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现代需要的僧教育

──二十七年六月在成都十方堂讲──

本来、僧教育是包括出家五众,可是就现在一般僧教育来看,大部份都是比丘众,间或有少数的沙弥。而所办的佛学院之类,应是整个的僧教育,但近人每认为等于从前教下之所谓学教,这是错误的。从前的学教,就是专门听经。听过十来年,也可以照样讲经,或为讲经法师。那不是完全的僧教育!我的意思,现代需要的僧教育,整个系统的次第,应该包括习律、学教、修证三个阶段。

第一、习律:这一种学人,是在相当年龄的中学毕业程度,由受戒而学习律仪,并学僧众应有的常识,如佛教历史、概论、宗派源流,及关于僧团的起居饮食,盥洗沐浴,威仪细行等日常生活,都要有一定的规律习惯。因所受的戒律,通于“止作持犯”,而平常所诵的戒本只注重止持,故应研习广律,使在僧众团体共同生活中,陶融成一个基本的僧人。这样的初步教育,必须二年。譬如军队里练新兵,国民教育训练民众,我们也可以叫他做练僧。这就是第一阶段的习律,若继续下去,就进了第二学教的阶段。

第二、学教:应该分两种步骤,先是普通的研究,次是专深的研究。普通的研究,应该准备四年的课程,其程度等于大学,是对于普通的一般教理,不必分宗分派,作一种融会贯通的讲习。如是经过四年才毕业,毕了业等于学士。对于此四年之中所学习的,既有相当的领解,乃可进而选择作一宗派或一部分专深的研究了。专深的研究应该准备三年,这种程度,等于大学毕业后之研究院,是用思惟功夫,作一种精深的探讨,多注重于自习,而不注重于听讲的。但是每星期也应规定指导时间,来指示学人从必由的方向上进展。如是三年毕业,等于博士。这样七年后,第二个阶段便告结束,而进至第三个修证的阶段了。

第三、修证:应再划定三年,把前七年的闻思功夫,反博为约的用在修习上去,或是修止观、参禅、或习密宗、净土宗等,总期在一定的时间,能够得到相当的受用。如是三年后,综合前面所说的,共经过十二年的功夫,才算是整个有系统的僧教育。这样、才可养成真正住持佛法的僧宝,也就是现在所需要的僧教育。若有能照这样的办法做去,那是最好的!不过、用现在的事实来观察,既没有这样的道场和经费,可以办这种事业;更少有能发这样长远心的主干人才,耐得这十二年的辛苦。故我所说的,还是未能即时实现的理想而已。

但适应现在实际上所须要的僧教育,还有一类,是应该分成两部份的。一部份、就是时间稍长的补习学校,选择比较年青的僧众,授以三年至六年的普通课程,略等于中学,使他关于教理,能够有一种基本的认识。据我看、现在国内所设的佛学院等,都是这一种;不过、程度难得整齐,所以收效就难言了。再一部分,是较多僧众需要的短期补习教育,时间或半年或一年毕业,找出家已经五六年、而且年龄稍大的,使他学学佛教的常识,国民的常识,僧务的常识──就是僧众应作的事──。里面的课程,完全以这三种为标准。佛教常识,如佛教历史、宗教概论、及普通应用的金刚经、弥陀经等;国民常识,如党义、公民、尺牍、公文程式,与本国及世界之地理、历史等;僧务常识,如僧众管理寺院之事等。这种教育,程度好的半年就可以毕业,不好的一年就可以毕业。将来这种人,一部分可以撑持丛林,一部分可以管理小庙。有佛教常识和国民常识,就可以去通俗宣传佛教,及应付社会环境;有僧务常识,就可以自己办事。依我看,恐怕这就是现在所最需要的罢!

上面这两部份的补习教育,现在贵院已办了一种,若四川省佛教会能够分出余力,更来办半年或一年毕业的那一种,是尤其适宜的。假如能办到三四年,就可以毕业七八班,一班毕业几十个人,也有好几百人受过僧教育了。(仁宽记)(见海刊十九卷六期)

  


猜你喜欢
  卷第十七·丈雪通醉
  卷第四十·佚名
  卷四十一(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建立中国现代佛教住持僧大纲·太虚
  达摩宝传叙·悟真子
  题汉藏教理院二期毕业同学录·太虚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四·玄奘
  古农佛学答问目录·范古农
  慈悲道场忏法 第十卷·佚名
  譬喻品第十四·佚名
  卷第十二·佚名
  佛说木槵子经·佚名
  佛法建在果证上·太虚
  称赞大乘功德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二十三·彭定求

        卷323_1 【奉送韦起居老舅百日假满归嵩阳旧居】权德舆   威凤翔紫气,孤云出寥天。奇采与幽姿,缥缈皆自然。   尝闻陶唐氏,亦有巢由全。以此耸风俗,岂必效羁牵。   大君遂群方,左史蹈前贤。振衣去朝市,赐告归

  • 邓剡·唐圭璋

      剡字光荐,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三年(1262)进士。祥兴时,历官礼部侍郎。厓山兵溃,为张宏范所得,教其次子,得放还。有中斋集。   念奴娇   驿中言别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

  • 歴代诗话卷四十·吴景旭

      已集下之上  律诗法  杨仲序曰予少年从叔父杨文圭逰西蜀抵成都过浣花溪求工部先生之祠而观焉有主祠者工部九世孙杜举也居于祠之后予造而问之曰先生所藏诗律重寳不犹有存者乎举曰吾鼻祖审言以诗鸣于当世厥后

  • 第二十九回 奏短长殿前求圣主·佚名

    诗曰:人生穷达总由天劝君不必苦熬煎一旦时来兼运好快坐春水天上船却说红梅,领了玉屏之命下楼,不到一刻的工夫,高相爷即下朝回来。红梅急忙上楼报知,玉屏夫妇,即带同兰英梦月下楼,来到堂前,只见他,唱:孙继成夫妇跌跪在庭堂,尊一声

  • 第一折·佚名

    (正末引侯兴、旦儿、俫儿上,云)过日月好疾也呵。自从两个兄弟去了,可早二十年光景,撇下两个孩儿定奴,汤哥,老夫与他婚配成家,所生一子,立春日生,就唤名受春。两个兄弟不知几时回来?则被这汤哥孩儿逐日饮酒非为,不依公道,兀的不害

  •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侧帽余谭》·张次溪

    (清)艺兰生 撰●目录《侧帽余谭》叙侧帽余谭《鸿雪轩纪艶四种》题词 艺兰生以《纪艶四种》函索题词,各赋二絶句赠之●《侧帽余谭》叙夫炼京都之赋者,咸骋志乎繁华;删郑卫之诗者,尚采风于狂狡。是以乐府唱樱桃之曲,叛儿传杨

  • 列传第五十八·刘昫

    ○韦见素 子谔 益 益子顗 崔圆 崔涣 子纵 杜鸿渐 韦见素,字会微,京兆万年人。父凑,开元中太原尹。见素学科登第。景龙中,解褐相王府参军,历卫佐、河南府仓曹。丁父忧,服阕,起为大理寺丞,袭爵彭城郡公。坐事出为坊州司马

  • 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张廷玉

        张璁 桂萼 方献夫 夏言   张璁,字秉用,永嘉人。举于乡,七试不第。将谒选,御史萧鸣凤善星术,语之曰:“从此三载成进士,又三载当骤贵。”璁乃归。正德十六年登第,年四十七矣。   世宗初践阼,议追崇所生父兴献

  • 卷之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五十五册 天聪六年六月·佚名

    第五十五册 天聪六年六月十二日,大军次纳里河。是日,科尔沁部乌克善舅舅、满珠习礼,以俘获礼,选牛四十和羊二十及缎、毛青布等,进献汗,汗纳牛五及羊二十,馀悉却之。汗答进献礼,择美女一口,赐与乌克善舅舅。十三日,大军营於阿鲁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纪昀

    列传宋 【三十九】○宋三十九乔维岳 张雍魏廷式卢琰宋抟凌策杨覃陈世卿 李若拙【绎】 陈知微 上官正 卢斌周审玉 裴济李继宣张旦张煦张佶王延德 常延信 张质杨允恭 秦羲谢德权阎日新 靳怀德乔维岳张雍魏廷

  • 刘幽求传·欧阳修

    刘幽求,冀州武强人。圣历年间,参加科试得中。任官阆中县尉,刺史对他不礼貌,他弃官而去。很久以后,委任他为朝邑县尉。桓彦范等人诛杀张易之、张昌宗,而不杀武三思,刘幽求对桓彦范说“:公等将会死无葬身之地的,不早做打算,将来后

  • 卷九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九十五歌颂三十五【词臣二十七】万夀诗【七言律四首】翰 林 院 庶 吉 士【臣】徐 依圣主深仁洽九州远人重译集共球中天恰遇贞元会万岁初逢甲子周风雨常调辉玉烛河山永固奠金瓯枫宸咫

  •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七·高晋

    目录奏议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七奏议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十四日大学士管两江縂督髙晋等奏言窃惟地临吴越分星稍逺尧封迹界江淮行水每烦禹画遡昔圣祖翠华六度徧咨谋而共予安恬蒙皇上法驾频临勤旰宵而普资乐利元辰元日随春

  • 难二第三十七·韩非

    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晏子对曰:‘踊贵而屦贱。’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 景公

  • 第四章 15·辜鸿铭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辜讲孔子对一位学生(曾参)说:“在我的一生及教学生涯中,总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原则。” “我觉得也是。”这位学生回答。过

  • 卷四十五(玄奘译)·佚名

    △菩萨藏会第十二之十一羼底波罗蜜多品第八尔时佛告舍利子,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羼底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於如是法精勤修学。行菩萨行。舍利子,菩萨摩诃萨。由住如是羼底波罗蜜多故。具足忍

  •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佚名

    经名: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隋唐。言齐戒日期。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天尊劝人修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