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法界安立图卷下之下

  燕山沙门 仁潮 集

六研穷法界(六则)

十方剎海图  释大数名  通观剎海  翱翔法界  佛光观  法界无尽

七法界总论(十则)

四土圆融图  依正通论  四土净秽  五土净秽  同处异见  色因识变图  共造义  自在义  心造法界图  念具三千图  法界直指图

法界者心之别目盖心之体用深广性相无碍即是以心为法以心为界安立者心之妙相分齐庄严各各建立不相杂乱也圭峰禅师云未明理事不说有空直指本觉灵源故曰一真法界从一真法界分出理法界(事相光虚皆同一性)事法界(万法森然各有分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会事归理)事事无碍法界(尘尘无碍法法融通)法以轨则为义界以性分为义此真空轨则之法在理为理法界在事为事法界等盖理无分限事有千差古德云春色无高下花枝有短长今此集略明事法界尔亦即理之事。

十方剎海图

如来现相品云此华藏庄严世界海东方次有世界海名清净光莲华庄严彼世界种中有国土名摩尼璎珞金刚藏佛号法水觉虚空无边王于彼如来大会海中有菩萨名观察胜法莲华幢与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经文共有十段)。

如是十亿佛剎微尘数世界海中有十亿佛剎微尘数菩萨各与诸菩萨俱来诣佛所。

又入法界品云尔时东方过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名金灯云幢佛号毗卢遮那胜德王彼佛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毗卢遮那愿光明与不可说佛剎微尘数诸菩萨俱来向佛所兴诸供养云(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经文十段则十方共有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海也统名十法界安立海)。

释大数名

不可说者大数之名也此数唯佛尽知故心王菩萨请问数名之义世尊亲说阿僧祇品明佛德数量世数所不及也按苑法师华严经注云按此方黄帝算法总有二十三数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也从万以去有三等数法其下者十十变之中者百百变之上者倍倍变之今阿僧祇品用中上数法初数便云一百洛叉(此云万)为一俱胝(云亿)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兆)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京)频婆罗(垓)矜羯罗(秭)阿伽罗(壤)最胜(沟)摩婆罗(涧)阿婆罗(正)多婆罗(载也此方数尽)多婆罗多婆罗为一界分界分界分为一普摩如是倍倍转增至一百二十翻为一不可说数则非世间之算数也(枣栢华严论阿僧祇品解与苑注大同小异大槩以数此类未必全同)。

佛剎微尘数者大千世界名一佛剎将大千界内百亿须弥四洲轮围及大地等尽皆细磨为尘名一佛剎微尘以一微尘计一世界计前所磨之尘尽名一佛剎微尘数世界经中以世界极多非世数可纪故每以佛剎微尘数计之曰一佛剎尘二佛剎尘乃至多多剎尘以剎尘之数或计世界或计浮幢或计香水海或计安立海等。

通观剎海

十方剎海徧布虚空香海华幢德均义等经虽隐略例观可知据现相品云此华藏庄严世界海东方次有世界海名清净光莲华庄严彼世界种中有国土名摩尼璎珞金刚藏佛号法水觉虚空无边王于彼如来大会海中有菩萨名观察胜法莲华幢乃至诣佛兴供等此文隐略假如东方法水觉佛说法时即云此清净光莲华庄严世界海西方次有世界海名莲华藏庄严彼世界种中有国土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于彼如来大会海中有菩萨名弥勒来诣佛所余九方例此即知剎种义均是则总十方十亿佛剎微尘数世界海中香海浮幢与中央世界海中安立庄严其相无异又入法界品云尔时东方过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名金灯云幢佛号毗卢遮那胜德王彼佛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毗卢遮那愿光明来向佛所此文则又略其世界海及世界种也亦如彼佛为主乃云尔时西方过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彼佛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弥勒来向佛所余九方亦例此如是推之则知总十方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海(据十段经文之总数)有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广大莲华为所依持如蕊香幢等(十方诸剎海皆如中央)一一大莲华上各有大金刚轮围山一一轮围山内各有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香水海如无边妙华光香水海等一一香水海中出一莲华如一切香摩尼王庄严莲华等一一莲华上有一世界种如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等一一世界种中皆有二十重世界于中布列如娑婆世界八方上下诸世界等其诸浮幢皆上齐诸宝云下齐诸宝地宝地为华幢所持华幢下有大香水海(此海有二义)若此海外有轮围山者则各各分际各各名号如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等下有风轮如殊胜威光藏风轮等若此海外无轮围山者则八方诸大华王同在普光香水海中如莲池然其香水弥漫徧周法界莫可测其涯际矣(齐此总名为一法界安立海也)。

翱翔法界

研穷法界高广无极展演心光恢蓥觉体自内之外从近之远廓彻洞融徧周空界初从我等现居国土曰娑婆八方有十三佛剎微尘数世界围绕向上经七佛剎微尘数世界至浮幢之顶(以上乃太虚空)向下度十二佛剎微尘数世界至世界之种(即宝光明世界种也)如是东行度一种十种百种千种万亿兆京乃至正载数种恒沙数种一洲尘数四洲尘数须弥尘数小千尘数中千尘数以至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种如是一佛剎尘十百千剎至正载剎尘展转至于阿僧祇剎尘乃至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种方至极东大金刚山下如东方次南方次右旋九方亦如是周极轮围是为华藏世界海边疆也复从此剎海东行度一轮围(一轮围内有一世界海)二三轮围十百千轮围洛叉俱胝那由他恒沙轮围小千中千大千尘数十佛剎尘百千剎尘阿僧祇剎尘乃至不可说佛剎微尘数金刚轮围山又一轮围(即极东方金灯云幢世界)如东方南西北方及四隅亦如是共八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海皆竖高十九佛剎微尘数世界上齐宝云下齐宝地最下极于风轮统八极为法界安立海之边际也(安立海名详后)研究至此至广至大无量无边斯似乎极然犹未也等而上之尚有上下方故若尔则彼华藏庄严世界海浮幢之上空旷无穷复有风轮(如平等住风轮有须弥山微尘数持上)大海(如普光海)华幢(如蕊香幢)剎海(如下华藏世界海)如是上行过一剎海复过十剎海百千万亿超诸世数乃至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剎海最上方至于说佛种性无有尽世界普智轮光明音佛所(上方极尽)又复彼华藏庄严世界海最下风轮名平等住其风轮下空旷莫测复有诸浮幢(如宝光明种上二十层等)华王(如蕊香幢)香海(如普光海)风轮(如上殊胜威光藏等须弥山微尘数)其下渡虚空至第二剎海(下方第二世界海也)又渡第三第四十百千万乃至非世所知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海最下方至于一切如来圆满光普照世界虚空无碍相智幢王佛所(下方至极)总法界十方而观之则华藏周匝得八数上下得二数如竖轴水车轮状(上下孤竖如轴八方周辏如幅)及伞盖形如是揆之亦未可为尽何也今会华藏为主而十方乃有多剎尘数之伴则上下诸佛剎海岂独无伴乎是知经文含隐详夫上下方之剎海一一各有众多尘数剎海围绕一如华藏八方之数如是则八方齐等上下相当风轮香海重重相间华王剎海行行相当譬如百千大莲华池徧立空界呜呼孰能纵金刚翮豁天眼光而游观此广大法界者哉即使迈过斯界四顾茫茫而太虚空外复何物邪又复谛审谛观十方剎海亦非止此而已矣是以诸佛境界广大无边非入大解脱得大三昧莫能见之为启凡愚故下本经文略言毫末而已(下本文亦未全尚有十品存于天竺)中上本经当更有余义信乎须弥量笔大海量墨莫能书也大千尘偈大地尘品未足为多原极于此则情忘智绝廓然无思矣噫回视我辈蕞尔之身心寸灵之知觉类夫酰鸡处于太虚浮沤流于大海存邪亡邪恍乎惚乎如梦想焉如幻化焉罔知所以然而然者也故经云十方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岂欺我哉是故理极故令事广花大故省池深。

佛光观

华严论云如经中第二会普光明殿中说十信法门世尊从两足轮中放百亿光明徧照三千大千世界修行者当随佛光作光明想徧于三千大千世界此想成已次观光明过此大千照东方十大千南方乃至上下方亦各十大千如是一周竟次观光明过十至百过百至千过千至万乃至无量不可说世界光徧虚空令其自心亦徧虚空心同虚空其心自定朗然安乐方从定还起十方观周徧推求自心内外都无所有方始了知空慧现前名忆念诸佛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在此位中定乱俱忘名初发心住以此空慧观诸世间一切众生及以国土皆如幻化无有体相同佛空慧解脱法门入佛知见已以此名念佛门以无念正慧相应故入十方境界念佛门空慧自性普周徧故及一切佛成正觉转法轮三世劫在一时无时分延促之相可安立故。

法界无尽

道旷无涯法界无量众生无数业化无穷诸佛悲智亦无有尽毗卢法身无处不徧方广妙法在在恒宣如善知识寂静音海主夜神云次值毗卢遮那如来于此道场成等正觉念念示现大神通力我时得见即获此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得此解脱已能入十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法界安立海见彼一切安立海一切佛剎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十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佛国土一一佛土皆有毗卢遮那如来坐于道场于念念中成等正觉现诸神变一一皆徧一切法界海亦见自身在彼一切诸如来所又亦闻其所说妙法又亦见彼一切诸佛一一毛孔出变化海现神通力于一切法界海一切世界海一切世界种一切世界中随众生心转正法轮。

七法界总论

四土圆融图

慈照宗主云寂光同居一智无殊情生彼此见有亲疎觌面了色空性如如本无二路自见妙粗吾不如是一体毗卢惺惺寂寂如净明珠照彻心体凡圣同途四土合辙三身一如头头净土处处阿弥削去迷情顿明心地无量法门收归方寸。

优昙大师偈四土非方域情生碍不通悟迷分大小净秽隔西东万有形虽别千机理自同春风俱一拂何处不花红。

依正通论

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切含灵无穷无数总而言之不过依正别则十四种谓依报国土有四种正报有情有十种十种者谓四圣六凡也言四种者曰寂光曰实报曰方便曰同居也问何等有情依何国土曰诸佛究竟极果居常寂光土法身大士居实报土三乘圣人居方便土六凡众生居同居土曰若尔则邦域各殊凡圣亦异云何云娑诃世界为释迦佛土清凉补陀为菩萨圣境邪曰诸佛极果理居寂光摄化有情亦居下三土然佛身有三种一法性身居于寂光土二报身居实报土三应化身居方便土及同居土释迦乃化身佛也佛为教主故云佛之剎也菩萨以助佛转轮故亦从之如某郡主之郡也(上言三身居四土)问若然释迦为化身者云何经云娑媻世界其佛即是毗卢遮那曰对机说异而其体常一凡夫二乘见者名为应身(随六道所见各各不同)诸菩萨见者名为报身有无量相好依报有无量庄严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盛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问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徧一切处所现之色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故。

法身如来名毗卢遮那(此云徧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卢舍那(此云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此三如来一必具三三即是一不一不异非纵非横圆览三法假名如来随顺世间而论三身(此明三身一体)问若三身即一体者云何一体住四土邪曰虽随机分四然非异处但同处异见耳。

四土净秽

观经疏云四种净土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各有净秽五浊轻重同居净秽体析巧拙有余净秽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分证究竟寂光净秽娑媻杂恶荆棘瓦砾不净充满同居秽也安养清净池流八德树列七珍次于泥洹皆正定聚凡圣同居上品净也方便有余者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曰有余智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就中复有利钝故论净秽也实报无障碍者行真实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妨故言无障础纯菩萨居无有二乘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华严云无量香云台即其土净妙五尘就中次第顿入更论净秽也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是三点不纵横并别名秘蜜藏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分得究竟上下净秽耳。

五土净秽

净土论云土有五种一纯净土唯在佛果二净秽土谓净多秽少即八地已上三净秽平等土谓从初地乃至七地四秽净土谓秽多净少即地前性地五杂秽土谓未入性地(即凡夫所居土)第五人见后一不见前四第四人见后二不见前三第三人见后三不见前二第二人见后四不见前一第一佛上下五土悉知悉见也(注凡五上人皆下不知上上能知下也五不见四凡不知圣也四不见三小圣不知中圣也三不见二中圣不知大圣也二不见一则大圣不知至圣也第一人唯佛至圣满觉故五土悉见圣凡悉知)。

同处异见

或问佛土生土为同在一处为各在异处曰同在一处曰既同处则劫火坏时应同散灭可得然乎曰劫火坏世佛土不坏何则众生恶业故别业妄见故菩萨善业故佛无如是业故所以华严云一一剎种中劫烧不思议所现虽败恶其处常坚固法华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故知不坏然灭虽不俱而起必同处虽曰同处而佛土不坏(注坏者是变化土不坏者是自他受用土以业不同故同处异见)曰土在同处我何不见曰业报不同故如人于饿鬼火处见水饿鬼于人水处见火虽曰同处而各不相见唯同业者乃能见耳亦如药叉宫殿与人宫殿同在一处互不相见他受用土亦复如是若自受用土故是周徧不即不离若法性土起灭常如故佛土不可以存灭染净而思矣○如维摩经螺髻梵王见释迦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见此土坑坎秽恶乃疑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我世尊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言日月明净盲者不见非日月咎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佛语舍利弗我佛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罗什注称适众心故现国不同螺髻所见如自在天宫者复是见其所应见耳而未尽其净也下言如宝庄严佛国始见释迦真报应净国净国即在此世界如法华寿量品中云云此净秽同处而不相杂如一器中有二种食应二种众生又李长者云维摩经净土是实报土未具明广)○问如前所言则诸佛国土定是实有云何经言诸佛国土犹如虚空曰法身无相应物故形真土无方随机而现众生善业故诸佛本愿故法如是故经偈云诸佛国土如虚空无等无生无有相为利众生普严净本愿力故住其中疏云彰净国之意使效而行之前半智境严即无严谓自受用土周徧无等法性之土体性无生二皆无相后半悲应无严之严严徧法界无住之住常住剎中(□心应下后半即他受用及变化净一偈之中四土□□如是则佛土不可以有无度之但随悲智隐显利物耳)。

色因识变图

谓真妄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即第八识此第八识分为见相二分见分变出眼等七识相分变成根身器界内六根有执受故为亲相分外器界无执受故为疎相分此二种相分皆四大所成四大为能造依正为所造八识是能变之主详具唯识论。

或问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为谁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夫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迷真合妄而成阿赖耶识(此云藏识以能摄藏诸法种子)因此识故变似根身器世界等故经云无始时来界(界因也即种子识无始相续亲生诸法故)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六趣生死由八识而流转)及涅盘证得(四圣修行亦由此而得道)又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一切因果(十法界诸因果)世界微尘(净秽等诸世界)因心成体(心为能造依正为所成体)又问若识变似世界等为是各各变为是共变曰此义幽奥应四义分别。

共不共义

宗镜录云一共中共变由八识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徧似一多人所感多人受用如无主山河众人共业力变又共得受用重名为共非一趣用他不能用(佛言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且古来发真得道者多而世界元在者岂圣言之无征而修行者不至欤曰非也发真者界实消然所消者自变之分耳其元在者共变之境也以共义故世界犹存以不共义故说消殒也如一灯灭除灯尚明果众皆发真则十方俱消无疑)○二共中不共若唯识理各各自变各自受用今且约自身能用他不得用名为不共如有主山河亦如自己田宅等及鬼等所见猛火等物人见为水余趣余人不能用故○三不共中共如自扶根尘他亦受用即内扶根尘初唯自第八变故名不共变后他人亦有受用名共如淫女等○四不共中不共如眼等根唯自识依用非他用故眼识唯依眼根发乃至身识唯依身根发等问色从识变者无色界天无有色相云何说变曰下界众生所见是业果色无色界现境是定果色(入定时亦有宝宫殿等)俱不离心华严云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阿含云舍利弗入涅盘时色无色天宫中泪下如春雨波阇波提入涅盘时色无色天佛边侧立以此而知虽无粗色亦有细色故亦从心变是故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自在不自在义

又相违识相者谓彼四类有情能变之识各相违故致令所变之境亦乃相违故天见是宝严地鱼见是窟宅人见是清冷水鬼见是脓河猛火由四类有情先业之力共相一处各变相分不同又如人见粪秽处傍生见为净妙饮食人见净妙饮食诸天见为臭秽故知随福见异垢净唯心业自差殊食无粗细又以悭吝业故见浓满河流溢然饿鬼等虽同趣见亦差别或有见大热围融煮迸灒或见屎尿横流(若相不一)又虽同人趣薄福之人金带见为铁锁或见是蛇或见金银为水为瓦砾等又天人同器而食上福者白色薄福者见黄赤色○又色自在相者谓八地以去菩萨相及土皆得自在以上品定心有大势力能任运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此是境随真智转所变事皆成一切诸妙境(如华严会上菩萨兴种种供云宝盖楼阁珠网等)皆不离菩萨能变之心乃至异生亦能变化如变水为火(饿鬼)变昼为夜(枭等)变铁为金(仙等)变夜为昼(鬼国)此皆是境随事识转所变事皆成○凡变金银宫殿者是实定果色初地已去方能变古德云色自在心生故心能变色所以移山覆海倒地翻天变土成金搅河为酪悉无难事当知色法皆随感现色无定体随心所变此理元是如来藏中不思议法(十大之性一一周徧循业发现为地为水等圣人证此得自在用故转变无碍)随心取着成外成小(着邪见故成外道住真理故成小乘菩萨于诸法无住无碍)言心造心变咸出大宗小乘有言而无其理然诸乘中其名虽同义亦少别有共造依报各造正报有共造正报各造依报众生迷故或谓自然(松直棘曲鹤白乌黑皆是自尔)梵天等造造已或云情与无情(皆最邪因无因如震旦云阴阳等造亦不由自然无因)造名犹通(通混内外下出正因)应云心变心变复通应云体具以无始来心体本徧故佛体徧由生性徧徧有二种一宽广徧二即狭徧所以造通于四变义唯二即是唯圆及别后位圆人始末知理不二心外无境谁情无情故藏通造六别圆造十此十及六括大小教由观解异故十与六各分二别藏见六实通见无生别见前后生灭圆见事理一念具足○实相法尔具足诸法诸法法尔性本无生故虽三千有而不有共而不杂离亦不分虽一一徧亦无所在若达唯心了体具者焉有异同何疑有无故知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心性何独自心之有无邪以其造故以共变故同化境故同化事故世不知教之权实执小道而抗大道者其犹螳螂乎井蛙乎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以随缘故。

心造法界图

智者大师云凡界内界外一切阴入皆从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论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心及相应数法皆无质但有名身形质碍曰色若开名为四受想行识即五阴)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即十法界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三种世间皆从心起)。

十法界者三义十数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故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十法界通称阴入界者以皆有阴入界故佛有涅盘常住阴界入大经云因灭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常乐重沓积聚义慈悲盖覆即阴义以十种阴界不同故名五阴世间揽五阴通称众生乃至佛揽常住阴为尊极众生大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十号中为无上士)岂与凡下同以十界众生不同故名众生世间十种所居通称国土者地狱依赤铁住畜生依地水空住修罗依海畔海底住人依地住天依宫殿住六度菩萨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萨惑未尽同人天依住断惑尽者依方便土住(同二乘处)别圆菩萨惑未尽者同人天方便等住断惑尽者依实报土住如来依常寂光土住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土土不同故名国土世间也此三十种世间悉从心造。

无明法法性生一切法如眠法覆心则有一切梦事心与缘合则三种世间三千性相皆从心起若达无明即法性一切心一心如彼醒寤○若法性无明合有一切法阴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是一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如是徧历一切法无非不思议三谛若一法一切法即假观一切法一法即空观非一非一切即中道观若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

一念具三千图

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成百法界一法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则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不前不后非纵非横非一非异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故称为不可思议境此是天台圆教观心之要 具摩诃止观。

法界直指图

四圣六凡依报正报皆依一真法界而起业用如虚空包含万象大海涌现千波又如明镜现众色像夫一真法界明镜之体也圣凡依正镜中之影像也虽影像似有而性常自空镜体虽空而能现影像是以空有无碍真俗变融以体寂故名现法界以相用故名事法界以即理之事名理事无碍法界以事事即理名事事无碍法界此四法界举一全收互摄互融凡举一尘一毛皆具足诸法。

中观也即不可思议一心三观历一切法亦如是如四大色能造大地土石艹木种种人类种种禽兽如如意珠能雨净妙五欲七宝琳琅色法尚尔况心神灵妙宁不具一切法邪。

永明智觉禅师云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剎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离自心源更无别体。

泰和曾居士曰将明法界之性先示业用之相回万虑于体中判千途于一念故见见闻闻不可得而略也夫六合之间奇伟灵变何所不有良以斯人弱丧封锢实深心穷于耳耳夺于目亥步所经已不能晓形物之表益复昧然若不解其桎梏除其盲聋则穷心犹鄙宁承长者之家局智长惊谁破肩吾之夜今斯图出使人知大象若斯前闻实狭然后荡胸遣累豁视开听即事明理达境惟心如其世智限心幽途废照亦将谓幅圆穷于天地事业极于百龄一途既谬万岐横生见网绸缪长夜方永故当依圣建言编经显义畅法界之无穷以广其心明道妙之过量以变其志庶几局步可展先心可革拔锲出钉将在斯矣。

法界安立图卷下之下(终)

猜你喜欢
  佛说摩达国王经·佚名
  卷第二十六·佚名
  卷十九·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五·圆悟克勤
  卷第八十八·李通玄
  卷十·佚名
  致范古农李经纬居士书·太虚
  卷四十一·赜藏主
  佛教之初输入附录三:《牟子理惑论》辨伪·梁启超
  佛说七女经·佚名
  目录·寒松智操
  卷第一·契嵩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第二·智顗
  卷四·佚名
  卷上·学蕴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一出 途逅·叶宪祖

    〔小生上〕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琼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小生温飞卿。自去冬与绿翘相约。道明春二月花朝。在宾贤巷口与鱼玄机会面。今日正是花朝也。被我盼到了。天色将晚。不免先去候他则个。

  • 卷四百二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五白居易续古诗十首戚戚复戚戚送君远行役行役非中原海外黄沙碛伶俜独居妾迢遰长征客君望功名归妾忧生死隔谁家无夫妇何人不离拆【一作析】所恨薄命身嫁迟别日廹妾身有存殁妾心无改易

  • 卷一九七 唐紀十三·司马光

      起昭陽單閼(癸卯)四月,盡旃蒙大荒落(乙巳)五月,凡二年有奇。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六四三年)   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變,告太子謀反。敕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世勣與大理、中書、門下參鞫之

  • 卷第一百七十七·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隋纪一〔起屠维作噩(己酉),尽重光大渊献(辛亥),凡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七·佚名

    弘治十五年五月壬申朔○封周府莱阳王安潏生母魏氏为周惠王夫人从王请也△永清左卫军匠王海妻一产一男二女△谍报贺兰山后虏贼有扰掠宁夏之谋总制尚书秦鈜以闻延绥参将王战率兵往援之仍令总制等官用心调度防御不许视常

  • 卷十·郭居仁

    钦定四库全书 蜀监卷十 宋 郭允蹈 撰 西南夷始末下 吐蕃南诏为唐深患其忧不特以蜀也天宝初分天下为十道劒南节度西坑吐蕃南抚蛮獠治益州统六军屯十二州之境关系亦重矣次第南夷之始末而以吐蕃之寇蜀者附之 唐武德元

  • 卷二百九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九十五><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九十五><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九十五>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九十五世职表十八正黄旗蒙古

  • 大学衍义卷三十六·真德秀

    齐家之要一重妃匹谨选立之道闗雎【诗三百篇之首】后妃之徳也闗闗雎鸠【闗闗和声雎鸠王鸠挚而有别之禽】在河之洲【洲水中可居处】窈窕淑女【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君子好逑【好亦善也逑匹也】参差荇菜【参差长短不齐之

  • 卷二十五·冯复京

    <经部,诗类,六家诗名物疏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二十五 明 冯复京 撰国风秦一秦谱云秦者陇西谷名于禹贡近雍州鸟鼠之山周孝王封伯翳末孙非子为附庸邑之于秦谷至曽孙秦仲宣王命作大夫秦仲孙襄公平王初讨西戎以

  • 第十八章 保全用人名节·佚名

    人生贵贱虽有别,名节却一样。小丫环出入内室,听令奔走,最是接近亲昵,往往一时兴起就轻薄她。这只是看她无知,欺她不敢抗拒罢了。倘若主妇凶悍嫉妒,就会乱加鞭打,摧残毙命。或是转卖出门,随波逐流,弱质难保。这真是投诉无门

  • 正说篇第八一·王充

    【题解】本篇是为纠正汉儒对儒家经书篇题的荒诞解释而作的,批判了他们对经书的神化。文中谈到的经书有《诗》、《书》、《易》、《礼》、《春秋》和《论语》。汉代自武帝设立五经博士以后,今文经学成了

  • 卷十七·曾国藩

    卷十七机缘篇《易经》日:陰陽互动,顺厄可变。机缘者,时机、运气之统称。佛家讲因果,说善有善缘,恶有恶果。胡林翼说“一入官场,总是碰境”,他的才能名望本不在曾国藩之下,可惜死得太早,无缘享盛名。曾国藩抱定“可高可卑,可大可

  • 佛乘宗要论序(三篇)·太虚

    一佛乘宗要论,为太虚法师应庚申讲经会之请而说。法师童年剃度,精研经典,力持戒行,已近二十稔。今春来粤,任支昆仲从之游,因记其说为书,凡十四章,七十六节,都三万余言。稿成,以示偈盦。偈心仪法师,俗缠不果承教,方叹无缘;及睹此,似又

  • 佛说华手经卷第十·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法门品第三十四  佛告坚意。法名无思无虑无相无作无忆无念。净妙无缘无有文字。亦无言说不可显示。坚意。诸法不会诸根不可以智知。不可以无智知。非可知非不可知。复次坚意。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

  • 卷之一·佚名

    径石滴乳集卷之一 清嗣祖沙门江州真在编 嗣法门人齐安机云续 大鉴下第二十世(临济第十六世) 杭州径山无准师范禅师。剑州梓潼雍氏子。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经书过目成诵。绍熙五年冬登具。明年次成都。坐夏正法。

  • 丁卯诗集·许浑

    又名《许用晦文集》。诗别集。唐许浑(字用晦,有别墅在润州丁卯桥)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丁卯集》二卷,《直斋书录解题》亦作二卷,但云“蜀本又有拾遗二卷”。今传《丁卯集》二卷,凡七言一卷、五言一卷,收诗三百余篇

  • 分别功德论·佚名

    梵名Pun!ya -vibhan%ga 。凡五卷。又作分别功德经、增一阿含经疏。属印度小乘论部。着者、译者均不详,传系后汉时代所译出。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书详释增一阿含经之前四品,并叙述有关佛弟子之事迹及修行之功德。