章事充静海军节度使赐姓名李继昭丁亥崔胤进位司

  • 七七四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查缴应禁各书并开单呈览折(附清单一)·佚名

    七七四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查缴应禁各书并开单呈览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江苏巡抚臣闵鹗元谨奏,为查缴应禁各书,仰祈圣鉴事。窃查明末野史暨国初人所著悖妄各书,节奉圣训,实力搜查。复钦奉谕旨,展限二年,俾各及

  • 恭帝本纪·薛居正

    恭帝,讳名宗训,是世宗的儿子。广顺三年(953)八月四日,生在澶州府第。显德六年(959)六月九日,诏令授予特进、左卫上将军,封为梁王。十九日,世宗驾崩。二十日,公布世宗遗诏,命恭帝在灵柩前即皇帝位。这天,群臣奉恭帝即位后退下。

  • 第四十八卦 井 水风井 坎上巽下·佚名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蹫井,羸其瓶,凶。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蹫井,未有功也。 羸其瓶,是以凶也。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象

  • 明权第四十二·佚名

    循理守常曰道,临危制变曰权。权之为称,譬犹权衡也。衡者,测邪正之形;权者,揆轻重之势。量有轻重,则形之于衡。今加一环于衡左,则右蹶,加之于右,则左蹶,唯莫之动,则平正矣。人之于事,临危制变,量有轻重,平而行之,亦犹此也。古之权者,审

  • 十四  兼爱上·墨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 《大学问》原文·王守仁

    问曰:&ldquo;《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rdquo;阳明子答曰:&ldquo;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

  • 卷十一·彭绍升

    居士传十一张洪赈张廷珪辛替否传张洪赈名普惠。常山九门人。其学精於三礼。兼善春秋百家之说。仕魏为谏议大夫。每朝廷有大议。必据经义反覆陈论。无少屈。时孝明帝不亲视朝。郊庙之事都委有司。营造寺像略无休息。洪

  • 卷八·水鉴慧海

    嘉兴大藏经 天王水鉴海和尚六会录水鉴海和尚六会录卷八嗣法门人原源等编题跋题澹庵庄翰林观音画象圆通秀谓黄山谷曰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心不止马腹正恐生泥犁耳山谷繇此而惧兹澹庵以翰林之学不施于无用之处颛画观音

  • 陆机集·陆机

    晋代诗文别集。陆机撰。陆机字士衡,曾官平原内史。陆云《与兄平原书》称“集兄文为二十卷”,可见陆机的作品在其生前已由陆云编辑成集。《隋书·经籍志》著录“晋平原内史《陆机集》十四卷”,并注明:“梁四十七卷,录一卷,亡

  • 般泥洹后灌腊经·佚名

    般涅槃后灌腊经之本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佛灭后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浴佛陈供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