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分律卷第六十(第四分之十一)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

  毗尼增一之四

尔时佛告诸比丘。若我所听。波陀舍阿[少/兔]波陀舍。便阇那阿[少/兔]。便阇那恶叉罗阿[少/兔]恶叉罗。应如是作。如我所不听。波陀舍阿[少/兔]波陀舍。便阇那阿[少/兔]。便阇那恶叉罗阿[少/兔]恶叉罗。应呵不应随顺。应如是作。如我所遮。波陀舍阿[少/兔]波陀舍。便阇那阿[少/兔]。便阇那恶叉罗阿[少/兔]恶叉罗不应作。如我所不遮。波陀舍阿[少/兔]波陀舍。便阇那阿[少/兔]。便阇那恶叉罗阿[少/兔]恶叉罗。应随顺不应呵。尔时舍利弗。与五百比丘俱。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俱。阿难分坻。与五百优婆塞俱。毗舍佉母。与五百优婆私俱。如拘睒弥揵度中说。尔时佛告诸比丘。比丘至僧中。先有五法。应以慈心。应自卑下如拭尘巾。应善知坐起。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彼至僧中。不为杂说论世俗事。若自说法。若请人说法。若见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应作默然。何以故。恐僧别异故。比丘应先有此五法然后至僧中。舍利弗。有此五法。比丘在僧中不应语。复有五法。在僧中应语。此中有六法。如上为自损减中说。举他罪有五法。具持二百五十戒。多闻。善于语言。有忆念。有智慧。是为五。有五法应举他罪。有慈悲心有欲利益令增长令忏悔清净。有是五法。应举他罪。欲举他罪者。应有五法。如上遮揵度中说。有五非法举。非时不以时。不实不以实。损减无利益。粗犷不柔和。嗔恚不以慈心。是为五。有五如法举(反上句是)不善善非毗尼是毗尼世间出世间作损减利益亦如是说。有五句语。无第三句。时与非时。此句无第三。实与不实。此句无第三。损减有利益。此句无第三。粗犷柔和此句无第三。嗔恚慈心。此句无第三。是为五句无第三。说五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和上舍同和上。如是五五为句。乃至非沙门释子。如来出世。见有过失故。以五利义。为诸比丘制戒。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令不信者信。信者增长。是为五乃至正法久住亦如是。如来出世。见诸比丘有过失故。以五利义。为诸比丘制呵责羯磨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令不信者信。信者增长。是为五。乃至正法久住。五五为句亦如是。乃至七灭诤亦如是。有六非法遮说戒。遮无根破戒作不作破见破威仪亦如是。是为六。有六如法遮说戒(反上句是)有六法。应差教授比丘尼。具持二百五十戒。多闻。广诵二部戒毗尼。善能语言辩说义句了了。不为佛故出家而犯重罪。若二十腊若过二十。有是六法。应差教授比丘尼。比丘为比丘作疑。有六法。若以所生年。若以腊数。若以受大戒。若以羯磨。若犯。若以法。是为六。有六犯所起处。或有犯由身起非心口。或有犯起于口不以身心。或有犯从身口起不以心。或有犯从身心起非口。或有犯起口心非身。或有犯从身口心起。是为六。斗诤有六根本。如中阿含说。有六处盗犯波罗夷。若自取若指授若遣使若重物以盗心移离本处。是为六。复有六非己有想。不暂取想。非亲厚想若重物。以盗心。移离本处。是为六。有七非法遮说戒。遮无根波罗夷乃至无根恶说。是为七。有七犯聚波罗夷乃至恶说。是为七。有七种精。青色乃至酪浆色。是为七。有七灭诤。如上戒文中说。有七法名为持律。知犯知不犯知轻知重知有余知无余广诵二部戒毗尼。是为七。复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广诵毗尼为一句。是为七。复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住毗尼不移不动为一句。是为七。复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善能灭诤事为一句。是为七。复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自识宿命种种所使为一句。是为七。复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天眼见众生死此生彼为一句。是为七。复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世得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终不还。此为一句。是为七。有七不恭敬。不敬佛法僧戒定父母善法是为七。有七恭敬(反上句是)有七语舍戒。舍佛法僧舍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是为七。乃至非沙门释子亦如是。以七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戒。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令不信者信。信者增长。难调令调。惭愧者得安乐。是为七。如是七七为句。乃至正法久住亦如是。以七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呵责羯磨。从摄取于僧。七七为句。乃至正法久住亦如是。乃至七灭诤亦如是。如呵责羯磨为句。有八非法遮说戒。遮无根破戒作不作。破见作不作。破威仪作不作。破正命作不作。是为八。有八如法遮说戒(反上句是)有八法应差教授比丘尼。具持二百五十戒。多闻。诵二部戒毗尼。善能言语辩义句字了了。大姓出家刹利婆罗门居士。若形颜端政。不为佛故出家而犯重罪。若二十腊若过二十腊。是为八。有八不可过法。如比丘尼犍度中说。白衣有八法。应与作覆钵。骂谤比丘。作损减。无利益。作无住处。斗乱比丘。在比丘前毁佛法僧。是为八。比丘有八法。令白衣不信。骂谤白衣。作损减。无利益。作无住处。斗乱白衣。在白衣前毁佛法僧。是为八。比丘有是八法。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如上说。有八法。应差作使伴。能闻能说自解令他解能受能持无失知好恶说义趣。是为八。

尔时世尊。在瞻婆城伽伽池边。白月十五日说戒时。于露地坐。与众僧俱前后围绕。时有比丘。举彼比丘见闻疑罪。当举罪时。彼比丘乃作余语答。便起嗔恚。佛告诸比丘。应审定问彼人。彼人于佛法中无所任无所增长。譬如农夫田苗稊稗参生。苗叶相类不别。而为妨害。乃至莠实。方知非谷之异。既知非谷即耘除根本。何以故。恐害善苗故。比丘亦复如是。有恶比丘。行来坐起摄持衣钵。如善比丘不别。乃至不出罪。时既出其罪。方知比丘中稊稗之异。既知其异。应和合为作灭摈除之。何以故。恐妨善比丘故。譬如农夫治谷当风簁扬好谷留聚其下秕[卄/告]随风除之。何以故。恐污好谷故。如是恶比丘行来入出。如善比丘不别。乃至不出罪。时既出其罪。方知比丘中秕[卄/告]秽恶。既知已。应和合为作灭摈除之。譬如有人须木作井栏。从城中出。手捉利斧。往彼林中。遍扣诸树。若是实中者其声贞实。若是空中者其声虚而[斯/瓦]。而彼空树根茎枝叶。如贞实者不异。至于扣时方知内空。既知内空。即便斩伐截落枝叶先去粗朴。然后釿刬细治内外俱净。以作井栏。如是恶比丘。行来出入摄持衣钵。威仪如善比丘不异。乃至不出罪。时既出其罪。方知沙门中垢秽稊稗空树。若知已即应和合作灭摈。何以故。恐妨害善比丘故。而说偈言。

  同住知性行  嫉妒喜嗔恚

  人中说善语  屏处造非法

  方便作妄语  明者能觉知

  稊稗应除弃  及以空中树

  自说是沙门  虚空应灭摈

  已作灭摈竟  行恶非法者

  清净者共住  当知是光显

  和合共灭摈  和合尽苦际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今为汝等说八种恶马及八种恶人。汝曹谛听。何等八。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抵踬不去。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反倚傍两辕。而不前进。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颠蹶倒地。既伤其膝。又折辕槅。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却行不进。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趣非道破轮折轴。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不畏御者亦不畏鞭。方便啮衔[馬*奔]突不可禁制。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双脚人立吐沫。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或蹲或卧。是为八。何等是八种恶人。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而彼比丘便言。我不忆我不忆。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抵踬不去。我说此人亦复如是。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而彼比丘不言犯不言不犯默然而住。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倚傍两辕而不前进。我说此人亦复如是。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彼作是言。长老亦自犯是罪。云何能除他罪。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颠蹶倒地既伤其膝又折辕槅。我说此人亦复如是。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彼比丘作是言。长老自痴。犹须人教而欲教我。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却行。我说此人亦复如是。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而彼便说余事答反生嗔恚。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趣非道折轴破轮。我说此人亦复如是。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而彼比丘不畏众僧亦不畏犯。而不受举罪者语。便捉坐具置肩而去不可呵制。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不畏御者亦不畏鞭啮衔[馬*奔]突不可禁制。我说此人亦复如是。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而彼比丘左抄郁多罗僧。在僧中举手大语。乃令汝等教授我耶。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双脚人立吐沫。我说此人亦复如是。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彼比丘言。长老亦不与我衣钵卧具医药。何故教我。彼即舍戒取于下道。至诸比丘所作是言。大德。我已休道。于意快耶。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蹲卧。我说此人亦复如是。是为八种恶人。我已说八种恶马八种恶人。世尊所应。慈愍诸弟子。我已具说。汝今当住在空处树下修习禅定。莫为放逸后致悔恨。此是我教诫。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世尊在拘萨罗国。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人间游行。于中道见有大聚火炽然。见已即下道。在一树下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见彼大聚火炽然不。若使有人捉彼火扪摸呜之。即烧其皮肉筋骨消尽。若复有人。捉刹利女婆罗门女毗舍女首陀罗女扪摸呜之。如是二事何者为善。诸比丘白佛。大德。若捉彼刹利等女扪摸呜之。此事为善。何以故。若捉火即烧烂皮肉筋骨消尽。得大苦痛不可堪耐。佛告诸比丘。我今告汝。宁捉此火扪摸呜之。烧其皮肉筋骨消尽。此事为善。何以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若非沙门。自言是沙门。非净行。自言是净行。破戒行恶。都无持戒威仪。邪见覆处作罪。内空腐烂外现完净。食人信施以不消信施故。堕三恶道长夜受苦。是故应当持净戒食人信施。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一切所须。能令施主得大果报。所为出家作沙门亦得成就。汝等比丘。宁以热戟。刺脚。当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接足作礼耶。如是二事何者为善。诸比丘白佛言宁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接足作礼。何以故。热戟刺脚受大苦痛故。佛告诸比丘。我今告汝宁以热戟刺脚。何以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若非沙门。自言是沙门。非净行自言是净行。破戒行恶。都无持戒威仪。邪见覆处作罪。内空腐烂外现完净。食人信施。以不消信施故。堕三恶道长夜受苦。是故当持净戒食人信施。乃至一切所须如上说。令施者得大果报。所为出家作沙门亦得成就。汝等比丘。宁以热斧自斩其身首。当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手扪摸身耶。如是二事何者为善。诸比丘白佛言。大德。宁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手扪摸身。何以故。热斧斩身首受大苦痛故。我今告汝。宁以热斧自斩其身首。此事为善。何以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余如上句说。比丘汝等。宁以热铁为衣烧烂身尽。当受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种种好衣。如是二事何者为善。诸比丘白佛言。大德宁受彼种种好衣。何以故。热铁衣烧身受大苦痛故。佛告诸比丘。我今语汝。宁以热铁为衣烧身。何以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余如上句说。比丘汝等。宁吞热铁丸烧烂五藏从下而出。当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饮食供养耶。如是二事何者为善。诸比丘言。宁受彼饮食供养。何以故。吞热铁丸受大苦痛故。佛告诸比丘。我今告汝。宁吞热铁丸。何以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余如上句说。受种种粥亦如是。汝等比丘。宁在热铁床上坐自烧身燋烂。当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种种好床卧具在上耶。如是二事何者为善。诸比丘白佛言。宁受彼种种好床卧具。何以故。热铁床上自烧身燋烂受大苦痛故。佛告诸比丘。我今语汝。宁受热铁床上坐卧烧身。何以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余如上句说。汝等比丘。宁在热铁屋中住烧身。当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房舍在中止宿耶。如是二事何者为善。诸比丘白佛。宁受彼房舍止宿。何以故。在彼热铁房中受大苦痛故。我今告汝。宁在彼热铁房中烧身烂尽。何以故。不以此因缘堕三恶道。余如上句说。尔时世尊说此语时。六十比丘沸血从面孔出。六十比丘舍戒休道。六十比丘得无漏心解脱。有众多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白衣家有九法。未作檀越不应作。若至其家不应坐。何等九。见比丘不喜起立。不喜作礼。不喜请比丘坐。不喜比丘坐。设有所说而不受。若有衣服饮食所须之具轻慢比丘而不与。若多有而少与。若有精细而与粗恶。或不恭敬与。是为九法不应往白衣家。复有九法。未作檀越应为檀越。已作应往坐(反上句是)有九不如法遮说戒。遮无根破戒作遮不作遮作不作。破见破威仪亦如是。是为九。有九如法遮说戒(反上句是)有九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舍诸梵行舍戒。是为九。如是九九为句。乃至非沙门释种子亦如是。如来出世。见有过失故。以九利义。为诸比丘制戒。摄取于僧。乃至断未来有漏。是为九。如来出世。见有过失故。以九利义。为诸比丘制呵责羯磨。从摄取于僧。乃至断未来有漏。是为九。乃至九灭诤亦如是。有十种衣。拘奢衣劫贝衣钦跋罗衣刍摩衣叉摩衣舍[少/兔]衣麻衣翅夷罗衣拘遮罗衣差罗波尼衣。是十种衣。应染作袈裟色。衣持有十种。粪扫衣牛嚼衣鼠啮衣烧衣月水衣初产衣神庙衣冢间衣愿衣立王衣往还衣。是为十。有十非法遮说戒。非波罗夷。不入波罗夷说中。非舍戒。不入舍戒说中。随如法僧要。如法僧要不呵。不随如法僧要呵说中。不见不闻不疑破戒。不见不闻不疑破见。不见不闻不疑破威仪。是为十。有十如法遮说戒(反上句是)复有十非法遮说戒。不犯边罪。不入边罪说中。不犯比丘尼。不入犯比丘尼说中。不贼心受戒。不入贼心受戒说中。不破二道。不入破二道说中。非黄门。不入黄门说中。是为十。有十如法遮说戒(反上句是)有十法。应差教授比丘尼。具持二百五十戒。多闻。广诵二部戒毗尼。善巧语言辩说了了。大姓出家刹利婆罗门居士。形貌端政。比丘尼恭敬。堪任为比丘尼说法令得欢喜。不为佛故出家著袈裟而犯重罪。若二十腊若过二十腊。是为十。尔时佛告优波离。汝等莫数举他比丘罪。何以故。若身威仪。不清净。举他比丘罪。即生彼语言。长老先自净身威仪。优波离。若比丘身威仪清净。不生他语。若言不清净。命不清净。不多闻。不广诵二部毗尼亦如是(如上五五法中说)复次优波离。举他比丘。复应修习五法。以时不以非时。以实不以不实。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粗犷。慈心不以嗔恚。优波离。举他比丘。有此十法。然后应举。有十非法受筹。不解事受筹。不与共如法者受筹。欲令非法者多受筹。知有多非法者而受筹。欲令僧破受筹。知僧欲破受筹。以小罪受筹。不如所见受筹。非法受筹。别众受筹。是为十。有十如法受筹(反上句是)如来出世。见有过失故。以十义为诸比丘制戒。从摄取于僧。乃至正法久住。是为十。有十种人不应礼。自言犯边罪犯比丘尼贼心受戒破二道黄门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是为十。比丘有十种威仪不应礼。大行时小行时若裸身若剃发若说法若嚼杨枝若洗口若饮若食若啖果。是为十。饮酒有十过失。令色恶少力眼不明喜现嗔失财增病起斗诤有恶名流布无智慧死堕地狱。是为十。出家人。入王宫至婇女间。有十过失。若王与夫人和合时。比丘入宫至婇女间。夫人见比丘笑。比丘见夫人亦笑。王作是意言。比丘若已作是事。若当作此。是出家人入王宫婇女间初过失。复次若王醉时。与夫人和合不忆。后夫人有娠。王作是意言。比丘来入宫。是比丘所为。是为第二过失。复次王太子欲反杀王。王作是意。比丘来入我宫内是其所教。是第三过失。复次王在内。秘密之言以闻于外。王作是念。比丘来入我宫内。是其所传。是第四过失。复次王若失宝若似宝。王作是意。比丘来入我宫内。是其取去。是第五过失。复次王或以贱人在高位处。外不喜者作是言。比丘入宫是其所作。是为第六过失。复次王或以高位者处在下职。外不喜者作是言。比丘入宫是其所作。是第七过失。复次无事因缘非时。王集四部兵。其不喜者作是言。比丘入宫是其所作。是为第八过失。复次王或集兵。中路而还。其不喜者作是言。比丘入宫是其所作。是为第九过失。复次若王在宫婇女间。出好象马端政女人。见则心生爱著非比丘法。是为第十过失。有十法不应授人大戒。不能教弟子增戒增心增慧学增威仪增净行增波罗提木叉学。不能教舍恶见令住善见。弟子不乐住处不能移至乐处。若有疑悔生不能如法如毗尼开解决断。若不满十腊。是为十。有十法应授人大戒(反上句是)有十法不应授人大戒。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闻。不能教弟子阿毗昙毗尼。不能教舍恶见住善见。不知波罗提木叉。不知波罗提木叉说。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若不满十腊。是为十。有十法应授人大戒(反上句是)有十法不应差别处断事。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闻。不广诵二部戒。不善巧语言令人开解。不能问答教呵如法灭摈令得欢喜。设有诤起不善能灭。不知波罗提木叉。不知波罗提木叉说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是为十。有十法应差别处断事(反上句是)有十法不应差别处断事。六句如上。不解断了斗诤事。不知诤起。不知诤灭不知趣灭诤道。是为十。有十法应差别处断事(反上句是)有十法不应差别处断事。六句如上。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是为十。有十法应差别处断事(反上句是)时阿难。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大德。以何因缘令僧未有诤事而生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灭。佛告阿难。举他比丘。不犯言犯。犯言不犯。轻言重。重言轻。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毗尼说毗尼。是毗尼说非毗尼。非制而制。是制而断。以此因缘令僧未生诤事而生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灭。阿难复问佛言。大德以何因缘令僧未有诤事而不生诤。已有诤事而得除灭。佛答阿难(反上句是)佛告阿难。有十种诤根。应当知之。善作方便令得除灭。何等十(反上句是)时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大德。说言破僧者。齐几名为破僧。谁破和合僧。佛答。十事如上句。以此十事求索伴党。若教他求别部说戒布萨羯磨。齐是为破僧。名为破和合僧。优波离问和合僧(反上句是)有十一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舍净行比丘舍波罗提木叉舍毗尼舍学事。是为十一。如是十一为句。乃至非沙门释子亦如是。

尔时世尊在不尸城林中。告诸比丘言。若比丘所在之处。莫斗诤共相骂詈口出刀剑互求长短。忆之不乐况能住彼。汝等决定应知三法疾灭。应知三法增长。何等三。念出离念无嗔恚念无嫉妒此三事疾断灭。何等三法遂增长。贪欲念嗔恚念嫉妒念。此三法增长。是故所在之处。若斗诤共相骂詈口出刀剑互求长短。忆之不乐况能住彼。是故汝等。决定应知三法损减三法增长。若比丘所在之处不共斗诤(反上句是)其有斗诤二俱不忍。心怀垢秽互相憎害增长嗔恚。不善调伏不相受教亦失恭敬。当知此诤转增坚固。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灭。若比丘斗诤。彼此俱忍。心不怀垢秽。不相憎害。不增长嗔恚而善调伏。更相受教。不失恭敬。当知此诤而不坚固。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灭。若比丘共诤二俱不忍。心怀垢秽互相憎害增长嗔恚。而不善调伏不相受教亦失恭敬。若诤事起时。不以七灭诤一一法而灭诤事者。当知此诤转复增长坚固。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灭。若诤如法得灭者(反上句是)若比丘斗诤。不与上中下座平宜其事。则不入修妒路毗尼法律不与相应。若诤事起时。不以七灭诤法一一灭者。当知此诤而致增长坚固。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灭。若诤事如法得灭(反上句是)若不与持法持律持摩夷者共平宜诤事。诤事增长亦如上句说。若诤事如法灭(亦如上句是)。

尔时世尊告优波离。汝等莫数举他比丘罪。何以故。若举他罪。身不清净。口不清净。即生他语。长老。先自净身口威仪。优波离。若比丘身口清净。不生他语。复次优波离。举他比丘。命不清净寡闻不诵修多罗。若举他罪。即生他语。长老。先自清净其命诵修多罗。若优波离。举他比丘。命清净多闻诵修多罗。不生他语。复次优波离。举他比丘。不多闻不知毗尼言不辩了。喻若白羊。若举他罪。则生他语。长老。先学毗尼学语。若优波离。举他比丘。多闻诵毗尼语言了了。则不生他语。是故优波离。比丘应作是知。若此比丘。有爱恭敬于我者。则应举罪。无爱有恭敬应举。无恭敬有爱应举。若无爱无恭敬能令舍恶就善应举。若无爱无恭敬亦不能令舍恶行善。而彼有所重比丘尊敬信乐者。能令舍恶行善应举。若无爱无恭敬不能令舍恶行善。复无有所重比丘尊敬信乐者。不能令舍恶行善。优波离。僧即应都舍置驱弃。语言。长老随汝所去处。彼当为汝作举作忆念作自言遮阿[少/兔]婆陀遮说戒遮自恣。譬如调马师恶马难调即合缰[木*戈]驱弃。此比丘亦复如是如是人不应先从其求听。此即是听。佛说如是。优波离闻。欢喜信乐受持。

优波离问佛言。大德。为比丘起事以几法。佛答言。为比丘起事以三事。破戒破见破威仪。优波离复问。以此三事起事。复以几法为作举。佛言。以三事举见闻疑。优波离复问。以三事起事。以三法作举。应内有几法然后举。佛言。内有五法应作举(如上说以时不以非时如是五法)。

尔时世尊在跋阇国池水边。告诸比丘。汝等谓我为衣服饮食疾病医药床卧具而说法耶。诸比丘白佛言。大德。我等不敢生如是意。谓世尊为衣服乃至卧具故而说法。佛言。若不以是。为作何心。诸比丘答言。我等作如是意。世尊慈念众生故。而为说法。佛言。汝等若实有如是心者。我所觉悟证知之法。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八圣道。应欢喜和合修学。若欢喜和合修学有余比丘犯戒。不应疾疾举。应自观察。不令自恼。亦不令害人。彼犯罪者。若不喜嗔恚。不结怨嫌。不难觉悟。自能除罪。能舍不善住于善法。若作如是。复应量宜。若自恼已。然不害彼人。彼有罪者。不喜嗔恚难悟。疾能除罪。能舍不善。住于善法。彼比丘应作是念。我得少恼。于彼无害。有爱利益。能令舍不善住于善法。则应举罪。比丘作是念。我举他罪。当得自恼。然不害彼。彼有罪者。喜嗔恚易得解悟。能疾舍罪。余如上说。比丘复作是念。若举他罪。于我得恼害。彼有罪者。喜嗔恚难可解悟。不疾舍罪。若我举罪为作忆念。当以余外语答我而生嗔恚。如是人便应舍置。不须复举。如是比丘和合欢喜。于阿毗昙中种种诤语。应语言。诸长老。所说文义相应。不应共诤。有余比丘人所信用其言者。应语言。长老。所说文义相应。不应共诤。复更有余比丘人所信用言者。亦应语如是语。复作是言长老。所说文异义同。此是小事耳。莫共斗诤。若有多人所信信用其言者。应语如是言。复更有多人信用言者。亦应语如是言。复作是言。长老。所说文同义异亦如是。复作如是语。长老。所说文义俱异。莫共斗诤。有多人信用言者。应语如是言。复更有信用言者。亦应语如是言。若作如是和合众僧有诤事起。应和合共集。共集已。应作如是观察。若共斗诤于沙门法作留难不。汝谓云何。余比丘见正理者。应作是言。斗诤法于沙门法即是留难。复问言。若有见者是可呵不。彼言。我意谓。于沙门法作留难即是可呵。复问言。若于沙门法作留难。是可呵法。能进善根得沙门果不。有见正理比丘言。我意谓。可呵不能进善根不能得沙门果。若作如是诤事灭者。应语彼比丘言。汝为我等灭此诤事。彼比丘应答言。我不知他心。但于佛所有信乐。世尊以时为我说法。最上胜妙开示善恶。如我从世尊所闻如是法。今为汝说。若彼比丘闻已。便舍诤事。比丘作如是说时。不自高己亦不下人。如是余比丘无有能呵者。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有十三种人。未受大戒不应受。若受应作灭摈。自言犯边罪犯比丘尼贼心受戒破二道黄门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非人畜生二根。是为十三种人未受大戒不应受若受应灭摈。尔时佛告优波离。汝等莫数举他比丘罪。何以故。若比丘数举他罪。身不清净则生他语。长老先自净身。若举他比丘。身清净不生他语。如是口不清净。命不清净。不多闻。不诵毗尼。不观修多罗。言不辩了。喻若白羊。于善比丘身业无慈亦如是。复次优波离。若比丘欲出他罪。不令有罪。有犯便举。不犯不举。取彼比丘自言。与作自言。善能言说辩了有利益。复次优波离。举他比丘。复应有五法。以时不以非时(如是五法如上说)。

优波离。若比丘有此十七法。应举他罪。有二十二法。不应授人大戒。不知法不知非法。乃至不知说不说。不知可忏罪。不知不可忏罪。不知忏悔。不知忏悔清净。有是二十二法。不应授人大戒。有二十二法。应授人大戒(反上句是)尔时佛告诸比丘以二十二种行。知是平断事人。具持二百五十戒。多闻善解阿毗昙毗尼。不与人诤亦不坚住此事。应呵者呵然后住。应教教然后住。应灭摈灭摈然后住。不爱不恚不怖不痴。不受此部饮食。亦不受彼部饮食。不受此部衣钵坐具针筒。亦不受彼部衣钵坐具针筒。不供给此部。亦不供给彼部。不共此部入村。亦不共彼部入村。不与作期要。亦不至彼后来后坐。有此二十二种。知是平断事人。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毗尼增一具足竟)。

    四分律卷第六十

猜你喜欢
  二谛义卷上·吉藏
  贤劫经卷第三·佚名
  卷十九·聂先
  第十二卷·圆瑛
  辯中邊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国内和平的前途瞻望与中间调解·太虚
  华严七处九会颂释章序·澄观
  碧岩录卷第一·圆悟克勤
  摩诃萨品第十五·佚名
  无门慧开禅师语录·慧开
  卷十九·佚名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四·佚名
  佛教之新趋势及其修学方针·太虚
  重刻禅关策进后序·祩宏
  大乘中观释论 第一卷·安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六出 拒妁·李渔

    〖一剪梅〗(旦带老旦上)(旦)归到乡间不见亲,才返游魂,又失离魂。(老旦)安排俊眼相才人,休为灵椿,负却芳春。(旦)奴家自从京邸回来,受尽风霜之苦,指望寻着老父,图个骨肉团圆。不想他往松江寻我,至今未回。不但踪迹难知,亦且存亡未卜,可不

  • 御定曲谱卷四·王奕清

    【北越调商调商角调般】越调【涉调其音淘写】鬭鹌鹑【令笑与中吕】王伯成【不同】酒力禁持【散】诗魔唤起【套】紫燕喧喧【韵】黄莺呖呖【韵】红杏香中【句】绿杨影里【韵】丽日迟【句】节序催【韵】柳线摇金【韵】桃

  • 卷九十三·徐世昌

    王汝璧王汝璧,字镇之,铜梁人。乾隆丙戌进士,官至刑部侍郎。有《铜梁山人诗集》。纳凉蕙风吹暗绿,荷露落轻阴。即此成幽赏,因之寄远心。褰衣看纻缟,仰面数辰参。不觉凉生掖,徘徊月上簪。七夕和昌谷韵果然天外

  • 卷一百九·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一百九览古登楼赋          【魏】王 粲登兹楼以四望兮聊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

  • 卷二O八 唐紀二十四·司马光

      起旃蒙大荒落(乙巳)二月,盡強圉協洽(丁未),凡二年有奇。   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神龍元年(乙巳,公元七O五年)   二月,辛亥,帝帥百官詣上陽宮問太后起居;自是每十日一往。   甲寅,復國號曰唐。郊廟、社稷、陵寢、百官、

  • ●卷十六·邵博

      欧阳公《乞致仕表》云:“俾其解组官庭,还车故里。披裘散发,逍遥垂尽之年;凿井耕田,歌咏太平之乐。”客有面叹其工致平淡者。公曰:“也不如老苏秀才,‘有田一廛,足以为养。行年五十,复将何求?’”盖苏明允谢官笺中语,公爱之尚

  • 卷之七十八·佚名

    光绪四年。戊寅。九月。丁未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丙子皆如之。起居注○谕内阁、果勒敏奏、调任杭州副都统富尔荪。未奉谕旨。自行署理乍浦副都

  • 钦定元史语解卷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元史语解卷十四人名曼济岱 【曼济牝□也岱有也卷十八作蛮子带又作蛮子台并改】和通 【回人也卷十八作和童】伊埓布哈 【伊埓明显也布哈牤牛也卷十八作亦里不花】扎实 【唐古特语吉祥也卷十八作札

  • 赵文深传·令狐德棻

    赵文深字德本,南阳宛地人。父亲赵遐,以医术入仕,在魏国担任尚药典御。赵文深自小学习楷书、隶书,十一岁时,把自己的书法作品献给魏帝。后来归附周朝,任大丞相府法曹参军。赵文深甚有钟繇、王羲之的风范,笔力气势都值得观赏。

  • 李若水传·脱脱

    李若水字清卿,氵名州曲周人,原名若冰。他以上舍生登第,调任元城县尉、平阳府司录。参加学官考试获第一名,任济南教授,被命为太学博士。蔡京晚年恢复相位,儿子蔡绦用事专权,李邦彦愤愤不平,打算以病辞谢离开朝廷。若水则说“:大

  • 玉昔帖木儿传·宋濂

    玉昔帖木儿,博尔术之孙。受世祖宠爱,赐号“月吕鲁那演”,汉语“能官”之意。二十岁袭爵位,统按台部众。玉昔帖木儿器量宏大莫测。世祖闻其贤,召入朝廷,命主持宫廷膳食诸事。至元十二年(1275),拜为御史大夫。江南平定后,赐全州

  • 杂篇·天下第三十三·庄子

    [题解]《天下》以篇首二字名篇。“天下”指中国的社会。《天下》的主旨既是《庄子》一书的导言,叉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在“天下之治方木者多矣”段中,提出学术问题有道术和方术之分。道术是普遍的

  •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卷下·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嘱累品第四  尔时贤者阿难白佛言。唯世尊。住一劫复过一劫。所以者何。唯天中天。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在于世者是诸正士来至此。我等得见跪拜承事。如来般泥洹已后。我曹永绝于三处。何等为

  •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六卷·佚名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六卷后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成就舍心者。问曰。以何义故。说持戒后次说成就舍心。答曰。以见作他利益力故。此明何义。以菩萨持戒依持戒故得生善道。虽成就舍心而无具足资生。若尔不能作

  • 注维摩诘经卷第六·僧肇

    不思议品第六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什曰。法身大士身心无倦。声闻结业之形。心虽乐法身有疲厌。故发息止之想。身子于弟子中年耆体劣。故先发念不用现其累迹。又以维摩必悬得其心。故直念而不言也。寻下言

  • 嵩阳石刻集记·叶封

    二卷。清叶封撰。叶封,字井叔,黄州 (今属湖北省) 人。顺治十六年(1659) 进士,官至工部虞衡司主事。本书乃康熙十二年 (1673) 官登封知县时所编撰。登封 (今属河南省)在嵩山之南。嵩山名胜古迹甚多,有阳城遗址、中岳庙

  • 饮膳正要·忽思慧

    中国第1部营养学专著。忽思慧著。1330年著成,现存肖明经厂刊残卷本,上海涵芬楼刊本,尚有近代铅印本多种。忽思慧,蒙古族,生卒年待考。于元代延祐至天历年间任饮膳太医。在供职期间,由于工作之需,而研究饮食营养、饮食

  • 甲戌公牍钞存·王元稚

    福州将军兼署闽浙总督文煜、福建巡抚王凯泰奏 为琉球国夷人遭风到闽,循例译讯抚恤,夷伴有被台湾生番杀害,现饬认真查办,恭折驰奏,仰祈圣鉴事。窃据署福防同知张梦元详报,同治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准台湾县护送琉球国两起难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