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夷教育与佛化家庭
──二十四年十一月在香港东莲觉苑讲──
在释迦如来兴世的时代,印度有一须达长者,建设了一个祗树给孤独园请佛说法;这段因缘,中国学佛者差不多都知道的。还有一个优婆夷的领袖毗舍佉母,曾经在舍卫国施设鹿子母讲堂,请佛说法,作弘扬佛化的道场,是佛教史上最负盛名的优婆夷。然现在学佛的人,皆知有祗树给孤独园,对于鹿子母讲堂,则少有所知。今日感到张苑长在华南创开东莲觉苑,建筑富丽堂皇的房舍,如一新的世界,俨如毗舍佉母当时筑设讲堂,为佛弘法的道场一样光景!
中国在近二三十年来,起了很大的变化。在这变化中,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固有文化,碰到今日世界的欧美文明,就起了交换变化的作用;中国固有的风俗、习惯、道德等等,皆受摇动。同时流传中国已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佛教,也因此在递嬗推移之中。在这递嬗演变──也可说是飘摇不稳的时候,有人出而提倡适应时机所宜之佛教教育,是很难得的。今张苑长居然开办觉苑,教育僧俗女子,自然是很堪赞叹的了!
差不多在二十七年前,杨仁山居士曾在南京设一祗洹精舍。一方面专事印刻经典──今金陵刻经处是──,把从前遗失在日本、高丽等隋唐高僧之著述,皆取回重流行于中国;一方面与印度达磨波罗居士接洽,先通英文,后习梵文,想把中国的佛教译还印度,昌明到全世界。以前办佛教教育的,曾有杨居士设立的祗洹精舍;而我当时也就是参加学习的一员。
祗洹精舍后因经济不裕,不久即停顿,而继续办下去的,祗有金陵刻经处,为中国流行经本中最好的版本。但是祗洹精舍虽办了不久即停顿,其影响后来的佛教事业实大。民元发起中华佛教会的欧阳渐、梅撷云、李证刚等居士,僧中如仁山、智光等法师,都是精舍中的人。故二三十年来能引导许多居士信佛,其原动力实有赖于杨居士。太虚自出精舍,即至广东弘法。民初与仁山法师等办佛教协进会及中华佛教总会,皆为适合中国现代时势的需要,而建立四众弘化适机的机关。这就是当时杨居士创立祗洹精舍与后来佛教的关系。现在张居士所办之东莲觉苑,其规模较祗洹精舍为宏大,即学额与经济的数量,都超过祗洹精舍。加之对佛法具有深切的信心,善与佛法中各方面的缁素联络,则其发达影响于将来中国的佛教,必较杨居士所办祗洹精舍的成效为尤大。
至于本人,二十多年来虽有一种怀抱著的志愿,觉得应如何去适应现代思潮与环境的需要,把佛法普及全中国与全世界,以佛法救济世界人类,使全人类咸沐佛法的利益。在此大前提上,又觉得须先将主持、弘扬、代表佛教的在家出家四众教育好,整顿好,成为真能主持佛教,弘扬佛教,代表佛教者,然后佛教才得以普遍深入的传播于全人类之间。倘无良好住持佛教的人材,则虽有适合时代潮流足以救济人类的佛教,亦必因不得弘传而听之溃烂!因此,我时感到佛教内部的制度,有改善的需要。
应如何去教养僧众,应如何去结合信众,而成立有“和谐合聚”精神的团体,实行弘扬佛法的工作。本此宗旨,过去也曾发表了许多言论,而事实上做到的实在很少很少。所以张苑长和陈居士称扬及此,闻之只有惭愧!
近年来在出家人寺院里,或其他另外新兴的新场所,也曾有佛学院或僧学院的组织,称之为办僧教育的机关。但因都在佛教过渡期中作临时应付办法,故至今尚未能走上有程序有系统的僧教育轨道,过去只能算是在僧教育上做了一些零零碎碎的工作。在中国既无整个系统的僧教育机关,故过去未能有显明卓著的成绩。即在学僧方面,亦尚谈不到“学以致用”;尤其是女子学佛的机关,甚少甚少。十来年前,在武昌曾办女众佛学院,继之尚有北平及武汉二三处,但因规模不宏,人数无几,故无多大成绩可言。总共起来,学过者亦不下百人,因无良好出路,一出院即感到没有什么事情可做;那末,还能希望他有成绩斐然给我们看吗?
由此种过去的回想,觉到今后办佛教教育,实有改善的地方。而现在我虽初到东莲觉苑,不大知悉详情,然确是一个很好的佛教教育道场。除了数十人住在苑中专修佛法外,尚学英文、国文及普通学识。而且还另设义学,以佛教的知识灌输纯真的孩童。这种教育法是很好的,因为既有体,复有用。如所办高级教育注重佛法修学,便是体;同时还学普通文字及办小学,使将来的佛教流入社会,就是用。体用兼重,是现在办佛教教育最需要的。故能如此做下去,对于弘扬佛法建立佛教于将来的世界,是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上说的意思,我对于东莲觉苑所办的教育,还要贡献几点意见:
一、依中国旧有的习惯,一说到佛教,即认为出家二众住寺院才是佛教,学佛者是必须住寺院出家的。实则大谬不然!寺院和出家人虽是代表佛教者,但信佛学佛者实不拘于住寺院的僧尼。学佛者是需要普遍深入社会,方能表现出佛教的普及精神。今贵苑中尚有出家尼众,顶好能完全教导在家众来修学佛法;而其所学所做,亦不必限于作佛教的功课。凡女子所应学的知识与所应作的事业,皆宜学习,使之将来学成后,能作真正的优婆夷。
二、此地应专作优婆夷众之道场,故其所施设的教育,亦宜著重于优婆夷教育。但如何是优婆夷教育呢?即如今小学所受之教育为国民教育,将来亦可升受佛教教育,使之对佛法作普通教理研究与功课修养。教理研究与功课修养同时并进,便可训练成在佛法中有解有行的佛弟子──优婆夷。但只如此做,则所办的教育亦是有体无用,因无学习现时社会做事的知识与能力,一出寺苑之门,即如迷路的羔羊,找不到适宜住宿生活的地方 。 故应认清此地为优婆夷道场,优婆夷教育应注重的,有以下数点:
甲、优婆夷教育,首先要注重能处理家事的家庭教育,造成此种优婆夷人材,将来便可使他们家庭佛教化。
乙、此地学生华文、英文并习,将来学有余力时,亦可出洋传教,如外国牧师之来中国传教、兴学校、设医院等然。在现在的中国存此希望,自知这希望未免太奢。但若能学习中医,去外国一面施医,一面传教,是比较容易做得到的,只要有人肯发心做的话。
丙、中国近来亦有人要发起办佛教医院,如前年汉口曾有人发起创办。而未成事实者,因要院中办事人皆为信佛者,不容易找到。盖觅少数佛徒的医师尚容易,唯有看护士一类,要完全信佛的就很难物色,所有物色来的都是信崇他教的。所以这种人材,亦有造就的需要。
丁、优婆夷教育,还要注重幼稚园和小学教师的人材造就。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都把子女送往幼稚园或小学或在家庭中另请教师教养。而这些教师,大都是异教徒,若佛教中有这类人材,去当家庭教师或幼稚园小学教师,则佛教将来必有普遍深入社会之可能。
因此、优婆夷除了专心学佛的人格修养外,还须施以家事教育,中医教育,看护教育,幼稚园小学之师范教育等。则所造之材,必各有所需,各适其适,个人既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而佛教亦可由此流入社会民众间,裨益当非浅鲜。
三、所谓佛化家庭,在家学佛的二众须特别注意。尤其是造成佛化家庭的因素,是在学佛的妇女。佛化家庭,在佛教中向未注重;故佛教在世界上虽曾盛行一时于各国,而有不久灭迹销声者。我曾考察印度的历史,今印度有婆罗门教徒二万多人,回教徒也有七千万人,即后来传入的基督教,亦有一千多万人;其余如尼犍子教徒──即今所谓之耆那教,亦有两百万多人。而佛教在今日的印度,除近尼泊尔的雪山部落中有少部份人信仰佛教,其余者都是非佛教徒;其余散零的在家佛教徒,只是从锡兰的佛团流传过去的,非是印度原有的。印度本为佛教的发源地,自佛世经阿育王至戒日王时代,佛教在印度曾因崇奉信仰而放灿烂的光彩,使婆罗门教的气焰一落千丈。到了今日婆罗门教复兴,回教、耶教盛行,甚至耆那教亦有信徒二三百万众,佛教反而衰落而至于灭迹,这是什么缘故呢?由历史的考察,知道由过去主持佛教者唯为寺院僧众,而维护兴盛佛教的关键,完全操诸高僧及国王大臣之手。若有王臣拥护的佛教高僧,便可使佛教弘盛,风靡一时;否则、若某一时代无杰出僧材,不能引生王臣信仰,或遇根本不信佛教的国王,佛教自然被压迫摧残了。
在中国元末的时候,蒙古部属崇奉回教的莫卧尔,曾征服印度而建立莫卧尔帝国,想把印度的宗教消灭了。但这时、除佛教已在印度被灭迹,其他婆罗门教与耆那教等并没有被回教摧灭。原因是婆罗门教和耆那教,是建筑在家庭宗教的基础上,过去已把家庭宗族宗教化,祖父子孙历代相承;在一般社会中已根深蒂固,故不容易为异教所征灭,得以长久流行。及观佛教所以在印度灭迹,就因没有同婆罗门和耆那教一样地把基础建筑在家庭上。不与全民发生分离不开的关系,故有今日的结果。从这种历史的教训上,知道佛教过去在流传上的失败,故今后在家学佛的信众,应把家庭整个佛教化。凡是我家庭中之子孙婢仆,皆须灌输以佛教知识,使之信崇,子子孙孙递相传承,与佛教发生亲密的关系。把佛教在家族上打下一个深固的基础,则佛教将来就可永远流传下去。要使佛教消灭,除非人类都消灭了,如婆罗门教与耆那教在印度的潜势力一样。故我在第一点中,即提说要家庭佛教化,而其责任则在优婆夷。要把佛化的家庭,造成比不信佛者的家庭更来得清洁、整齐、美丽、朴实,同时也就能感化了不信佛的人。
因东莲觉苑是以优婆夷教育为本位的,故有以上三点意见的贡献。
东莲觉苑虽附设有义务小学,但主要者是专修佛学;我现在反专在优婆夷的普通教育上发言,似觉轻重倒置。实则我所以注意优婆夷的普通教育,是有意思的。因觉得佛学界对在家学佛女子所施教育,若无如此之办法,则学成而出院者,除去入庵作尼必更无用处,故不厌烦琐剀切言之。
(竹摩记)(见海潮音十七卷二期)
猜你喜欢 二部僧授戒仪式卷上·书玉 即非禅师语录序·即非如一 般若伽陀现世品第十二·佚名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全文·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二·澄观 卷二十九·道世 分别功德论卷第四·佚名 论禅宗史的纲领·胡适 佛说坚意经·佚名 希叟和尚广录卷第三·希叟绍昙 卷第二(初诵之二)·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答王远孝问·太虚 卷八·普济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