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学佛的下手方便

──十九年五月在华北居士林讲──

太虚不来北平,已有四年。去岁从欧美归国,觉得国内的政局犹未安稳,社会的纷扰还未平定,佛教组织也未健全,不无遗憾。然而从全世界潮流所趋,人心所向,世界非无大同之可能,佛法也负有促成的责任。今日就北平佛教会及华北居士林联合欢迎会上,于感谢诸位盛意之余,谨将学佛的下手方便,略略述说一回。佛陀应世法门,虽无量种,举其纲领,不出两点:

一、起三宝之信  三宝就是佛法僧。信的次第,可由法而起。狭义的法,就是名句文之能诠及其所诠之理。就广义的法而言,就是正确的普遍的透彻的智慧所明了的“宇宙万有真相”。然此真相,是本来如是的,非任何人所能创作的。如现在的科学家所发明的原理及定律,并不是发明家的造作,只是他有智慧将它显示了出来。所以当未曾发明的时候,并非没有这原理及定律,但没有人知道罢了。所以佛说的“诸法性相”,也是由有智慧者显示出来的。今藉以显了诸法性相的,狭义的就是经论教典。这类虽属于名句文义,但也就是显示事事物物的真实性相的。所以法的本源,在于宇宙万有的真相。信法不可参加任何意见,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法是如何,就说明它是如何,信它是如何。这种态度信法,才能得到诸法的真相。但是以什么标准来研究呢?佛说有四种可依不可依的条件:第一是“依法不依人”:只要这人所讲的理是通达的,那末他虽是小儿,或其他非人所说的,都应当信服的。再进一步说,能诠的名句文,也不过表现所诠义理的工具,那么工具当然有胜劣不同,不能执文而废义;所以要求一切事物的真相,第二当“依义不依语”。但所显之义,也有究竟与不究竟、显了与不显了的差别;所以进而言之,第三当“依了义不当依不了义”。但知道究竟了义,还是属于识心分别,未能亲证诸法实相;所以要亲证到诸法的实相,更当依转识所成的智,然后方可亲证诸法实相,故再进一步,第四当“依智不依识”。如此剥蕉抽茧,重重深进,才能证明“诸法实相”,才名真信法的人。

佛家信法态度,是无我无私无党无偏的,所以用学者的态度及科学的精神,研究事物的真相,也可以名为信法者。然学者信法,所用的最后的工具,不出于五官──佛典名为五根:眼、耳、鼻、舌、身──的感觉和经验,意识凭此分析观察所得的判断,早不是事物的真相;而且五官的感觉各各隔离,为眼所见的决不是鼻嗅的,鼻所嗅的也不是耳闻的,只是各得其部分的感觉。例如一朵花,眼所见的是鲜红的颜色,鼻所嗅的是浓馥的香气,乃至身所触的是柔滑的质体,如是各别得花的部分;但花的全体,却不能同时感觉得到。由此可见只依据五根所观察的事物真相,也不是原来宇宙的真相。所以要证得宇宙之真相,当以圆满的智慧证知。但圆满的智慧者,究属有无?若属于无,那末我们永久不能得宇宙之真相;如有圆满智慧者,我们就当信仰他。所以愿求得宇宙究竟真相,就当以佛为师。所以第二步就当由信法而信佛。这由信法而信佛,就不是一般普通学者所能作到的了。因为这是起“超人要求”的。既皈依佛后,就成佛的弟子,故不复是研究佛学的普通学者,而是唯以佛为师的佛弟子了。然信佛者目为佛的弟子,犹没有在家出家之分。既已信法、信佛,而更进一步,觉得须有住持佛法的教团,使佛法永久住世,以作宏法利生的事业;未闻的使闻,未信的使信,未解的使解,凡一切未觉的使觉悟,所以第三就要加入教团而信僧。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能依持出家律制而修己教人者,名出家众,亦名佛教住持僧。其未能加入出家众而亲近出家众者,则有在家之佛弟子,于是佛法能流布世间。既信法、信佛又能信僧以住持佛法,然后佛教才能具体成立。以僧为教团之中坚分子,然后可荷担佛法,传播于世界人类。

二、修六度之行  六度之行,可就两方面言之:

甲、自利六度行:第一步要“布施一切”,就是要将本人所有的家眷、财产、一切物件,都能施舍。然专事施舍而身心无所操持,必至横决,所以第二当“坚持戒律”。此施、戒二度,为出俗因。然没有强毅忍耐力继之,仍易为环境转移,所以第三当行“忍辱”。忍辱犹有退滞,而未能勤修众善,所以第四当行“精进”。此忍、进二度,为防退因。此上四度,犹多属散心修持,不能将心力集中于闻思境,观察深入,所以第五当行“禅定”。若味著定境,于相似法起增上慢,不能照破,则毁前功,尤障深慧,所以第六更当修行“般若”。此定、慧二度,为不坏因。不退不坏,于佛法之自利行,方得成就。

乙、利他六度行:首当以“财法布施”,乃与他人接近。进之更能持身清正,一切所行,皆以众人饶益为前提。行此施、戒二度,是为利他之摄化因。以非施戒当先,即不能有利他之机会。然摄受教化中,必难免根劣之辈,反恩为怨,妄加毁辱,故须容忍而安处之。并须奋励“精进”,勤加化导,乃能使已摄化者,不致退滞而获增益行。此忍、进二度,是为利他之荷负因。摄化、荷负,苟非身离劳悴,而内心常得禅定法喜之滋养,则疲倦困惫袭之,不能持久。故须常修“禅定”,以养成办事之堪能力:常修“般若”,以充实明理之胜解力。行此定、慧二度,是为利他之成办因。

能充足三宝之信心,能践行六度之行谊,则使人心进善,政治清明,社会安乐,世界和平,皆不为难事矣!(胡继欧记)(见海刊十一卷第五期)

(附注)原题“在华北居士林讲演词”,今改题。

  


猜你喜欢
  论 文·太虚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义净
  四事品第三·佚名
  卷第三十一·佚名
  人天眼目卷之六·智昭
  瑜伽论记卷第十三(之上)(论本第五十一至五十二)·遁伦
  佛说离垢施女经·佚名
  卷第一百七十三·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九[宋铭]·惟白
  序·知玄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四卷·佚名
  目录·佚名
  佛说四谛经·佚名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六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镃·唐圭璋

      镃字功甫,号约斋,西秦(今陕西省)人,居临安。张俊诸孙。生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隆兴二年(1164),大理司直。淳熙五年(1178),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元年(1195),司农寺主簿。三年(1197),司农寺丞,与宫观。开禧三年(1207),为司农少卿,坐事追两

  • 序·万树

    词律序 有韵之文肇自赓歌降而曰诗曰骚曰赋莫不以音节铿锵为美传及後世学诗学骚学赋者溯源及流皆可各遵所尚蔚然自成厥章不失古作者之体裁而已未尝必句栉字比域於本文而设为章程以律之也诗之变古

  • 卷八百八十四·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八十四杜牧【诗一首】渡吴江堠馆人稀夜更长姑苏城远树苍苍江湖潮落高楼迥河汉秋归广殿凉月转碧梧移鹊影露低红草湿萤光文园诗侣应多思莫醉笙歌掩华堂厉玄【诗一

  • ●卷五十·徐梦莘

      靖康中帙二十五。   起靖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乙酉,尽二十九日癸巳。   秀水间居录曰:蔡京四入相崇甯元年拜相四年罢大观元年复入三年。又罢政和元年复入宣和初。又罢六年冬王黼罢相白时中李邦彦并拜太少宰未几京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元年十有二月甲子朔知枢密院事宣抚处置使张浚言今年二月于阶成州驻兵与金人相持闻潼川府路有伪造檄书称平蜀大将军不显姓名指斥宗庙摇动吏民臣移师利阆之间密切采访据知潼州府宇文粹中称本府吏民乞用

  • 卷十九 崇祯十六年癸未·计六奇

      元旦失朝(新史)  廷臣待漏,待天子也,恐天子早临,廷臣先天子而待漏也。待漏之时,鼓未严,鼓严而肃班矣。肃班而鸣钟,钟歇而圣驾登殿,静鞭响矣。鞭响而两班廷臣有容无息,有意无声,仰瞻殿上,祇见千百红袍掀袖,示令而已。乃癸未

  • 一四五一 户部为知照查议周兴岱等人事致典籍厅移会(附黏单;)·佚名

    一四五一 户部为知照查议周兴岱等人事致典籍厅移会(附黏单;)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十八日户部为查议具题事。陕西司案呈,本年五月二十日准吏部咨称,吏科抄出本部题前事一案。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初四日题,本月初七日奉旨:周兴岱着降

  • 耶律庶箴传·脱脱

    耶律庶箴,字陈甫,擅长做文。重熙年间,任本族将军。咸雍元年(1065),同知东京留守事,不久迁为乌衍突厥部节度使。九年(1073),知蓟州事。次年(1074),迁为都林牙。上表请求扩充本国姓氏,说:“我朝自从创业以来,法制整饬昭明;只有姓氏

  • 卷第一百二十·佚名

    典礼五南郊三淳化四年南郊赦天下制正月门下。我国家创业垂统。踰三十年。礼让兴行。车书混一。外则五侯九伯。立屏翰之奇功。内则三事庶寮。罄股肱之亮节。共赞无私之化。成兹不拔之基。加以紫坛屡飨于天宗。青辂早修

  • 卷三十九·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三十九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三十九>六服朝覲之禮曲禮曰天子當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天子當宁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諸侯春見曰朝受摯於朝受享

  • 凡例·鄂尔泰

    钦定周官义疏凡例一春秋传云先君周公作周礼其所称引则此经中无有也盖周礼指当时上下所行五礼之经曲以别於夏殷之礼此则分职命官之籍故揭於篇首曰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汉志本称周官经周官传至唐以後乃更名周礼朱子

  • 慎选人才[慎选第四]·王夫之

    德未至不敢干,德已至不敢越,井井然犹墙堞阶之上。故奇杰意消,聪明思返,卒以奠大实而徕尊亲矣。故同异责贱差辨,此六数者,圣王所以正天下之性,效阴阳之全也。万族繁盛,皆有生命,皆显本性,所以能够这样,难道不是天意吗!有饮食然后有

  • 楞严经卷第五文句·智旭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文句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辛)二明结解无二决通次义二。初正明结解无二。二兼显六解一亡。(壬)初中二。初疑请。二开示。(癸

  • 太虚法师语集·太虚

    一吾人所得之异熟报体,由前世善恶业所引,其富贵贫贱贤愚等亦由彼业所命定之,故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性、即人报所得之人同分。率由之即为人道,故曰:“率性之谓道”。就人道而设教,使人修之而全人道,故曰:“修道之谓教”。二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四卷·一行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四卷沙门一行阿阇梨记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第二之余偈云。制底火神祠。牛栏河潬中。诸天庙空室。仙人得道处者。或虽非圣迹及僧所居。但随于地分有起制底之处。于其四傍便可造作漫荼罗。火

  • 四分律卷第六十(第四分之十一)·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  毗尼增一之四尔时佛告诸比丘。若我所听。波陀舍阿[少/兔]波陀舍。便阇那阿[少/兔]。便阇那恶叉罗阿[少/兔]恶叉罗。应如是作。如我所不听。波陀舍阿[少/兔]波陀舍。便阇

  • 被妻子谋害的男人·松本清张

    7 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天气异常闷热煎人。住在东京都世田谷区A 街的仓回医 师接到了护士转来的电话:“先生,有急患。” “谁?” “说是×街1 —488 号的藤井。” 医师放下手中正翻阔的书,站起来迅速地查阅病志卡,可是,

  • 歙砚说·佚名

    一卷,辨歙石说 一卷。作者不详。《歙砚说》,主要记载歙砚石采掘之地,琢石之法,以及珍贵砚石的性质、声音、硬度、纹理、颜色等,并列举了“眉子”、“罗纹”、“金鈫”等珍贵砚石三十一种之多,也列举了砚石的十种病象。《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