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名正言顺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①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②,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

①奚:何,疑问词。②中(zhong):得当。

【译文】

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老师您会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心吧!”子路说“老师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那名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够兴起;礼乐制度不能够兴起,刑罚就不能够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有一个名分就一定要说出和它相应的话来。说出话来就一定要实行。君子对于自己说出来的话是一点也不马虎的!

【读解】

名与实的问题是一个深奥的逻辑问题,或者说是语言哲学方面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加以讨论。

我们仅从实用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名分与实际内容的相互关系。其实.这也是孔子原本的意思。

这里牵涉到的实际上是三个层次的概念:一、名分;二、在这个名分下所说的话;三、在这个名分下所做的事。按照孔子的观点,如果你名分不正.说出来的话就没有人听;既然说出来的话没有人听,事情当然也就办不成了。至于下面继续推论的“礼后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等,实际上都是“事不成”的范畴。相反,如果你名分正,说出来的话就会有人听了;既然说出来的话有人听,事情也就可以办成,礼乐、刑罚等等一系列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名分不仅仅是一个”名”的问题.而是有实在的内容。名不正所导致的,往往是实不正。尤其是在政治舞台上,名分更是举足轻重:官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实权。不信、让你去领导一个单位而不给作任何职务,你试试看!让你去率领一支军队而不给作任何官街.你试试看!看你说话有没有人听、看你事情办不办得成。

这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道理。

奔走列国,“累累如丧家之大”而不被任用的孔子对此由衷感叹,而粗心鲁莽的子路哪里能够理解呢?所以、当听说孔子一旦做官首先就要正名分时。子路竟然认为老师是太过迂腐了。

其实,老师才是深知个中味。

名正言顺,事情才办得成。

如果你要从政做官、可千方不要忘了圣人的经验之谈。

猜你喜欢
  贵言第三十一·佚名
  卷一百三十七 战国汉唐诸子·黎靖德
  第一章 妇女之苦总论·梁启超
  卷二十一·吕祖谦
  春秋四传质卷下·王介之
  卷二十一·林之奇
  卷十六·朱熹
  孟秋纪第七·吕不韦
  文公·文公十五年·左丘明
  卷五百四·佚名
  卷三百五十四·佚名
  卷上·佚名
  僧伽吒经卷第四·佚名
  致陕西辛未讲经会电·太虚
  第十二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丘崈·唐圭璋

      崈字宗卿,江阴人。绍兴五年(1135)生。隆兴元年(1163)进士。为建安府推官,除国子博士,出知华亭县。户部郎中、提点浙东刑狱,知平江府,移帅绍兴,改两浙转运副使,进户部侍郎,川安抚制置使。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嘉定二年(1209)卒,谥

  • 第三十三出·李开先

    【小重山引】(生上唱)更筹数尽夜无眠,半壁孤灯,对客苦禁寒。柝声剥啄不停闲,梦不到家乡遥远。(白)暮鼓催残觉夜深,半窗明月苦寒侵。思乡总是乘舟兴,雪裏梅花无处寻。想我不幸,流配沧州,又被奸计害我死地。多谢故人公孙胜,救我不死

  • 贺铸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太祖孝惠后族孙。年十七,宦游京师,授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熙宁中出监赵州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磁州滏阳都作院,历徐州宝丰监钱官,和州管界巡检。

  •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班固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徙杜陵。商公武、武兄无故,皆以宣帝舅封。无故为平昌侯,武为乐昌侯。语在《外戚传》。 商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厉群

  • 宦者传第二十六·欧阳修

    呜呼,自古宦、女之祸深矣!明者未形而知惧,暗者患及而犹安焉,至于乱亡而不可悔也。虽然,不可以不戒。作《宦者传》。○张承业张承业,字继元,唐僖宗时宦者也。本姓康,幼阉,为内常侍张泰养子。晋王兵击王行瑜,承业数往来兵间,晋王喜

  •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一·徐乾学

    丧制四守礼上干学案孟子曰亲丧固所自尽也信哉至性所发一往而深虽功令有所不及制若原涉薛修之伦是已晋之君贤矣扵是始有固请终制而见许者焉由宋迄眀正论益昌乃复有大臣夺情小臣攻之贬窜笞辱至死不悔者焉而期功以下之丧

  • 班马异同卷十六·倪思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史记一百季布栾布田叔第七汉书三十七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籍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进计

  • 卷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十七 【起丙寅周元王元年○止丁丑周威烈王二十有二年】凡七十二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史记因秦记起周元王元年表魏韩赵楚燕齐之事曰六国年表但魏韩赵至威烈王二十三年始受命为诸

  •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 五 第三次做“皇帝”·溥仪

    京津旧臣,闻皇上就任执政,疑尊号自此取消,同深悲愤。即曾任民国官吏如曹汝霖、汪荣宝等,亦以名义关系甚重为言。臣以皇上屡次坚拒,及最后不得已允许之苦心,详为解释,闻者始稍知此中真相,而终无以尽祛其疑。这是我就任执政一

  • 卷一百五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三经籍考经【春秋】宋史艺文志春秋类二百四十部二千七百九十九卷【不着録者二十三部四百八十八卷】辽金元三史不立艺文志散见各纪传中明史

  • 做一个通才·孔子

    【原文】 孔子曰:“君子不器。” 【注释】 器:器皿。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 【读解】 器皿各有所用,打酱油的不能买醋。装酒的不能装油。而君子进德修正,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而才能广泛,努

  • 卷十二·程公说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十二    宋 程公说 撰世谱二宋公子公族诸氏世谱公子<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卷十二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卷十二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卷十二公子谷甥  公孙

  • 一 圆熟·林语堂

    德性“Character”是一个纯粹英国典型的字,除了英国以外,在他们的教育和人格的理想上把“德性”看得像中国那样着重之国家恐怕是很少很少。中国人的整个心灵好像被它所控占着,致使他们的全部哲学,直无暇以计及其他。全然

  • 卷一百十六·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十六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一百十六祀先代帝王礼记祭法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疏若神农及后土帝喾与尧及黄帝颛顼与契之属是也】以死勤事则祀之【疏

  • 附錄二·王明

    新校正抱朴子內篇序 諸子多有宋元以來及近人校正刊本。唯抱朴子僅明盧舜治本行世。五柳居陶大使曾假之於予,增刊入漢魏叢書,其所訛脫,亦未暇校訂也。道藏本較完善,但見者頗尠。予所藏又有天一閣鈔本內篇太半部,及盧學士文

  • 佛说如来兴显经卷第四·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何谓佛子。诸菩萨游入如来至真现大灭度。于斯菩萨。欲入灭度。晓了一切。本净自然。则为佛矣。犹如无本。而归灭度。如来灭度。亦复如是。又如本际。法界若斯。犹如虚空无极之界。又如本净。

  • 中观论卷第四·龙树

        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如来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问曰。一切世中尊。唯有如来正遍知。号为法王。一切智人是则应有。答曰。今谛思惟。若有应取。若无何所取。何以故。如来。

  • 师子月佛本生经·佚名

    一卷,失译。佛住竹园,须蜜比丘缘树上下,与八万四千金色之猕猴跳戏,大众讥嫌。频婆沙罗王诣佛问之。佛言比丘即是师子月佛,补弥勒之处,并说猕猴之往因,授菩萨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